今年春节,北京商业依旧灯火通明。2月1日,在北京市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鼓励引导商家线上线下“春节不打烊”。切实做好城市运行保障,满足市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 为此,商场、超市、物流、电商等业态早早动身,调动各方资源储备年货。商场在有节奏地规划营业时间,确保春节期间也能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超市疏通进货渠道,与线上配送实现联动;物流与电商则珠联璧合,物流不断档地承接着电商订单,提早制订网店值班计划。 商场:启动定时达服务 即便是远郊、近郊都不便出行,京城里不打烊的各大商场也能成为消费者春节期间的好去处。北京商报记者连日来走访发现,虽然商场在营业时间上发生了改变,但仍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到场需求。 今年春节期间,多家商场缩短了营业时间。其中,北京朝阳合生汇在2月11日从上午10点营业至下午6点,2月12日从上午12点营业至晚上10点,其余日期的营业时间保持以往的早10点至晚10点;北京木樨园合生广场在2月11日营业时间缩短至下午2点,2月12日和2月13日从上午12点营业至晚上8点,2月14日从早上10点营业至晚上9点半。 营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缩短,但体验服务、年货筹备不断档。合生商业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北京朝阳合生汇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一系列体验活动,如消费者可以参与抽奖活动,以及付费会员会有专属品牌折扣和体验活动;北京木樨园合生广场会在餐饮、儿童、运动等业态进行消费返券活动。同时,侨福芳草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21年春节期间,侨福芳草地会将中国传统新年的文化融入侨福芳草地中庭,增强到场消费者的视觉美感。 除了线下不打烊之外,商场的线上渠道和定时达也陆续推出。北京商报记者从银泰百货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为了响应就地过年倡议,今年春节期间,全国35城65家银泰百货照常营业。消费者可以通过喵街APP下单,全国近八成门店可享定时达服务,最快1小时送达,银泰百货还重点加强了节日相关的礼盒类商品组织与准备,方便用户给家人准备拜年礼。 超市:生活必需品不脱销 一说起商业不打烊,商超当然是重头戏。据家乐福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家乐福实行线上线下“春节不打烊”服务。家乐福畅通进货渠道,储备物资,开展打折促销活动,从采购端、配送端、市场投放端全链条入手保障“菜篮子”平稳供应。 徐和建在发布会上强调,加强生活物资保障,抓好冷链食品监管等食品安全工作,确保生活必需品不断档、不脱销。 除了实体门店的商品供应之外,考虑到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线上下单的需求,不少商超也在不断拓展线上以及到家配送服务。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响应“2021年全国网上年货节”的号召,北京物美联合多点Dmall于1月21日-24日启动首场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春节促销。在活动期间,物美全面放开线上商品,并且在多点App的品项数增加了一倍。 另外,针对年轻一族对到家配送的刚性需求,华冠超市在百货线上商城、超市京东到家、淘鲜达、美团、饿了么、社区拼团配送等多个业务模块开展减免的优惠活动,倡导顾客通过线上下单的形式,减少聚集风险。 此外,北京苏宁启动“我在北京过年”主题活动,从促销活动、物流保障到不打烊服务,为选择“在京过年”一族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保障和便利服务。据介绍,为保障“在京过年”一族的年货供应,北京苏宁物流也以全方位的防疫措施,为用户提供与平日无差别的物流配送服务。同时,3C、生鲜、家电、海外潮品的送货上门服务将在防疫安全前提下重点保障。 电商:提供手机问诊买药 临近春节,线上消费迎来上扬。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朝阳区部分菜鸟驿站时看到,目前末端市场的包裹量有增无减。一位菜鸟驿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年前很多消费者囤年货,重货较多,所以分拣和存储压力有所上升。 而从部分企业的消费数据也可以看出,当前米面粮油等商品成为人们购买或是寄出的主选项。据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元旦以来从北京市发出的异地订单量增长了52%。米面油等民生商品增幅达到30%-50%。另一组来自菜鸟的数据则显示,目前全国仓库的春节备货量创下新高,生活电器、3C数码、食品也成为热门年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今年春节假期会和情人节有所重合,人们线上旺盛的送礼需求也刺激着物流企业加码细分业务。例如德邦于近期举行“2021鲜花运输产品推荐会”,将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作为德邦布局全国鲜花速递网络的重要基地之一。与此同时,顺丰也传递出在节前加码斗南花卉市场鲜花寄递的信号。 从往年来看,相较平日春节期间的快递量将处于低位,然而电商营销对线上消费的拉动促使着物流企业提前进行排班规划。据中通快递北京南沙滩网点负责人戴洋称,当前网点单日快递业务量在1万票左右,按照往年经验,春节期间的业务量会有所减少,因此每个区域会配备1-2名快递员来值班。“今年总部对值班员工比例要求有所提升,网点45%的员工将留在北京过年,网点车辆也会正常运转。”戴洋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电商“不打烊”在今年春节期间更为重要。疫情、严寒、春节多重因素叠加之下,各类慢病药、常用药以及防疫物资需求也将上涨。据了解,叮当快药目前也已启动“春节不打烊”的筹备工作,加大防疫物资及各类药品的调度,通过更精确的算法,提升各区域、各地区药品需求的科学预判能力,以便跨地区调度物资。叮当快药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春节期间配送人员、专业医生、药师将继续坚守岗位,提供手机问诊买药及防疫物资配送服务。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即将到来的2021牛年春节年夜饭变得格外特殊。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消费端对于年夜饭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线下,消费者更加重视餐厅的防控,半成品单品需求增加;在线上,消费者对年夜饭外卖需求猛增。北京商报记者在近期的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不同于往年,今年北京餐饮市场线上年夜饭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同时由于在京过年的号召,线上年夜饭的需求也更加旺盛,而来自需求端的变化也将给今年的年夜饭市场带来更多商机。 餐企、平台发力 近期在北京商报发起的关于年夜饭的系列调研中,有37.29%的受访者希望今年餐饮企业能够推出年夜饭外卖服务,位居“消费者希望餐饮企业推出的新的年夜饭服务”之首。足见消费端对于年夜饭外卖需求的旺盛。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外卖平台饿了么了解到,饿了么今年已经开始筹备年夜饭供应工作。 今年饿了么将继续升级年夜饭的线上供应,联合一批行业内知名正餐品牌以及地方特色餐饮老字号,推出“过年欢聚套餐”。消费者预计在2月初就可以在饿了么上提前预订。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受到疫情因素影响,餐饮行业的线上化增长很显著,行业内的不少商家已经开始筹备今年线上年夜饭以及年货的零售供应,预计2021年春节从参与品牌到提供的年夜饭菜品种类和数量都将进一步提升。加之近期,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北京鼓励在京过年,北京的外卖预计也将迎来高峰,饿了么将做好各项运力保障和供应协调,携手商家一起服务好北京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年夜饭到家”需求。 在餐饮企业端,除了旺顺阁准备了年夜饭外卖并且制定了店员配送的预案外,也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开始发力线上。近期中高端正餐品牌1949全鸭季就与美团外卖达成合作,开设线上外卖店,售卖单人及多人烤鸭套餐为转线上做准备。此外,金鼎轩、汉拿山等品牌也已经在外卖门店上线了大量的半成品单品,这些产品也将成为今年年夜饭市场的亮点。 灵活分配产能 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饮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年夜饭市场相比其他城市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外卖市场。因为春节假期及节日的特殊性,春节期间北京市场的外卖订单相较平常要少很多,但是正餐、火锅这些相对更适合聚餐场景的餐厅堂食需求量猛增,因此餐饮企业通常会在春节期间主攻堂食业务,产能、人员也都会优先分配在堂食方面。 但是今年春节,这一现象会因为防控疫情的需要发生一定变化。首先在京过年的消费者会更多,但因为避免聚集,线下堂食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线上年夜饭的订单会增加,这就要求餐饮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各类准备工作。首先是产能分配问题,餐饮企业应当将线下堂食和线上的产能进行分离,这样既能够保证线上的订单供应又能满足线下的堂食需求。其次就是服务人员的分配问题,因为春节假期员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员工的工作分配、应急预案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需加强员工的防疫培训工作。 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让餐饮企业更加灵活地应对2021年年夜饭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同时餐饮企业也应结合自身的业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做适合自身的准备,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控制好成本。 上线半成品缓解压力 在本次走访调查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消费端对于年夜饭半成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半成品本身非常适合线上,年夜饭半成品礼盒、套餐也早已成为电商平台春节期间的热卖产品,餐饮企业也可以尝试通过“半成品上线”的方式缓解年夜饭期间的线下产能压力。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表示,在当下的特殊环境下,消费者对在外就餐会存在一定顾虑,这也催生了年夜饭外送诉求提升。同时,一直处于辅助角色的半成品业务也逐渐在年夜饭整体业务中变重。不过,在半成品产品方面,目前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是如何提高半成品的出品或者生产效率的问题。另外,很多消费者不选择半成品产品的重要原因是产品口味有出入。因此企业在布局时要着重考虑和解决这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年夜饭是餐饮业在春节期间很大的收入来源,但受疫情影响,餐饮企业也开始准备常规年夜饭业务之外的一些业务,包括推出外送服务、半成品产品等。但是,企业在布局线上业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配送、产品、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并非仅仅是在网上挂上链接或者生产出半成品产品就大功告成。在外送方面,消费者对于配送时长和(港股00001)服务有一定要求,企业要有一定配送能力或者与第三方合作等。对于半成品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和口感,这也是消费者所关注的。另外,在线上线下同时布局的时候最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能力,尤其像外卖订单存在不稳定性和突发性,因此建议企业在布局时要慎重,应根据自身情况出发。
许家印等恒大高管为房车宝集团揭牌 12月30日,房车宝集团(即房车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发布会,许家印等恒大高管为其揭牌。 房车宝集团旗下的房车宝全民经纪平台、房车宝平台、房车宝SaaS管理平台等三大科技平台,也首次对外亮相。 房车宝集团新闻发布会现场 会上,房车宝集团表示,目前其已拥有全民经纪人会员2162万,线下门店30635家,平台年精准导流实地看房客户超2000万,年交易规模1.2万亿。 “房车宝全民经纪平台是全球唯一会员超千万的全民经纪平台。仅2020年,平台就发放了161亿的巨额佣金。”房车宝集团称。 房车宝集团由恒大与全国152家中介机构于今年下半年重组成立,旨在构建房产、汽车线上线下全渠道交易服务平台,以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科技服务集团。 从恒房通到房车宝,恒大老将出任董事长 企查查APP显示,房车宝集团成立于2020年2月28日,注册资本30亿元。注册之初公司名为恒大宝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刘雪飞。 3月6日,恒大宝有限公司更名为恒大宝集团有限公司。此后,于8月14日,公司名称变更为如今的房车宝集团,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总经理均变更为史俊平。 11月13日,房车宝集团引入深圳俊博瀚投资咨询、深圳智明生投资咨询两家投资者。目前,这两家企业分别对房车宝集团持股15%、10%,房车宝集团大股东仍为深圳盈贸投资,实际控制人则是香港企业丽龙创富。 11 月 16 日,“恒大恒房通”公众号又更名为“房车宝好房好车”;此后,“恒大恒房通”小程序也更名为“房车宝经纪人FCB”。 而“恒房通”是恒大集团于今年2月启动的线上分销平台,在本次发布会召开前9天,房车宝集团主要成员发生变更。 变更之后,史俊平从总经理、执行董事调整为董事长;徐力退任监事,新增李荣智任总经理、董事,另分别新任命3名董事、3名监事。 中国恒大披露的董事会、管理层成员名单显示,史俊平目前的职务为中国恒大执行董事、副总裁兼恒大宝集团董事长。 史俊平于2006年加入恒大集团,拥有文学、法学双学士学位和工程管理硕士学位,已有逾13年房地产开发管理及地产、金融等多元产业品牌战略运营经验。目前,其全面负责恒大宝集团的管理工作。 收购中介,剑指渠道 房车宝集团要做什么?旗下的三大平台,或可回答这一问题。 其中,房车宝全民经纪平台为经纪人赋能;房车宝平台和SaaS管理平台,前者为购房者提供服务、后者是线下门店管理平台,旨在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信息共享促成线上买卖诉求的快速和精准匹配。 一位内部人士则告诉搜狐财经,除了恒大集团自身的产品之外,未来房车宝也会上架一些其他开发商的一手房源。 “房车宝是恒大集团旗下一个独立子公司,更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最重要的,它要打造的是一个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整合的产品。”这位内部人士表示。 恒大的“线上收割”始于今年2月,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让房企面临窘境。2月1日到2月13日,恒大销售额为零。 2月13日,恒大推出“恒房通”平台,全面启动网上购房,覆盖全国所有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施网上购房的房企。 为刺激线上成单,恒大还推出了最低价购房、无理由退房、购房五大钜惠等“组合措施。 此外,恒大还出台了专门针对兼职销售员邀请好友注册、促成交等方面的奖励措施,以刺激线上购房。 2月16日,实施全面“网上购房”仅3天后,恒大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其网上销售3天的业绩。 恒大集团称,3天内“恒房通”平台客户认购房屋近5万套,锁定580亿销售额;新增用户300多万人,累计用户数超过1000万人,其中83%为各行各业社会兼职销售、以及房产专业中介人员;平台3天累计发放佣金和奖励近100亿元。 “恒房通”对恒大销售业绩的助力不止于此,中国恒大2020年度中期业绩显示,2020年上半年,其实现合约销售额3488.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3.8%。 “3488.4亿元的销售额中,82%是恒房通带来的,也就是恒大于疫情发生后推出的线上卖房活动。”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 夏海钧表示,随着恒房通继续扩展,客户有上千万,未来网上销售会对恒大起到一个可持续的作用。 而据媒体报道,11月16日恒大在上线“房车宝”同时,还推出了房车宝集团为期3年的246发展计划。具体为:房车宝现在估值 677 亿,计划 2023 年达到 6 万亿的交易规模,并于 2024 年上市。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房车宝还在奋力邀请中介门店加盟,并采取不同力度的加盟补贴力度。如新加盟门店将获6万元现金补贴;助力新加盟门店获10万元借款,并获五年免息归还。 报道还称,恒大房车宝还在宁波等城市收购中介门店的股权,以实现规模扩张。 今年以来,各大涉房企业的“渠道之战”越演越烈。前有8月贝壳登陆美股,后有阿里巴巴涉足房产经纪行,一年半时间在上海等6个城市开出了500多家线下门店。 今年9月,“天猫好房”成立,称2021年GTV(交易总额)要达到2万亿。 而在今日举行的发布会上,房车宝称依托恒大年交易规模超30万亿的房产、汽车两大产业,以及家装家居、汽车用户服务等不断扩容的交易后市场。未来,房车宝将构建起房产、汽车线上线下全渠道交易服务平台,以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互联网科技服务集团。 换言之,未来的房车宝将“又卖房又卖车”,并将成为一家科技型服务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信贷业务规模持续上升将对资本形成消耗,消费金融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有助于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较好支撑业务持续发展,但资本补充压力仍存,ABS以及增资等将延续。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导致消费金融行业的线下消费场景受到重创,相关贷款客户坏账率出现上升,行业不得不加速线上转型。 同时,行业蛋糕不小,备受资本觊觎。今年相继有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港股02318)、小米集团、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等旗下消金公司获批成立,持牌消金公司增至27家,主体扩容使得竞争愈发激烈。 疫情冲击业绩下滑 消金公司重点服务银行暂时难以覆盖的长尾客户,据统计行业目前服务客户超过1.2亿人次。 从资金来源看,消费金融不能吸收存款,主要是借助银行、股东等资源,通过同业拆借等获取资金,资金投向涵盖3C、家电、家装、旅游和医美等场景业务。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直接导致国内传统零售、文化娱乐和旅游、线下教育等消费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消金公司信贷投放明显放缓。就目前而言,旅游、教育和医美场景复苏依旧羸弱。 同时,疫情对居民的收入和现金流都产生了冲击,影响了不少消费金融客户的还款能力,多数金融机构采取了防御性收缩措施,加强风控审核和收缩信贷额度。 从公开披露的数据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五级分类标准趋严背景下,2020年消金公司不良率上升趋势明显。从行业内15家可比消金公司数据看,2019年营收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0%和25%,2020年上半年则由于风险准备增加计提导致部分公司盈利增速下滑,业绩承压趋势进一步明显。例如,湖北消费金融公司和海尔消费金融公司业绩下滑明显,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0.04亿元、0.38亿元,分别同比下降93%、70.33%。 加速线上转型 疫情之下,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几乎成为金融业的共识,此前线上线下并举的消金公司也加速了线上转型的速度。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线下业务扩张人员费用增加明显,而线上模式主要费用为科技投入,还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摊薄。 科技实力较强的消费金融公司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等,均以线上业务见长。 马上消费创始人、董事长赵国庆表示,该公司以科技连接审批系统中的决策引擎,利用各种变量、数据源、模型服务化和节点化,支持灵活快速地构建多种不同的审批工作流程,实现千人千面的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和增强风控能力。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为了降低成本,此前以线下模式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都在纷纷布局线上转型。 以捷信消费金融为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其线下场景业务冲击较大,公司业绩也出现下滑。今年2月,捷信消费金融宣布全面推进线上化转型,将线上与线下业务进行融合。据华泰证券(行情601688,诊股)研报披露,捷信消费金融早已开始减员以准备转型,员工数已从2017年末的7.3 万人压缩至2020年3月末的3.1万人。 巨头相继入局 消金公司作为持牌机构的价值逐渐获得市场认可,各路资本纷纷布局,2020年也成为消费金融公司扩容之年。 从目前已经批筹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看,除了首批设立4家试点,其余大多为2015~2016年批筹成立,以银行系为主,2017年由于监管趋严,非银机构牌照批筹放缓,仅有少数几家获得批筹。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批筹速度加快,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陆续开业,截至目前国内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达到27家。此外,2020年9月,银保监会分别批准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监管要求机构合规发展、持牌经营,原有的小贷公司、P2P等存量消费贷均有望转为消费金融公司贷款。而随消费金融公司市场主体的扩容,未来行业规模有望提升,加之手握流量和资金优势的巨头,将进一步搅动消费金融业竞争格局。 融资渠道放宽 尽管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一方面受到疫情冲击和相关政策进一步约束而导致盈利艰难,但另一方面,监管也给消费金融开了一道窗,鼓励其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相应拨备率。 就监管政策而言,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下调,从24%下降至4倍LPR(以最新计算为15.4%),尽管明确持牌金融机构不适用,但是不少司法判决中亦有参照民间借贷利率上限的情况。 业内人士预计,不少金融机构在考虑法律风险前提下,可能会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并将目标客群锁定在相对优质客户。 今年11月,消费金融行业盼来了政策的“东风”。银保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规定可以适当降低消费金融公司拨备覆盖率至不低于130%,鼓励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包括ABS和二级资本债等。 在相关鼓励政策出台后,中邮消费金融和长银消费金融均获得监管批准的ABS资格,马上消费金融抓住机遇,在11月27日获批“安逸花”系列ABS,注册额度100亿元,彻底打通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同业借款、ABS金融债等一体化的融资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信贷业务规模持续上升将对资本形成消耗,消费金融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有助于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较好支撑业务持续发展,但资本补充压力仍存,ABS以及增资等将延续。 展望未来,随金融科技不断发展,线上场景更加丰富,移动支付的普及可快速实现消费需求与金融需求之间的转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消费将作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相关消费扶持政策有望持续出台,创造更多消费信贷需求。
近日,国美控股集团发布声明,确认获悉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假释考验期已于2021年2月16日届满,正式获释。这也意味着,在暂别十余个春秋之后,黄光裕正式回归。 创始人的回归,将会带国美走向何方,又会成为零售业的新变量吗? 国美持续战略调整 跌宕的人生,对于黄光裕来说是一种历练。如今,黄光裕的回归,打开了外界对国美的想象空间。 实际上,近几年国美也在不断变化,持续进行战略调整。 此前,国美提出“家·生活”,成为“家·生活”整体方案提供商、服务解决商和供应链输出商。随后,国美牵手拼多多、京东,与两大互联网巨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加速开放步伐。去年,“家·生活”战略第二阶段的延展和升级,构建线上为主的线上线下双平台,开创出线下展示体验+线上交易,线上展示+线下消费的双平台相互精准赋能的新机制和新格局,同时全面强化开放真选供应链平台构建和全程服务链升级,全新推出娱乐零售新物种“真快乐”APP,掀起“娱乐买、娱乐卖、分享乐”的娱乐零售旋风。 国美如何破局? 回看国美的自身发展,历经34年磨炼,曾开创过辉煌亦跌落至谷底,在商业的洗礼中尝试打开新格局。进入“后疫情时代”,厉兵秣马、厚积薄发的国美,又将如何“破局”? 目前,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国美正在全面实施“双平台”布局,即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 据国美高层介绍,线上平台作为国美零售最大的平台,已链接了全量商品,以“真快乐App”为主门户,配合小程序、第三方平台官旗、社群等综合构成。主要承担以娱乐化的风格、机制与玩法,展示全量商品、交易支付、会员管理、在线服务、互动分享的功能总集合;而线下平台是国美的“强项”,以“精品展示、精品体验和精品服务”为原则,全部转型升级为网格化覆盖全国的实体“精品展厅”和全程传递卓越“家延伸服务”,打造引领行业的家生活消费新场景。 国美零售控股执行副总裁兼国美在线CEO向海龙表示,通过“双平台”战略,国美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相互精准赋能。第一是有效减少了商家传统的线上线下双重成本,让商家和国美都实现了降本增效;第二是化解了线上线下的分割竞争,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互补,各司其职,发挥出1+1大于2的价值提升效应。 去年8月份,国美任命在百度干过14年的向海龙为国美零售控股执行副总裁兼国美在线CEO。这位互联网老将,曾掌管着百度集团超过80%营收。 在他看来,未来一年,国美将在平台化、社交化、数字化、娱乐化等多方面经营发力、释放价值。同时,国美零售将“提效率降成本”、“拓规模增盈利”作为年度经营的两大关键指标。在“提效率降成本”方面,将广大商家目前线上、线下割裂的两套成本投入,节约成双平台一体化的一套成本投入,“有望将整体渠道运营成本费率降低8%,有望将国美零售自身的综合运营费率降低8%。通过厂商和国美成本的综合压降,传导到消费者端,有望让顾客的实际购物价格平均降低8%。” 在“拓规模增盈利”方面,今年双平台的商品结构将显著优化,商品SKU数量将快速扩充,商品丰富度必将显著提升。 对于国美零售的未来,向海龙信心十足。他表示,流量质量和流量规模将显著提升,整体营收规模将成倍增长,综合盈利能力将全面改善,价值潜力将持续释放。 欲重新定义零售新赛道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诸多不确定性,今年年初上线的“真快乐App”,就是国美自我变革的重要一步。 “真快乐”,三个字被赋予了三层含义,这背后是国美的用户思维,同时代表着国美零售娱乐化零售战略的全面开启。 在财经评论家、财经作家叶檀看来,真快乐App解决了不少电商平台尚未完善的短板。“当很多竞争对手在走向平台化的时候,选品能力会弱化。但国美恰恰相反,在电商浪潮的上个十年,国美的选货团队没有退化,反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得到了不断强化”。 向海龙表示“你在‘真快乐’App上买了一个小电器,有可能比你的外卖先送到。在O2O的路上,国美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向海龙透露,上线短短两周,“真快乐”App的DAU、GMV都实现了显著跃升,线上平台DAU快速破千万元。 “商业的理念正从买卖变成娱乐买、娱乐卖、分享乐,娱乐化零售即将全面爆发”,国美零售CFO方巍表示,国美进军娱乐化零售,在吸引用户快乐消费的过程中,获得了流量增长和销量跃升。从商业层面看,娱乐化战略的实施,帮助国美实打实的突破流量瓶颈,显著地帮助商家和国美,降本、提效、增盈利。 如今,黄光裕的正式回归,让站在数字化、平台化、娱乐化、社交化零售的新赛道上的新国美再次打开想象空间。 叶檀认为,如今,国美早就不再是那个“只卖家电”的电器连锁品牌,双平台正在崛起,真选开放供应链正在发力,共享生态圈正在生长……全速起跑的新国美,或许将成为未来零售行业中的最大变量。
摘要:消费修复的背后,是前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政策成效的体现。展望2021,消费能否延续复苏态势,社零增长何日能够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关键需要解决好五大挑战。 伴随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推进,消费复苏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2020年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当月同比已恢复至4-5%的水平,当季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2.6%,较三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线上消费大数据显示,2021年1月消费复苏态势良好。消费修复的背后,是前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政策成效的体现。 展望2021,消费能否延续复苏态势,社零增长何日能够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笔者看来,关键需要解决好五大挑战。 一是疫情反复仍存较高不确定性,服务消费恢复周期拉长,恢复速度滞后于商品消费。当前服务消费恢复程度明显不及商品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2月餐饮收入当月同比仅为0.4%、低于商品零售4.8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有所下降,居民在食品烟酒和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较2019年明显上升,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分项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服务消费已损失份额无法回补,一旦疫情多点散发,防疫措施常态化,服务消费增长就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恢复周期拉长,恢复速度仍将滞后于商品消费。 二是疫情推动居民网上消费快速提升,依赖线下场景的零售消费将持续受到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零总额比重为24.9%、较上年提升4.2%,疫情推动居民网上消费上台阶。其背后是居民消费线上化水平快速提升和线上渠道快速向下沉市场渗透。线上消费大数据显示,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020年2-5月,线上消费的活跃用户数量月度同比增速明显抬升,且农村用户数增速更快、韧性更强。疫情在加速消费线上化转型的同时,依赖线下场景的零售消费将持续受到冲击,其发展面临不小挑战。 三是限额以下单位销售增速不及限额以上单位,消费供给侧恢复不均衡可能传导至收入端和需求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增速为-1.9%、高于社零总额的-3.9%;估算可得,限额以下单位约为-5.7%,明显低于限额以上单位。疫情冲击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大型企业占比提升。消费供给侧这种结构性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觑,如进一步传导至收入端和需求侧,居民总体消费活力将被弱化。 四是各线城市可选消费仍在下滑,疫情或将继续放缓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线上消费大数据显示,疫情显著冲击各线城市可选消费,2020年全年线上消费必选消费增长较快,但可选消费部分城市出现负增长。当然,随着经济的改善,可选消费降幅幅度缩小,从季度数据来看,一、二、四线城市2020年年四季度人均可选消费的环比下降额均小于三季度,可选消费降幅已在收窄;但2021年一季度疫情反复之下,居民消费升级步伐放缓之势或将延续。 五是中低收入群体风险抵御能力差,消费增长的收入基础有待加强。疫情期间中低收入群体遭受较大冲击,线上消费大数据显示,2020年除了高收入人群的年度人均消费额增速表现好于2019年以外,其他各收入群体的消费表现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且整体上符合收入水平越低、品类消费表现越差的规律。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有所拉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20%高收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0%低收入户的10倍,低收入群体暴露于疫情等风险之时更加脆弱,消费增长基础存在较大隐患。 为确保消费反弹的可持续性,近期中央层面的消费政策仍不断出台,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11月国常会部署提振汽车、家电大宗消费和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等相关措施。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从进一步发挥消费品牌引领作用与完善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消费市场体系的具体要求。积极的政策面将推动居民就业、收入状况进一步改善,为消费延续回暖态势提供良好基础。 下一步政策,应对提振消费的五大挑战,应巩固前期消费券的发放效果,继续扩大消费券支持力度,特别是可结合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协同落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尽量避免“封城封路”对商品流通和消费的冲击;发力可选、下沉消费市场,强化中低收入群体就业、收入保障;加快提升品质消费、线上服务消费供给,大力鼓励新型消费发展等方面重点部署,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