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用钱的地方一点没少,家长要给海外留学的孩子汇学费、老人要知道养老金到账了没、茶叶公司收购新茶要贷款、老板要给员工线上批量发工资、员工收到工资要买理财、家长要给孩子买健康保险等。这些需求不能线下解决,客户开始涌入线上渠道。线上金融服务能力强的金融机构,顺应老百姓无接触金融服务的需求,抓住此轮机会可实现逆势增长。鉴于线上金融服务有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更强,这些领先机构将蚕食落后者的市场份额。线上能力不足的金融机构只能眼睁睁看着业务规模萎缩。疫情对金融业务的产品、营销和科技到底带来了哪些变化?对线上金融有什么样的深远影响?金融机构有哪些逆势增长的妙计?对从业人员有哪些启发?下面将从网络金融、理财、保险、消费金融、小微金融和信托等六个领域分别进行梳理、总结与解读。一线上金融的深刻变化1、生活服务、数字政务能否拯救银行APP的日活?网络金融条线,疫情期间的银行APP活跃度明显下降。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工行、建行、招行等大行的手机银行APP从1月18日开始,日活最多下降达800万,降幅最高达60%,而支付宝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得益于生活服务场景的嵌入,疫情期间日活并未有显著降低,支付宝APP日活维持在3亿。这次疫情使得银行发现,生活场景服务更容易走进消费者内心,而且还能获取消费数据,有助于提高APP活跃度、交叉销售其他金融产品。浦发银行上线了生活场景类APP-甜橘APP,支持在线找房、房价查询、按揭贷款申请、购车购家电等功能,还有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导流的入口。工行、农行和山西本地生鲜零售平台“全球蛙”合作,为太原地区用户提供蔬果生鲜到小区服务。安徽农商行在合肥、阜阳、淮北等区域推出了“送菜到家”服务。潍坊银行联合寿光市翔琦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潍银爱心平价菜”,支持顺丰次日达小区。建行在武汉和本地生鲜“长江严选”、“美菜商城”等合作,推出线上菜篮子服务。中行在微信小程序为企事业单位上线“快易报”健康自查上报公共服务平台。齐鲁银行开发了“打卡”统计平台。上海农商行开发了“银居通”,提供复工登记和口罩预约服务。建行开发了基于电子社保卡的健康码和返岗复工服务系统。农行推出了智慧校园的在线远程教育平台。民生银行APP联合学而思推出了“疫情期间小学生免费学”公益活动。此外,各家银行也强化了线上金融服务功能,如建设银行推出了云工作室,可以实现通过微信和朋友圈向客户推介产品和资讯的服务。疫情之后,银行APP将有三个变化:(1)坚定地链接本土优质生态、打造差异化的生活场景服务平台,增加对于客户的必需价值;(2)将以线上链接线下,开启社区银行战略,密切银行和社区生态的联系;(3)银行APP将成为社会和企业治理的数字政务基础设施之一。2、理财没了开门红,直播、抗疫产品扛大旗每年的1、2月份本应是各银行存款、理财销售的开门红。但大部分银行理财主要依靠线下营销,此次受疫情影响,2月8日-14日这一周,284家银行发行1728款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减少1998款,没有线上营销渠道的小型城商行、农商行,业绩比较惨淡。短期内,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将进行调整。投向餐饮、娱乐、酒店、旅游、交通、商贸等领域的银行理财资产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风险。客户对保本、类保本资产及抗疫主题理财产品需求增加,银行开始尝试视频直播这种线上理财销售模式。产品层面:就抗疫理财产品而言,农行面向医疗从业人员推出业绩基准4.06%专享产品,6天时间全部卖光;中行推出白衣天使产品,业绩基准4.05%;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分别推出业绩基准4.10%、3.7%且1元起购的抗疫专属理财。这些抗疫理财募集资金主要投向抗疫生产领域。营销层面:直播已成为重要的在线理财营销途径,金融机构也加强了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苏宁金融APP开通了“财富直播+”,直播了《慧眼识基》、《2020年黄金投资策略》、《一季度资本市场展望》等干货课程,单场直播最高达10万次观看。支付宝APP也开通了理财直播,春节至2月19日,共有百万人次在线观看。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加速下海直播。建信理财开通了理财云课堂,中银理财在2月11日开通了空中小课堂。长远来看,今年疫情期间,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等纷纷上线了线上自助评估功能,产品介绍、协议签署、估值报告、产品赎回都在线上完成。这为理财产品线上销售铺平了道路。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将有三个变化:(1)理财产品全流程线上化;(2)线上理财营销平台建设提速;(3)理财子公司贴近市场主题做差异化的精准创新。3、互联网保险收割市场,保险科技推动场景保险崛起根据华金证券数据,保险公司一季度开门红将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40%以上,最高可达55%,但受疫情影响,一些公司线下保费只有同期的5%左右。疫情期间新增保费结构也有很大变化:车险大规模下降,健康险、医疗险大规模增长,货运险、团险业务受到明显冲击。寿险降幅明显,2020年1-2月,中国五大寿险公司,有三家保费收入明显下滑。以平安保险为例,2020年1-2月累计原保费收入1893.32亿元,同比下降8.56%。其中,健康险18.64亿元,同比增长83.1%;产险476.2亿元,同比增长2.72%;寿险1365.1亿元,同比下降12.57%;养老险33.38亿元,同比下降5.55%。一些传统保险公司打造线上无接触服务。某保险公司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车险的保单服务、理赔服务等,线上自助理赔使用率达40%,用户浏览防疫信息、保险产品信息达900万人次,既确保了客户满意度,又实现了交叉营销。农业保险公司为春耕农资农机保险产品推出了远程自主投保、自主预赔偿、风险防控建议等线上服务。互联网保险公司借机疯狂收割市场。水滴保险,既有相互保险,也有线上保险商城代销保险,疫情期间逆势增长,2020年1月新单年化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是去年同期近7倍;2月保费收入达到去年同期的10倍。水滴保险还打造了“新冠肺炎无忧保”,5天被领取200万份。众安在线2020年前2个月保费收入达25.65亿,同比增长55.17%。出人意料的是,此前风头强劲的相互保险产品受到较大影响,主要由于其必须要做线下调查核实。如有7000多万会员的支付宝相互宝,疫情期间无法线下调查,互助保险理赔申请审核受到较大影响。预计相互保险公司将会开发线上保险调查模式。后疫情时代,保险线上化进程将深度应用保险科技,推动场景保险全面崛起:人工智能精算、信保产品、社交保险推广平台、经纪人线上展业工具、基于图像识别的保险RPA流程机器人、短期场景保险、智能保险顾问、物联网驱动的远程农险。保险科技也将帮助保险渗透到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实现场景保险的繁荣。4、消费金融飞入百姓家,菜场、医疗、教育全渗透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五道口在线大讲堂”上分析,疫情导致今年1至2月消费减少1.38万亿,餐饮业消费下降4211亿元,度假休闲旅游消费下降9026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住户部门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较去年同期减少了5653亿元,消费金融业务在疫情期间的发展情况可见一斑。汽车、租金、线下教育、手机、家装、婚庆、美容、旅游等分期业务在疫情期间基本没有开展,一些公司业务量甚至为0。纯线下的消金机构,如果没有线上流量备份,业务开展很难。为此,消金机构纷纷寻找新出路。马上金融、度小满、捷信、360金融纷纷发行消费金融ABS,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为过冬加一层棉衣。捷信等面对线下业务挑战,着重加强线上服务能力,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弥补线下损失。与医疗平台合作。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9倍,新注册用户量增长了10倍,平台疫情期间累计访问人次达到11.1亿,吸引小赢钱包、百度有钱花、玖富借贷等入驻。进军生鲜电商。苏宁菜场2020年2月销售额环比增长了7倍,用户复购率达到61%,一跃成为头部生鲜电商平台。苏宁金融“任性付”已经支持苏宁菜场的买菜信用支付。多点Dmall 2020春节期间GMV同比增长232.2%,新增注册用户同比增长236.3%。多点公司已经在招聘消费金融产品经理,准备布局消费分期或贷款超市。在线教育能成为消费金融的新战场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已有8.5亿学生因新冠疫情停课。吴晓波频道数据显示,教育行业App日均用户规模达1.27亿,较节前大涨46%。松鼠AI、新东方、学而思、VIPKID都推出了在线直播课程,松鼠AI 2月学生人数同比增长429%。消费金融机构也加紧了布局步伐。在线青少儿英语培训平台VIPKID与微粒贷、招联金融合作。度小满金融也和新华教育集团、山东蓝翔、达内科技合作。海尔消费金融公司和中华会计网校和TUTORABC合作。疫情期间贷后管理挑战巨大,线下催收很难开展,逃废债比比皆是,一些消金产品逾期率明显上升。AI贷后管理崭露头角,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打造了线上贷后管理系统“千寻”,包括智能分案、催收失联修复、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无接触催收。疫情之后,消费金融行业将有以下几个变化:(1)为了应对寒冬,消费金融机构对于线上刚需消费场景的争夺将空前的激烈;(2)贷后管理条线将全面线上化,避免出现疫情期间贷后管理停摆带来的巨大风险;(3)客群全面“上移”,消费金融机构要么和银行机构合作,开放场景给银行,一起做高质量的银行客群,要么直接和银行机构拼刺刀争夺高质量消费金融客户;(4)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全流程中的应用将加速,客服、呼叫中心、精准营销、贷中监控都将全面迎来技术革新。5、小微金融未来:场景化、全在线、全维度增信、AI贷后管理疫情让小微企业在变化中加速转型线上求生存。以餐饮行业为例,根据美团研究院《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行业的影响》数据,疫情期间,餐饮消费环比下降87.8%,到店消费下降91%,外卖下降64%;九成餐饮商户资金短缺,15%商户有闭店计划;同时,餐饮商户加速线上转型自救,有53.76%的商户外卖收入占营业收入一半,42.9%商户外卖占比超过70%。据一些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部门反映,疫情期间小微企业逾期率上升非常明显。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面临很大的困难,金融机构一方面积极开发无接触的小微贷款产品,一方面创新面向小微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贷后管理等金融服务。创新贷款产品方面,交行开发基于国担基金体系的疫情特色政策的“抗疫担保贷”,免除反担保物与降低、免除担保费。还为生产疫情防控物资企业,提供线上政府采购贷专门融资。江苏省金农公司、紫金财险公司为江苏省小贷公司开发了“信保贷”,小贷公司和保险公司平行作业,对客户进行审核准入,审核通过后,保险公司对客户提供贷款保证保险并出具保单,小贷公司核实保单真实性后进行贷款发放。微众银行开发了“网约车司机专项贷款”,通过微众银行汽车金融小程序进行额度申请、提款和还款,最快20分钟到账。全流程在线的小微金融产品对于疫情期间的无接触小微金融支持十分的关键。苏宁金融为医疗卫生、粮油食品、果蔬生鲜、大快消等行业安排80亿元专项融资资金支持,基于知识图谱、微商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了场景化、全在线小微金融产品“乐业贷”,无需线下操作审批,为蓝月亮、滴露、威露士等7家疫情防控企业和经销商发放供应链融资超千万元。苏宁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打造的线上小微贷产品“微商贷”,可以7×24小时为客户提供申请、审批、放款、还款全流程在线服务,让小微企业主最快1个工作日获得在线融资服务。截至目前,苏宁银行已完成对金燕化学、真诚速递、润至仁、康之诚、汇福粮油等8家抗“疫”企业的授信支持,累计授信上亿元。交行、建行、焦点小贷也通过普惠线上服务专区为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提供在线金融服务。交行通过“蕴通账户”为疫情防控企业提供全在线的资金结算、工资发放、银企对账、信息查询等功能。建行为小微企业推出了“企业线上经营工具箱”,配合企业网银、手机银行,全面提供一键式在线金融服务,包括账户查询、转账业务、代发代扣、投资理财、信贷融资、缴费业务、现金管理、票据业务、国际业务、企业信用报告、在线客服等功能。南京焦点小贷公司以科技力量对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基于AI的温情贷后管理服务。焦点小贷的用户画像系统在疫情期间,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通过用户画像系统,焦点小贷一方面通过人工筛选定位地区标签,提取出疫情严重地区的目标客户;一方面通过系统智能标签定位筛选,精准定位出湖北地区外,受到疫情冲击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提炼出待帮扶企业名录。针对这些企业,用户画像更是精准描绘出对应问题,便于我们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结合大数据系统和AI系统的预判,焦点小贷针对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智能延期还款计划和智能资金支持计划,既有效给中小微企业支撑,又能确保企业恢复元气后按期归还本息。小微金融科技疫情之后的几个重要趋势:(1)银行加紧建设全在线、无纸化、综合化的小微金融产品;(2)非现场的企业风险排查和预警将获得高度重视,提升非现场贷后管理效率;(3)小微金融综合平台将出现,保险公司、征信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方共同参加,为小微金融增信和建立立体的信用约束机制,为小微金融建立档案和信用评分,促进资金进入小微金融市场。6、雪上加霜的信托业,疫情催化结构化转型和线上产品发行信托行业疫情之前实际上已经面临很大的挑战。以前,信托主要收益来自政策性通道费用,随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颁布,信托在非标项目上的收益降低。2019年信托业资产规模是21.6万亿,比2018年的23万亿,减少了1.4万亿。截止2019年底,风险较高的信托项目达1547个,比2018年增加了一倍。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面临风雨的信托行业雪上加霜。2020年Q1,很多房地产的销售都停摆。根据中国基金报数据,2018年,房地产的销售收入在房地产资金中占比高达27.27%,这让房地产信托承担了很大的兑付压力。根据广州日报数据分析,已经有一些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项目到期未能兑付规模达165亿元。因为疫情对于消费和生产也有较大的影响,信托公司的政信产品也面临较大的风险。现有的信托产品面临极大兑付压力,那么新的一年,新的信托项目储备情况怎么样呢?疫情期间,80%的信托业务因无法进行实地尽调和面签,暂时陷入停顿状态。2020年1月,共有61家信托公司参与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1738亿,环比近乎腰斩。2020年2月,只有58家信托公司参与集合信托产品发行,发行规模为1543亿元,环比减少23.87%。每年的一季度都是项目储备和客户营销的关键期,一季度的发行规模大幅度下降,对于信托行业全年的业绩将有很大的影响。信托产品发行只是信托项目的开始,最重要的是信托产品募资。以往募资大多在线下进行,疫情期间信托产品线上销售让募资难度增大,因为一些客户目前还很难信任线上募资。也有一些信托公司异军突起,比如中原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等开发了全流程、全线上的信托发行平台,包括网络远程尽调系统、在线资金资产撮合平台、非现场远程视频面签系统,实现疫情期间信托项目的快速成立,但是募资进度依然不如传统线下快。信托行业线上能力的不足让信托业务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根据用益信托数据,2020年1月,集合信托成立规模1449.83亿元,环比减少41.52%,2月成立规模为1094.31亿元,环比减少43.85%。疫情后,信托行业将有几个重大的变化:(1)疫情催化之后,资产结构将加速重平衡,从通道型项目向场景型项目转变,信托将跑步进入消费金融、小微金融等风险较低、较分散的新战场,房地产信托将会大幅度压降,工商企业信托将一定程度压降,并将聚焦到新基建类和高科技类项目;(2)信托公司一定会坚定地建设全流程、全线上的信托发行平台,并培养客户线上信托发行和募资的习惯;(3)信托将强化财富管理业务,增强募资能力,并打造为财富管理的客户提供理财、生活、医疗、行业研究等综合性服务,提升客户黏性。二疫情催化金融跨界融合科技创新推动下,金融服务的边界已经愈发模糊,跨界融合、平台化发展已是行业大趋势,疫情来袭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直播带货、抖音品宣、场景推广,金融机构的脚步越来越快,步调也越来越灵活。谁会在此轮金融模式变革中拔得头筹?谁能成为线上金融带货的“李佳琦”?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6年10月份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马云在演讲中说到,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来。 套用马云的话,纯互联网保险时代很快会结束,线下的保险公司要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保险公司要走到线下去,线上线下结合与核保理赔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保险新零售。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在线支付、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等许多新商业模式。 其中,保险行业是被互联网改变最慢的一个行业,因为中国目前为止还有900万代理人,因为头部保险公司还是以线下代理人为主,线下代理人和银保渠道仍是保险公司所最倚重的渠道。 互联网改变保险,路漫漫其修远兮。 01 在PC时代,互联网应用主要是保险公司以及中介机构,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通过网页将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内容展示给消费者。 这一阶段,互联网保险是纯线上的交易,没有互动。 此时,互联网对于保险公司更像是形象展示,必须有,但不以创收为目的,销售重心仍是银保渠道和线下代理人。 由于保险条款的复杂性及其他因素,PC时代,互联网保险并没有激起浪花,在所有渠道中所占保费也是微乎其微。 可以说,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保险还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原保监会在2016年取消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随后几年,代理人规模迎来一次大发展,人力规模即保费规模。这时候,互联网保险像是养在深闺里的姑娘,寂寂无闻。 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互联网从PC时代进入到移动时代,手机取代电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办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互联网保险也从PC时代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大大拓展了保险信息与消费者的接触方式,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程序等,都为保险销售创造了更有力的条件。 2020年5月,银保监会财险部下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 而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愈显的传统保险转线上的重要性。 11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后疫情”时期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指出,互联网中介渠道成为医疗和疾病保险的重要推动力。 除自有平台外,目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中介平台有微信微保、支付宝、慧择、i云保、水滴保险商城、轻松保严选、京东金融、爱豆科技都保吧等,这些平台选择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保险产品。 以成立最早的互联网保险众安在线为例,众安在线与支付宝合作,开发的小额货运险、退货险等销量很大,而网红医疗险“尊享e生”系列除自有平台外,还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第三方平台再赋能保险自媒体,这些保险自媒体通过互联网获客,再利用微信或电话销售进行转化,促成交易。 这一阶段,互联网保险销售与客户有了互动。 03 新阶段又出现了新问题。这个问题是,互联网保险大多以意外险和医疗险等小额保险产品为主,像重疾、年金等大额保单,互联网保险并不占优势。 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代理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也指出,相较于线下,线上建立客户信任度慢、交流连续性很难保证、难以促成大单转化。 总之,互联网方便了保险机构获客、成交与理赔,但是在大额保单成交上却成为掣肘。 还有一个问题是流量红利见顶,网络获客成本变大。有第三方保险自媒体吐槽,网络获客的有效成本是1000元/人。 或许早已看到互联网保险销售的弊端,从去年开始,水滴公司就开始招聘线下代理人,而明亚保险经纪公司除了遍布全国的线下经纪人,还有互联网出单平台赋能线下代理人,突破地域的限制。 而以线下代理人为主的保险公司也开始了互联网化,比如平安有金管家,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有蛮牛伙伴APP等。 在保险理赔上,互联网也改变了传统理赔需要寄送纸质单据的方式。现在,出险客户通过互联网理赔更快捷和方便,客户一般经过报案、提交资料两步操作即可。以第三方保险销售平台支付宝为例,理赔程序如下: 其他保险平台的理赔方式也是大同小异。 未来的保险,必定是模糊线上与线下的界限,线上与线下互相结合,以客户为中心,注重消费者体验的新模式。 互联网必定会改变保险行业,路虽远,行必至。
新冠疫情肆虐的一年,我国消费市场经历了从发展缓慢到逐渐回暖的过程,目前其复苏情况如何?又有哪些新的消费业态和模式在这特殊的一年逆势发展起来?12月9日,商务部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指出,我国消费增速和消费贡献企稳回升,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的运行及新冠疫苗投入生产,我国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回升,消费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始终为负,第二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至-73%。2020年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开始由负转正,目前已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回升至34.9%。 从国际上看,我国商品消费市场规模保持世界第二位。《报告》分析,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万亿元,同比下降7.2%,约为美国零售及餐饮业销售额的88.6%,较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国零售及餐饮业销售额差距有所扩大。尽管如此,我国疫情防控及经济复苏工作走在世界前列,是IMF预计2020年全球唯一可以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依然可期。 根据《报告》,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者线上消费黏性显著增强,线上渠道发展成为居民消费的主渠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6月,全国网络购物用户人数比上一年增长1亿人,主要网络零售平台店铺数同比增长3.8%,1-10月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6%,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1.9个百分点,占社零额比重已增长至24.3%。 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综合体、商超等加快数字化转型,新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在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负的情况下,线上实物商品消费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线上消费已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博士梁威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消费受到严重抑制,但线上消费呈现逆势增长态势。“近年来,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新零售、移动支付、物流快递等相关配套领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催生了大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生活服务电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新兴消费迎来发展机遇。” 其中,居民就医、上学、文化娱乐等刚性需求转移至线上,助推了在线医疗、教育、文娱服务消费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例如,线上教育消费方面,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催生大量线上教育消费需求,推动在线教育普及度迅速提升。据艾媒数据,2020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预计将达3.09亿人,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538亿元。 疫情也催生了消费互动新模式涌现。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线下商业停摆,消费者居家时间变长,直播电商等消费互动新模式迅速发展。在直播电商的协助下,C2M消费模式也创新发展,拉动一批国货品牌崛起。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短视频及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较3月增长均超过5%,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达16.7%。 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0年上半年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 国家政策层面也加大了对新兴业态的重视。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支持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发展基础、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等多重利好均有利于线上消费等领域的发展,预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在社零额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梁威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但是,我国新型消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领域所面临的短板和问题,需要从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补齐新型消费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痛点难点堵点,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吴文婷11月16日至18日,以“谋变焕新 创造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第十七届)2020年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聚焦“双循环下商业地产的机遇与挑战”,探寻行业“新战略、新消费、新运营、新机遇”,共谋后疫时期商业地产的新方向。全程报道。直播》》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时尚居家平台事业群总裁赵英明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他表示,渠道最大价值就是提高人和货的匹配效率。过去只有人去找货或者只有货去找人,毫无疑问效率很低。但是渠道能把人和货的共性提炼出来。于是它的存在就提高了人货匹配的效率。 结合过去做的线下工作,他发现整整200年来,人类线下零售历史,各种业态的变化,把握着永恒不变的规律。如何在单位的空间内尽量去提升人货匹配的效率。 赵英明指出,在线下是有限的空间,当你到达一个空间后,你的时间相对无限。如何利用好有限的空间,甚至让消费者可以驻留更多的时间,这是线下零售人最重要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多的提高人货匹配的效率。线下企业在单位空间内提升这个效率。 进入线上后,不停的在讲“时间”。从平台电商到今天社群电商以及内容电商的转换,似乎有一个大胆的推论。线上在追求单位时间内人货匹配的效率。线上似乎是无限的空间,理论上可以承纳所有的货品,但是消费者的时间优先,整个消费者在单一APP驻留时长开始下降,开始到时间的封点。所有APP都在争夺消费者的时间。我们有微信就抢到微博,有了抖音快手似乎对微信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进一步思考空间和时间对线上线下零售业的影响。如果在线下当同一个商品处在不同空间的时候,它的价格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断,未来的商品从线上渠道购买时,它提供不同的时间给你时,它也会有不同的价格提供。这样的一些假设通通成立,可以看到过去线上零售从业者通过空间换取时间,用时空关系和不同品类商品的需求价格调整提高效率。所以线下有一句话叫Loction,今天我们调整商品的价值,线上有一个最重要的词就是time。
由主办,新浪财经、中国企业家、中房网、中物研协联合主办的“行稳致远——2020(第四届)中国地产经理人评选”活动进入专家评审阶段。11月17日,2020中国地产、物业经理人100强评选大湾区广佛分场专家评审会顺利举行,来自房地产行业协会、学术界以及媒体界的12位专家评审为大湾区广佛区域75位地产和物业经理人进行打分。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马向明 谈及线上营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在评审专访中表示,一方面,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受限;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大量线下的内容和形式转战线上进行,这对习惯了以线下营销为主的房企来说,是个挑战。因此,经理人要很好地掌握在线上策划、销售的能力。
2020年,整体需求动力不足的家电市场大环境,与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形成双重夹击之势,让中国家电行业一度进入至暗时刻。然而,在扎实的产品力、研发力、品牌力支撑之下,百年全球家电品牌惠而浦第三季度逆势破局,增长势头强劲,效益逐渐改善,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奥维监测数据显示,在第三季度线下冰洗大盘销售额同比下滑背景下,惠而浦品牌洗衣机销售额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市场份额同比提升;惠而浦品牌线上冰洗销售额也同比实现双位数强势增长;惠而浦品牌线上冰箱销售额同比增长更是超过100%。外贸出口方面,三季度海外市场出货量创下历史新高。这一系列佳绩,都得益于惠而浦对于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者核心需求的前瞻性洞察,以及对健康家电产品技术的潜心研发。 立足长远的前瞻性思维,不仅体现在惠而浦对于品牌和产品的打造上,在营销与销售方面,惠而浦也已提前布局。 早在2018年,惠而浦集团就已着手部署“卓越消费者数字化旅程”(WinningtheDigitalConsumerJourney)的战略,惠而浦中国也将数字化转型作为重要战略举措,不仅完成了全球范围内企业内部流程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而且在营销销售方面,线上线下齐头并进。通过创意内容和互动营销拓展线上渠道,引流消费者到线下门店和卖场进行真实的产品体验、深入感受产品和品牌的魅力,并通过社交电商的福利优惠再次吸引消费者进行线上购买。多元的消费场景能够增强品牌兴趣和粉丝粘性,最终形成线上线下良性循环的全新数字化消费者旅程。 继多家厨电体验店入驻全国各地,惠而浦中国在2020年也再启厨房电器的发展新篇章。10月,惠而浦中国智能洗碗机工厂开始试产,并全球首发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775MM高度产品——惠而浦Aurora欧诺娜系列洗碗机。工厂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智能化工业机器人和信息化设备均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智能洗碗机工厂的顺利建成,将大幅提升惠而浦中国在家电产业的竞争优势,满足国内以及海外出口市场需求,有力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厨电业务的渠道布局,也在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惠而浦中国与大型房企、电商平台、国内外高端橱柜和家居品牌展开广泛合作,线上线下同时拓展,形成多元化布局。
10月28日晚,探路者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根据探路者公告,2020年第三季度探路者户外用品主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5.31%,虽然收入下降,但降幅较2020年上半年已收窄,同时相关细分业务也已重回增长渐进复苏。 探路者根据疫情下的消费趋势变化快速反应,有效加强线上销售和线上社群营销,优化线下渠道布局,完善组织架构,严格预算及费用管控,持续调整延展公司产品细分品类,快速推出多项举措促进“后疫情时期”的经营复苏,并已取得了初步效果。 细分具体业务来看,第三季度探路者线上业务收入和集团客户、新零售等业务均较同期实现大幅增长,线下直营店业务的收入降幅也明显收窄,对加盟商业务收入降幅较大主要是公司在疫情下合理规划进销存,减少了对部分加盟商的新品发货,帮助其加强对过季产品的销售,但这也促进了公司未来经营更健康的发展。 线上销售开启高速增长 线下业务夯实渐进复苏 探路者根据疫情下的消费趋势变化快速反应,加强线上销售和线上社群营销,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全渠道零售体系,对电商主力旗舰店进一步梳理规划和完善,并综合通过直播等新型营销传播方式,在提高品牌曝光率的同时有效提升产品的线上销售,例如2020年5月探路者X汪峰抖音的直播首秀、珠峰高程测量大本营直播、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现场情况直播、2020年8月可可西里公益行的活动直播,探路者与“善以为宝-王宝”联合直播带货等营销活动。根据公司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随着公司促进线上销售、线上社群营销、直播营销、网红营销、知识营销等相关举措逐步落地,已取得初步成效,第三季度公司户外用品主业线上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64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约84.66%。 针对线下店铺零售渠道,探路者持续优化渠道布局,更加聚焦线下门店运营质量,持续加强零售终端的服务技巧与零售技巧的培训,达成服务标准可视化,加强对一线消费需求的关注,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服务质量,优选核心商场、购物中心、奥特莱斯等优质商圈继续开拓店铺的同时,加大力度继续积极关闭获利能力不理想、形象较差的低效店铺。 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线下直营店主营业务收入及线下业务中对加盟商主营业务收入仍有所下降,但随着疫情对线下店铺的经营影响逐步减弱,公司线下直营店铺的销售已在逐步恢复,同时探路者在疫情下规划合理的进销存计划,对加盟商的实际经营、库存及资金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据此审批发货额度,并减少了对部分加盟商的新品发货,推动其加强对过季产品的销售,促进整体经营健康度的提升,也降低了公司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同时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末探路者应收款项净值较去年同期期末已有较大下降。 加强产品科技创新应用 细分领域市场持续突破 根据探路者三季报,探路者持续加强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并充分重视户外用品行业不同专业细分领域的市场机会,积极为相关事业贡献力量。2020年7月,探路者为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长征五号试验队提供服装支持,2020年9月探路者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2020年9月探路者与人民网人民体育联合推出“人民探路者”计划。 此外,探路者品牌继续深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旗下全新都市机能运动系列TOREADX子品牌于2020年10月1日在北京合生汇、老佛爷百货店双店同启,TOREADX子品牌注重于将户外科技城市化,在专业的科技面料中融入机能设计美学,通过时尚与性能的结合,致力于打造新一代青年人的穿着风尚标,有效促进了品牌时尚度及产品差异化的提升。 第三季度探路者集团客户、新零售等业务延续了上半年的增长趋势,合计实现销售收入0.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78%,公司通过持续增强细分市场业务的拓展及分类突破,通过快反提升定制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 市场人士认为,在国内户外用品行业短期内发展阶段性趋缓且疫情对经营带来不确定影响的大背景下,探路者坚定其未来发展战略,聚焦资源促进户外主业发展,经营稳健,公司账面现金储备超10亿元,且没有金融负债,拥有显著的资金优势;同时,探路者也在持续夯实其在品牌建设、营销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职业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中长期来看,国内户外用品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大众户外运动升级、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完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临近等利好因素的持续增强,户外运动热度预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国内户外行业龙头企业,探路者的未来长期发展也将从中显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