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间,康佳集团发布公告称,为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公司拟向康控公司转让68项云端大数据运营相关专利,转让价格为9860万元。康佳集团的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直接持有本次交易受让方康控公司100%的股权,因此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据悉,康控公司成立于2020年4月14日,一般经营项目包括投资兴办实业、投资咨询、投资顾问、半导体科技技术服务。康控公司的控股股东华侨城集团2019年底经审计的总资产为5525.45亿元,净资产为1665.53亿元,2019年度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1309.8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92.33亿元。公告披露,截至2019年12月31日评估基准日,康佳集团持有的68项云端大数据运营相关专利的评估价值为9860万元人民币,账面价值为0元。康佳集团转让专利部分截图该68项专利主要围绕电视增值服务、多媒体播放、机顶盒数据处理等技术和方法。近年来,康佳集团的彩电业务营收占比不断萎缩,扣非净利润连续九年为负,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承压。截至2020年3月31日,康佳集团的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分别为118.13亿元和1.83亿元,共计119.96亿元。而其拥有的货币资金共计77.14亿元,不足以偿还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尚有43亿元资金缺口。康佳集团表示,为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保证企业资金充足性和资金流稳定性,公司在2019年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50亿元,新增长期借款44亿元,并根据资金需求安排短期借款融资。随着黑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行业需求下滑,曾与长虹、TCL并称“老三大黑电巨头”的康佳集团,自2010年以来增长出现停滞,至2016年以前,康佳集团的整体营收一直在原地踏步。2019年,康佳集团实现营收551.19亿元,同比增长19.49%;实现归母净利润2.12亿元,同比下降48.45%;实现归母扣非净亏损18.76亿元,同比下降135.8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15.44亿元,已连续四年净流出。在其他黑电企业纷纷逼近千亿营收线的同时,康佳刚刚突破500亿元大关,而背后是康佳主营彩电业务增长乏力的困境。2016至2019年,康佳的彩电业务营收规模及占比逐渐缩小。彩电业务分别贡献125.91亿元、119.95亿元、98.92亿元、87.66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62.02%、38.41%、21.45%、15.90%。分业务来看,2019年康佳集团的彩电业务营收进一步萎缩,实现营收87.66亿元,同比减少11.39%;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5.90%,上年同期占比为21.45%。第一主营业务工贸业务2019年实现营收327.45亿元,同比增长15.51%,对总营收的贡献比例达59.41%。环保业务、白电业务、手机业务分别实现营收70.79亿元、38.29亿元、3.88亿元,占比分别为12.84%、6.95%、0.70%。
6月23日,中信证券举行了2019年度股东大会,公司总经理、执行董事杨明辉及部分高管出席了会议,并对未来3至5年公司发展规划、中信证券华南收到监管函件、一季度净利润下滑等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四方面成为发展着力点 2019年底,监管层提出了推动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的六方面举措,包括: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服务功能、支持证券公司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证券公司加大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投入、支持证券公司完善国际化布局、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合规风控管理等。 中信证券表示,公司正在制定规划,未来3至5年,公司将在四方面加大力量。 首先,继续做大业务规模,巩固规模优势,以应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外资券商进入的挑战。 其次,在业务规模增长的前提下,同步提高各项业务的经营质量。 再者,加大传统业务线的转型力度,如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资产管理业务加大主动投研能力,固定收益业务、衍生品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加强产品和交易模式的创新,提升投资交易能力等。 最后,推进全球一体化,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跨境业务上满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和交易服务的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中资券商能力,与国际大投行进行竞争。 “以上这几条都做到了,我们才能谈打造航母级券商。打造航母级券商的实践也蕴含在具体的这些业务和具体的能力提高当中。”中信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 收购广州证券后内部沿用统一风控标准 6月8日,广东证监局对中信证券华南出具了警示函,引起市场关注。原因是2013年担任“13莒鸿润”债券承销商的过程中,原广州证券存在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反映出公司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不完善。 “该事项是原广州证券的存续项,我们在收购广州证券的尽职调查过程中已对这件事有所了解。”杨明辉表示。2019年10月,中信证券在回复证监会对收购事项的问询时,就对包括“13莒鸿润”在内的3只违约债券的相关诉讼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并表示不排除广州证券需根据生效判决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风险。 杨明辉表示,收购广州证券后,各业务线均沿用中信证券统一的风控合规的管理标准,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流程。“中信证券业务规模大、业务条线广泛,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提升执业水平与职业质量是中信证券常抓不懈的工作,全员抓合规也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中信证券今年一季度财务报告首次并表广州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28.52亿元,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下降4.28%。中信证券相关财务负责人对此表示,2019年一季度是证券行业发展比较好的时期。而今年初,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二级市场产生了一定波动,整个券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出现一定下滑。同时,今年一季度,中信证券两融的维持担保比例为260%、270%左右,几乎不存在资产风险问题。但公司秉承稳健和扎实管理的原则,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在一季度大约计提了13亿元的减值准备。因此导致一季度营业收入上升,净利润则出现下降。
隔夜美股的表现依旧耐人寻味。 美股呈现震荡收涨,在科技股的驱动之下,纳指再度站上万点关口创出收盘新高,而在其间,苹果股价在盘中再创新高,一度触及359.46美元,最终收于358.87美元,涨幅2.62%,此外,截止目前,周三美股盘前涨1.21%,涨至363.20美元,最新总市值达到15555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疫情因素不容忽视,但整体来说,今年以来苹果股价累涨超58%以上,可以说较为韧性,频频受到了市场瞩目。 开发者大会的利好驱动 而这一涨势的支撑有受到一年一度的苹果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的利好驱动,毕竟今年的大会依旧亮点满满。 今年苹果召开的WWDC全球开发者大会举办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苹果开发者社区超过2300万名开发者,且受疫情影响以在线方式参会。 而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苹果带来的干货也值得关注。 首先,苹果介绍了五大OS全新升级(iOS 14、iPadOS 14、watchOS 7、macOS、Safari),其中,iOS 14增加了智能分组、小组件、画中画、新的翻译应用等功能,且苹果版小程序正式上线,一度引发人们热议,高调登上热搜榜。 图片来源:微博 与此同时,在会上释出的另一重磅消息自然是苹果自研芯片的全新出发。 根据苹果计划,采用苹果自研芯片的Mac将于今年年底上市,预计从英特尔芯片到苹果自研芯片的过渡期为两年。 “对于Mac而言,这绝对是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苹果CEO库克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不得不说,苹果迈出的这一步颇具历史意义,毕竟这一芯片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苹果与英特尔长达15年的合作或将出现新变化。 事实上,苹果在2006年1月推出了第一批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Mac,随后其Mac的芯片处理器便一直采用英特尔系列,但在低功耗、高性能等要求之下,再加上对英特尔处理器出货延迟的不满,苹果便走上了自研芯片之路,预计ARM Mac的效能或将较Intel Mac改善至少50%–100%。 “受益于处理器替换,有望减少约40%-60%处理器成本...Mac因采用苹果处理器故可与WindowsPC有更多硬件差异化,长期而言,估计Mac年出货量有望从目前的2000万部增长至2500万部-3000万部。”——天风国际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 显然,本次苹果开发者大会的第一天便给予了包括“果粉”在内的广大市场投资者期待以上的惊喜,其股价继续上扬也是在意料之中。而进一步探索来看,这背后承载的看好心态还是源于苹果自身所具备的创新基因或将可以继续通过发展多元化业务来保证甚至提升公司的潜在价值这一出发点。 创新基因提升估值 众所周知,在这一场新冠大流行的阴影之下,各行各业无一幸免。其中,苹果公司也因门店关闭、供应链运转受阻等原因一度受挫,但基于自身的战略奏效,其给出的业绩结果还是整体超出预期的。 回顾其最新财报,截至3月28日,苹果实现营收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高于上年同期(580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542.4亿美元);但受疫情影响,净利润112.49亿美元,同比下滑3%;当季每股收益2.55美元,高于上年同期(2.46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期(2.25美元)。此外,该季度苹果创造了133亿美元的运营现金流,比去年同期增加22亿美元,创出新高。 苹果营收走势 数据来源:Company reports 从细分业务来看,一方面,其销售核心领域——以iPhone为首的产品业务在疫情的打击之下陷入低迷之势,苹果第二财季产品净销售额为449.7亿美元,同比下降3.4%,其中,iPhone业务营收为289.6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310.5亿美元),创下过去四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同时,2020年一季度苹果出货量321.9万台,相比2019年一季度其降幅达到21%,降幅居于五大厂商第一位;iPad业务营收为43.7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48.7亿美元);Mac业务营收为53.5亿美元,低于去年同期(55.1亿美元)。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产量或会出现最高16.5%的跌幅,手机产量至2.87亿部,创下历史上最大的降幅;且预计全年总产量或为12.4亿部,同比减少11.3%。“——TrendForce 苹果第二财季的主营构成 数据来源:MacRumors 而好在受益于疫情时期线上业务的爆发,服务业务和可穿戴设备业务的亮眼在一定程度上消化了iPhone等产品业务的消极之势。 根据数据显示,服务业务净销售额为13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创出新记录;且可穿戴设备、家居产品和配件业务营收62.8亿美元,同比增长23%,创出同期记录。 “我们对服务战略的长期投资正在取得成功,服务这项业务正在增长,反映出我们持久、庞大和不断增长的客户群体。”——苹果CEO库克 而从苹果公司在疫情时期业绩表现呈现出来的弹性,可以看出,这家消费电子巨头公司也深谙顺势而为之道,毕竟如今,对于苹果来说,硬件方面的增长固然重要,但却不是最终目的,尤其在疫情时期,只有通过丰富的产品矩阵以及高附加值的软件服务的有效协同,才能稳固乃至提升用户群体的黏性,进而为苹果迈向新的升级阶段打下基础。 图片来源:推特 无论是此前曝光的苹果首款AR智能眼镜,还是继续加快收购动作以加码其流媒体服务——AppleTV+,又或是再到本次开发者大会的产品升级...再次论证了一点,即苹果的生态价值还是深深植根于创新土壤里这一点依旧不变,而这也或将为其带来更为长久的经营寿命,再加上目前稳定可观的现金流表现,或许这也是多家投行看多其估值的原因。 美国银行将苹果公司评级为买入,并将12个月目标价从340美元提高至390美元; 花旗将苹果公司的目标股价从310美元上调至40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 Jefferies分析师Kyle McNealy重申了对苹果股票的买入评级,并将其目标价从370美元上调至405美元。 来自疫情的不确定性 然而,就目前来说,我们可以不夸大疫情背后的负面作用,但依旧需要警惕这一病毒大流行带来的不确定性,毕竟这或将拖累全球经济复苏的脚步。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仍在加速,其影响或将持续数十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纵观全球,在各地开始实施经济重启计划,进一步松绑疫情限制令之后,多地疫情出现了反弹之象,尤其是近期美国的疫情确诊病例激增不容忽视。 数据来源:新浪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疫情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新冠确诊病例已突破915万,累计死亡超47万,其中,美国作为全球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累计确诊超过238万例,累计死亡超过12万例,在过去数周21个州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确诊案例增加。 “预计到7月11日,美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可能会达到14.5万,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周内,可能会有2.6万例新增死亡病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基于此,再加上美国暴乱的持续影响,苹果公司不得不再次暂时关闭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11家门店。 “鉴于我们所服务的一些社区目前的新冠肺炎状况,暂时关闭了一些地区的门店...我们非常谨慎地采取了这一措施,现正密切关注情况。”——苹果发言人 而一旦后期全球疫情无法尽快走稳,苹果公司的经营所受到的波动就无法估量,尤其是美国,毕竟北美地区是苹果营收占比最大的地区,其业绩对该地区的依懒性还是较重,而这也许就是此前苹果公司无法提供第二季度的财报指引的原因。 同时,虽然人们对苹果5G新机的推出存有期待,但基于疫情时期,市场需求的释放有限,再加上iPhone 12系列上存在的不明朗性也或将进一步加重其疑虑。 首先,虽然目前相关订单开始回升,但手机市场的景气度还未完全恢复,在全球前五智能手机厂商中,除了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小米之外,全球前五的其他4家智能手机厂商在2020年第一季度销量方面均出现下滑之势,其中,苹果出货量4092万台,同比下降8.2%,占据市场份额9.3%。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最终用户智能手机销量厂商排名(单位:千台) 数据来源:Gartner 与此同时,在最为关注的5G手机领域的竞争上,苹果公司相对较为保守,而它所面临的对手已是“经验老手”。例如,以华为为首的国产品牌聚焦于专利储备,华为2019年5G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达到690万台,市场份额占比为36.9%;紧随其后的三星已拥有了完整的5G解决方案,2019年5G手机出货量为650万台,市场份额为35.8%。 2020年部分苹果新品渲染图 图片来源:东莞证券 整体来说,虽然苹果凭借多元化的产品策略或将在疫情时期显出一定的稳定性,甚至其股价具备持续上涨的潜力,但这一现象或将继续受制于市场大环境形势的变化,毕竟对于疫情的忧心以及经济恢复缓慢的焦虑会继续动摇投资者的心理,进而带来不可避免的潜在性下跌风险。 结语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苹果在内的多数公司蒙上经营阴影,但也适时给予了它们一定的警示,即在疫情的倒逼之下,它们需要加速跳出传统舒适圈的庇护,通过创新手段去丰富其业务构成,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扩容其业务盈利增长点。 一次全球开发者大会再次使苹果迎来高光时刻,无论是对软件的更新升级,还是自研芯片的颠覆推出,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苹果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习惯于将眼光放得长远,试图继续通过创新这把经久不衰的金钥匙来开启属于苹果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而作为投资者来说,对于苹果的价值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具备吸引力。
今日盘中,康龙化成(300759.SZ)一度上涨3.5%,股价达到91.06元/股,创下上市以来的新高,此后其股价遭遇回落,截至收盘,最终微涨0.02%,报收88元/股,成交3.88亿元,总市值为699.06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1月28日上市以来,该公司的股价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已经飙涨超过了850%,是名副其实的大牛股。 图片来源:Wind 资料显示,康龙化成于2004年成立,并在2019年1月以及11月先后登陆A股、H股市场,公司主营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十余年间持续拓宽服务边界,该公司从纯粹的实验室化学服务商逐渐发展成为提供综合实验室服务、临床开发以及CMC服务的药物研发一体化平台。 业绩方面,在全球尤其是国内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高增长下,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均实现快速增长。2016年至2019年,营收由16.3亿元增至37.6亿元,三年复合增速32%;归母净利润由1.8亿元增长至5.5亿元,复合增速45.7%。 今年一季度,康龙化成的营收同比增长25.66%至9.59亿元,而净利润则同比增长87.16%至1.02亿元。 图片来源:Wind 近年来,公司通过外延布局持续加强临床前与临床阶段服务能力,临床研究服务毛利水平持续提高,同时随着开展项目增加,CMC业务的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2016年至2019年,公司毛利率由29%增至35.5%,净利率由10.8%增至14.6%。 图片来源:Wind 不过,康龙化成的这两项指标要低于很多可比公司,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例如,药明康德2019年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8.95%、14.85%;泰格医药同期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6.48%、34.79%;凯莱英同期的数据分别为45.5%、22.51%。 具体到各项业务板块方面,实验室服务业务是公司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 该公司的实验室服务主要包括实验室化学、生物科学服务(包括体内外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生物学和体内药理学)、药物安全性评价及大分子药物发现服务。 数据显示,这部分业务2015年至2018年的收入复合增速达到34.6%,2019年实现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25.5%,收入占比63.3%,其中实验室化学是公司起家业务长期保持稳定增长;生物科学得益于与实验室化学业务间的协同效应,收入占比快速提高。 CMC服务业务的营收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排名第二,这部分业务的增速波动较大。 康龙化成的CMC服务主要为在药物开发阶段向制药企业提供化学、制剂工艺开发及小批量生产等服务,目前已覆盖各类客户临床I期、临床II期药物、临床III期药物开发阶段的工艺研发及生产需求。 据悉,2015年至2018年,该业务的收入复合增速达到29.4%,2019年实现收入9亿元,同比增长39.6%。 CDMO包括国内创新药CMC服务、MAH业务等等。而从康龙化成CMC业务和药明康德CDMO业务的对比来看,在项目数量、收入体量、毛利率等多项指标上,前者离后者尚有较大的差距。 图片来源:国盛证券 相较于实验室服务与CMC服务,康龙化成的临床研究服务起步稍晚,包括临床实验服务、现场管理服务、监管生物分析服务及放射性标记科学。 2016年至2018年,该项业务的收入复合增速达到53.1%,2019年实现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1.3%,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至12.1%。 公司近两年临床研究服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内外收购带来业务的增长,收购的资产包括英国Quotient、美国Xceleron、美国SNBL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康龙化成在部分业务上距离行业龙头药明康德还有差距,但是公司本身的发展情况业也比较不错。 行业前景方面,药物研发外包服务是药物研发的“卖水人”。在全球研发投入和外包渗透率持续提高的驱动下,行业有望长期持续高景气。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地,占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正在经历“仿制药为主”向“创新为方向”的产业升级,近年来CDE批准的新药快速增加,预计国内药物研发投入将实现20%以上增速,同时叠加全球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向国内的产业转移,国内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市场全面爆发,空间巨大。 图片来源:国盛证券研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康龙化成的业绩和行业前景都很好,但是该公司也存在一些问题。 2020年以来,该公司的股东天津君联闻达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Wish Bloom Limited、北京君联茂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计减持了2591万股,减持市值达到了16.1亿元。 图片来源:Wind 另外,该公司的PE现在为117.6倍,已经达到了上市以来的最高点,在医药行业中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图片来源:Wind
今日腾讯股价延续此前上涨趋势,年内涨幅高达26.7%。按除权后的价格算,已经突破2018年1月29日的高点,达到历史新高。 如果将这两年腾讯的股价走势与以往的对照来看的话,可谓是有些惊心动魄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回撤幅度来看,腾讯在2018年的回撤幅度仅次于2008年和2011年,这两年分别是因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导致腾讯股价大幅下跌。而从回撤后反弹的速度来看,这一次则要明显慢于前两次,时隔两年半以后,才抹平之前的跌幅。 在这两年半时间内,腾讯走出了一个大"V"型反转。虽然如今腾讯的股价与两年半以前并无二致,但我们不能假装这两年半时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悟已往之不谏",重要的是腾讯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变了什么,什么没变。"知来者之可追",或许新高后的腾讯,才刚刚开始。 01 2018年5月5日,一篇《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横空出世",这篇据说全网阅读量上亿的文章成为了一个导火索,引发了一次全网对腾讯的大讨论。 文章的核心论点是"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文中的一些提法确实是反映了当时相当大一部分投资人对腾讯的共识,譬如腾讯的"投行化",腾讯的"流量+资本"的公式正在丧失优势,"赛马机制"内耗严重,以及腾讯组织架构的落后和低效等等。 据说《腾讯没有梦想》发布之后,腾讯的高层非常重视,刘炽平都站出来回应了"没有梦想"的说法。 这篇文章发布的时间也很巧,刚好在腾讯从最高点下跌的半山腰,更刚好在腾讯"改革"的前夕。 不到五个月后,腾讯迎来了成立20年来的第三次重大组织架构调整。并且以此为契机,腾讯接下来在战略上的转向和调整,逐渐打消了外界对"腾讯没有梦想"的疑虑。 02 回到两年后的现在,再来看腾讯的话,文章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已经解决或者部分解决了。 首先是饱受诟病的"投行化"。我们看到这两年腾讯对外投资的量并没有降低,腾讯的战略是一如既往的,即"不核心、不专业的项目通过投资交给其他更合适的团队去做"。但与此同时,腾讯亦在核心的、专业的领域扩张战线、巩固优势。 譬如,在游戏领域,腾讯在去年Q4并表了早已控股的Supercell,今年还收购了北欧的一家游戏公司--Funcom。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腾讯在游戏领域总共投资并购了超过40家公司,总金额超百亿美元。所以,腾讯在接下来继续并表一些游戏公司,也一点也不令人惊讶。 在游戏直播行领域,腾讯在虎牙的投票权提升至50.1%,成为控股股东后,预计将在Q2并表。同时有媒体报道,腾讯还在推动虎牙和斗鱼的合并,可见在游戏的生态产业上,腾讯一直牢牢掌控主动权。 与游戏直播领域类似的,在线音乐、网文等领域都是同样的剧情。腾讯一改投行式的“隔岸观火”,加强了对核心内容领域的主控权。 其次是"流量+资本"的公式正在丧失优势。"流量+资本"的优势,翻译过来就是,腾讯有流量,只需要通过"赛马机制"选出最后被市场证明最好最受欢迎的产品就可以了。 这种打法的问题在于,会更加偏向于现有业务的扩张,导致创新性不足。抖音、快手的崛起正好证明了这一点,腾讯完全有机会在早期就孵化出类似的产品。并且依靠腾讯的流量,更有可能成功。 流量的基础是社交和内容。从目前来看,腾讯的流量相对于竞争对手还有明显优势。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今年Q1腾讯系旗下app使用时长全网占比为43.2%,是第二名头条系的三倍多。 腾讯在2018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设立了PCG事业群。将原MIG、OMG、SNG和IEG的部分业务都调整到了PCG,由Mark任事业群总裁。搭建了中台体系,将腾讯旗下的从QQ社交平台到短视频、动漫等内容的社交和内容置于统筹管理之下。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盘活了旗下的社交和内容生态,减少了无效竞争所导致的内耗。 最后是组织架构的落后和低效。最常拿来比较的,是阿里的组织结构。相比于阿里的"中央集权",腾讯采取的是"联邦自治"式的架构。阿里是"中心化"的管理方式,而腾讯是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 腾讯的组织构架也在进化,如2018年的事业群"七转六",厘清了各事业群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业务,以及刚刚提到的PCG事业群采用了中台体系的"中心化"架构。2019年初,腾讯成立了一个叫"技术委员会"的机构,目的是搭建一个统一的技术中台,这也非常类似于阿里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构架。 在此之前,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腾讯的愿景是--"做最受尊重的互联网企业"。相比于阿里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美团的"吃的更好,生活的更好"等,空洞的让人难以记住。 2019年,腾讯公布了全新的使命和愿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腾讯"找回了"它的梦想。 03 接下来怎么看腾讯? 1.游戏业务 腾讯的蜕变反映在游戏业务占比的下降。从2016年开始,腾讯网络游戏收入占营收的比重逐年下降,最近一个季度的上升主要还是因为并表了Supercell的影响。 多元化收入让腾讯证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公司,有助于摆脱对游戏业务的依赖。2018年,腾讯就因为游戏版号停发等政策因素而使得游戏收入增速大幅下滑。 当然不可否认,游戏仍然是腾讯的基本盘。今年是腾讯的游戏大年,除了老游戏依然大放异彩外(《王者荣耀》五月流水再创新高,《和平精英》位列第二),接下来还有《地下城与勇士》手游、《龙之谷2》、《英雄联盟》手游、《使命召唤》手游等重磅游戏上线。预计今年腾讯的游戏收入将继续放量。 2.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 游戏业务占比下降,此消彼长,占比上升的主要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实际上,广告收入以及除游戏外增值服务的占比,这几年几乎没有变动),即toB业务。 腾讯在2018年的架构调整后,明确了下一个20年的大方向--"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ToB业务主要归类于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中,可以看到这块业务已经成为腾讯的增长引擎,除2020Q1外过去几个季度的增速都在40%左右。2020Q1的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线下支付交易量下降,预计Q2~Q3就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3.广告业务 最后是广告收入。2020Q1腾讯的广告业务逆势增长了32.4%,主要为社交广告所贡献(媒体广告下滑10%)。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广告业无比萧条。即便是稍微景气度高点的互联网广告,可以看到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增速都在下滑,在一季度尤其如此。 腾讯网络广告的逆势增长主要归功于社交广告。即便因为有疫情影响了广告主需求,但微信这样的顶级流量并不愁销,反而会因为疫情中流量大增而提升广告收入。微信在广告变现上一直克制,但从去年开始,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仅仅是稍微开放微信广告,就带来了非常大的增量。可见,未来它的变现潜力也是无比巨大的。 总体而言,腾讯今年的业绩确定性非常之强。 04尾声 同样是470多港币,当前腾讯的估值与两年半以前不可同日而语。2017年的港股牛市和对腾讯高增长的预期共同把腾讯的PE推升到了前面高点的62.1倍,腾讯今天收盘价对应PE(TTM)则为43.6倍。 所不同的是,2018年1月29日的腾讯处于泰极生否的顶峰,而如今的腾讯正在否极泰来的半山腰。要选哪个腾讯,不用我说了吧?
美股今日盘前,猎豹移动(CMCM.US)一度涨超37%,其后跌幅收窄。至开盘公司股价最新暂报2.28美元,涨8.57%,最新市值3.2亿美元。 猎豹移动本轮上涨行情始于上月20日,当日公司股票成交额放量增至835万美元,股价大涨47%。从5月20日至今23个交易日内,猎豹移动股价累计已涨82%。 (图源:富途证券) 但若将时间拉长看,猎豹移动股价表现早已不可同当年而语。2018年初,公司股价还在9美元以上,至今已跌落2-3美元区间。 据公开资料,猎豹移动主要从事互联网和移动安全软件研发及供应,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公用事业产品和相关服务,互联网娱乐业务及其他。互联网娱乐业务部门包括Live.me和移动游戏业务。 去年第三季度,公司完成对直播应用Live.me的剥离。 今日盘前,猎豹移动并未传出重大利好消息,今日盘前大涨多与资金面炒作有关。而在上个月20日,猎豹移动对外宣布称已于5月20日出售所持字节跳动所有剩余股份,该交易预期将在第二季度带来约6600万美元的投资处置收益及约1.3亿美元的现金流。 据公司上周公布最新一季业绩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共实现营收5.281亿元(除非另有所指示,元均指人民币元),同比下降51.4%;剔除Live Me收入合并带来影响,公司第一季度总营收同比下降36.4%;净亏损为1.046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盈利710万元。 回顾近年业绩表现,猎豹移动营收从2018年开始陷入负增长,跌幅持续扩大。去年归母净利润亏损3.14亿元,同比下降126.91%。 (图源:同花顺iFinD) 在第一季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CFO任今涛表示第二季收入指引在3.4亿至3.9亿之间,低于第一季指引5.3亿,主要是由于工具应用和游戏业务受到谷歌自2月底终止合作的缘故。而AI业务方面,任今涛表示营收会较第一季稳定。 展望整个下半年,任今涛认为受谷歌终止工具应用和游戏业务影响,短期内海外市场营收回出现下滑。但国内工具应用业务当前收入已稳定,AI新零售货币化模式试水运行。若下半年模式尝试成功,AI业务及其他业务收入将更可观。
6月22日晚间,融钰集团(SZ002622)回复年报问询函。据其披露,2019年融钰集团前三大客户分别为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宜春分公司、樟树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所涉业务类型均为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 6月22日晚间,融钰集团(SZ002622)回复年报问询函。据其披露,2019年融钰集团前三大客户分别为宜春市公安消防支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西有限公司宜春分公司、樟树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所涉业务类型均为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 据公告,融钰集团软件开发业务四季度起收入增加主要为下属子公司智容科技,主要业务为征信大数据软件业务。征信大数据软件收入主要有三个业务模型,分别为软件销售业务、软件开发劳务、技术运维服务。 智容科技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955.52万元,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452.38万元,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4773.81万元,2019年公司收入较2018年上涨38.28%左右,近3年复合增长率27.09%。 此外,智容科技全资子公司江西瑞臻企业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产品主要为软件技术开发及服务。2017年取得139.49万元营业收入,2018年取得211万元的收入,2019年取得 733.7万元的收入,因公司员工实质上还在母公司智容科技有限公司履行职务,仅工资在产权持有人发放,业务来源也均为母公司介绍或牵线,实质上不独立。 此前问询函提及,2018年融钰集团前五大客户均未进入2019年前五大客户名单,深交所要求其说明公司与前五大客户所开展的具体业务类型、开展时间、收入确认依据和期末应收账款情况。 从披露的信息来看,其2019年前三大客户均来自于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而2018年其前五大客户中4家来自于广告服务,公告称变化的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处置子公司,公司合并范围变 动。从事广告服务业务的融钰互动及咨询业务的中远恒心,分别于自2019年8月、4月不再并入公司合并报表,导致广告服务业务、咨询业务收入规模减低;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征信大数据软件业务和电气开关业务构成,合计占比84%。 从营收构成来看,2019年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为融钰集团贡献营收超过30%,而2018年占营收比重则仅8.17%。而去年占营收比重超过50%的广告服务及占比超过10%的咨询服务,2019年占营收比重分别降至5.17%及3.51%。 在年报中融钰集团即在心竞争力及战略中均提及智容科技大数据征信等相关业务。年报披露的信息显示,征信大数据软件服务营收4773.81万元,同比增加38.28%;营业成本557.36万元,同比增长122.6%,毛利率88.32%,同比下降4.43%。 此外,融钰集团保理、广告、咨询等业务营收大幅下降同样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 融钰集团在年报中称,其已形成实业、创新科技及金融服务三大板块。但2019年仅以电气开关为代表的实业板块经营较为稳定,收入同比下降 10.99%,而广告服务业务、租赁、保理、咨询服务等行业收入降幅均较大,其中金融板块保理业务降幅-58.44%。 保理业务部分问询函回复提及,其保理业务主要为全资子公司融钰信通开展。2019年其保理业务投放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或公司内部资金,在资金成本上与同业相比无明显优势;按照集团战略布局的调整思路,融钰集团对保理业务的内部资金规模逐渐缩减,融钰信通也一直未对外开展融资,故未扩大业务规模。2019年初面对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融钰信通进一步提高新项目的准入门槛,全年工作以逐步压缩退出存量业务为主,无新增业务投放,因此2019年保理业务营业收入较2018年有所下降。 年报显示,融钰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1.55亿元,同比下降63.23%;净利润744.09万元,同比下降7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23.57万元,同比增长 105.2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75.09万元,同比增长43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