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6月23日获悉,交通运输部将做好下一步工作规划,全力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应用,实现交通行业发展与北斗建设“同频共振”。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在2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行业北斗系统应用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6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5.1万辆邮政快递运输车辆、1356艘部系统公务船舶、8600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00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系统。在首架运输航空器上也安装使用了北斗系统,实现零的突破。”孙文剑说。 据介绍,交通运输部已印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专项规划》,对行业北斗系统应用作出中长期部署,并把北斗系统应用扩展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等综合交通运输领域。 “我部将认真谋划行业北斗系统应用工作,实现行业发展与北斗建设同频共振,为交通运输行业用户提供更加广泛、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定位导航服务,让北斗系统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孙文剑说。 据悉,交通运输部将从六大方面助力北斗系统应用。具体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北斗系统应用对交通强国建设、数字交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行业北斗系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战略在交通行业的重要落脚点;加强行业北斗系统应用政策研究,营造积极政策环境;持续推动示范工程,带动行业北斗系统应用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航组织、中俄运输合作分委会等框架下,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化应用工作;在现有北斗系统应用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行业传统领域北斗应用规模;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北斗系统行业应用创新发展,在自由流收费、港口自动化作业、自动驾驶等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安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军工行业首席研究员冯福章认为,从产业角度来看,包括交通领域在内的北斗应用将掀开新的一页。
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 北斗系统开启全球组网,意味着北斗系统在频率、通道数、精度等各方面的性能都已经不亚于美国GPS,走在了全球前列。从产业角度来说,则意味着北斗产业开始从“北斗+”走向“+北斗”,从走出去寻找应用,到被各行各业“找上门”寻求支持,北斗产业规模即将进入一个更高的数量级。 “大部分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北斗,但最具有感触的还是海洋渔业从业者。”对于具体的北斗应用,有业内专家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介绍说,除了导航,给倒车设“护栏”、给珠峰量身高,北斗的应用其实就在老百姓身边。 “一拜妈祖,二拜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斗的通导一体化系统,可以在茫茫大海上,给通信覆盖不到的渔民另外一张网。据悉,除了发出求救信息,北斗的“短报文”功能还能承载更多内容的发布,原子钟授时百万年只差一秒的精度更是保证了地理信息的准确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北斗星通就布局了“北斗+海洋渔业”,北斗船联网目前的入网用户超4万个,伴随手机用户10万个,监控平台1300余套。 “北斗组网完成后,产业将进入行业拓展及深化应用的时期。”北斗星通集团副总裁、智能网联板块董事长徐林浩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说,从应用场景和接入终端数量来看,北斗应用可分为十万级、百万级、千万级、万万(亿)级等,十万级接入的应用领域有测绘、军工和特种行业等,百万级应用的是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行业等,千万级接入应用的主要是汽车市场,万万级的则包括手机、物联网等。 其中,“5G+北斗”被中海达认为是未来位置服务领域的新热点。中海达认为,新基建本质上就是信息流,“5G+北斗”的信息流可成为精准北斗位置服务、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甚至海洋未来战略的信息化采集装备手段和解决方案。 海格通信有关人士告诉上证报,早在2011年,公司就以自主研发的北斗公务车管理系统开启了北斗民用终端业务。现在,公司主导的国家重量级的民用示范项目——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北斗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已顺利通过用户验收。未来,公司将加快芯片战略布局,打造海格通信“北斗+智慧城市规模化应用”新名片。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徐林浩告诉记者,从地域上考虑,“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北斗打开在全球发展的想象空间。据中海达介绍,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公司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共建超100个北斗增强站及数据中转中心、数据处理与产品服务中心,主要应用于国土测绘、海洋、交通、农业和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 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北斗应用将给上游的核心芯片、元器件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徐林浩以智能网联汽车业务为例介绍说,从原来普通精度的导航发展到支持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定位,需求逐渐起来了,硬件上除了“端”侧的相关芯片、天线等,还需要云端增强以及和其他传感器(如视觉传感器、毫米波雷达)、5G、AI、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我认为,高精度模块+服务,是北斗产业的价值高地。” 记者了解到,在卫星导航方面,北斗星通打造“云+IC/端”商业模式,目前芯片、天线“端”侧产品已处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地位,未来将重点加强“云”建设;在汽车智能网联业务上,公司建立了“智能硬件+服务”的业务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新星发射,地基、星基增强系统持续优化,我国的北斗系统将成为国际顶尖的导航系统。 杨长风表示,北斗系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全球用户可以从全球四大系统(中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100多颗导航卫星中自由选择4颗信号最好的卫星来提供定位服务,只要北斗系统自身性能一流,就会获得更多认可。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日本通信巨头全资公司NTT Data在6月11日宣布,为顺应全球化和数字技术发展,公司新增3大卓越中心「CoE(Center of Excellence )」:物联网、智能自动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和软件工程自动化(Softwear Automation )。本次的物联网卓越计划,以NTT在德国的itelligence AG为中心,组建了20人的团队;智能自动化以美国NTT Data Services为中心的20人小组;软件自动化则在西班牙集团公司Everis为中心进行,组织了70人的小组。NTT在公告中表示,本次的卓越中心计划要以7大领域为重,争取在2011年3月之前能创造1000亿日元的市场。NTT在2019-2021财年中期报告中树立了这一卓越中心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尖端技术和知识来培养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第一批卓越计划包括4大领域:区块链、数字设计、DevOps和人工智能。NTT的区块链之路2015年,NTT首次用区块链开发手机应用,2016年,开发出在以太网上运行的程序,2017年,用以太网络和Hyperledger Fabric技术为基础开发并试验了各种应用,同年开始接受平台开发业务。2017年8月,NTT集结了银行、保险、物流、贸易相关企业13家,建立了区块链贸易信息平台,顺利地实现了公司和业务间的信息链接。2018年6月22日,公司联合房产公司进行区块链落地实验。2018年,区块链项目ContractGate系列开始上市,刚开始只有简单的介绍和科普内容,2019年3月,NTT的「ContractGate PoC Service」上市。今年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尚未有新的发布。但是在去年区块链卓越计划公布时,NTT就已经规划了具体步骤:第一步:教育计划,普及区块链知识,了解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探寻其与以往系统的差异;第二步:探寻区块链能为人们带来什么,以各种具体应用和事例进行切入;第三步:概念证实,用区块链应用实例,去预测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实际投资费用,沙盘推演其使用效果;第四步:商业化探寻,系统开发阶段。主要以合作方式,去探寻新的商业市场,为客户提供区块链转型综合服务。从计划和实施来看,NTT目前正处在第三步,逐渐走向第四步的商用阶段。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以欧洲为中心。公司计划在2022年之前完成这几大领域人才的培养,从如今的1000人增加到5000人。上次公布的人工智能卓越计划预计人员扩充到3000人,是主攻方向,人工智能卓越计划也是以西班牙集团公司Everis为中心,召集了130人的团队。而区块链卓越计划的技术人才从目前的300人将增至1000人左右;DevOps卓越计划和数字设计卓越计划总和增至1000人。可以推算的是,目前除了人工智能,区块链是NTT的主攻方向之一。(本文原发布于链得得,授权钛媒体App发布,作者:毛利五郎)
5G发牌这一年,中国5G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从政策支持、网络建设、市场竞争及行业应用方面来看,中国5G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5G发牌一周年,中国5G加速前行。毋庸置疑,中国5G市场是5G发展的一个龙头市场。”华为无线网络营销运作部部长朱慧敏在由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信通传媒-通信世界全媒体承办,5G确定性网络产业联盟协办的“2020新基建5G发展论坛”上表示。 中国5G进入快车道 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定影响,但中国5G已经进入快车道,与全球共享产业红利。朱慧敏从网络覆盖、终端规模及用户发展规模三方面分析简述了中国5G发展的发展现况。 首先,5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主要城市。“自2019年10月31日,5G正式商用,全国50多个城市已经推出了5G服务。运营商高效建网,截至2019年年底,运营商就已建成5G基站超13万个,预计今年年底将完成80万个5G站点建设,这将占比全球5G基站部署规模的80%。中国的大规模建设也将使得全球装备制造业从中受益。”朱慧敏如是说。 其次,终端规模上市,加速普及5G。数据显示,2020年1―4月,5G手机累计出货量达3044万部,占比手机出货量33.6%。其中,支持5G功能的上市机型65款,占比47.4%。朱慧敏表示:“作为手机终端普及的关键之一――价格,5G商用一年后就已经出现千元级的5G手机,而4G手机(出现千元机)用了5~6年时间,并且5G终端的价格也在持续下降,这也验证了5G的发展远超预期。” 最后,用户规模快速发展,同时促进5G应用创新。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5G用户数已突破3600万。朱慧敏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5G用户数有望达到2亿(全球预计年底5G用户数达2.5亿),用户规模的爆发也将促进5G应用落地开花。 5G to B应用逐渐走向成熟 对普通用户而言,5G也许意味着网速更快、游戏体验更好,但融合应用的5G+才是发展的关键,也是5G技术真正造福人类的核心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5G的更大的潜力在于使能千行百业,催生新价值,是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器’。5G to B应用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在5G使能行业数字化应用方面的探索及进展对全球非常具有借鉴意义――5GtoB看中国。”朱慧敏表示。 自发放5G牌照以来,运营商、设备厂商等产业链企业开足马力,各具特色的行业应用相继落地。无论是2019年国庆阅兵的5G+4K高清视频回传,还是今年防疫抗疫过程中的远程医疗、5G红外热成像测温、无接触配送等应用,都充分体现了5G与AI、大数据等ICT技术加速突破与融合,让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加快。 每个G时代,业内总会寻找“什么是‘杀手级’的应用?”在朱慧敏看来,“我们很难定义一个‘杀手级’的应用,作为ICT领域中的技术提供方,华为更关注“杀手级”的体验――将网络建设好,能够承载多种业务需求、孵化更多成功应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作为端到端的5G设备供应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无论是产品创新、应用落地还是生态实践,中国5G建设的每一步,华为即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持续推动着中国5G产业的递进发展。”朱慧敏表示,华为在推进5G建设过程中发现,全球首波5G商用都采用TDD,实现eMBB极致体验目标,但TDD+FDD融合是5G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TDD频段和FDD频段的融合,才能真的达到极致的‘杀手级’应用的网络。华为也在致力于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进一步为运营商和客户提供更优的网络,孵化更多的应用,兑现更多的商业机会。”朱慧敏如此表示。 最后,朱慧敏呼吁:“2020年,5G商用的第二年,5G City正在加速建设,华为愿秉承开放合作,与产业链企业共同推动5G产业大发展。” 附:华为与行业一起见证并参与中国5G发展每一步 2013年2月,IMT-2020(5G)推进组成立,华为是其重要组成成员; 2016年3月―2018年9月,华为完整地参与IMT-2020(5G)各阶段测试及标准验证,推动中国5G标准成熟;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华为积极推动5G建设; 2019年10月1日,华为与中国电信助力央视完成国庆盛典首次5G+4K超高清直播; 2019年10月31日,中国5G正式商用,华为帮助运营商在全国规模建网; 2020年2月,雷神山、火神山医院采用了华为极简方案,华为联合三大运营商仅用3天就实现了5G覆盖; 2020年4月30日,华为联手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建世界最高5G基站,珠峰峰顶首次实现了5G通信。 ……
大数据时代,数据是重要的!那么,数据到底有多重要呢? 答曰:跟土地一样重要。 2020年4 月 9 日,伴随着中央决策层下发的一个重要文件,这个问题有了来自官方的权威答案: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一样,都是可市场化配置的生产要素。 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是:虽然数据的获取维度与量级在人们生活中正在不断扩大,但是数据间的壁垒却似乎越来越高,数据的获取成本也越来越贵。 特别是从2019年起,相关监管部门对于数据合规应用的执法力度趋强,多家公司受到调查,使得数据源人人自危,逐渐滋生了宁愿不用也不能出错的心态。 但是,对于保险业而言,合理的数据开放和合规应用不仅是保险行业进行风险细分的基础,也是保险科技赋能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对保险风控、产品、服务水平的提升效应,进一步满足保险消费者的需求,保障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为保险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是值得整个保险业深思的事情。 我们不禁要问:保险业所需的数据开放还要等多久? 1 - A I A S K I - 在新华社正式刊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被正式纳入到国家所定义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中。 此举不仅意味着数据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为数据的开放使用提供了新的路径;更表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把数据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去逐步渗透到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过程里去。 而要想加快数据的市场要素配置,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推进数据开放。 其实,我国对于数据的开放使用一路发展至今,都是有迹可循的。 早在2014 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便指出:“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 在时隔三年后的 2017 年,最高领导层再次强调:“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2020年4 月 9 日中央对于“数据是可市场化配置的生产要素”这一定论,进一步确定了数据开放和合规应用的市场前景。 而地方政府在数据开放和合规应用方面的尝试更是百花齐放。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已有102个地级及以上的地方政府上线了数据开放平台,为各行各业进行数据赋能,彰显了国家促进数据开放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决心。 同样,保险业也需要积极推进数据开放和合规应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着保险业发展模式的快速转型,使得保险产业链向新生态演变发展。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监管越发严格、数据交互成本提高的当下,数据开放和合规应用,已经成为保险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2 - A I A S K I - 但是,当人们在享受大数据为自己生活所带来便利的同时,数据开放下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例如在保险业展业、核保、理赔、培训等各环节,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授权,甚至对自身数据授权的背景都了解甚少。而一些保险APP应用更是频频要求用户“授权数据使用”,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保险业数据应用所躲不开的话题。 在数据大融合时代,如何才能平衡数据产生者与数据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大众所存在的授权疑虑,让用户更加准确地掌握自己信息的授权途径? 为此,我们采访了精励联讯(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励联讯”)董事总经理吕晓辉博士和精励联讯法务合规官李馨萌女士。 李馨萌女士认为: 根据2020年新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规定,已将此前《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规范性文件提出的对用户明示授权的增强要求纳入《规范》,包括产品或服务首次运行或注册账号时通过弹窗展示隐私政策主要条款或核心内容、开启收集个人信息的业务功能前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逐项告知功能所需个人信息、实际开始收集特定个人信息时同步告知个人信息主体其目的,以及个人敏感信息明确标识或突出显示等。 这也就使个人信息主体有更加便捷的途径了解其个人信息的应用场景,充分考虑对其的具体影响,进而决定是否对自己的个人数据进行授权。 2020年新版《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于用户知情权的保护,还体现在杜绝企业通过单一隐私政策条款,就多个业务功能获取用户一揽子同意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而言: 1 不应通过捆绑产品或服务各项业务功能的方式,要求用户一次性接受并授权同意其未申请或使用的业务功能收集个人信息的请求。 2 产品或服务需提供多项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业务功能的,应当逐一告知用户各项业务功能,逐项获得用户明示同意后方可开启。 3 用户有权关闭或退出各项业务功能,相应的途径或方式应与其选择使用该项业务功能的途径或方式同样方便。 数据采集方要使用户更加明晰其个人信息授权途径,数据采集方可以选择的方式是在隐私政策中展示个人信息控制界面,提供用户访问、管理、修改、导出、转移或删除自身个人信息的功能链接。 另外根据用户选择、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根本期待和最主要的需求,划分基本业务功能和扩展业务功能,将各项功能的授权同意界面分开展示,交互设置,保障用户行使选择同意的权利。 而对于用户个人数据的应用方式上,吕晓辉博士建议: 数据应用方有义务严格按照所获取的授权来应用数据。这就要求数据应用方采用严格的流程来获取、存储、适用消费者授权,保留对每一个需要授权的数据的应用记录,保证数据生命周期内各种活动的安全、数据完整性、过程留痕和可追溯性,对文档、程序、数据归档签名,保证其完整和未被篡改,以备监管方的可能审计以及个人消费者对其自身个人信息被数据采集方应用情况的查询。 可见,无论是从政策规定上,还是从保险场景的应用探索上,用户对于数据的授权与使用正在越来越规范化,这也就使保险业大规模合规应用用户授权数据成为可能。个人数据的授权应用也将成为人们消费保险产品的常态。 3 - A I A S K I - 通过对保险行业内和行业外数据的整合分析,保险公司在流程规划、产品设计、精准定价以及客户服务需求等诸多方面有了可供参考的更精准的数据分析结果。同时,也为保险业与跨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保险业所面临的销售成本攀升、客户粘性降低、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应用场景总是找不准等痛点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以,如何更好的实现保险业所需要的数据开放和合规应用,解决当前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的推动,加强对当前网络环境下数据开放的监督和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数据相关法规。 而且对于保险行业的各主体而言,在经济形势愈发紧张、数据在保险行业的合规应用已经逐步到来的当下,保险公司一定要抱有开放的思想,高瞻远瞩,主动合作。 就像在疫情期间被倒逼得向线上发展的保险业一般,作为保险主体,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要学会主动拥抱未来,顺势而为,才不会被形势发展“牵着鼻子走”,丧失先机。 数据应用的浪潮已经不断向身处“智能时代”的我们涌来。而数据,取之于民,更需要用之于民。
□本报记者 康书伟 5月28日,海尔生物举行2019年和2020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公司总经理刘占杰表示,未来将从场景用户需求出发,不断拓展和丰富各类解决方案,探索布局从硬件收入到服务、平台等收入的延伸,打造物联网时代极具竞争力的生态品牌。 刘占杰表示,近年来政策陆续出台,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而物联网、5G等技术与生物医疗等行业结合,推动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广泛。海尔生物创新物联网等解决方案,在传统的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行业之外培育出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公司首席财务官莫瑞娟介绍,公司疫苗网、血液网等物联网方案自2018年下半年上市以来实现了较快增长,量级上有突破,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47亿元。从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的收入结构看,传统产品与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的收入比在85∶15。2020年公司将快速复制,率先对用户进行占位,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刘占杰表示,2019年继续创新了药品和试剂应用场景的物联网方案。今年2月26日,公司“面向智慧医疗的疫苗与血液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进入工信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有利于后续业务的推广复制。 公司表示,将继续利用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先发优势,吸引一批优质生态资源上平台,加快血液、疫苗、生物样本库等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推广速度,快速实现物联网方案的复制应用。 瑞娟透露,公司存在并购需求,纵向是增强研发技术能力的补充,尤其是物联网解决方案方面;横向是向其他非存储类的生物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拓展。通过并购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深化公司产业布局,有助于公司快速实现战略目标。
日前,亚信科技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在北京联合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四方将联手共建面向5G的智慧核工业,进一步加快核工业的数字转型,共同推进5G技术在核工业的应用,通过相互支持、资源互补、业务合作,携手开发国际、国内智慧核工业及5G技术在核工业应用市场。 合作互利共赢 5G赋能核工业数字化 根据协议,亚信科技与中核工程等四方将坚持“开放、包容、合作、互利、互补、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方在通信信息规划建设领域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共同开展核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和技术验证,共同参与制定核工业无线通信标准、行业业务及应用;共同开展适用于5G核工业领域的业务应用,研究核工业特定生产环境的物联网产品及相关技术、应用产品的设计;共同开展针对智慧核工业生产需求的工业大数据、业务上云和云计算等相关产品、技术及应用的设计、研发、建设、落地与推广;开展核工业智慧生产与管控等相关技术及应用的创新型研究与落地推广。 具体实施上,将由中核工程牵头,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中国移动研究院和亚信科技参与,四方共同成立“战略合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进行进一步的工作策划,建立四方领导不定期会晤制度,研究解决战略合作的重大事项;制订战略合作规划,对各项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各方合作中的重大事项,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新基建”恰逢其时 数字化快马加鞭 核工业是核能开发、利用的综合性高科技战略产业。一个国家的核工业发展水平,也集中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个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 近年来,我国核电装机快速增长,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自主先进核电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核能科技创新能力及安全性和经济性持续提高,核技术在医疗、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也迅速发展,从自主创新到产业应用,再到竞争力提升,中国的核工业迎来做大做强的“窗口期”。随着“新基建”战略布局的展开,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正是我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 中核工程副总经理荆春宁表示,“核工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希望通过5G与核工业技术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推动各方在数字化设计、智慧运维、智慧核电领域的深入合作,共同推进中核工程开发数字化电站,推动核电工程智能化设计战略规划的实施。”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总经理夏冰表示,“5G不是独角戏,是需要社会各方参与的大戏。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将与亚信科技还有中国移动研究院一起,与中核工程联手为5G在核工业的大规模应用打造国际化标准的行业标杆,为智慧核工业贡献力量。”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谈到,“5G在核工业的落地,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四方合作是创新的合作,中国移动研究院将积极贡献在前瞻技术研究、应用落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丰富的专家资源和标准化经验,在创新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亚信科技CEO高念书表示:“亚信科技将积极发挥四方合作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积极贡献在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产品、服务、运营等积累,与合作方一道,加速5G新基建在核工业的落地,促进中国核工业的数字化。我们一方面要‘顶天’,探索、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要‘立地’,保障5G应用在核电业务能够落地并产生效益,用5G和数字化技术帮助核工业降本、增效,推动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编辑 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