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照6年前降了66%。” 2017年11月,一个四足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在人类不断地阻挠下,仍然保持平衡且最终打开房门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这个网红机器人名叫“Spot Mini”,而制作了这样一个机器人的公司则是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 波士顿动力成立于1992年,成立之初就是一家致力于实现人或者动物一样的机器人。创始人是马克·雷博特(Marc Raibet),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并且在该校创立了腿部实验室(CMU Leg)。1986年时,马克回到了他就读过的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机器人技术。 2005年对于波士顿动力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该企业和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合作立项的产品四足机器人Big Dog正式问世。抛弃了传统机器人常见的履带式结构,转而采用如同哺乳动物一般的四足结构。 这种做法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更像是实验室,而不是一家公司。尤其是旗下产品Spot Mini,单个售价达到了50万人民币,约等于一辆半特斯拉Model 3(基础版)。一款工业机器人的售价约为15万到20万元之间,回顾过往,工业机器人及其配套软件的价格下降了约为20%,性能则以平均每年5%的幅度提升。因此市场对于对于波士顿动力旗下的仿生机器人来说,除非是发烧友,或者特定需求用户(包含企业),否则很难会入手这样一款机器人。 2014年,波士顿动力从麻省理工学院拆分并被谷歌收购,收购价格达到了30亿美元。2020年12月,波士顿动力以9.21亿美元被现代汽车公司收购时,他的估值仅为11亿美元,降低了66%的估值。 2020年18日时,软银公开了这笔交易的部分协议,该协议写到,现代汽车以及郑义宣(现代汽车创始人郑周永的孙子)将获得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除了股份外,该协议还明确表示,波士顿动力将会和现代汽车联手研发出行方面的机器人技术,同时软银也会参与其中。 这笔交易是2020年10月郑义宣出任现代汽车董事长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郑义宣表示,以往的现代汽车在追求新技术上表现得不够强势,他希望能通过这次收购,重塑现代汽车的形象,并且在企业营收方面,减少对传统汽车制造的依赖。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软银集团通过这次交易,预计利润为5.74亿美元。因此,2017年时,软银收购波士顿动力时,花费少于5亿美元。 2017年是软银的“赛博朋克”年,在这一年里,他们分别收购了东京大学JSK机器人实验室孵化而成的Schaft、用训练的方式取代传统变成的美国机器人公司Brain Corporation、还有美国重型机器人公司Fetch Robotics。 软银这样做的动机很单纯,2015年时,日本政府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指南,旨在将机器人产业培育成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这项指南的催化下,2017年时,日本工业机器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比重超过了50%,且消费级机器人占比也在持续增加。 日本机器人产业是全球的代表,随着其蓬勃发展,全球的机器人市场也在蒸蒸日上。但是,像波士顿动力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衰落呢? 机器人公司的发展模式 机器人公司一般被分为三种:核心技术研发类,这种在日本最为常见,以FANUC、安川、丰田为主。创新力度较强,平均机器人使用密度为339台/万人,位居世界第二;集成应用与成套设计相结合类,这种在美国最为常见,上文已经提到了;交钥匙类,这种则是欧洲最常见的形式,典型代表如瑞士的ABB。 顺便一提,韩国的机器人使用密度为347台/万人,而“市场换技术”也是韩国企业爱使用的发展模式,再加上老对手丰田汽车对机器人的投入,最终便解释了韩国现代汽车公司收购波士顿动力的核心原因。 说回正轨,美国最常见的模式是集成应用与成套设计,然而波士顿动力更像是一家日本公司,他们所采用的平衡技术却属于核心研发的范畴。从天赋上来说,美国的市场环境并不适合波士顿动力,反倒是他更应该在日本发展。 相较之下,同样为MIT背景,同样出身于上世纪90年代,同样曾为军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美国机器人公司,iRobot,也就是扫地机器人鼻祖。2004年时全球扫地机器人销量就突破了100万台,该企业在2005年纳斯达克上市。 最耐人寻味的,iRobot在成立之初,旗下产品也是仿生机器人。该企业于1996年发布螃蟹机器人Ariel(出自迪士尼电影《美人鱼公主》,并非该单词原意“瞪羚”),可以利用特殊的蟹形足在障碍区中无误且平稳的行走。 2002年,iRobot开始转型,做出了第一款扫地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相较于Ariel,它的仿生学占比几乎为0,Ariel强调的平衡能力,也被iRobot抛在了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扫地机器人极强的家居适应力、低廉亲民的价格,最重要的是,扫地机器人自打一推出,便开启了海外市场。 美国的机器人技术非常强大,可是美国的机器人密度仅有150台/万人,与日本、韩国相比,美国是一个“机器人落后”国家。这也让iRobot明白,光是在美国去卖机器人,收入一定不理想。 其实日本发达的机器人产业也源自于出口。 同样是在日本发布机器人产业指南的时间左右,可以通过图标看到清晰的变化。日本内销成长的幅度非常低,反观出口方面,2017年的环比达到了31.1%。这就意味着,机器人公司想要长久经营,出口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是美国的机器人公司。 当然这是指美、日两地的机器人公司,如果是我国的机器人公司,那么应该重视本地推广。这是由于,全球机器人使用密度为62台/万人,中国境内的机器人使用密度为30台/万人,远远低于平均使用率。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处在高新技术大跨步的发展阶段。2020年时,中国的机器人需求量占全球的40%,我国进口机器人占我国总机器人数量的90%。中国的需求量大,内销量少,这就证明,一款性能优异的国产机器人产品,一旦拥有本土销售的能力,很可能会打破中国大量机器人要靠进口的局面。 对于波士顿动力来说,他们几乎没有走出美国的国门。虽然他们的官网一直标注着“全球合作”的字样,然而从那些已经购买了波士顿动力旗下机器人产品的用户来说,美国公司和个人消费者占据了90%。 想要将产品全球化,线下实体店是难免的。波士顿动力采用的是纯线上销售,没有任何的线下实体店。企业即便拥有购买意愿,想要一探产品究竟,也得到访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波士顿动力总部,才能零距离的了解到产品。这样会导致交易过程中,沟通成本大量增加,想要跨国体验产品,还需要安排相关人员出差,再回国递交报告、审核。 或许是因为波士顿动力在基因里就刻满了科学家的气息,导致了他们很难理解企业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的市场和销售问题。而恰恰是这些远离实验室的事情,造就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障碍。 机器人公司产品的发展模式 除了没有出口能力外,波士顿动力的经营模式也值得商榷。 挪威钻井公司Aker BP的CEO卡尔(Karl Johnny Hersvik)是波士顿动力的忠实客户之一。 他表示,“数字化将成为世界石油公司之间的差异化产品之一,以便能够实现低成本和低排放……探索离岸机器人技术的潜力为我们的数字之旅奠定了基础。” Aker BP在挪威的钻井平台采用了Spot Mini为平台的一些关键但是平常人类难以捕捉的地方进行图像收集,以便于知晓此处是否需要维护。然而项目施行半年时间发现,鉴于平台维护的频率不需要很高,机器人24小时无休止工作的优势无法发挥。同时就成本而言,海上钻井平台的维修工人采取轮班制度检查这些细痕裂缝,可以实现比Spot Mini相同,甚至更高的效率。 因此,花费将近8万美元购买一台Spot Mini,同时还需要雇佣相关的人员对其进行维护,不仅效率没有得到提升,成本还增加了。 除此以外,曾经对于Spot Mini最大的呼声来自于消防队。他们认为,这样一台机器人可以有效减少他们参与救援的时间成本。但是当Spot Mini真正投入到实际使用时,它的响应速度大约为3到5秒,远低于其他现代化的勘探设备。 为了维持生计,波士顿动力也在出售工业机器人,比如采用了计算机视觉解决办法的工业抓取机器臂——PICK。不过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性能最好的是ABB,全球销量最高的是FANUC,性价比最高的是安川。PICK的定位非常尴尬,所以波士顿动力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没有能像iRobot的扫地机器人那样,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从技术到市场,需要的不单单是成熟的技术、可控的产业链,还需要一个“点子”。英国首富詹姆斯·戴森(Sir James Dyson)旗下的戴森吸尘器、吹风机家喻户晓。可是这些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源自的技术却来自于多用于防治污染的旋风分离。而且戴森实际上做的是无刷电动机推动压缩机,属于发动机的领域。无叶风扇的设计早在1981年就被东芝取得了,只是没有投入生产。 至于没有投产的原因是因为旋风分离在当时的作用是将粒子进行分离,对于一些大于30μm的粒子可以实现99%的分离成功率,而这一功能多半应用于冶金领域。丹麦的霍夫曼、美国的斯坦因,这两位学者曾在2000左右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旋风分离器--原理、设计和工程应用》,这本书也正是戴森的启发教程之一。 回到波士顿动力本身,他们对于仿生学的造诣不如这几位企业高管对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深度学习的了解。正如iRobot和戴森的发展和经营模式一样,技术虽为本质,但是作为公司,需要用产品的形式来将其展现。 并不是技术越强,产品就越畅销,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市场的需求不一定是技术的方向,用技术来强行扭曲市场是不可行的,正确的做法是将技术迎合市场的需求,寻找空白,并用技术填补空白。上文提到的戴森就是最好的例子,高效、低噪音的吸尘器一直是市场空缺,但是发动机技术不是。这才造就了无扇叶片吸尘器的诞生。 市场是否需要机器人?答案是一定的。 但是,机器人也分多个种类,市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客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也需要考虑性价比。Spot Mini也好,Atlas也罢,如果波士顿动力自己都没办法挖掘其潜能,那么市场终究无法给他满意的答案。 波士顿动力的故事在中国应该被看作一种警示。近年来出现了大量背景闪着金光的科研工作者创业的事情,他们也像波士顿动力,集中在如机器人、芯片等跨时代技术领域中。一个好的出身背景,再加上被学术界认可的技术实力,无疑是构建核心技术壁垒的关键要素,然而真正想要企业发展得到回报,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壁垒才是一切之本。
世纪初的中国光伏企业,出道即巅峰。 20年后的舞台上,都是新的面孔,但同样地艳压群芳。 一样吗?不一样的。 早些年的中国制造业,还是以“微笑曲线”底端微薄利润为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市场依赖出口,看似高大上的光伏无疑也是传统“产业链悲剧”中的一环。 十几年的朝夕之间,围绕技术、市场和政策三条主线的变迁,将曾经金玉其外的“三头在外”——原材料依赖外国进口、核心技术设备在国外、产品主要向外出口,修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这是一场光伏的苦旅! 1方兴:来如春梦几多时 起初,战争的号角在欧洲吹响。 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上网电价进行政策补贴;2004年修改后的法案中,政府针对太阳能发电,给予为期20年、每度电0.45-0.62欧元补贴。 薅资本主义羊毛的各路人马闻风而动,早早接触过“光明工程”的中国企业更是一马当先。 2001年1月,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2002年5月正式投产,2005年12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 2006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的时候,施正荣超过黄光裕成为中国首富。 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光伏产业成为吸引各路资本的黑洞:各地政府豪迈地划出“新能源产业区”,以税收优惠、用电保障、甚至零地价吸引企业入驻,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银行贷款也是不遗余力,仅国开行给江西赛维、天合光能、英利绿能几家的授信额度就达到2450亿元。 短短两三年时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就达到11家,尚德、赛维、英利、天合……组成声势浩大的“中国太阳能军团”。 彼时,“三头在外”的弊端初显端倪: 市场——90%以上在欧洲; 原材料——缺乏量产硅料的技术,主要原材料90%以上产自国外; 技术设备——多晶硅核心技术被垄断在美德日等国手中,诸如晶硅电池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测试分捡机等生产线关键技术设备都依赖进口。 光伏产业结构呈现上游小、下游大的金字塔结构,但下游门槛低竞争激烈,所以在利润分配上是上游占大头,尤其是高纯度硅料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换句话说,看似光鲜亮丽的中企们,做的不过是“搬运工”和“组装工”的体力活,拿个图纸买条生产线就能干了,利润不高,靠走量赚点辛苦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保利协鑫带头打破桎梏,研发出了冷氢化工艺量产硅料,开始摆脱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这是中国光伏领域的第一次技术变迁。 然而,保利协鑫的技术突破来的晚了,被淹没在了一片哀嚎声当中。受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欧盟不得不降低政策支持力度,欧洲市场开始萎缩,需求大幅下降,恰巧前两年光伏企业刚联合上演了一场产能大跃进,光伏产品价格一路暴跌。 单纯干“体力活”的,没什么竞争力,永远是别人说了算。2009年我国有200多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停产或减产,保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仅约70家。 为了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2009年7月由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进行50%的补贴,偏远地区更是高达7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有意识地拉动内需,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回头看看,这恰好也踏出了摆脱绝对依赖国外市场命门的关键一步。 政策的本意是,砸钱支持光伏产业弯道超车,用钱和市场换技术,我们搞高端制造的一贯套路。但他们忘了一件事,薅政府羊毛也是一大优良传统,整个行业突然兴起一波骗补潮,善于投机的企业家们纷纷意识到:弯道上钱这么多,还超什么车啊? 2012年5月,国家电网经营区的四批354个金太阳工程项目,只有157个提出接入前期申请,占比仅为44%,至于那剩下56%引人深思。骗补贴、拖工期、以次充好,就是当时最大的无风险投资了。2013年6月,审计署公告当月8家企业骗补2.07亿元,这是证据确凿的,没法实锤的只会更多。 2013年,金太阳工程草草收场,随之落幕的还有光伏暴富的美梦。 2否极:是非成败转头空 光伏这玩意,在当时属于锦上添花一类,政府补贴多少钱,看心情也看国家经济状况,财政一困难就摊手不干了,不是刚需、没了补贴,要的人就少了。 2010年欧洲爆发债务危机,需求进一步萎缩,但尚德和它的难兄难弟们出货量仍然一路上涨,出现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例如无锡尚德,2007年出货358兆瓦,净利润1.43亿美元。2011年产能、出货量分别达到2400兆瓦和2015兆瓦,却录得10亿美元巨额亏损。 2010年光伏行业毛利润率在30%左右,2011年连10%都不到。 “罗马帝国的衰亡是国家过于庞大而自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繁荣催生腐朽的基础。征服的范围越大,导致毁灭的因素就越多。一旦时机或意外事件除去表面的支撑,这个庞大的结构就会被自身的重量压垮。”——英国历史学家吉本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欧盟的“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2011年南海问题升温,美国在2012年率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随后光伏主要市场所在地欧盟也发布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 滔天洪水裹挟而至,中国几百亿几百亿的补贴也没能阻止至暗时刻的到来。 只看见,成群的中国光伏企业像韭菜一样一片片倒下,从设备生产、硅材料制造、电池组件加工,产业链上破产企业超过350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军团”全部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1家成员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深陷泥潭。 2013年3月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组;同年5月绥化宝利光伏被法院查封; 2014年10月江西赛维在美申请破产保护; 2015年10月英利一笔10亿元债务违约,2016年5月一笔14亿元债务违约…… 大浪淘沙,越是惨烈,越是能看到进步。 隆基股份从诺亚大洪水中冲了出来,2013年隆基掌握拉晶技术和金刚线切割新工艺,在传统的多晶硅技术之外另辟蹊径,走出了单晶硅片路线,推广至全国。这是中国光伏史上第二次技术变迁。 只是和保利协鑫一样,隆基的技术突破来的太不是时候,就好像在学校拿了个一等奖,回家却发现家里破产了,无人庆祝、只有忧愁。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几次吃了单一市场依赖过重的大亏,总不至于还吊死在一棵树上。“双反”以后,国内企业逐步降低了对欧盟市场的出口份额,着重扩大内需、发展国内市场,对外也开始转战日本、澳大利亚等新市场。 乐从悲中生,是谓否极泰来。 3破茧:绝胜烟柳满皇都 为了保留光伏的火种,金太阳工程后,国内的光伏政策补贴进入2.0时代。 2013年,发改委发布文件,第一次正式明确分布式光伏的补贴标准,随后,国家能源局跟进,陆续发布集中式电站三类地区的标杆电价,不仅点燃了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同时也让社会资本疯狂涌入,开启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二轮高增长阶段。 到2017年,短短四年时间,中国光伏领域的注册公司从不到8000家飙升到7.4万家,平均每年增加1.6万家。 尽管骗补无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时有发生,可总算是为优质企业腾出了一片生存空间。 补贴这件事,说的难听点就像是养蛊,缺技术,我给钱给政策给市场,不管你们怎么搞,只要最后能跑出一两家大白马,就是赚到,中国的技术迭代就是这么做起来的。汽车、芯片都是这么玩的,简单粗暴,但是不能否认,确实很有效。 2017年,中国光伏在各环节产业规模占全球比重全部超过50%,绝对的C位。 掷完了骰子,接下来就要看开大还是开小。 2018年5月31日,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大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除了常规的降低补贴标准之外,补贴规模被严格限制。 靴子落地,强者为王,弱者出局,骗钱的渣渣灰飞烟灭。 过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如今时来运转,倒是享受了一把火中送炭的好处。2018年9月,欧盟宣布结束对长达五年的“双反”政策,国内光伏企业纷纷布局确定性更强、收益水平更高的海外市场,来对冲531的不利影响。 时隔6年,中国光伏军团再次集体出海。这一次,终于不一样了! 2018年,在光伏全产业链普遍降价30%以上后,中国光伏组件性价比进一步提升,海外需求多点开花,中国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全行业当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光伏产业各环节中,中国产能占比均超过一半:硅料(55%)、硅片(87%)、电池片(69%)、组件(71%);全球光伏行业前20强中,中国企业独占16席;前十大企业中国公司的数量分别为:硅料6家、硅片10家、电池片8家、组件8家…… 原材料、技术中国已经是遥遥领先,依赖海外市场的情况也大为改观。2019年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量66.6GW,占产量的67.5%。 几经曲折,中国光伏的前途终于握在了自己手中。 4结语 2020年,碳减排及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范围内各国的一致共识,并且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世界三大经济体达成一致共识。 欧盟方面,根据近期发布的《2030年气候目标计划》,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40%提高为55%; 美国方面,拜登政府承诺在2050年之前美国实现100%的清洁能源经济,并达到净零碳排放。为此拜登还发布了一项2万亿美元的专项计划。按照规划测算,预计未来5年内美国将安装5亿块光伏组件,年均装机达到42GW; 中国方面,定调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年来,一路翻山越岭,走过光伏苦旅的中国,以最好的形态迎来了最佳的时代机遇。
□ 12月1日至24日,近300家上市公司迎来机构调研。其中,汇川技术、伊之密等公司成为了吸引机构调研的“流量担当”。 展望后市,机构认为短期内仍以震荡为主,中期建议关注顺周期板块和涉及“十四五”规划的板块。 部分公司迎密集调研 Wind数据显示,12月以来,共有282家上市公司受到机构的调研,调研方式包括视频会议和现场会议。 从被调研次数来看,鸿路钢构、大族激光、汇川技术位居前三名,被调研次数分别为10次、8次、8次。此外,汉钟精机、比亚迪、伊之密、华邦健康、海鸥住工、康弘药业、利亚德的被调研次数均大于或等于5次。 从参加调研的机构家数来看,汇川技术、伊之密、泽璟制药、森马服饰、奥飞娱乐、华阳集团、利扬芯片、国际医学、朗姿股份、赛特新材、千方科技、凯普生物、至纯科技、兆驰股份均被50家以上机构调研。 从行业分布来看,建筑与工程、电气部件与设备、电子设备和仪器、工业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颇受机构关注。 具体来看,各类机构投资者的“心头好”有所不同。中信证券关注兆驰股份、伊之密、杰瑞股份等;兴业证券关注创世纪、凯龙高科、天华超净等;华泰证券关注汇川技术、西陇科学、花园生物等。嘉实基金关注汇川技术、朗姿股份、东鹏控股等;富国基金关注汇川技术、杭锅股份、帝尔激光等;南方基金关注伊之密、景旺电子、华阳集团等。 被险资关注的名单中,除了汇川技术,奥飞娱乐、朗姿股份、泽璟制药、伊之密、华阳集团等也榜上有名。 机构核心关注点曝光 调研纪要使得众多机构的核心关注点曝光。汇川技术调研纪要显示,公司工业机器人业务进展、物流车业务进展、乘用车业务在国内外客户拓展方面的优势、2020年全年业绩等问题被投资者屡次问及。 汇川技术表示,公司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面向国内客户,已取得了一线主机厂多个车型的定点,部分定点实现批量销售;面向国际乘用车客户,公司一方面完成体系化平台建设且获得了体系准入资格,另一方面以电源产品为突破口,利用中国供应链与快速响应优势,在海外项目定点方面也取得了门槛突破。 在对伊之密的调研中,不少机构关心公司当前的供应链资源、海外市场布局情况等。在对泽璟制药的调研中,不少机构关心多纳非尼的审评进展、销售团队的建设情况等。 从股价走势来看,在A股市场近期持续震荡的背景下,获得机构密集调研的上市公司股价走势出现分化。12月1日至24日期间,汇川技术、汉钟精机、比亚迪、鸿路钢构、伊之密的累计涨幅分别为18.55%、7.76%、6.3%、4.6%、3.89%;奥飞娱乐、泽璟制药、森马服饰分别下跌25.19%、23.18%、0.22%。 顺周期为主线 国盛证券指出,临近年末,市场交投清淡,短期将持续震荡态势,中期可围绕顺周期、涉及“十四五”规划板块配置。 中信证券指出,A股轮动慢涨趋势不改,在慢涨跨年行情中,顺周期板块将是主线,市场情绪扰动引发调整将带来更好的配置机会。 天风证券认为,股票市场目前仍然以寻找结构性机会为主,特别是明年一季度,预计将有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建议明年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顺周期中的全球化公司;二是从两个维度寻找投资机会,即行业集中度及行业占款和回款能力;三是内生的景气度;四是核心资产,也就是消费。”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表示。
以虚拟人物为竞演对象的综艺节目《跨次元新星》刚刚收官,游戏《梦幻西游》电脑版则已开启了召唤兽女团的选拔活动,令虚拟偶像的市场热度骤然攀升。近年来,我国虚拟偶像的浪潮吸引着众多资本相继入局,艺人经纪公司、视频平台、游戏公司、综艺节目制作方,纷纷为虚拟偶像市场的发展添柴加火。然而,在虚拟偶像商业价值逐渐显现的同时,市场反馈也出现了口碑高低不一的分化,警示着火热的市场之下,理性规划仍是入局者不可忽视的领域。 各界资本频繁加码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体的虚拟偶像,如今却成为各界资本频繁加码的对象。 一周之前,综艺节目《跨次元新星》将总决赛正式搬到线上,经过激烈的比拼,选手留歌夺得总冠军,另外两位选手PAPA和十火则分别夺得亚军和季军,三人共同签约爱奇艺。然而,与常规选秀节目有所不同的是,《跨次元新星》里的选手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而均为虚拟偶像。 这并不是虚拟偶像首次进入综艺节目,今年夏天开播的综艺《青春有你2》中,虚拟偶像Rainbow便以“训练生学姐”的身份登上舞台,此外《华彩少年》中的参赛选手也出现了一位虚拟偶像。 正当虚拟偶像在综艺节目市场中广泛涉足之时,更多领域也出现了虚拟偶像的身影,并吸引着资本的关注。公开资料显示,今年4月,网上流传出一份“字节跳动虚拟偶像女团演员招募问卷”的报名页面,并有消息称字节跳动正在计划虚拟偶像项目;而在今年9月,虚拟偶像企业万像科技宣布完成了由毅达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计划将融资主要用于技术研发、No problem厂牌的深耕运作、团队建设等方面;此外在今年11月,乐华娱乐则高调宣布入局虚拟偶像,并在B站上发布了旗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的宣传PV。 在互联网行业分析师钟倩看来,虚拟偶像之所以受到多个领域资本的关注,与该类产品的受众对象主要为年轻用户及二次元用户有关,且现阶段年轻人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之一,同时也展现出更大的消费力。 据爱奇艺全国创意策划中心发布的《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我国“95后”的群体规模已接近2.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成为我国互联网的中坚力量;“95后”至“05后”的二次元用户渗透率则达到了64%,预计到2020年,Z世代年轻人将占所有消费者的40%。“资本为了提前规划业务布局,需要考虑到年轻人的喜好,此时虚拟偶像便进入资本的视野。”钟倩如是说。 市场反馈分化渐显 不可否认的是,虚拟偶像之所以能够掀起浪潮,离不开技术层面提升所带来的重要推力,尤其是3D建模技术、声库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等,是虚拟偶像市场实现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与此同时,虚拟偶像也逐渐展现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在演出行业分析师黎新宇看来,虚拟偶像之所以受欢迎,也与其是依据人们的喜好打造而成有关,无论是外形还是性格、声音等,均能满足部分受众的需求,且虚拟偶像不会出现绯闻、负面新闻等情况,因此也不会因人设崩塌而令商业价值受损。 然而,在洛天依、叶修等虚拟偶像展现出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吸金力的同时,也有部分虚拟偶像过得并非一帆风顺。曾有投资领域从业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虚拟偶像相对还是偏小众,市场并不成熟,并且二八分化严重,只有头部的角色能够盈利”。除此以外,虚拟偶像女团A-SOUL在正式出道后,也曾在网络用户间引起争议,并未能完全让受众买账。 对此,黎新宇认为,正如现实生活中的艺人不会各个均能达成走红的梦想,虚拟偶像也会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毕竟人们的喜好存在不同之处,虚拟偶像的设定能否与人们的喜好相匹配需要经历市场的检验。 理性筹划规避盲从 《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4.9亿人对ACG(动画、漫画和游戏)感兴趣,且全国有3.9亿人正在关注虚拟偶像,或者正在关注虚拟偶像的路上。同时,我国二次元圈层人数仍在逐年扩大,这也为虚拟偶像扩大受众规模增加了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虚拟偶像也在尝试更多商业化模式,以当下如日中天的直播带货为例,便也出现了虚拟偶像的身影。其中,洛天依在淘宝直播室中进行了博士伦、美的、欧舒丹等品牌的跨界带货,据公开数据显示,直播的实时在线观看人数峰值高达270万人,且有近200万人参与了互动打赏。 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表示,虚拟偶像最开始只是停留在舞台上,进行演唱、舞蹈等表演,但现阶段,虚拟偶像已经走出舞台,出现在更多场景中,这种出圈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商业变现,同时合作方也需要借助虚拟偶像的流量来吸引用户,获得更高销量。 但虚拟偶像的市场反馈已经出现分化的情况,也在警示着各方能够理性布局,避免为了追逐热度而盲目加码。“虚拟偶像的打造对于技术有较高的要求,若不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就会如‘五毛钱特效’一样被市场所抛弃,且保证技术的背后也意味着需要资金的支持。此外,虚拟偶像既然也需要吸引更多粉丝,掌握运营手段也是关键,需要入局者衡量自身的实际情况再进行谋划。”李杰如是说。
12月23日,浙商银行、易企银科技联合浙江大学、趣链科技、之江实验室共同发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0)》(下称《白皮书》)。 据悉,这是银行业内首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白皮书,聚焦于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创新应用,梳理银行业利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场景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并进一步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业务标准以及应用标准,为后续业内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以及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落地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浙商银行、易企银科技持续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助力实体经济中发挥了很大成效。《白皮书》是这一实践成效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在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金融行业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和借鉴意义。”《白皮书》指导组成员、浙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杨国正说。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 区块链技术极具应用潜力 当前,区块链正在成为全球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其应用已延伸至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不断策动全球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跃迁,这其中,金融机构一直走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前列。 《白皮书》中,列举了工商银行征拆迁资金管理区块链平台、招商银行产业互联网协作平台、金融壹账通跨境贸易服务网络等典型案例,主要在资金管理、跨境贸易等领域。 供应链金融领域为区块链技术应用创造了巨大空间。它高度契合多方参与的业务特性,可解决供应链金融中信息的“存”“证”难题,高效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应用价值和潜力巨大。 当前许多企业采用赊销结算,上下游间的大量应收款躺在账上难以流动,企业盘活应收账款的金融需求巨大。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使用应收账款保理、质押等融资方式,面临信息不对称、信用多层难以穿透、线下操作繁琐等问题。区块链技术利用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安全性的技术特征,可实现资产上链、去中心化份额登记、业务规则智能化管理等,真正打通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壁垒,解决了传统模式下应收账款确权困难、物资管理困难、可融资主体范围窄、融资工具流转难等痛点,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如浙商银行应收款链平台,可以将企业供应链中沉淀的应收账款改造成为高效、安全的线上化“区块链应收款”加以盘活。通过它,核心企业签发的区块链应收款可以在供应链商圈内流转,实现圈内“无资金”交易,从而减少外部资金需求,构建更健康的供应链生态。中小企业收到“区块链应收款”,不仅可用于对外支付,还可随时转让给银行进行融资变现。 七大应用场景 构成供应链金融服务完整拼图 《白皮书》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章节,详细剖析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应收账款确权困难、质物管理困难、可融资主体范围窄、融资工具流转难等痛点;对症下药采用资产“上链”、去中心化份额登记、业务规则智能化管理等方式打通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壁垒,解决了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面临的难题。 在详解应收款链平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应收账款盘活流通的基础上,《白皮书》重点梳理了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存货融资、设备租赁等七个应用场景中的创新实践案例。 譬如针对存货融资中最常见的仓单业务,区块链技术可有效解决安全性和透明性问题,提高仓单流通效率、降低票据造假风险。2018年,浙商银行为浙江石油化工交易中心搭建了全国首个油品交易区块链仓单通平台,运用区块连技术记录仓单签发、转让、支付、融资、提货等各节点和状态,并分别与浙油中心平台和仓储监管方对接,实现对平台签发仓单的全生命周期管控。该方案提升了仓储监管企业价值,激活了存货人库存,扩大了市场销售规模。 又如针对核心企业和下游经销商在销售时采用现款现货或短期赊销结算方式,将区块链技术加载于分销场景中,可以满足中小经销商“小额、高频、短期”的融资需求,同时帮助核心企业扩大销售。在医药流通行业,浙商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为瑞康医药搭建了分销通平台,通过对其销售回款进行封闭管理和智能风控,实现对下游经销商的全线上化融资,进而为其提供融资、结算、资金管理等一揽子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 近年来,浙商银行、易企银科技联合浙江大学、趣链科技、之江实验室等,在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开展了系列合作探索,就关键技术、理论研究、技术标准等方面加强联合攻关,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转化落地,接连推出了服务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收款链平台、订单通、仓单通、分期通、银租通、分销通、存货通等产品,并对电力、医药、粮食等行业头部企业进行了技术产品和金融科技服务的有效输出。 “这些围绕特定生产经营场景提供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充分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将构成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的完整拼图,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白皮书》指出。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官方披露,已与瑞士Concordium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依托Concordium基金会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向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客户提供基于区块链平台的商业模式和分布式应用(DApp),力争成为中国领先的区块链技术与服务供应商。根据协议,吉利控股和Concordium将分别持有合资公司80%和20%的股份,并共同运营管理。 吉利控股集团官方表示,此次设立区块链合资公司,是吉利巩固科技领先优势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了解,Concordium基金会及其设在丹麦奥胡斯(Aarhus)大学的区块链研究中心在区块链加密原语研究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在零知识证明、点对点传输等其他领先的区块链研究和世界级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领先研究成果。 吉利集团公布 第一个区块链合作项目 “这是吉利控股集团在成立区块链、人工智能公司‘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之后,第一个对外公布的区块链合作项目。代表着吉利开始准备将区块链技术的内部研究用于外部合作应用。”UOC开源项目发起人白玉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Concordium基金会支持的项目是一个联盟链技术产品,主要用于降低全球传统反洗钱KYC验证的成本。所以吉利与其合作,相信主要还是用于吉利的全球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业务,提高吉利的供应链、销售渠道的运转效率。” “吉利控股集团努力拓展业务边界,介入到区块链技术当中,以区块链技术升级产业链,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是一条主动进取的道路。区块链不只是数字货币,区块链在很多场景领域还有很高的技术应用价值,比如数字身份证、防篡改应用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披露信息显示,合资公司将通过研发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区块链服务(BaaS),并专注包括数字身份、监管技术、隐私增强技术在内的前沿技术,协助客户在各个行业构建区块链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不过,白玉盘对记者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成熟度还不够,与各类业务的整合流程也非常复杂。所以要有耐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普急需选择好合适的业务切入点。“此次吉利与Concordium基金会合作,只会参与联盟链相关的应用,不可能大规模参与去中心化公链的应用。” 汽车行业竞争加剧 车企需提前布局区块链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诸多痛点问题都可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改善、优化甚至变革,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再到用户的使用与售后服务端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可能让未来的共享汽车产生新的模式。 目前,车企已有一些探索,宝马正与唯链合作,开发汽车防伪平台,两家将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VerifyCar,该程序将收集车辆数据,例如里程、维修和其他服务,并确保数据不受干扰。本田、美国通用汽车、美国IBM等100多家企业和组织加盟的国际团体则将在电动汽车(EV)和建筑物等方面建立能够灵活使用的电力系统。 “区块链技术本质是网络底层技术,主要用于互联网底层架构,是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转变。所以只要涉及网络应用的业务,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优化、变革。”白玉盘对记者表示。 盘和林表示:“汽车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车辆的数字化,建立每辆车的数字身份证,从而可以实现车辆的点对点交易,也可以对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实行上链,由于区块链是数据的可信技术,可以对汽车每个零部件进行追溯,从生产到销售,甚至于召回寻找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某一个部件,在管理层面也可以实现单据上链,从而使得企业管理更加高效。总体上,汽车行业还有很多层面可以实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链石资本创始合伙人薄胜则对记者表示:“在交易数据、流转数据等不透明方面,区块链将提供工具。另外,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基于区块链的能源交易将会释放数十万亿元的市场空间,所以每家车企都需提前布局。”
近日,吉利控股集团官方披露,已与瑞士Concordium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依托Concordium基金会领先的区块链技术,向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客户提供基于区块链平台的商业模式和分布式应用(DApp),力争成为中国领先的区块链技术与服务供应商。根据协议,吉利控股和Concordium将分别持有合资公司80%和20%的股份,并共同运营管理。 吉利控股集团官方表示,此次设立区块链合资公司,是吉利巩固科技领先优势的重要举措之一。据了解,Concordium基金会及其设在丹麦奥胡斯(Aarhus)大学的区块链研究中心在区块链加密原语研究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在零知识证明、点对点传输等其他领先的区块链研究和世界级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领先研究成果。 “这是吉利控股集团在成立区块链、人工智能公司‘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之后,第一个对外公布的区块链合作项目。代表着吉利开始准备将区块链技术的内部研究用于外部合作应用。”UOC开源项目发起人白玉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Concordium基金会支持的项目是一个联盟链技术产品,主要用于降低全球传统反洗钱KYC验证的成本。所以吉利与其合作,相信主要还是用于吉利的全球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业务,提高吉利的供应链、销售渠道的运转效率。” “吉利控股集团努力拓展业务边界,介入到区块链技术当中,以区块链技术升级产业链,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是一条主动进取的道路。区块链不只是数字货币,区块链在很多场景领域还有很高的技术应用价值,比如数字身份证、防篡改应用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披露信息显示,合资公司将通过研发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区块链服务(BaaS),并专注包括数字身份、监管技术、隐私增强技术在内的前沿技术,协助客户在各个行业构建区块链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不过,白玉盘对记者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成熟度还不够,与各类业务的整合流程也非常复杂。所以要有耐心,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普及需选择好合适的业务切入点。“此次吉利与Concordium基金会合作,只会参与联盟链相关的应用,不可能大规模参与去中心化公链的应用。”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诸多痛点问题都可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改善、优化甚至变革,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再到用户的使用与售后服务端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可能让未来的共享汽车产生新的模式。 目前,车企已有一些探索,宝马正与唯链合作,开发汽车防伪平台,两家将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VerifyCar,该程序将收集车辆数据,例如里程、维修和其他服务,并确保数据不受干扰。本田、美国通用汽车、美国IBM等100多家企业和组织加盟的国际团体则将在电动汽车(EV)和建筑物等方面建立能够灵活使用电力系统。据了解,该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使其成为世界标准,其将利用正在普及的EV作为电源基础设施与有效的能源利用相连接。 “区块链技术本质是网络底层技术,主要用于互联网底层架构,是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转变。所以只要涉及网络应用的业务,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优化、变革。对内管理,对外业务合作,供应链金融、销售渠道等。”白玉盘对记者表示。 盘和林则从数字化角度分析,他对记者表示,“汽车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车辆的数字化,建立每辆车的数字身份证,从而可以实现车辆的点对点交易,也可以对汽车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实行上链,由于区块链是数据的可信技术,可以对汽车每个零部件进行追溯,从生产到销售,甚至于召回寻找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某一个部件,在管理层面也可以实现单据上链,从而使得企业管理更加高效。总体上,汽车行业还有很多层面可以实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链石资本创始合伙人薄胜则对记者表示,“在交易数据,流转数据等不透明方面,区块链将提供工具。另外,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基于区块链的能源交易将会释放数十万亿的市场空间,所以每家车企都需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