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异质结与颗粒硅点燃预期 光伏业迎来技术切换拐点)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岁末的光伏行业有多火?在碳中和及“十四五”目标逐步明确的情况下,上下游几乎是忙作一团。一家光伏电池供应商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天合、阿斯特每天都坐在我们会议室里等,让我们安排发货。”而另一名从业人士谈到,碳碳复合材料、埚帮等单晶炉配件更是“一筒难求”,单晶厂采购人员都选择驻厂发货。今年以来,光伏行业经历了大规模的扩产,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但是,在不少人看来,未来更需要关注的是,光伏行业即将面临技术赛道的切换。正如过去七八年中,单晶技术打败多晶一样,在对光伏度电成本下降的不懈追求中,各环节都在尝试新的技术。实际上,光伏行业的新技术变革贯穿全年,这一点在资本市场也得到了充分映射。年初的异质结电池(HJT)异军突起,山煤国际等个股表现强势;年末的颗粒硅受到追捧,3个多月时间,港股保利协鑫能源股价暴涨超过300%。而瞄准新技术,二线厂商也正期待弯道超车。颗粒硅引爆市场预期今年9月以来,保利协鑫启动了多个颗粒硅项目的建设。9月8日,公司旗下江苏中能规划产能10万吨、首期5.4万吨颗粒硅项目正式开工扩建,该项目也是全球单体最大规模的颗粒硅项目。10月18日,保利协鑫四川乐山颗粒硅项目宣布正式开工建设。12月10日晚间,保利协鑫公告称,预期至2020年底,公司硅烷流化床法(FBR)颗粒硅的有效产能将由目前6000吨提升至10000吨。入主颗粒硅并非一朝一夕那么简单,早在六七年前,市场就曾预计保利协鑫颗粒硅将实现万吨级量产。为何早已存在的产品在六七年后又火了呢?保利协鑫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公司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晶硅技术基础上,叠加2017年收购的美国SunEdison, Inc.旗下的FBR技术团队和专有技术设备,颗粒硅生产工艺终于得到重大技术突破。该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目前已经完全掌握成熟的可复制的颗粒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其产品在市场接受度上已得到客户的广泛验证和认可。此外,现有颗粒硅产能已实现连续稳产、商业化量产和市场化销售,产品质量上得到了数量级的优化和提升。除保利协鑫以外,陕西天宏也是颗粒硅市场的供应商,公司引进美国REC Silicon FBR-B(第二代流化床)技术生产粒状多晶硅,并宣称是国内唯一具备大规模量产能力的粒状硅生产企业。针对这一情况,保利协鑫向记者回应,公司是唯一具有规模化低成本高质量生产颗粒硅的企业。“相比于别的企业,我们有着与之完全不同的硅烷技术工艺和生产路线,在金属杂质控制上,我们的纯度在数量级上具有领先优势。”保利协鑫提供给证券时报记者的颗粒硅产能规划路径显示,公司徐州基地项目2021年第三季度产能达到3万吨,2022年第一季度末产能有望达到5.4万吨;乐山项目产能规划以4+2+2的模式展开。另外,还有一些其他意向性城市。记者从业内获得的数据显示,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占全球硅料市场的份额达到95%左右,相比之下,颗粒硅产能规模目前还不足以撼动多晶硅的市场地位。颗粒硅的出现之所以能引爆市场,在于其生产成本、环保工艺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硅料环节的降本可积极带动光伏终端度电成本的下降。保利协鑫向记者表示,FBR颗粒硅与西门子法棒状硅相比,具有投资强度更低、生产能耗更低、项目人员需求更少等优势。且颗粒硅产品形似球状,流动性好,更好满足复投料尺寸要求,无需破碎工序,避免损耗和降低破碎成本,并消除破碎过程中引入杂质的风险。保利协鑫披露的数据显示,相比传统工艺,FBR工艺生产技术流程更短,能够使投资强度下降30%,生产电耗降低约65%,项目人员需求降低30%。上述负责人进一步介绍说,在生产成本上,保利协鑫的颗粒硅与一线棒状硅相比成本下降30%左右,而且未来仍有下降空间。受颗粒硅投建及量产等一系列消息影响,保利协鑫近期股价表现强势,9月份以来,累计涨幅达到347.6%,期间最高涨幅超过400%。下游应用决定前景“我们研究过颗粒硅,但是认为应该跑不出来,成熟的、稳定的技术路线还是改良西门子法。”谈到对颗粒硅的看法,一家主流棒状多晶硅企业人士向记者指出,颗粒硅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量产,至于厂商能不能把它推向更大规模,发挥所展望的品质与成本优势还有待跟踪。“我们认为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这个阶段无法证实或者证伪,我们也没法否定别人。”从公开调研纪要来看,以颗粒硅为源头来生产N型电池还存在一定壁垒,这也是部分企业对颗粒硅仍然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例如,上述多晶硅企业人士就指出,光伏行业未来一定是更加的高效化,一个方向就是光伏电池要由P型向N型过渡。“但是,N型电池对于硅料的纯度要求非常高,现在看来,颗粒硅只能达到多晶硅中的菜花料水平,距离致密料还差好几个等级。”该人士认为,颗粒硅厂商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是怎样的,“未来大的趋势是产品高效化带动产品成本降低,进而刺激市场需求,如果颗粒硅厂商对该产品的展望这么好,应该有更激进的扩产规模,来抢占市场份额。”保利协鑫告诉记者,目前,颗粒硅的下游应用主要是中环和协鑫两家公司,晶澳、隆基、晶科等数家企业在批量试用。“下游市场对颗粒硅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明年在粉和氢方面突破后,上机、隆基、晶科、晶澳都乐意迅速切换使用颗粒硅。”证券时报记者从中环股份了解到,公司2019年开始就在使用颗粒硅,据称使用效果“还不错”。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颗粒硅的产能有了,但是产量还没起来,其成本优势取决于上量之后的实际变化,“颗粒硅的成本具有优势,给我的价格具有优势,我才更愿意大批量使用。”安信证券在最近的研报中指出,当前,保利协鑫颗粒硅出货较少,主要供给中环以及自用,其他主流硅片企业态度中性、部分偏谨慎,反馈的主要问题是氢跳、粉尘以及金属等问题。判断颗粒硅能否大规模替代的关键是下游大规模应用的边际趋势能否形成,需密切跟踪下游除中环和协鑫以外的大规模应用。针对市场质疑颗粒硅只能掺杂使用或者不兼容N型电池的问题,保利协鑫向记者称,各家使用过程中均是单炉纯投验证,验证合格后再小批量使用,未来的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颗粒硅产能是否能匹配上多晶硅需求产能。此外,保利协鑫表示,云南宇泽已使用颗粒硅做N型硅片,产出的质量与韩国多晶硅企业OCI相当,略低于德国企业瓦克,好于国内所有多晶硅企业。光伏电池进入技术切换期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电池技术的更迭或许将成为下一个爆点。就在近期,光伏电池领域也取得了不少进展。12月初,中来股份宣布,控股子公司泰州中来在N型单晶电池量产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泰州中来生产的TOPCon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达到了24.5%,公司称,下一步将实现转换效率25%的目标以及产能扩张。一周后,在异质结电池领域耕耘多年的爱康科技宣布,子公司浙江爱康光电长兴基地的第一片异质结电池试样生产正式下线。该电池片为G1尺寸,叠加MBB技术,电池效率达24.59%。这一转换效率仅比中来股份几天前公布的高了0.09%,但电池企业的明争暗斗已显而易见。“目前这个节点对于下一阶段哪种新技术能跑出来的争论比较激烈。”一家A股专门从事光伏电池制造的厂商人士告诉记者,光伏行业里,三年就会出现一个大的更替,“PERC电池是2017年出来的,现在眼看着PERC即将面临下一个新技术替代的时间节点。”该人士进一步指出,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要想实现大的突破只能依靠新技术。谈到最近电池转换效率上的突破,该人士称,“我们很乐意看到这种结果,因为别人做了这个技术并验证可行,而我们又有相应技术储备,可以沿着他们的路往前走,这比单纯理论上的争论更有意义。另外,如果他们的验证结果不成功,我们也有其他路线储备。”山煤国际是在异质结电池领域投入较大的一家企业,目前,公司已启动10GW高效异质结(HJT)太阳能电池产业化一期3GW项目。截至10月末,一期项目建设用地已摘牌,并完成了项目单位建设环评工作。证券时报记者从爱旭股份了解到,交叉背接触电池(IBC)可以与异质结电池(HJT)形成新的组合,也可以与TOPCon形成新的组合,因此,公司对电池技术演进的核心观点是,“既然IBC可以和HJT结合,也可以和TOPCon结合,我们觉得IBC会更保险一些,可以两头都兼具。”据了解,到今年底,爱旭股份将拥有36GW的PERC电池产能,明年一季度将经历产能的爬坡。在公司的新增PERC电池产能中,公司采用了大硅片技术,而针对明年的新增产能情况,公司人士称,未来将不再采用PERC技术了,而是其他技术路线。虽然PERC电池的生命周期还不会很快结束,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今明两年电池企业正在经历深刻的技术变革。 针对光伏电池环节的技术切换,中信建投电新首席分析师王革指出,光伏行业的上一个七八年时间是单晶打败多晶的周期,未来七八年也会有新的机会,就是电池技术从P型向N型转换,“我们判断会有新的N型电池公司出现。”王革认为,在原有P型电池赛道里面,PERC电池受益于硅片大尺寸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电池企业,单瓦成本更低,从而实现更高利润;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逻辑就是电池从P型向N型切换,“现在来看,N型异质结电池会接替P型PERC电池后面的任务,PERC能够实现23%的转换效率,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做到25%,后面就需要异质结来担负起这个使命了。”
相较于其他传感器,激光雷达可提升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机构预计,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不过,2021年伊始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路线之争,让激光雷达成为汽车行业重点关注领域。专家认为,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如何平衡成本、可靠性及量产进度等因素。 备受资本市场青睐 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来测量物体与传感器之间距离的装置,广泛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领域,被誉为机器人的“眼睛”。 近日,禾赛科技科创板IPO申请被上交所问询。公司拟募资20亿元,用于智能制造中心、激光雷达专属芯片、激光雷达算法研发三个项目。目前A股尚无核心业务是激光雷达的上市公司。禾赛科技冲刺科创板IPO,有望成为A股激光雷达“第一股”。此外,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也在筹备上市。 从全球市场看,2020年下半年以来,激光雷达公司迎来上市热潮。2020年9月,以机械式激光雷达为主要技术路径的Velodyne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12月,坚持固态激光雷达技术路线的Luminar同样登陆纳斯达克。另外,Aeva、Innoviz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上市,Ouster预计2021年上半年上市。 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未来5年激光雷达在高级辅助驾驶领域的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2025年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6.1亿美元,2019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83.7%。 2021年被认为是激光雷达的量产元年,一批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将于今年上市。 2020年11月,小鹏汽车宣布,与大疆孵化的Livox览沃科技达成合作,2021年开始生产的量产车型将升级其自动驾驶软件和硬件系统,采用激光雷达技术提高性能。该公司有望成为全球首家将激光雷达技术集成到量产车型的汽车制造商。 2021年1月9日,蔚来发布配备了激光雷达的首款轿车ET7,供应商为蔚来和蔚来资本投资的Innovusion公司。1月15日,长城汽车宣布,旗下“咖啡智能”平台打造的WEY旗舰产品“摩卡”计划搭载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兼具测距远、分辨率优、受环境光照影响小的特点,且无需深度学习算法,可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相较于其他传感器,其可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对于‘负责任’的高级别自动辅助驾驶,激光雷达不可或缺。”蔚来创始人李斌表示。 激光雷达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目前,禾赛科技获得了百度、博世和安森美的投资,而速腾聚创获得了北汽、上汽和阿里的投资等。 技术路径之争 无人驾驶的传感器解决方案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技术路径之争。 一种是视觉算法。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大脑系统为例,其主要借助摄像头,对周边物体建立模型,同时把数据添加至神经网络进行纯视觉计算,在自动驾驶中承担“识别”的作用。另一种是激光雷达,工作时向四周散射激光,基于反馈判断周边是否存在障碍物并生成点云图,在自动驾驶中承担“感知”的作用。 2020年11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公布激光雷达上车方案后表示:“开始几年我们会把安全因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宁愿硬件冗余、软件冗余。” 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角度看,两者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激光雷达不具备摄像头的物体识别能力,感知与识别两项能力不能在激光雷达上进行融合。但基于多传感器方案,可以采用摄像头进行补充。 中国厂商崛起 从两家美股激光雷达公司的财务情况看,成绩并不算乐观。2019年,Velodyne净亏损6720万美元,Luminar净亏损9470万美元。而禾赛科技2019年净亏损1.5亿元人民币。 “现阶段激光雷达企业基本上都不盈利,但资本市场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出货量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激光雷达产品还不能做到工业标准品,未来到底哪种技术路线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关键。”中信证券前瞻研究员高飞翔表示。 根据Velodyne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公司激光雷达累计出货量5.16万台。而Luminar的激光雷达产品2019年销售仅在百台量级。 但资本市场对Luminar充满期待。截至今年2月19日,Velodyne市值为35.6亿美元,而Luminar市值为109亿美元。 根据扫描模块的不同,激光雷达通常可分为机械式和固态两种。Velodyne等企业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研发早、技术相对成熟,但机械旋转部件在行车环境中不稳定,符合车规级要求的产品量产难度高。Luminar则是全球1550纳米固态激光雷达领域领军者。高飞翔认为,Luminar能够获得高估值的原因在于,其1550纳米固态激光雷达技术壁垒高,同时需要产业链进行技术工艺的整合。 此外,成本问题也是激光雷达应用的瓶颈。 2020年12月,华为发布了96线车规级高性能激光雷达,并宣布要把成本压缩到200美元。除了华为,国内的激光雷达生产商还有大疆、镭神、思岚科技等。 科技创新产业专家王煜认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成熟期,比拼的就是成本优势、规模优势。”至于哪家激光雷达生产厂商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技术路线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商业化应用才是取胜关键。这取决于其能否平衡光源、接收、机械控制、光路控制等的成本以及量产进度及可靠性。 中泰证券称,搭载激光雷达的多传感融合方案将在高端豪华车型上率先使用。随着成本的降低,经济性车型将逐步进行配套。
你还记得大名鼎鼎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协议吗?作为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传输协议之一,它的出现奠定了整个互联网时代数据通信的基础。现在,联邦学习领域的“HTTP协议”也诞生了!由同盾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标准化联邦交互协议:FLEX(Federated Learning EXchange)近日在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平台GitHub上开源,也在人工智能顶会NeurIPS的联邦学习研讨会SpicyFL 2020上首次公布。联邦学习的发展即将拉开新的篇章。联邦学习体系林立,更广阔的空间亟需打通“看联邦学习了么?最近又有什么新的技术进展!”这大概是人工智能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时下最火的数据安全类技术之一,联邦学习已经走入了银行、证券、保险、医疗、政务、城市管理等各类应用场景。这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数字化已经在许多行业逐步实现,数据的积累和数据价值的挖掘成为目前关注的重点。除了应用自身积累的数据资源外,使用其他企业机构、其他行业有价值的数据自然成为破解难题的方法之一。与之对应的,如何在使用过程中保障数据的安全,保障个人隐私不被泄露,禁止未授权数据被不当地传播、存储和使用成为了难题。联邦学习被视为化解这个难题的绝佳技术。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的本质是一种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不交换数据样本的情况下,在多个分散的边缘设备或服务器上训练算法。以达到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基础上进行安全联合建模的作用。2017年谷歌AI在《联合学习:协作机器学习没有集中训练数据》的博客文章中首次引入“联邦学习”的概念。2019年,谷歌实现了首个产品级的联邦学习系统,主要侧重针对C端,在移动手机上运行的联邦平均算法和分析。在国内,以同盾科技知识联邦体系为代表的科技力量,针对B端对于联邦学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提升到高级别的联邦学习,致力于最终打造可信AI 3.0,帮助中国率先实现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身到联邦学习领域,除带来技术的跃迁之外,各联邦之间也出现了一种山头林立、体系割裂的趋势,联邦学习技术的初衷就是为打破数据孤岛而生,而如今却可能带来了新的“孤岛”现象,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打通这么多不同的联邦学习技术架构和应用体系,让联邦能在更广的疆域和空间尺度展开呢?同盾科技近期开源的FLEX协议为这个宏大的设想提供了方案。FLEX 何以定义新时代的到来?“目前市场上各家开发的联邦学习产品五花八门,在实际应用上各不兼容,这就形成了产品上新的数据孤岛和系统孤岛。”同盾科技合伙人、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晓林教授谈起开源FLEX的初衷时表示,他也在NeurIPS-SpicyFL 2020研讨会的圆桌论坛上宣布FLEX开源,不但打破数据孤岛,而且打破系统孤岛。我们希望未来联邦学习技术能够真正成为数据价值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这就需要有一套标准化的联邦协议去定义技术交互流程,我们的FLEX协议做到的就是这样的事情。FLEX(Federated Learning EXchange,FLEX)是同盾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为知识联邦体系打造的一套标准化的联邦协议。它约定了联邦过程中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交换顺序,以及在交换前后采用的数据加解密方法。只要参与各方能够遵守这些约定,就可以安全地加入到联邦中提供数据或使用联邦服务。FLEX协议主要包括两层内容:应用协议:这一层协议是面向联邦算法的,为联邦算法提供多方数据交换的应用支撑。协议中会约定多方间数据交换的顺序和采用的具体密码算法。联邦过程中采用的通信协议也会被封装在这里。公共组件:是上层应用协议所依赖的基础密码算法和安全协议,比如同态加密、秘密分享等。在整个FLEX协议中,对于基础架构、通信和安全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约定,适用于跨特征、跨样本和迁移联邦学习三种场景下的多种不同算法,清晰的对联邦学习技术过程中联邦共享、联邦预处理、联邦计算、联邦训练、联邦预测、公共组件和联邦安全性等流程进行了阐释和约定,是当前首个开源并定义完整的标准化联邦协议。同盾科技FLEX协议的开发与开源为联邦学习技术的发展应用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通过FLEX协议,各类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个人可以对联邦学习技术的开发实现与安全性检测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促进不同行业更快落地联邦应用。比如在智慧金融领域,FLEX定义的联邦技术可以应用在反欺诈、反洗钱、智能风控、用户画像挖掘、智能交叉营销等场景,帮助金融机构打通内部各部门的数据价值,并利用更多不同外部数据源的价值。在智慧政务领域,政府部门不同委办局的数据将能够在统一的联邦平台上打通,为政府管理和百姓生活提供更好的支持保障。在智慧医疗领域,不同医院的就诊数据、病史信息能够利用联邦模式共享,为医学研究发展和百姓的就医提供便利。目前,同盾科技的FLEX协议已经在GitHub上进行了开源,后续也将逐步进行完善和更新。李晓林教授对于FLEX协议充满了期待:“我们非常欢迎和希望业界研究使用FLEX协议,也希望更多对联邦学习技术感兴趣的人能够加入到技术的探讨和优化中来,这正是我们开源协议的意义。”近年来,同盾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联邦学习领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已经成为行业内一支重要的领军力量,FLEX协议的诞生不仅是研究院自身发展的一件历史性时刻,相信它也将为国内联邦学习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附:GitHub链接:请戳此处
普莱信智能近日宣布完成1亿元的B轮融资,由元禾厚望领投,老股东云启资本、光速资本、复朴资本等跟投。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助力普莱信智能推进先进封装设备、MiniLED巨量转移设备等产品研发和量产,帮助公司全面掌握先进技术,加速半导体封装设备国产化,同时帮助公司扩大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建立华东分公司及全球化市场推广。 资料显示,普莱信智能是一家高端装备平台型企业,该公司的主要发展路线是基于自主研发的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直线电机、机器视觉等底层核心技术平台,开发高端生产设备。如今,普莱信已经发展了半导体封装设备、超精密绕线设备两大产品线,为IC封装、光通信封装、MiniLED封装及电感等行业提供高端装备和智能化解决方案。目前普莱信系列产品已经被华为、立讯、富士康、铭普光磁(002902)等国内外大公司采用,已大批量出货。 元禾厚望副总裁贾三陆表示:“先进制造硬科技领域,是元禾厚望一直关注的领域,美国制 裁华为、中兴等半导体公司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半导体产业“卡脖子”的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要取得技术出破,离不开技术创新,普莱信智能作为一家拥有核心技术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元禾厚望相信,随着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进口的推进,拥有先进技术的普莱信智能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云启资本执行董事郑瑞庭表示:“云启资本自成立起,就围绕“技术赋能产业升级”进行早中期投资,其中先进制造是重点布局方向之一,随着国产自主核心技术的发展推动,半导体行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十年,普莱信智能作为国产半导体设备的优秀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平台,深耕半导体、光通信、新型显示等先进制造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线,云启持续看好并期待普莱信智能的发展。”
红塔证券(行情601236,诊股)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 最近几年在街上,经常能看到颜色鲜艳、印着很大汉字的潮牌衣服,“日进斗金”、“长安少年”这些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词语,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这些衣服的定价并不便宜,或者说和相同品牌的其它系列相比价格并不低,摆脱了国产大众品牌服装给人的不重视设计、追求性价比的印象。 国货崛起,在美妆和快消品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完美日记、元气森林、三顿半咖啡、王饱饱和钟薛高这些品牌,成立时间均不超过5年,但却都是2020年天猫“双十一”所在细分行业的销量冠军。 崛起的国货,并不只有上面这些服装和快消品牌,还有走向世界的华为、大疆、三一和美的这些制造业企业。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大疆成立至今只有15年,已经发展为全球最著名的无人机品牌,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0年三一重工(行情600031,诊股)的挖掘机销量有望超过9万台,超越卡特彼勒成为全球第一。美的集团(行情000333,诊股)产品已出口到全球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营收占比超过40%。 从大众消费品,到高端制造业,这些中国品牌崛起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在驱动呢? 最重要的肯定是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国内企业在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在产业链上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环节迁移。 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公布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复杂性指数,可以用它来衡量产品的技术含量。中国的这一指数,从2000年的全球第39名,上升到了2018年的第18名。 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和中国在研发活动上投入的增加直接相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国别可比数据,中国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从2000年的0.9%提高到2018年的2.2%,已经超过了英国的研发强度,和法国的研发强度持平。 除了直接的资金投入外,“干中学”中所形成的技术积累,也是中国品牌崛起的重要力量。从代工生产,到进口替代,再到走向世界,中国品牌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全球市场的打开,又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资金基础,而为保持和提高市场份额,企业也更有动力通过研发创新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这种成长路径,在家电行业上表现得很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东亚开始了一轮产业转移浪潮,日本和韩国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向海外转移中低端产能。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通过“三来一补”模式(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吸引外资进入。加之当时珠三角的乡镇产业发达,逐步形成了所谓的“专业镇模式”,即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例如顺德市容桂镇,家电成为了它的主导产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广东省加速嵌入全球价值分工体系中。同时在政策引导下,广东省产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升级趋势。家电等传统产业,逐步从简单的贴牌生产阶段,过渡到自主品牌打造和产品设计阶段,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同时,在销售市场方面,也从加工出口逐渐转为内销,积极开拓巨大的国内市场,美的、格力和格兰仕等逐步成为中国家电驰名商标。 2011年美的集团确立了“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的三大战略主轴,发起了从“规模导向”到“追求增长质量”的改革。2014年美的集团成立中央研究院,目前已构建六大研发中心,涵盖33个研究领域。近五年研发投入400多亿元,研发人员1万余人,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7万件。 美的集团还通过从先行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四级研发体系,形成研发规模优势。颠覆性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周期在5年以上;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开发周期在3-5年;个性技术研究,开发周期在2-3年;产品开发的周期为1年。正是覆盖从前沿技术到产品的全流程研发,奠定了美的成为全球家电龙头的基础。 除了供给能力提升外,强大的国内市场也是推动众多中国品牌崛起的重要力量。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而且进入了消费升级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在消费能力整体提升的同时,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以及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缩小,这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每一个消费能力的群体,都是巨大的。企业只要能够深挖,在每个细分赛道上,都能采到金子。 这也是众多国货品牌能够突围的原因。因为中国既有喜欢小米手机的小镇青年,又有很多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商品的高消费能力人群,如购买华为保时捷手机的那一批消费者。既有追求完美日记高性价比的学生和年轻白领,又有喜欢购买60元一只钟薛高的群体。 有了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连接它们的渠道成了关键。传统电商和直播带货,能够突破供、需两端的物理距离,在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如果营销做得好,就有可能突围。 传统电商,又叫货架式电商,包括大家熟知的淘宝、天猫、京东、苏宁和拼多多等。传统电商直接连接买家和卖家,买家通过搜索可以在海量商品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商品。 近年带货式内容电商,在国内火了起来。厂家通过购买专业带货主播,以及有流量、有话题的明星等人的坑位费,在抖音、快手、淘宝和小红书等APP上直播,吸引消费者关注。 这些APP本质上还是社交软件,以消遣为主,核心功能是观看和互动,本身并不涉及交易。但通过专业带货主播和明星,这些APP能够带来巨大的流量,而网络时代“流量为王”,这种模式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于是不少社交类APP和传统电商合作,将流量转化为消费行为,以此创造利润。在这种合作里,社交类APP承担的主要是引流功能。 近几年崛起的快消品牌,都非常重视营销,尤其是和新媒体的结合,比如抖音、快手等带货式电商,以及微信朋友圈、B站等新媒体。完美日记就有200余人的团队来分析各类数据,精准导流,实现品牌和消费者更精准、更近距离的连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持续上升。2015年2月该比例只有8.3%,而到了2020年12月,该比例就上升到了24.9%,接近四分之一。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了9.76万亿,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快消品借助电商渠道实现突围提供契机。 强大的物流体系,让中国电商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在电商渠道销售的商品,基本都是通过物流体系来运输的。物流站点的覆盖率,以及运送商品的效率,都很关键。如果一个地方物流不能到达,或者即使能够送到,但路上也需要花很长时间,那这个地方的居民网购积极性就不会很高。 近几年国内迅速成为爆款的“王饱饱”和“钟薛高”,在其它国家是很难成功复制的,因为其它国家多数没有中国这么发达的物流体系。即使它们也有很多有好创意的厂家,即使它们也有带货能力很强的主播,但由于物流所需时间长、物流覆盖率低、偏僻地区运费贵等原因,居民网购的意愿也不会很高,因此也很难在短期就出现爆款。 强大的物流体系,背后是基建狂魔打造的交通体系,以及中国电商在经历近20年的发展后,几乎下沉到各村的物流站点。2014年国家邮政局就启动了“快递下乡”工程。到2019年年末,中国快递服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达到了96.6%,农村快递网点超过3万个,公共取送点达6.3万个。 2020年新一轮的快递“下沉”加速。当年4月国家邮政局发布《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及5月全国两会期间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快递进农村”。此后又有云南、江西等10多个省市,公布了省级版的“快递进村”政策。 可以预计,随着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工作的加速,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商品的范围将更通达。 在技术积累、多样化需求、电商发展和物流下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性价比国货崛起,推动所在领域加快进口替代,甚至向全球市场突围。 去年的疫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进口替代的步伐。由于海外生产受限和运输受阻,一些原本从海外进口的订单需求,被迫转移到了国内。在价格优势、优良的售后服务(部分企业可以安排技术人员24小时驻场)之下,很多国内买家发现,中国制造还是很香的,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性价比还很高。所以部分厂家在海外生产恢复和运输通畅之后,还是使用国产设备,这一点在激光设备上体现得很明显,其国产化率已经从疫情前的50%提高到了70%。 但中国在进口替代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作为赶超型经济体,产业体系发展的很快,现在已经成为唯一一个被联合国认证为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而早在2010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就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同样突出,国内一些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对海外有很高的依赖度。 比如最近汽车行业缺“芯”事件,也映射出了国内芯片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2020年因为国内率先控制住疫情以及各地出台购车补贴政策,国内汽车消费是快速修复的。但是海外由于疫情严重,全球主要芯片供应商生产修复缓慢。供需错位使得去年年末上汽大众等厂商都出现了因为缺少汽车芯片而停产的现象。毕竟据统计,目前国内车用芯片自研率仅占10%左右,而90%左右的汽车芯片都依赖从国外进口。 另外更明显的事情就是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战可以说是美国凭借着自己的科技霸权来遏制中国科技的发展。在贸易战中,国内很多高科技企业,像是华为、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大疆等都被美国纳入了“实体清单”。而这些企业因为很多产品的内在技术都依赖于美国,在受到制裁后,生产经营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华为可以说是国内尝试自主研发芯片的一个代表,早在1991年,华为就成立了自己的ASIC设计中心(海思半导体公司的前身),之后几经挫折,在华为的支持下,海思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研发了包括“麒麟”、“巴龙”、“鲲鹏”、“凌霄”在内的多款芯片,像“麒麟”移动处理器在全球各类处理器中都位列前茅。2020年跑分前三的手机芯片,有2款是麒麟芯片,前十的有5款是麒麟芯片。另外,华为在5G技术等方面更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但是海思在很多领域用的也是海外技术,比如海思芯片的底层框架用的就是ARM的技术授权。在美国政府下场制裁华为之后,华为的经营受到了重创。2020年美国政府要求使用美国技术的企业停止给华为供货,受此影响,高通、联发科、台积电等芯片产业链公司都中断了与华为的合作。即使是中芯国际,也因为使用了美国的技术,不能为华为代工了。在这些企业停止给华为供货后,华为的芯片供应链就断了。 所以即使华为研发了高科技的芯片,但是最后还是造不出来,现在华为几乎就是靠着自己为数不多的库存芯片在支持手机生产。而这也是为什么华为现在很多手机都处于断货状态,体现在市场份额上就是四季度华为的出货量同比下跌了34.5%。 而华为空出来的高端手机市场(Mate 40等高端手机几乎都断货了)就被苹果蚕食了,所以苹果2020年的4季度财报才会表现的如此亮眼,毕竟其在大中华地区实现的营收为2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7%。 除了手机,在芯片领域,海思在受到美国制裁的冲击后,高通和联发科就联合挤占了海思的市场。为了断臂求生,在2020年华为将荣耀分拆出售,而今年荣耀新发布的手机荣耀V40,就开始使用联发科的天玑1000+芯片,而在此前荣耀一般使用的都是海思麒麟系列的芯片。 从这些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让国货真正的崛起,还是需要加快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进口替代,力争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毕竟如果只是疫情导致的“断链”那还是可控的,但是由美国实施的技术制裁导致的产业链供应链“断链”则是更为持久的。在这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国货都不能实现自主独立,就更难做到打败进口货,实现真正的崛起了。 所以在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我国提出了既要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也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而针对这次“缺芯”的问题,国家和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要建设自主的芯片产业链。近期工信部就准备筹建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委员单位则是包括了海思半导体、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集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公司,以及清华、北大、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国家的领导下,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自主化的推进会进一步加快。 可以预计的是,此后国内制造业企业会处于新一轮转型升级期。在国内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都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上同步发力,弥补现有的技术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从而推动国货的进一步崛起。
2月2日,维科技术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根据公司此前发布的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此次拟募资7亿元,将用于年产6000万支聚合物锂电池智能化工厂扩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维科技术表示,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将抓住消费电子行业市场机遇,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客户对于消费类锂电池高一致性、快速出货等方面的市场需求。 5G商业化带来市场机遇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5G时代;2020年以来,国家出台及实施多项政策及举措,促进5G终端消费,加快用户向5G迁移。 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向记者介绍:“5G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的信号带宽相对来说更好;其次,在极端环境之下它的连接性更强;此外,在非实时通讯情况之下,它的功耗更低。” “基于上述三个特点,5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娱乐、文化、智能制造生产、交通领域以及教育领域等,而随着5G不断普及,它的商业应用前景正被更多的发现。”王鹏如是说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传统消费类电子产品不断推广普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的兴起也为消费电子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品种日益多样化,且受5G等新科技进步推动的效应显著,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市场规模巨大。” 钱向劲认为:“接下来5G产品普及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带动消费电子行业蓬勃发展,由此带来旺盛的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需求。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具有轻薄、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和循环寿命长等方面的优势,更加贴近消费电子产品对锂电池的需求,正面临高速发展的市场机遇。” 建设产能提高竞争优势 维科技术子公司宁波维科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科电池”)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已获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认可,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最近三年维科技术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陆续进入国内外诸多知名消费电子厂商的供应链,这要求公司在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相应生产设备的先进性、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加大投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据维科技术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本次募投项目拟购置国内外先进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建设16条全自动智能化聚合物锂电池生产线。项目达产后,公司将形成年产6000万支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产能,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和无人机等消费电子产品。 钱向劲认为:“维科技术此次定增抓住了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消费类锂电池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的市场机遇,也是顺应行业集中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募投项目完成后,公司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提升,将增强竞争力,巩固行业地位,有助于推动公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据悉,维科技术已与下游联想、MOTO、传音、TCL、中兴、惠普等知名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未来随着下游客户切入5G市场的进程加快,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旷视AI治理研究院携手《人民日报》旗下人民智库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十大人工智能治理事件》,“算法里的外卖骑手”“自动驾驶的责任归属”“AI技术在特定场景中应用受限”等热门事件被列入榜单。 这已经是旷视AI治理研究院连续第二年发布该年度榜单了。旷视希望通过盘点前一年具有争议的AI伦理事件,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关键问题、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广泛共识;同时对于这些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助于企业更精准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生态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找准治理的方向。 近年来,旷视在AI治理以及AI向善领域屡有活跃举措。对于一家追求业绩的拟上市公司而言,这些难以直接提振业绩的举措一度引发市场疑虑。但事实上,AI治理、AI向善等一系列举措并非简单出自这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情怀和奇思妙想。 “这能够为产品的成型规划出一条更加正确、高效的路。”在旷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办公大楼里,旷视首席发展官、AI治理研究院院长徐云程告诉记者,“与先将产品打磨成型,后期发现风险慌忙补救相比,在产品规划早期即引入AI治理的理念,企业投入的成本要低得多”。 事前投入事半功倍 徐云程认为,大众对于伦理道德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看到很多两年前不是问题的现象,在今天都成了潜在的风险,或者成为一个合规成本。”所以,企业应该在事前多下功夫,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早期。 “现在旷视在讨论要不要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就会把AI伦理作为一个考量因素。”徐云程告诉记者,“我们正在计划将打分机制引入到产品审批流程中,比如可以用红黄绿来区分,红色意味着这个产品需要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黄色意味着产品需要调整,绿色则代表通过AI伦理考验”。 这些规定将会影响旷视正在研发或计划开发的新产品。徐云程举例谈道,在旷视去年举办的Hackathon科技大赛中,有一个团队研发出了一款助老技术样品。“这款技术样品原有的规划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判断独居老人是否出现摔倒等问题,一旦识别出老人摔倒,这款产品能够及时通知家属或医务人员。”徐云程告诉记者,但在后期讨论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图像技术检测老人动作存有侵犯隐私的风险,因此他们在设计中调整思路,变更为通过其他传感方式,或模糊化的前端处理方法,去规避这些风险,从而为以后的技术商品化引导了正确的方向。 “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品牌传播,AI治理都能体现出短期的和长期的价值。”徐云程表示,关于AI伦理的讨论和AI治理的探索正在成为行业普遍认同的做法。在管理价值方面,AI治理是一个主动合规的过程,“我甚至觉得它不光应该是科技企业的标配,对于产品研发的前置性考量也应该是所有企业内部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当我们把安全、伦理等问题作为技术发展的前置条件时,就会发现考量的维度变得更丰富,设计出的产品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还需未雨绸缪 徐云程坦言,2018年加入旷视时,她也曾对于公司花费大量精力关注AI治理表示不解。彼时,旷视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特意向她强调对于AI治理的重视,并直接推动了日后旷视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的成立。2019年,印奇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入参与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制定。 站在当下回头看,徐云程仍然感慨印奇的前瞻性。 就在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成立的次年,人工智能所引发的道德风险正在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以《2020年度全球十大人工智能治理事件》所提到的事件为代表,在国内外引发热议,人们开始真正反思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间的关系。 “在2019年中后期,大家关注的焦点还是产品和技术本身,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一项技术是不是可持续,关注应用场景和大数据算法在应用中的影响。但就在接下来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国内的大众和产学研各方对于AI治理的关注度就出现了直线上升。”徐云程对记者感慨道。 在徐云程看来,AI技术的提出虽然已经历时多年,但AI的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AI治理也会随之处于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在关于AI治理的讨论中,企业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概念和方法论,最后要靠企业去实操和落地,所以希望有更多的科技企业把AI治理的重要性看清楚,把它提升到一个公司2021年重要的战略规划中,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体现。企业界应该和产业界、学术界、政府层、媒体界建立一个多方沟通、良性互动的平台,形成‘多方治理、多元共治’,这对AI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徐云程强调。 “科技创新有时候是需要‘让子弹飞一会’,技术需要找到应用的土壤,但AI技术不能套用此前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逻辑,而是要采用‘边发展,边治理’的新模式。”徐云程对记者强调,AI治理就是要尝试对AI技术进行风险预判,“一家企业要把很多未雨绸缪的事情做在前面,才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长久的回报,为企业的基业长青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