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9,和前值相比下降0.2个百分点。但不能据此解读出,经济已经见顶了。 原因一是12月官方制造业PMI下滑,具有季节性规律,季调不能完全消除节日和异常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过去10年,12月官方制造业PMI和当年11月相比,有6年是下滑的,2年持平,只有2年提高。平均下滑了0.16,今年下滑0.2,在季节性因素可以解释的范围之内。 原因二是11月官方制造业PMI的需求、采购、生产、库存和价格这些分项指数,均显示出经济具有很明显的主动补库存特征。这次经济内生性复苏的根源是出口强势,12月海外出现新冠变异病毒,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应该是较为正面的。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经济从主动补库存变为衰落的概率比较低。 因此,12月制造业PMI回落,更多是季节性因素的扰动。今年10月也出现过这种情况,11月制造业PMI又变得很强劲了。 既然是短期扰动,我们就不再对各个分项指数做详细分析了,重点讨论制造业PMI的两个物价分项指标。主要原材料价格指数从62.6跳升到68.0,创下2017年1月以来的新高。出厂价格指数也从56.5提高到58.9,这是2017年10月以来的最大值。 这会带动通胀预期升温。历史数据显示,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领先央行公布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1-2个季度。今年10月开始,制造业PMI出厂价格指数就接连攀升,4季度的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可能就会有明显提高,公众对实际通胀风险的担忧上升。 除了工业品外,今年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也出现了较快上涨。玉米价格从年初就开始上涨,黄玉米活跃合约期货结算价,全年上涨了40%。黄大豆2号活跃合约在5月中旬至今的这7个月时间里,也上涨了40%左右。 相比于这些主粮,一些调味品的价格涨幅更大。全国大葱平均批发价,5月上旬只有2.08元/公斤,而在12月初就涨到了5.63元/公斤,涨幅达到170.7%。全国生姜批发价,4月下旬的低点为9.61元/公斤,10月下旬最高到了14.73元/公斤,最大涨幅也有54.3%。随着10月新姜上市,生姜批发价有所回调,考虑到异常天气和春节消费旺季的来临,生姜价格可能见底回升。 如果说工业品涨价,和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的生活直接关系不大,那主粮和调味品涨价,则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21年是CPI基期调整年,考虑到物价指标调整和改革的循序渐进,新口径的CPI同比读数,预计也很难完全体现公众对通胀的感知程度。但从11月央行政策研究系列论文来看,真实的通胀水平,可能是决策者更为关注的,这也是未来有可能产生预期差的点。 再来看下市场。近期市场呈现股债双牛的特征,之所以出现股债双牛,其核心原因来自于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大幅减弱。 前期对流动性收紧和政策退出担忧强的时候,债券一直跌,股票周期股和周期价格持续背离。随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现暖意,跨年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上周隔夜回购最低的时候到了0.36%,一度让投资者感觉又回到了4月资金极度宽松的时候,股票出现了明显的修复,沪深300和上证50均创年内新高,10年国开收益率从3.84%的高位一口气下了27个BP到了3.57%,幸福来得太突然。 那么,为什么政策会突然转向呢?我们注意到今年10年期国开见顶于11月23日,但在11月22日,开过一次金稳会,这次金稳会上强调了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没有任何紧货币的信号,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而这次金稳会召开的目的就是要控制AAA国企违约导致风险扩散和信用债市场大幅调整的问题。 因此,虽然经济整体是复苏的,但由于短期政策目标已经切换为防风险,要考虑到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平衡问题,政策面的关注焦点转向后者。因此,政策开始有了转向,而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不会搞急转弯,12月22日的国常会强调延期还本付息明年还会继续,央行货币政策例会也强调了政策的连贯性,市场此前对政策大幅收紧的悲观预期被彻底扭转。 如果说政策要考虑防风险,相对偏宽松的政策环境可能在2021年一季度还会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问题,但我们注意到明年城投债确实有比较大的到期偿还压力,规模大约在2.7万亿左右,大约8000多亿都是在明年一季度到期。如果要考虑防风险政策的连贯性,明年一季度的政策面应该还是会维持宽松的态势。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经济复苏结构性分化,12月PMI数据也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大、中型企业PMI均为52.7,但小企业的PMI只有48.48,较上个月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挤压了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因为小企业缺乏向下游转移定价的能力(没有技术和品牌优势)。 这种情况和16-17年有些类似,当时也是上游价格涨很快,小企业不得不被动去产能。此一时彼一时,16-17年有去产能、去杠杆和提高经济集中度的考虑,而现在应对疫情的不确定,要保市场主体。所以,虽然和2017年类似,都遇到了上游价格上涨的问题,但政策会避免2018年的出现,不提去杠杆,只提宏观杠杆率稳定,让结构性宽松的举措能维持下去。 但问题是,经济基本面整体又确实是复苏的,全球经济未来很大概率会出现一轮新的主动补库存周期,这个时候维持宽松的政策基调无疑会提高经济复苏的长度和强度。站在短期角度,确实是股债双牛,但站在一个更长的角度,政策越放松最直接利好的还是风险资产,股票市场的机遇要确定得多。债券的不确定性只是被宽松政策给推后了,但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消失,因为基本面指向的是利空方向。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出台实施一系列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分区分级推动复工复产,积极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发布2020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如期举办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充分展现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近期在媒体会议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表现优于其他国家,在疫情完全消失之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会一帆风顺,该机构正密切观察经济复苏相关高频数据。 赵耀庭表示,2020年各国都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规模远超金融危机时期,当前投资者仍将宏观政策走向作为观察全球经济快速能否反弹的指标。展望明年,他认为,如果疫苗能够在明年上半年大规模接种,全球经济将迎来积极复苏。
2004 年,美林证券通过对美国1973-2004约30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后,发表了报告《The Investment Clock》,提出了投资时钟理论,表述了资产轮动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美林时钟”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争议,由于现实中各类资产轮动速度过快,这一经典理论经常被业内人士戏称为美林电风扇。但是此次疫情的出现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政策,让投资者重新开始关注这一经典理论。 如果把新冠疫情看成一次外部冲击导致的短期经济衰退的话,根据美林时钟,从2020年4月到现在,随着疫情的局部控制与货币政策的季度宽松,中美两国的经济都处于经济逐渐复苏的过程,这一过程至今已持续半年多。 从宏观角度看,GDP增速走出一季度的低谷,从二季度开始稳定向上修复,逐渐向常态化回归。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2.2%,创下2017年9月以来新高;11月中国外贸出口增长14.9%,创下20个月以来的单月新高。疫情后国内宏观数据不断转好不仅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也反映了经济运行的内在客观规律,当前毫无疑问处于美林时钟中第二象限的经济复苏阶段。 从微观角度看,很多行业涨价更是轮番上演。下半年以来,媒体不定期就会报道哪个行业什么产品开始涨价,Wind平台几乎每天都有涨价新闻爆出来。比如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轮胎行业的涨价潮一直在持续。 据卓创资讯不完全统计,2020年9月至今,超过40家轮胎企业陆续发布了涨价通知单。据WitsView提供的数据显示,55英寸LCD电视面板价格从今年年中105美金一路上涨至164美金,涨幅高达56.19%,创下历史新高纪录;14寸的笔记本面板11月价格已达到29.6美金,环比上月28.6美金上涨3.5%。下半年以来,此起彼伏的涨价让人应接不暇,钛白粉、二锅头、大葱、纸、工业零部件等等都发布了涨价通知。而有实体经济晴雨表之称的大宗商品也在爬出疫情的黄金坑之后稳步上涨,既反映了目前经济复苏的态势,也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强劲复苏的预期。 很多人会说涨价的原因是2月份宽松的货币政策,毕竟货币发多了,在通胀预期下,涨价是必然结果。理论上来说没错,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其实在5月份就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已经开始边际收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4月低见底后就一路升高,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从5月底以来也是一路升值,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经济恢复最强劲的因素,但是外汇短期影响因素还是货币的供求,美国至今的历史级别量化宽松丝毫没有收紧的迹象,而人民币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恢复之后已经开始陆续的边际收紧。因此,实体经济的轮番涨价并不是完全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系统的内在恢复。国外产能供给大规模受限,中国承接了大量海外需求,成为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龙头,相信在疫苗大规模接种之后,全球经济会跟随中国经济一起加快复苏的步伐。 当然,经济强势复苏的趋势中间也会有短期的扰动,比如11月的CPI、PPI数据普遍被市场解读为不及预期。但也有观点认为,从结构上看,如果抛开2019年同期猪肉价格和石油价格处于高位的因素,其实CPI和PPI表现都正常。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涨幅与10月份持平,国家统计局在回应11月份CPI同比下降时也认为之后会回归合理水平。 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股市,在疫情之后半年以来的表现也完美对应美林时钟中的经济复苏期。股市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货币的晴雨表。权益类资产的价格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在经济从低迷刚转为复苏期间较为明显,所以我们看到,自3月份见底以来,无论是A股还是美股中的成长股,表现都大幅跑赢其他资产,科技、消费、医药轮番上涨,而与经济强劲增长相关性较强的顺周期蓝筹股则表现一般。A股中上证指数跑输创业板,美股中标普500跑输纳斯达克。但此时此刻,我们认为未来上证指数跑赢创业板是大概率事件,未来强劲的经济数据将是重要支撑逻辑。 上图是M1-M2的同比增速剪刀差,可以发现,每一个历史级别的低点基本都对应着经济的短暂低迷,而从低点开始往上走的过程中,都对应着经济的强劲复苏与资本市场的回暖。那么,M1-M2的增速剪刀差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呢? M1的货币流通能力要大于M2,M1增速快于M2,说明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更愿意把赚到的钱以活期形式存在银行而不是定期,因为企业随时可能扩大再生产来应对即期不断增加的有效需求,所以说M1-M2增速剪刀差往上走的过程就是企业对未来经济不断看好,将货币源源不断的投入实体经济的过程。可以看到,疫情之后剪刀差不断缩窄、持续上升,但目前还未上穿0轴,而上穿0轴基本意味着美林时钟转过12点钟方向。我们预计在明年一季度就会看到这一剪刀差上穿0轴,拭目以待。 展望2021年,经济复苏可能会加速,美林时钟明年二季度可能会转过12点,从第二象限走向第一象限,后面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与经济强劲增长的顺周期蓝筹股会大幅跑赢成长股,其实这一逻辑在11月份的股市已经开始有所体现,有色冶炼、煤炭、金融股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异动,近期的回调很可能与11月的经济数据表现较弱有关,当市场逐步消化这一数据后,会开始交易对未来的经济数据的预期。 不出意外,也许最早到2021年1月份公布2020年12月经济数据后,市场就会看到经济强劲复苏态势。即使12月数据没有体现,我们相信明年的一季度,最迟二季度就会看到非常强劲的经济数据,而强劲的经济数据是支撑起顺周期蓝筹股以及大宗商品上涨的重要逻辑。
今年以来,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面对极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迎难而上、众志成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这一年,中国经济扛住压力测试,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恢复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全球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显示了中国经济韧性足、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特点。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运行新意十足、亮点频现,折射出中国经济蕴含的潜力和底气。本报从今天起推出“2020,稳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聚焦一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成果、新趋势,以期帮助海内外读者更好地读懂中国经济。 ——编 者 转正!转正!中国GDP在今年二季度实现当季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了0.7%,全年正增长已成定局。各行业领域紧紧跟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餐饮零售到汽车建材,“转正”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高频词。 回眸即将结束的2020年,中国经济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一季度GDP同比回落6.8%。但二季度以来,随着中国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神州大地生机勃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权威国际机构均预测,中国将是今年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个唯一“正增长”,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殊为不易,其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而在全球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更显难得,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支持,提振全球战胜疫情的信心。 “订单排到明年5月” 为满足市场需求,又新增了3条生产线!在湖北省秭归县瑞彤制衣有限公司的工厂内,10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天近2000件羽绒服、夹克从车间进入仓库,等待发货。 “订单已经排到明年5月。”瑞彤公司董事长张帮富对 瑞彤公司的向好景象,折射疫情“大考”下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暖意。 暖意,来自主要指标向上攀升—— 观察“三驾马车”,可以看到,二季度,投资率先转负为正,同比增长4.8%;6月份,外贸进出口增速双“转正”,到11月份进出口累计增速已连续第三个月保持正增长;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中国经济走出了喜人的上扬曲线。 暖意,来自就业民生不断改善—— 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3%;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暖意,来自市场预期持续向好—— 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双双上升,均连续9个月高于临界点。近日,全球跨国企业首席财务官上调中国经济展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玛吉特·莫尔纳称赞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率先复苏,对世界意义重大。 “转型帮我们化危为机” 客商来不了、货物运不出、订单被取消……回想起几个月前的困境,浙江义乌爱普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云龙至今都觉得难受:“我们主要做出口,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公司的生产销售大幅下滑。” 咋办?迎难而上,主动求变。黄云龙转向国内市场和线上销售,抓住时机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线爱普特官方店铺,并推出工厂直播。“触网”的效果超出预期:订单逐渐增加,在今年“双11”当天更是收获了破纪录的超百万单销量。 “在此之前,我们做了10年的传统加工制造和线下销售,转型并非易事。”黄云龙向记者坦言,但不转型就没出路,“线上转型帮助我们化危为机,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投入。”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亿市场主体积极转型、加强创新、危中寻机,新的增长点竞相涌现。 春节后开工第一周,超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软件;仅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前10个月,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产量同比增长20%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10.9%;“双11”当天,快递量再创新高,达6.75亿件……电商直播、在线办公、在线教育、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成为中国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 在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毛旭新看来,中国推进数字经济等领域建设,不仅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对明年发展前景很乐观” 企业勇闯难关,政策倾力驰援。今年以来,一连串助企纾困的政策“组合拳”密集打出,为中国经济稳定复苏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不是政策给力,很难想象今年还能成立新公司!”最近,瑞熙(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斌忙着和合作伙伴设立聚焦智能制造的合资公司。林斌告诉记者,在企业经营最困难的时期,税费减免帮了大忙,今年已减免超34万元,“我们又恢复了元气!” 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超2万亿元,全年将超2.5万亿元;截至10月底,中央财政直达资金1.7万亿元基本下达到位;前10个月,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全年将让利1.5万亿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杰弗里·冈本认为,中国采取的大规模防疫措施有效控制疫情,同时出台宏观经济和金融支持政策减轻疫情冲击,推动了经济迅速复苏。 一路披荆斩棘,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明年,持续复苏的中国经济更值得期待。 林斌介绍,进入四季度,公司订单井喷式增长,合作伙伴已延伸到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我对明年发展前景很乐观。” 经合组织日前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1/3。玛吉特·莫尔纳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不仅将继续向其他国家提供产品,其对外国原材料和消费品的需求也逐步复苏,这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 越是困难越向前。在这个特殊之年,中国经济航船迎风搏浪,一个个奋力突围的故事令人提气,更让人坚定了前行的信心。
1月25日,联合国发布最新一期旗舰报告《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2021年全球经济将反弹4.7%,但这一增长仅能勉强抵消2020年的损失。 报告警告,如不在经济、社会和其他领域加大投资,新冠肺炎疫情灾难的破坏性影响将持续数年,并进而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及实现经济复苏的能力。 报告强调,消除经济泡沫以及越来越严峻的不平等,对确保全球复苏韧性至关重要,应采取刺激投资、振兴全球贸易和防止过早紧缩的政策措施。 报告说,2020年全球经济下降4.3%,下降程度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5倍多。在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和旅游业大规模中断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收缩7.6%。此外,主要经济体之间持续的贸易紧张关系和多边贸易谈判的僵局,在疫情之前就已经限制了全球贸易。发达经济体经济收缩幅度高于发展中经济体,降幅达5.6%,预计在2021年将实现4%的产出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收缩幅度相对较小,降幅为2.5%,预计在2021年将反弹5.6%。 2020年,全球有1.31亿人陷入贫困,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来自边缘社区的人。疫情对妇女和女童的不利影响格外严重。妇女占高风险劳动和服务密集型部门劳动力的50%以上,如零售和旅游业,这些领域受到疫情影响最严重。 在疫情持续的形势下,全球复苏不仅取决于经济刺激措施的规模以及疫苗的推出普及速度,还取决于这些措施的质量和效果。 报告指出,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总计投入12.7万亿美元,防止了经济全面崩溃,避免了一场大萧条。然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的规模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两者走上不同的复苏轨道。发达国家人均刺激支出比最不发达国家高近580倍,而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仅比最不发达国家高30倍。 此外,为这些刺激方案融资需要借入大大高于平时规模的资金,导致全球公共债务增加15%。如果不将公共债务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生产性和可持续投资并刺激增长,那么大幅增加的债务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沉重负担。 报告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优先考虑促进人类发展的投资,拥抱创新和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富有韧性的供应链,将有助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报告对于刺激投资也有所关注。报告认为,虽然大多数刺激性支出既保护了就业又支撑了消费,但也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资产价格泡沫。 联合国经济事务官员和专家指出,疫情危机预示着全球复苏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随着新冠疫苗的推出,未来要加大复苏推进力度。具体来说,要实施更有韧性的长期投资,避免过早紧缩,重新规划债务的可持续性,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计划,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推动国际贸易的复苏和增长,重视解决贫困以及收入和财富不平等,促进增长的包容性和公平,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月25日在“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发言,世界正面临90年来最严重的卫生和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记住,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建设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需要明智的政策、有影响力的投资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核心的社会经济措施以及强大而有效的多边体系。”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当前疫情危机再次显示了重振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性,它将有助于世界经济走上强劲、有韧性的复苏轨道。各方必须共同努力,使全球贸易具有抗冲击能力,以确保贸易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引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日内瓦记者 杨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