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证券(601162)指出,在经济基本面的加速复苏以及权益投资收益率稳定的前提下,A股长期存在结构牛的机会。顺周期板块集中上行,短期板块轮动将会延续,春季躁动行情来临前调整风险不大,中长期看好受益经济复苏的上下游产业链。继续看好顺周期的涨价品种如化工、有色板块,化工调整提供了很好的二次参与机会。关注12月医药集采利空带来的调整机会,会逐步加强对创新药、医疗器械龙头的关注;看好景气度高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光伏产业链,以及受益经济复苏的下游航空航运、酒店、餐饮旅游等,寻找各细分领域的龙头。
中泰经济学家李迅雷今日发文称,2021年结构分化的格局应该还会持续,2021年存在均值回归的可能。但是均值回归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首先,疫苗的效果究竟怎样存在疑问,毕竟新冠病毒肆虐时间不足一年,人类对它的认知水平有限;其次,全球经济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已经出现诸多衰退迹象:高债务、贫富分化、贸易争端等诸多长期累积的问题使得经济增长动能减弱。 就国内而言,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既定政策下,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水,利率不上调就算不错了;财政政策估计要收紧,即特别国债不会再发、专项债规模会缩减、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可能下降——这些举措都不利于周期性行业的复苏。 因此,明年均值回归现象大概率会出现,毕竟明年我国GDP的增速同比应该在8%以上,疫情缓解之后,传统产业的盈利水平有望提高,但长期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所以,我们对周期复苏并不抱过高期望。
2020年12月8日,九方智投发布了2021年投资策略展望。九方认为,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开局,叠加全球经济步入温和复苏周期,A股投资格局持续改善。顺周期、科技创新、新消费等板块将带来较好的投资机遇。 宏观展望:春暖花开,温和通胀 九方首席经济学家、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肖立晟博士认为: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同步,产出缺口依然为负。 疫苗直接影响海外经济的复苏。疫苗最早有望在明年上半年量产和接种,届时全球经济有望走向全面、加速复苏。但如果疫苗上市推迟,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也将迟滞,甚至可能出现更大的风险。 国内方面,九方认为,货币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财政政策也将退出纾困,广义赤字将下降2%左右。通胀方面,预计前低后高,3月为通胀低点。三驾马车方面,消费复苏有望加速成为后疫情时代复苏的核心变量,但出口增速可能缓慢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依旧坚持“房住不炒”,随着银行让利的退出,企业利润增速或被拖累。 肖立晟指出,主要经济体货币财政政策总体维持宽松,部分国家财政刺激计划落地困难。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的刺激政策体现在生产领域,美国的纾困政策体现在消费领域,部分行业供需矛盾突出,2021年消费者价格将呈现温和通胀,工业品价格通缩有望得到边际改善,全球公共债务规模扩大,金融脆弱性上升。 风险方面,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主要面临疫情疫苗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债务问题、美欧政治风险加剧、财政赤字货币化、宏观政策失效等多方面风险。 A股策略:半坡换挡再起步 九方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侯文涛博士对2021年A股投资策略的定调是:指数延续慢牛,核心方向不变。 侯文涛指出,2021年外部发展环境难有根本改善。因此,国内完善卡脖子领域、提升国防、发展信创产业的大方向,不会因为美国政府换届而发生变化。同时内部人口结构、投资导向、产业转型、医疗教育消费升级、地产调控等内在因素,相比前两年也未有明显变化。 权益类资产长期配置的格局不变。随着国内中长期经济增速的下台阶,无风险利率下降是大势,有利于权益资产的估值上行。这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可以持续看好的长逻辑。横向与发达国家股市比较,A股的资产回报率更高,还有人民币升值趋势加成。随着金融开放的推进,外资长期配置资金和短期逐利资金均会继续涌入。 机构资金抱团的风格或将延续。机构目前主要仓位集中在食品饮料、医药、电气设备和电子板块。从逻辑上来看,食品饮料具有抗通胀属性和提价能力(发达国家经验长期收益率最高的板块),医药符合人口老龄化和国产创新药趋势,而新能源和半导体都是兼具短期景气和中长期空间的确定性方向。 2021年指数高点有望触及4000点。进入2021年后,由于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一季度国内GDP增速预计在15%~20%,二季度也在近10%,全年可能在7~9%。以此通过全A盈利增速推断指数点位,中枢应在3500点附近,震荡幅度应在上下500点,即3000~4000。 投资机会:关键挑战背后的关键机遇 九方金融研究所研究部经理胡祥辉指出,根据2035远景目标,我们要在未来十五年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有效应对经济转型和国家安全两大挑战。这背后就隐含了中长期的投资机会。 首先,坚定看好科技创新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电动智能汽车、以5G技术牵引的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关注技术突破和管理改善的企业。 其次,在消费领域,但更看好具有“时代感”的新消费。传统的食品饮料等消费品将继续稳定增长,但像医美、小家电、智能家居这样的新品类和医药这种“资源有限,刚需无限”的赛道更具成长性。 第三,坚定看好国防军工。不论是经济转型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离不开强大的国防保障。随着世界局势演变更加复杂,国防在实现机械化后将继续向信息化推进,这对军工板块是长期的利好。 胡祥辉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平静,投资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用乐观的心态拥抱未来。(CIS)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参考消息》日前刊登源自路透社有关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亚洲复苏的报道。报道摘要如下: 借着中国经济好转的东风,亚洲开始看到经济复苏的迹象。在报告世界首批新冠病例不到一年后,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当前国际社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以及阻止新冠病毒在美洲和欧洲传播的艰难努力之上,而中国已悄悄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进步。 在疫情初期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封锁措施后,中国现在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今年将实现经济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而二季度增长3.2%。年初在中国疫情最严重并实行封锁措施时,经济收缩了6.8%。 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高级经济师埃利奥特·克拉克说:“基本细节表明,中国正在进入的新增长阶段将是强劲和具有韧性的。” 澳洲联邦银行的分析人士说:“在主要大宗商品消费国中,中国仍是唯一目前工业生产高于疫情前水平的国家。” 9月中国进口同比增长13.2%,其中半导体进口大幅增长,对韩国等经济体尤其有利。中国经济早早复苏也让日本松了一口气。今年到9月为止,日本对华出口猛增14%,是两年多来最大增幅,其驱动力是对有色金属、芯片制造设备和汽车的强劲需求。
世界经济已经从新冠疫情最初引发的暴跌中抬起头来,但是这场复苏将是温和,不平衡且脆弱的,并且很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会如此。 让我们先来听一些好消息:世界商品贸易已出现强劲反弹,这与许多经济体内家庭商品需求复苏的迹象一致,尽管仍有好些公共卫生限制规定和消费者忧虑问题困扰着相关服务需求。 此外金融市场也有惊人表现,许多国家的股市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疫情前水平。尽管利率处于近零水平,但银行和金融体系似乎基本稳定。消费者和工业需求提振了大宗商品价格,甚至连石油价格也有所回升。 但正如最新的布鲁金斯学会-金融时报全球经济复苏跟踪指数显示的那样,许多经济体基本上没有增长,甚至出现了萎缩。随着私人部门信心日益枯竭以及遏制病毒的斗争旷日持久,导致实质性和持久性经济破坏的风险正在上升。 即便美国这类业已恢复增长的经济体也是如此。在某些方面美国似乎已经转危为安。工业活动和劳动力市场都收复了一些失地。失业率下降,就业水平上升。 但是与疫情前相比失业率仍显著增加,而就业率则明显降低。长期失业状况的增多再加上服务部门所受到的持续困扰预示着要实现更强劲和持续的复苏将相当艰难。 鉴于财政刺激措施已经大部分失效,而围绕新一揽子救助方案的谈判屡屡破裂,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由于家庭可支配收入下降,私人消费增长也遭到削弱。商业投资也同样继续收缩——这种趋势可不利于持续增长。 甚至连今年早些时候展现了大幅反弹的股市似乎也要停下来喘口气。这可能反映出人们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所采取的病毒遏制策略(或是缺乏策略)的担忧。无论如何,随着下月总统大选临近,政治和政策不确定性的加剧可能会使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保持低迷。 而欧元区的状况甚至更糟。疫情不仅削弱了短期增长;通货紧缩也日渐临近,增加了经济出现深度和长期收缩的风险。尽管德国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有所反弹,但服务业的持续下滑以及现行公共卫生限制措施完全抵消了其积极影响。 相比之下,英国的服务业出现了复苏。但在摇摆不定的封锁政策以及围绕英国脱欧的深远不确定性的双重打压下经济依然持续萎缩。而在世界另一端的日本也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尽管它目前依然避免了重新陷入到通缩之中。 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也表现表现。印度正在遭遇经济活动的急剧放缓,而在放宽封锁措施助推下的新冠感染病例毁灭性增长可能加剧这一趋势。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但是饱受不良贷款困扰的银行体系仍然是经济增长的极大制约因素。 巴西和俄罗斯的情况略有改善。两者都经历了大规模的经济收缩,并且手中几乎没什么政策杠杆来协助恢复增长。 而实现强劲复苏的唯一一个国家则是中国,该国的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均出现了反弹,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该国在控制病毒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零售和制造业投资也有所回升。从许多指标来看,该国目前的经济表现甚至要强于疫情前。但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期不同的是,中国的强劲表现不太可能在支撑世界其他经济体上发挥很大作用,尤其是在去全球化的强大推力之下。 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的是各央行当前能调动的力量也远低于2008年危机后期。虽然自新型冠状病毒危机开始以来各主要央行已经动用了所有政策,实施了规模空前的货币扩张来支持经济活动以及(某些情况下)抵御通缩。一些央行——其中最重要的是美联储——甚至调整了政策框架以展现对更高通胀的容忍度。同时一些规模较小的发达经济体(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和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央行也采取了各类非常规措施。 但是货币政策在促进增长方面的局限性正日益显现。同时对企业和政府债券的大规模采购以及企业直接融资正在孕育严重风险,尤其是在央行的独立性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只剩下一个不错的选项:进一步采取积极的财政刺激措施,最好是采取足以刺激私人投资的高针对性政府支出形式。无论公共债务的增张可能产生什么风险,它们都不会大于各国因缺乏刺激措施而面临的长期经济痛苦,尤其是在当今的低利率环境下。 但是要想各项财政措施发挥作用,就必须辅以连贯性的病毒遏制策略来可靠地实现经济安全放开。如果缺乏这样的策略,那么需求和信心将继续低迷,而全球增长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举步维艰。 康奈尔大学本科生达伦·张和伊森·吴对本评论文章亦有贡献。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分季度看,三季度消费整体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回升。 “整体上来讲,内需的贡献是在持续恢复,持续上升,这对于我们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非常有利的。中国超大市场规模的潜力释放,不光是扩大内需的基本战略基点的体现,也会对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带来好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 具体而言,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95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8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0200亿元,同比增长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95亿元,增长4.0%。 “值得关注的是,9月限额以下社会零售品增速反弹至1.2%,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这反映中小零售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回暖信号,对于居民消费的进一步复苏至关重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 商品消费回升的同时服务消费也加速回暖。美团副总裁兼美团研究院院长来有为昨日表示:“目前国内电影院、景区、展会等消费场景逐步恢复,‘七夕’单日票房超过5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整体服务消费复苏较为缓慢,多个细分行业还未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但保持回暖态势。” 三季度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也实现由负转正。三季度当季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正向拉动1.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的-2.3个百分点上升了4个百分点。 “从二三季度三大需求贡献率的变动趋势来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逐渐上升,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有所回落,整体上看起来,内需的贡献总体是在上升的。”刘爱华说。 不过,从前三季度累计数据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仍处于下降7.2%的负增长区间。刘爱华表示:“下一步,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从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推动消费需求的回升。” “今年四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信心将进一步恢复,消费市场继续回升,餐饮住宿等服务消费同比增长率有望在第四季度实现由负转正。”来有为说。 “随着国内外需求同步改善,中国经济复苏已由供给端拉动的结构性复苏向供需联动的全面回暖方向迈进。接下来出口—制造业投资链条以及居民消费有望逐步替代地产、基建投资,成为经济进一步复苏的主要驱动力。”沈建光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