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间,国泰君安公告,朱健因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根据公司章程和相关法律法规,上述辞职事项自辞职报告送达董事会之日起生效。 另据上海银行同时披露的《上海银行关于行长变更的公告》,朱健已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拟提名为行长人选,董事会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审议聘任。朱健的行长任职资格须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记者 宋薇萍 ○编辑 陈其珏 民生证券落户浦东新区揭牌暨上海国资战投入股签约仪式8月31日在上海举行。这标志着,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券商民生证券由北京迁入上海浦东。 当天,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代表上海为民生证券迁址浦东进行揭牌。东方国际、申能集团、华谊集团(600623)、上港集团(600018)、华建集团(600629)、久事集团、张江集团、张江高科(600895)、浦东投控等多家上海市属、区属国企与泛海控股(000046)、民生证券签订了战略入股民生证券的协议。 至此,民生证券共计逾67亿元的“引战增资”工作终于全面落地。其中,泛海控股持有民生证券比例从87.645%降为44.52%,上海及其他地方国资持股比例达到30.58%,民生证券的上市公司战略客户及其他社会股东持股比例为22.95%。此外,民生证券设立的员工持股计划合计持股比例1.95%。 “民生证券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股权结构得到全面优化,逐步为后续的整体上市打下了基础。”一位知情人士昨日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民生证券董事长冯鹤年认为,此次上海国资战略入股民生证券,是极具资源禀赋的国有资本与优质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将形成混合所有制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成为“反向混改”的有益探索。 “民生证券此次引入地方国资,绝不是简单的股东多元化需求,而是吐故纳新,是踏上二次创业发展之路的关键路径。”冯鹤年称。 民生证券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证券公司之一,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郑州市证券公司及黄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更名为民生证券。自更名以来,公司连续18年保持盈利。 据介绍,民生证券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全力支持服务好张江科学城,全力服务和培育好张江的科技创新创业企业,为张江创新赋能,为浦东再发展赋能。 随着民生证券的迁入,今年陆家嘴金融城新增持牌类金融机构已达到18家。目前,陆家嘴金融城持牌类金融机构占上海总量的1/2以上。
8月31日,上海农商银行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作为扎根上海本地的法人银行,2020年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坚持“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积极担当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与客户患难与共,在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保持自身稳健发展。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2.56亿元(集团口径),同比增长4.6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30亿元,资产规模近万亿元。 资产规模近万亿元,保持较强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0年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集团口径)资产规模9938.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3%;吸收存款总额7449.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0%;贷款和垫款余额486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4%;资本充足率14.60%。 2020年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秉持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积极让利实体经济,并按照预期信贷损失的原则要求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从而继续保持较强抗风险能力。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12.56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30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85.62亿元,同比增长19.69%。 落实“六稳”“六保”,坚持普惠金融 2020年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以高度的责任心、高效的行动力,全力支持疫情抗击,积极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第一时间出台金融支持抗击疫情的十八项重点举措及《上海农商银行金融支持稳企业、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方案》,成为上海金融助力“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强而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半年,上海农商银行发放复工复产再贷款1260笔,金额40.59亿元,通过下沉服务重心,专注服务实效,成为上海地区利用央行再贷款政策支持企业数量最多、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商业银行。同时,上海农商银行还帮助470户中小微企业、约45亿元贷款实施了还款宽延,为221户小微企业、共9.5亿元贷款完成无还本续贷。 截至6月末,上海农商银行全口径涉农贷款余额达568.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06亿元,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保持上海“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先者地位;两增两控口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42.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58%,持续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发言人表示,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下,金融以超常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成本上升,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受让利实体经济、不良处置和拨备计提力度加大两方面因素影响,净利润虽然有所下降,但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下半年,上海农商银行将根据新三年战略规划部署,坚持客户中心、坚守普惠金融、坚定数字转型,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全力提高专业化经营能力,朝着“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建设具有最佳体验和卓越品牌的区域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目标迈进。 ―CIS―
8月31日晚间,上海银行发布关于行长变更的公告称,该行行长胡友联因组织工作调动,辞去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职务,该辞任自2020年8月31日起生效。 同时,上海银行表示,朱健已任该行党委副书记,拟提名为行长人选,董事会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审议聘任。朱健的行长任职资格须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上海银行行长变更一事有了新进展。 8月31日晚间,上海银行发布关于行长变更的公告:因组织工作调动,胡友联辞去了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及风险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职务,该辞任自2020年8月31日起生效。 至于胡友联的下一站,有消息称,可能是一家券商。 公告还表示,朱健已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拟提名为行长人选,董事会将于近期召开会议审议聘任,朱健的行长任职资格须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与此同时,国泰君安也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副总裁朱健的书面辞职报告,朱健因工作变动原因,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像朱健这样从券商跨界进入银行业任高管的情况并不多见。公开信息显示,朱健现年49岁,拥有法学硕士学位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6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上海大众出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董事会秘书。 随后,朱健又任上海市证券期货监督管理办公室公司部干部、公司部副主任科员,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管办上市公司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2000年11月起,历任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管办信息调研处主任科员、副处长,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信息调研处副处长、处长,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主任、机构二处处长。 2008年9月起,朱健任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2010年8月至2016年9月担任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在监管系统工作多年后,朱健于2016年9月加入国泰君安,于当年12月担任国泰君安副总裁。任职国泰君安期间,朱健主要分管投行业务。据国泰君安2020年半年报,上半年,集团证券主承销家数940只,证券主承销额297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7%和54.0%,均排名行业第3位。
日前,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半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调查相关结果。据统计,截至二季度末,上海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达4383.32亿元,环比增加427.82亿元,同比增长22.8%。 央行上海总部称,这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主经营贷款和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贷款明显增加。 二季度,上海小微企业授信(不含票据)户数为15.53万户,环比增加1.65万户,同比多增3500户;贷款户数为13.48万户,环比增加1.56万户,同比多增3000户。贷款户占授信户比例为86.9%,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授信提款比例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呈提升态势。 另从融资成本看,二季度,上海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9%,降至三年以来的最低位,同比下降67个基点,比同期全市企业贷款利率多降20个基点。 与此同时,线上平台发放的普惠贷款占比也在迅速提升。截至6月末,上海线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837.7亿元,同比增长169.5%。通过四类(总行类、分行类、政府类、第三方类)线上导流平台申请办理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比为22.9%,同比提升12.4个百分点。 央行上海总部表示,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供给“量增、面扩、价降、质提”,贷款需求呈现明显的结构性优化,授信提款率、信用贷占比、非房地产贷款占比等均有所提升。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今年以来出台的各项金融纾困政策中,企业认为帮助最大的政策分别是优惠利率贷款、信用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抗疫保供专项再贷款、首贷、政府融资担保增信,认可度分别达45.6%、10.4%、8.0%、4.8%、2.4%和2.4%。 这在信贷优惠政策受惠面明显提升上也有体现。据悉,二季度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低息或免息贷款、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和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等优惠政策的受惠比例分别为5.26%、6.77%、11.28%和1.5%,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2.77个、0.53个、2.8个和0.51个百分点。 其中,二季度,上海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共计6.69万笔,总金额达367.33亿元;截至二季度末,上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22.6%,环比提高0.5个百分点,保证贷款占比环比降低0.5个百分点,抵(质)押贷款占比环比基本持平。
8月27日晚间,上海医药(601607.SH)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871.65亿元,其中医药工业实现收入116.75亿元,医药商业实现收入754.9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4.43亿元,同比增长6.84%,其中,医药工业及商业主营业务利润恢复增长,医药工业主营业务贡献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长7.4%;医药商业主营业务贡献利润10.76亿元,同比增长5.22%。 即便承受疫情压力,上海医药仍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总投入达7.5亿元,研发费用6.77亿元,同比增长接近20%。 上半年,上海医药的综合毛利率为14.74%,较上年同期上升0.69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工业上升0.79个百分点,医药分销上升0.59个百分点。公司扣除管理、销售及研发费用后的营业利润率4.39%,较上年同期上升0.41个百分点。 从二季度的情况来看,疫情的负面影响已基本消化,业绩明显企稳回升,工商业板块均恢复良好增长态势。仅第二季度,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467.1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0.32%,较一季度环比增长15.5%。其中,医药工业实现收入60.24亿元,同比增长4.84%,环比增长6.6%;医药商业实现收入406.93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环比增长16.94%;归母净利润14.05亿元,同比增长21.1%,环比增长35.3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17亿元,同比增长15.31%,环比增长23.76%。 近几年来,上海医药的工业板块增速亮眼,截至2019年年报,已保持11个季度增速超过20%。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板块仍实现逆势增长,这得益于上海医药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与契合市场动态的战术。上半年,上海医药进一步优化明晰了创新药、仿制药、中药三大板块的发展路径,新设产品战略部、罕见病药品事业部、国际业务事业部三大事业部,并启动多项重大工程。 上半年,上海医药新增7个品种(7个品规)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累计过评数达到了13个品种(16个品规),另有60余个品规进入审评审批流程,数量居于行业前列。在第三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公司参与竞标的8个品种中共有6个品种(7个品规)中标。除自主研发进展,上海医药在BD方面也斩获重磅品种。 此外,上海医药的进口业务多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包括Keytruda、Opdivo等在内的诸多进口新药总代权。上半年,上海医药获得8个进口新药、2个进口创新疫苗的全国总代权。 与此同时,上海医药互联网医药业务也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今年以来,公司旗下的上药云健康已对接31家互联网医院,并与其中多家达成了独家配送委托关系,同时B轮融资也在有序推进。其参股子公司镁信健康,作为国内首个全周期医疗创新支付平台,创立3年以来估值已近10亿元,也已启动B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