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东方明珠宣布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科)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中电科东珠,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就在26日晚,东方明珠公告,将出资5亿元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广电。 据悉,新公司将集合双方的技术、运营和网络优势,打造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平台。同日,双方发起成立“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生态联盟”,以生态模式引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阿里云、百度、华为等数十家行业龙头,旨在突破重大核心技术,面向全国进行产业布局。 东方明珠负责人透露,早在2015年,东方明珠就抢抓广电频谱红利,建成全国首个运营级的城域物联专网;2018年,东方明珠打造了上海首个区级“城市大脑”,实现全局运营和顶层设计的能力升级。目前,东方明珠已在上海部署20多万个传感器,涉及应用场景百余项,走出一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创新发展之路。正是在围绕智慧广电进行布局的过程中,东方明珠开始与中国电科合作,双方的技术优势和运营能力开始发挥1+1>2的效果。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此前中国电科携手深圳、福州等地率先启动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试点。2018年,中国电科与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成立中电科东珠,也是双方打造智能物联建设和服务运营企业的落地之举。 就在8月26日,东方明珠发布公告,出资5亿元发起组建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广电5G业务运营商和内容服务商。如今东方明珠携手中国电科,重点探索的新业务之一便是打造“基于平台的数据智能服务”,提供多维数据融合智能服务。此外,针对各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社会精治共治的需求,合资公司将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为核心,打造城市物联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城域物联专网建设运营总包服务。 截至目前,中电科东珠已在上海五区两片(杨浦区、普陀区、虹口区、嘉定区、松江区、临港新片区、外高桥保税区)展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2020版)》,上海将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模式”,以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网络技术体系和建设模式深入长三角其他城市。未来,“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打造数字经济时代领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商”也成为中电科东珠的发展目标。
上海,2020决胜之年,国际金融中心将基本建成,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入最后冲刺,而金融科技中心亦是细化的五个目标之一。 深圳,四十不惑之年,立志打造全球金融“双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其中,以“金融科技”之名,抢占金融发展制高点,引起了特别的关注。 至此,上海、深圳两座城市都将在金融科技的赛道上奋起发力。 全球排名中上海、深圳均靠前列 根据伦敦Z/Yen集团公布的最具权威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上海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中前进1名,跃居第四;深圳位列第十一位。而该指数的金融科技排名中,北京和上海分列第二、第三,深圳位列全球第六位。 良好的金融基础是一座城市发展金融科技的核心优势,上海正是如此。 经过多年积累,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确立,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期货、票据、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且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 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93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国直接融资总额中的85%以上来自上海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活跃的背后是更加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如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也相继落户上海。 创新试点方面,债券通、沪港通、原油期货、黄金国际板等相继启动,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市场加快开放,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试点顺利推出。 上海和深圳各自拥有一家证券交易所,也因此,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两大核心地区。截至2020年7月,上交所上市公司总数1677家,总市值约为42万亿元;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2261家,总市值约为31.7万亿元。 今年,科创板开板已经一周年,创业板注册制如期落地,大量的创新科技企业有了更多上市选择。科创板定位世界科技前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在金融市场规模上,上海和深圳位居全国前两位。2019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6600.60亿元,同比增长11.6%,占GDP比重17.3%;深圳金融业增加值3667.63亿元,同比增长9.1%,占GDP比重13.6%。 上海对标国际标准,深圳金融地方属性突出 在整体国际化水平方面,上海经济外向度、机构国际化和国际影响力均位列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末,上海外资金融机构超过510家,外资金融机构占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近30%。通过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试点,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大多数在上海设立了营运机构。 上海有吸引力较强的国际化环境,近年来,上海发力总部经济,不少国际知名企业的中国总部聚集上海,上海为此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跨国企业跨境资金池本外币一体化等便利化措施。 深圳的优势在于,有全国最浓的科创氛围和几近完整的产业基地,以及对全国乃至全球年轻科创人才的包容与吸引。 对于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深圳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基础。目前,深圳市金融科技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2019年,仅深圳市福田区金融科技全行业营收规模就已达到157.3亿元,就业人数超过1.8万人,金融科技企业数量初具规模,并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产业梯队基础。 深圳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独角兽公司聚集 立志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深圳有何优势? 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最新发布的《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调研分析报告》显示,中国金融科技头部企业数量最多的三座城市是北京、深圳、上海,北京有9家,深圳次之有6家,上海5家。 “独角兽”聚集出现的地方,必然是科技创业、高端创业活跃、经济充满活力的区域。 同时,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壮大,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先锋示范与带头作用,而深圳有着一批优秀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包括目前已是国内最大规模金融科技集团的中国平安,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首家推出人工智能投顾服务的招商银行,唯一持牌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等等,他们是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先锋部队。 近年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院、未来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全国唯一的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全国唯一的市场化个人征信公司百行征信、具有EID数字身份认证技术的中信网安,一批金融科技重要机构落户深圳,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事实上,基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深圳的金融科技起步更早,专利储备、创新研究等方面的能力都处于领先地位。 今年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专利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行榜TOP100》中,中国平安以1604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阿里巴巴以798项名列第二,紧随其后的是同样来自深圳的腾讯,专利申请量为442项。在该榜单前十名中,中国平安旗下公司占据一半,其中平安科技、金融壹账通、平安人寿、平安产险、平安医保科技,均进入全球前十。 上海如何发挥所长? 近年来,上海人口流入速度放缓,尤其是金融从业人员近3年平均增长率不到3%,但上海的金融人才环境具有明显优势,特别体现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方面。 针对当前及今后的金融科技人才引进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上海应加快推进服务金融科技的综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鼓励各高校加大对金融科技专业的建立或完善力度;促进完善金融科技人才证书的认证,逐步从区域公认度发展为国际认可。 其次,在上海的金融科技政策规划中,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规划内容有待增加。“深圳的金融科技发展政策措施有些是从广东省或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来全盘考虑的,目前,上海的金融科技发展政策可以涉及与长三角其他城市,比如杭州、苏州等的联动合作,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共同提高形成区域发展的聚集效应。”李峰表示。 另外,上海的优惠政策要增强对科技企业的吸引力,特别是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上海要加强本地的科创企业优惠政策力度。”李峰建议,除了对传统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的支持外,今后更需要对中小科创企业予以更多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府引导基金、一二级资本市场融资配合等。 近日,上海市国资委发布的《本市国资国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2022年,上海将推动各类投资公司等机构在长三角区域内培育出7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 事实上,争取成为金融科技企业、人才、资本配置的首选地,上海已经在监管、创新制度、企业孵化等方面加快行动。 近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上海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即上海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首批共有8个项目“入围”,其中金融服务创新项目4个,科技产品创新项目4个,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生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中心,迈出有力的一步。 今年5月,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由央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等8家管理部门和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等44家单位组成,目标是推动成员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长期深度合作,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协同与生态建设,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8月24日,上海领灿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838335)(以下简称“上海领灿”)披露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15.9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48%,净利润167.7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3%,疫情之下,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实现稳中有升。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压力,中国经济一度按下“暂停键”。尽管疫情来势汹汹,但面对跌宕起伏的市场和接踵而至的挑战,上海领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营收保持了稳健增长。 展业十余年,上海领灿始终深耕已上市公司常年投资者关系(IR)业务,并形成其发展上自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报告显示,疫情冲击下,公司上半年仍在保持常年客户群体稳定的同时实现了常年客户数量的增长。已上市公司常年业务与再融资重组业务对公司业绩稳健发展形成了强大支撑,报告期内收入合计占营业收入的89.28%。彰显以已上市公司业务为核心主业的战略性定位优势,及其长期发展形成的常年业务领域客户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领先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公司在逆境中业绩仍实现稳步上扬。 据了解,在陪伴和见证常年客户资本市场旅程的过程中,上海领灿的业务创新与客户价值提升并重,服务质量维度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持续发掘提升客户价值的可能。公司针对性地在原有常年IR全产业链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不断细化打磨服务内容,纵向延伸服务体系,打造了包括CSR/ESG报告、舆情监测、股吧维护、公号运营、市值管理在内的17个价值服务体系,从而横向实现了上市公司日常投资者关系工作中的各类定制化覆盖。 疫情期间,经济运转短期阻碍较大,上海领灿积极应对疫情挑战,其专属舆情应对系统——Feeling·飞廉系统优势凸显,高效保证了为客户输出的价值战略,该系统共监测客户舆情近1000万条,完成约3万次敏感提示,充分展现投资者关系(IR)服务线上办公带来的便捷和飞廉系统巨大的成长空间。 另一方面,上海领灿始终坚持客户价值最大化及与客户共同成长的核心理念,在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推动全面深入改革的2020年上半年,公司陪伴首单港股医药上市公司分拆冲刺科创板,见证了客户在资本市场的扬帆起航。自成立以来,公司不断致力于中国投资者关系行业高端服务标准的探索,记者了解到,上海领灿已为逾百家上市公司提供了投资者关系(IR)方面的深度服务,其中持续服务逾10年的客户超过10家,持续服务逾5年的客户近40家。参照申银万国一级行业分类,上海领灿客户行业覆盖率高达96.43%,2020年6月30日服务客户市值总额超2.58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领灿在发布中报的同时披露了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公告,拟以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公司总股本1200万股为基数,以未分配利润中的200万元向全体股东进行派现。在疫情期间,依然履行公司的社会责任,兼顾股东的合理回报,全力维护股东的长远利益。
8月20日,大中华整合营销集团艾德韦宣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上海双创投资中心(下称“上海双创”)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总金额为1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基金,完善投资、发展泛文化产业。 上海双创投资中心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起设立的一家专注于战略新兴领域的基金及专案投资的创新投融资平台,肩负了引领上海创新转型的历史使命,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政策导向和运作原则设立百亿元级母基金扶持相关产业。 在发布会中,上海双创总经理张赛美表示中国拥有很多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创企业及人才,而艾德韦宣是国内少数既具国际视野又能深耕本地市场的品牌管理集团,与上海双创投资及泛文化方面的产业资源相结合,真正可为这些本地文创企业提供支持,强强联手培育优质文化领军企业,把他们带到国际舞台。 艾德韦宣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领先并快速增长的整合营销提供商及品牌/IP运营管理方,专注在大中华区提供体验营销、数字营销与品牌推广及公共关系服务,于2020年1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根据灼识咨询报告,2018年,集团在大中华区高端及奢侈品牌市场的体验营销领域排名第一。近年,艾德韦宣在泛文化领域聚焦时尚体育娱乐等IP布局。 艾德韦宣联席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锦耀先生表示上海双创投资中⼼和艾德韦宣的联手正是为了助力中国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投资引入国际的顶级IP和成熟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孵化投资本土的泛文化内容提供商,以上海为中心打造未来能够引领全球时尚文化风向的产业集团。 双方共同表示,结合双方的资源,未来有信心将围绕艾德韦宣打造全球泛文化IP的全产业链集群,利用资本的力量赋能产业,帮助中国本土优秀的人才打造属于中国的内容IP,进一步满足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相信中国本土的内容最终将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脚步。
8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交易中心在上海启动建设,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同时筹备启动。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并致辞。 慎海雄在致辞中指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入学习领会、扎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对总台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今年以来,总台紧紧围绕努力实现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双胜利,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总台各项工作不断强起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宣传思想工作“8·21”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总台在上海启动版权交易中心和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工作,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指示精神的新举措。 慎海雄强调,总台将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把总台与上海的合作推向深入。要把总台版权交易中心打造成聚合台内版权资源、统一进行交易的窗口,推动全台版权得到更好地开发、实现最大价值;要充分借助上海城市建设经验,制定体现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龚正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10月,总台与上海市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年来,总台长三角总部、上海总站、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相继落户上海国际传媒港。今天,总台版权交易中心和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在上海启动建设,标志着全方位、深层次的台市战略合作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期待总台版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优质版权资源集聚的优势,积极参与上海文化市场建设,为上海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希望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持续关注上海、研究上海,做强做优决策咨询服务,为上海谋划推进城市工作建言献策,助力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好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龚正强调,上海将继续落实好台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支持总台推进改革创新,继续为总台在沪项目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支持,不断推动台市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助力总台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据悉,落户于上海国际传媒港的总台版权交易中心,将依托总台优质版权资源和5G+4K/8K+AI媒体最新技术成果,建立中央系统、版权资产管理系统、产业运营系统三大系统,打造集查询、确权、授权、交易、结算、维权于一体的版权交易平台,实现从生产到市场全流程、全链条管理经营优质版权资产,推动版权得到更好地开发、实现最大价值。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交易等实现大幅度逆势上扬。 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指导,依托上海市城市建设经验,借助国内顶尖研究力量,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评价办法,编制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举办榜单发布、智库服务等活动,助力中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总台版权交易中心和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与相关合作单位交换了相关战略合作意向书与共建合作备忘录。作为总台版权交易中心首个重大版权合作项目,喜马拉雅“总台专区”试听版同步发布上线。 上海市领导周慧琳、陈通及上海交大、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负责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关负责人、相关部门代表出席活动,部分专家学者和长三角部分企业、机构代表参加活动。 (总台央视记者:陈雯 魏然 吴琼 志玮 慧升 洪敏 恩友 殿甲 摄影:孙楠)
上海银行高层再现变动。8月21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海银行行长胡友联或将履新,不过目前这一调动尚未正式宣布。至于胡友联的下一站,有消息称,可能是一家券商。 胡友联出任上海银行行长一职是在2016年初,如今已四年有余。从过往履历来看,胡友联未曾离开过银行体系,工作经历主要在建设银行和上海银行。建行期间,他先后任江苏省分行财会处副处长,建行财会部财务处处长、计划财务部综合处处长、计划处处长,以及建行中山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在上海银行任职期间,胡友联先后任浦东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上海银行行长助理,上海银行副行长,一直到上海银行行长。担任行长期间,上海银行资产规模突破2万亿元,截至2020年6月末,该行资产规模达2.39万亿元。 另据上海银行8月21日晚间公布的2020年半年报,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54.12亿元,同比增长1.0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31亿元,同比增长3.90%。 其中,在营收方面,该行上半年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27.77亿元,降幅37.26%,影响了营收增速。上海银行在半年报中称,这主要是由于2019年以来,该行持续推进资产结构调整,增加生息类债券资产配置替代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伴随上半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场重定价收益率下行,交易性金融资产日均投资规模及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降,叠加5月以来市场利率扰动因素,导致投资收益和资产估值损益同比下降。 在资产负债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银行资产总额为2.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6%;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为1.0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0%。其中,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民生金融等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银行普惠金融贷款投放金额229.93亿元,同比增长128.10亿元,增幅125.80%;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余额328.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13亿元,增幅11.60%。 事实上,普惠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一直是近年来上海银行发力的重心。此前,胡友联在接受独家专访时曾提及,商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最重要的是商业可持续性。“这不仅是因为银行本身的商业属性,更重要的是,只有自身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更长时间、更高效率、更具实力地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只有相关各方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普惠金融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胡友联曾表示,供应链金融是推进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供应链金融这一模式跳出单个企业的局限,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延伸并覆盖整个供应链,拓展批量化服务,实现信用共享和增值,有力地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此外,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330.61%,较上年末下降6.54个百分点;同时,上海银行各级资本水平充足,截至6月末,该行资本充足率为13.24%,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5%。
近日,大中华整合营销集团艾德韦宣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上海双创投资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总金额为10亿元的产业基金,完善投资、发展泛文化产业,如时尚、体育及娱乐产业、数字及创意营销范畴,加强品牌及IP运营生态布局。早前,上海双创已入股艾德韦宣14.42%,成为其主要股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上海一直是国内文创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文创圈”爆发出极强的吸引力,独特的产业优势、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培养出不少具潜力的优质新企业及人才。 在政策的扶持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之一,是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上海双创投资中心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起设立的一家专注于战略新兴领域的基金及专案投资的创新投融资平台,肩负了引领上海创新转型的历史使命,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政策导向和运作原则设立百亿级母基金扶持相关产业。 上海双创总经理张赛美表示,中国拥有很多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创企业及人才,而艾德韦宣是国内少数既具国际视野又能深耕本地市场的品牌管理集团,与上海双创投资及泛文化方面的产业资源相结合,可为这些本地文创企业提供支持,强强联手培育优质文化领军企业,把他们带到国际舞台。 艾德韦宣联席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锦耀表示,上海双创投资中?和艾德韦宣的联手正是为了助力中国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投资引入国际的顶级IP和成熟运营模式,另一方面孵化投资本土的泛文化内容提供商,以上海为中心打造未来能够引领全球时尚文化风向的产业集团。 双方共同表示,结合双方的资源,未来有信心将围绕艾德韦宣打造全球泛文化IP的全产业链集群,利用资本的力量赋能产业,帮助中国本土优秀的人才打造属于中国的内容IP,进一步满足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相信中国本土的内容最终将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