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以及各项政策落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2个月增长,6月同比增速更是升至11.5%,创一年多来新高。 从行业来看,二季度以来,有六成行业利润均实现正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显著改善,增速均超过30%。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5.5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5月份加快5.5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落地,复工复产深入推进,生产经营秩序稳步恢复,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持续改善。”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解读说。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呈现“前低后高、由降转升”走势。二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8%,扭转了一季度下降36.7%的局面,最近两个月同比增速呈现逐月加快的势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需求复苏是带动企业盈利改善的主要原因,预计下半年企业盈利将持续改善。 申万宏源宏观团队也认为,下半年投资消费持续改善支撑营收增长,利润率则从快速改善转为相对稳定,预计工业企业利润将以更加稳定的步伐恢复。 从行业来看,绝大多数行业利润增速回暖。二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7个行业利润增速比一季度加快,其中25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 这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显著改善。据统计局数据,二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1.8%,一季度为下降46.7%,为回升幅度最大的行业板块;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34.6%,为增速最高的行业板块,而一季度为下降17.1%。此外,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速有所恢复,食品制造、纺织行业二季度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6.8%、19%。 尽管二季度工业企业利润状况明显恢复向好,但上半年累计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下降12.8%,且利润增长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朱虹强调,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严峻,工业利润增长的持续性仍存在不确定性。下阶段要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援企助企政策,稳住经济基本盘,不断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7月以来,A股出现明显上涨。对于本轮行情的驱动力及未来走势,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14日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A股当前走势更多反映了基本面的改善,而不是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中国经济中长期向好、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优化、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上市公司质量逐步上升等因素,谢亚轩判断,市场走强具有可持续性。 对本轮行情的主要驱动力,谢亚轩认为:“二季度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表现更多是受基本面改善驱动,货币政策的贡献有限。” 对未来三个季度的基本面情况,谢亚轩认为,中国经济大概率保持上行,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趋于修复,同时货币政策渐渐收敛。 “总体而言,投资时钟还处在经济向好、价格回升、政策收敛的扩张状态的初期,股强债弱的中期逻辑没有变。”谢亚轩表示。 不过,谢亚轩也提醒道,短期内市场可能出现一些波动。扰动因素包括:股债市场情绪上的两极分化,可能会激发部分机构的再平衡策略;小企业经营仍存压力;海外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性等。
摘要: 实体经济数据: 预计5月工业增加值同比4.5%附近,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至-6.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CPI同比2.7%、PPI同比-3.3%。 进出口数据: 预计5月出口同比-5%,进口同比-10%。 货币信贷数据: 预计新增贷款约1.7万亿,新增社融3.2万亿,M2同比为11.3% 实体经济数据 1. 工业增加值同比回升至4.5% 5月六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同比回升,临近夏季水电占比也在提升。发改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5月份前20天同比增长5.2% ,5月18日国家能源局2020年二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指出5月日均用电量同比增长5.9% 。大型企业PMI生产指数进一步回升至54.9%的高位。 综合来看,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预计会回升至4.5%。目前工业生产回升与建筑业链条改善以及恢复性需求有关,短期内可能还是维持比较高的位置,关注其持续性。 2. 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至-6.7% 从两条线索看房地产投资,一条是土地出让-土地购置费,另一条是销售-建安开发:目前土地成交溢价率已经从前期低点回复到17.4%,土地市场正在回暖,土地购置费持续支撑房地产投资;从需求端看,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环比上升0.4%,商品房成交面积也回升到-8.53%,销售端也在回暖。房地产投资4月的单月同比增速已经达到7%,我们预计5月单月同比继续上升至8%左右,累计同比回升到0%附近。 基建投资预计持续上行:中观水泥、钢铁价格回升,水泥价格同比增速-0.14%,螺纹钢价格同比增速回升到-9.01%;基建投资4月的单月同比增速4.79%,预计5月单月同比继续回升,累计同比在-4%左右。 制造业投资的复苏进度不及基建、地产投资,一方面,制造业投资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比相对较多,而中小企业景气程度不及大中企业;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中分化比较严重,像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4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转正,受疫情影响较小,而像纺织服装、服饰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外向型行业,则受人员和外需的限制,复苏仍然乏力。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5月固定资产投资回升至-6.7%,6月、7月随着基建、房地产投资的拉动,继续回升至-3%,0%。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 5月地产销售继续环比改善,30城商品房成交量回升至-6.55%。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销售同比转正之后,厂家零售再度转负,可能表明恢复性需求释放之后,需求不足的压力显现。我们在上期预测报告《4月经济恢复多少?》中提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均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报复性消费并未到来。 预计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回升至-3%,未来随着居民生活恢复消费可能会转正,预计6、7月社零同比进一步回升至0%、3%。 4. 预计CPI同比2.7%、PPI同比-3.3% 食品价格加速下行。猪肉价格环比超预期下行,猪肉平均批发价跌破40元/千克,22省市猪肉均价快速回落至42元/千克附近。鲜菜价格继续出现大幅下跌,环比降幅达到12.88%。鸡肉、牛肉、羊肉、蛋类价格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鲜果、水产品价格小幅上涨。综合来看,5月CPI食品项预计环比-2.4%。 非食品方面,虽然原油价格触底反弹,但布油仍位于40美元以下,成品油最高限价并未调整。统计局公布的旬度汽油、柴油价格还是在进一步走低,预计交通工具燃料分项环比还是会继续下降。随着经济环比改善,非食品项中的教育娱乐等分项可能也会有一些恢复。 预计5月CPI同比回落至2.7%。如果猪价平均价维持40元/千克的水平,国际油价不出现大幅反弹,预计年内CPI还是会快速回落,6、7月预计CPI同比2.4%、2.2%。 5月PMI购进价格指数51.6%、出厂价格指数48.7%,螺纹钢、水泥、原油以及大宗商品指数均显示工业品价格整体环比回升。由于去年基数较高,5月PPI预计还会进一步下降至-3.3%,大概率是年内低点。随着基数降低以及工业品价格大概率环比改善,6、7月PPI将有所回升,预计在-3.0%、-2.7%左右。 预计5月出口-5%,进口-10% 如果按照此前规律,韩国出口领先全球贸易,5月韩国出口继续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3.7%,国内出口应该下降,从PMI出口订单看,出口也不容乐观。 但4月的出口数据超出预期,同比增长3.5%,5月出口数据怎么看? 首先分析4月出口超预期的几个解释,一个解释是欧美受疫情影响生产能力下降,满足不了进口需求,而中国生产恢复,因而海外进口需求转移至中国。 从美欧3月的进口数据看,又要贸易摩擦影响,美国向中国的进口明显弱于向其他国家进口,欧盟向中国进口也没有超出总体。因而这一说法目前尚没有数据验证。 另一个解释是防疫物资出口说,4月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同比多增369.9亿元,可能带动了出口的增加,如果去掉这一部分增长,则4月出口同比下降-15.6%。 按照经济日报 的报道,3月1日至5月16日,全国共验放出口防疫物资总额1344亿元。4月以来,我国出口防疫物资呈明显增长态势,日均出口金额从4月初10亿元增至近期35亿元以上。我们假设5月防疫物资出口800亿,换算成美元后,假设5月防疫物资以外,出口同比增-10%,加上防疫物资出口,可能负增长5%。 防疫物资的支撑是短暂的,一旦出口物资下降,中国出口将和全球PMI、韩国出口等指标指示的一致。 我们预计5月出口增速-5%,6月-10%,7月-15%,预计5月进口增速-10%,6月-8%,7月-6%。 货币信贷数据预测 1. 预计新增贷款约1.7万亿 从票据承兑发生额来看,我们预期5月份表内外票据净融资额约为1100亿元,相对去年同期364亿元有所提升。 细分来看,表内票据贴现预计约为1550亿元,表外票据融资规模约为-450亿元,两者均较去年同期有小幅提升。 4月新增信贷规模继续超市场预期和季节性,总体信用扩张情况有所改善,其中政策支持是主要因素。不过,仍需注意的是,4月M1增速涨幅继续小于M2,从侧面说明企业现金流改善程度仍相对较弱。 根据季节性特征,5月居民贷款新增规模都会有环比提升,叠加疫情负面影响开始褪去,房地产交易也开始回暖,4月份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同比跌幅进一步收窄到4.7%。结合季节性特征,我们预计5月新增居民贷款较4月会有所提升,保守估计在7000亿元以上(今年4月和去年5月均为6600亿左右)。 从高频数据来看,5月工业企业生产情况继续改善,考虑到边际改善幅度减弱,我们预计新增企业贷款规模约为10000亿(4月为9563亿,去年5月为5224亿)。 合计来看,我们预计5月份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7万亿,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此外,2020年6月1日,央行、银保监会、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本次4000再贷款额度用于购买地方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对应能拉动的规模最多是1万亿。央行新工具有助于提升地方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积极性,不过具体宽信用效果仍需继续观察:一是信用风险仍由地方银行承担,地方银行是否有意愿进行普惠小微信用扩张仍需观察;二是地方银行是否有足够的优质普惠小微客户;三是新工具本质上是新型的再贷款,新工具是否会对此前的再贷款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仍存疑。 结合季节性特征来判断,6月新增贷款预计环比提升,7月则环比会有所收缩,我们预测分别为2.1万亿和1.6万亿。 2. 预计新增社融3.2万亿,M2同比为11.3% 如果按照Wind中“发行截止日”来统计,5月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为1500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今年5月1万亿的新增专项债发行。不过考虑到5月专项债大部分集中于5月最后一周发行,可能有一部分专项债发行被计入6月,我们预计5月社融新增政府债券融资可能在13000亿左右。企业债券净融资约2600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净融资约-60亿元。 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5月信托成立规模较上月有所下滑,但到期规模小幅增长,净融资继续收缩,预计新增信托贷款规模也有所萎缩。不过,考虑到今年以来用益信托网估算的信托净融资与社融信托贷款出现较大分化,我们预计新增信托贷款规模降至-500亿以内。此外,预计新增委托贷款规模在-500亿左右。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5月新增社融3.2万亿,与4月相仿,较去年同期增加1.4万亿,社融同比增速可能会上升至12.6%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要求“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团队前期报告预测全年社融增速可能会提升到14%左右,未来几个月应该会逐步提升。 6月以及下半年社融超季节性因素应该主要来自于政府债券。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也就是3.76万亿,新增专项债3.75万亿,同时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今年新增政府债券规模为8.51万亿。 截至5月底,已发行政府债券规模约为5.05万亿,剩余发行额度约为8.35万亿。 假设剩余额度在9月前发行完毕,那么每个月的发行规模约为2万亿,与5月份相当。就算假设剩余额度在6-12月平均发行,那么每个月的发行规模也在1.2万亿左右。 此外,5月29日国常会要求“该拨的钱尽快下拨、该发的债加快发行、该出的配套措施抓紧出台。”因此,有可能6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会超过我们上述估算。 叠加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和传统季节性因素,我们预计6月新增社融会提升至3.6万亿左右,7月会回落至2.6万亿左右。 M2增速方面,考虑到5月贷款、债券分项同比均有所回暖,我们预计5月M2增速会继续上升至11.3%。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我们预计全年M2增速会提升至12%,未来几个月仍会继续提升。 风险提示 经济走势超预期,政策不确定性,通胀超预期,社融超预期。
>>第一,5月份生产继续改善,但幅度有所放缓,目前制造业中81.2%的企业已达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复工复产对工业增加值继续改善的空间有限。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同比增速今年来首次转正,工业生产改善幅度不及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这可能是由于第三产业加快修复以及第三产业中远程线上办公逐渐转向线下办公导致用电量需求增加。 >>第二,5月份需求继续改善,这一方面体现在5月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改善,另一方面高频数据的汽车销售、房地产市场也都呈现继续改善。当前经济需求的改善是前期疫情期间推迟的消费、投资叠加逆周期调控加强的结果,未来这一趋势能否持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外需的负面影响逐渐体现。外需对出口的负面效应具有滞后性,2008年出口增速的大幅走弱滞后在新出口订单进入收缩区间后的4个月左右。 >>第三,近期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央行边际收紧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一方面,央行边际收紧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前期流动性过于充裕,短端利率大幅下行,诱导金融机构增加银行间短端质押式回购的杠杆以及进行资金空转套利;另一方面,未来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随着财政政策逐渐落地,这需要央行保持充裕的流动性。 >>第四,5月份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让市场明白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一直偏宽松态势,在货币政策稳企业保就业的同时也会兼顾金融风险。 本月市场重点 5月高频数据:生产改善放缓、需求继续回暖、外需压力渐显 从生产端来看,5月份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为62.95吨,较4月份大幅增加13.7%,相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速为7%,也是今年以来同比增速首次转正。5月份全国高炉开工率70.13%,高于4月份1.8个百分点,相比去年同期高炉开工率基本持平。这说明工业生产环比仍在改善,但改善幅度不及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这可能是由于第三产业加快修复以及第三产业中远程线上办公逐渐转向线下办公导致用电量需求增加。从最新公布的PMI数据可看,PMI生产指数仍在景气区间,但较上月所有回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延续回升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方面,5月前三周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为-4.2%,与上月同比增速-5.2%相比,增速继续改善但有所放缓。汽车销售的持续改善一方面是延迟消费的释放,另一方面是受益于各地陆续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举措。服务消费没有很好的高频跟踪指标,随着5月初31个省份解除一级响应以及两会召开等因素的驱动下,预计5月份服务消费的恢复开始提速。 房地产方面,5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1295万平方米,环比较4月份增加13.5%。从同比来看,5月份同比增速为-8.5%,4月份同比增速为-19%,同比大幅改善,房地产市场继续回暖。土地市场方面,5月份100个大中城市住宅类土地成交价值较4月份增加13.6%;从同比来看,5月份同比增速为26%,4月份同比增速为22.8%,土地市场持续改善已经大幅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外贸方面,5月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周平均为839,较4月份环比下降-5.1%;从同比增速来看,5月份同比增速为5.0%,4月份同比增速为10.5%,这说明5月份我国的外贸较4月份会有所下滑,但同比尚未出现大幅萎缩。自3月份海外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口增速一直强于市场预期,这主要是一方面疫情首先冲击供给端,这表现为4月份我国进口增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外需对出口的负面效应具有滞后性,2008年出口增速的大幅走弱滞后在新出口订单进入收缩区间后的4个月左右。今年2月份以来,我国PMI新出口订单陷入深度衰退,刚刚公布的5月份PMI新出口订单仍为35.3,外需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显现。 物价方面,5月份商务部的食用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价格指数环比增速-4.8%,同比增速9.9%较4月份的15.4%继续回落,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在4月份回落到两位数后,5月的高频数据显示猪肉价格仍在回落,CPI食品分项的持续回落将导致CPI同比增速继续下行。5月份PPI环比增速在地产—基建链条景气的带动下将出现明显修复,一方面5月份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回升,另一方面5月份的PMI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都明显好转,考虑到翘尾因素,预计5月份PPI同比增速与4月大致持平。 整体来看,5月份生产继续改善,但幅度有所放缓,目前制造业中81.2%的企业已达正常生产水平的八成以上,复工复产对工业增加值继续改善的空间有限。5月份需求继续改善,这一方面体现在5月份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改善,另一方面高频数据的汽车销售、房地产市场也都呈现继续改善。当前经济需求的改善是前期疫情期间推迟的消费、投资叠加逆周期调控加强的结果,未来这一趋势能否持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外需的负面影响逐渐体现。外需对出口的负面效应具有滞后性,2008年出口增速的大幅走弱滞后在新出口订单进入收缩区间后的4个月左右。 近期银行间利率快速上升,尤其是短端利率,隔夜质押回购利率由5月中旬的低点0.75%迅速飙升到月底2.17%。导致利率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央行近期边际收紧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一方面,央行之所以会边际收紧流动性主要是由于前期流动性过于充裕,短端利率大幅下行,诱导金融机构增加银行间短端质押式回购的杠杆以及进行资金空转套利;另一方面,未来经济复苏还存在不确定性,随着财政政策逐渐落地,这都需要央行保持充裕的流动性。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李奇霖、钟林楠 这一波,国债期货大跌,最关键的就是高频数据显示基本面在大幅改善、央行货币政策再定价。 昨日,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飙升,一度到了2.85%的位置,但到了2.85%后,又见顶回落,最终收在2.8%以下。 这说明已经有投资者开始认为2.8%以上的10年国债有投资价值了,基本面、央行货币政策再定价等利空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消化。 但实际这个位置是不是安全呢?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每一轮涨跌其实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利好的刺激下,市场情绪亢奋,资产价格上涨,充分反映利好。 当市场对利好刺激的定价差不多了,那么资产价格就会步入震荡波动的区间,如果价格要进一步上涨,那就需要新的信息出现,再刺激市场一把。 否则,在震荡之后,大家就会开始反思,是不是交易机会已经结束,乐观情绪太过了? 因为如果在上涨周期内,价格迟迟未突破,这其实就是一个上攻势能乏力的体现。投资者会开始给利空更高的权重,或者主动寻找利空,资产价格可能会从此步入跌势。 如果是从大跌开始,转为上涨的过程,大体流程和上面所述是差不多的。 这一波,国债期货大跌,最关键的就是高频数据显示基本面在大幅改善、央行货币政策再定价。 如果未来几天,资金利率能够稳定,不再上行,那么市场对后者的定价就已经到位了,这一因素就不会成为利率继续上行的推动力。 最关键的是基本面。纠结的点在于,市场既然已经反映了基本面改善的预期,那5月经济数据出来是不是就应该买?走利空出尽的逻辑? 可能要分两种情况看。 1)如果正好6月的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改善的势头大幅缩减,那方向一致,买是没问题的。 2)如果6月高频数据继续改善,这时就不应该买,因为利空出尽是个伪命题,这个利空过后,还有新的利空。 当然,对市场的分析,不能只看造成之前大跌的因素有没有发生改变,还应该看有没有潜在的增量信息。 比如,现在聚焦比较多的,外部环境(美股估值修复过高、中美关系、疫情二次复发),还有通胀。 如果这些利好利空因素交织,那就比较难办了。 我们提出一个观察方法,可以用接下来的市场走势做个验证。就是如果利空因素是之前已经存在,那它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是在不断衰减的,而新出现的利好对市场定价的影响是在上升的。 这个过程,是一个市场定价的主要矛盾不断变化的过程。 将这个逻辑运用到实际,可以这样看: 已经出现的利空很明显是:央行态度的变化、基本面转好。 这两个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已经体现在现在的市场价格里了,他们对市场的影响已经大幅减弱。要在现在这个点位,继续推动利率上行,需要基本面继续大幅改善,或央行的鹰派成色比市场预期的更重。 基本面的改善,需要去跟踪高频数据,看看这一轮经济的反弹是否已经结束。这个比较难。在这里很难说清楚,我们后面再找机会专门谈这个问题。 因为高频数据会波动,数据有可能是这周下滑,但下周大幅改善,总体是改善。如果只看这周的数据,那很容易会得出反弹趋势已经结束的错误结论。 但鹰派成色相对确定,很可能不会再超过市场预期了。 杠杆投机盘已经大幅缩减,汇率贬值的压力也已经减弱,曾经作为社融扩张的主要贡献者——债券融资,在5月债券调整的背景下大幅缩减,继续加重鹰派成色,会影响信用扩张的大局。 等央行将现在的资金价格拉回至政策利率附近(这一点市场已经有所预期),货币政策再定价就基本结束了。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基本面的问题,看之前我们在《债券大跌为哪般》中所提出的基本面上攻乏力的预期能不能兑现,何时兑现。 第二个,我们可以分解长端利率,分解成短端利率+期限利差。 短端利率用DR007或者7天逆回购的政策利率表示,这个利率比疫情前已经下降至少30BP,这一点应该要体现在长端利率的定价里。 按疫情前3.0%的位置看,现在下降30BP,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到2.7%应该是合理的。 但还要看期限利差。期限利差现在已经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基本面改善预期。 以2.7%为基准,后面有两种走法。一是基本面改善迎来终结,期限利差被压缩,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下到2.7%以下,至于到什么程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肯定不可能回归2.5%的水平。 因为经济最差最悲观的时候才2.5%,现在这个经济情况,怎么差,市场的预期都肯定要比那会好。 二是基本面继续改善,期限利差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走阔,那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将沿着2.7%向上,但也很难回到疫情发生前的位置,最高也就到3%。 所以,债市的收益率后面将会在上有顶,下有底的区间震荡,顶很明显,3%是非常难突破的金顶。 底很难判断,可能2.6%,也可能2.7%。我们在《债券大跌为哪般》里倾向2.7%,利率如果下到2.7%以下,投资者可能就要注意止盈退场了。 现在2.8%的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赔率和胜率肯定要比5月高一些,因为风险已经得到了释放。 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一是经济改善趋势何时变缓,二是市场情绪何时能够真正稳定。 这个点位,如果投资者对浮亏的忍受度高,风险偏好高,可以开始做一点左侧,越跌越买。 但如果对浮亏比较敏感,那建议还是等一等,等市场稳态确定,寻找新的定价锚时,再买入。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这是下一阶段西部大开发的纲领性文件,是西部大开发2.0升级版。 2000年,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20年来,西部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生态环境也极大改善。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建成,大大增强了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潜力,也强化了与东中部的联系。 但也要看到,东中部在这20年间也在快步前行。从一些经济指标看,西部与东中部之间差距并未显著缩小。因此,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根据20年来形势的变化制定新的政策体系,是确保西部与全国一道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得益于持续多年的高强度投资,目前西部有很多地方的城市建设、道路交通、通信在观感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差别不大,生态环境改善也前所未有,退耕还林让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遏制,连黄河也明显变清。不过,西部大开发涵盖的地域范围广大,一些地区自然条件不佳,仍然需要持续增加投入,改善交通等硬件设施。 此外,基于条件的客观变化,未来西部大开发除了继续提升硬件条件外,还要赋予改善软环境以更大的权重。 《指导意见》更加重视软环境问题。总体要求中提出确保2020年西部地区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意识、拼搏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创新观念略逊一些。经济规律显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设施突破瓶颈,服务业占比上升,地区经济竞争力差异就主要体现为拼搏意识、创新观念及契约精神等因素。西部要想迎头赶上,还要在这些方面多下苦功。 影响西部长远发展以及与东部差距能否尽快缩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因为后发效应,西部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不如东部,故多数西部省份出现人口净流出。西部大开发要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和良性循环,终止这种普遍的人口净流出状态至关重要。但是,留住人口要靠就业机会,要有产业支撑,更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善。服务意识、创新观念这些软环境因素,本身就是留住人才和劳动力的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环境下,缩小区域差距,要先缩小市场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差距。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20年5月15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刘爱华介绍2020年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发言人您好,从您刚才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改善,经济运行恢复态势是否达到了预期?此外,对4月份经济表现您如何评价?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从我刚才介绍的主要数据和情况可以看到,4月份总体经济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的势头,主要指标呈现了积极变化。4月份经济运行主要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 第一,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4月下旬的快速调查显示,截至4月25日左右,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70%,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超过60%。从市场预期看,也呈现环比改善的势头。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50.8%,处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3.2%,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9.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是52.1%,均比3月份有一定幅度的回升,说明企业的预期在环比来看都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善。 第二,生产需求逐步好转。从工业来看,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上月下降1.1%转为增长。从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是扩大的;从产品看,统计的612种商品中60%实现了同比增长,产品的增长面比上个月扩大超过20个点;从相关指标看,4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上月为下降2.8%。从服务业看,服务业的降幅也在缩小,当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4.5%,比上月收窄4.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收窄幅度大于整体幅度。从投资看,投资活动呈现回暖态势,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收窄的幅度都在4到8个百分点左右。从市场销售来看,市场销售也呈现改善势头,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5%,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其中升级类商品增速较快,特别是通讯器材类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长12.2%。从出口看,当月出口超出预期,出口同比增长8.2%。 第三,转型升级态势持续。1-4月份,和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逆势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24.1%,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从工业来看,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这个速度也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一些高技术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比如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增长都在40%以上,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增长26.6%,保持了高速增长。 第四,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当月城镇调查失业率是6.0%,比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月度之间波动比较小。从就业主体人群的失业率情况看,25-59岁的人群调查失业率是5.5%,比平均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从物价来看,物价保持了平稳回落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当月上涨3.3%,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价格回落比较多。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包括猪肉、鲜果鲜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都出现了涨幅回落,或者降幅扩大的态势。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3月份恢复改善的势头。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指标的改善有一定补偿性恢复的性质。为什么这么说呢?从1-4月份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看,主要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9%,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6.2%,进出口下降4.9%。从这些累计的速度看,整体还处在下降的区间,说明整体经济还没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当前境外疫情正在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内的稳定复苏也面临很多新挑战。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我们还要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拿得更充分一点,持续深化逆周期调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更大力度地推行助企纾困,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回归常态。这是我对这个月总体经济情况的概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