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米距离却绕道两公里”“无障碍升降平台体验不佳”“无障碍通道摆满共享单车”……近年来,各地无障碍设施快速普及,无障碍通道基本实现有效连接,让残疾人出行逐渐便利。然而普通人看来问题不大的设计,却可能因为细节考虑不周、日常管理不善、缺乏统筹规划让残疾人深感不便。城市无障碍通道不能一建了之,需要不断在疏通中维护,不断在反馈中优化。 换位思考是完善设计的重点。近年来,各地无障碍导引砖成为人行道标配,新建过街天桥大部分配备升降电梯,地铁出入口设置升降平台……在普通人看来,无障碍设施已经足够完善,其实不然。唯有换位思考才能真正发现需求。酒店高级管理细则中有一条要求,房间摆设完后服务人员应当坐在椅子上环视四周,因为站立的姿态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这个原则在残疾人服务中同样适用,从残疾人电梯摁键位置、电梯速度、使用方法,到残疾人通道坡度、预留宽度、拐弯弧度等等,都应当尊重残疾人的生理习惯和使用习惯。只有更多征求残疾人群体的意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做好服务。 维护管理是畅通无障碍通道的保障。无障碍通道与公路一样,只有不断地维护管理才能保持畅通。然而当前一些无障碍通道或是年久失修,或是后期维护不当,或是存在断头路、撞头路,不仅沦为摆设,更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沿途店铺和市民,将共享单车或货品摆放在无障碍通道中,也使残疾人寸步难行。事实上,再完善的设计、再普及的设施,如果没有定期的维护都将无法发挥价值。各地道路等管理机构都应该重视无障碍通道的日常管理和疏通,依托城管、环卫、街道等力量对辖区内无障碍通道进行定期巡察、检修和管理,让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体现对残疾人的呵护。 着眼整体布局是提升整体服务的关键。绕道、折腾、不便……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不满与建设过程的各自为政分不开。因为无法实现高效连接,导致部分设置体验不佳。如有残疾人反映,地铁站有一个出口设置残疾人电梯,但出口外的人行天桥却没有设置电梯,过马路需要绕道前方十字路口。这种各自独立的设计,让残疾人望路兴叹有苦难言。完善整体设计就是要对城市的无障碍通道路网进行精细规划,让选择更自由、更多元,让衔接更流畅、更人性。据悉广州、深圳等地已开始着手路网优化,甚至出台无障碍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这或许将成为无障碍设施优化的新方向。 无障碍通道体现一座城市对残疾人群体的尊重和呵护,唯有换位思考、精于管理、统筹规划,才能让残疾人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重庆是一座山城,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楼间轻轨、魔幻天桥、洞子火锅等文化、美食更是驰名中外。而就是在这块多姿多彩的地方,却曾是“因残致贫”的重点省份之一。据记者了解,重庆市有26个区,12个县,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全市建档立卡残疾人高达98095名。脱贫难,有残疾人的贫困家庭脱贫更难。因为,贫困残疾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重庆市奉节县汾河镇大坪村49岁的廖良琼家,丈夫下肢瘫痪,自己单腿。夫妻俩靠廖良琼一条健康的腿,丈夫的双手,养殖土鸡,不仅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成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在重庆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中,像廖良琼这样的肢残家庭是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特殊困难群体。“一户两残”“一户多残”成为了脱贫攻坚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重庆市在脱贫攻坚中,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残疾人脱贫的惠残政策,通过政策推动来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切实增强残疾人脱贫的内生动力。据记者了解,目前为止,全市建档立卡的98095名残疾贫困人口中,已有95389人实现脱贫,使残疾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8%,余下贫困残疾人,也都已达到脱贫标准。重庆将高质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任务。政策兜底“一户多残”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劳动力有效投入,收入就可以稳步提升。据记者了解,重庆市通过建立严格考核机制,督促各级政府、特别是乡村一级,对残疾人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细,让残疾人享受到政策的红利,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通过政策扶持,帮助“一户多残”家庭提供康复训练和供养,使得非残人员能够解放生产,激发群体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努力脱贫正是重庆脱贫攻坚工作的内生动力。永川区胜利路街道永钢村的亢祖贵家,是“一户四残”家庭,除自身视力残疾外,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是智力残疾。亢祖贵每天早上拖着病体,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还要随时防范有智力障碍的家人发生意外,他几乎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劳动,很多时候,家里的生活都是依靠亲戚和邻居的帮助。而如今,这个家庭在“一户多残”家庭特惠帮扶政策的激励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到企业就业增加收入等,家庭月收入达6000余元,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日子也过得舒心起来。在实施“一户多残”帮扶特惠政策中,针对亢祖贵这个贫困家庭的情况,市、区各级残联共出资4万余元,帮助改造了亢家的房屋,添置了家具,将亢祖贵的大儿子亢益龙送入永川区特殊教育学校上小学,二儿子亢宗旺送入永川区长康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永川区是重庆市率先推出“一户多残”家庭帮扶项目的区县,目前,全区1077户“一户多残”家庭全部受益,613户“一户多残”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96户建档立卡的“一户多残”家庭已全部脱贫。据了解,重庆市其他各区县也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户多残”家庭帮扶方案,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行动。截至目前,各区县已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共惠及1.2万余户“一户多残”家庭。“供养一人、脱贫一家”啃下贫困残疾人这块“硬骨头”之所以难,在于其特殊性,每一户家庭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供养一人、脱贫一家”,就是重庆在脱贫攻坚中的一项创新帮扶方式。余国蓉和父母就是这一帮扶方式的受益者。“政府帮我把女儿照顾好了,我们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发展产业增收。”奉节县残疾失能人员余国蓉的母亲黄方兰说,女儿有了专门机构集中供养后,家里人腾出手来经营果园,300多株脐橙年收入就近3万元。2004年,突患结核性脑膜炎的余国蓉,腰部以下失去知觉,肢体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家里不多的积蓄被花光,还欠下了一大堆外债,长期照顾她的父母被“捆绑”住了手脚,家里的300多株脐橙无法打理。自余国蓉住进失能养护中心后,父母也腾出手来经营果园,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据记者了解,每集中供养1名失能人员,至少可以释放1个家庭劳动力,按人均每月劳务收入3000元估算,一年增收3万多元。奉节探索的这一帮扶方式,已经在重庆全市逐步推开。市残联已投入资金8800万元,支持永川、黔江、北碚等8个区县,建设失能残疾人集中供养区域性中心,助推因残致贫家庭释放劳动力,实现脱贫致富。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整合市内各方力量,集中精力攻克残疾人脱贫这一“硬骨头”,同时通过鲁渝残疾人扶贫协作,凝聚更多帮扶力量,加快贫困残疾人的脱贫进程。据悉,重庆市残联系统已累计争取到山东省财政援助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和捐物折款2300余万元,实施了“先天性唇腭裂患者手术救助”“残疾人假肢适配”“电动轮椅配发”“鲁渝助听关爱行动”以及精准康复救助、教育扶贫、产业扶持、技能培训等一批助残脱贫项目。航航一家住在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麻沟村,这是一个“一户多残”家庭。航航今年5岁,是一名患有中重度自闭症的孩子,他的哥哥恒恒患有痉挛型脑瘫。为了帮助这个建卡贫困户家庭脱贫,綦江区残联把航航两兄弟接到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系统康复训练。目前,哥哥恒恒经康复训练后,已经具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现已在安稳小学随班就读三年级;弟弟航航在进行一年半的言语、认知、社交等方面康复训练后,也从只会说“爸爸、妈妈”,康复到能听从简单指令,能和他人进行简单交流和玩耍,目前也在安稳希望幼儿园上中班。两个儿子逐步康复后,父亲再也不用天天陪伴孩子往返于康复机构与家之间,开始出去打工挣钱。母亲也到镇民政办从事为村民服务工作。目前,家里收入增加,还清了借债,实现了脱贫。截至2020年10月,重庆市共为1.49万人(次)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手术、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等康复救助服务,切实减轻残疾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助力残疾儿童家庭轻装上阵、脱贫解困。扶贫先扶志,再扶智,这就是重庆市顺利脱贫摘帽的秘密。不仅要激发贫困残疾人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志气,还要通过教育培训彻底改变残疾人的面貌,从精神上鼓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致富。目前,全市正积极建设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可持续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重庆将持续推动残疾人就业,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数九至,迎严寒。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正经历至冷时期时,厦门仍无一丝冬意,温煦如春。在海沧阿罗海城市广场,一座别致的灰色玻璃房成为独特的风景,展架上摆放着书籍、国画、木头画、串珠作品等残疾人手工艺品。这是以“爱心书亭”为特色的嵩屿街道“爱心屋”,小屋里客流不断,开业至今,已代售残疾人作品14431件。据记者了解,兴建“爱心屋”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项惠民举措,也是“爱心助残”行动的重要载体。“爱心屋”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的新平台,一年来运营效益持续提升,汇聚了广泛的社会爱心力量,帮助残疾人成就梦想。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市已有46家“爱心屋”开业运营,实现各街(镇)全覆盖,安置残疾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属)及残疾人职业援助中心学员133人。“爱心助残”位居厦门五大行动之首2019年12月26日,“爱心厦门”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并提出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巩固深化开展爱心结对、倡导爱心捐献、优化爱心志愿服务、营造爱心文化“四项机制”,推动形成建设“爱心厦门”强大合力,以进一步塑造、丰富和提升文明友爱、向善向上的城市内在精神和人文温度,建设温馨和谐的“爱心厦门”。就此,福建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胡昌升强调:“爱心,是人类心灵深处绽放出的最美花朵。让我们与爱同行、以爱筑城,让爱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让爱的温暖洋溢在厦门的每一个角落,用爱的力量托起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美好未来!”作为“爱心厦门”建设五大行动之首“爱心助残”行动的重要载体,当年6月份,“爱心屋”建设在厦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开来。它不光是厦门市扶残助残的新平台,同样是残疾人反哺服务社会展现自强自立自信形象的新渠道,寄托着“让残疾人自力更生的身影成为街头巷尾最美的风景”的美好期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直以来,“爱心屋”秉持着这个理念,不仅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更吸纳残疾人参与“爱心屋”的运营管理,扶持他们就业创收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进一步展现自我,丰富精神生活。阿超是嵩屿街道“爱心屋”的一名残疾人员工,他的国画作品也在“爱心屋”内展售。像阿超这样的员工无法用言语与顾客交流,“爱心屋”便配备了手写板。在“爱心屋”工作,阿超很开心,他表示,在这里可以获得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看到市民欣赏自己的绘画作品,更是备受鼓舞,决心多多学习提升自己。王和生是翔安珩厝人,他在翔安区新店泰禾红门广场的“爱心屋”担任店长。他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能来做爱心服务员。在此之前,王和生工作的地方四周都是粉尘。“以前切石材的手按收银机,一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但大家的信任让我觉得很温暖,我也想要好好表现。”他说。如今,“爱心屋”不仅是一个爱心汇集地,更是一个“爱心枢纽站”——引入对口帮扶地区产品和农村地区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为市民提供“爱心漂书”和“爱心捐书”服务,募集来的爱心图书将捐赠给厦门对口帮扶城市……可以说,作为“爱心厦门”的品牌项目,“爱心屋”的影响力并不限于厦门市,它已成为让大家把爱心传播得更广的平台,它用爱心行动为深化文明创建添光加彩。提及此处,厦门市残联理事长傅晓春称,“爱心屋”的建设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残疾人群体的重要民生工程。市残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将继续认真履行“爱心助残”行动牵头单位职责,与各区、各相关部门持续推动“爱心屋”建设运营水平的提升,积极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和融合发展营造更优的环境,不断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记者了解,2020年,厦门继续保留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厦门,这座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再次以爱而闻名。“爱心助残”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从“爱心厦门”建设中可以看出,残疾人作为社会自然人,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愿望,有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同样有共享精神文明成果的权利,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可以看出,助残事业已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生动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感人力量,同样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社会价值所在。在一定程度上讲,扶残助残已成为考量一个城市文明与进步的标尺。据记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实事工程得到不断夯实,扶残助残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诸如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就业平台、聋哑学校、盲人道路以及公交车和公共厕所设置的残疾人座位等等,都是对残疾人关怀的充分体现。同时,为进一步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营造扶残助残社会风尚,倡导更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扶残助残活动,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有的城市经常活跃着扶残助残志愿者的身影,为残疾人生产生活提供免费服务;有的地区只要有残疾人需要,就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城市则将扶残助残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条件,实行动态考核。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加大资金投入,在精准扶贫、“兜底”保障方面向残疾人倾斜,推进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而从这些扶残助残的方式来看,当下的扶残助残已不是简简单单地捐款捐物,而是让残疾朋友更有尊严地融入社会,为此,各地纷纷在扶残助残的模式上进行创新,比如,让残疾朋友通过工作获得美好生活,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通过心理慰藉、文体活动等形式,挖掘残障人士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鼓励他们回归社会,收获幸福感,给残疾人营造一片清朗的生存空间。扶残助残,用爱树起标杆,这些都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彰显,并且全面引领了城市文明新风尚。一个人无论是健康还是残疾,都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激荡。发展残疾人事业不仅要推动提高残疾人物质生活水平,还要关切和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特别是在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激发乐观勇敢、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助残扶残将紧跟时代,精准谋划,让残障群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接近年底,各地气候都进入了最寒冷的阶段,但海南岛仍无一丝冬意,温煦如春。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脱贫攻坚的任务并不比其他省份轻松。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20世纪80年代,海南省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战略位置被党中央定位为我国“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但是,海南省的脱贫工作在环境、经济、人口、制度等方面存在: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环境恶劣;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村扶贫项目审批监督制度不合理等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海南省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为此,“十三五”期间,海南省加大推进脱贫攻坚步伐,各级扶贫职能部门认真梳理薄弱环节,研究具体措施,以问题为导向,修订充实扶贫手册,统一设计、悬挂贫困户门牌卡,规范和完善“一户一档”,建立村、镇、县三级管理机制,加强“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培训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筹划精准扶贫工作。如今,海南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2015年以来,海南省累计退出贫困村600个,脱贫64.8万人,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其中,海南省残疾人的脱贫攻坚工作更是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扶贫之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基本实现脱贫,省残联也被省评为扶贫成效考核等次“好”单位。“一对一”结对 “手挽手”脱贫“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海南省通过挂职和选派等形式,先后派挂10余名干部到海口、文昌、万宁、定安、临高、乐东、白沙和洋浦等市县基层指导和参与残疾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想尽办法吸引致富能手和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增强基层脱贫的内生力,加快脱贫步伐。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扶贫点贫困户和全省2万多名建档立卡残疾人,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大力推进和实现扶贫点贫困户和困难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全省突发困难残疾人家庭300多户实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嫁汉不嫁和新村,屋破路烂海腥臭。”多年来,和新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那么,这个地区如此之穷,是因为位居险地、缺乏资源么?恰恰相反,和新村是一座邻海而居、良田千亩、交通便利的村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占据了天时、地利。然而,全村773户,人口3575人,贫困户高达170户。究其根源,是这个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现象,2015年7月开始,海南省残联积极开展“对口服务”活动。尤其是2018年9月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残联党组先后召开了3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了和新村脱贫攻坚方案,成立脱贫攻坚“背水一战”领导小组,采取得力措施和省残联全体机关干部一对一的对口服务,和新村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2019年10月,和新村170户全部脱贫出列,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2872元,位居全省脱贫村前列。“之前因为身体残疾不便,没有工作和收入,而且一个人呆在家里也很憋气。后来,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开导和帮助,我一年前来到这里开始工作。如今好了,不仅在家门口工作有收入,每天还能和残友们交流,性格和心情也非常愉悦。”在临高县东英镇和新村省残联创办的服装加工“扶贫车间”,肢体三级残疾人陈亚六脸上布满了愉悦的笑容。据记者了解,在和新村的这个扶贫助残车间里,还有20余名残疾人和困难残疾人家属及困难户像陈亚六一样,他们通过省残联驻村工作队的对口帮助解决了就业难题。“扶贫车间”建到家 “足不出村”有工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唯有强化产业帮扶,才能夯实持续稳定脱贫根基。近年来,为加大推动残疾人脱贫工作力度,海南省残联、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为全省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海南省残联还通过组织困难残疾人参加扶贫夜校和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生产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1-2门生产实用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就在5月18日,海南省残联率先创办的农村阳光助残“扶贫车间”和阳光之家正式启用,不仅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解放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劳动力,还带动了当地一批困难残疾人及困难残疾人亲属就地就近就业,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据记者了解,类似这样的助残基地,全省其他市县也相继铺开。如在万宁市大茂镇创办残疾人椰壳工艺厂,帮助了30多名当地建档立卡困难残疾人及重度残疾人亲属实现家门口就业;琼海市残联扶持创办的加工生产蜡烛的琼海阳江鸿运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厂,安排了6名特困残疾人和15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并带动一批残疾人和贫困户群众创业就业,实现了脱贫。此外,海口、三亚、儋州、文昌、昌江、澄迈、乐东等市县也建立了一批就业创业基地,这些举措都精准助力残疾人脱贫,尤其为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就在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残疾人就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为解决残疾人就业和复工复产难题,省残联对全省盲人按摩店的部分月份租金进行补贴;联合省人力资源开发局连续举办了两场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公益性招聘会,提供了800多个就业岗位,共有37名残疾人与用人单位成功签约,步入工作岗位。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经过产业扶贫,海南省还出现了大量自强脱贫、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典型人物。在三亚市经营水果种植和电商超市的苏朝弘,在万宁市创办电脑维修公司的林觉养,海口市琼山市养蜂脱贫专业户黄广行,屯昌县养蜂和种植槟榔脱贫专业户王奕桂等等许多的残疾人——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创业、勤劳、脚踏实地”,最终靠自己的双手织就了一套“黄金甲”,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命运。这些勤劳创业的残疾人,是海南脱贫攻坚最好的名片,也是奔小康路上最靓丽的风景线。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局之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中,海南省残联已“备好黄金甲”,让更多残疾人生活得到照顾、生命得到抚慰、就业得到保障。
图为盲人演员蒋灿与北京盲校“乐之光”合唱团演唱歌曲《一个也不能少》图为音乐会现场图为音乐会现场图为音乐会现场 2020年10月15日是第37个国际盲人节。10月12日,由中国残联主办,中国盲人协会、中国残联宣文部、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共同承办,中国盲协音乐与艺术工作委员会协办的“看见明天”国际盲人节公益音乐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行。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领导,全国政协、文化和旅游部、工信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音乐艺术家、盲人观众等近300人聆听了音乐会。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为国际盲人节公益音乐会发来致辞,向盲人兄弟姐妹致以节日问候和美好的祝福!她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些年,残疾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盲人摆脱了贫困,从无到有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便利。社会各界越来越关心和尊重残疾兄弟姐妹,平等参与共享的理想正在实现。 张海迪说,很多视障青年不懈努力,刻苦学习,走进大学,以顽强的意志赢得了很多赞叹,还有的盲人艰苦奋斗,创业就业,生活越来越好。盲人兄弟姐妹还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才华和能力超出人们的想象,给世界以鼓舞。 张海迪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盲人兄弟姐妹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了解他们,支持他们。希望盲人姐妹兄弟乐观向上,即使在黑暗中,也要举起心灵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走出闪亮的人生! 著名二胡表演艺术家、原中国盲协名誉主席甘柏林发来祝贺视频,勉励盲人音乐从业人员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艺术水平,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支持盲人音乐人才,为他们的就业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音乐会在歌曲《一个也不能少》的优美旋律中拉开序幕,这首歌由张海迪作词,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饱含着残疾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整场演出分为4个乐章,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及中国盲协音乐与艺术委员会的30余位盲人音乐人表演了美声、民族、流行等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和二胡、钢琴、马头琴等乐器演奏,内容精彩纷呈,盲人音乐家们用澎湃的激情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伟大的时代和幸福的生活,精彩演出赢得了观众长久热烈的掌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广大盲人的生活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显著改善。通过实施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和开展国家通用盲文推广工作,盲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通过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特别是信息无障碍建设,盲人群体可以享受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带来的巨大便利,逐步融入信息社会;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视障学生通过参加普通高考或单考单招等便利措施考入大学,数以万计的贫困盲人通过“助盲就业脱贫行动”等就业扶贫政策措施实现就业脱贫。广大盲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在各行各业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优异成绩。音乐会还以段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盲人在教育、就业、脱贫奔小康等领域的先进典型。 本次音乐会为盲人音乐家提供了展示风采的舞台,彰显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广大盲人兄弟姐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音乐会现场视频还将于10月15日通过中国网等网络平台全网展播。(来源:中国残联)
福建省厦门市,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我国最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10年前,这两个原本不搭界的地区,被一道美丽的彩虹桥紧紧相连在一起。2010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厦门市对口帮扶临夏州,从此开启了两地东西扶贫协作的壮丽征程。十年来,厦门市和临夏州之间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厦门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临夏,扶贫协作之花在河州大地傲然绽放。其中,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临夏州便将帮扶贫困残疾人脱贫纳入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大盘子,扶贫、残联等部门与厦门市驻临夏帮扶工作队、厦门市残联协力推动,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成效显著,残疾人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据记者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临夏州3.3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中,已有2.9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建立多家贫困残疾人就业基地进入9月,临夏州的秋意已浓。在位于临夏州茶马古市的“厦门-临夏东西部扶贫协作贫困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里,来自临夏市城郊镇的残疾人马素女正在学习漆线雕技术,认真地用一针一线精心雕琢自己和家人未来的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漆线雕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清晚期逐渐成熟,在厦门已流传300多年,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闽南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是中国漆艺文化宝库的艺术瑰宝之一。在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的积极牵线搭桥和引进中,中国残联认定的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厦门市鹭艺轩工贸有限公司入驻临夏市,2019年10月,举办了残疾人漆线雕技术培训班。“作为一名残疾人,很少能遇到自己喜欢又能增加家庭收入的工作,而漆线雕就是我既喜欢又能赚到钱的工作。”在问及当初选择学习漆线雕的原因时,马素女告诉记者,包括她在内,基地有10名建档立卡户参加培训,其中有好几个都是残疾人学员,为期3个月培训期间,每人每月有1960元收入。3个月学成以后,扶贫基地对参加残疾人漆线雕技艺培训学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并有兴趣长期从事漆线雕行业的学员,同时,可以跟厦门总公司签订加工协议,为其免费提供一整套的漆线雕生产设备工具,让残疾人可以足不出户,在家灵活就业。此外,基地以小分散大集中的方式,成立残疾人特色的“居家式扶贫车间”,后续还将以物流的方式提供漆、皮、雕一系列生产材料及制作样品送到每个签约学员的家里,根据学员的技术特长安排合适的产品给予加工。做好的产品,将以计件工资的方式给予结算,一天以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一个月下来,最低工资能达到2000元,工资每月也将根据学员的实际生产量从对公账户转到每个学员账户。而残疾人做好的产品同样通过物流的方式让物流公司上门收货,完全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而这个基地,只是厦门和临夏合作助残的一个缩影。据记者了解,2018年,5家“厦门-临夏东西部扶贫协作贫困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成功挂牌,2019年新挂牌11家。截至目前,16家实训基地已培训残疾人600余名,346名残疾人成功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残疾人283名。扩大残疾人扶贫就业的覆盖面东西协作结硕果,雨露滋润花更红。残疾人就业是民生重要保障,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厦门市和临夏州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厦门市和临夏州两地残联也积极协作,推进贫困残疾人培训与就业,显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实,早在2018年,厦门市残联就与临夏州残联签订了残疾人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深化“厦门-临夏”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工作。第二年,临夏州残联、厦门市残联和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共同印发了《2019年厦门市-临夏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残脱贫行动工作方案》,加强两地残联扶贫帮扶交流协作,并把残疾人就业和培训工作列为重要合作内容之一,要求2019年年内帮助临夏州每个县市至少建立1-2家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在厦门市赴临企业、扶贫车间等经济组织中安置500户残疾人和家属就业。此后,两地残联和厦门市赴临夏州帮扶工作队把建档立卡残疾人就业工作作为帮扶贫困残疾人的重要渠道之一,给予了格外关心和支持。同时,临夏引进厦门市残疾人企业,开展“培训+就业”工作;为就业贫困残疾人发放就业奖补,鼓励贫困残疾人积极就业;还扶持本地“扶贫车间”等经济组织,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2019年5月28日,东西协作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正式挂牌成立。通过打造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扶持残疾人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培养残疾人整体“造血式”脱贫能力,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条件,扩大残疾人扶贫就业的覆盖面。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厦门市企业在东部扎根生长,在临夏绽开了一朵朵鲜花,让全州贫困群众受益,而贫困残疾人也一同享受着暖暖“厦”风。比如,厦门中达电商作为厦门市知名电商企业,帮助临夏州在临夏经济开发区和积石山县等成立了甘肃中天创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司在经营电子商务中,根据贫困残疾人身体实际,特别是重度残疾人无法接受培训和就业,提出了与建档立卡残疾人达成合作协议,由中天创客公司代残疾人开设网店、代为运营,残疾人每月固定分红400元,年增收4800元。“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两地残联和厦门市赴临夏帮扶工作队通过扶持带头人、帮助企业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促使贫困残疾人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如今,在厦门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帮扶下,临夏州在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健康、就业、住房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临夏,正以昂扬的劲头,奋力前行在脱贫的道路上。
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残疾女性占48.5%,持证的残疾女性有1585万,其中重度残疾人占了46%,达734万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妇女、女童生存发展状况不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020年9月28日,由中国残联主办的“融合发展 我们在行动”——残疾妇女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长奎主持座谈会,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章冬梅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党组成员张卫星,副主席黄悦勤出席会议。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9位残疾妇女和1位残疾儿童母亲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奋斗经历,就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张海迪表示,全球有10亿残疾人,中国8500万残疾人中,一半左右是残疾妇女,其中重度残疾人接近一半。残疾妇女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她们承受的痛苦和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很多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加强和改进对残疾妇女的服务,让她们的生存权得到稳定保障,发展权得到更好实现,是“十四五”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张海迪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作出重要论述,对关注残疾妇女的健康需求等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残疾妇女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很多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残疾妇女不但自己脱贫,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山东省平邑县凯凯服饰有限公司经理刘加芹,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2004年,因心脏病手术落下后遗症,造成右腿残疾。此后,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后基本可以自理,并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帮扶,但是,她不想一辈子靠政府的救济生活。于是,她贷款和村里5个姐妹成立了服装加工点,通过一点一点地拓展业务,如今发展成为日加工服装500余件,年利润达20多万元的服饰公司,她不但自己摆脱了贫困,还带领着更多的姐妹一起实现了脱贫致富。会上,19位残疾妇女和1位残疾儿童母亲代表不光讲述了各自的励志故事,同时,针对残疾妇女目前面临的困难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看法,并就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轮椅小草”郭冬梅,1972年8月出生在河北省遵化市侯家寨乡罗文峪村。1991年1月2日,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她不慎从高空坠落,造成高位截瘫,此后,她的生活全部由父母照顾。2018年,网红的出现让她看到了机遇,她逐渐地学会了在网上、在直播间里与朋友们面对面交流、学习和分享,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自己的情感。就这样,“轮椅小草”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粉丝量达到100多万人,这让她孤寂的生活里有了阳光和希望。然而,父母日渐衰老,再加上二老身体有恙,照顾她越来越吃力。“像我这样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在全国还有很多,如果去敬老院或请人照料每月得花几千元,我们肯定支付不起。”就此,郭冬梅建议,把像她那样生活半自理的或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由县级残联建一个专门的福利院来收养,费用方面由自己支付一小部分,当地政府、国家补贴一部分。值得欣慰的是,全国很多地区在逐步实施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模式,此类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此外,残疾妇女的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问题,也受到了与会残疾妇女代表的关注,比如,残疾女性往往比残疾男性更容易受到歧视;由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残疾妇女承担了主要的家庭照顾责任和家务劳动,成为影响其参与社会生活的主要障碍;不论是城镇残疾妇女还是农村残疾妇女,都格外希望解决生育费用问题等等。为此,来自黑龙江的残疾妇女代表张丽莉建议,一是将性别平等纳入残疾人事业发展主流;二是制定残疾妇女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健康、康复及残疾预防、教育、社会保障、参与决策管理及婚姻家庭等领域;三是将残疾人的生育费用纳入医保。显然,尽管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她们仍然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最困难和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实现残疾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融合发展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障残疾妇女平等权利、促进残疾妇女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中国残联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残疾妇女就业创业,实现小康生活;重视残疾妇女康复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健全残疾妇女和女童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融合教育,提高残疾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妇女创造平等参与共享的机会;关心残疾妇女婚姻家庭,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推动建立残疾妇女组织,更好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妇女参与公共事务,让社会、让世界能够听到她们的声音。张海迪呼吁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国际社会大家庭共同努力,实现残疾妇女的平等权利和融合发展。她表示,中国残联和康复国际将继续搭建全球残疾妇女事务交流合作的平台,与联合国机构、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开展广泛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一个不能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章冬梅表示,妇联组织注重关心关爱残疾妇女等特殊群体,注重发挥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全国妇联将继续和中国残联携手合作,用广大残疾妇女的精神激励广大妇女增强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加大力度服务残疾妇女等各类特殊妇女群体,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让全社会更加尊重和关爱残疾人。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表示,民政部在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基本民生保障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注重加强残疾妇女权益保障和服务供给,注重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并将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共同推进残疾人社会组织发展和残疾妇女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表示,中国残疾妇女在各个领域展示出卓越的才华,令人感动和敬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致力于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帮助残疾人获得各方面的公共服务,更好实现自己的权利。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还共同演唱了由张海迪作词、盲人歌手蒋灿作曲的《我心向天唱》,现场气氛热烈。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9月17日,由中国残联发起,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人口基金、康复国际共同支持发布了《行动呼吁:赋能残疾妇女和女童,共创我们想要的未来》,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以务实的行为保障残疾妇女和女童权利、增进残疾妇女和女童福祉、推动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呼吁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此背景下,“融合发展.我们在行动”——残疾妇女座谈会回应前述系列纪念活动,充分听取残疾妇女诉求愿望,进一步保障残疾妇女权益,促进残疾妇女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记者手记:细微之处暖人心。记者在会议现场留意到,座谈会的会场布置一改平时的排排坐,改由将桌子围成一个大长方形的模式,每个位子留出充裕的空间安放轮椅。同时,桌子四周留出很宽的过道,以便轮椅可以自行穿梭其中。此外,会场同层的无障碍卫生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每个隔间的门都被最大程度的打开着,方便轮椅进出和原地转动。同时,离会场最近的两个房间被精心布置成了休息室,里面不光有床,还有洗脸盆、毛巾、纸尿裤等残疾妇女需要的物品。记者从中国残联维权部获悉,这是张海迪主席刻意安排的工作,她提出要为参会残疾妇女代表提供“像在家一样”的无障碍服务,希望她们不会因为担心不方便而控制饮水,希望她们可以有休息和更换衣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