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6日讯中简科技(300777.SZ)今日股价跌10.12%,收报42.88元。 昨日,中简科技发布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比例达到1%的公告,公告称,公司于2020年9月25日披露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比例达到1%的公告》(公告编号:2020-063),对公司股东袁怀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施秋芳的减持股份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披露。 中简科技称,近期,公司收到股东袁怀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施秋芳出具的《股东减持比例达1%的告知函》,截止2020年12月14日,上述减持主体通过集中竞价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591.9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48%。 上月初,华安证券与东莞证券曾发布中简科技相关研报,分别给出“买入”与“谨慎推荐”评级。 11月4日,华安证券发布研报《中简科技(300777):需求增长带动业绩爆发技术领先驱动未来发展》,研究员为刘万鹏、古武。研报称,公司2020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6亿元,同比增长63.41%;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76.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5亿元,同比上升87.18%;研发费用达到1969万元,同比增长58.25%;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0.75亿元,同比增长200%。预计公司2020-2022年收入分别为3.82亿元、5.77亿元、8.5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5、3.39、5.04亿元,同比增速为72.1%、44.2%、48.6%。对应PE分别为80.6、55.89和37.62倍。公司为国内军品碳纤维核心供应商,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实力,未来拓展空间值得期待。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1月3日,东莞证券发布研报《中简科技(300777):业绩略低于预期新产能释放将推动公司成长》,研究员为李隆海。研报称,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83.85%,同比提高了3.44个百分点。其他收益大幅增长是公司净利润增长的助力。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其他收益1700万元,同比增长1.90倍,占公司利润总额11.0%。其他收益主要来自于增值税免退税增加所致。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碳纤维企业,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军用,另外公司是国内碳纤维企业少数能持续盈利企业之一。随着募投项目即将投产逐渐释放产能,打破公司产能限制,公司业绩将进入一个新的成长空间。预计公司2020年、2021年EPS分别0.50元、0.74元,目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94倍、64倍,维持公司“谨慎推荐”投资评级。
事件 中国12月CPI同比涨0.2%,前值降0.5%;环比涨0.7%,前值降0.6%。 中国12月核心CPI同比涨0.4%,前值涨0.5%;环比0%,前值降0.1%。 中国12月PPI同比降0.4%,前值降1.5%;环比涨1.1%,前值涨0.5%。 正文 1 通胀温和回升 1)中国经济持续复苏,通胀温和上涨。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三季度GDP同比4.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0.7%,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PPI环比连续7个月正增长、同比连续7个月降幅收窄;CPI受猪周期下行抑制;核心CPI上涨仍疲软。 具体来看,12月PPI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缩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PPI上涨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环比0.7%。CPI上涨主要受节前食品需求旺盛以及运输成本上升影响。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0%和58.9%,均创年内新高。 2)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可能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但经济复苏的韧性较强。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面临放缓压力;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如果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 3)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是温和通胀,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猪周期向下拖累CPI,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提振PPI和CPI非食品价格。 4)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并未引发普遍的实体经济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底层通缩,高层通胀”,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普遍保持货币宽松,以货币超发、低利率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造成实体与资本的分化。一方面是,2009-2019年,全球10个主要发达经济体CPI同比均值仅为1.5%,中国CPI同比基本维持在3%以下,通胀中枢持续处于低位。另一方面,2009-2019年,美国股市十年长牛,标普指数累计涨幅超200%,房价涨幅超40%,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超150%,股市核心资产十年累计涨幅超过10倍。 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球央行继续大规模货币宽松,结果是美股创新高、美国房市量价齐升、中国股市走牛、热点城市房价异动,而实体物价低迷。中国CPI、PPI均为负增长,美国11月核心CPI为1.6%。相比之下,4月至12月,上证综指、沪深300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7%、42%,上海、深圳、杭州等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行;标普指数累计涨幅高达52%,美国新建住房均价上涨8%,销量累计上涨近25%。 全球正面临贫富分化、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等社会问题。美国1968-2018年基尼系数从0.386升至0.486。收入分配方面,2014年,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20.2%的总收入,前10%的人口拥有47.0%的总收入;而在1980年,二者的占比分别为10.7%和34.2%。财富分配方面,2014年,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38.6%的总财富,前10%的人口拥有73.0%的总财富;而前者在1980年的占比为22.5%,后者在1985年的占比为60.8%。 中国近十年来也出现社会财富向头部集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上升至2018年0.468,税前收入前10%的人群收入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5.56%提高至2019年的41.43%,个人财富排名前10%的人群占社会财富的比重由2000年的47.75%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67.41%。 2020年疫情冲击下,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通胀主要表现为资产通胀,底层通缩与上层通胀并存,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以汽车为例,2020年乘用车零售销量负增长,但高档车销量高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上升。1-11月乘用车累计同比增速-8.3%;其中,30万以下的中低档车累计同比增速-10.2%;而30万以上高档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速14%,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7%上升至9.7%。 5)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应重视调节收入分配问题,精准扶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 2 受散点疫情影响,核心CPI略有下滑 1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此前连续5个月处于0.5%的历史低位。本月核心CPI略有下滑主要是受散点疫情的影响,随着经济持续恢复,预计核心CPI有望低位回升。 但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日益严峻,全球需求低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核心CPI同比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行;受疫情冲击,2020年核心CPI同比进一步下滑。 3 受节前食品需求拉动,CPI由降转涨 12月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环比0.7%,较上月上涨1.3个百分点。 春节食品需求旺盛以及运输成本上升,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较上月上涨5.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其中,鲜菜、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8.5%和3.5%,较上月上涨14.2和3.5个百分点,主因持续低温天气导致储运成本上升。畜肉类价格环比上涨4.3%,较上个月上涨9个百分点;猪肉涨价明显,环比6.5%,较上个月上涨13个百分点,主因节前肉类需求季节性增加以及饲料成本上升。蛋类价格由上月下降1.4%转为上涨2.4%。 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较上月上涨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和通信环比上涨0.9%,较上月上涨1.2个百分点;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上涨明显,环比上涨5.1%,较上月上涨5.4个百分点;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5.2%、5.8%和3.0%,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4 经济持续复苏,供需缺口较大,PPI持续上行 12月PPI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缩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PPI上行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12月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16.8%,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10.4%,南华焦煤指数环比25.8%,南华动力煤指数环比25.3%,南华螺纹钢环比14.4%,LME铜环比9.8%。 具体来看,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涨幅均有所扩大,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7.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3%,涨幅分别扩大7.0、3.6和0.1个百分点。受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3%,涨幅分别扩大2.8和1.8个百分点。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4.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3.5%,涨幅均扩大1.3个百分点。
数据反弹中的“冷热不均” ——12月价格数据点评 报告正文 事件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我国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数据。其中12月CPI同比上涨0.2%,增速较上月上行0.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2月PPI同比下跌0.4%,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行1.1%。 点评 CPI方面,12月主要食品项目价格均有明显上涨,带来CPI的显著反弹。但核心CPI项同比增速继续下跌,反映疫情下居民就业与消费仍显疲软,食品与非食品项之间“冷热不均”。PPI方面,受出口需求旺盛、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涨的推动,原油、黑色、有色、煤炭系价格全面上涨,但下游商品价格仍较疲软,CPI与PPI之间也表现为“冷热不均”。 从高频数据来看,由于今年冬天气温较低,近期果蔬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此外受疫情影响,海外猪肉进口放缓,猪肉价格再度攀升。叠加上美国民主党控制参众两院后,市场对于大规模刺激计划及未来通胀的预期升温,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扬。由此带来的食品及工业品价格上涨,将继续推动近期CPI与PPI保持回升势头。 1 猪肉价格季节性反弹,食用油价格上涨 12月食品CPI项同比增长1.2%,较上月上行3.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季节性反弹,CPI猪肉项同比增速,由11月的-12.5%大幅回升至12月的-1.3%。预计春节前猪肉价格仍将坚挺,但长期回落趋势不变。 受猪肉价格的外溢影响,本月牛羊肉价格也出现上涨。今年冬天气候寒冷,鲜果CPI项同比增长6.5%,较上月上行2.9个百分点。疫情后国际大豆价格持续上涨,推动本月食用油CPI项同比增长4.3%,较上月上行1.2个百分点。 2 服务项目拖累非食品价格 12月非食品项同比持平去年同期。受疫情影响,服务价格增速持续下行,衣着加工服务费、家庭服务、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CPI项同比增速,均较上月下行0.2个百分点,旅游CPI项增速较上月下行1.0个百分点。 商品项目中,服装、通讯工具、家用器具CPI项增速,分别较11月份回升0.2、1.0、0.1个百分点;油价上涨带动交通工具用燃料项CPI同比增速,较上月回升3个百分点。 就业市场有所改善,租赁房房租项CPI同比下滑0.8%,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 3 工业品价格普涨 PPI方面,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项增速均有明显回升。12月,生产资料方面当月同比增速为-1.5%,较上月同比降幅大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方面当月同比增速为-0.4%,较上月同比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三大生产行业中,PPI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同比增速回升幅度较大。 12月“新冠”疫苗投入使用,推动通胀预期升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涨。国内出口生产持续旺盛,原油、煤炭、黑色、有色系价格明显上涨。其中,石油、煤炭采掘业PPI环比上涨7.9%、3.5%;黑色采选、黑色冶炼业PPI均环比上涨3.3%;有色采选、有色冶炼业PPI环比上涨0.7%、3.9%。此外化学制品业、金属制品业PPI环比也有上涨。 风险提示:油价波动风险;“新冠”疫情风险;极端气候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7%,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0.6%,均实现年内首次转正。 三季度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从这些主要指标的变动趋势看,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确实走在全球的前列,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1月6日晚间,鲁商发展披露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经财务部门初步预算,预计公司2020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额在2.07亿元至3.1亿元之间,同比增幅在60%到90%之间。 公司方面表示,2020年度公司的各个板块都实现了不错的增长。其中,健康地产板块,泰安、临沂、青岛等地区健康地产项目集中交付,结算收入相比同期有所增加,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相比增加50%以上;化妆品板块,2020年由于公司加大了化妆品各渠道促销推广力度,营业收入较同期增幅明显,且公司持有权益增加,影响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期相比增加50%以上;原料及添加剂板块,由于年内完成收购山东焦点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山东焦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影响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加。 此外,根据公司同日披露的2020年第四季度房地产经营情况简报,2020年第四季度,公司房地产项目实现签约金额70.23亿元,同比增加41.05%、实现签约面积69.2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00.96%、第四季度新开工面积50.4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9.58%。从全年数据来看,2020年度,公司房地产项目实现签约金额175.98亿元,同比增加22.53%、实现签约面积167.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3.28%、全年新开工面积188.1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4.46%。
2021年1月6日,中国建筑(601668.SH)公布2020年1-12月经营情况简报。2020年全年,公司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累计新签合同额31993亿元,再次刷新全球建筑企业订单记录,同比增长11.5%,整体订单表现强劲。 建筑业务方面,公司境内外业务稳步增长,2020年全年实现新签合同额27705亿元,同比增长11.4%。 房建业务持续增长,订单首次突破2万亿,实现新签合同额20753亿元,同比增长6.4%;基建业务进一步提速,实现新签合同额681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3%;勘察设计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42亿元,同比增长8.1%。 房地产业务方面,2020年全年合约销售额4287亿元,同比增长12.1%;合约销售面积23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1%。此外,公司新购置土地储备2042万平方米,期末合计土地储备11685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充足。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明确了2021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预计今年财政政策将结合需求侧管理,加强对于新基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货币政策精准导向,重点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整体政策层面将有利于建筑行业估值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