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宣布建立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首次指数编制专家咨询会议将于近期组织召开。(图片来源:上交所官网)上交所表示,咨询机制专家构成覆盖高校学者、研究机构专家、境内外指数公司专家、证券公司研究人员、基金公司投资经理等。据同花顺显示,截至6月8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2937.77点。事实上,上证综指10年以来多次冲击3000点上,但均未能站稳,牛市昙花一现,也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槽点”。(图片来源于同花顺)据媒体统计,自2007年首次挑战3000点以来,沪指收盘未能站上3000点的失败次数已经达到了30余次。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目前的指数编制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较大,上证指数没有办法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从上证指数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其本身的编制方法和欧美各国的编制方法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搜狐财经表示,指数编制若长时间不调整,会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不利于新涌入的上市公司和即将退市的企业的生存。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即将施行6月5日,上交所宣布建立了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首次指数编制专家咨询会议将于近期组织召开。听说“10年不涨”的上证综指要调整了,此消息一发出,就有很多股民表示,牛市即将到来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公开资料显示,上证综指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发布已满29年的上证综指,直到目前仍然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备受投资者诟病。与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以及上证50、创业板指数相比,上证综指的涨幅始终落后于上述指数。今年5月29日,上交所曾回应,两会上有关建议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提升指数表征作用的相关提问,暗示即将调整指数编制机制。上交所表示,股票指数是对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反映,对反映沪市上市公司整体发展情况具有重要表征意义,对市场参与人做出投资决策、进行财富管理具有重要现实作用。上交所指出,近年来,股市内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出现了指数短期走势与经济运行状况存在阶段性背离的情况。因上证综指已成为A股最具代表性的指数,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人认为有必要对现行指数编制方式进行调整,以更为准确地表征沪市表现继而稳定投资者预期。下一步,上交所在研究上证综指编制方法的完善方案时,将充分听取市场各方意见并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经验,在修订指数表征功能的同时,应尽量保证与现有指数无缝衔接,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指数失真问题是编制变革主因自2006年开始,上证指数“失真”,上证指数十年不涨等问题,不仅备受投资者关注,也成了两会上关注的核心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提出上证指数编制方法变更的相关讨论。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表示,指数优化是基础性制度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好地表征市场变化和服务投资者。(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搜狐财经表示,目前的核心指数包括,沪深300指数、上证综指、中证500指数以及上证50指数。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变化很大,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的准入和出清需要指数动态的调整,若长时间不调整,会存在“指数失真”的问题。近几年,上市公司业绩波动较大,不稳定性明显,因此指数修订应该是动态的、常态化的机制。徐洪才认为,指数编制的调整可以保持一年一次的频率,长时间使用相同的指数编制机制,不利于新涌入的上市公司和即将退市的企业的生存。目前,很多股民认为“指数赚了,但是不赚钱”。徐洪才表示,施行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会对投资者起到投资参考的“风向标”作用。大盘指数,中小盘蓝筹股,以及创业板等,指数标志方法和目标对象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不相同,指数编制专家咨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合理化的选择,方便投资者投资决策对标,增强投资者与指数的匹配度。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解释称,中国上证指数与实体经济的比例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自2006年起,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关于是否需要更改上证指数编制的讨论。目前的情况下,引入更多的机制去修正调整优化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针对目前指数组合的不足,江瀚表示,首先目前的指数编制和实体经济的背离较大,上证指数没有办法充分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从上证指数的编制的角度来说,其本身的编制方法和欧美各国的编制方法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差距。江瀚表示,编制专家咨询机制设立之后,实际上能放任指数更加精准,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更好地依托上证指数进行投资。此外,当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机制之后,上证指数可以更加精确更加完善。关于编制专家咨询机制的实施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江瀚称,施行编制专家咨询机制最终的结果是推动整个上证指数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整个市场进行推动力量,不仅如此,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也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对于融资更加便利。中长期内不改量化基金配置逻辑那么,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的施行是否会对未来指数基金投资产生影响?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向搜狐财经表示,指数编制方法的优化是完善基础制度建设的一部分,考虑到当前上证综指等指数的市场关注度较高,其指数的代表性也广受关切,根据市场发展和上市公司结构的新变化,于与时俱进地调整相关指数的编制,有利于提升指数的科学性。刘哲认为,但考虑到指数的调整优化不仅仅是编制规则的变化,也会对市场交易、投资策略等产生间接影响。建议在具体调整过程中,需要更加慎重,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动态调整规则,做好新老指数的衔接工作,减少对于市场的影响和短期冲击。此外,刘哲表示,目前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量化基金,有的是被动跟踪指数、有的是做指数增强,还有的通过指数与期货的配置进行风险对冲,指数编制规则的变化,会在短期内带来相关交易策略的调仓换股。从中长期来看,并不会改变相关策略的配置逻辑,调整后的指数更能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运行情况,也能更好的发挥相关策略的交易价值。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作为我国股市编制的首个指数,上证综合指数在投资者群体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但上证指数十年不涨也经常被投资者诟病。截至2020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收于2852点,而2010年5月末上证指数点位为2592点,十年时间仅有10%的涨幅。与2007年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历史性高位,以及2015年触及5178点的次高位相比,上证指数更是“跌幅巨大”。 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固然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当前股指处于低位有关,但和A股其他主要指数相比,上证指数同期涨幅显著偏低,表明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不太合理、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例如,主要表征A股大型公司的沪深300指数十年来累计涨幅为39%,主要表征A股成长型公司的中证500指数十年累计涨幅为46%,两者涨幅均显著大于上证指数涨幅。此外,上证50、创业板指等指数的同期涨幅也远大于上证指数的涨幅。 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作为比较基准,未充分考虑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因素。相比之下,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均采用自由流通市值作为比较基准,就是考虑“由于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原因,上市公司对外发行的全部股份中有一部分股份在特定期限内几乎没有流动性,如果将此部分股份计入指数,将无法准确反映指数样本的真实投资机会。”特别是沪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色彩较浓的上市公司,如中石油,这些公司总股本、总市值较大,但实际上自由流通股本较少,自由流通市值远小于总市值,而受国企改革推进速度较慢影响这些公司股价持续低迷,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为比较基准的编制方式放大了这些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导致指数表现不佳。 二是指数纳入“高位接盘”。根据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新股于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新股上市之后往往会有一个连续涨停、此后股价大幅回落的过程,上证指数于第十一个交易日纳入新股,一定程度上正是高位接盘,对指数走势形成不利影响。 三是上证指数作为全市场指数,未能享有股指编制的“幸存者偏差”。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均为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即选取股市中交易量大、市值高、投资者认可度高的上市公司编制,并且对成分股票定期更新,将市场认可度不高的股票调出,换入市场认可度高的股票。由于表现不佳的股票被定期调出,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的表现将好于全市场的整体表现。相比之下,我国股市劣汰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较少退市,如ST类股票仍停留于股市之中,导致上证指数的表现更加弱于择优编制类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除上述三个主要原因外,上证指数还包括B股公司,而B股受流动性不足影响走势低迷也是上证指数表现欠佳的原因之一。 此次两会有委员提出建议“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提升指数表征作用”,引发市场热议。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存在问题应该说是个老话题,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对此也都有清晰的认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正向深入推进,改革需要共识、需要信心。鉴于上证指数在个人投资者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而个人投资者群体是我国股市投资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改进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提升上证指数表征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人投资者对我国股市和资本市场改革的信心。基于这一点考虑,应该对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加以调整,例如,将比较标准由总市值调整为自由流通市值、适当延后新股上市纳入时间等。 除对编制规则进行技术性调整外,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优化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即上证指数表征对象问题。 上证指数覆盖了沪市所有的股票,包括ST类股票、B股,但ST股、B股的投资价值有限,将其纳入样本是否有必要?许多重要股指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比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等。有限的样本容量使得股指覆盖对象“优胜劣汰”,可以提升股指表现。 近年来指数投资兴起,指数影响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指数基金提供跟踪对象,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上证指数实现了对沪市所有股票的覆盖,一方面使得股指无法享受“幸存者偏差”带来的投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推升股指跟踪成本,降低股指在指数基金领域的影响力。数据显示,市场上仅有两只基金在跟踪上证综指,而跟踪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的基金则多达数百上千只。当然,如果上证综指覆盖对象由全市场变更为有限样本,将极大改变上证综指的编制方式,影响上证指数的连续性。 因此,上证综指编制方式是否需要、允许如此巨大的调整,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是什么?A股“十年不涨”是投资者赚不到钱的原因吗?如果要调整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该怎么改?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表示,作为我国股市编制的首个指数,上证综合指数在投资者群体特别是散户投资者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但上证指数十年不涨也经常被投资者诟病。截至2020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收于2852点,而2010年5月末上证指数点位为2592点,十年时间仅有10%的涨幅。与2007年上证指数创下6124点的历史性高位,以及2015年触及5178点的次高位相比,上证指数更是“跌幅巨大”。 上证指数十年不涨,固然和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当前股指处于低位有关,但和A股其他主要指数相比,上证指数同期涨幅显著偏低,表明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不太合理、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例如,主要表征A股大型公司的沪深300指数十年来累计涨幅为39%,主要表征A股成长型公司的中证500指数十年累计涨幅为46%,两者涨幅均显著大于上证指数涨幅。此外,上证50、创业板指等指数的同期涨幅也远大于上证指数的涨幅。 上证指数存在失真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作为比较基准,未充分考虑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因素。相比之下,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均采用自由流通市值作为比较基准,就是考虑“由于股份限售以及控股或战略性持股等原因,上市公司对外发行的全部股份中有一部分股份在特定期限内几乎没有流动性,如果将此部分股份计入指数,将无法准确反映指数样本的真实投资机会。”特别是沪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色彩较浓的上市公司,如中石油,这些公司总股本、总市值较大,但实际上自由流通股本较少,自由流通市值远小于总市值,而受国企改革推进速度较慢影响这些公司股价持续低迷,上证指数以总市值为比较基准的编制方式放大了这些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导致指数表现不佳。 二是指数纳入“高位接盘”。根据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新股于上市第十一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新股上市之后往往会有一个连续涨停、此后股价大幅回落的过程,上证指数于第十一个交易日纳入新股,一定程度上正是高位接盘,对指数走势形成不利影响。 三是上证指数作为全市场指数,未能享有股指编制的“幸存者偏差”。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均为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即选取股市中交易量大、市值高、投资者认可度高的上市公司编制,并且对成分股票定期更新,将市场认可度不高的股票调出,换入市场认可度高的股票。由于表现不佳的股票被定期调出,标普500、日经225指数、沪深300等指数的表现将好于全市场的整体表现。相比之下,我国股市劣汰机制不完善,上市公司较少退市,如ST类股票仍停留于股市之中,导致上证指数的表现更加弱于择优编制类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除上述三个主要原因外,上证指数还包括B股公司,而B股受流动性不足影响走势低迷也是上证指数表现欠佳的原因之一。 此次两会有委员提出建议“调整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提升指数表征作用”,引发市场热议。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存在问题应该说是个老话题,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对此也都有清晰的认识。当前,资本市场改革正向深入推进,改革需要共识、需要信心。鉴于上证指数在个人投资者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而个人投资者群体是我国股市投资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改进上证指数编制方式,提升上证指数表征能力有助于提升个人投资者对我国股市和资本市场改革的信心。基于这一点考虑,应该对上证指数编制规则加以调整,例如,将比较标准由总市值调整为自由流通市值、适当延后新股上市纳入时间等。 除对编制规则进行技术性调整外,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优化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即上证指数表征对象问题。 上证指数覆盖了沪市所有的股票,包括ST类股票、B股,但ST股、B股的投资价值有限,将其纳入样本是否有必要?许多重要股指择优编制且仅有有限的样本容量,比如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等。有限的样本容量使得股指覆盖对象“优胜劣汰”,可以提升股指表现。 近年来指数投资兴起,指数影响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为指数基金提供跟踪对象,为投资者提供便利的有价值的投资对象。上证指数实现了对沪市所有股票的覆盖,一方面使得股指无法享受“幸存者偏差”带来的投资超额收益,另一方面也推升股指跟踪成本,降低股指在指数基金领域的影响力。数据显示,市场上仅有两只基金在跟踪上证综指,而跟踪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的基金则多达数百上千只。当然,如果上证综指覆盖对象由全市场变更为有限样本,将极大改变上证综指的编制方式,影响上证指数的连续性。 因此,上证综指编制方式是否需要、允许如此巨大的调整,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意见领袖|潘向东(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上证综指与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非协调性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体现在多个层面,由于上证综指权重主要集中于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好处是上证综指较为稳定,波动小于创业板和深成指,但是缺点是不能完全反应所有公司的变化,往往出现赚了指数不赚钱的背离现象,因此,一是建议投资者多关注几类指数,除了上证综指外,也关注中证500、创业板指数等综合来看资本市场的表现。其次对于上证综指的编制,可以结合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例如现金流、分红和营收等,来决定上市公司在上证综指中的权重,采取市值的办法对于一些小市值公司并不是非常合理。 目前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中国A股市场市值也达到了57.8万亿元,占经济总量的将近60%,无论是A股市值还是经济总量占比均出现显著增长,对于上证综指长期徘徊的问题,主要跟中国上市公司结构有关系,上证综指的成分股大多数是权重股,成长股比例较低,因此需要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指数。 关于上证综指和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匹配问题,其实早就通过实证结果得出过结论:经济增长与流通市值存在长期协同的增长态势,因此我们会发现A股市场资本回报率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上证综指与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非协调性,而且上证综指的波动要远大于经济增长的波动,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股灾,上证指数均创出新高之后出现大幅度回调,因此选取的时间段不同,我们会发现上证综指和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完全匹配,例如选取2005年至2008年危机前,上证综指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此外,上证指数计算过程中将大量的非流通股份包含在内,也影响了上证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 上证综指编制的最大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结构本身 中国退市制度还待完善,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退市,影响了指数质量。垃圾股波动比较大,流动性差,还容易受操纵,指数编制应该剔除垃圾股。不过,这只是表面行为,重要的是,完善退市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才能提高股市指数质量。 上证综指编制的最大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结构本身。一方面,上市公司和中国经济脱钩,中国新经济不断成长,而一些新经济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没在国内上市,就无法纳入指数,这也导致了指数中金融股、周期股比重偏大。另一方面,中国退市制度还待完善,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退市,影响了指数质量。因此,B股并不是股市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否剔除影响不大。 虽然上证综指具有诸多不足,但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数,而且已深入民心,具有重大影响力。目前重要的是完善上证综指的编制方法,而不是代替它。另外,中国还存在诸多其他成份指数,这些指数在资本市场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上证综指互补,构成了中国完整的股市指数体系。综指和成份指数各有千秋。纳入成份指数的股票选择标准比较高,长期存活的概率比较大,避免了指数结构的变化,使指数具有连续性、可比性。但成份股的选择容易被操纵,而且有时成份股变更不及时,不能有效反应股市的情况。另外,欧美股市兴起比较早,当时选择成份指数是囿于计算能力,中国股市开市时间比较晚,计算机已普及,不存在计算困难,因此,中国是上证综指作为代表性指数,而国际上代表性指数基本上都是成份指数。 境外代表性指数一直处于调整中,整体上体现了指数的代表性、连续性。境外代表指数基本上以成份指数为主,纳入指数的股票选择标准比较高,长期存活的概率比较大,避免了指数结构的变化,使指数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境外代表性指数往往以流通股份为权重进行加权,如果以总股本为权重,容易导致指数和市场偏离,以及指数被操纵。境外代表性指数调整还注意指数的连续性,避免指数的大幅波动,进而防止以股指为参考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上证综指的编制可以修改为流动市值而非总股本 面对目前的沪指编制进行调整,一方面来自舆论的不理解,因此需要加强与舆论的沟通,尤其是做好指数构建方面的普及;另一方面与指数挂钩的ETF产品以及衍生品均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也需要跟市场做好沟通,以克服上述的困难。 上证综指的编制,还可以参考海外经验,在经济增长与流通市值存在长期协同的增长态势下,可以修改为流动市值而非总股本,同时建议结合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例如现金流、分红和营收等,来决定上市公司在上证综指中的权重,采取市值的办法对于一些小市值公司并不是非常合理,因此指数编写要降低对市值的依赖,改善权重的合理性,尤其是降低大市值股在的权重。 (本文作者介绍: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意见领袖|潘向东(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上证综指与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非协调性 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体现在多个层面,由于上证综指权重主要集中于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好处是上证综指较为稳定,波动小于创业板和深成指,但是缺点是不能完全反应所有公司的变化,往往出现赚了指数不赚钱的背离现象,因此,一是建议投资者多关注几类指数,除了上证综指外,也关注中证500、创业板指数等综合来看资本市场的表现。其次对于上证综指的编制,可以结合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例如现金流、分红和营收等,来决定上市公司在上证综指中的权重,采取市值的办法对于一些小市值公司并不是非常合理。 目前经济总量实现快速增长,中国A股市场市值也达到了57.8万亿元,占经济总量的将近60%,无论是A股市值还是经济总量占比均出现显著增长,对于上证综指长期徘徊的问题,主要跟中国上市公司结构有关系,上证综指的成分股大多数是权重股,成长股比例较低,因此需要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指数。 关于上证综指和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匹配问题,其实早就通过实证结果得出过结论:经济增长与流通市值存在长期协同的增长态势,因此我们会发现A股市场资本回报率相当可观,与此同时,上证综指与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非协调性,而且上证综指的波动要远大于经济增长的波动,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股灾,上证指数均创出新高之后出现大幅度回调,因此选取的时间段不同,我们会发现上证综指和中国经济增长并不完全匹配,例如选取2005年至2008年危机前,上证综指出现了爆炸性增长,此外,上证指数计算过程中将大量的非流通股份包含在内,也影响了上证指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 上证综指编制的最大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结构本身 中国退市制度还待完善,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退市,影响了指数质量。垃圾股波动比较大,流动性差,还容易受操纵,指数编制应该剔除垃圾股。不过,这只是表面行为,重要的是,完善退市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才能提高股市指数质量。 上证综指编制的最大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结构本身。一方面,上市公司和中国经济脱钩,中国新经济不断成长,而一些新经济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没在国内上市,就无法纳入指数,这也导致了指数中金融股、周期股比重偏大。另一方面,中国退市制度还待完善,一些上市公司不能及时退市,影响了指数质量。因此,B股并不是股市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否剔除影响不大。 虽然上证综指具有诸多不足,但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数,而且已深入民心,具有重大影响力。目前重要的是完善上证综指的编制方法,而不是代替它。另外,中国还存在诸多其他成份指数,这些指数在资本市场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上证综指互补,构成了中国完整的股市指数体系。综指和成份指数各有千秋。纳入成份指数的股票选择标准比较高,长期存活的概率比较大,避免了指数结构的变化,使指数具有连续性、可比性。但成份股的选择容易被操纵,而且有时成份股变更不及时,不能有效反应股市的情况。另外,欧美股市兴起比较早,当时选择成份指数是囿于计算能力,中国股市开市时间比较晚,计算机已普及,不存在计算困难,因此,中国是上证综指作为代表性指数,而国际上代表性指数基本上都是成份指数。 境外代表性指数一直处于调整中,整体上体现了指数的代表性、连续性。境外代表指数基本上以成份指数为主,纳入指数的股票选择标准比较高,长期存活的概率比较大,避免了指数结构的变化,使指数具有连续性、可比性。境外代表性指数往往以流通股份为权重进行加权,如果以总股本为权重,容易导致指数和市场偏离,以及指数被操纵。境外代表性指数调整还注意指数的连续性,避免指数的大幅波动,进而防止以股指为参考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上证综指的编制可以修改为流动市值而非总股本 面对目前的沪指编制进行调整,一方面来自舆论的不理解,因此需要加强与舆论的沟通,尤其是做好指数构建方面的普及;另一方面与指数挂钩的ETF产品以及衍生品均面临较大幅度的调整,也需要跟市场做好沟通,以克服上述的困难。 上证综指的编制,还可以参考海外经验,在经济增长与流通市值存在长期协同的增长态势下,可以修改为流动市值而非总股本,同时建议结合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数据,例如现金流、分红和营收等,来决定上市公司在上证综指中的权重,采取市值的办法对于一些小市值公司并不是非常合理,因此指数编写要降低对市值的依赖,改善权重的合理性,尤其是降低大市值股在的权重。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董登新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出现了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意见,这对民间扰攘经年的“沪指失真”呼声,是一次很好的反映。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对这种意见做出实质性反应,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打消监管部门可能存在的一个疑虑。 (一)打消顾虑尽快实现指数优化 有鉴于沪指多年徘徊在3000点上下的走势,此时如监管部门对沪指编制进行调整,可能马上就会面对“换掉温度计”“手动调指数”之类的舆论质疑。在当下的社情民意舆论场中,这恐怕是监管部门投鼠忌器的一个重要考量。 其实,关于优化上证综指编制的理由,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已极为到位,无需过多重复。只是在当下复杂的言论场中,这些理性意见很容易被轻易解构,从而为改革工作制造种种障碍。 面对可能出现的疑问,我们只需要开眼看看世界,就会清楚:横向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实在太过平常;纵向比,历史上全球主要指数的发展脉络也非常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证综指进行优化,根本无需顾忌那些可能出现的、似是而非的议论。 (二)横向:全球指数调整优化是“日常” 近年来,多数国际代表性指数均立足所在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实际,对指数编制方法进行合理调整,以保障指数功能作用的发挥,如标普500、恒生指数、TOPIX指数等。这些指数规则的变更一般依据审慎原则,经充分调研评估,考虑市场影响后分步实施。 举例来说,2005年标普宣布对其美国市场指数(含标普500指数)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2017年将新股计入的时间要求由上市满6-12个月改为12个月;香港恒生指数于2006年起逐步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日本东证TOPIX指数于2005年起分3个阶段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欧洲STOXX 50指数于2013年变更了新股快速计入规则。 从国际综合指数编制的经验看,既有采用总股本加权的如纳斯达克综指等,也有采用自由流通股本加权的如恒生综合指数等,加权方式的选择与指数功能定位存在关联。 (三)纵向:符合全球指数优化方向 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日经225指数为代表,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确有一些经典指数编制方法相对较为稳定,但历史地看,这些经典指数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需调整优化。 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例,为适应美国市场结构的变迁,编制方曾持续对指数编制方法中的选样规则(行业限制)持续调整,以保证指数的代表性。1896年至20世纪上半叶,指数样本股行业主要为炼油、钢铁、煤矿、橡胶等化工行业;20世纪70年代开始,消费类和服务类行业公司逐渐兴起,可口可乐、强生、摩根大通等企业陆续进入指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公司陆续进入指数,逐渐占据更多权重。目前指数样本中,只剩下7家是工业制造行业的企业,剩余的23家为服务、技术、零售和创新领域的企业。 此外,日经225指数也分别于1991年和2000年分别对样本调整规则及行业匹配规则进行过调整,以保障指数对日本市场变化的客观表征。在审慎评估指数对市场的表征情况、顺应市场呼声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情况下,以稳中求进的方式稳妥推进指数优化工作,符合国际惯例。 (四)指数的生命力在于用户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上证综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能否用其他指数来代替,用来表征沪市。对此,笔者的意见是,能否“代替”取决于用户,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通过主观“用力”来改变的情况。 代表性指数是历史与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历史悠久是代表性地位的重要基础。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正式公布至今已有121年历史,尽管市场长期以来对其编制方法颇有微词,但媒体和投资者早已习惯以其作为美国股市的表征。此外,代表性指数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排他性,单一市场的代表性指数往往只有一个。如英国、法国、德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股票市场均只有一个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是境内股票市场的第1只指数,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30年来投资者的自然选择,主要来自其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数据。同时,上证综指定位于表征沪市整体的运行状况,不是定位于投资功能。 因此,考虑到上证综指的重要影响力及投资者使用习惯,考虑到历史与市场自然选择的客观结果,不改变上证综指的功能定位,而对其进行优化调整,是尊重历史、尊重用户、尊重市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尊重历史和市场习惯的基础上,既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上证综指存在优化调整的空间,就应迅速响应社会各界的呼声,尽快对上证综指实施优化。而对其间可能出现的非理性声音,监管部门实在无需过度担心。国际经验充分说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非常正常,历史上全球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脉络也非常清晰。 (本文作者介绍: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董登新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出现了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意见,这对民间扰攘经年的“沪指失真”呼声,是一次很好的反映。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对这种意见做出实质性反应,笔者希望通过此文,打消监管部门可能存在的一个疑虑。 (一)打消顾虑尽快实现指数优化 有鉴于沪指多年徘徊在3000点上下的走势,此时如监管部门对沪指编制进行调整,可能马上就会面对“换掉温度计”“手动调指数”之类的舆论质疑。在当下的社情民意舆论场中,这恐怕是监管部门投鼠忌器的一个重要考量。 其实,关于优化上证综指编制的理由,两会代表委员的表述已极为到位,无需过多重复。只是在当下复杂的言论场中,这些理性意见很容易被轻易解构,从而为改革工作制造种种障碍。 面对可能出现的疑问,我们只需要开眼看看世界,就会清楚:横向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实在太过平常;纵向比,历史上全球主要指数的发展脉络也非常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证综指进行优化,根本无需顾忌那些可能出现的、似是而非的议论。 (二)横向:全球指数调整优化是“日常” 近年来,多数国际代表性指数均立足所在国家或地区资本市场实际,对指数编制方法进行合理调整,以保障指数功能作用的发挥,如标普500、恒生指数、TOPIX指数等。这些指数规则的变更一般依据审慎原则,经充分调研评估,考虑市场影响后分步实施。 举例来说,2005年标普宣布对其美国市场指数(含标普500指数)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2017年将新股计入的时间要求由上市满6-12个月改为12个月;香港恒生指数于2006年起逐步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日本东证TOPIX指数于2005年起分3个阶段由总股本加权改为自由流通股本加权;欧洲STOXX 50指数于2013年变更了新股快速计入规则。 从国际综合指数编制的经验看,既有采用总股本加权的如纳斯达克综指等,也有采用自由流通股本加权的如恒生综合指数等,加权方式的选择与指数功能定位存在关联。 (三)纵向:符合全球指数优化方向 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日经225指数为代表,全球主要股票指数中,确有一些经典指数编制方法相对较为稳定,但历史地看,这些经典指数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应需调整优化。 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为例,为适应美国市场结构的变迁,编制方曾持续对指数编制方法中的选样规则(行业限制)持续调整,以保证指数的代表性。1896年至20世纪上半叶,指数样本股行业主要为炼油、钢铁、煤矿、橡胶等化工行业;20世纪70年代开始,消费类和服务类行业公司逐渐兴起,可口可乐、强生、摩根大通等企业陆续进入指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公司陆续进入指数,逐渐占据更多权重。目前指数样本中,只剩下7家是工业制造行业的企业,剩余的23家为服务、技术、零售和创新领域的企业。 此外,日经225指数也分别于1991年和2000年分别对样本调整规则及行业匹配规则进行过调整,以保障指数对日本市场变化的客观表征。在审慎评估指数对市场的表征情况、顺应市场呼声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情况下,以稳中求进的方式稳妥推进指数优化工作,符合国际惯例。 (四)指数的生命力在于用户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上证综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能否用其他指数来代替,用来表征沪市。对此,笔者的意见是,能否“代替”取决于用户,这并非是一个可以通过主观“用力”来改变的情况。 代表性指数是历史与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历史悠久是代表性地位的重要基础。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正式公布至今已有121年历史,尽管市场长期以来对其编制方法颇有微词,但媒体和投资者早已习惯以其作为美国股市的表征。此外,代表性指数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排他性,单一市场的代表性指数往往只有一个。如英国、法国、德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地区)股票市场均只有一个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是境内股票市场的第1只指数,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30年来投资者的自然选择,主要来自其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数据。同时,上证综指定位于表征沪市整体的运行状况,不是定位于投资功能。 因此,考虑到上证综指的重要影响力及投资者使用习惯,考虑到历史与市场自然选择的客观结果,不改变上证综指的功能定位,而对其进行优化调整,是尊重历史、尊重用户、尊重市场的选择。 总而言之,在尊重历史和市场习惯的基础上,既然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上证综指存在优化调整的空间,就应迅速响应社会各界的呼声,尽快对上证综指实施优化。而对其间可能出现的非理性声音,监管部门实在无需过度担心。国际经验充分说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非常正常,历史上全球主要指数的优化调整脉络也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