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资料显示,上证综指从正式发布以来,在新股计入时间方面,历史上只是做出了三次的指数编制方案调整。其中,一次是在1999年、另一次是2002年,此外一次则是2007年,均与新股计入时间有关。截至目前,新股上市后的第11个交易日,这一计入时间仍然深刻影响着上证综指的表现。 2020年,可以认为是中国股市深化改革、全面发展的重要年份,这也是中国股市步入而立之年的关键时刻。多年来,投资者还是偏爱于追踪上证综指,并把它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或中国股市投资信心的参考指标。时至目前,上证综指已经成立了29年的时间,即使经历了三次的指数编制调整,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被认为存在指数失真的风险。 事实上,上证综指选取的是上交所上市的全部股票,并以此作为指数编制的样本股。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与深市市场相比,上证综指的样本股则更聚集传统周期行业,其中金融、地产、石油、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则是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上证综指的指数编制已经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市场结构显得比较落后与过时。 千呼万唤始出来,上交所将从今年7月22日起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案,对步入而立之年的中国股市来说,也将会是一项重要性的改革,甚至因此改变中国股市长期低迷的状况。 从指数编制的具体规则变化分析,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中,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将会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 再者,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十名的新上市证券,将于上市满三个月之后计入指数,而其余新上市证券将会在上市满一年之后计入指数,从而避免了以往上市第11个交易日计入新股,导致指数波动加剧,市场指数趋向于失真的风险。试想一下,纵观过去多年A股市场的新股表现,在上市初期,股票价格基本上呈现出大幅攀升的走势,而现有的新股上市规则,却导致了新股前高后低的表现,上市第11个交易日之后,股票价格多以下跌或阴跌走势为主。 此外,这一次的指数编制,将增加了更多的新元素,包括了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的证券等,将有望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这些年来,上证综指的指数编制更多反映出传统周期行业的走势,但从两桶油以及众多传统周期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分析,却长期处于阴跌不止的走势,而当年上市之初的炒作,却导致了价格虚高,这也是为之后股价阴跌不止埋下了伏笔。然而,在新经济迅速崛起的当下,传统周期行业已经不能够完全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市场指数更多反映了众多传统周期上市公司的价格表现,此前的指数编制已经显得比较落后与过时,而对今年7月22日起修订的编制方案,则将会增加更多的新经济元素,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元素计入上证综合指数,将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场指数的结构化表现,增强了市场指数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此次指数编制将具有重要性的影响意义。虽然初期可能对市场指数影响有限,且上交所已表态与现有市场指数无缝衔接,但作为多数投资者非常看重的市场指数,若市场指数的市场结构显得更加灵活,将会从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市场的影响,甚至增加市场的持续做多热情。 从过去的市场指数失真表现,到未来上证综指将会体现出更完善的多元化结构,市场指数的走势也将会逐渐减少对传统周期股票的过多依赖,对市场长期存在的3000点魔咒等现象将会起到很好的破解影响,从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层面上,将会起到很好的减负影响。 随着上证综指编制方案的全面调整,将会对中国股市的长远走势带来积极的影响,未来市场的表现也将会更加灵活,更能够进一步反映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功能,新一轮牛市有望从幻想逐渐变成了现实。
上证综指十年涨幅归零,引发巨大质疑,一些专家认为上证综指失真,专家建议对上证综指指数编制进行修改,上交所极为重视,毕竟指数不涨太难看,近日上交所对上证综指进行了新的一轮指数编制方式修改,希望股指能够走出令人期待的牛市,也更能体现股市的全貌,反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态势。 上证综指的修改吸纳的专家的某些观点,主要是三点,A,一个是上市后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证券,修正为自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B,被ST和*ST的,自披星戴帽后下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后的首个交易日剔除指数样本;摘星脱帽的,则按同样的时间规则纳入指数样本。C,上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等。方案于7月22日起实施。 我个人认为上证综指指数新的编制方案,更能反映一种市场的风貌,可以避免过度依赖周期股的历史,但是短期对指数影响不大,未必就能带来牛市,指数走熊,不仅仅是指数编制问题,还有股市定位问题,这才是根本。 首先剔除风险警示个股,对指数走势影响不大,主要是风险警示个股总市值很小,大概占权重的0.6%,不管股价涨跌对指数影响都不大,何况是在自披星戴帽后下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后,股价已经下跌很多了,但剔除垃圾股,市场才能起到吐纳作用。 其次改变新股计入指数时间,会有利于指数稳定,但对于指数上涨影响也是很小的,根据有关说法,新股平均9个涨停板,11天以后计入指数,会拖累股指上涨,看起来并不错,但问题是几家新股能够有多大的市值呢,也并不是每一家新股股价都是下跌的,像移远通信(行情603236,诊股)、斯达半导(行情603290,诊股)、海天味业(行情603288,诊股)、安井食品(行情603345,诊股)、韦尔股份(行情603501,诊股)等可是不断上涨的,以前新股是没有涨跌幅限制的,基本上就是一步到位,经过11个交易日也该调整到位了。 三是科创板证券计入指数,这有助于改变上证综指偏重周期股的历史,增加科技股权重,丰富上证综指产业代表性,截至6月15日,1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7万亿元,这个市值并不小,科创板走势对上证综指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目前位于高位估值偏高,随着IPO常态化和创业板注册制实施,科创板不可能维持目前高估值,可能会拖累上证综指,除非7月22日前能有充分调整。 上证综指不涨,关键是周期股权重偏大,而周期股因为经济发展从高投资向消费和科技创新转型,周期股股价进入了长期下降通道,加上很多周期股都是央企国企,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和缺少活力,股价走势低迷,典型的就是中国石油(行情601857,诊股),从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到现在赚钱已经是大不如昔,股价更是跌的一塌糊涂,不到当初的10%,加上权重很大,对指数拖累十分明显,煤炭、钢铁、有色和石油走势也是低迷不振的,对指数拖累难以言说。另一个就是银行,整个指数看是上涨的,可是今年以来,银行股价是下跌的,而且跌幅不小,对指数拖累十分明显。但科创板加入,上证综指弹性会增加,科创板充分调整以后,股指上涨就会更加的有新科技的基础,更能体现经济的发展趋势。 创业板指数10年年底的时候也是1137点,18年最低的时候也是跌倒了1185点,基本上没有涨幅,现在是2319点,涨幅有一倍之多,只是18年底的时候出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才激发了市场资金炒作热情,出现了一波科技股行情,今年年初开始出现了一波医药医疗保健行业行情,可是这个上涨是得益于业绩增长吗?不是的,而是得益于估值的提升,这种上涨是不靠谱的,关于医药医疗有两个观点可以说明非理性上涨,如医药板块已不看估值:近60只个股创新高 ;百倍市盈率不稀罕,估值100倍起步:私募大佬边打边撤 ,券商狂调目标价。 缘何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会带来科技股医药医疗保健板块上涨,历来我国股市有炒作概念股的传统,只不过是前一任领导人严厉打击市场炒作操纵股价行为,资金不敢炒作两市低迷不振缺少活力,才会有减少干预的说法,资金如鱼得水,开始疯狂投机炒作,不管是游资的快进快出,还是机构的抱团持股炒作,结果是一个样的。 那么资金缘何不炒作金融股而炒作科技题材股,在于金融股缺少概念,还要承担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重任,最近更是要求金融系统为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缺少想象空间,也在于需要资金量太大炒不起来了。 创业板上涨,明显带有投机炒作成风,在IPO 常态化和注册制改革下,创业板科创板高估值是不可能长时间维系的,未来股价调整不可避免,创业板牛市的泡沫迟早会有破裂的一天, A股长期熊市,虽然有指数编制因素,但与股市偏重融资带来的过度融资有关,也与偏重融资带来的上市公司质量低劣和公司治理不到位有关,尤其是大股东侵吞上市公司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严重伤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长期信心不高,资金绕开股市走并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种长期行为,宁可炒房、炒绿豆、炒生姜、炒大蒜也不愿意到股市。 股指要进入长期牛市,关键是让股市回归财富管理功能,公司治理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不是承担太多的支持重任,才能赢得资金的青睐。
上证指数越是逼近3000点,市场的阻力其实越大。我们知道3000点是个带有指标意义的关键整数关口,在现在的位置上冲击3000点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那么,今天盘中最高到了2983.44点,随之就出现了回落,而且是放量回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前方有层层的套牢盘,就像用竹竿子捅套牢的个股一样,第一次肯定能捅下来一批,再桶又下来一批,第三次捅的时候可能基本上该下的就下完了。之后可能阻力就会变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数踩上3000点才会踏实一点。这就是套牢盘跟持仓成本比例转化的问题。 今天上证指数绿盘收盘,深成指却相对强势,因为创业板马上就要搞注册制了,而且新三板精选层也在冲刺,这两大消息直接导致券商板块受益。市场的表现主要就是券商股冲高,引发一些套牢盘地出走或者止损,导致盘面有一些回落的特征。当然券商股也被认为是牛市的风向标,所以今天券商股拉升很容易让大家会有牛市又来了的感觉。 水皮觉得现在位置实际上就是价值中枢的位置,谈论牛市来临相对来讲还是算早。因为目前依然是反弹行情,甚至市场还没有反弹到春节之后的高位。所以现在说牛市来临是偏早,但是市场逐渐在转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不管是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在新的上证指数编制背景下,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说到上证指数,大家一直认为上证指数比较失真,主要在于回报率跟上市公司平均创造的利润相比,的确是不成正比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上证指数的编制有了调整,一方面剔除了ST股,另外一方面新股纳入的时间也做了调整,有助于上证指数表现出成长性。尤其是如果也推出50指数,科创板本身纳入上证指数,水皮想随着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市场不断新陈代谢,上证指数未来会有比现在相对强的表现。 但是现在指望上证指数有很大的改观,其实也不现实。因为现在市场格局仅仅是人心稳定,慢慢的开始转强,但是还远远没有到能够提升风险偏好度,可以达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到今天成交量放大之后,不光指数回落,今天下跌的股票实际上也是要超过上涨股票的。这就说明大家心态还是趋于谨慎,指数越是往上走,谨慎的投资者越多。当然对于整个市场抬升持股成本,本身也是一件好事。长城不是一天建成的,3000点也不是一步就可以跨越的。 一句话点评:3000点不是一步可以跨越的
A股投资者经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从2000年至今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而同期上证指数点位上涨大幅落后、大部分时间都在2000-3000点附近。上周五上证指数公布编制方法调整,也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更多关注。我们认为: 1)估值下降抵消盈利增长的贡献:盈利在2000年至2019年19年间年化复合增速10.2%(按照每年增速年化复合后扩大至6.4倍),跟GDP同期的年化复合增速12.8%相差并不大(GDP累计扩大至9.9倍)。但与此同时,上证指数TTM市盈率估值从约60倍下降至14倍,跌幅达77%。上证指数长期未能跟随GDP涨幅,主要是因为估值从相对高位向低位回落,抵消了同期盈利增长的贡献; 2)结构分化:“新老分化”是中国资本市场近年的重要特征,在整体指数点位滞涨的同时,新经济持续领涨并实现优异长线回报; 3)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迎来新一轮大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受供需双侧因素驱动,可能正在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中国股市市值在未来5-10年可能再次迎来大发展,估计未来5-10年中国证券化率从当前的60%左右提升至不同国际市场分布的中位数100%附近,总市值相比当前可能有翻倍的空间。 为何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而上证指数多年不涨 投资A股的国内及海外投资者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GDP从2000年的约10万亿元扩大到2019年约99万亿元,扩大8.9倍),而同期上证指数点位上涨大幅落后、大部分时间都在2000-3000点附近(2000年年底2073点,2019年年底3050点,仅上涨约50%)。 上周五上证指数公布30年来的首次指数编制方法调整,也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更多关注。我们在本篇报告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修订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均有限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修订上证综合指数编制方案的公告,并将推出科创板的首个指数:上证科创板50指数。上证指数编制方案的修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指数样本被实施风险警示的,从被实施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从指数样本中剔除。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证券,从被撤销风险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将其计入指数。 2) 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新上市证券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此前一般是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后纳入指数。 3) 上交所上市的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上市证券将依据修订后的编制方案计入上证综合指数。 本次修订明确了新允许上市的红筹公司、科创板公司纳入指数的问题,同时也对此前新股上市后纳入指数的规则进行了优化,但对市场有一定预期的“流通市值”靠档加权的编制规则方面,则依然维持了原来的总市值加权方式。 由于变化所涉及的市值及领域短期都较小,我们估计新的编制规则对上证指数的短期和中期影响都较为有限。 盈利增长基本跟上GDP的步伐,但估值回落抵消盈利上涨的贡献 从盈利累计增长及估值区间变化的分解,来看从2000年到2019年年底的19年间上证指数涨幅为什么会大幅落后GDP扩大的幅度,我们会发现: 1)盈利在19年间年化复合增速10.2%(按照每年增速年化复合后扩大至6.4倍),跟GDP同期的年化复合增速12.8%相差并不大(GDP累计扩大至9.9倍); 2) 与此同时,上证指数TTM市盈率估值从约60倍下降至14倍,跌幅达77%。 上证指数长期未能跟随GDP涨幅,主要是因为估值从相对高位向低位回落,抵消了同期盈利增长的贡献。 “新老分化”是中国资本市场近年的重要特征,新经济持续领涨并实现优异长线回报 与整体指数点位滞涨相比,更值得市场参与者重视的是中国股市近年的“新老分化”现象。 自2010年以来,在“总量增速下行、新老结构转换”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的资本市场中,与消费、医药、科技及先进制造相关的新经济板块大幅跑赢与投资相关的老经济板块。这一现象,不止是在A股成立,在海外中资股中也成立,在中国有较大业务比例的跨国公司中也成立。 从盈利增长、投资回报率(ROE)、新股上市及融资、估值等维度,我们都能注意到类似的特征。 以至于到目前,与泛消费相关的新经济板块占中国股市的市值从2007年占比约20%,已经上升至目前的接近50%;对应地,老经济板块的比重则从80%下降至50%附近。 基于海外投资者持股较重的50支A股(多数都来自消费等新经济领域)编制的指数长期年化收益率达到约20%,就是对这一现象最好的注解。 我们对此结构性表现的分析贯穿在近十年的策略主题研究中,代表性的请参见2010年3月23日《中国消费升级图谱》及2014年3月4日《中国的“老经济”与“新经济”》。我们预计新老分化的现象仍将在持续,并是仍将是分析中国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框架。 中国资本市场可能正在迎来新的大发展阶段 上证指数编制方法的修订对指数表现影响可能有限,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大趋势。 我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受供需双侧因素驱动,可能正在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中国股市市值在未来5-10年可能再次迎来大扩容、大发展,估计未来5-10年中国证券化率从当前的60%左右提升至不同国际市场分布的中位数100%附近,总市值相比当前可能有翻倍的空间: 基本面上看,中国的消费升级及产业升级趋势可能仍在深化,支持新经济板块大扩容; 估值的持续压缩可能接近尾声,估值重估需要多方面因素配合,但市场整体估值进一步压缩空间较小,未来股市及股指整体表现可能与盈利更加接近; 不断改革与开放,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对外开放等举措,正在全方位改善股市生态,促进优胜劣汰、上量提质; 居民资产配置拐点也为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创造了有利条件,详细请参看中金发布的《迎接居民资产配置拐点》主题报告。 我们看好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的龙头券商、交易所、财富管理及投资管理人的中长线前景,个股梳理详见正式发布的研报。
6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搞了一个大新闻——万年不变的上证指数要进行编制方案改革了。 (来源:上交所官网) 1、ST股和*ST股不再纳入 目前,上证主板*ST股一共有49家公司,包括*ST安通、*ST安信、*ST安信等。另外,上证还包括42家ST股,包括ST安泰、ST百花、ST长投等。 (部分*ST股,来源:Wind) 两者加总91家公司,占比上证主板总数量的6%左右。剔除这些垃圾股,当然有利于上证指数更好的反应上市公司整体水平。 但对于ST、*ST股又是一记重锤。比如现在跟踪上证指数的指数基金——上证综指ETF(510210.OF),206家成分股中,包含一家*ST股——*ST中珠(600568)。以后上证指数调整了,该指数基金就得将*ST中珠调出,被动减持。 (来源:Wind) 2、增加科创板和红筹股CDR 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也即将发布,由科创板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反映最具市场代表性的一批科创企业的整体表现。 据Wind,截至6月19日收盘,上证科创板50指数成分股总市值为10407.6亿元,其中总市值最高的为金山办公,市值为1298亿元;中微公司和澜起科技以1138亿和1008亿元位居2、3位。科创板50成分中,有26家公司市值超过100亿元。 (科创50指数部分样本股名单,来源:Wind) 将科创板纳入上证指数,有望为科创板的股票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对于上证指数而言,一些新兴行业公司纳入进来,一批企业未来会逐步成长为行业巨头,自然是好的。 另外,还要将红筹股CDR纳入指数,这显然是为中概股回归做准备的。 未来,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科技巨头,都能通过CDR上科创板,并纳入上证指数。这是要给上证指数进行换血准备的。 3、样本纳入时间变化 旧规下,新股上市第11个交易日便纳入上证指数。那时,新股可能连连板行情都还没有结束,股价处于高位区间,然后才会是漫漫价值回归。典型代表是中国石油。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正式挂牌上交所,首日股价高达36.27元。而目前,股价仅为4.3元,期间累计下跌88%,蒸发了5.89万亿元。 (来源:Wind) 新规下,新股上市1年后再纳入指数。因为一年之后有大小非解禁,基本价值回归的也差不多了,对指数拖累也小了。 但,沪市前10位的,门槛只需要3个月。当前,沪市市值第10名是恒瑞医药,为4934亿元。要冲进前10,怕也只有新经济巨头,比如阿里、腾讯等等。 (来源:Wind) 当然,这对于新股发行有一定影响,暂时不计入指数,那么指数基金的跟踪就没有那么迫切,会失去不少基金的被动买入,所以对于新股发行不利,甚至有可能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 打破新股神话,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4、7月22日生效 2019年7月22日,中国科创板横空出世,25家公司集体挂牌上市。到现在,市场已经112家企业。 上市首日至今,硕世生物、安恒信息涨幅超过200%,8家企业涨幅超100%,21家企业涨幅超50%。 (来源:Wind) 另一头则黯淡无光。据Wind,2家企业跌幅超过50%,18家企业跌幅超过30%。另外,共计62家企业不涨反跌,占挂牌总数的50%以上。 (来源:Wind) 在科创板推出整整1年的时候,调整上证指数和发布科创板50,具有重大纪念意义,亦有现实的考虑。对于科创50,因为经过长达1年时间的市场选择,有的公司价值被发现,有的公司价值回归合理,不会出现指数一发布即暴涨暴跌的情形。 不过,遗憾的的是,本次上证指数改革,加权方式依旧没有变化——一个股票总市值大,权重就高。比如,上证指数权重的大是四大行和两桶油,其资本表现长期拖累指数。 而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上证50、上证180、上证380则要好一些,以自由流通市值为基础来加权而来,限售股和大股东持有根本不会卖的股票,就不纳入加权计算。 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推进。整体而言,上证指数的改革益处多多,具备延续性。即便7月23日正式生效了,估计大多数股民不会察觉跟以往有什么不同。 此次上证指数调整,加之此前科创板创立、创业板注册制等一系列的资本市场的改革,将为未来股权时代打下最坚实的制度基础。未来,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需要更大比例的直接融资,也更需要活跃的、健康的资本市场。 制度愈发成熟,A股愈值得期待。
上证综指是A股市场最早诞生、最有影响力、最常用的股价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最大的优点是指数样本股覆盖上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这同时正是它最大的缺陷所在。 如何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我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上证综指样本股应剔除ST股及B股 ST股或*ST股是一类特殊股票,它是垃圾股或退市概念股的代名词,已非正常股票,其中相当部分已丧失投资价值,随时可能失去持续挂牌资格,尤其是当“一元退市”规则大显神威之后,ST或*ST股票大多排队进入一元股或仙股行列,并开始步入预备退市的“死亡通道”,这样的股票如果继续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就会扭曲股指的代表性。 此外,考虑到B股市场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对中国股市的代表性很弱,也建议从上证综指样本股中剔除。 (2)新股纳入上证综指的时间安排区分两类情形 一方面,由于主板新股在上市后存在严格的涨跌幅限制,上市后大多有一个“补涨”的过程,最高记录是30个涨停板。因此,建议主板新股在上市至少满30个交易日后,才能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另一方面,考虑到科创板新股在上市前5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幅限制,交易更充分,供求更真实,股价更均衡,因此,科创板上市新股纳入上证综指的样本股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3)加权方式及权重上限再设计 由于上证综指采用总股本(总市值)加权,导致金融股和地产股占据了较高的权重,对上证综指走势的影响较大。建议上证综指在计算方法上,将总股本加权修订为流通股加权(而且应该采用“境内流通股”加权),以便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股价波动。 此外,作为标志性指数,上证综指既要真实反映上交所全体上市公司股价的总体走势,也要反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行业代表性。目前互联网企业及新经济公司的在上证综指中的行业权重较低,尤其是自去年科创板推出后,应考虑在上证综指行业权重分配上,设置金融地产股权重上限,并同时留给科创板公司更高的权重上限。
上证综合指数(简称“上证综指”)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组成样本股,包括 A 股和B 股,包括ST股和*ST股,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整体表现,自 1991 年 7 月 15 日起正式发布。 上证综指以 1990 年 12 月 19 日为基日,以 100 点为基点。其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指数=报告期样本股的总市值/除数×100 其中,总市值= ∑(股价×总股本数) 为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当样本股名单发生变化或样本股的股本结构发生变化或样本股的市值出现非交易因素的变动时,股票指数根据样本股维护规则,采用“除数修正法”修正原除数。修正公式如下: 修正前的调整市值/原除数=修正后的调整市值/新除数 其中: 修正后的调整市值=修正前的调整市值+新增(减)调整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数,并据此计算以后的指数。 上证综指是A股市场最早诞生、最有影响力、最常用的股价指数。作为一个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最大的优点是指数样本股覆盖上交所全部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但这同时正是它最大的缺陷所在。 如何优化上证综指编制方法,我提出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上证综指样本股应剔除全部B股 众所周知,B股市场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现已完全丧失存在价值;它以美元标价、而非人民币标价,这是一个另类市场,已经彻底边缘化,尽早关闭B股市场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B股市场对中国股市不具有任何代表性,必须从上证综指样本股中全面剔除。 (2)上证综指样本股应剔除全部ST股 大家知道,ST股或*ST股是一类特殊股票,它是垃圾股或退市概念股的代名词,已非正常股票,其中相当部分已丧失投资价值,它们随时可能失去持续挂牌资格,尤其是当“一元退市”规则大显神威之后,ST或*ST股票大多排队进入一元股或仙股行列,并开始步入预备退市的“死亡通道”,这样的股票如果继续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就会扭曲股指的代表性。 (3)上证综指应将总股本加权改为境内流通股加权 这一建议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限售股不能交易,不能反映在真实的供求关系中,这部分限售股不应计入加权市值;第二,境外流通股不在境内交易,也不应计入加权市值。 实际上,股票总市值 =“境内股票市值”+“境外股票市值”。以A+H股为例,建设银行的总股本为2500亿股,其中,H股为2404亿股,A股为96亿股。 也就是说,许多大市值股票可能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同时挂牌,它的总股本与某个市场的实际流通股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将总股本作为某个市场指数计算的加权市值,这样的指数计算一定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严重失真的。 因此,强烈建议上证综指在计算方法上,应将总股本加权更正为境内流通股加权,这样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股价波动。 (4)新股纳入上证综指的时间安排区分两类情形 上交所新股发行上市有两种体制:一是科创板的注册制;二是科创板以外的核准制。 由于注册制发行新股在上市头5个交易日没有涨跌幅限制,交易更充分,供求更真实,股价更均衡,因此,科创板上市新股从第6个交易日就应该纳入上证综指的样本股。 然而,核准制发行新股存在“23倍发行市盈率”上限管制,而且在新股上市首日存在严格涨跌幅限制,由于人为压低发行价,因此,新股上市后大多有一个“补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核准制下,新股上市后都要连拉N个涨停板。根据过去经验,核准制发行新股上市后连拉涨停板的最高记录是30个交易日,为此,建议核准制发行新股在上市满30个交易日后,才能纳入上证综指样本股。 (5)指数权重再分配及权重上限再设计 由于上证综指采用总股本(总市值)加权,这直接导致金融股和地产股占据了超高的权重,并直接“操纵”了上证综指的涨跌。原因很简单:我国金融股、房地产股绝大部分都是超级大盘股、大市值股,而且它们大多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挂牌(A+H股),如果按总股本、总市值来加权计算上证综指,这显然会严重夸大A股权重作用。 与此同时,在一个高度“散户化”的A股市场,股民并不喜欢大盘股,尤其像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这样的超级大盘股,它们的总股本居然高达2000亿股以上,这样的股票一般不受股民欢迎,股民认为这类超级大盘股不易操纵股价、不易短炒,因此,工农中建四大银行股的股性不活,股价波动区间很窄,但它们却在上证综指中占有极高的权重。相比之下,这样的大盘股也就变成了上证综指的“晴雨表”,它们的股价长不高,上证综指就长不大。这是一个怪圈循环! 截止2020年6月11日,上证综指行业分布及权重比例(其中个股权重均有上限制约): 作为综合指数,上证综指既要真实反映上交所全体上市公司股价的总体走势,也要反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行业代表性。就目前的上证综指行业权重而言,金融地产及工业股合计权重竟逼近50%,而互联网企业及新经济公司的行业权重地位并不明显,尤其是自去年科创板推出后,上证综指应考虑在样本股行业权重分配上,可以适当调低金融地产股权重上限,并同时留给科创板公司更高的权重上限,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6)成份指数——道指DJIA经验借鉴 道琼斯指数DJIA及标普500指数虽然都是成份指数,但它们却完全剔除了外国公司。尤其道指DJIA是一个仅覆盖30只成份股的指数,它不以市值为权重,却以股价为权重,这使得股价越高的股票权重越高,进而对指数影响越大,因此,在成份股的选择上,它剔除了极端高价股和低价股,并尽量保证成份股在股价和行业分布上的代表性,以此来表达其样本股的代表性。 在道指DJIA30只成份股中,辉瑞制药最新收盘价为33.75美元,其他29只成份股最新收盘价均高于40美元,而最高股价为苹果338.8美元。因伯克希尔股价超过27万美元,亚马逊股价超过2500美元,谷歌股价超过1400美元,它们属于“极端”高股价,因此,道指DJIA没有将其纳入成份股。与此同时,道指DJIA虽仅有30只成份股,但它较好地兼顾了其行业先进性及代表性,比方,1999年道指首次引入NASDAQ成份股。在目前美股十大市值股中,道指DJIA成份股仅纳入了苹果、微软、维萨卡、强生4只股票,却放弃了谷歌、亚马逊、facebook、伯克希尔、沃尔玛,这正是综合考虑股价及行业代表性所做出的选择。 附:上证综指30年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