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项 2020年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前值1.42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前值6898亿),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长10.7%(前值10.5%),M1同比增长10%(前值9.1%)。 主要观点 一、信用扩张拐点已现,但实体融资需求和流动性依然不弱 11月金融数据释放出本轮信用扩张基本触顶的信号,在总量和结构上都有一些线索。总量上,社融同比增速13.6%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一则政府债券发行已经接近年末尾声,二则直接融资受到永煤违约事件的影响,形成拖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社融拐点略提前于我们的预期。结构上,企业长贷本月同比多增1681亿,幅度较前值有所收敛。并且,严监管下委托和信托贷款继续压降的同时,本月未贴现票据也继续收缩,伴随表内票据融资出现了下半年来的首次新增,背后或与疫情后高增的开票陆续到期有关,同时不排除有部分银行以票据替代短贷的可能,但规模估计不大。 但信用扩张的触顶不等于当前实体融资需求和流动性将就此剧烈转向。融资需求仍然不弱,对实体投放的信贷本月维持千亿级别的多增,企业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实体流动性积极向好,信贷不弱配合年底的财政支出,M2本月小幅回升到10.7%,M1同比更攀升至10%超出市场预期,我们预计拐点将在明年年初,触顶16%左右,再伴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回落、表外融资的收紧和财政力度的收敛而开启下行,于2021年底回落至8%左右。 二、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子弹”还在继续飞 信用扩张虽然基本触顶,但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用仍在继续释放,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仍在强化。最直接的观测指标就在持续快速上行的M1。M1同比对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和大宗商品价格具有稳定的领先关系(1年左右),M1高增代表企业资金的活化比例持续提高,经营和生产行为持续活跃,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持续强化。 顺周期修复的动能预计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高景气度有望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二是消费复苏服务业和耐用品量价回升可期,三是制造业投资上行趋势明显,上游投资(取决于前期工业企业利润和大宗商品价格)、中游投资(取决于出口和汽车需求)、下游投资(取决于消费的复苏),都看到积极的信号。因此,尽管信用周期基本见顶,但我们认为经济逐步升温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三、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还需再等一等 结合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还没有到来,或待到明年二季度,权益上半年好于下半年,利率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对于权益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超额流动性,即M1同比-名义GDP同比,决定了估值的变化。明年一季度之前,M1同比和名义GDP同比同步修复,权益压力不大。但关注一季度之后M1回落带来的超额流动性收缩,或形成杀估值的压力,指数估值承压,行业估值中性收敛。结合我们对于经济基本面修复动能的判断,预计“景气度向上+估值分位数偏低”的这部分行业出现戴维斯双击个股的可能性最高,包括专用设备、轻工、化工、电气设备、非银金融、采掘、有色,需认真把握。 对于利率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社融-M2同比,决定了利率的拐点,代表广义资金供需领先利率2个季度左右。影响定价的基本面指标则是工业经济名义增速,决定了利率的中枢,代表经济可以提供的回报,同步于利率变化。综合来看,两者决定利率长期趋势性机会仍然要等到明年二季度左右,10y国债利率全年在3~3.5%之间震荡概率较大。 风险提示:表外融资收缩和国企违约的负面冲击超预期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一 信用扩张基本触顶,经济还没到顶 (一)信用扩张拐点已现,但实体融资需求和流动性依然不弱 11月金融数据释放出本轮信用扩张基本触顶的信号,在总量和结构上都有一些线索。总量上,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同比增速13.6%较前值回落0.1个百分点。一则政府债券发行已经接近年末尾声,11月新增4000亿,同比多增幅度减小至2284亿,拉动减小。二则直接融资受到永煤违约事件的影响,同比大幅少增逾2000亿,形成拖累。两个因素共同导致社融拐点略提前于我们的预期。结构上,企业长贷本月新增5887亿,同比多增1681亿较前值有所收敛(10月同比多增1897亿)。并且,严监管下委托和信托贷款继续压降的同时,本月未贴现票据也继续收缩,伴随表内票据融资出现了下半年来的首次新增,背后或与疫情后高增的开票陆续到期有关,同时不排除有部分银行以票据替代短贷的可能,但规模估计不大。 但信用扩张的触顶不等于当前实体融资需求和流动性将就此剧烈转向。融资需求仍然不弱,对实体投放的信贷本月维持千亿级别的多增,企业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实体流动性积极向好,信贷不弱配合年底的财政支出,M2本月小幅回升到10.7%,年内大概率维持震荡,至明年小幅回落。M1同比在高基数上攀升至10%超出市场预期,我们预计拐点将在明年年初,触顶16%左右,再伴随着房地产销售的回落、表外融资的收紧和财政力度的收敛而开启下行,于2021年底回落至8%左右。 (二)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子弹”还在继续飞 信用扩张虽然基本触顶,但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用仍在继续释放,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仍在强化。最直接的观测指标就在持续快速上行的M1。M1同比对工业企业库存周期和大宗商品价格具有稳定的领先关系(1年左右),M1高增代表企业资金的活化比例持续提高,经营和生产行为持续活跃,经济顺周期修复的动能持续强化。 顺周期修复的动能预计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口高景气度有望持续到明年上半年,二是消费复苏服务业和耐用品量价回升可期,三是制造业投资上行趋势明显,上游投资(取决于前期工业企业利润和大宗商品价格)、中游投资(取决于出口和汽车需求)、下游投资(取决于消费的复苏),都看到积极的信号。具体分析详见我们的年度策略报告《2021:归途——年度宏观策略展望》。因此,尽管信用周期基本见顶,但我们认为经济逐步升温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三)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还需再等一等 结合流动性和经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大类资产的趋势性拐点还没有到来,或待到明年二季度,权益上半年好于下半年,利率下半年好于上半年。 对于权益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超额流动性,即M1同比-名义GDP同比,决定了估值的变化。明年一季度之前,M1同比和名义GDP同比同步修复,权益压力不大。但关注一季度之后M1回落带来的超额流动性收缩,或形成杀估值的压力,指数估值承压,行业估值中性收敛。结合我们对于经济基本面修复动能的判断,预计“景气度向上+估值分位数偏低”的这部分行业出现戴维斯双击个股的可能性最高,包括专用设备、轻工、化工、电气设备、非银金融、采掘、有色,需认真把握。 对于利率而言,影响定价的流动性指标是社融-M2同比,决定了利率的拐点,代表广义资金供需领先利率2个季度左右。影响定价的基本面指标则是工业经济名义增速,决定了利率的中枢,代表经济可以提供的回报,同步于利率变化。综合来看,两者决定长期趋势性机会仍然要等到明年二季度左右,10y国债利率全年在3~3.5%之间震荡概率较大。 二 11月数据:信用扩张的顶点基本确认 (一)社融:违约事件冲击和政府融资回落带来社融增速拐点 11月新增社融2.13万亿,同比多增1363亿,存量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至13.6%。11月社融增速的回落,一在政府债券发行已至尾声,对社融增速的拉动减弱,二在永煤违约事件导致直接融资受到冲击,并对社融增速形成负面拖累。社融增速的拐点也因此提前确认。 细项数据看,向实体投放的人民币贷款11月新增1.53万亿,同比多增1667亿,反映实体部门整体的融资需求依然不差。表外融资11月收缩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其中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收缩626亿(前值:收缩1089亿),委托贷款收缩31亿元(前值:收缩174亿元),信托贷款收缩1387亿元(前值:收缩875亿元)。表外融资本月收缩幅度较大,一部分原因是房地产融资全面收紧下信托贷款萎缩提速,另一部分原因是本月的未贴现承兑汇票收缩并且同比还少增了1196亿,或与疫情后高增的开票陆续到期有关,同时不排除有部分银行以票据替代短贷的可能。 此外,政府债券11月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尽管同比来看政府融资依然对社融形成支撑,但是伴随发行进程接近尾声,拉动力明显减弱。直接融资11月新增1633亿元,同比大幅少增逾2000亿,其中债券净融资下降至862亿,同比少增近2500亿,股权融资规模771亿,同比多增247亿。 (二)信贷:信用顶点确认但融资需求仍然不差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同比多增400亿,环比多增约7400亿,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至12.8%。受非银贷款的拖累,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有限,但对实体投放部分同比依然多增1667亿,反映当前的融资需求依然不弱。结构上,企业长贷占比小幅回落至41%,同比多增1681亿幅度也略有收敛。整体来看,本月信贷数据反映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的过程中,信用扩张的顶点目前已基本确认,但融资意愿就此快速降温的可能性也很小。 居民短贷新增2486亿元,同比多增344亿元。居民长贷新增5049亿元,同比多增360亿。对应来看,11月百强房企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2.7%(前值21.5%),狭义乘用车零售同比持平于8%,商品房与汽车销售增速于高位震荡,进一步抬升的空间有限,居民长贷同比多增幅度也因此略有收窄。 企业部门短贷增加734亿元,同比仍少增909亿元。企业长贷保持高增长,11月新增5887亿依然超过历史同期,但同比多增1681亿元幅度有所收敛。表内票据融资新增804亿元,同比多增180亿。中长期贷款的高增反映企业部门的生产投资活动依然活跃,融资需求强劲。此外,非银贷款继续收缩,11月减少1042亿,同比多减1316亿。 (三)存款:M1进一步突破触及10% 11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总量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00亿元,仅财政部门存款少增,实体经济私人部门存款多增。财政存款11月减少1857亿,同比多增594亿,环比减小逾1万亿。非银存款增加8516亿元,同比多增1537亿元,环比多增5600亿。企业存款增加近8500亿,同比基本持平。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同比多增3868亿。 11月M2同比抬升至10.7%,M1同比继续高增至10%。M1同比继续回升,与近期财政资金投放加快、房地产销售增速维持高位、以及小微贷款与制造业贷款的积极投放有关,对应到经济基本面则反映的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国内典型商品如螺纹)以及景气度的抬升(PMI突破高位)。同时本月M2小幅上行,与财政存款的支出提速同时新增信贷依然不弱有关,但抬升的幅度亦非常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的11月金融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专家表示,11月M2增速和新增社融略超市场预期,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M2同比增长10.7%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M2同比增速反弹有多方面原因:一是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元,信贷派生能力稳中有升,对M2扩张起到积极作用;二是财政支出对货币投放形成贡献;三是11月M1同比增长10%,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活力增强,经济复苏持续向好。 东吴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表示,11月M1和M2分别较上月回升0.9个和0.2个百分点,一方面,得益于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力进一步增强,近期宏观数据向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从分项看,11月贷款同比多增主要受企业中长期贷款和居民贷款拉动。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81亿元,显示当前制造业投资持续修复、基建发力等继续支撑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同时也与监管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有关。1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60亿元,仍处高增状态,但多增规模少于此前月份,除受信贷额度制约外,也与商品房销售边际降温态势相一致。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3.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6%。专家表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略超市场预期,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比去年同期多增幅度较大,对社融形成贡献。 温彬表示,11月广义货币增长和新增社融略超预期,新增信贷基本与预期相符,体现了货币政策调控逐渐回归常态,但结构优化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对市场形成一定冲击,流动性分层导致信用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压力有所增加。临近年末,市场资金需求较为旺盛,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王青认为,在货币政策调控回归常态化带动下,年末宽信用将持续处于“退潮期”,压降房地产相关融资、支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显现。
11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456亿元 资金向企业中长期贷款倾斜 多项金融数据回暖 着力“输血”实体特征凸显 在经过10月季节性回落后,11月多项金融数据“回暖”。根据央行12月9日发布的数据,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 机构普遍认为,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3万亿,从全年信贷投放节奏来看符合季节性规律。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11月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部门贷款新增7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18亿元;居民部门贷款新增753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703亿元;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减1316亿元,说明影子银行治理发挥积极成效,资金空转明显改善,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11月贷款期限结构进一步向中长期倾斜,11月企业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5887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681亿元。温彬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较多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投资需求也在同步回升,金融加强对制造业、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发挥积极效果,基建等中长期投资逐渐发力。 在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地方债的拉动下,11月社会融资规模的新增额站上2万亿关口,单月新增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406亿元,环比多增7127亿元,略超市场预期。表内贷款和政府债券比去年同期多增幅度较大,对社融形成贡献。但受违约事件影响,企业债融资同比少增近2500亿元。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称,11月新增社融规模环比多增,主因是新增人民币贷款环比季节性回升。从同比来看,11月新增社融多增主要受政府债券融资、人民币贷款和委托贷款三项拉动。 展望后续政策走势,温彬表示,临近年末,市场资金需求较为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王青认为,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带动下,年末宽信用将持续处于“退潮期”,压降房地产相关融资、支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特征将进一步显现。(记者 向家莹)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11月,地方政府债券(以下称地方债)发行1384亿元,全部为再融资债券。截至11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62602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4945亿元,再融资债券17657亿元。新增债券中,一般债券发行947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专项债券发行3546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94.6%。 11月地方债发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行利率有所降低。11月,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3.58%,较10月(3.67%)下降9个基点。二是发行期限明显缩短。11月,地方债平均发行期限12年,比1-10月平均发行期限缩短3年。三是二级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截至11月底,地方债现券交易量12.9万亿元,同比增加3.9万亿元;换手率(现券交易量/托管总量)0.51倍,同比增加0.1倍;质押式回购规模20万亿元,同比增加2.9万亿元。四是认购需求稳定。11月,部分公司信用类债券发生违约,信用债券发行面临一定困难。地方债作为优质资产,发行保持平稳,认购需求稳定。 经国务院批准,用于支持化解地方中小银行风险新增专项债券额度2000亿元已于近期下达,财政部将密切关注债券市场形势,积极指导各地做好发行工作,确保全年地方债发行工作顺利收官,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今日,港股市场39支银行股中有20支下跌。其中,招商银行跌幅一度接近6.5%,收于35.75港元,创7月以来最低。交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农业银行、恒生银行、哈尔滨银行跌幅均超过3%。 A股市场上,平安银行跌幅最大,为3.33%。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跌幅炒超过2%。3大国有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在港股及A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消息面上,有业内人士表示,9月27日有大行收到通知,称监管机构近期将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 此外,上半年已有部分银行释放出了个人按揭贷款额度紧张的信号,并且呼吁客户办理房贷提早还款业务,以腾挪房贷额度。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监管年初就有要求,本年度新增涉房贷款不能超过全部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这一比例或为30%左右,但尚未得到证实。 据测算,新增贷款比例为30%,大概是2015年房地产去库存政策推出之前的水平,去库存政策出台后的2016年,新增涉房贷款比例猛增至了44%以上。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新增房地产贷款及占比都有大幅的下降。 业内人士称,在严格的监管政策下,银行对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规模很小,相比之下,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比例相对较高。 同时,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银行更倾向于选择抵押贷款和拨备比例较低的个人按揭贷款,因此上半年贷款放量普遍较大。 “房住不炒”政策虽然持续升温,但“金九银十”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依然旺盛。以广州为例,近两个月中,广州楼市回暖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8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8月份广州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1.7%,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一,房价连续两个月领涨全国。 但是,由于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收紧,不少银行在贷款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反而呼吁客户提前偿还贷款,以降低银行的涉房贷款规模。 回看往年,4季度本来就是银行按揭额度最少的一个季度,只是今年房地产金融政策的限制使得额度更为紧张。 2020年上半年,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4家银行的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超过30%。其中平安银行新增涉房贷款占比超过50%。 而6家国有银行中,除中国银行外,其他国有大行上半年的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都调整到了30%以下。 包括“房住不炒”政策在内,金融风险防控已被监管部门反复强调多年。而房地产作为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行业,自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9月14日,保监会银监局副局长朱彤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保监会继续在30多个重点城市开展房地产贷款专项整治,加大对首付贷款和消费贷款资金流入楼市的查处力度,引导银行资金重点支持民生工程,住房贷款余额稳步增长,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 从一系列的的消息与监管部门的动作来看,对房地产金融的监管的力度将会持续加大,以践行“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
中长期贷款走强,新增贷款超预期 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9万亿(社融口径1.91万亿),强于市场预期(1.7万亿)。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6360亿,同比多增1420亿;主要是房贷)和企业中长期贷款(1.07万亿,同比多增5040亿)均大幅强于去年同期,后者尤甚。中长期贷款走强抵消了监管收紧导致的票据融资规模减少(收缩2630亿,同比多减4420亿)。居民中长期贷款走强反映了过去几个月房地产销售比较强劲,而企业中长期贷款走强则可能体现了央行通过发放再贷款和放松贷款监管要求等方式提供信贷支持。 政府债券发行、人民币贷款和影子信贷走强推高新增社融 9月社会融资规模3.48万亿,大幅强于市场预期(3万亿)、但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3.5万亿),并且同比多增近1万亿。政府债券净发行(1.01万亿,同比多增6330亿)、人民币贷款(1.91万亿,同比多增1580亿)和未贴现票据(1500亿,同比多增1930亿)再次成为推动社融走强的主要因素。其中,9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发行4000亿以上,继续为基建提供显性预算融资支持。不过,9月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合计收缩1480亿(同比多减780亿),可能与最近开发商融资收紧相关。 整体信贷增速和信贷脉冲进一步上行 我们估算9月整体信贷(社融剔除股票融资)同比增速再次上行0.2个百分点至13.6%(官方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速也提高了0.2个百分点至13.5%),我们估算的信贷脉冲也进一步反弹至GDP的8.4%左右。9月季调后新增信贷流量大致持稳于GDP的30%(3个月移动平均)。整体来看,今年前9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万亿(同比多增2.6万亿),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9万亿(同比多增9万亿),已经分别达到了去年全年新增规模的97%和115%。 整体信贷增速可能即将见顶,2021年回落 鉴于整体经济活动仍在继续回暖,且二三季度信贷反弹强劲,我们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保持支持基调,但不会进一步加码。潜在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或将限制央行进一步货币宽松的空间。事实上,4月以来流动性条件已有所收紧,市场利率明显上行。我们预计到2020年底,7天回购利率将在2.2%左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左右。对于判断货币信贷政策立场最重要的指标,我们预计整体信贷增速会在10-11月见顶、年底为13.8%左右,到2021年底可能回落至11%或更低(参见《中国货币政策:宽松还是收紧?》)。我们预计信贷刺激和名义GDP走弱将推升今年中国宏观杠杆率(非金融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25个百分点。2021年随着信贷增速放缓和经济增长在低基数上反弹,宏观杠杆率可能随之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