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间,股价走出“3+4(3个10%涨停+4个20%涨停)”的天山生物(300313)发布股价交易严重异常波动暨股票停牌核查公告,公告表示,因公司股票交易价格连续10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00%,公司股票8月28日开市起停牌核查。 触发创业板新规严重异常波动及停牌标准 此前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发的创业板新规对异常波动以及严重异常波动做了相应标准。创业板股票竞价交易出现下列情形的,属于异常波动: (一)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30%的。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的计算公式为: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单只股票涨跌幅-创业板综合指数涨跌幅。 (二)中国证监会或本所认为属于异常波动的其他情形。 创业板股票竞价交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严重异常波动,本所公布严重异常波动期间的投资者分类交易统计等信息: (一)连续10个交易日内3次出现第4.2条规定的同向异常波动情形; (二)连续10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00%(-50%); (三)连续30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0%(-70%); (四)中国证监会或者本所认定属于严重异常波动的其他情形。 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修订)指出,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出现本所业务规则规定的严重异常波动的,应当于次一交易日披露核查公告;无法披露的,应当申请其股票自次一交易日起停牌核查。 停牌新规之后首次因股价大涨而停牌的“妖股” 众所周之,在2017年、2018年,经常有“妖股”因短期涨幅过大而被交易所实施停牌的情况,例如贵州燃气(600903)、万兴科技(300624)、华锋股份(002806)等妖股都曾经历过一次甚至两次停牌。但是对于停牌制度,不少投资者更有“妖股通行证”的说法。 然而自2018年12月28日,深交所以及上交所同时发布停复牌业务指引,指导意见明确了以不停牌为原则、停牌为例外,短期停牌为原则、长期停牌为例外,间断性停牌为原则、连续性停牌为例外。 停牌新规发布之前,最后一只因短期涨幅异常而停牌的个股,为恒力实业。彼时,恒力实业自底部连续7连板,在2018年10月30日迎来停牌,三个交易日复牌后继续涨停,股价一度涨逾3倍。
8月21日以来,央行已经连续3个工作日进行了14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持平。央行开始进行14天公开市场投放,这代表了怎样的态度和方向?本报告将进行简要分析。 是2016昨日重现? 回顾2016年以来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历史,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下半年-2017年底以外,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主要集中于春节前后、季末、年中和年末,并且主要集中在当月的中下旬。 梳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告我们可以发现,央行投放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维护特定时期流动性稳定,比如春节前后、季末、年中、年末等。 第二,对冲财政因素扰动,如政府债券发行缴款、财政收支变化、税期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等。 第三,对冲金融机构缴准、监管因素带来的流动性扰动和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负债稳定性。 此外,还有少部分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会出现在非春节或季末月份,比如2017年5、7、8、10、11月,2018年4、5、7月以及2020年8月。具体原因,根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公告显示,主要仍是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税期、金融机构缴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影响。 综上所述,2016年以来央行进行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目的主要还是维护资金面平稳,减少季节性扰动,平抑市场短期波动。 回到当下,8月本身并非缴税和缴准大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也主要集中在5月底,因此这些因素并不是最近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的原因。 传统因素观察,考虑到8月有大量政府债券(主要是地方债)发行,那么今年8月下旬央行进行14天逆回购投放很可能与此有关。 回顾历史我们也可以发现,2016年、2017年和2018年4、5、7月央行进行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时,都有大规模政府债券净融资。 除此之外,对于今年二季度政府债券密集发行等季节性因素对资金面的冲击,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把握好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及时熨平流动性短期波动,并于6月中旬启动14天期逆回购操作提前满足市场跨半年末流动性需求,稳定市场预期,也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因此,其目的大概率还是为了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维护资金面稳定。 除此之外,央行是否还有其他想法? 市场担心央行进行14天逆回购投放是否会重现2016年8月的情形。对此,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2016年8、9月,央行在7天逆回购基础上,分别新增了14天和28天逆回购品种。 对此,2016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受地方债密集发行、财政税收、外汇占款下降等因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波动有所加大。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考虑调控需要、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需求,在每日常态化操作机制下丰富操作品种,以7 天期逆回购为主,灵活搭配14 天和28天期逆回购,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适度提高资金稳定性,熨平季节性因素等引起的流动性短期波动,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具体而言,央行解释当时增加14天和28天逆回购品种的原因包括: 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搭配需求,提高市场资金面稳定性。2016年以来,受财政收支、地方债和可转债发行、资本流动等因素叠加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更趋复杂,央行增加14 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可为市场提供更多选择,推动金融机构优化流动性管理,合理摆布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进而提高银行体系资金稳定性,增强货币市场应对流动性波动的弹性。 缓解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供求的扰动,维护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央行开展14 天期、28 天期逆回购操作可在特定时点跨越税期、节假日和监管考核期,及时填补市场资金供求缺口,降低金融机构短期融资到期滚续的压力,适度减少期限错配,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融通行为,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2016年货币市场单日交易量一度跃升超过4 万亿元,是2014 年日均交易水平的4倍,90%左右是隔夜品种,短期内交易量迅速膨胀和交易期限超短期化蕴含的风险值得重视。适当拉长资金供应期限,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防范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此外,《2016年货币政策调控与改革回顾》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变化,我们还在以7天期逆回购为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上,于8月下旬和9月中旬先后增加了14天期和28天期逆回购品种,市场利率随经济基本面和通胀走势变化适度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范金融机构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的作用。” 按照2016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新增14天和28天逆回购的原因是“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融通行为,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因为2016年上半年隔夜回购占比超过90%。而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和通胀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实际上在转变,逐步过渡到收紧。 对比之下,当前经过二季度央行打击资金空转套利,隔夜回购交易规模显著下降,虽然隔夜占比仍在高位,但“退空转”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交易结构上可能有进一步优化的诉求。比之2016年还是有显著差别。 此外,就是基本面了,目前PPI回升趋势明显,根据节奏央行确实存在一定的引导可能。所以从央行投放加权利率考虑,整体利率水平近期确有走高。 但是2016年所处的宏观背景与当前还是有诸多不同,简单复刻的可能性仍然较低,所以还是要回到央行本身的行为逻辑进一步探究。 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态度 2020年6月以来,货币政策的重点转向“适度”和防风险。 具体到资金利率,央行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央行不希望利率过低。 2020年7月10日央行在新闻发布会中也指出要求利率不能严重低于和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 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四中央行指出利率过低会导致“资源错配”、“过度加杠杆”、“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央行希望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政策利率波动。 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2020年8月25日国务院例行吹风会均有提及:着力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促进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央行政策利率波动。 (1)资金利率围绕7天OMO利率波动。 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先强调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作为短期市场利率中枢”,然后对于二季度资金利率过低的情况,央行表示:“4月份,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受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采取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压低了货币市场利率,一度脱离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5月下旬以来市场预期回归理性,货币市场利率回升至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附近。” (2)同业存单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 202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与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共同形成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传达了央行利率调控的信号。 同业存单、回购和拆借等银行之间融资工具的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看,大体也是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的。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当前的背景下,DR007、CD和十年国债按照哪个区间范围波动? 从2015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调控的历程观察,DR007依次经历高于OMO7天,围绕OMO7天和低于OMO7天三个阶段。 假使按照央行行为直接理解,那么未来DR007还是以OMO为中枢上下波动,则中枢水平大约是2.2%。 与此对应,CD利率在过去主要是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高于MLF利率和低于MLF利率。现在的问题是CD利率是否确定再度回到高于MLF利率的状态?这一点似乎并不确定。至少逻辑上应该是同样以MLF利率为中枢围绕上下波动为主。 现有调控操作下如何实现让利目标 投资者可能会关心,在资金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同业存单利率围绕MLF利率波动(即利率中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下半年的降成本以及让利任务该如何实现呢? 对此,刘国强副行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前7个月金融部门共让利8700亿元……后面还有几个月,8月-12月,金融部门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大约6000多亿元,全年合计减负1.5万亿元,估算的办法是根据当前的利率水平以及通过疏通利率传导,推动贷款利率略有下降,并落实好各项已出台的政策情形估算的。”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孙国峰也表示:“LPR和贷款利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20年7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的降幅,体现了LPR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可见,央行认为在目前的政策利率水平下,通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推动贷款利率小幅下降,从而完成今年的降成本和让利任务。 这个表述意味着什么? 首先明确到年底贷款利率仍然需要推动下行,当然是没有明确降息的基础上。 其次,贷款利率下行意味着政策利率至少保持稳定。 最后在贷款利率继续保持进一步下行的过程中市场利率会如何变化?从历史情况看至少利率不会简单走熊。 小结 回顾历史,少部分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会出现在非春节或季末月份。具体原因,根据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公告显示,主要仍是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税期、金融机构缴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影响。今年8月下旬以来央行进行14天逆回购投放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对冲政府债券发行缴款。 除此之外,央行是否还有其他想法? 市场担心央行进行14天逆回购投放是否会重现2016年8月的情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2016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表述,新增14天和28天逆回购的原因是“引导金融机构资金融通行为,优化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结构”,因为2016年上半年隔夜回购占比超过90%。而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基本面和通胀形势的变化。 对比之下,当前经过二季度央行打击资金空转套利,隔夜回购交易规模显著下降,虽然隔夜占比仍在高位,但“退空转”取得初步成效,交易结构上或有优化的诉求,但至少没有那么突出强烈。此外,就是基本面了,目前PPI回升趋势明显,市场充斥着通胀预期的压力,但是2016所处的宏观背景与当前还是有诸多不同,简单复刻的可能性仍然较低,所以还是要回到央行本身的行为逻辑进一步探究。 对于资金利率,央行的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央行不希望利率过低。另一方面,央行希望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政策利率波动。 现在的问题是,在当前背景下,DR007、CD和十年国债按照哪个区间范围波动? 从2015年四季度以来央行调控历程观察,DR007依次经历高于OMO7天利率,围绕OMO7天利率和低于OMO7天利率三个阶段。 假使按照央行行为直接理解,那么未来DR007还是以OMO利率为中枢上下波动,则中枢水平大约是2.2%。 与此对应,CD利率在过去主要是经历两个阶段,分别是高于MLF利率和低于MLF利率。现在的问题是CD利率是否确定再度回到高于MLF利率的状态?这一点似乎并不确定。至少逻辑上应该是同样以MLF利率为中枢上下波动。 在资金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同业存单利率围绕MLF利率波动(即利率中枢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下半年的降成本以及让利任务该如何实现呢? 央行在国务院吹风会上明确表示: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这个表述意味着什么? 首先明确到年底贷款利率仍然需要推动下行,当然是没有明确降息的基础上。 其次,贷款利率下行意味着政策利率至少保持稳定。 最后在贷款利率继续保持进一步下行的过程中市场利率会如何变化?从历史情况看至少利率不会简单走熊。 对于债券市场我们认为可能仍然以震荡为主。
博威合金8月25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由于公司对所有存货都进行了套期保值,所以铜价的波动对我公司的利润没有太大的影响。
高连奎《诞生在中国的经济学》:精准调控主张经济应该无波动增长 经济发展不能大幅波动,“无波动增长”是宏观经济治理追求的目标之一。首先企业发展受不了波动,无论多么辉煌的企业,只要几个月没有订单就会倒闭,企业家多年的积累就可能毁于一旦。其次,企业职工也受不了波动,失业没有收入是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遇到的。 经济波动的本质是经济内部“能量的不均匀释放”。促进经济增长的能量一般有四种来源,分别是科技的进步、消费的提升、交易范围的扩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自然条件下,这些经济增长能量的释放都是随机的,如科技的进步,说不清真理的苹果什么时候就砸到科学家的头上。而消费的提升、交易范围的扩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则比科技进步进行得更缓和些,但也很难控制,很多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经济如果存在波动,经济繁荣时扩大的产能,到了萧条时这种产能就成为巨大的浪费,很多崭新的机械设备可能就会被当废铁卖掉。 我们根据经济能量释放的类型,可以将经济分为两种:一种是温泉型经济,一种是火山型经济。温泉型经济就是经济能量缓慢、匀速释放的经济;而火山型经济则是经济能量在一段时间剧烈释放,又在一段时间休眠的经济。西方国家基本上就是火山型经济,而中国则是温泉型经济。显然温泉型经济是好的、理想的,但达到这种理想状况,则需要调控的艺术,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
一、五年来汇改成效显著 “8.11”汇改迄今已有五年。五年来,人民币汇率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这与2015年推行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8.11”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要的是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了收盘汇率+一揽子货币汇率+逆周期因子的定价机制,之后还推出了一系列配合中间价机制改革完善举措,包括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离岸市场和市场预期管理等一系列适应性和配套性机制改革和政策完善。从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五年来保持基本稳定、阶段性双向波动、弹性明显增大,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完善。从2015-2016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形成的相互促进的反馈循环,到2017-2020年在外部强烈冲击下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有序双向波动、资本流动基本平衡,表明五年来的机制改革和政策完善方向正确、措施得当。 811汇改以来取得的成效,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各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影响。一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外向型经济和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有助于对冲汇率的顺周期波动,降低相关企业的汇率风险。二是汇率弹性增大有助于抵御外来经济波动的冲击,有助于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尤其是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在内外平衡方面陷入困境,使得货币政策可以较为专心致志地应对国内经济问题。汇改最大的成效是使人民币汇率机制成为应对外部强烈冲击的“缓冲器”。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摩擦等美国采取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霸凌政策之下,人民币汇率能够保持基本稳定,并在供求关系影响下双向波动,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强烈冲击、保持平稳运行提供了关键的支撑。三是五年来汇率总体上是双向波动,而且是阶段性的双向波动,这样就改变了一个时期以来所形成的一边倒的市场汇率预期,即或者是持续升值或者是持续贬值的预期,导致市场预期发生了积极分化,有利于资本流动的平衡,减缓资本大幅流出的压力,并有利于保障外汇储备处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四是汇率的双向波动和弹性增大,有助于培育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和汇率管理能力,提高其对汇率波动的适应性。尤其是使得企业认识到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来有效地应对汇率波动风险,从而比较主动地来寻求金融机构的帮助,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能够运用金融机构提供的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从而提高其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 二、“8.11”汇改的三点经验值得关注 五年来汇改之所以能够成功,我认为有三方面的经验。首先是改革个综合性和配套性,即不仅仅是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还涉及到资本流动、交易成本、离岸市场、市场预期的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的完善,是个配套的综合性改革,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其次是针对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实施“对症下药”的改革举措。比如说对企业部门的用汇需求是逐步的放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企业部门的用汇需求,允许其资本流进流出更加便利。但在居民部门方面,却是进行了合理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过去可能要来得更严格一些。因为在居民部门存在着一系列非理性的用汇需求,导致资本非理性地流出,因此需要更加严格的管理。正是因为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才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再次是离岸和在岸政策举措的有效联动,即对在岸市场管理的同时,对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和交易成本等也进行了及时的主动的管理,从而在很多程度上避免了离岸市场的波动对在岸市场所带来的冲击。 三、未来汇率机制改革步子可以迈得更大 在五年来汇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未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具体有以下四点想法。 未来为了顺应国内经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进一步扩大企业部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程度,允许企业部门在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或者说基本满足企业部门的用汇、跨境借贷和投资的需求,基本实现企业部门的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 允许汇率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汇率弹性加大会对企业的汇率风险带来进一步的压力,这有助于促使企业在未来会更加自觉地来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将其作为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从而提升和加强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也就是说,要推动企业更多地运用金融机构的衍生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如果说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整个经济体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就不必再担忧汇率波动的冲击了。考虑到企业部门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成熟,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之后将会有助于推进企业自觉地来运用这些工具,而银行提供避险工具所收取的费用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将达到可以承担的程度。 提升未来汇率机制改革以及相关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透明度和前瞻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市场的运行效率,市场能够更好地把握政策的脉络,进而有助于顺应政策的需求,更加明确市场运行的目标。这将有助于形成理性的市场预期,并稳定市场预期。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的同时,未来的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在外部环境尤其较为恶劣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离岸市场汇率的影响和冲击可能会进一步加大,为此特别需要关注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变化的趋势。未来人民币将进一步国际化,在各国更多持有人民币的同时,如何有效地管理境外人民币市场汇率波动的影响,对于将来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和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要储备相关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加强离在岸市场的协同管理。
8月12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下称上金所)发布公告称,近期影响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金银价格持续双向大幅波动。请各会员单位继续做细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提示投资者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合理控制仓位,理性投资。 上金所还表示,交易所将视情况采取风控措施,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保护投资者利益。
8月12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盘在6.95附近波动。与此同时,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短线区间震荡,逼近6.95关口。截至9时40分,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分别报6.9533、6.9499。 同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较上一交易日调升114个基点,报6.9597。 兴业研究汇率商品团队认为,人民币交易逻辑重归基本面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驱动。展望下半年,无论从美元指数、国内货币信用环境还是国际收支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都呈现更加积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