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再扩容。日前,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对外公示了第二批创新应用,共5个项目,涉及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科技公司等多元主体,涵盖多方安全计算、音视频等多种前沿技术,体现了金融科技在普惠便民、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的优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试点将进一步运用创新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守正创新,打造兼顾金融科技创新与安全的双赢局面。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积极发挥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孵化作用,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同时,鼓励金融机构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加大数据融合力度,在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线上渠道、远程服务等方式畅通金融“绿色通道”,为大众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更快更好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拓展普惠新思路,着力缩小数字鸿沟 具体从项目的应用来看,针对目前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此次公示中的部分项目尝试通过金融科技创新手段,拓展普惠金融新思路,丰富普惠金融样本。 比如,交通银行、腾讯云计算公司的“远程视频银行服务”项目将音视频技术与银行业务办理相结合,创新银行对客服务渠道,将客户原本只能全程在线下网点办理的业务,以视频互动的形式,延伸到移动APP中辅助办理。 这种“一对一”视频交互式客户服务不仅极大降低了客户自助金融服务获取难度,还可满足客户使用方言、手语等沟通方式需求,使各类客户不受物理位置限制、不受知识背景局限,随时随地享受标准化、无差别化平等金融服务,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缩小了“数字鸿沟”。 另外在促进数据安全融合方面,此次试点项目也有突破。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上海同态信息科技、平安银行上海分行的“基于同态加密的‘数据通’数据融合应用”项目通过运用同态加密等技术构建数据共享应用。 一方面,在不收集、不留存数据的前提下,通过同态加密的方式,可为平安银行引入物流、政务等数据,丰富平安银行的中小微企业主体风险评价维度,提升银行在中小微企业信贷场景风控能力,降低贷款风险和成本,缓解“不敢贷,无依据”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隐私加密保护技术,对数据源进行事前审核授权、事中使用监控、事后审计追溯,全面保障数据隐私和应用合规,提升跨领域数据应用的安全性。 提高金融风险抵御能力 守牢金融安全底线 金融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业要利用科技赋能,加强金融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扎牢织密金融创新安全网。记者获悉,此次公示的项目也着力于建立涵盖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增强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中国银联等单位的“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图像隐私保护产品”项目就是运用多方安全计算、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在手机POS上有效核实商户责任人和收银员身份,解决了传统业务中可能存在的管理漏洞,在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基础上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反欺诈、反洗钱等风控能力。 整体而言,随着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也在稳步向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央行上海总部加速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既加强了金融科技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规范引导,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应用与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 当前,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已取得明显成效。比如,上海已培育了张江、临港、紫竹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园区;同时,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机构加速集聚,成立了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科技、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集聚效应崭露头角。 此前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提及,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先锋、双向开放高地,上海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央行将支持上海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等基础设施。 下一步,央行上海总部表示,将会同各部门聚焦金融科技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业态发展、风险管理等,不断打造金融科技领域的“上海标准”,更好彰显全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上海力量”,通过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中心,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现弯道超车。
据央行上海总部12月31日消息,为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20年12月31日,在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辅导的基础上,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对外公示上海市第二批5个创新应用。 本次公示创新应用秉持守正创新、风险可控、权益保障和惠民利企原则,聚焦于多方安全计算、音视频、图像识别等新兴前沿技术,创新智慧金融产品与服务,旨在为公众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无障碍金融服务,践行普惠金融,缩小“数字鸿沟”,提升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金融风险技防能力,让金融更具智能、更有温度、更加安全。 下一步,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将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统筹指导下,充分发挥上海市资源集聚优势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引领辐射作用,激励更多的创新主体加入,不断增强监管包容性,释放金融创新发展动能,打造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金融科技生态圈。
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三分之二来自消费。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港股00001)消费信心空前高涨的背景下,预计明年中国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重回至60%以上。 ■宋清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近期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个“唯一正增长”来之不易,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活力和潜力,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此背景下,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或将重新回到正常运行轨道上来,国内经济增长或将达到9%,这可能是全球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笔者之所以有这份巨大的信心,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近期国际组织纷纷上调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对明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和6.8%,表明全球各国都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充足的信心。与此同时,由于率先成功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中国经济得以持续恢复,此举不但为明年全球经济注入一股强大动力,也为国内消费市场快速恢复和加速增长,引领国际消费潮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经合组织指出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2%,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三分之一。 其次,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蕴含着巨大需求。当前,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引擎。广大居民在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健康消费等方面更愿意也更舍得大笔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居民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三分之二来自消费。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改善、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消费信心空前高涨的背景下,预计明年中国居民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重回至60%以上。 最后,科技创新带动持续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完全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释放消费潜力。从微观方面来讲,科技创新能够增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科技成分,产品品质也会得以大大提升。从宏观方面来看,科技创新还可以用来改善大的消费环境,使消费者的消费更加便捷、更加安全。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和网红经济等,即是用科技创新带动持续消费潜力的生动体现。 实际上,城市副中心完全可以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用科技创新来持续改善整个区域的消费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等需求,让各种市场交易更容易达成。除了消费领域,科技创新在城市副中心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增加新技术新业态供给,进一步提升区域“硬品质”吸引力,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市场创新,提高世界各国资本在城市副中心的投资信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际上,近几年中国的科技创新可谓硕果累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催生出来的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模式,让大批量、低成本地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变成垂手可得的现实。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是,由于大而不强,我们在全球层面依然存在大量的强劲对手,例如在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领域,在人才培养、基础技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城市副中心应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并进一步强化科技投入,以尽快构建起全球要素齐全、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同时,还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构建开放、多元、国际化的公共治理体系,以便能吸引一大批国际先进技术、国际顶尖人才、国际行业龙头、国际化智库等核心要素,在城市副中心落地生根,为副中心的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置顶” 国家战略布局蓄势加码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正迅速“置顶”。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居于首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明年我国将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卡脖子”难题。国家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与此同时,也将进一步注重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国际合作的巨大作用,明确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对此,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实现科技治理,加强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发展的新优势。”他说。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表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分别位列第一位、第二位的重点任务。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大多基于应用环节,很多上游产品研发、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如半导体原材料和零部件,航空动力系统等还严重依赖进口,产业链面临一定风险。此外,疫情期间我国率先开启复工复产、外资与外贸均实现了“超预期”,但疫情依然在很多国家蔓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强基础学科的研发投入,攻关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的首要任务。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一国不同阶段科技创新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了该国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的构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革表示。他认为,“十四五”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科技发展需要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带动,在一批战略产业和领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掌握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高质量科技供给。他认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重点包括:一是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三是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四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 李萌表示,国家将按照“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凝练科技创新的攻关任务,研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康勇表示,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一定差距。企业通过创新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其影响力也可以带动和赋能一个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例如,德国多层次、相互配合的企业科研体系是其保持科技领先的关键。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高校等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建立研发组织,联合开展研发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腾讯公司副总裁袁民日前表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协同,作为企业不能“单打独斗”。他表示,腾讯一方面开放基础技术能力,如围绕微信小程序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和开发者生态,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领域和范围,对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 花旗银行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明年可能会出台新的支持新技术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将会带动一些行业、尤其是一些被“卡脖子”的行业的投资。但他也表示,科技创新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可持续性,谨防非理性的创新投资而造成不良后果。
位于河北保定市高新区的河北省首个科技创新“超市”21日揭牌,以“集聚、共享、创新”为核心,聚焦高新区主导产业,整合产业创新发展关键要素,为京津冀企业提供一站式陪伴孵化服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帮助企业落地生根、解决后顾之忧是关键。科技创新“超市”采用梯度培育、陪伴式孵化方式,打造支撑产业发展的孵化服务平台。 保定市高新区科技创新“超市”负责人王莉萍介绍,企业主当天来咨询,就可以得到答复,短时间内落实产品研发展示厅的场地和办公场所,政策、资金、人员、技术等问题都会替企业统筹考虑。简洁高效的审批流程为企业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创新“超市”面向全国招募,引进优秀的商务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产业平台服务机构、产业孵化机构等资源,围绕保定市新能源与能源装备、软件、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形成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能力和产业的加速能力。
8月24日,随着广州、成都两地公示首批试点应用项目,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已全面落地。去年12月,人民银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并支持在北京率先开展试点。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覆盖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雄安新区、杭州、苏州、广州、成都9个试点地区的60个惠民利企创新项目,涉及60余家金融机构和30多家科技公司。总的来看,此次试点紧扣“六稳”“六保”要求,围绕服务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旨在加快完善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加速金融数字化转型,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滴灌”式金融服务,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金融创新活水。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今年4月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人民银行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试错容错机制,着力打造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不断提升监管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推动金融科技在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目前,已落地的60个试点项目均聚焦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惠民利企,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介绍说,这些项目既有使用数字技术纾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的创新举措,也有盘活数据要素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试点机构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金融与政务、工商、电力等领域数据融合应用,为实体经济提供“精准滴灌”式金融服务。 以广州公布的首批5个试点应用为例,其围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跨境贸易结算等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展开,体现了金融科技兼容并包、融合赋能的特点。其中,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信贷模型,运用物联网技术多维度采集、挖掘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建立贷后监测模型,提高信贷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和复杂网络技术构建风控决策模型,识别群体欺诈行为,降低小微企业融资的欺诈风险,高效识别优质客户。 不仅如此,试点项目还利用数据优化公共服务。例如,雄安新区把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结合起来,避免了资金截留、拖欠、挪用等风险。 李伟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还将注重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新型创新监管工具 “监管沙箱”通过提供一个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和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旨在提高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监管的前瞻性。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实施“监管沙箱”机制。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可以被称为中国版“监管沙箱”。 如何在鼓励创新的同时维护金融安全?范一飞在前述文章中强调,人民银行打造新型创新监管工具,就是要处理好安全与创新的关系,针对我国百花齐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形势,探索出一条既能守住安全底线,又能包容合理创新、高度适配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之路。总体看,新型创新监管工具的设计理念就是破解“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困局,提高监管适用性;摒弃“一刀切”简单模式,增强监管包容性;引入“多元联动”公众监督机制,提升监管有效性;设置创新应用“刚性门槛”,强调监管审慎性。 李伟也表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在守住底线方面,坚持依法合规、持牌经营原则,探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多元共治的金融科技治理新模式;在鼓励创新方面,积极构建风险可控、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实现监管模式从被动监督向主动服务转变,引导市场机构深耕科技创新驱动金融转型升级,为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供动力源泉。 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关于下一步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范一飞在前述文章中介绍称,人民银行将切实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做好统筹与协同,强化监管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共同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 同时,人民银行还将发挥好创新监管工具的引领、孵化作用,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安全便捷的测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深挖科技创新潜力、加大数据融合力度,在保障资金与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基于线上渠道、远程服务等方式畅通金融“绿色通道”,为老百姓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更快更好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带动金融服务架构优化升级,助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延伸与拓展,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对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普惠金融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伟说。 董希淼预计,未来金融科技监管的重点或将围绕三个方面继续推进,一是建立健全监管规则体系,保障新技术创新应用过程的规范化;二是充分借鉴国际创新监管模式,提炼最佳监管途径,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制度保障;三是深度运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使监管能力和监管方式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
11月16日举行的“2020中关村科创金融论坛”上,与会人士指出,未来资本市场将在支撑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就北京而言,后续服务科创企业的金融政策也在酝酿落地。 “科创企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仅靠间接融资、短期融资远远不够。”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局长贾文勤在致辞中表示,而科创板的设立则完善了科技企业的融资途径,同时为破解资本市场改革途径提供了解决方案。据她介绍,截至目前,北京辖区的科创板上市企业IPO募资总额已超500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600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卫明指出,科技创新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和资本的支持。而科创板平台则有助于挖掘和培育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形成资本、科技、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格局。他指出,未来还将围绕集成电路、软件、高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攻关;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创新生态,培养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研发投入是科创板上市公司募资的主要使用领域。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募集资金主要投入到遥感平台、北斗导航平台和气象海洋服务平台的研发中。”截至16日收盘,航天宏图收报44.15元。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航天宏图股价涨幅为15.27%。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企业的富集区域,未来海淀区也将持续推动驻区企业上市。记者获悉,截至目前,海淀区已有科创板上市公司15家,占北京市共33家科创板企业的45%,全国的8%;存量科创板在审企业11家,另有科创板辅导备案企业11家。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介绍,一系列服务科创企业的金融政策正在酝酿中,包括提高上市申请效率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跨境资金通道以及信用债券和股权融资的对接平台等。(罗逸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