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不负盛年。资本市场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行至股市、债市规模均居全球第二,走出了一条日益成熟的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时点,资本市场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30年来,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成长,从服务国企改革起步,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渐趋完备,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金融制度建设的促进作用,对于金融体系、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对于市场主体规范化的提升作用,对于市场观念深入人心的普及作用,有目共睹,载入史册。三十而立。为制度立本,为实体立根,为资本立规,为市场立戒,为社会立业,中国资本市场取得累累硕果,但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站在新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迎来新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实体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迫在眉睫。资本市场壮大创新创业企业、孕育新经济模式、助力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发展的使命更为紧迫和重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资本市场将在进一步畅通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循环方面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站在新起点上,资本市场自身也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更需发力与我国经济全球地位相匹配的能力建设。资本市场由大到强还有诸多短板亟待补齐。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重在加强各层次股权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改善融资结构。在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过程中,重在进一步打通“入口”畅通“出口”,支持更多优质企业拥抱资本市场,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推动市场主体做优做强过程中,重在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培育一流财富管理机构,形成一批引领经济转型、服务经济转型的优质企业。 站在新起点上,资本市场改革本身也有了新内涵。资本市场“深改”底色仍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但广度和深度均需大幅拓展。包括且不限于“把不该管的坚决还给市场”,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增强对创新驱动战略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违法违规行为成本和打击力度,畅通投资者权利救济渠道,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执法体制;从有管理的通道式开放走向高质量的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提升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效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十而立的资本市场,风华正茂,改革发展的力量,气势澎湃,将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磅礴进击,在更高起点上谱写更壮丽的篇章。
直播带货频繁翻车迎来监管,行业如何长足发展?2020年,几乎重大的民生问题都和新冠肺炎疫情息息相关,它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而直播带货的盛行即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触动之一。然而,岁末频频曝出的造假新闻,又掀开了直播带货乱象一角。如何构建适应直播生态、符合法律规范的新的“人货场”,是直播走入“下半场”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规范、有序、健康的基础上,直播才能“亮”得更久。 直播带货风靡一时 主播竞争异常激烈 这一年,直播有多火? 淘宝直播数据显示,今年“双11”预售正式启动10分钟,平台成交额就超过去年全天;相关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电商直播行业总规模将逼近万亿元。 疫情期间,电商直播成为2020年上半年发展最为迅猛的互联网应用之一。 据商务部监测,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就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人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上架商品数超过2000万。 事实上,早在2016年,直播开始萌芽;到了2019年,直播带货成为风口。到了2020年,遇到疫情“黑天鹅”,线下实体经济受到挤压,许多商家和品牌都选择转战线上,消费者也因为无法出门而有了观看直播的时间,疫情作为催化剂促使人们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消费模式。线上直播带货成为缓解商家压力、拯救线下经济的新渠道。由此,直播带货在2020年爆火。 偶像直播,解决了陪伴和交易的双重需求,一箭双雕;KOL直播,让“种草”“拔草”的动作,在信任感建立中一次性完成;县长、区长、法官带货,为的是“云复工”“云扶贫”……
事物的发展与演进,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和时期,这些时空的交汇赋予事物发展以更高层级的动能。而立之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如今亦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点。 12月28日,在证监会举办的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座谈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经过30年的积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正在不断形成和巩固,实体经济潜力巨大、宏观环境总体向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笔者认为,易主席所谈及的战略机遇,强调的是科技、劳动力、资本、数据等生产力要素相互作用的持续累积,是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呈现。战略机遇期给予中国资本市场以发展红利,同时也对资本市场的担当提出考验,资本市场必须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实现服务实体经济与自身发展的共赢。 首先,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资本市场创造了最优发展环境,也对资本市场更好发挥服务职能提出明确要求。 上市公司群体,作为中国企业的优秀代表,既是中国经济的“成分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直接践行者。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已超过4100家,涵盖了国民经济90个行业大类,占全国企业总量万分之一的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相当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的五成,研发投入也占一半以上。正如易主席所言,“上市公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产业升级的‘领跑者’”。 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资本市场正是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的枢纽,在注册制的协助下,能够通过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为创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技术提供资金、市场等最广泛资源和合理的试错成本。简而言之,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有着上市公司的巨大贡献,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提升发展重心。 其次,宏观政策诉求与人民群众财富获得诉求,均能够在资本市场寻找到最佳契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环境也复杂多变,需要中国经济以确定性迎战不确定性。因此,政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而资本市场正是“六稳”“六保”相关政策的精确着力点。“六稳”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说跟资本市场直接相关,需要投融资两端形成发展合力;“六保”中的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亦是如此,而保基本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保基层运转也能从资本市场获得间接助力。 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财富管理需要激增,百万亿元的资管市场规模亟须更具包容性、更多元的投资渠道接纳,也需要在安全性有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寻求投融资的适配性。 可以说,无论是传递政策导向,还是增强人民群众财富获得感,资本市场都是最佳资源调配枢纽。 第三,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有所作为,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更是资本市场的责任与担当。 三十年前,资本市场开始起步,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砥砺前行,抓住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取得了股市、债市规模均居全球第二位的成就。 站在如今的战略机遇期,资本市场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不负韶华。近年来,顶层设计不断强化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既指明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提出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明确要求,还从法治建设维度为资本市场更高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夯实基础。路虽远,行者必至;事虽艰,做则必成。可以说,重任在肩的资本市场始终在路上。 笔者认为,如今的战略机遇期,是资本市场三十年来凭借不断的变革,在发展的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比较优势;是建设者们用持续的奋斗,在新征程上为资本市场打开的时间窗口。置身于战略机遇期,资本市场将继续致力于服务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制度创新并积蓄进一步发展的力量!
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创新发展论坛29日在海口举办,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下称海金中心)在论坛上正式成立。 据介绍,海金中心是助力海南金融业创新与发展的新平台,将具体承担海南省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公益性、辅助性、事务性工作,协助开展金融招商服务及推介、自贸港金融研究、政银企对接、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建设、金融培训、国际金融交流合作、自贸港金融政策宣传等工作。 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陈阳表示,设立海金中心是自贸港金融发展体制机制的一次创新尝试,要加快高效能工作机构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在推动自贸港金融事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12月28日,2021双汇生鲜品厂商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因疫情防控需要,此次年度盛会以“视频连线,分区组织”的形式召开,双汇发展(行情000895,诊股)连线万洲国际设立主会场,全国分大区设立分会场。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万洲国际、双汇发展、生鲜品事业部高管,相关项目经理、销售大区经理及经销商代表等800余人连线参会。会议由双汇发展党委书记杜俊甫主持。 2020年是极其特别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了国内外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高猪价行情,终端消费抑制,市场需求不振,国内猪肉行业承受着多重压力。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困难挑战,在万隆董事长的坚强领导下,双汇厂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积极应对化解各种挑战,坚定不移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中外协同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经受住了两个疫情的考验,在极具挑战的年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保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万隆董事长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剖析了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对中国肉类行业的影响,对企业在抗击两大疫情中的表现和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2021年,是“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万隆董事长站在全球肉类行业的高度为双汇科学谋定了前进道路。“十四五”期间,双汇将继续坚持“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既定方针,改造工业推动产业升级,整合物流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扩大财务公司功能做好供应链融资,发展大外贸参与竞争实现双循环,推动企业向深加工转变,向快消品转变,向服务型企业转变。 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在致辞中表示,经历了新冠肺炎和非洲猪瘟“双疫情”的洗礼,国内小散乱差的屠宰企业将大量退出,市场空间更加广阔,行业竞争更趋有序,双汇屠宰业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过“双疫情”期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双汇各项应对措施效果显著,进口肉内销网络日趋完善,终端运营新模式全面推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适应了形势新变化,增强了发展新动能。这些特殊形势下经受住考验的经营策略和应对措施,在“十四五”正常的经营环境中,必将为双汇屠宰业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多效益、做强实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会上,双汇发展副总裁、生鲜品事业部总经理宁洪伟作主题报告,对2020年双汇生鲜品事业部主要工作进行回顾,重点分析了2021年中国屠宰行业的发展形势,并对2021年双汇屠宰业的市场运作思路及支持政策进行了深度解读,系统部署了新一年的运营工作。 会议现场公布了双汇生鲜品事业部2020年优秀经销商、战略合作伙伴、专注合作客户等奖项获奖名单,颁奖典礼在各分会场分别举行。 随后,在厂商交流环节,厂商双方就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双汇生鲜品事业部经营策略和配套目标等话题,进行了充分探讨和交流,共同谋划“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后疫情时代”国内肉类市场既充满挑战,也蕴藏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凭借几十年积累沉淀的发展优势,强大的客户队伍和市场网络,以及新发展阶段更趋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双汇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用新思路谋求新发展,在新征程迈上新台阶,开创双汇生鲜品新时期厂商发展的新局面。
12月29日,2021双汇肉制品厂商发展研讨会以视频会议的形式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双汇发展(行情000895,诊股)连线万洲国际设立主会场,分大区在全国设立了19个分会场。万洲国际董事局主席、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万洲国际、双汇发展、肉制品事业部高管,相关项目经理、销售大区经理及经销商代表等近900人连线参会。会议由双汇发展党委书记杜俊甫主持。 2020年,是全球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双汇历史上极其特别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使国内外经济备受冲击,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中国肉类行业各种挑战交织叠加,给厂商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考验。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在万隆董事长的坚强领导下,双汇厂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制度保安全,积极复工复产保供应,精准聚焦新品推广调结构,保持了特殊形势下企业的稳健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肉类产业正处于后疫情时代深度变革期,面对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万隆董事长站在全球肉类行业发展的高度,为双汇擘画出了气势恢宏而又扎根实际的“十四五”发展目标,为各级管理团队和客商应对新一轮竞争、实现新一轮发展明确了目标、找准了方向。他还表示,接下来五年,双汇将继续坚持“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大方向,通过工业基地改造、物流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内外贸资源整合等,将企业打造成主业更加突出、辅业更加配套、产业链更趋完善、内外贸双循环、实力更加雄厚的特大型肉类企业。 展望“十四五”,双汇发展总裁马相杰在致辞中表示,从外部看,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且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消费者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的大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从内部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和积累,企业各项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各项疫情应对措施更加完备,品牌塑造年轻化、产品研发精准化、营销推广时尚化、市场运作专业化正有序推进。作为行业标杆企业,中国双汇有信心、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做多效益、做强实力,打造国内最优秀的肉类食品服务商。 双汇发展副总裁、肉制品事业部总经理赵国宝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全面总结了2020年双汇肉制品产业的经营工作,针对市场新形势下的新变化,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和运作思路,同时深入解读了2021年销售政策,为进一步市场开拓、扩大产销规模提供全面保障。 按照肉制品事业部《2020年联盟商激励方案》,本次大会对斩获卓越贡献奖、市场成长奖、低温突破奖、新品推广奖的60名获奖经销商进行表彰,颁奖典礼在各分会场分别进行。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优秀经销商不仅分享了新消费环境下产品推广的成功经验,还就企业“十四五”规划中的创新升级和政策支持给予充分讨论,深度剖析,为开启新征程群策群力,同心筑梦,共启华章。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双汇将继续坚持万隆董事长“调结构、扩网络、促转型、上规模”的指导方针,推动企业向深加工转变,向肉蛋奶菜粮相结合转变,向快消品转变,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在坚持食品安全的同时,双汇将继续在产品研发、营销创新、渠道搭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品牌年轻化,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筑基,向打造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服务商愿景坚定迈进。
从一纸蓝图,到落地生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横空出世,为世人铺开一张区域协同发展的恢弘蓝图,亦剑指国家战略层面更高维度的发展大计。面对南海之滨的春潮涌荡,香港寄望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天高地阔的发展新格局,而承载各方厚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当仁不让的“切入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12月9日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开宗明义地表示香港与内地的深度联结,早已牢牢牵入东方之珠的肌理之中。虽是旧谈,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亦不乏新意。 融入全局,顺势之举 这位行政长官自2017年郑重接手的香港,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自开埠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凭借其连贯东西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享誉于世。 然而在行业红利褪尽,发展疲态略显的当下,面对惊涛拍岸的变革浪潮,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过去数年间,世界两大经济体跨洋交锋,纷争不息;而本港社会风波未平的政治乱象,加之反覆无常的新冠疫情,更是为这座亚洲金融之都的发展远景平添阴霾。 近年来,关于香港经济社会适度转型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然而知易行难,走出舒适圈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决断,亦需要变革突围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正是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 随着祖国以开放的心态扫洒门庭,迎五洲客,计天下利,林郑月娥相信坐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香港能在一方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扮演其长久赖以成功的中间人和桥梁角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切期望乘着区域一体化的东风,成为国家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当多事之秋的2020年即将步入尾声,世界主要经济体依然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淖之中,中国率先走出了峰回路转绝地突围的独立行情,林郑月娥认为环球经济复苏的未来或许尽系于此。在此背景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香港进一步把握时代脉搏,配合国家发展步伐,正是顺势之举。 林郑月娥走马上任的2017年,亦是粤港澳三地政府寻求政策突破,大湾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协作与融合是大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这样的政事和责任,容不得丝毫的心浮气躁,林郑月娥铁肩万钧之重,志要身体力行,鼎新政治。数年间,她频频率领特区政府官员北上,共谋合作发展先机。 今年11月初,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完满落幕之际,林郑月娥再度携五名局长踏上访京之旅,随后马不停蹄辗转广州与深圳两地,同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商讨香港疫情防控、纾解民困和融入大湾区发展等诸多重要事宜。 林郑月娥回忆道,在这趟为期五天成果丰硕的访问行程中,当她表达了希望中央鼎力支持以大湾区为总部的香港企业将业务重心由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的诉求时,得到了商务部斩钉截铁的承诺。 这一业务重心的范式转移呼应着国家层面审时度势提出的“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确立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林郑月娥的北上之旅使得原定于10月14日发表的《施政报告》推迟到11月25日。尽管这一举措在本地舆论场为她招致不解和非议,却使得她能以高屋建瓴的谋篇布局为香港筹划政策蓝图,并以更加纲举目张的方式将一城的战略擘画置于一国长远的发展全局中,二者有机结合,并行不悖。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我访京回来以后,《施政报告》中所列举的诸多内容都代表着举足轻重的政策方向,不论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角色抑或是与深圳携手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林郑月娥说道。 毋庸置疑,大湾区占据了本年度《施政报告》的绝对“C位”,这也是林郑月娥担任特首以来发布的第四份《施政报告》。 北上发展,咫尺风光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超7200万的人口近乎比肩加拿大两倍的人口规模,1.68万亿美金的本地生产总值即将与东京湾区等量齐观。这片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沃土呼唤着先知先觉锐意进取的人才汇聚于此,扬帆起航。 林郑月娥表示本港商界和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在内的服务业正是这样一群白浪破云帆的弄潮儿。而同样在此行列的也包括香港的年轻人。尽管遭受疫情重创的本地市场已愈发难以承载其就业或创业的希冀,他们中不少人却未曾举目北望,放眼近在咫尺的湾区风光。 “我并非催促或者逼迫他们北上,”林郑月娥解释道,试图厘清外界对其与大湾区相关的诸多倡议的曲解。“我是真的想协助他们。” 林郑月娥回忆在其就任特首之时,她曾被问及对香港的年轻一代寄予怎样的期望,她以“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全球视野”作为寄语作答。 中港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和文化相似,而一座座令天堑变通途的超级工程的问世,更是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中国速度,使区域一体化从时空维度进一步成为可能。林郑月娥强调大湾区具备一切所需的要素,成为香港年轻人开启个人职业生涯和谋求发展前程的不二之选。 这座香江明珠的未来不能只满足于偏安一隅,理应在国家发展的浩瀚长卷上拓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地年轻人的视野不能仅囿于狭小天地,北望神州,尚有一方广阔舞台任君纵横驰骋。 不过林郑月娥同样没有回避一个事实:在社会语境高度泛政治化的当下,香港年轻人从政治制度、国家发展甚至到生活方式,都缺乏对中国内地的准确认知。 有感于此,她大刀阔斧地从就业和创业两个维度推出政府资助计划以“满足香港年轻人的不同诉求”。 相比较而言,在就业层面,北上发展似乎更有以解燃眉之急的意味。林郑月娥指出,最新数据显示逾70,000本港失业人口为大学毕业生。 “在不远的将来,指望香港经济恢复到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的程度绝非易事,”林郑月娥说。“但是在一水之隔的大湾区其他城市,就业机会却引人遐想。” 在《施政报告》中重磅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林郑月娥相信长达12到18个月的政府资助会“扫清北上就业的初始障碍”。 诚然,2000个初始名额,听上去或许杯水车薪,却不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两千个职位是否足够目前尚未可知。但如果有非常积极的市场反馈,我们当然可以进一步加码,做到更多,”林郑月娥说。 广阔舞台,抢占先机 面对区域发展的广阔舞台雏形初现,香港磨砺以须,及锋而试,力图一展凌云之志。而面对另一方呼之欲出更为广阔的国际经贸合作舞台,香港寄望于在国家层面重申其作为自由贸易和投资执旗手的地位。 “香港会力争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林郑月娥说。“我们当然想成为第一个新加入的成员经济体。” 林郑月娥指出,作为自由开放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基本法赋予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会籍的存续和继承,并赋予了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允许其以中国香港的身份独立洽谈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 “特别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比以往任何一届特区政府都多,”林郑月娥强调说。 11月15日,包括中国大陆,东盟十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15个国家正式签署RCEP,一个力压欧盟、囊括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经济产值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 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新保守主义和孤岛主义日渐抬头,反全球化论调甚嚣尘上的当下,RCEP的签署为减少贸易壁垒铺平了道路,也恰恰是亚太主要经济体对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反多边主义思潮掷地有声的回应。 林郑月娥说早在两年之前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时候,香港就已明确表示其加入RCEP的意愿。 “在RCEP的15国成员经济体中,我们已经与13国建立了两边自由贸易协定。凭借这一点,我希望香港能成为一名占据有利地位,准备充分的候选人。一旦RCEP开放新成员加入,我们能抢占先机,”林郑月娥说。 去年香港与RCEP中十五个成员国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7, 655亿美元,占香港的货物贸易总额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