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书讯】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投资行为和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娟娟 著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开本:16开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小编推荐 用创新精神研究经济理论,构建独特的经济学话语体系,这是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科的特色和优势。20世纪90年代,尹世杰教授带领的消费经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中国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为中国消费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培育的大国经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大国的初始条件、典型特征、发展型式和战略导向,深入探索了发展中大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问题,构建了大国发展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正是由于在消费经济和大国经济领域上的开创性研究,铸造了商学院的创新精神和学科优势,进而形成了我们的学科影响力。 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拥有比较完善的经管学科专业。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是重点发展领域,我们正在努力培育这两个优势学科。我们拥有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这是创造商学院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为了打造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我们组织编辑出版经济管理学科丛书,将陆续地推出商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期待各位学术骨干写出高质量的著作,为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添砖加瓦,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增光添彩,为中国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走向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陈娟娟,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和国际贸易。曾在《中国软科学》、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SCI收录和SCI收录的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今日书里的“阅读路线图”下面请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与外延 二、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研究 三、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瓦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一、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相对较低 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现状 四、我国众筹发展现状 第三节 全球视域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一、全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二、全球视域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三、全球视域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行为变化研究 第四章 瓦联网金融投资者对借款描述信息认知偏差的实证研究 第五章 瓦联网金融投资者学历信息认知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点击阅读原文 好书尽在掌握
[摘要]宁吉喆表示,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宏观调控成效显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好于预期。 以下为发布会要点: 预计进出口有望延续目前态势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今日表示,今年疫情仍然在世界上蔓延,世界各国对防疫产品、对生产生活用品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立足内需的情况下,还要适应国际需求,拓展外需,预计进出口有望延续目前态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宏观调控成效显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好于预期。 2020年消费负增长:12月份数据受到几个地方散发疫情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过去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全年看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了4.6%,这个速度已经开始接近前几年的正常水平。12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略有一点波动,确实也是受到几个地方散发疫情的影响。但是从整个大势来看,我国消费在生产供给不断增强的同时,还是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在4月份向全国公布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周一表示,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将在4月份向全国公布。他指出,目前,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质量抽查核实。 以下为会议实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2020年面对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国民经济在一季度下降后逐季恢复,您怎么样评价全年经济运行的表现?我们全年目标任务是否完成?谢谢。 宁吉喆: “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3月下旬,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4月中旬,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超过了90%。二季度GDP增长3.2%,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全年经济增长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1万亿美元以上的主要经济体全球有18个,现在大多数国家的数据还没出来,根据前三个季度的数据,我们是唯一正增长的,也是全年唯一正增长的。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新的大台阶。 二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贫困地区农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七个省(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0.2-1.7个百分点。 三是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季度的经济增长指标恢复至常态水平,四季度,GDP同比增长6.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比上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全年就业物价预期目标较好完成,202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国际收支总体改善,2020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16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1086亿美元。单位GDP能耗实现了下降,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好于预期。 四是“六稳”“六保”落地显效。居民就业得到保障,12月份,全国25-59岁就业主体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7%,恢复至上年同期水平。基本民生保障有力,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7%,这表明兜底保障的力度加大。市场主体活力增强,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连续6个月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粮食能源供给增加,2020年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比上年增长2.8%左右。产业链、供应链基本稳定,行业的增长面持续拓展,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比前三季度增加5个。基层运转得到较好维护,1-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基层“三保”有关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扶贫支出分别增长9.8%、9.5%、9.2%。 五是改革开放创造发展奇迹。多种所有制企业效益均得到改善。11月份,国有控股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6个月正增长。1-11月,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私营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8%,前三季度是下降0.5%,表明多种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8%,比三季度回升1.3个百分点,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点。“放管服”改革成效继续显现,1-11月,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4.3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外贸外资增长好于预期,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大幅萎缩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9%。1-11月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3%。 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重大工程项目基本完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突破,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第一批脱贫攻坚普查结果显示,138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得到保障。污染防治效果显著,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的比例达8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成效,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五年超过6000万人,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障覆盖近10亿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2020年我国GDP已经超过100万亿元,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哪些重要意义?谢谢。 宁吉喆: 这个题目很抓住要害。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大关,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第一,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1.6万亿元人民币,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按照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过去一年持续涌现。“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载人潜水艇“奋斗号”下潜突破万米,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成为现实。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信息、商务、研发、营销等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这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潜力。我国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最大的,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超过55万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也接近45万亿元,这将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创新能力仍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需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谢谢。 路透社记者: 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12月份的增长也比较乏力,这是不是和疫情情况有关?请问2021年会出台哪些刺激消费的政策?2021年投资和出口的情况会如何?谢谢。 宁吉喆: 你及时阅读了数据,提出了问题。正像你所指出的,消费在经济当中起到基础的作用。过去一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全年看仍然是负增长,但是三四季度已经转正,特别是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达到了4.6%,这个速度已经开始接近前几年的正常水平。12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速略有一点波动,确实也是受到几个地方散发疫情的影响。但是从整个大势来看,我国消费在生产供给不断增强的同时,还是能够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从2021年的情况看,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有利因素是比较多的,我国经济有基础也有条件延续稳健复苏态势。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 一是物质基础雄厚。目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是巩固的,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都超过1.3万亿斤。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工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保障作用增强。这是2021年我们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支持经济持续恢复,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是产业体系完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货物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一,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过去一年,面对疫情的冲击,产业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组织调整能力和韧性。2021年,面临不确定性的考验,我国完整的生产协作体系和配套能力将会继续发挥有效作用。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拥有全球最具成长性的内需市场,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是明显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将拉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新的一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 四是科技实力强大,我国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研发投入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我们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前几年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去年疫情冲击,这点都没有改变。产业的数字化、数字的产业化趋势明显,反过来也促进更多线上消费的实现。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五是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居世界前列,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也居世界首位。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撑。 特别是党的坚强领导、显著的制度优势是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日臻成熟的经济治理能力,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的制胜法宝。 尽管近期一些地方疫情散发,但总的看,对经济的影响是可控的。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的态势仍在持续,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出现散发病例乃至局部聚集性疫情,这对经济持续恢复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你刚才讲12月份市场零售增速回落,也是一个反映。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2020年,我国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进展如何?有哪些具体表现?在您看来,2021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着力点?谢谢。 宁吉喆: 你的问题水平很高。去年,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带来一些影响。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在稳就业保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一是创新的第一动力持续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快速发展,2020年1-11月份,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6%,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重达到了24.9%,比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的产量都是高位增长,分别为19.1%、17.3%、16.2%。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突破了20万家;刚才我介绍的上天下海的科学探测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二是协调内生的特点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全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7.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和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高技术产业、社会领域的投资均比上年增长10%以上,为10.6%、11.9%,分别快于全部投资7.7、9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三是绿色发展的底色相当亮丽。节能降耗取得成效,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环境质量也明显改善,全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上年下降8.3%。水环境方面,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提高了8.5个百分点。 四是开放必由之路十分开阔。2020年我们隆重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激发出经济发展的蓬勃动力。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萎缩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双双实现正增长,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最后一个月的数还没有正式公布,1—11月份增长6.3%,对稳住经济基本盘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一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也在加快推动,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交往活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这些都为开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五是共享根本目的更加鲜明。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既消除了绝对贫困,又消除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调查失业率已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2月份最高的时候达到了6.2%,12月份降到了5.2%。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增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加强。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定恢复发展态势,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谢谢。 彭博社记者: 有两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第一,进出口、消费和投资这三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分别怎样?第二,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什么时候能够公布?谢谢。 宁吉喆: 刚才讲到投资、消费、进出口被称为三驾马车,你这个问题问得更加直接。我们明天会公布三驾马车情况。判断三大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我首先要向你介绍总量。 第一,从总量看,2020年最终消费率接近55%,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第二,从增量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逐季增强的。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稳步恢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逐季回升。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了3.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消费需求的动力也将进一步恢复。货物与服务贸易净出口在过去一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是正的。现在衡量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光看增速或贡献率,也要看总量。增量首先是正增长,正的贡献因素,从总量上看,进出口总额相当于GDP的比重,中国在各个大国当中是比较高的,占到30%以上。大国一般都是以内需为主,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循环,我们这个比重比美国、日本这些经济大国还要高。所以综合两个方面来看,进出口的作用还是相当重要的。 经济增长要依靠内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开放中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从我国的情况看,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2013-2019年为60%左右,如果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必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改进消费环境,开拓更多的消费增长点。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也很重要,2020年投资在促进经济恢复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还要加大有效投资的力度,把我国较高的国民储蓄率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成果,同时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你刚才还问到人口的问题,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去年11月1日全面展开,700多万普查员深入社区、城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场登记已经完成,目前在进行质量抽查核实和初步汇总过程中。人口普查是十年一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也是在11月份进行的,于第二年4月份公布。今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也将在4月份向全社会公布,今天提供不了数据,请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都提出了五年要求,统计部门通过人口普查和日常调查,把人口数据搞得真实、准确、可靠,为制定人口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谢谢。 CNBC记者: 对于今年经济考虑到的一些重要挑战,比如去年消费的情况,消费在中国的发展中,有一些经济学家希望占更多,更多发挥能力。疫情在国内或者国外的蔓延,有很多分析,会产生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您怎么看这些?谢谢。 宁吉喆: 面临全球疫情蔓延,增强风险忧患意识是极为必要的。现在遍观全球,疫情在一些国家二次、三次反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在加大的。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也尚不牢固。总的指标是稳定回升、好于预期的,但是有一些结构性指标不是那么理想,有一些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都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促进经济稳定复苏,保持在合理区间。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困难、风险的一面,也要看到机遇、有利和希望的一面,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总体上看,机遇仍然是大于挑战的。从去年宏观调控和企业恢复的情况看,有一些挑战一旦战胜了就会转化为机遇。比如,应对新冠疫情本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由于我们坚持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各种市场主体都发挥了作用,发展了数字经济、创业创新,这就变成了机遇。网上零售额,包括线上的教育、医疗等,都发展得很好,线上和线下结合,优势就更大了。全球疫情本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我们现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很大。受国际疫情影响,使得对防疫产品,包括口罩、防护服、居家办公用品等都有很大的需求。我们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国际物流的保证,促进物流的畅通,所以使得挑战也变成了机遇,实现了贸易的正增长。不光是数据,最主要还满足了世界人民抗疫的需要,救命大于天;不光是经济意义,还有人道主义等,发挥了对全球的积极作用。我们国内更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以要把经济数据和挑战、机遇结合起来分析。我国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挑战,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实现经济的持续恢复、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谢谢。
1月15日,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一则关于公司董事兼总裁辞职的公告。 公告显示,因工作安排原因,上实发展董事兼总裁唐钧向公司董事会提请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同时一并辞去公司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委员、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及公司总裁职务。 同日,据另一则公告显示,唐钧已与上实城市开发订立服务合约,获委任为公司总裁兼执行董事。 上实发展销售额降四成,仅三宗土储 唐钧前往上实城开,接替辞任的原总裁周雄。 资料显示,上实城开为港股上市公司,与上实发展均为上海地方国企。 唐钧任上实发展职位已有9年。2012年4月,上实发展原副董事长、总裁季岗原副董事长、总裁季岗辞职,唐钧接任。 唐钧系财会专业出身,为高级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曾任上海审计局主任科员,上海审计局外资处副处长。来到上实发展后,唐钧仍主管审计工作。 作为上海本土的老牌国企,近几年上实发展业绩增长缓慢。 资料显示,唐钧担任上实发展总裁前的2011年,上实发展的归母净利润就达到4.55亿元。而截至2019年末,上实发展净利润为7.82亿元,8年时间利润增幅91.6% 中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上实发展营业收入约为44.93亿元,同比增长3.29%;归母净利润约为4.29亿元,同比增长4.05%。 财报显示,上实发展的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业,占营收比例分别为:83.2%、16.28%。 而截至2020年三季末,上实发展营业收入52.9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2%。 值得注意的是,上实发展近来房地产销售业绩大幅下滑。最近的数据是2020年前9个月的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至9月,上实发展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金额约合33.83亿元,同比下降约41%;实现合约销售面积约合17.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约39.53%。 租金收入同样不容乐观,2020年1至9月,上实发展写字楼、商铺、车库、厂房等业态的不动产租赁收入约为人民币2.22亿元,同比下降约29.97%。 由于项目较少,上实发展的业绩增长严重依赖于单一的项目。而近年来上实发展全国化布局缓慢,仍然以上海为主。 截至2020年9月30日,仅拥有两宗土地储备,均位于上海,分别为朱家角D2地块和西虹桥光涞路北侧04-33地块。 上实发展公告显示,截至期末,该公司在建面积仅200万平方米。今年第三季度公司新开工约5.3万平方米、竣工约25.87万平方米。 上实发展最近一则土地收购是2020年12月17日,上海出让北外滩区域一宗地块,最终由上实发展旗下上海锐珏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底价38.93亿元竞得。 上实城开装入多个上海以外项目,销售均价5.7万 相较之下,更多的上海地区以外房地产项目被装在上实城开之中。 12月28日,上实城市开发发布公告,就武汉的一处物业开发项目达成合营企业合作协议。 根据公告,2020年12月25日,上实城开与中庚集团订立合作协议,合组合营企业,收购湖北武汉一处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其中,上实城开及中庚分别拥有49%及51%权益。最终,上述企业以币13.29亿元成功中标武汉地盘的土地使用权。 此外去年末,上实城开还中标了天津一地块,土地出让金26.6亿元。 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实城开收入为31.72亿港元,同比下跌31.1%;毛利为14.32亿港元,同比下跌27.0%。归属股东净利润1.51亿港元,同比降51%。 上实城开保持较高毛利率,财报显示,上半年上实城开毛利率为45.1%,与去年同期42.6%上升2.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上实城开上半年商品房的合约销售金额为人民币37.06亿元,同比上升8.5%。总合约销售面积为64,000平方米,同比下跌35.4%,平均售价上升67.8%至每平方米57900元。 截至上半年末,上实城开在建项目共11个,上海滨江城开中心、西安自然界及上海上投宝旭等项目,在建面积276万平方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3日讯(记者刘春沐阳)国务院新闻办1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当前和今后时期将重点抓好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四方面工作。 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刘焕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设施水平稳步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2018年以来,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00万亩以上。二是科技支撑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三是绿色发展实现关键转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建设全面提速,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乡村的路通畅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二是用水方便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三是卫生条件改善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四是通信快捷了。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比例均超过98%。 但是,乡村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这是党中央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重要体现和重大部署。曾衍德说,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尽快启动,加快建设。 从脱贫摘帽转向乡村振兴 从今年开始,脱贫摘帽地区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有哪些考虑?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上述提问时,刘焕鑫用“守住一条底线、健全一套政策、壮大一批产业”进行了概括。 守住一条底线,就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健全防止返贫动态帮扶和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等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开展动态监测,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为脱贫地区设立了5年过渡期,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健全一套政策,就是推动政策举措平稳转型支持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期内形成的组织动员、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机制办法借鉴应用到乡村振兴上来。 壮大一批产业,就是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稳定加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举措,引导和支持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建设一批产业园、科技园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决策。下一步,我们将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方面工作做好。”刘焕鑫说。 刘焕鑫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农业农村部门将从聚焦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推进产镇、产村融合等三方面着手,投入更多资源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深化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动力,下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也要靠深化改革。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负责人赵长保表示,农业农村部将谋划和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重点,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 赵长保表示,新一轮改革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二是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是调整优化支农政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四是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推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
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日前公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显示,2020年前11月,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的新入库项目投资额下降24.6%,净入库项目、签约落地项目、开工建设项目的投资额也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认为,2020年PPP领域整体投资额呈现增量下行态势,主要是受资金面的变化、疫情冲击以及行业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等因素影响。目前,PPP已逐渐进入重质量的新发展阶段,虽然投资项目类型更加优质,但缺乏统一立法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桎梏,尽快推动PPP立法已成为PPP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 PPP市场已步入新阶段 2020年初时,疫情冲击导致了大量公共建设项目进度停滞,加上政策主要聚焦在抗击疫情、助力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上,基建投资进度也普遍受到影响。 财政部PPP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综合各方数据推算,2020年全年的新入库项目总投资额大约在1.6万亿左右,难以达到2019年全年2.2万亿的水平。 唐川表示,去年受疫情、金融市场震荡、财政管理趋严等市场因素的影响,许多建设型企业的经营遇到了一定困难,进而导致了自有资金总量的下降,所以由企业带动的项目投资量会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资管新规”要求投资到项目的资管产品须与项目做到“期限匹配”,使得在意流动性的财务投资人更难下决心参与长期限的PPP项目,进而令PPP项目的投资总量持续下滑。 尽管2020年以来PPP领域整体增量下行,但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都强调,必须要看到近年来PPP市场正由过去的重数量和速度向重质量转变,2020年的PPP市场也很好地延续了此前提出的“重质量”方针。 “我国PPP市场已由过去重数量和发展速度的时代,步入存量项目规范发展的新阶段,更加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财政部PPP专家库第一批法律类专家周玉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PPP市场从2016年经历了一段发展高峰后,逐步回归了理性和规范,2020年项目入库同比规模下降也意味着PPP项目正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不断规范,落地成功率更高。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0年以来PPP“两新一重”项目和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额都保持了较高水平。其中,11月“两新一重”新入库项目102个,投资额863亿元,占全部新入库项目的82.7%。自8月PPP管理库开始按“两新一重”分类进行统计项目以来,“两新一重”新入库项目的单月投资额占比分别达到了92.9%、91.6%、72.0%、82.7%。而2020年以来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的单月新入库项目投资额占比也不低于36.2%。 唐川表示,2020年的PPP市场很好地延续了此前提出的“重质量”方针。可以看到,在去年入库的PPP项目中,“两新一重”项目逐渐成为主流,因为有着更好的政策背书,“两新一重”项目无论是融资还是后续的资产转让都会更为高效,这便能有效提升项目市场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的财务负担,而且“两新一重”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管理也会更为规范,可以说,其是高质量项目的典型体现。 出台PPP条例 成为破局关键 在财政投资收紧,地方政府收支紧平衡的大环境下,财政资金在使用上愈加强调要“精准有效”。而PPP模式正好契合了当前需求,能够在减少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引入优质社会资源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但即使是监管不断加力,市场愈发规范的新阶段,我国PPP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桎梏。 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专家库双库专家薛起堂表示,大量PPP纠纷产生的核心根源是没有PPP统一立法,政府和社会资本对PPP政策理解不统一。 周玉华表示,PPP的政策法规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和必要。在政策上,2017年国务院制定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但是未见正式颁布出台。而在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规定经常导致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争议解决无所适从。例如,PPP所涉争议类型通常为包含民事争议和行政争议在内的复合型争议,除行政行为之外的争议,均为民事争议,而PPP项目民事争议的产生与一定的行政行为存在关联时,应该如何处理是实践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日前指出,顶层制度设计事关发展全局,出台PPP条例是当前破除制约PPP改革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最关键举措。他认为,“我国制定一部高水准高质量PPP条例的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 在周玉华看来,“十四五”期间,PPP是不可缺少的,不仅有助于解决新建项目的融资问题和效率问题,而且还可用于存量项目化解债务。当前PPP又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两新一重”项目将继续成为PPP的投资热点。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深市食品行业企业在资本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在产品、服务方面下足功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两者创新性地结合起来,成为资本市场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力量和示范样本。温氏股份(行情300498,诊股)和金龙鱼(行情300999,诊股)正是其中的代表。 登陆资本市场后,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和市场的关注,对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鞭策公司不断地进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前述两家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造血 从8000元创立的畜牧联营公司,到净利润突破百亿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温氏股份的发展路径备受瞩目,自登陆资本市场后,企业发展的列车更是注入了新的动能。 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482.37亿增长至2019年的731.4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由62.05亿元飙涨至139.67亿元。 2020年前三季度,尽管受到疫情的困扰,公司依然交出一份靓丽成绩单,实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54.56亿元和82.41亿元,同比增长14.80%和35.44%。 “2020年是温氏股份整体上市五周年。我们明显感受到,温氏整体上市后,企业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社会知名度迅速提高。”温氏股份证券事务部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督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上市也进一步拓宽了公司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公司保持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态势。 温氏股份的发展历程,正是资本市场发挥稳定、顺畅“造血”功能的过程。 伴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温氏股份也不断加深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承担、履行社会责任,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竞争优势和创新来源,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正向反馈。 据介绍,温氏从创立开始,一直扎根在农村、专注发展农业,开创了带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温氏“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与此同时,温氏全力参与精准扶贫攻坚战,在偏远山区,建立到村、到户、到人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模式,将农民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实现“造血式”扶贫。 前述温氏股份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未来,温氏将在“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合作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投身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共建美好新农村。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而至。温氏股份及下属各单位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向湖北、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山东、江苏、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抗疫相关机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市民等,捐赠现金、口罩、食品、消毒剂等合计价值约5200万元。 资本为温氏“造血”,温氏也在为社会“造血”。 攻坚 2020年登陆创业板的金龙鱼是一名资本市场的“新生”,初登资本市场伊始便提出了“大目标”——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食品集团之一。 “攻坚”更大的目标,金龙鱼向资本借力。 “随着本次上市IPO的募集资金到位,进一步壮大了公司整体实力,帮助公司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资本市场让公司更有实力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上投入充足的资金,此外,本次融资也有利于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从而为公司市场扩张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动能,促进公司各项规划的快速落地,帮助公司更快地实现目标。 除了融资,谈及资本市场给公司带来的变化,金龙鱼认为最深刻的是合规经营。据公司介绍,利用上市的契机,金龙鱼完善了企业治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公司的管理升级和体制创新,提高各项决策和执行的效率,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路演活动以及与投资者的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关注点以及对公司的期望,以上这些都能够帮助公司成为更好的集团。”金龙鱼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借力资本,金龙鱼实现更好发展的同时也在回馈社会,践行产业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 2017年,公司发起蔚县小米产业精准脱贫项目,把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帮扶、定向帮扶相结合,助力蔚县产业脱贫。目前,公司每年从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收购水稻、小麦、油籽、花椒等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近100万吨,并通过订单农业等“三产融合”机制让农民享受到加工增值的收益,用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谈及扶贫体会,金龙鱼董事长郭孔丰曾如是表示,“金龙鱼应该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脱贫目标多做些有益的事情。” 社会责任对于上市公司来讲是荣誉还是负担?透过深市食品行业、透过一个个如温氏股份和金龙鱼的范例,可以看到,资本的力量、企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三者正构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稳定“三角”,三者正向循环,互相促进。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工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健全完善适应成熟市场的监管规则意义重大,新的一年要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 重点解决“准营难”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形成统一开放超大规模市场的必要条件。过去五年里,中国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改善,仅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一项,就从平均30多天压缩到4天以内。 张工表示,“十四五”时期,商事制度改革将从解决市场主体“准入难”进入解决“准营难”的攻关期。通过推进以“两张清单”“四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正、透明、规范、便捷、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具体将有哪些举措? ——将已在18个自贸试验区成功试点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形成全国版清单,在全国统一复制推广。 ——适应深化改革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需要,在自贸试验区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探索,形成新的“自贸试验区版”清单。 ——对纳入清单管理的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和优化审批服务这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推动实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之外无审批”“四类方式全覆盖”。 ——在全面实现全国各地“一网通办”的基础上,加大推进“跨省通办”的力度,提高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力推广电子证照跨层级、跨领域、多场景应用,不断提高企业开办便利化水平。 张工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把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增强中国市场吸引力。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张工表示,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密切关注市场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强烈关切,把维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 张工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将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重点任务,切实履行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职责。具体来看,可以归纳为坚持“三个并重”: ——坚持依法规范和支持规范健康发展并重。支持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公平公正开展执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坚持治“果”和治“因”并重。对垄断之“果”,依法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同时,更加注重源头治“因”、过程治“因”。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主动加强行业协同监管,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调,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有效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 ——坚持监管执法和制度建设并重。既注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实践,又注重构建维护公平竞争的长效机制。在加强执法的同时,推动反垄断法加快修订,加快出台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方面规则。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所副研究员王岩表示,加强反垄断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还应加大力度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常态化监管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王岩说。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发展阶段,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市场,已成为构筑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 王岩表示,以高水平开放提升发展水平,以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有助于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当前实现更高水平扩大开放,要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速中国流通发展薄弱环节的生产要素引进,加大金融、保险、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取消或者放宽境外投资者准入限制,助力稀缺资源、生产要素和先进发展经验引进,推动国内流通水平提升。”王岩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张茉楠认为,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应推动国内要素市场与全球要素市场实现规则对接。“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改革完善边境措施,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加速中国要素市场与全球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张茉楠说。 营造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助力外商优质资源更好参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王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