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正成为外资“新宠”。 去年,海南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5家,同比增长197.3%,特斯拉、法国电力、德国科沃施、匈牙利储蓄商业银行、美国通用电气等知名外企纷纷入驻。 相关人士指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相较于全球其他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的优势不仅在于面向全世界,更在于其背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支撑,再加上一系列高水平开放政策措施加快出台落地,海南自贸港对外资的吸引力还将进一步增强。 引资增幅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继去年10月正式落户海南自贸港之后,特斯拉近期在海南又有新动作:1月15日,海南首家特斯拉中心在海口开业,该中心将为消费者提供咨询、交付和售后等服务。5天后,特斯拉又在海南投入使用新的超级充电站。 特斯拉海南地区销售经理徐垚介绍,特斯拉将在海南加密自营充电网络设施建设,完善海南环岛东、中、西线超级充电站的线路布局。“特斯拉计划在海南加大销售网络和售后网络布局,提供完全直营的一体化服务。” 布局海南自贸港,正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新选择。去年底,海南自由贸易港第四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包括外资项目14个,涉及航空、文化体育、国际清算、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作为其中一员,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与海南省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未来5年内将在航空、医疗、清洁能源以及数字化方面加深合作。其中航空方面,通用电气将为海南航空在海口投资设立的发动机大修厂提供授权,助其建立GEnx-1B发动机维修能力。 通用电气(GE)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向伟明表示,此次合作是GE中国持续推进“本土化2.0、战略合作伙伴、连接全球”三大战略的又一里程碑。GE将以双方达成的战略合作框架为基础,把握中国持续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发挥GE的行业技术专长和(港股00001)运营经验,深入参与到海南省建设世界一流自贸港的进程中。 特斯拉、通用电气是一个缩影。日前,海南公布去年吸引外资成绩单:2020年全年海南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5家,同比增长197.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0.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7%;在海南省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80个,同比增长1倍,相关外资企业覆盖G20成员国家;现代服务业新设外资企业占全年新设外资企业总数的90%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约占全年总额的80%。 “过去,海南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大多是排名靠后。但2020年海南吸引外资的增幅,完全可以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海南省副省长沈丹阳表示,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自贸港吸引力强劲而耀眼。 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显著上升 外资为何加码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政策的独特优势是不少外企看中这里的重点因素。 去年10月,匈牙利储蓄商业银行落户海南三亚。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倪焕隽表示,海南自贸港金融、税收及人才政策为外资银行更好地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提供了便利。他透露,企业初期计划在海南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中远期计划将亚太总部设在海南。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标志着海南由自贸试验区建设整体转入自由贸易港建设阶段。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企业所得税和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最高15%优惠税率,零关税、低税率等核心政策加快落地;成立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协助开展金融招商服务及推介、自贸港金融研究、政银企对接、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等工作;2020年版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条目缩减至27条;围绕新能源汽车购置、停车、出行等各个环节出台了30多项配套政策,加快全省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全球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龙头企业落地。 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表示,海南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制定的政策设定了许多清晰目标。这些明确的政策和目标不仅给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车企带来机遇,也为整个产业带来刺激、亮出信号,坚定了特斯拉在中国加大投入的信心。 “我们看好海南在先进技术、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机遇。”法国电力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傅楷德说。目前,该集团正与合作伙伴在海南开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政策好,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日前,海南自贸港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启动运行,梳理整合47项人才业务项目,企业和个人可以在任一“单一窗口”就近、快捷办事,部分事项做到秒批、即办。此外,行政审批、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等“单一窗口”也纷纷设立,审批时限压缩七至八成。据第三方评估机构依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20年海南企业开办排名上升到第7位,登记财产排名上升到第22位。 全球知名特许经营连锁式便利店罗森去年落户海南,从授权海南青子实业有限公司开店到罗森便利店首批5家门店在海口开业,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我们从中明显感受到海南良好的营商环境。”青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耀华说,罗森在海南发展(行情002163,诊股)非常顺利,今年将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等优势,积极开拓海口、三亚便利店市场,计划在海南开设超过100家店铺。 更多举措和成果值得期待 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还有更多值得期待。2月1日,2020年版海南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正式施行,取消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外资准入限制,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独立办学,允许外商投资部分涉海南商事非诉讼法律事务,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汽车产业率先开放…… “今年,还将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说。此外,发改委明确,将不断缩减海南自由贸易港负面清单,逐步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投资自由便利。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能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推动高附加值产业集聚。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还应充分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开放经验,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介绍,目前,商务部正在会同海南省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相关工作。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将是中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的第一张负面清单,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更高水平开放,并为中国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值得期待。 更多成果也将加快落地。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介绍,中国首个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独立办学项目——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已经签约落地洋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独立办学已经签约落户三亚,两所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都在按今年9月份招生的目标加快推进。 韩国宝奥普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进入海南自贸港近两个月,公司中国区总经理朴永信表示,企业将在海口江东新区落户加工厂,主要进行玻尿酸、抗粘剂、膀胱炎治疗机、关节炎治疗机、私人定制护肤品等产品的半成品加工,未来加工的产品将销往70多个国家。“我们将借力自贸港发展的红利,推动项目加速落地。”
1月7日,来自国内外的16位经济界、法律界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海南自贸港立法工作出谋划策。海南自贸港立法咨询委员会也同步成立。 建设海南自贸港,没有先例可借鉴,在大胆探索的同时,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例如,被誉为中国唯一“医疗特区”的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之初就遇到了体制机制不畅、政策落地不到位、专业人才匮乏等短板和问题,当时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解决先行区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短板弱项。去年,海南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条例》就通过制度化、法定化的方式,以立法促进先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要实现全面高水平开放和改革创新,就需要一部顶层方案来有效支撑海南的各项改革创新工作。 按照党中央部署,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进行了审议。目前,草案已在中国人大网公布,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海南自贸港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已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充分体现出大胆创新,服务于保障海南自贸港建设“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需要,给予了地方立法以充分授权。在他看来,全国人大决定为海南自贸港立法,是我国在特殊功能区治理体系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海南自贸港立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黄进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多处内容体现的开放、自由与便利令他印象深刻。“我们通常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海南建设自贸港,没有一部科学、先进、现代化的自贸港法是不行的,因此,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的制定意义重大。” 在自贸港立法工作上,除了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海南自贸港法治体系建设也在同步谋划、齐头并进,海南积极加快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据了解,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审议通过反走私暂行条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等10件法规,修改红树林保护规定等4项法规,正在加快研究出台海南自贸港公平竞争条例、破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海南成立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海南仲裁中心、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海南仲裁中心,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仲裁规则。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已于去年12月31日揭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同时,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商务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推动落实?记者近日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记者:为确保商务工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请问商务部有哪些总体部署? 王文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将牢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纲”,把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到商务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作出积极贡献。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在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方面,我们将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搭建消费升级平台,激发消费潜力和活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内循环堵点、补齐短板,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提高国内大循环水平。 在促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我们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 记者:2021年商务部在促消费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文涛: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强化数字赋能,提高流通效率,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提升传统消费能级方面,要促进商品消费,畅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件商品消费链条,支持地方开展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活动。拓展服务消费,发展社区生活服务,提振餐饮消费,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发展乡村消费,乡村消费潜力巨大,要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打造联结城乡消费的重要节点。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方面,将鼓励企业运用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满足个性化、定制化消费需求。不少商贸企业在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要积极鼓励,加大支持培育力度。 完善消费市场体系方面,推动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畅通流通网络“大动脉”,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让流通效率高起来,流通成本降下来。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信用和标准体系建设,让群众消费既便利实惠,又安全放心。 优化消费升级平台方面,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稳步有序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打造引领城市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要顺应群众需求,建设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深入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推动便利店进社区,改造一批早餐店、菜市场等便民服务设施。组织开展全国消费促进月、双品网购节等活动,上下联动、多措并举促进消费。 记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外贸外资交出了一份不错答卷。2021年商务部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有哪些措施? 王文涛:2021年,我们将在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提升质量上下功夫,坚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强外贸外资综合竞争力,夯实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基础。 稳外贸方面,重点实施三个计划。一是优进优出计划,包括开展出口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二是贸易产业融合计划,包括认定一批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一批加工贸易产业园区、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试点,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三是贸易畅通计划,包括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商建贸易畅通工作组,扩大海外仓规模,加强国际营销体系建设。 稳外资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优化环境。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创新提升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另一方面,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优化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发挥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记者:2020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迈出新步伐,并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将如何发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对外开放平台作用? 王文涛:我们将坚定支持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聚焦高水平开放、推动先行先试,在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制定出台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聚焦深层次改革、深化制度创新,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推动各地下放更多管理权限,形成更多制度创新成果。聚焦产业链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支持各自贸试验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发展水平。目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局顺利。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总体方案,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商务部将在哪些方面推动落实? 王文涛:我们将重点在以下三方面落实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有效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水平的机制性保障。 首先,进一步扩大范围。我们将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早日生效实施,加快推动中日韩、中国—海合会等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我们愿与更多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不断扩大自贸“朋友圈”。 其次,进一步提升水平。我们将加强同世界高标准自贸区安排交流互鉴,积极探索既符合自身改革开放方向又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的自贸规则。要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零关税比例,放宽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准入,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保等新规则新议题谈判。 再次,进一步增强实效。我们要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加大对自贸协定的宣介、推广、培训,引导地方加强自贸协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对接。提升自贸协定综合利用率,归根结底是要让自贸协定更好惠及企业,提升多双边经贸关系水平。
不久前,一场关于支持跨境资金往来业务创新的沙龙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举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引发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行政审批、投资贸易、金融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建成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全国首个跨境电商保税区内分拨中心、打造“一带一路”黄金支点、构建京津冀国际贸易大通道,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连茂君说,要积极融入、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 天津市副市长金湘军说,天津自贸试验区要突出产业引领,深入挖掘特色亮点,优化升级存量,不断扩大增量,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要继续围绕先进制造业,瞄准重点企业,聚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育新动能。 随着政策创新不断落地,保税维修、再制造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力的重点产业之一。 位于天津机场片区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海特”)是全球仅有的几家具有“客改货”资质的维修企业之一。目前,已有11架境外飞机通过航空保税维修政策抵达天津海特进行维修改装等业务。 日前,记者在天津海特的维修车间看到,20名工人正围着一架来自境外的客机忙碌着。这架客机将在完成“客改货”工程后,开启全新的货机“生涯”。 “在商务、海关等部门支持下,天津海特成功通过海关AEO企业资质认证,并获批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境内外航空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2021年公司‘客改货’订单已经排满,正在紧张有序推进。”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聪说。 天津自贸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自贸工作局局长何江说:“在解决企业痛点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境外飞机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飞机保税状态购入部件及耗材等9种保税维修再制造的创新模式,涵盖飞机维修、‘客改货’、适航性检测、信用评定和保税仓储等方面的创新需求。”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租赁资产总额已突破1.8万亿元,飞机租赁的数量超过1600架。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东疆片区在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方面领跑全国,租赁跨境资产占全国的80%以上,是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目前,东疆片区的租赁标的物已延伸至轨道交通、医疗康养、汽车农机、新能源等更多领域。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将推进境外飞机保税拆解和医学影像设备保税维修再制造等业务。 在产业支撑方面,天津自贸试验区落地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正在连接境内外两个市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同时在境内、境外开展融资活动。上线一年来,天津FT主账户开立数量超过800个,业务规模超千亿元。2020年12月,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批全功能资金池投入运营。目前,已经有600余家企业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通FT账户业务,依托FT分账核算体系共为企业办理交易600余笔,通过FT全功能资金池已归集资金6500万元人民币。 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正成为方便快捷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近年来,天津海关共推出106项创新举措,其中1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借鉴。 天津海关副关长潘楚雄表示,未来天津海关将在建设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的叠加优势,更加有效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武自然 商 瑞)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与福州片区管委会大楼外景。 (资料图片) 2020年12月26日9时43分,随着第一趟高铁动车G5322次列车从平潭站开出,被誉为“海上最美高铁”的福(州)平(潭)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平潭岛不通铁路的历史,也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福建自贸试验区包括福州、厦门、平潭3个片区。挂牌运行以来,我们大胆试、大胆闯,累计推出实施480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96项,40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被复制推广到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吴南翔表示。 当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如何让自贸试验区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使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吴南翔说,福建自贸试验区将通过4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积极争取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率先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着力发挥沿海近台优势,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合作,努力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充分利用华侨资源,在投资贸易、数字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织密联通合作网络。 在加大改革探索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将对标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福建自贸试验区扩区,在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等领域,实施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加快先行先试,统筹发展在岸业务、离岸业务,打造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持续发挥“保税+”“金融+”“互联网+”等政策优势,推进实施重点平台提升计划,加快培育功能性平台,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前瞻性地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量级未来产业,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提升政府治理方面,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统筹有力、运转协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福建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近四成新增外资,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具备连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优势。 位于福州片区的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领域涉及3C数码电子、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该公司总裁助理刘震说,作为重要的锂电池设备提供商、储能变流器及充电桩提供商,星云股份(行情300648,诊股)在抢抓市场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迭代,针对重点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还借助自贸试验区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同样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公司首席执行官熊立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公司将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输出数字教育产品解决方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将被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这对自贸试验区片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勇说,福州片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能,加大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等方式,积极推动片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薛志伟)
近日,记者从重庆商务委获悉,2020年1月至11月,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2837户,同比增长4.48%。 自设立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发展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发挥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重要作用,在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 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果,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以及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平行汽车进口、铁路运邮等试点政策,这都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与企业携手,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和口岸功能的体现。 重庆自贸试验区集聚了全市约五分之一进出口企业,贡献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2020年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新高地作用,坚持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主体,减少限制性措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率先推动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复销,进出口保持平稳,外资项目陆续顺利落地。 据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3年,重庆将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按照“2+4+1”思路建设。“2”即打造开放的产业体系和开放的政策体系。其中,产业体系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两大方向,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物流运输服务等,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4”即围绕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探索人才对外开放、国际运输开放、金融创新开放、数字经济开放等4个开放,实施更为优惠的财税政策。“1”即与四川省联动,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设立示范区实体建设区域,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 同时,围绕重庆特有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战略和该市“一基地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进行制度设计,持续开展具有重庆特色的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顺应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转型重构趋势,着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服务跨境贸易,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重庆自贸试验区新三年建设目标提出,计划到2023年,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重庆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7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30%;新增外商投资企业(独立法人)占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达到20%以上;年均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户。(经济日报 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2020年12月23日,“祝贺首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国?西安中欧班列开行仪式”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国际港务功能区举行。这趟货运班列于2020年12月4日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发,沿着里海运输走廊,行程近8700公里,于北京时间12月19日抵达西安。班列满载42个集装箱的冰箱,货值千万余元,将从西安向全国分销。 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高质量开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系统性、集成性创新举措,有效扩大了班列运输的货物品类,提升了班列运输的广度与深度,为中欧班列长安号高效开行提供了强劲动能。 截至2020年11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2020年共开行3441列,运送货物总重约264万吨,均是上年同期的1.8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已开通西安至中亚、欧洲15条线路,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 陕西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努力形成一系列系统集成性强、含金量高的创新成果,引领带动开放发展。例如,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模式推出的系列创新举措,聚焦全国首家商业保理公司获批开展美元融资业务推出的“国际保理美元融资服务模式”等,均是在差异化改革方面的探索。 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共形成300项创新案例,10项创新案例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20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9项创新案例入选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据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将重点聚焦四个方面,当好开放的“领头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发掘特色优势,形成更多系统集成创新成果。利用“通丝路”平台扩大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规范发展提供实践案例;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创新,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创新会展领域进出口监管模式,探索扩大进口商品展示功能,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作用,推进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业务。 二是强化内需导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自贸试验区创新,更好发挥外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做强做优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新一代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固链,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口岸、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吸引带动更多高端产业聚集;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聚集全球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是打通开放通道,不断提高扩大开放水平。促进投资、贸易、资金、运输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支持中欧班列长安号优化运营组织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带动产业聚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加快陆港、空港联动发展,探索国际国内空陆多式联运服务,构筑立体开放大通道。 四是发挥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主动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广相关经验,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协同创新发展,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经济日报 记者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