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四大行正在大规模内测数字货币App,可凭手机号完成转账 “数字货币”在我国落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数位国有大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为数字货币正式落地进行测试准备。 数字货币由央行牵头进行,各家银行此前数月正在就落地场景等进行测试。目前,部分大行内部员工已经开始使用,用于转账、缴费等场景。 8月3日,央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上半年“法定数字货币封闭试点顺利启动”,下半年将“积极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 大规模测试开始 “我们行正在大规模测试‘数字人民币’App。App暂时还不能公开下载,打开后有身份编码。”8月初,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几日,工、农、中、建四大行同时内测“数字人民币”电子钱包,考虑到系统负荷等原因,目前还属于内测阶段。 “目前App还在测试,还没有大面积推广,比如使用‘数字人民币’App来转账。”另一家大行人士表示。 根据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反馈,数字货币内测主要在深圳等部分地区进行,与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公布的消息基本一致。 今年4月17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表示,数字人民币当前阶段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此外,当前网传DC/EP信息为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测试内容,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数字人民币目前的封闭测试不会影响上市机构商业运行,也不会对测试环境之外的人民币发行流通体系、金融市场和社会经济带来影响。 今年7月,互联网公司滴滴出行称,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究探索数字人民币在智慧出行领域的场景创新和应用。 公开消息显示,苏州市数字征信实验区、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监管三大国家战略试点7月初在苏州提出,通过“智慧商圈”服务,推动核心街区数字化改造,融入数字货币应用,提高智能服务水平。杭州市也在7月末提出,在央行数字货币加速试点推进过程中,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和率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的结算试点。 哪些场景可以落地? “数字人民币”App实测情况究竟如何?上述大行人士表示,注册App需在四大行分别开立数字钱包,数字钱包分别挂靠各银行的账户,用户可将资金充值入钱包。充值方式可选择网银充值、绑卡充值等。“‘数字人民币’App整个界面和操作逻辑有点类似中国银联的云闪付App。” “云闪付App”是由央行协调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各方建成的一款移动支付产品,覆盖公交、地铁、菜市场、超市等场景。云闪付与市场份额较大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是竞争关系,今年3月宣布用户数突破2.4亿。 从“数字货币”落地场景看,可实现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等,其中转账仅凭对方手机号就可以进行,并正在测试无网络转账功能。支付逻辑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类似,用户可互相扫描二维码支付。 一位大行人士表示,从使用体验看,数字货币App转账非常方便。痛点是线下消费渠道非常有限,在消费上还没有太多的应用,可能要多用几次消费功能才有体会。 另一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数字货币落地场景还有限,目前在其所在机构内部正在进行缴纳党费、工会费用等测试。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数字货币仍在内部研发和测试阶段,央行一直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推进研发和场景测试,各大行内部研发一般由总行网络金融部门负责,具体推出没有时间表。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报道,中国银行在一项名为“321工程”的项目中确定了数个试点数字货币的内部场景,经过前期的多次测试和准备工作,内部试点条件基本成熟,目前已在该行深圳等地内部App试点部分内部场景支付。这些场景为中行内部应用场景,尚未开发专门的电子钱包App,而是内嵌到已有的App中,用户交易流程与目前已有的支付工具没有明显差异,即用户绑定银行卡后,可使用银行卡充值DC/EP电子钱包,通过电子钱包完成支付。
近日,由赛轮轮胎研发生产的赛轮SDR1系列轮胎成功通过德国TÜVSÜDMARK认证,这是国内首款通过该认证的TBR轮胎。据悉,作为中国首家A股上市民营轮胎企业,赛轮轮胎多年来持续探索更先进的技术,致力于研发让用户满意的高品质轮胎。 高要求成就高品质 据悉,德国南德TÜVSÜD集团是全球最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之一,不仅有着非常系统的测试及审核方法,其测试要求标准更是远远高于欧洲认证的要求。在一致性上,TÜVSÜD要求:必须采用在市场上随机抽取的轮胎进行测试,在抽检中如有不合格的产品,将会被立即取消认证。同时,TÜVSÜD对轮胎的抗湿滑性、经济性(滚动阻力)以及高速耐久强度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赛轮轮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耐久性测试中,TÜVSÜD要求轮胎在低压(标准气压的75%)、高负荷(负荷提高20%),每两小时增速10KM的情况下完成耐久测试,整个测试必须在没有失败的情况下一次通过。在测试中,赛轮SDR1轮胎顺利通过湿地刹车部分、滚阻系数部分、耐久测试部分、噪音部分等多项严苛测试,综合评分满足TÜVMARK的要求。展现出优异的性能。 赛轮表示,赛轮SDR1系列轮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本土轮胎品牌中首个通过卡客车轮胎TÜVMARK认证的轮胎产品,源于公司多年来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和对于创新研发的不懈追求。 创新能力就是发展动力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上市公司,赛轮轮胎自创立以来就非常注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2019年,赛轮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38.67%。2019年底,赛轮技术研发中心超高性能轮胎实验室投入使用,该实验室通过研发设计、产品验证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产品目标设计与材料基础研究、成品性能测试的合力优势,持续、稳定、高效地提升赛轮制造力和产品力。此外,赛轮还与中国一汽共同建设华东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并签约共建汽车橡胶制品联盟创新实验室。 近年来,赛轮先后承建“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巨型工程子午胎与新材料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牵头成立“中国杜仲资源高值化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评轮胎行业唯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等。同时,与科大讯飞共建行业首个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拥有国内首家国产化轮胎工厂MES系统以及行业首个投入使用的“橡链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先进成果。 对于未来发展,赛轮表示,将在技术自主化、制造智能化、品牌国际化方面持续努力,充分发挥在基础研究、新材料应用和工业互联网等方面的优势,以“做一条好轮胎”为使命,为全球轮胎用户和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本周末,深交所将组织技术上线通关及网上发行业务通关测试,模拟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技术系统上线后,创业板注册制股票网上发行业务启动首日场景。测试完成后,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技术系统将正式上线。 根据深交所7月20日发布的通知,7月27日起,新上线的系统便可开始启动创业板注册制股票及存托凭证的网上发行业务,也将继续支持个别存量的创业板核准制股票网上发行和上市交易业务,业务启动的具体日期以相关公告为准。 根据通知,本周六的通关测试由深交所联合中国结算、中证金融组织,参加测试的系统包括交易系统、结算系统、D-COM系统(不包括资金划拨业务)、统一账户平台等。 重点测试内容为向中国结算统一账户平台报送开通创业板交易权限的账户相关信息,以及创业板注册制股票的网上发行申购及投资者交易权限管理,创业板核准制股票的网上发行申购、现货集中竞价交易、网络投票、转融通证券出借、转融券、融资融券和辉丰转债回售等业务。 中国结算相关安排方面,自7月27日起,各证券公司应通过中国结算统一账户平台新的实时接口,将满足《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办法(2020年修订)》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开通创业板交易权限的个人、机构及产品投资者深市A股证券账户,报送至中国结算。 7月27日起,中证金融每个交易日发送当天转融通资金或证券类订单的初步成交信息,供证券公司用作盘后核对之参考,不作为清算交收依据。 自4月27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方案推出以来,深交所与各市场参与方便开启了紧张的系统改造工程。近三个月时间内,深交所已组织市场各方陆续开展了联调测试、仿真测试和全网测试。本周六举行的通关测试,将是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网上发行业务启动前的最后一次测试。 根据通知,市场各方将在7月27日前完成创业板注册制股票及存托凭证网上发行业务的全部技术系统准备工作,但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正式启动发行则要看企业本身的审核进度。 截至7月17日,有7家已过会企业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另有7家企业的IPO申请已获上市委审议会议通过,即将进入“提交注册”环节。此外,还有12家创业板拟IPO企业将在本周上会。 据了解,注册后,主承销商便可报备发行与承销方案,深交所在收到方案后5个工作日内无异议的,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以披露招股意向书,正式启动发行。 投行人士表示,根据创业板IPO发行及上市指南,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股票从启动发行到完成上市最快3周内可以完成,目前技术系统已准备就绪,若本周就有企业完成注册,8月中下旬就能见到首批试点注册制的创业板股票挂牌交易。
7月13日晚间,华天科技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0亿元至2.90亿元,同比增长168.66%至238.74%。 华天科技方面表示:“受益于国产替代加速,2020年上半年集成电路市场景气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提升,公司订单饱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产替代加速的影响下,集成电路行业相关公司直接呈现出了业绩加速的趋势,部分公司的业绩也得到了改善。” 国产替代加速 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中,封装测试业是唯一能够与国际企业全面竞争的产业,包括华天科技在内的国内主要封装测试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已经和外资、合资企业基本同步,竞争实力逐渐增强。 在盘和林看来,封装与测试业务是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切入口,也是产业链最成熟的环节。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中,封装测试业务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集成电路封装行业在中国产业升级大背景下,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有完善的政策资金支持,国内本土封装测试企业得以快速成长;国内先进的封装技术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技术;同时,国外半导体公司向国内大举转移封装测试业务,中国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市场巨大。 在半导体行业国产化替代的发展趋势下,封装测试产业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环节,有望率先实现全面国产替代。 在上述背景下,集成电路行业从2019年下半年至今,一直保持高景气度。受益于此,华天科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最高至2.90亿元,同比增长168.66%至238.74%。 除此之外,华天科技的手机CIS产品需求也较上年有所增加。华天科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多摄的渗透率在上半年也有所提升,公司CIS产品在二季度的产能利用率饱满。” 持续布局先进封装领域 近年来,华天科技在南京、昆山工厂持续布局先进封装领域,在WLCSP、TSV、Bumping、Fan-out、FC等多个技术领域均有布局,同时还打通了CIS芯片、存储器、射频、MEMS等多种高端产品。上述项目达成投产后,能够为华天科技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记者了解到,华天科技规划总投资80亿元在南京建设华天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主要进行存储器、MEMS、人工智能等集成电路产品的封装测试,涵盖引线框架类、基板类、晶圆级全系列集成电路封装产品。 今年5月份,总投资15亿元的一期工程开始联调联试,预计投入生产后,将年产FC系列产品33.6亿颗和BGA基板系列产品5.6亿颗,可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 进入下半年,华天科技总投资超9亿元的昆山扩建项目建设也进入了冲刺阶段。 扩建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新增FC生产线封装测试生产能力66亿块、Bumping生产线生产能力84万片、WLCSP生产线生产能力36万片、TSV(8英寸/12英寸)生产线生产能力43.2万片。同时,晶圆级传感器封装技术、扇出型封装技术、三维系统互连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高端封装占销售比例提高到50%以上。 据昆山华天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厂房已有部分生产设备开始安装调试。扩建项目预计年内投产,达产后每年将带来近8亿元的新增销售收入,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华天科技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促进昆山半导体产业链快速发展”。
融资租赁业监管持续趋严。日前,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佳医疗”,300273.SZ)因其租赁子公司恒源租赁“未对部分大额长期应收款进行单项减值测试 ”收到广东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 具体来看,和佳医疗子公司恒源租赁于2018年1月18日分别与广东恒润华创实业发展、广东新金山置业、广州天马发展、广州名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恒润实验学校等5家公司签订了《设备购买及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合同》,金额合计1.7亿元。合同约定相关本金和利息每3个月偿付一次,共12期,但恒源租赁截至2019年9月仅收到5家公司合计219万元还款,剩余9173.23万元均已逾期。 按照公司会计政策,单项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应收款项应进行单独减值测试,且根据天眼查等公开信息,上述5家公司中的金山置业、天马发展等公司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但和佳医疗在2018年年报及2019年季度、半年报的编制过程中,均未对上述5家公司的长期应收款进行单项减值测试,而是在2019年底进行单项减值测试并计提了2519.23万元坏账准备,导致有关长期应收款坏账风险揭示不及时、不充分。 一位融资租赁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之前,融资租赁公司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短短10年时间,发展到10000多家,一些业务不合规。随着监管的趋严,行业风险逐渐暴露,不合规业务正在不断压缩减少。 除上述原因,和佳医疗还因“互动易上信息披露不准确、部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错误、部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错误”等原因受到监管警示。 2020年4月27日,和佳医疗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披露,“公司正在就相关代理呼吸机的订单,与需方论证订单执行的可行性”。但实际上,4月7日,和佳医疗与泽汇泓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拟在医用防护物资采购、生产、销售方面展开合作,合作模式为泽汇泓负责联系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需求方,项目利润归泽汇泓所有,项目风险由泽汇泓承担,和佳医疗作为销售主体提供通道服务,负责开票和收付款并收取一定的管理服务费,但并不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需求方进行直接联系。 截至7月14日13:50,和佳医疗报8.05元/股,跌幅4.51%。
原标题:保时捷成功完成911 GT2 RS 3D打印活塞耐久性测试 来源:.COM 据外媒报道,保时捷已经完成了其911 GT2 RS引擎3D打印活塞的首次耐久性测试。测试结果是该部件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该汽车制造商的研究发现,打印的铝合金活塞跟同类铸造或锻造部件相当甚至还有赶超的潜力。 据了解,保时捷涉足3D打印方面已有一段时间。这家汽车制造商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就一直在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快速原型制作和零部件开发,目前对外销售的约有20个塑料、钢材和合金打印的传统汽车Porsche Classic生产零部件。最近,911和718赛车运动车型的桶式座椅开始接受订单,客户可以指定3D打印的坐垫和靠背表面的硬度、颜色和形状。然而活塞可能是3D打印技术在汽车领域最具雄心的应用。 这个过程开始于利用3D打印优势重新设计活塞。保时捷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和人工智能优化了活塞的支撑形状和底层拓扑结构、去除了不必要的材料并添加了必要的材料。其结果就是该汽车制造商所称的利用有机结构形状的“仿生”设计。部分3D打印优化包括最小化支持材料,而不再需要加工来进行去除。 保时捷还能将一个冷却管道整合到活塞的结构并单独对特殊的双喷射油喷嘴进行设计制造。这家汽车制造商称,要想在机械加工或铸造中实现这些加法制造技术是不可能的,至少是极其困难的。而随着设计的分类和在大量的模拟测试,真正打印部件的时刻已经到来。 据了解,保时捷的活塞是在一台高精度的Trumpf TruPrint 3000激光3D打印机上制造,该打印机通过强大、准确的激光焊接精细金属粉末,一次只能打印出0.02到0.1毫米的一层。所用材料则是一种名为M174+的专有铝合金,由其合作伙伴和零部件制造商Mahle开发和提供。每个活塞由约1200层熔融合金组成,打印大概要花费12个小时。幸运的是,它们能够进行批量打印。 保时捷及其合作伙伴要求最终产品的属性能跟铸型材料生产的活塞相媲美,但与此同时还要确保跟蔡司展开紧密合作以此来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电镜扫描、X光显微镜和3D扫描对材料展开测试和测量。此外,打印活塞还被拆解并分析。 在实验室里,六个活塞被装进了一台911 GT2 RS的3.8L双涡轮增压平六缸发动机中并由此开始了耐久性测试。评估内容包括24小时的模拟高速驾驶、以250公里/小时的平均速度驾驶、超6000公里的赛道驾驶等。保时捷甚至还模拟了加油过程的停车。接下来,工程师们在满载的情况下让活塞运转135小时,在不同速度的拖拉载荷下运转25小时。200小时后,测试成功,6个活塞全部通过。 据了解,这种3D打印的铝活塞比GT2 RS通常使用的锻造活塞轻10%,并且得益于新管道的加入,活塞环区域的温度降低了20多度。这意味着引擎可以提高转速并释放额外的动力。 目前,3D打印的GT2 RS活塞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且还没有确定的具体生产计划。然而,保时捷清楚的是,这项技术已经在这里,并且有了一个路线图让更多的3D打印部件进入到特殊的系列汽车并最终实现大规模生产。此外,随着研究将铜作为3D打印材料,这项技术甚至还有望在电动汽车制造中找到有趣的新应用。 “我确信增材制造最迟在10年内将成为汽车研发和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ckinger说道。 实际上,保时捷并不是唯一一家开发增材制造部件的汽车制造商。宝马也投资了金属3D打印,并在其Mini Yours项目中试验了3D打印定制部件。与此同时,法国超级跑车制造商布加迪也曾展示了依靠3D打印技术制造的钛制制动钳。
编者按 中国企业正在加快探索自动驾驶的步伐,各地政府也不断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抢抓这一新兴产业机遇。借助业已积淀的庞大用户数据和运营数据,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和汽车企业快速“进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车联网测试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跨行业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和车联网应用场景,构建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自动驾驶产业生态。开放赋能的平台特色、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以及渐进式的商业路径,也让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有机会实现“换道超车”。 北京:聚能全球自动驾驶高地 记者 张超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已经成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中心之一。在软件园南街1公里长的路上,滴滴大厦、百度科技园和腾讯北京总部大厦比肩而立。一辆辆戴着旋转激光雷达“帽子”的自动驾驶车辆从这里驶向测试区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企业探索自动驾驶的步伐,一项项重要技术发布和现实场景测试让中国版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走进多地市民的日常生活。 6月27日,滴滴在上海宣布开启自动驾驶载人应用示范项目。这意味着上海市民可以通过滴滴App叫一辆自动驾驶车辆,前提是乘客的起点和目的地都在嘉定测试区域。早在今年4月,由百度与一汽红旗联合研发的阿波罗自动驾驶出租车在长沙开始上路,打车范围主要在梅溪湖地区的市政道路,覆盖居民区、商业休闲区及工业园区等多种生活场景。 目前,滴滴获得北京、上海、苏州、美国加州等地路测资格,并在2019年9月获得上海颁发的首批载人示范应用牌照。百度也在国内外多个城市进行路测,并获得了长沙、成都等城市的载人示范应用牌照。 “在不久的将来,乘客叫车,滴滴已经知道了出发地、目的地和路线,就能够判断这段路是更适合自动驾驶还是更适合人类驾驶,然后实现混合派单。”滴滴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说。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滴滴探索自动驾驶的优势。借助已经存在的庞大用户数据和运营数据,滴滴能够在技术研发和运营上无缝植入自动驾驶,加速在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应用部署。 张博介绍,滴滴自动驾驶拥有千亿公里数据。滴滴自主研发的车载设备“桔视”,能够采集汽车行驶路面数据以及识别车内环境,已经覆盖了滴滴平台上50%以上的订单。 百度集团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总经理李震宇表示,百度阿波罗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之一,阿波罗自动驾驶车辆已经驶入全球24座城市,累积实现10万次安全载客出行。智能车联业务已与60多个汽车品牌达成合作,量产车型已达到400多款。 “今年是车联网的普及之年,百度智能车联业务在过去几个月超额完成目标,更多汽车品牌搭载阿波罗系统的车联网产品落地售卖,比如,上汽通用旗下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全系车型。”李震宇说。 保证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安全,需要规模极其庞大的测试里程来对算法进行升级完善,业内比较公认的是兰德智库发布的数据,自动驾驶算法要达到人类驾驶员的水平需要110亿英里的测试里程,相当于在地日之间往返50多次,靠实路一点点地积累这些测试里程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成本也难以承受。 为了突破测试瓶颈,行业普遍引入了自动驾驶虚拟仿真技术来辅助完成测试,包括腾讯的TAD Sim平台,而这也是腾讯探索自动驾驶的重要布局。 在腾讯北京总部,腾讯自动驾驶仿真技术总监孙驰天向记者展示了平台里的“数字孪生世界”。据介绍,TAD Sim平台为自动驾驶测试验证而专门设计开发,内置厘米级高精度地图,构建了包含动态和静态要素真值数字孪生系统,用千变万化的场景进行自动驾驶算法完备性的测试。 6月24日,腾讯在线发布了新一代仿真平台,平台除了可以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道路和突发天气情况,还能模拟突然窜出的行人、强行加塞甚至产生剐蹭的车辆、测试车辆快速驶过减速带造成的颠簸等。这些场景都可通过仿真平台的算法模型反馈到测试车辆上,进而验证自动驾驶决策控制算法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仿真平台里有超过1000种场景类型,通过泛化组合,可以衍生万倍以上规模的丰富场景。”孙驰天说,基于腾讯云计算并行加速,平台具备每日1000万公里以上的测试能力,自动驾驶的车辆可大量部署。 科技公司加速“进化”,各地政府也不断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近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加快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区车路协同信息化设施建设改造,三年内铺设网联道路300公里,建设超过300平方公里示范区。 “北京是我们投入最多的地方,绝大部分核心的技术人员、骨干力量都是在北京,北京是全球自动驾驶的高地。”李震宇说,因为开放赋能的平台特色、车路协同的技术路线,以及渐进式的商业路径,中国科技公司的自动驾驶实力有机会赶超国际同行。 天津:建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记者 王宁 近日,在天津南站的前广场,一辆自动接驳小巴车已实现在天津南站周边区域部分道路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吸引了往来旅客的目光。 自动驾驶汽车激烈角逐、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揭牌、轨道全自动驾驶试验……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车辆自动驾驶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动驾驶技术与应用正在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在物流、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突破。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速 日前,2020世界智能驾驶挑战赛在天津举办,来自中外多个车队的智能网联汽车在“云”上展开激烈角逐。作为世界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驾驶挑战赛已连续举办四年,今年有140余支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车队参赛。 所谓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车辆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与控制功能的新一代智能汽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洧表示,借助新基建的东风,5G、人工智能、充电桩和大数据中心等核心技术和设施,将促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 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正式揭牌,面积为1475亩的封闭测试场将于今年9月完成一期建设,年底实现天津南站商务区周边车路环境协同全覆盖。 天津市西青区委常委、副区长于强介绍,拥有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的西青区,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车联网测试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跨行业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和车联网应用场景,构建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自动驾驶或多领域突破 随着5G网络等新基建发展提速,车联网技术与应用如虎添翼。业内人士认为,自动驾驶或将在短途接驳、物流、轨道交通等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运营。 近日,自动接驳小巴车已实现在天津南站周边区域部分道路场景下的自动驾驶。 中汽研智能网联技术(天津)有限公司平台部业务经理姜君说,技术人员正在对它进行调试,将天津南站周边的道路、建筑、交通信号灯等现实环境数字化并植入它的“大脑”,让小巴车和现实场景形成一个完整的物联网。未来,无人小巴车将解决公共交通换乘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疫情期间,在湖北武汉,京东物流已将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投入使用。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兼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孔旗介绍,疫情发生后,京东物流迅速决策把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车运送到武汉,从配送站点到目的地,全程无人化,实现了L4级自动驾驶应用。 与此同时,自动驾驶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也取得了突破。今年3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提出了智慧城轨发展蓝图,为各地轨道交通布局指明了方向。 天津首条以最高自动化等级设计的无人驾驶全自动试验线亮相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旭表示,全自动运行降低了因人为失误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线路和车辆资源的利用率。下一步,天津轨道交通建设将以智能化、智慧化为目标,实现全自动运行、智能客流控制和智慧车站服务。 规模化需破解三大难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车辆自动驾驶推广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技术层面的不断成熟,还需要从基础设施、产品建设、综合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突破,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 一是智慧城市体系待建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车联网领域专家葛雨明认为,当务之急是构建城市基础支撑体系,包括建立一些感知和计算平台、提升网络连接能力等。雄安城市智能物流研究院副秘书长焦志伦说,自动驾驶技术全面推广需建立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上,而智慧城市规划需要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协同发展,如用高精度的电子围栏系统能不能在地图上标注出无人物流车、无人机等智能交通工具的行进路线。 二是产业生态体系待补齐。自动驾驶尚需形成产业链联动。“除了自动驾驶技术突破,还需要产品化突破,特别是车辆的实用性。”孔旗表示,目前自动驾驶物流车的功耗很高,运行不稳定,仍局限于单条线路运营,需要汽车制造企业和传感器厂商共同批量化打造合适的产品,以满足城市商业运载力。 三是安全保障体系待完善。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自动驾驶推广应用需补齐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短板。葛雨明说,未来所有的基础设施都要联网,安全是首要前提,建议结合新基建构建身份认证体系,确保系统中不同参与主体互联互通、相互信任。孔旗则表示,城市物流车辆需解决好路权、车辆性质、交通规则等问题,确保城市交通智慧通畅。 鄂尔多斯:5G自动驾驶公交车即将驶入 记者 朱文哲 最近这些天,冯浩儒和同事们每天都在鄂尔多斯市政府南侧的街道上忙前忙后,查看路况、调试设备信号、检查智能调度系统运行。7月中旬,这里即将开始我国西部地区首条非园区市政道路5G自动驾驶公交接驳车的测试项目。 作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智慧城市服务中心主任,冯浩儒对即将开始的5G自动驾驶公交接驳车测试充满信心:“作为少数民族边疆地区,鄂尔多斯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试验与应用领域走在了前面,这对鄂尔多斯未来经济转型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鄂尔多斯市近年来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技术附加值,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的广度与维度。 冯浩儒表示,鄂尔多斯承接5G自动驾驶公交接驳车试验项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发达城市的市政道路测试自动驾驶车辆,因为人口稠密车辆密集,既有安全隐患,又易造成交通拥堵。”冯浩儒说,“康巴什区人口数量较少,交通流量小,但市政道路功能完善,这为搭建自动驾驶汽车市政道路测试环境提供了合适的外部条件。” 据冯浩儒介绍,此次5G自动驾驶公交接驳车测试项目所选街道全长约7公里,覆盖市府南街、鄂尔多斯大街、民族路、团结路、文化西路、文化东路、湖滨路,计划停靠鄂尔多斯市政府、鄂尔多斯博物馆、锦江国际酒店、乌兰木伦湖区广场等4处站点。“由于测试道路是城市开放道路,因此我们将测试车辆的最高时速设定在40公里/小时,车辆需要按照闭环路线及站点进行自动驾驶载人示范运营运输,从而最大限度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冯浩儒说。 5G技术的应用,是此次自动驾驶公交接驳车测试项目的最大技术亮点。“我们建设了21个5G基站以保障测试车辆的技术需求,这些独立组网的5G基站可以实现更低的网络时延,最大限度地保障车辆的实时调度、视频的快速回传,以及后期通过软件升级可以实现切片技术,相当于在5G信号中单独列出一块区域,专供测试车辆使用,让自动驾驶更加稳定、安全、高效。”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副总经理郎庆春介绍说。 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高级项目经理任强表示,此次鄂尔多斯自动驾驶车辆属于城市景观接驳公交车,属商用车范畴,而5G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车辆在派单、调度、行驶等各类情景中的处理速度与效率,为车辆提供高带宽、低延时、高稳定的自动驾驶环境。 2012年8月,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被评定为中国首个以城市核心景观区为载体被申报获批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而5G自动驾驶公交接驳车的测试道路,正是在康巴什区景观最为集中的康巴什中轴线,这将极大推动鄂尔多斯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此次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落地,将对推动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布局,以及未来参与更多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冯浩儒说。 安徽:无人驾驶摆渡车实现小批量生产 记者 刘方强 随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以及相关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自动驾驶时代呼之欲出。然而,目前的自动驾驶还只能在有条件的场景下进行,要想真正实现商用,还需突破不少瓶颈。 今年3月9日,工信部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推荐性国家标准报批公示,其中驾驶自动化将按6级划分。0级为应急辅助,只能提供诸如车道偏离预警、前碰撞预警等应急辅助功能;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即乘客无需响应,系统在任何可行驶条件下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 无人驾驶实现的重要前提是智能公路的基础设施,公路需要全覆盖无线通信网络、监测系统等,为自动驾驶提供信息支持。当前,开放道路实现无人驾驶还存在较大困难,然而在特定区域内无人驾驶技术的普遍应用则有望提前“破冰”。 早在2016年12月,安徽江淮汽车就成功开发了达到3级水平的样车,具备园区环境40公里/小时、城市快速道路60公里/小时的自动驾驶能力。 2019年,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智能移动机器人中心技术团队攻克无人驾驶摆渡车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优化环境感知算法,降低了传感器的使用成本,实现每辆无人驾驶摆渡车的造价在10万元以下,目前已经实现小批量生产,并在南京、合肥、株洲、扬州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款无人驾驶摆渡车的时速大约10公里,可以根据路况和行驶环境,自主决定直行、拐弯、超车、绕障、停车等驾驶行为,可应用于机场、工厂、景区、学校等多种场所,实现短距离交通出行的智能与便利。 “要实现无人车的产业化,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生产成本是核心关键。”该项目负责人江如海介绍,“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核心部件传感器成本较高,目前一辆无人车的生产成本往往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 无人驾驶系统的核心是软件。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自动驾驶相关研发公司和科研单位都采用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来完成无人驾驶系统软件的研发。同时,无人驾驶系统软件依赖大量车载传感器数据作为基础进行有效解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驾驶行为指令。无人驾驶相关硬件产品则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相机、组合导航、计算平台等。这些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投入,相关配套的测试场地建设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智能交通路网建设尚需进一步推进、研发成本高昂、相关行业标准和第三方鉴定机构欠缺,政策法律对无人车上牌手续、责任界定尚未完善,也阻碍了无人驾驶车辆在市场上的流通进程。比如,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员手离开方向盘驾驶属于“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行为”。 因此,未来,当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商业化阶段时,首先需要有大量符合要求的基础设施,同时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法律。 安徽江淮汽车相关负责人呼吁,尽早出台与无人驾驶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新体系架构汽车产品标准、测试认证标准等,使得产业发展“有章可循”。 “无人驾驶车辆是个新生代的高科技产品,还需要人们进一步熟悉和接受,市场还需要5至10年的培育,未来肯定会迎来爆发式的大发展。”江如海说。 中商产业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近50亿美元;到2021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超70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