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借助优质教育巧妙地狠狠地割了家长的韭菜,而且韭菜们还争先恐后,生怕不能有被割的资格。 教育大比拼的核心驱动力更多地回到家庭,回到学生本身,逐渐远离公立优质学校的光环加持。 与学区房无关,只有家长、孩子的比拼才是硬核比拼。 学校期末考试排名不行,直接拖垮房价?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上海闵行区统考后对学校进行了排名,闵行华二是上海高中四大金刚之一的“华师大二附中”的初中部之一。不过,这次的排名战中,据说闵行华二只是排名第9,引发附近小区价格雪崩。 无论消息最终如何,价格是下降了。12月份,紫竹半岛小区的房价从12.8万每平方米跌到了9.9万每平方米,不止一个跌停。 部分学区房怎么不行了?这怎么可能?其实背后是中国教育的大变化,不但关乎财富,还关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智者将顺风而行,愚者陷在沼泽中不知所措, 白白付出了巨量金钱却付出了教育失败的代价。 优质生源决定好学校成绩 一个学校的成绩是由谁来决定的? 核心决定力量是生源。国内多所师范大学的附中为什么每次重要考试的成绩都那么闪闪发亮?没错,老师水平高,既专业又敬业,不过,最重要的是:很长时间内,这 些学校都是从全省全市挑选牛娃(最优质的生源),用 “牛娃集群效应”来碾压普通娃,说实话,这有点胜之不武。 顺着链条往下看,次一级的重点学校也是这个套路,挑比较好的学生,而且限定学生来源的区域,这实际上就提高了所在片区的房产含金量。房地产借助优质教育巧妙地狠狠地割了家长的韭菜,而且韭菜们还争先恐后,生怕不能有被割的资格。这是世界奇观,虽然不是独一无二,也是比较少见的。 上海学区房的价格最近在上涨,从表面看第一推手是“上海在招生环节执行了公民同招、摇号的政策”,实际上是家长们内心的恐慌在作祟:既然不能去优等生云集的民校,那么就只好回流去抢传统优质公立学校的学区房。 这个逻辑是对的吗?错了。 正如我前面所说:优质公立学校之所以一直优质,是因为它们一直在 “掐尖”,而且可能是全区、全市、全省“掐尖”,最后当然是学校的成绩斐然。 但是, 现在是摇号了,不允许“掐尖”了,学区房价格上涨的逻辑在哪里?我没看懂。 鸡窝还是那个鸡窝,但是放进去的鸡蛋并不是个个都经过精心挑选的,所以,优质公立学校逐渐“泯然众校亦”,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这叫均值回归。 这事儿不但会发生在闵行华二,也会发生在其他优质公立学校。这是中国教育改革近年来最犀利的一刀,直接砍中地产炒作的七寸,鲜血直流,惨不忍睹,而这仅仅是刚刚开始。 不少家庭拿着现金冲进去买学区房,以为买的是巴菲特多年前买的价值股可口可乐,没想到买回来一看是非常普通的股票,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在某一线城市的985高校附中,我也问过一位家长关于学校的招生情况。家长说,这所附中也是要摇号的,很多地段生被摇号进来,完全跟不上, 学校只好通过考试弄出两个重点班,以后就重点培养这两个重点班。其余的班就混着,不要太差就行。 可怜那些花了几百万、上千万买学区房的家长,刚开始完全不知道这个套路,等知道的时候也只能服从安排。等升学考试结束,重点班的孩子纷纷去名校,普通班的孩子纷纷去中等学校甚至最差的学校,这就叫尘归尘,土归土。这样的消息只需要一轮传播,就足以把房价打压几个跌停。 教育比拼核心驱动力回到家庭 说实话吧,上海在招生环节执行公民同招、摇号的政策还是对学区房手下留情的,如果只对公立学校摇号,让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我估计学区房会直接腰斩,很多人一辈子的红利会在几年之内化为乌有。 为什么?很简单。 如果只对公立学校摇号,意味着优质公立学校不能“掐尖”,但是如果允许民办学校自主招生,你会发现它们有本事把绝大部分优秀的学生揽入怀中,而且这其中有较多是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然后这帮牛娃形成自己的朋友圈,随着成长,家长资源互相渗透,后续的学弟学妹和前面的学哥学姐组成越来越强大的校友会。当然,人家也付出了代价,学费很高。如果是这种情况,你觉得依托优质公立学校的学区房还有什么戏? 所以说,政策已经对学区房手下留情了,不要不知道深浅,要感恩,但也不要入戏太深。 长期来看,学区房的价格逐渐平庸化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加入了家长的变量,某些买非学区房的家长、孩子一旦“疯起来”,学区房根本顶不住。 说个公开新闻:2021年1月初广州市越秀区各初中学校初中一年级期末考结束,以前考生成绩比较落后的东环、四十中交出了一份堪称出色的成绩单。东环中学期末五科最高分达到了511分,跻身前列。往年的家长心目中的热门育才实验中学期末最高分为500分,二中应元仅有一人总分超过500分。几乎每个学校最高分都在500上下(总分540),证明 “牛娃”各校都有。 多少学区房的业主忐忑不安?又有多少刚刚“上车”的学区房业主哭晕在卫生间? 教育大比拼的核心驱动力更多地回到家庭,回到学生本身,逐渐远离公立优质学校的光环加持。 一个家庭如果在孩子的学习上付出更多有效的努力,注意“有效”这个前提, 孩子相对自律,家长相对严格,这个孩子大概率在学校的成绩是中上等。只要某一个变量再提升一些,孩子就会比较优秀。 这样的轨迹在绝大部分普通家庭都有机会实现,但是很多的家长不愿意付出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更愿意去努力工作多赚钱,这当然没错,不过,他们可能没有想过帮助娃提高成绩也等于赚了几百万可能还不止。还有部分家长沉迷网络游戏,或者各种短视频、剧集,那就等着收拾烂摊子吧,不要以为买了学区房就高枕无忧。 在教育这个问题上,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但是没有耕耘,大概率没有收获,除非自家娃高度自律,这样的孩子很少。 而且摇号干掉学区房之后,优质公立学校里面那种你追我赶牛娃云集的紧迫感淡漠了,这等于打仗丢掉了以前常配的重型武器,家长还不赶紧想办法补位,就是摇号摇中了好学校也没用,因为战场上“敌人”的火力点配备已经改变了。 以前是:牛娃进了名校,家长基本可以不管了,985起步,最差也是211。现在是名校实质上被扯平了,学生成绩差别很大,学习氛围变了,牛娃分分钟成绩掉队。 回到终极问题:那你还抢学区房干啥?难道不是应该多在孩子的自律性和自己的时间、精力付出上找回最靠谱的方法论吗? 两大变量加剧学区房崩塌 在最有智慧又有财力、精力的家长们那里,孩子分到传统意义上的差学校可能慢慢不是问题,篡改马老师的一句话——“学校不改变,我们就改变学校”。 据《钱江晚报》报道:文鼎苑小区在杭城西湖区,紧临浙大紫金港校区。这个小区曾被杭州家长们称为“杭城第一孟母盘”,以家长们励志“鸡娃”(网络语,指家长不停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闻名,在坊间曾有很多故事流传。文鼎苑原本不是学区房, 因为家长们太努力,把一所普通小学推成了名校,房价狂涨。 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多在各大城市上演,广州东环中学的部分家长就有这个趋势,当然,部分原因是因为部分家长的孩子本来就是入读大名鼎鼎的东风东小学,这一片区本来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区房,家长、孩子够努力,至少可以保住这一片区的学区房含金量。如果不努力,前面的巨大投入可能就付诸东流了,家长们不容易,既要力挺孩子的学习,还要力保周边房价。 而且两大变量将加剧学区房的崩塌: 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比如现金流随时几千万或者资产几个亿甚至几十亿这种,他们是不甘心孩子只能摇号入读的。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被迫从命,那么,在高中阶段,他们一定会尽其所能给孩子配备“重型武器”,要么直接读最好的民办学校,要么在疫情过后,直接去世界一流的高中读书,尤其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这种趋势是挡不住的。 这一部分消费力从现有的框架里流出,实际上是到另外一个体系里去升级,而且是借助世界最优秀的框架来升级,这样的人才对依靠学区房那点优势堆积起来的人才而言,很快又会拉开思维方式、见识、胸怀以及判断力、执行力的差距,而这些才是最要命的。没错,某些富二代一无是处,是花花公子,但是某些富二代一旦认真读书,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花时间或者买个学区房就能弥补的,里面有巨大的成本差距和人脉差距。 还有一个变量是培优班。同在一所优质公办学校,也是同样的学区房,如果一个孩子在培优班能够拿到好名次、好成绩,另外一个孩子完全不上培优班,也不在乎成绩,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也不太管。两者的成绩有天壤之别, 与学区房无关,只有家长、孩子的比拼才是硬核比拼。即使是一个普通学校的孩子,他如果在培优班能拿到好成绩,那么在中考的时候也能实现对绝大部分学区房孩子的“绝杀”——因为高中录取要看分数。 学区房的崩塌是全方位的:政策砍了第一刀,非学区房的部分家长们积极努力插第二刀,富人远远地发飞刀,培优班近距离插匕首,学区房还能撑多久? 苏格拉底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是的,教育不是买套学区房就可以给孩子做个交代,而是充满热情与他(她)一起奔跑,点燃他(她)心中渴望知识的火焰。
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已有用户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全部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 如今,实名认证“硬性管控”措施发布已超一年,在游戏行业共同努力以及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国内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管控取得明显成效。部分游戏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游戏时长下降明显,且未成年人在游戏内的充值投诉也大幅减少。 管控措施基本普及 早在2005年前后,已有国内网络游戏企业开始研发防沉迷系统,而自2017年起,游戏企业开始普遍推广防沉迷系统。2019年10月25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后,国内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进入“硬性管控”时代。 到目前为止,主流游戏公司的游戏产品均已实名注册,并接入了防沉迷系统或健康系统,对未成年玩家的游戏行为进行自动管控。 记者随机选取了10款不同类型的游戏产品进行测试发现,这些游戏在登录时均要求填写姓名及身份证进行实名注册。部分在应用商店下载的游戏,也要求使用已经通过实名认证的应用商店账号登录。 如玩家拒绝实名注册,则只有1小时的游戏体验时间,体验结束后如仍未实名注册,将无法进入游戏。在进入游戏前,这10款游戏均在显著位置作出健康游戏提示;进入游戏后,一些游戏还在显著位置提示其实名认证相关规则。 “我们对防沉迷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旗下游戏产品均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落实游戏内的实名认证及防沉迷机制,同时在登录时也会有明确提示,提醒用户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健康游戏。”中手游(港股00302)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今年12月17日,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在“2020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表示,防沉迷是游戏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基本建成,正组织企业分批接入,在2021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 除了实名验证外,由中国音数协制定的《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近日已正式发布,该适龄提示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游戏内容做出明确规范,未来将作为游戏审核上线的必备条件。 “防沉迷工作贯穿三七互娱(行情002555,诊股)整个研运过程。从游戏研发、申报版号到正式上线运营都会涉及,同时我们会定期举行政策培训,把研发、运营等参与产品制作的员工汇聚到一起,邀请专家及监管部门领导做相关政策培训,从源头来做好把控。”三七互娱相关人士表示。 成效明显 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行为进行管控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二是限制未成年人在游戏内的消费行为。从这两方面来看,管控目标已基本实现。 在游戏时长方面,《通知》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据记者了解,目前主流游戏公司均已严格执行这一规定。腾讯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头部游戏《王者荣耀》在接入健康系统,对未成年人进行管控后,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了59.8%,13周岁及以上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了40.3%。 “对于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长限制,我们完全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现在我们的游戏基本上不存在未成年人沉迷问题。”中手游相关人士表示。 “我们比较担心的主要是那些玩法比较复杂的游戏,这些游戏现在都有时间限制,玩到一定时间就不能玩了,不至于在一款游戏中沉迷太久。”有未成年人子女的家长对记者表示。 未成年人在游戏内的消费是管控的另一大目标。《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具体要求是,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岁以下禁止充值;8-16岁单次充值不得超过50元,单月充值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18岁的用户单次充值不得超过100元,单月累计充值不得超过400元。 据记者了解,在严格的实名认证体系下,未成年人通过自身账号进行超出限额的充值已基本不可能,多数游戏公司针对未成年人自身在游戏内消费的投诉已大为减少。 当然,在这方面,头部游戏公司也给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腾讯为例,对于在其游戏中实名认证为成年人,但游戏内行为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在游戏登录和充值环节,系统将自动发起人脸识别。 腾讯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93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1.2万个账号在支付环节发出人脸识别,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0.2%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而支付环节有85.3%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与此同时,腾讯公司客服端的未成年人消费申诉量,与扩大人脸识别应用之前相比也显著下降。 家长需共同参与 在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以及在游戏中充值消费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未成年人依然可以通过使用他人账号、切换多款游戏等方式,绕开管控措施。 在黑猫投诉、21聚投诉等平台上,针对未成年子女使用家长账号玩游戏并充值的投诉依然不少。很多游戏公司接到的消费投诉,也主要是未成年人冒用账号登录并消费。 “解决未成年人用家长账号登录或消费的最佳途径,就是视频认证或人脸识别。”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人脸识别能够判断玩家是否与其认证信息相匹配,也就彻底解决了冒用身份登录问题。如前文所述,腾讯公司已经在游戏中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游戏业内除少数公司的明星产品外,其他厂商多数尚未接入人脸识别认证,原因主要是因为人脸识别涉及隐私,多数游戏公司尚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授权。 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堵住漏洞的情况下,头部游戏公司也在积极采取其他方式,与家长、学校等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腾讯公司就在游戏外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可以实现推送、查询和设置未成年子女游戏时长和(港股00001)消费功能;老师也可建立班级,了解并查询学生的游戏情况,协助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进行引导。据介绍,目前腾讯公司旗下正在运行的所有热门游戏已基本实现覆盖。 中手游、三七互娱等游戏公司,也推广实施了“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体系”,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玩游戏过于沉迷时,家长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以及家长对于限制强度的愿望等信息,可对相关账号采取限制措施。 “在政府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的前提下,家长也应当加强监护和引导。该工程就旨在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参与网络游戏。”中手游相关人士介绍。
1月25日,火花思维对外表示,在过去5个月,一共拿下E1-E3轮三笔融资,融资金额超过4亿美元,再次打破在线小班课赛道融资规模记录。1月21日,火花思维完成了E3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挚信资本(TrustbridgePartners)领投,老股东跟投,由光源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从2018年上线教育产品至此轮融资前,火花思维一共获得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IDG资本、光速中国、山行资本、金沙江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北极光创投、龙湖资本、GGV纪源资本、KKR、快手、腾讯、猿辅导和凯雷投资集团旗下基金等国内外顶级机构。 目前,在数理思维和小班课两条细分赛道中,火花思维都是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在市场份额、影响力、运营效率、用户体验、融资规模等多个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 火花思维的高速发展主要借助于家长圈的好口碑。在行业竞争白热化且获客成本高涨的当下,更高的续费率和转介绍率,意味着平台能够更快速且更低成本地获得增长,这构成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今年1月初,瑞银集团(UBS)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平台的家长满意度首次超过线下教育机构。在针对国内众多教育机构的评测中,火花思维以4.48的高分,高居家长满意度榜单的榜首。 在过去两年,火花思维陆续上线了语文小班直播课和小火花AI课程(数理思维、大语文和英语启蒙),并迈出了国际化步伐,支持全球直播教学和寄送学具。截至目前,火花海外在读正价学生数量已达数万人。 业内人士认为,得益于强大产品和后端支撑带来的口碑效应,火花思维各个运营链条的人效远高于同行,员工离职率远低于同行。这种效率和成本带来的多重优势会成倍数叠加。在未来几年,相信火花思维会给市场带来更多惊喜。 对于完成E轮融资,火花思维CEO罗剑表示:“感谢家长们对火花的支持,这次融资之后,火花有了更强的实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产品和服务。2021年火花思维依旧会将数理思维课作为拳头产品,同时也会加大对语文课和英语课的课程开发投入,为孩子提供更多有趣有效的课程,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能力。”
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已有用户在2019年12月31日之前,全部完成实名注册,对未完成实名注册的用户停止提供游戏服务。 如今,实名认证“硬性管控”措施发布已超一年,在游戏行业共同努力以及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国内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管控取得明显成效。部分游戏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游戏时长下降明显,且未成年人在游戏内的充值投诉也大幅减少。 管控措施基本普及 早在2005年前后,已有国内网络游戏企业开始研发防沉迷系统,而自2017年起,游戏企业开始普遍推广防沉迷系统。2019年10月25日,《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后,国内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进入“硬性管控”时代。 到目前为止,主流游戏公司的游戏产品均已实名注册,并接入了防沉迷系统或健康系统,对未成年玩家的游戏行为进行自动管控。 记者随机选取了10款不同类型的游戏产品进行测试发现,这些游戏在登录时均要求填写姓名及身份证进行实名注册。部分在应用商店下载的游戏,也要求使用已经通过实名认证的应用商店账号登录。 如玩家拒绝实名注册,则只有1小时的游戏体验时间,体验结束后如仍未实名注册,将无法进入游戏。在进入游戏前,这10款游戏均在显著位置作出健康游戏提示;进入游戏后,一些游戏还在显著位置提示其实名认证相关规则。 “我们对防沉迷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旗下游戏产品均已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落实游戏内的实名认证及防沉迷机制,同时在登录时也会有明确提示,提醒用户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健康游戏。”中手游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今年12月17日,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在“2020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表示,防沉迷是游戏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基本建成,正组织企业分批接入,在2021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 除了实名验证外,由中国音数协制定的《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近日已正式发布,该适龄提示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使用游戏内容做出明确规范,未来将作为游戏审核上线的必备条件。 “防沉迷工作贯穿三七互娱整个研运过程。从游戏研发、申报版号到正式上线运营都会涉及,同时我们会定期举行政策培训,把研发、运营等参与产品制作的员工汇聚到一起,邀请专家及监管部门领导做相关政策培训,从源头来做好把控。”三七互娱相关人士表示。 成效明显 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行为进行管控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二是限制未成年人在游戏内的消费行为。从这两方面来看,管控目标已基本实现。 在游戏时长方面,《通知》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 据记者了解,目前主流游戏公司均已严格执行这一规定。腾讯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头部游戏《王者荣耀》在接入健康系统,对未成年人进行管控后,未满13周岁的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了59.8%,13周岁及以上未成年用户平均游戏时长下降了40.3%。 “对于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长限制,我们完全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现在我们的游戏基本上不存在未成年人沉迷问题。”中手游相关人士表示。 “我们比较担心的主要是那些玩法比较复杂的游戏,这些游戏现在都有时间限制,玩到一定时间就不能玩了,不至于在一款游戏中沉迷太久。”有未成年人子女的家长对记者表示。 未成年人在游戏内的消费是管控的另一大目标。《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具体要求是,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岁以下禁止充值;8-16岁单次充值不得超过50元,单月充值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18岁的用户单次充值不得超过100元,单月累计充值不得超过400元。 据记者了解,在严格的实名认证体系下,未成年人通过自身账号进行超出限额的充值已基本不可能,多数游戏公司针对未成年人自身在游戏内消费的投诉已大为减少。 当然,在这方面,头部游戏公司也给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腾讯为例,对于在其游戏中实名认证为成年人,但游戏内行为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在游戏登录和充值环节,系统将自动发起人脸识别。 腾讯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393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1.2万个账号在支付环节发出人脸识别,其中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登录环节有约90.2%的账号被纳入防沉迷监管,而支付环节有85.3%被拦截了充值行为。 与此同时,腾讯公司客服端的未成年人消费申诉量,与扩大人脸识别应用之前相比也显著下降。 家长需共同参与 在行业内外的共同努力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下,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以及在游戏中充值消费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未成年人依然可以通过使用他人账号、切换多款游戏等方式,绕开管控措施。 在黑猫投诉、21聚投诉等平台上,针对未成年子女使用家长账号玩游戏并充值的投诉依然不少。很多游戏公司接到的消费投诉,也主要是未成年人冒用账号登录并消费。 “解决未成年人用家长账号登录或消费的最佳途径,就是视频认证或人脸识别。”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人脸识别能够判断玩家是否与其认证信息相匹配,也就彻底解决了冒用身份登录问题。如前文所述,腾讯公司已经在游戏中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游戏业内除少数公司的明星产品外,其他厂商多数尚未接入人脸识别认证,原因主要是因为人脸识别涉及隐私,多数游戏公司尚未得到相关部门的授权。 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堵住漏洞的情况下,头部游戏公司也在积极采取其他方式,与家长、学校等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腾讯公司就在游戏外推出了“成长守护平台”,可以实现推送、查询和设置未成年子女游戏时长和消费功能;老师也可建立班级,了解并查询学生的游戏情况,协助家长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进行引导。据介绍,目前腾讯公司旗下正在运行的所有热门游戏已基本实现覆盖。 中手游、三七互娱等游戏公司,也推广实施了“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体系”,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玩游戏过于沉迷时,家长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以及家长对于限制强度的愿望等信息,可对相关账号采取限制措施。 “在政府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的前提下,家长也应当加强监护和引导。该工程就旨在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参与网络游戏。”中手游相关人士介绍。
继优胜教育爆雷停课之后,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学霸君也被传停课倒闭。12月29日,本报记者前往学霸君位于北京瀚海国际大厦的办公地点时发现,其工位大量空置,现场挤满了要求退款的家长,但并未见到相关管理人员出现。本报记者拨打的学霸君总部电话,也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学霸君成立于2013年,在成立之初,学霸君是与猿辅导、作业帮等一众现今在线教育龙头并驾齐驱。旗下业务主要包括拍照搜题、K12阶段的一对一辅导等。其中,学霸君APP是一款学生学习辅助软件,针对初高中生,提供在线免费解答作业题、疑难点等服务。截至目前,其已完成6次融资。零融资难以为继“烧钱”业务学霸君在2017年年初完成高达一亿美元的C轮融资之后,就再也没有获得任何一轮融资。目前在线教育高成本难盈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曾经有K12在线教育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获客成本加上教师成本一直以来都高于单客所交学费,还有在各类互联网平台以及线下投放的广告,即便是目前在线教育的龙头企业也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融资成了唯一的办法。”仅在今年,头部企业同样融资频繁,金额一次次刷新纪录。截至2020年12月30日,在线教育龙头企业作业帮完成两轮共计超过23亿美元的融资,猿辅导更是在今年完成3轮融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学霸君作为第一批进入此赛道的企业,也曾经占领一席之地:以题库类学习工具打开市场,在题库领域曾是头部玩家,随后转向“1对1”在线教育,并且在此领域也有单月营收破亿的佳绩。截至目前学霸君已有超过500万学员,分布在全国超300个城市。那么学霸君是如何在开局良好的情况下,一步步深陷泥潭,直至今日传出破产风波呢?在线教育进入快车道之后,各家企业对教学模式一直进行开发和探索。其中,资本似乎并不看好“1对1”模式。早期“1对1”模式,对师资要求比较低,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高,是直播课中发展最早的业态,但是由于用户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在一段时间后获客成本会持续加大。有投资人表示,1对1作为一种解决家长需求的方案是相当优秀的,但是作为一种盈利模式则未必。猿辅导同样是早期进入在线教育赛道的企业,但是显然对市场的嗅觉更加敏锐。早在2019年初就已经下线了在线“1对1”课程。由于2018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中称,线上教育将与线下培训机构同步管理,不允许聘用公立学校教师,猿辅导称很难彻底杜绝公立学校老师兼职,所以先主动关闭。也有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响应国家政策必然是重中之重,但是想要全职教师来维系“1对1”业务,对于猿辅导来说得不偿失。2020年教育机构爆雷频发本报记者从家长维权群中了解到,目前全国已经有上千家长加入了维权大军中。从家长自发整理的信息中记者发现,交费金额上万的占了多数,其中不少还有交费金额超过4万,剩余课时超300学时的学生。有家长向本报记者反映,学生的学费还是通过银行分期、花呗等途径进行的付款,甚至还有影响征信的可能性。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引入直播、AR/VR、AI等高新技术更是吸引了越来越的流量与资本,但是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发也加大了在线教育运营以及技术研发成本,在本就盈利的困难的情况下,让一部分经营存在问题的企业加速暴露。赛道的潮流推着玩家加速奔跑,稍有不慎便会被浪潮吞没,而头部玩家却也吸引了更多的资本青睐,在K12在线教育这个赛道中,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然而家长却会被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及营销手段所淹没,无法第一时间做出是否为“雷”的判断。家长王女士告诉本报记者,作为学生家长并没有身处这个行业之中,很难对教育机构的优劣做出准确判断,多数只有靠网上的广告或者家长的口口相传。并且在做出选择了后,只要有效果也不想更换老师过于频繁,毕竟授课老师和学生都需要互相适应。这也是变相地将学生与教育机构进行“绑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则很难自发维权。特别在今年突发疫情之后,在线教育大热。然而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头部玩家通过资本支持,以及不计成本的“获客”,也将不少企业彻底挤出了赛道,这也持续削弱了消费者对于非头部企业的信任。但是,优胜教育跑路并且还需退还1.3亿学费给家长敲响了警钟。本次学霸君爆雷,仅本报记者所在群的退费金额已超过百万。资本推动行业高速发展,却也留下了一地鸡毛。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第十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上曾表示,培训教育已经被过度开发,“这个市场其实有很多泡沫。资本退潮后,一定会出现一地鸡毛。”
近年来,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只给家长增加了负担,也激化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12月1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对于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一问题,教育部态度一贯坚决,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专家指出,家校共育需要厘清责任边界,改变“题海战术”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多地加强作业管理“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作业管理问题,中发26号文件、减负三十条等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目前,辽宁、山西、长沙等地都陆续出台了关于规范作业管理的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俞伟跃在发布会上说。据报道,2018年至今,我国已有福建、辽宁、浙江、海南等十余省份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仅在今年12月,就又有辽宁锦州、河北邢台等地陆续出台政策,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措施,对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和批改进行规范。如河北省邢台市教育局官网发布《邢台市教育局关于重申办学从教“26个严禁”的通知》,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严禁教师通过微信群、QQ群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并让家长代为批改作业。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近日也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规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对于教师的职责,更规定了学校要定期检查和统计各年级作业的总量及批改情况,提高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教师对布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出台举措“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依据的是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厘清家校共育边界“作业的批改肯定应该是老师自己过手的。”在教育行业工作了六年的教师小武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因为只有批阅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些孩子错在哪儿,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答问题。这是老师的职业态度问题,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说明教师队伍里有一些人的素质不是很好,喜欢取巧。”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张家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老师适当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是家校共育的客观需要,大方向上是对的,但家校合作育人在具体操作层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究竟要承担什么任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强调,作业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脱离课程教学活动回到家庭教育范畴的事情。“家庭和学校在课后作业、家庭作业方面的职责边界要划清楚。家庭也好、父母也好,应该给孩子的家庭作业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应该支持孩子能够自觉地完成作业。布置作业的职责,组织孩子完成作业的职责,批改作业的职责,是学校的事情,必须把这些职责边界划清楚。”张志勇说。张家勇也表示,“现在家长工作很忙,家校共育制度也不健全,家长很难做到随时放下工作配合学校,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共育的具体途径和重点内容研究,充分考虑可行性和科学性,不要对家长提出过多不切实际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进一步细化优化相关政策,提高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强调批改作业是教师职责的同时,小武则吐露了另一种难处:“考完试后家长会问老师‘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很多家长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他表示,“年级越低,孩子就可能越缺乏自制力,越需要家长去陪同,不是批阅作业,但可以辅助听写等。如果家长完全把任务甩给老师,觉得‘我把孩子送学校了,都归你去管’,那肯定结果不会好的。”对此,俞伟跃也呼吁,“不给家长布置作业,并不意味着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没有教育的责任了。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跟学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改变“题海战术”是根本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模糊了家校职责边界,在熊丙奇看来,其根本是“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决定了这种现象。除了各地选择性执行相应政策举措之外,也要改变分数至上的氛围,更要建立严肃的问责机制,对不落实的地方、学校追究责任。一方面是家长抱怨教师给自己布置任务,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沉重的工作负担。小武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教师压力一直都很重,像我带三个班,有100多个学生,作业要批100多份。每天要上三节课,上完课就批作业一直到下班,剩一个班的作业还要背回家去批。晚上又要备课,所以比较累”。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教育部出台减负三十条规定,明确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四方责任,构建了系统化减负体系。“十三五”期间,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得到了有效缓解。内蒙古自治区上述新规也规定,要合理布置综合实践类作业,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并要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对于未来的治理措施,俞伟跃在会上透露,教育部将健全作业布置机制。包括学校作业的常规管理、年级和班级的统筹、教师试做和面批讲解、学生反馈和评估等方面的机制。同时,加强日常监管,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切实建立起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生态。然而,在政策具体落实上,监管仍是难点。张家勇表示,完全依靠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常态化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管难度很大,如果家长或学生不及时主动提供线索,这种不良现象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是很难发现的,这就需要家长和学生勇敢地站出来反映问题。“很多家长和学生很反感学校的做法,但多数情况下还是选择委曲求全,因为担心会给孩子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处理这类问题要格外谨慎小心,千万不能让家庭和学校的关系产生新的矛盾。”张家勇说。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1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针对“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表示,教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教育部将严格落实作业的管理工作,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健全学校作业的常规管理、年级和班级的统筹、教师试做和面批讲解、学生反馈和评估等方面的机制; 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的基础上,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强化实践性作业,积极探索弹性作业、跨学科的作业; 鼓励各地系统化设计一整套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科特点的基础性作业; 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跟学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表示,家庭和学校在课后作业方面的职责,应该厘清边界。必须要明确作业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布置作业、组织孩子完成作业、批改作业等,是学校的职责。而家庭和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家庭作业创造好的环境,支持孩子自觉地完成作业。家庭和学校应该各归其位,共同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多地出台相关规定 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行为 此前,江苏一家长因批改作业退群,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2018年至今,多地出台相关规定,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行为,有的地方还明确定期开展作业督查,甚至将作业管理纳入绩效考核。 辽宁要求教师亲自批改作业 《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对微信群布置家庭作业、家长批改家庭作业等热点问题都提出了措施: 学校必须控制作业总量,严禁挪用挤占自习课时间。 学校制定作业实施方案,教务部门、年级组长、班主任分别协调统筹学校、年级、班级各学科教师科学合理布置作业,把握作业内容形式和总量;学校要明确规定合理充足的学生自习课时间,严禁无故挪用、挤占。 教师必须精准布置作业,严禁布置惩罚性、重复性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45分钟,初中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60分钟;严禁教师在微信群、QQ群等布置家庭作业。 教师必须亲自批改作业,严禁家长、学生代劳。 对于不按时亲自批改作业的教师,一律取消职务晋级、评先评优资格,学校校长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家长要做好学生家庭作业的督促落实。 家长要积极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不额外给学生增加家庭作业负担;做好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安全保护教育工作;及时将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反馈给教师。 各地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 不得安排教师到与教育教学无关场所开展专项工作,不得要求教师重复填报同类表格数据等,保障教师批改作业时间。 山东潍坊:不得要求家长批阅、打印作业 为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家长负担,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教育局出台《潍坊高新区学生作业规范“十要十不”》,其中明确: 山西太原:严禁学校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实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 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则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校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等减负新政: 规定全市中小学实行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 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各学校不得指派家长参加本该由师生完成的事宜,如打扫教室卫生、班级文化布置、装饰美化演出场所等; 严禁要求家长点赞、投票、转发各类信息等。 热评 家长不越位 学校不缺位 才能建立良性的“家校关系” “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是第一责任人,家庭责无旁贷。因此,学校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强调家长要发挥作用,突出“家校合作”“家校共育”,一点错也没有。 然而,当学校把家长微信群当成布置作业的“窗口”,把家长当成学校的“临时工”,过度强调教育的“家庭责任”时,家长的积极性不是得到了显著提升,而是受到了极大挫伤。“家校共育”的责任田中,家长责任边界无限度扩大,没有让责任田更丰润,而是见证了校园责任边界的后退。换言之,该学校承担的重担,挪了一部分给家长,这是卸包袱的行为,实属不该。 校园以内理应由学校负责,校园之外家长承担更多责任。“教书”责任更多在校方,“育人”责任由学校和家长共担。此外,由课本和大纲中衍生出来的作业和手工制作等职责,还是由学校承担辅导责任更科学、更有效。而对于在家庭中完成的作业,家长要起到督促的职责。但这里必须明确,督促的是孩子写作业的行为,而非批改作业。 不越位、不缺位,边界明晰、配合有力,这才是良好“家校合作”应有的样子,也才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