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年的迎风生长,浙海德曼已将浙江台州当地独特海岛地貌所孕育的人文气息和拼搏精神,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 浙,即浙江;海德曼,音译自“Headman”,直译为“领军者”。在浙海德曼董事长高长泉的眼中,不忘根本,誓做行业龙头,是公司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的经营理念。 自2006年由玉环县华丰机床厂改制设立以来,浙海德曼即致力于高精密数控车床的核心制造和技术突破,如今已形成完整的高端数控车床开发平台和制造平台。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以及行业所面临的问题,高长泉多次提到,公司的成立,志在打破国际巨头对我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垄断,以实现进口替代为战略目标一步步壮大。 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近年来,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失衡,低档数控机床产能过剩,高档数控机床供应不足。”高长泉解释道,由于低档数控机床行业门槛低,进入企业多,加之近年来低档数控机床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该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反之,随着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越来越大,供给侧已难以满足需求。 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是,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的局面未见改观,而国内军工、航天航空等行业对高精尖的数控机床有迫切的需求。高长泉告诉记者,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国产数控机床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国内需求与智能装备技术水平提升的双重动力下,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具体到浙海德曼,公司业务涉及的分类为机床行业体量最大的分支金属切削机床的子分支——车床领域。“车床尤其是高端数控车床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工业母机,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装备。”高长泉说,以汽车行业为例,数控车床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中的中轴、齿轮、轮毂等典型零件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加工装备。“总之,以电机、液压、气动阀等为代表的通用设备行业里,都有大量的高精度零部件需要用到数控车床加工。” 在高长泉看来,国内数控车床与世界高端数控车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加工精度上,即在达到高精度指标的要求下,如何实现高效稳定的加工性能,是每个数控车床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课题。 “事实上,目前我国车床的整体数控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车床数控化率的差距不是很大。”高长泉说,根本差距主要体现在车床精度稳定性和精度保持性达不到客户要求,“所以,突破车床核心技术,提高核心部件精度和可靠性是提升国产数控车床性能和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专注高端数控车床 浙海德曼发端于仪表车床,起步于经济型数控车床,发展于高端数控车床,致力于车床领域的深度发展。 据介绍,公司现有高端数控车床、自动化生产线和普及型数控车床三大品类20余种产品型号(均为数字化控制产品),其中数控车床的核心部件包括主轴部件、刀塔部件、尾座部件、数控系统、导轨、丝杆和轴承等。 2017年至2019年,公司高端型数控车床和自动化生产线的营收占比逐年提升。整体来看,两者合计的营收占比从2017年的47.48%已大幅升至2019年的62.67%。 对于何为高端产品,高长泉的标准十分清晰。据他介绍,一是采用交流伺服数控系统的数控车床;二是数控车床定位精度小于等于0.015mm等指标;三是具有通信和联网功能;四是具有复合化、智能化特性。 以高精度为例,公司制定的高端数控车床精度标准的基本条件是:将所有GB/T16462规定的精度指标提高50%以上,其中主轴部件相关精度提高60%以上。 2015年,公司开发的高端数控车床的主力基础机型T55数控车床获得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颁发的“2014年度产品质量十佳”称号。高长泉骄傲地表示,这是中国机床行业车床领域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产品。 高长泉说,通过一系列数据比对,在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上,公司主流机型T55实测定位精度远高于国内精密数控车床,与国外精密数控车床相近。 公司与国际对手的竞争主要集中在高端数控车床业务方面。高长泉告诉记者,国内高端数控车床市场一度被马扎克、DMG森精机、中村留等知名国际机床制造企业所占据。不过,随着公司在高端数控车床领域不断投入研发,同时建立了高端数控车床基础技术平台及基础制造平台,公司产品技术水平基本达到了国际竞争对手的水平。 在应用领域,从公司下游客户来看,涉及较多行业,其中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通用设备和军事工业四大行业为最主要的客户群体。另外,在电子设备、船舶工业、模具行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实现了产品销售。特别是在军工领域,公司业务发展迅速。2017年至2019年,公司在军工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0.88%、2.33%和4.27%。 高长泉认为,军事工业对高精度、稳定性的国产数控车床有迫切的需求,随着公司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在军事工业领域的逐步突破,未来军事工业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汽车领域,公司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动能。据介绍,2019年,公司先后设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台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高端机床与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目前,公司承担了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智能机床研发-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加工的智能化并行复合加工中心的研发和应用”省重点研发项目。 核心部件已实现自主化 “目前公司已掌握与主轴部件、刀塔部件、尾座部件相关的核心技术,除采购少量如轴承、齿轮标准件外,已实现上述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对于公司产品的国产化进程,高长泉十分自豪。 技术方面,以主轴为例,这是数控车床核心部件之一,是保证数控车床加工精度和加工能力的核心部件。高长泉告诉记者,公司的主轴部件主要采用同步电主轴技术,从主轴相关技术指标看,个别技术指标如主轴电机功率甚至优于马扎克生产的同类产品。此外,公司的主轴部件采用同步电主轴结构,亦优于马扎克的异步电主轴结构。 据悉,公司目前掌握了数控车床主轴研发、设计、制造、装配、评价及持续改进等核心技术要素,并已将高刚性和高精度主轴技术、电主轴技术与主轴相关的核心技术普及到高端数控车床及自动化生产线产品。 除了主轴技术,数控车床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难度最大的部件之一——刀塔部件,浙海德曼同样实现了自主开发,为数控车床的高效自动化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不仅如此,尾座部件自主化也同样顺利攻克。在高长泉看来,公司实现伺服尾座部件的自主化生产,可大幅度提升车床的加工效率,有助于进一步实现零部件加工的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和无人化。 在进口替代方面,浙海德曼目前在汽车零部件、电动工具、工程机械等产品领域有着优异表现。仅从招股书对外披露的情况看,公司已对13家下游厂商所使用的进口高端数控车床进行了替代。如客户之一的中马传动,其在2018年和2019年采购了浙海德曼的T55,分别替代的是日本马扎克的QPT150和美国哈挺的E51。 从财务数据上看,浙海德曼近年来实现进口替代的金额及数量也呈向上突破之势。2017年,公司高端型数控车床实现进口替代的金额和数量分别是1.31亿元、609台;2019年的数字则分别是1.81亿元、824台。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值此登陆科创板之际,来自浙江临海小城的浙海德曼,已时刻准备好破浪远航。
近日,华金证券分析师团队发布了题为《高端复杂注射剂领域的新星》的医药生物行业分析研报,详细分析了国内创新制剂和高端仿制药品的现状及发展。 该研报认为,新三板公司圣兆药物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注创新制剂的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及人员积累;在研长效缓释、靶向制剂项目十余个涉及多个适应症,产品实现突破的可能性较大;基于原研药及已上市仿制药销售情况,在研产品上市后的收入贡献值得期待。 创新制剂按照给药方式主要有口服、吸入、透皮、注射给药四大类。注射给药中涉及脂质体、微球、纳米粒、脂肪乳、胶束、埋植剂、PEG化等众多缓控释和靶向剂型,其中长效缓释制剂、靶向制剂等高端复杂注射剂是创新制剂领域中难度最大,研发门槛最高的剂型。 与化合物新药研发相比,创新制剂的研发具有节约研发成本,降低研发风险,缩短研发时间等优势。尽管创新制剂的成功率较高,但其生产工艺技术难度不亚于开发一款创新药。高端复杂注射剂技术工艺复杂,尤其微球、脂质体、纳米晶体等剂型,长期受制于欧美国家的技术封锁,具备相应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很少。除了圣兆药物以外,只有丽珠制药、绿叶制药、博恩特、复旦张江、石药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具备相关核心技术。 据了解,圣兆药物成立于2011年8月23日,于2015年6月26日登陆新三板,挂牌新三板后共进行过5次定增,累计募集资金6亿元,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643.17万、3854.79.68万元及2638.94万元,同比增长率为150.79%、134.60%及68.50%。公司在研发投入的同时,在资产端保留了大量的货币资产,为公司的研发和业务拓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圣兆药物核心团队具有多年先进制剂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经验。公司全球筛选采购最高质量原料药及辅料,与海正药业等全球著名药企形成战略合作(包括技术合作),采取国内独家授权供应、绑定申报的模式,确保产品质量领先国内同行;与全球知名CRO公司在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开展委托合作;和全球知名制药工程设计公司合作,定制符合FDAcGMP标准的复杂注射剂专属生产设备;与海正药业、吉林敖东等国内知名上市药企达成CMO生产合作,在产品开发上聚焦最核心的制剂开发和分析研究。 业内认为,公司在研高端复杂注射剂项目均按照一致性评价的要求开发,均按照新注册分类申报药品上市,批准后即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而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出台之前上市的产品,需要启动一致性评价研究工作,而且由于高端复杂注射剂技术壁垒较高,已上市产品存在无法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可能,这也为公司在研项目赢得更大的市场竞争机会。
2019年初,小米拆分Redmi品牌,实行双品牌策略,Redmi品牌主攻性价比走大众化路线,小米品牌则通过技术探索剑指高端市场。 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小米高端策略成效明显。9月3日,雷军发布微博称,小米手机业务经过过去几年补课,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并站稳了高端市场;近两年小米主攻欧洲市场,已经进入市场份额前三。 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日前发布的一份2020年第二季度欧洲市场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小米超越华为,成为欧洲市场第三大手机品牌。IDC日前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数据也显示,华为、三星、苹果、小米分别位列出货量前四名,四家分别以20.2%、19.5%、13.6%、10.3%的市场份额形成“四分天下”格局。 抢占欧洲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内手机市场日渐饱和,欧洲市场成为各大手机厂商发力高端的必争之地,甚至被上升到战略高度。 小米的全球市场结构也在进一步完善优化。根据小米2020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在境外市场,小米定价在300欧元及以上的高端手机出货量在二季度同比增长99.2%。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在欧洲市场取得了高速增长,Canalys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达近17%,同比增长65%,首次成为欧洲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小米在西欧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6%,增速第一,其中在西班牙市场占有率连续两个季度保持第一,增速151%,市场占有率近37%。 记者从小米方面了解到,自2019年以来,小米智能手机在西欧每季度的出货量增速没有低于过50%。欧洲手机市场以运营商为主导,小米在欧洲市场采取了本地化战略思维,通过率先运营当地粉丝生态、凭借产品良好口碑和定制系统打入市场,并取得运营商的认可,从而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摩根大通8月份研报分析认为,小米在欧洲市场增长市场份额,有利于吸引高收入用户群,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手机平均售价,同时拓宽互联网服务变现空间。 站稳中高端市场 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research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消费者对高端机型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2019年第三季度,600美元到799美元区间的手机占比达到了43%,同比提升39%。800美元到999美元区间的手机占比达21%,同比提升59%。 这为小米等头部手机厂商带来了增长机遇。财报显示,2019年,小米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上升2.2%。2020年第一季度,ASP同比上升7.2%。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中高端手机销量占比再度提升,ASP同比上升11.8%。 根据第一手机界研究院与旭日大数据联合发布的2020年Q2全球手机畅销机型榜单显示,在3000元-3999元机型中,小米10以169万部的销量排名第三;在4000元+畅销机型T20中,小米10Pro位列第13名。在京东618购物节期间,小米10获得3500元-4500元价位段销量冠军。小米10至尊纪念版8月16日首卖,10分钟销售金额即突破4亿元。这表明,在中高端手机市场,小米已站稳了脚跟。 今年2月份,小米发布小米10系列手机,成为年内首款5G高端旗舰手机,不到两个月内出货量超过百万;8月份,小米发布小米10至尊纪念版,再次刷新5G高端旗舰综合实力上限。 IDC报告指出,在高端产品线上,小米通过小米10系列的产品竞争力和在“618”期间的线上渠道表现,在上市后的第二个季度依旧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势头。而1000-1500元人民币档主流价位段产品市场表现能否进一步提升,打造出下一个“爆款”,将对小米能否进一步获取市场份额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高端市场展开新一轮竞争 小米站稳中高端市场的背后是通过多年来的技术积累,推动产品站稳5G旗舰高端市场。比如小米10系列手机采用了当时综合性能最强的配置,也率先利用Wifi6、氮化镓充电器、石墨烯导热膜等创新技术。小米10至尊纪念版采用了全球首发120倍超长焦微光相机,拍照能力世界顶级,并首发120W有线快充电池,采用行业首款量产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在技术路径上领先行业。 配置堆料的硬件基础之外,小米产品本身定价依然极具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小米的高端化探索具有独有的优势,那就是其商业模式,通过极其高效的运营模式,能迅速将成本高企的技术予以大众化,普及化。而在疫情之下,经济下行,性价比也成为小米快速占领高端市场的一大因素。 “小米已经成功进入了高端市场,这一进程还会加速,高端市场空间很大,目前华为因被制裁而面临市场阻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是新的空间。而对于小米来说,接下来需要直面即将发布的iPhone12的挑战。”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记者表示,高端市场拼的是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力、质量和设计,这对小米未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DC中国研究经理王希表示,当各手机厂商的硬件差异化不再显著,对系统、应用的优化,以及围绕手机产品各自生态的搭建与互通等“软”实力,将逐渐未来成为手机市场竞争的关键。
近日,中国医疗器械公司迈瑞医疗(300760.SZ)发布上半年业绩公告。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上半年总体业绩表现靓丽,相较于同业而言,更是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 2020上半年,公司业绩实现高速增长,营业收入105.64亿元,同比增长28.75%;毛利率为65.96%,同比增长0.73pp;归母净利润34.54亿元,同比增长45.78%;扣非归母净利润33.66亿元,同比增长44.56%;基本每股收益2.84元/股,同比增长45.7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53%,同比增加2.84pp;经营活动现金流达到42.09亿元。 在费用端,由于公司在疫情期间将推广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相应人员的差旅费用、销售费用降低,公司在上半年费用占比为29.74%,同比下降2.94pp。从现金流角度来看,公司现金流保持文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42.09亿元,同比增长100.57%。 单季度来看,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业绩在收入端及利润端均实现高速增长,营业收入57.23亿元,同比增长35.43%;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56.9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1.13亿元,同比增长58.84% 图表一: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整理 业务情况: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增速明显 具体来看公司各项业务情况。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1)生命信息与支持;(2)体外诊断;(3)医学影像(4)其他主营业务。 图表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数据来源:WIND,整理 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同比增长62.26%,海外业务加速 公司的生命信息与支持类核心产品包括:监护仪,除颤仪,麻醉机,呼吸机,心电图机,手术床,吊塔吊桥,输注泵,手术室/重症监控室(OR/ICU)整体方案用于生命信息检测与支持的一系列仪器和解决方案的组合。作为公司的传统核心优势业务,2020上半年,公司在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中,实现收入53.43亿元,同比增长62.26%,毛利率为69.58% 其中,监护仪作为迈瑞的起家产品,已经全面覆盖高中低端市场,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并且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在国际市场上也极具竞争力,紧追龙头企业。在麻醉机上,以迈瑞为代表的本土医疗器械公司正在逐步完成对于进口产品的替代。目前迈瑞已有麻醉机的高端机型,正在向超高端技术迈进,有望进一步打开进口产品替代市场空间。在除颤仪上,公司有效打破进口垄断的技术壁垒,成为国内公司中除颤仪的龙头企业,未来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业务成为公司在疫情期间需求量最大的业务领域,其中的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以及瑞智联IT解决方案此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融合了智能化、提前预警、转运模块的高端N系列监护仪,同时具备有创和无创模式、以及自带氧疗功能的SV系列呼吸机,提供更安全、精准、高效的输注解决方案的BeneFusion系列输注泵,可进行远程监护并有效减少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瑞智联IT解决方案,这些都成为了助力各国医疗机构战胜疫情的强力科技武器。 目前,公司的呼吸机及个别型号的监护仪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预计对公司业绩的正向影响将有望持续全年甚至明年。与此同时,公司在全球范围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提升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竞争优势,持续提高市场渗透率和占有率。 体外诊断业务:同比增长6.49%,高端产品实现客户群突破 作为公司的第二大主营业务,公司的体外诊断类产品主要包括血液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凝血分析仪及相关试剂。2020上半年,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30亿元,同比增长6.49%。 其中,血液细胞分析仪已经开始推出高端机型,持续获得行业专家青睐。生化分析诊断方面,作为国内少有能同时生产生化试剂和生化仪器的公司,目前已经全面覆盖血脂、肝功、肾功、心血管、糖尿病、风湿和特种蛋白等多个领域,有望保持高于同行水平增长。在免疫诊断上,化学发光市场规模已经成为我国体外诊断领域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但整体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产品逐渐高端化,高性能低成本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国产替代。 在疫情期间,虽然体外诊断的常规试剂消耗有所放缓,但公司加强了单机产品和模块化级联流水线(Modular Automation,MA)的布局,高端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和CRP、高速生化分析仪、高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持续实现客户群突破,为以后可持续的试剂上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体外诊断产品线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公司将逐步成长为帮助医院建立标准化实验室、提供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占率,同时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力度,逐步建立品牌影响力,为公司经营业绩带来持续贡献。 医学影像业务:同比增长6.67%,提升国际高端医院渗透率 公司的医学影像产品包括超声诊断系统,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等。2020上半年,公司医学影像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05亿元,同比增长6.67%。 其中,彩超为公司医学影像领域的核心业务,也是主要的盈利部分。公司自主研发的低端和中高端机型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逐步打破了外资垄断,同时公司收购美国Zonare,推出了Resona系列高端产品,成为迈瑞进军三甲医院的主力。 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便携超及移动DR在疫情期间销量大增。针对全球新冠疫情,公司重磅推出MX及ME系列高端便携彩超产品,发布AI相关智能诊断工具。通过针对性的POC解决方案,实现在欧洲、独联体、拉美等国际范围内顶级医院客户的装机,提升了在国际高端医院、连锁集团医院的渗透率和覆盖率。 伴随着台式超声的正常采购逐步恢复,公司将在国内超声市场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以临床客户为导向、针对高端客户群的临床需求,开发完善放射、介入和妇产解决方案,实现超高端领域的技术突破,加速未来市场份额的提升。 医疗器械高速扩容,创新研发加速进口替代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中枢为15-20%,远超全球增长。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预测,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0亿元以上。 图表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东吴证券,整理 与此同时,医疗新基建有关政策的出台,也正在加速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扩容。国家发改委和卫健委先后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和《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等建设任务;要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呼吸、感染等科室建设,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设备,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全面做好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等工作。 2020年7月2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指出,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多项政策的出台,加速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扩容,促进国家继续积极支持自主研发创新,加速部分国产先进领域的进口替代。 作为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可以观察到的是,迈瑞医疗正在通过创新研发,开启国产崛起之路。 仅2020上半年,研发投入金额为10.04亿元,同比增长29.06%。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不断推陈出新,尤其在高端领域确保高研发投入。从研发数量上来看,公司共计申请专利5714件,其中发明专利4038件,共计授权29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86件。 图表四:公司上半年自主研发主要成果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能够在特殊的时期还能保持超高速的研发输出,背靠的就是充裕的现金流以及公司成熟的研发体系。公司近几年稳定丰沛的现金流,单今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就达到42.09亿元。充裕的现金流也使得公司可以滋养研发投入,2017-2019年,迈瑞医疗整体研发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10%左右。 在研发体系上,目前,公司已经在深圳,南京,北京,西安,成都,美国硅谷,美国新泽西和美国西雅图设有八个研发中心,从而带动公司多产业线蓬勃发展。目前,位于武汉的第九个研发中心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拟创建约2000人规模的团队。 图表五:公司八大研发中心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整理 小结 新冠疫情爆发,资本市场跟随着疫情动态随之而变。作为抗疫题材中的明星股,迈瑞医疗凭借着呼吸机等相关设备备受资本市场追捧,今年以来从最低175.06元/股最高涨到358.98元/股,涨幅超出一倍。 面对惊人的涨幅,或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再会问还会继续吗? 首先回答为什么。对内,迈瑞医疗作为国产医疗器械龙头,具备低端、中端、高端的全产品线;对外,公司拥有20年国际化进程,已经搭建起了成熟的本地化运营体系,所以能够做到及时响应和交付。迈瑞医疗相关抗疫物资,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在为公司的业绩做出实打实的贡献,尤其是个别产品到目前为止还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使得资本市场对于公司未来业绩爆发带来了一定的预期,从而在大部分公司中脱颖而出。 再来回答是否会继续的问题。疫情终将会过去,短期的爆发只会带来公司短期的收入增长,长期还是要看公司本身的赛道以及其自身的资质情况。 长期来看,随着国内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将大力支持对公共卫生体系、疾控体系、基层医疗的建设,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速实现进口替代,这将有助于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生产的高品质、高性能的国产设备进入全国各大医院。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海外市场对性价比的需求将更加强烈,有利于在产品质量和渠道布局方面具备优势的国产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作为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中最全的产品线,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临床需求,产品性价比较高。与此同时,公司拥有丰沛的现金流,可以用于自主研发,从而有助于未来三大产线的延伸突破,加快实现进口替代,从而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值得长期关注与期待。 图表六:公司股价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整理
继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阿里巴巴(江西)有限公司、虚拟现实产业11个应用示范项目、华为(江西)物联网云计算创新中心等在江西投运之后,日前,江西省政府与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科大讯飞江西区域总部、讯飞幻境VR研究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南昌中心,都将陆续落地江西。双方将共同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培育与服务、重点行业和领域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助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如何破解江西高端创新资源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难题?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合作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的方式补上创新平台短板,向名企名校、大院大所借动能,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
近期,中国飞鹤公布了一份亮眼的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司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7.07亿元,同比增长48%。历史数据显示,2016-2019年,飞鹤分别实现营收37.24亿元、58.87亿元、103.92亿元、137.22亿元,业绩连年大幅增长。 飞鹤优异业绩背后是踩准消费升级的风口,并打造了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第一个婴幼儿配方奶粉专属产业集群。扎龙湿地、飞鹤专属农场、飞鹤专属牧场和飞鹤智能工厂构筑起飞鹤的专属产业集群体系,也成就了飞鹤高品质发展之路。 高端奶粉成市场主力军 消费升级的当下,新生代父母更愿意为高品质买单,高端婴幼儿奶粉因此成为国内乳企必争之地。 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体同比增长9.4%,其中高端(零售价在330-430元/kg)和超高端(零售价大于430元/kg)产品在婴幼儿奶粉类别的总占比达到61.2%。在此之前,2017-2018年,高端产品占比由37.6%增至40.8%;超高端产品占比则由15.5%增至20.4%。 作为先试水超高端领域的国产奶粉品牌,飞鹤历经十年时间打造了超高端星飞帆和超高端臻稚有机系列产品,并借助高端产品领域的固有优势,开启加速成长模式。 近年来,高端婴幼儿奶粉成为拉动飞鹤业绩增长的主引擎。2016-2019年,飞鹤的高端婴幼儿奶粉产品年营收由15.86亿猛增至94.11亿,年复合增长率达81.04%。其在飞鹤营收体系中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由2016年时占比42.6%至2019年提升至66.5%。 今年上半年,飞鹤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实现营收67.73亿元,同比增长73%,占总收入比重达到77.8%。飞鹤表示,收益增长主要归因于超高端星飞帆和超高端臻稚有机产品系列收益增长。 2020年第二季度,飞鹤在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总体市场份额已从一季度的13.4%增长至14.5%,其中线下市场占有率为16.8%,线上市场占有率达8.0%。 当下打着“高端”噱头的伪高端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并不是名为“高端”、价格“高端”即能代表高端产品。高端婴幼儿奶粉在奶源、配方、工艺等多个维度都有着极高的标准和要求。 飞鹤的高端婴幼儿奶粉何以获得消费者认可,并在短时间内抢占市场高地?8月7日,飞鹤的一场“云溯源之旅”揭开了其高端奶粉增长的秘密。 优质牛乳是怎样炼成的 飞鹤将“云溯源”镜头对准了扎龙湿地、飞鹤专属农场、飞鹤专属牧场和飞鹤智能工厂,四者构成了飞鹤专属产业集群体系。 优质奶源是高品质奶粉的根基。飞鹤专属农、牧场坐落于北纬47度、被誉为黄金奶源地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这里毗邻亚洲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 扎龙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其独特的湿地资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不仅是丹顶鹤的生活乐园,也惠及周边,为飞鹤新鲜好奶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据悉,世界黄金奶源带大部分集中在南北纬40-50度之间,如荷兰、澳大利亚南部、新西兰,以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等地。这一地带日照时间长,又不过于干旱,极适宜牧草生长。 与此同时,飞鹤专属农场还有集中连片的高有机质黑土。肥沃的黑土地、充沛的日照,孕育出的青贮玉米、燕麦、紫花苜蓿等给予奶牛充足的营养。 良好的生态、地理环境优势为奶牛产出优质牛乳从源头提供保障。而在专属牧场里,飞鹤对奶牛采用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式,“黑科技”得以大量应用,以保证奶牛健康生长。 在飞鹤“云溯源”专属牧场的直播间,荷斯坦奶牛喝着天然的苏打水,听着音乐,每天吃着上百元的营养大餐,躺在“席梦思”草料床上,享受室内的新风系统。每只奶牛均配有可穿戴的智能设备,以供随时掌握奶牛的健康状况。 至产奶时期,牧场里的自动挤奶机能够确保挤奶过程全封闭零接触,保证了原奶纯净度,鲜奶的蛋白质含量、菌落指数均优于欧盟标准,从而产出最新鲜的优质牛乳。 “2小时生态圈”锁住新鲜 从新鲜牛乳至高品质奶粉,飞鹤2018年起致力于打造以“新鲜生牛乳一次成粉”为核心的新鲜乳粉标准体系,坚持100%专属牧场新鲜生牛乳一次成粉,从而最大程度保留牛奶当中的营养物质和牛奶的营养活性。 这一过程中,飞鹤主要采用湿混工艺。即直接在新鲜牛乳中添加多种营养物质,充分搅拌混合,再在生产过程中加工成粉。 由于全程不离第一时间挤出来的“生牛乳”,因而新鲜程度最佳。同时,营养物质直接与生牛乳搅拌,也使得营养扩散均匀。这种工艺下成型的奶粉,在水中亦能快速溶解,相比其他制粉工艺类型更利于婴儿的营养获取和消化吸收。 但这一工艺无疑对生牛乳的保鲜度有更高的要求,工厂与奶源的距离必须很近。 依托产业集群体系,飞鹤构建了“2小时生态圈”,从挤奶到加工仅需2小时。自动挤奶机采集好的鲜奶冷却至4℃后,由低温安全运输车运送到飞鹤智能工厂。牧场与智能工厂之间的距离较近,从而规避长时运输可能产生的奶源污染,保证奶质的纯净,以达到湿法工艺的制作条件。 新鲜生牛乳进入飞鹤智能工厂后,一次喷雾干燥成粉。透过飞鹤“云溯源”直播镜头可以看到,飞鹤的智能工厂运用世界级制造WCM管理体系,精准控制奶粉生产各环节;10万级国际净化标准,专业严苛的消杀流程工序,最大程度保证奶粉安全品质。 整套质检过程,从鲜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包装,24小时全程跟踪检测,三百多道检查点,确保出厂合格率达100%。生产出的产品约28天到达消费者手中。 至此,扎龙湿地、飞鹤专属农场、飞鹤专属牧场和飞鹤智能工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十年磨一剑”成就大产业集群 如今,飞鹤专属产业集群下已有30万亩专属农场,8个专属牧场、存栏量6.5万头,7个现代化智能工厂和2个在建工厂。 但这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03年,飞鹤即从源头开始布局产业集群。彼时正值国内乳粉行业野蛮生长时期,资金几乎均投向产品和品牌营销,高投入带来高回报,各家赚得盆满钵满。飞鹤却在此时反其道而行之,将资金用在了“种草养牛”的产业集群建设上。 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曾言,“建产业集群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由于我国内蒙、新疆、东北等优质奶源带往往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匮乏,建立产业集群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耗时长久。 2010 年前后,飞鹤几乎将所有资金投入产业集群建设,致使资金链一度非常紧张。 在冷友斌的带领下,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一干就是十多年,而今终于迎来硕果。飞鹤在北纬47°黄金奶源带上打造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专属产业集群,实现了从牧草种植、奶牛饲养、生产加工、物流仓储、渠道管控、售后服务各环节全程可控,确保产品的安全健康,为飞鹤的再次腾飞奠定基调。 2019年飞鹤登陆资本市场以来,股价一路上行,市值突破千亿。 值得一提的是,飞鹤此次“云溯源”直播活动全网播放量达1.8亿,总曝光5.6亿,再次彰显了飞鹤的品质自信和品牌底气,也进一步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从2012年的“可追溯系统”,到2015年的可视化追溯以及面向全社会开放溯源,再到如今的全网直播云溯源,飞鹤始终领跑行业追溯体系升级、推动行业透明制度建立。 日前,飞鹤表示将继续宣导5.28中国宝宝日,助力品牌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帮助飞鹤市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选择。未来将通过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高度重视产品创新研发,不断改善消费者体验,用高品质产品与服务回馈广大消费者。 专题:新鲜在身边 见证一罐好奶粉的诞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7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环比增长1.7%,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回升至35.1%。其中,高端自主品牌表现尤其出色。吉利的领克销量同比增长78%,长城的WEY环比增长25%,特别是一汽的红旗销量为1.75万辆,同比增长99%。今年1月至7月,红旗累计销量超8.75万辆,同比增长108%,实现了“七连涨”。8月23日,红旗定位于中大型豪华轿车的H9正式上市,定价为30.98万至53.98万元,在预售阶段就受到市场热捧。 在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车市的背景下,红旗的逆势增长为中国汽车高端自主品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高端化势在必行。业界普遍认为,高端化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车企形象,增加品牌溢价,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打造真正的“汽车强国”。的确,对于车企而言,冲击更高端的市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提升品牌的单车盈利能力,而高端车型又可以反哺平价车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国际品牌如奥迪、雷克萨斯、丰田、大众都是这样的模式。 事实上,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探索从未止息。从最开始的合资品牌以市场换技术,到自主品牌走性价比路线,中国汽车产业在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自主品牌一次次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但几乎都铩羽而归。2017年,长城和吉利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WEY和领克,并且价格都突破了15万元,时至今日,WEY和领克累计销量双双突破30万辆。2018年重塑后的新红旗品牌,更是一路突飞猛进,现已杀入豪华品牌销量排行榜第五名,超越了很多国际品牌。 高端自主品牌为何此番能够成功崛起?从需求端看,随着中国制造实力的提升,消费者不再盲目迷恋外资品牌,“国潮”的兴起带来消费的回归,也给自主品牌带来更多的机会。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6亿辆,一二线乃至三四线市场都进入了“换购”时代,消费者在选择时会更多考虑个性化和品质化的需求。国际品牌虽然强调本土化,但其出发点仍然是在全球化基础上的本土化。而致力于高端的自主品牌,不仅有“主场优势”和多年的技术积淀,而且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更加精准。例如蔚来和领克,都通过手机App建立与用户的直联,根据用户的产品反馈进行改进。 再看供给端,二线合资品牌的衰退也给高端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市场空间。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美系、韩系、法系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分别为9.58%、4.69%和0.73%,但到了今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分别为9.33%、4.18%和0.31%。反观高端自主品牌,以领克为例,据吉利汽车发布的2019年财报,领克品牌的平均售价达到了15.6万元,已经完全进入了二线合资品牌的价格区间,而今年5月上市的领克05,平均售价超过了20万元,更是进入了包括大众、通用等主流合资品牌的价格区间。 更值得期待的,是汽车“新四化”带来的历史机遇。此番中国车企推出的高端自主品牌大多为新能源品牌,比如东风岚图、上汽荣威新R标等,还有造车新势力中的蔚来和理想。这两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不可小觑,不仅交付量每月稳中有升,甚至能和部分传统二线豪华品牌正面竞争。而自主品牌之所以选择在新能源领域向高端化发力,正是因为在这条千亿“新赛道”上,中外车企起点相近,更有利于“换道超车”。事实上,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全世界份额的53%,由于国际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中国车企无疑具有先发优势。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除开迭代速度快,中国车企在智能网联方面也领先全球。智能网联目前已成为高端自主品牌汽车的主流搭配,依托中国互联网应用的领先优势和优质资源,中国车企打造出丰富的智能科技配置和智能网联应用生态。这些都是高端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而只有不断强化竞争优势,中国汽车产业才能赢得“新赛点”,实现“由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