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技术遭遇“卡脖子”后,市场对国产芯片企业的关注度前所未有。近日,通信基带芯片商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若其顺利上市,科创板又将迎来一只芯片股。此次科创板IPO,中科晶上拟募资10亿元,主要投向卫星通信终端基带芯片研发、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研发、高性能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研发等项目。(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背靠中科院,中科晶上拟冲刺科创板华为芯片遭遇断供、国内芯片龙头中芯国际、国内手机芯片设计最强的IP设计公司海思半导体均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一系列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且正在倒逼国内发展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目前,市场对于国产芯片企业的关注度前所未有。10月9日,中科晶上的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受理。从名称也不难看出,这是一家具有中科院背景的企业。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中科算源直接持有中科晶上952.89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31.76%,为发行人的控股股东。而中科院计算所持有中科算源100%股权,系中科晶上实际控制人。与此同时,中科晶上董事长石晶林与中科算源、中科院计算所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石晶林与中科算源、中科院计算所保持一致行动。在此之前,同样具有中科院背景的寒武纪、国盾量子先后登陆科创板,这两家公司曾备受市场关注。中科晶上的股权结构相对简单,其前十大股东名单中,有3名外部投资者,分别为前海创投、精彩图灵、首科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10.59%、8.30%、8.10%。(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据中科晶上披露,其核心技术人员有5位,分别为总经理胡金龙、副总经理张玉成、副总经理杨小军、职工监事袁尧、系统总体部经理苏泳涛。以上五位均有中科院计算所任职背景。实际上,中科晶上的董事长石晶林,自2001年12月至今,也先后在中科院计算所相关部门担任有关职务。基带芯片对营收贡献几何?公开资料显示,中科晶上主要面向通信与信息系统需求,从事基带处理器芯片设计和协议栈软件开发,基于不同行业应用需求提供芯片模块、终端、整机、技术开发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近几年,中科晶上的业绩增长较快,2017年至2019年,发行人分别实现营收0.49亿元、0.69亿元、1.6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3.01%。同时,中科晶上已实现盈利,同期内归母净利润均低于5000万元。(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报告期内,其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卫星通信、农机智能化两大领域。其中,2020年上半年,卫星通信产品、农机智能化产品占比分别为48.93%、31.04%。(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在卫星通信领域,发行人是国内少数能够自主研发天通系统终端基带芯片的企业之一。主要面向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需求,提供信关站接入网系统、终端测试仪及测试系统、终端基带芯片模块等产品,已形成覆盖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完整产品布局。目前,中科晶上的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基带芯片及设备研制处于迭代开发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最受市场关注的基带芯片对中科晶上的营收贡献较小。以2019年为例,其卫星通信产品营收占比近4成,但基带芯片模块占比仅1.3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科晶上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也暂处于开发阶段。今年8月底,江苏昆山,一款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在此发布。这款芯片正是中科晶上的“动芯DX-T50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当地政府合作,正推进该芯片量产。工业级5G技术是下一代产业系统的中枢,据中科晶上董事长石晶林介绍,该芯片具有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等特点,支持软件定义,面向工业制造、交通物流、远洋矿山等领域提供工业级5G解决方案。背靠万亿级市场从行业来看,通信领域一直是半导体产业下游应用最大市场,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上游集成电路产业不断发展,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要求也进一步加大。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但本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仍面临突出问题,一方面国产化率较低且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在于IP核进口依赖严重。所谓IP核(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是指已经过验证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具有某种确切功能的集成电路设计模块,芯片企业无需对芯片每个细节进行开发,通过购买成熟可靠的IP 方案,实现某个特定功能。目前,该产业集中度极高。据IPnest报告,2019年全球半导体IP市场前十大供应商合计占比78.1%,其中英国ARM公司市场份额达到40.8%,美国Synopsys公司和Cadence公司分列二三,合计占据超 24%的份额,前三大供应商占据超过64%的份额。与基带芯片高度相关的DSP处理器IP方面,主要的IP厂商为Ceva及Tensilica,两家企业总部均位于美国。(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中科晶上称,我国企业主要向这两家公司购买通用DSP IP授权进行芯片设计,需要多套硬件引擎“叠加”才能支持高通量通信需求,难以针对专用通信标准和基带算法进行优化,难以突破在基带性能、功耗、面积等核心指标上的发展瓶颈。(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不过,中科晶上的产品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报告,2019 年全球卫星产业市场规模达2710亿美元(约合18249亿元),其中地面设备制造业和卫星服务业分别贡献1303亿美元和1230亿美元收入,占比分别为48%和45%,是卫星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与行业龙头存在差距受益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中科晶上等国产基带厂商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据中科晶上披露,其自主研发的通信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核,具备先进的大规模并行处理器架构和针对通信基带信号处理优化的专用指令集,满足移动通信系统在特殊领域的自主可控需求,提升了国家信息通信网络安全。在方正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陈杭看来,中科晶上是全球四家全系列无线通信协议栈软件产品供应商之一,其无线通信协议软件覆盖2G-5G系列、宽带无线系列、卫星系列6大主流标准体系。与行业领先企业Ceva、Tensilica 同类产品相比,中科晶上相关产品在性能、功耗、面积等主要指标方面均表现出色。此外,由于采用了高效、定制化的指令集,DSP核能够支持4G、5G和卫星等多种通信模式的基带处理,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不过,中科晶上的业绩、规模等与可比上市公司存在一定差距。中科晶上解释称,营业收入较低主要系我国卫星移动通信、农机智能化等领域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主要技术和产品处于产业化初期。(图片来源/中科晶上招股书)实际上,基带市场正逐渐走向寡头、自研。若从基带芯片来看,国内的基带芯片厂商主要有华为海思、联发科等。对于未来,中科晶上表示,其三大募投项目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场空间,发行人将充分把握产业升级和国产化机遇,加快核心技术产业化。同时,该公司也提及,若目前国际贸易局势持续紧张,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彭博社援引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报道称,伊朗核科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遭暗杀的当天,对方使用了卫星系统遥控的自动机枪。 迈赫尔通讯社引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副司令阿里·法达维(Ali Fadavi)的话称,11月27日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区遭遇枪支和汽车炸弹袭击身亡,当时他正驾车行驶在德黑兰东部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对方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锁定了他的位置。 法达维6日表示,对方通过卫星系统遥控的自动机枪瞄准法赫里扎德并开了13枪,他的妻子也坐在同一辆车中,离他仅几英寸的距离,却没有受伤。此外,事发时有11名保镖坐在不同的车内保护这对夫妻的安全。 报道称,事发后关于法赫里扎德死亡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早前曾有报道称他在其保镖的枪战中被抓,还有传闻称有人通过皮卡车上装着的遥控机关枪击中了他。
近期,国内多条火箭、卫星生产线纷纷上马,商业航天产业化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10月19日,记者从武汉火箭产业园方面获悉,目前该项目建设已全部完成,具备投产条件。其中,数字化生产线已于今年5月完成验收,辅助厂房项目预计于2020年底具备使用条件。 武汉火箭产业园主要负责“快舟”系列火箭的生产。该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小型运载火箭,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射的重要载体。武汉火箭产业园于2017年5月启动建设,占地450亩,包括安装测试厂房、综合厂房、综合楼、动力站等建筑。火箭产业园投产后,将年产20发火箭。 此外,根据后续发展需要,目前该项目已启动总装总调中心(一期)补充条件项目建设工作,补充条件项目将建设1万平方米的辅助厂房及数字化生产线一条,主要用于“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及测试车辆的维修、保养,部分关键产品试验以及产品仓储等。 除了“快舟”产业园,近期,国内多条火箭、卫星生产线也传出了新动向。10月9日,中科宇航就发布消息,由其建设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已落户广州市南沙区。该基地占地600亩,首期将于2022年正式投产,可实现年产30发火箭。 中科宇航由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的核心技术团队于2018年发起成立,主要进行火箭研发和航天发射服务。中科宇航董事长杨毅强透露,中科宇航已签署合计近百发火箭的发射意向协议,目前正研制首型1.5吨级运载火箭。 卫星生产方面,民营卫星研发公司银河航天于10月初发布消息,公司将在南通开工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示范项目,建成后卫星的年产量将达到300至500颗。据悉,银河航天是我国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其自主研制的银河航天首发星,不仅是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到24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也是我国由民营公司生产的唯一的宽带互联网卫星。 此外,去年4月份开工的武汉卫星产业园一期工程也积极推进,目前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下个月将迎来设备进场调试,2021年一季度项目有望建设完成,具备投产条件。武汉卫星产业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企业投资建设,将打造全国首条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具备年产百颗卫星的生产能力。 随着国内商业航天大潮的兴起,航天产业的布局有望向全国拓展。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吴杰表示,“快舟”产业园每年20发的产量,会加速火箭、卫星、遥感、航天材料、测控等航天产业上下游链条在武汉加速聚集,意义重大。广州市南沙区常务副区长谢明也表示,中科宇航项目的落户,有望牵引导入一批上下游关联产业,为南沙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将推动航天人才的培养。吴杰认为,“快舟”在武汉的产业布局有望推动周边高校航空航天科研和人才的培养。武汉大学遥感测绘团队便与“快舟”产业园进行了深度合作。 一位航天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火箭、卫星生产线的建设既需要技术实力,更需要资金的支持,近期多条火箭、卫星生产线纷纷上马,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崭露头角,并赢得市场认可,说明我国商业航天的市场氛围也已经形成,这对于我国商业航天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0年前后陆续发布的众多关于5G、新基建的政策,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对商业航天领域众多企业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原本曲高和寡的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等产业链各端企业,有了全新的目标和发展空间,也迎来了业务爆发式增长的机会。 “在5G和新基建的时代,卫星互联网将是太空经济的焦点”。日前,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青桐资本投资总监朱文婷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卫星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航天硬科技已经是热门投资标的,是众多机构不能忽略的方向。” 对于这一领域的项目,朱文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会看重两个方面的因素,创始团队基因和产品角度的成本控制等。项目创始团队需要对商业航天事业有梦想、有决心,更要有技术研发实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商业航天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场,在这个赛道上创业的公司要真正拥有高技术壁垒,也普遍需要较长的研发投入周期,团队领导人最好有技术功底;而成本控制是实现商业价值和确保未来盈利能力的关键,主要会关注产品在确保性能稳定可靠的前提下,是否能大幅降低成本。” 朱文婷介绍,商业航天产业链条长、市场盈利前景广阔、技术示范效应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天基网络通信、全球导航、智慧城市、地理测绘等领域对卫星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强,商业航天是具备极大想象力的市场。 谢涛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5G产业需要卫星互联网做补充,在一些基站难以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空中覆盖。”对于商业航空领域的发展,谢涛认为,航空、远洋航运、特殊区域这三个层面的应用,未来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这些特殊领域对于网络的需求,在4G时代未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在5G时代,可以借助卫星互联网的手段得到实现。 谢涛坦言,围绕新基建和5G的多项政策陆续发布,对于卫星互联网行业而言无异于发展的东风,“在新基建领域,卫星互联网将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在新基建的发展中发挥价值和作用,成为新基建的重要助力。” 而综合来看,谢涛认为,商业航天领域存在着万亿元级别的市场,对于从业者而言,虽然挑战不小,但机遇难得。 做为典型的硬科技属性的商业航天项目,在融资上有着单笔融资金额较大的特征,因此,当前商业航天企业是否容易得到资本的支持,也备受关注。 谢涛观察到,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在经历了2018年的发展小高潮后,资本趋于理性,开始向产业端各领域的头部企业集中,“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当前相较于2019年反而更好融资,这是因为,新基建政策为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企业可以对标在这个领域中承担的角色,受益程度也更明晰。这种利好延伸到了产业的上游,包括商业航天领域的服务商、系统提供商等,产业链中有真正技术积累的企业,如果定位清晰、技术过硬,会更受投资人的青睐。” 今年5月14日,九天微星宣布完成2.7亿元B轮融资,对于此次融资,谢涛解释,将分别用来建设互联网卫星平台、载荷自动化产线,同时强化宽带通信系统研发能力,加速地面终端产品投产。“公司有一些项目进入了良性运转的过程中,但当下全球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趋于激烈,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头部企业,也希望能有新的资金投入到终端的研发领域以及看好的细分领域。希望在经历2020年和2021年的稳健发展之后,2022年九天微星能启动科创板的上市之路。”
9月15日,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采取“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第一次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圆满成功。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德渤3”号12000吨抬浮力打捞工程船,作为海上发射平台执行了本次海上卫星发射任务。该船由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设计、天海防务全资子公司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监造,由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建造。 “德渤3”号抬浮力打捞工程船于2017年1月交付烟台打捞局,该型船是当时我国单边抬浮力最大的打捞工程船。该船总长159.6米,最大船宽38.8米,型深10.9米,最大载重量20500吨,单边最大抬浮力12000吨;采用全电力推进,配备DP 1动力定位和4点锚泊定位系统,具有快速调载功能。 该船列编渤海湾救捞队伍后,主要用于大型遇险破损船舶、舰艇的应急抢险打捞、破损船舶的装载与运输。同时兼顾海上大型设备及钢结构件、海上石油开采平台、厂房、船舶分段等超大件的运输任务,具备大型车辆、甩挂车辆等的滚装能力和危险货物适装能力。 本次海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火箭总装、测试、发射一体化,打破了以往火箭生产与发射场分离的格局。火箭在港口完成总装测试后,采用有动力海上发射平台到达预定海域实施发射,大幅提高了发射效率,为未来海上发射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2020年,30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部署完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开启了服务全球的新篇章。这距2000年我国“北斗一号”第一颗卫星发射升空,正好过去了20年。 伴“北斗”成长,与北斗导航系统一样20岁的还有北斗星通。 “北斗系统的建成,相当于我国建立了一套时空战略基础设施。”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告诉记者:“比如通讯系统授时,无人飞机导航定位,无人驾驶等都依赖于卫星导航,这些都涉及国家的战略安全,必须要用自己的系统。” 从最初的想象,到北斗系统组网建设完成应用落地,周儒欣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北斗产业的发展。在他看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卫星导航应用延展了想象力的边界。 技术人逐梦“中国芯” 南开大学数学系本科、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硕士毕业,在这样的学业知识背景下,周儒欣的脑中已经形成了多种技术体系和科研思路,这也为他“北斗事业”的创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就是芯片,它相当于导航设备的大脑,每一台导航设备想要实现定位,都要依靠这个大脑来进行计算和处理。”周儒欣坦言:“如果没有芯片,即使花了几千亿元建设北斗系统,还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下决心自己来做芯片。” 近日,由北斗星通自主研发的国产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定位22nm芯片在北京亮相。“当时这颗芯片从工厂生产回来的时候是凌晨,我带领技术团队马上进行测试,确认芯片定位的速度、精度、可靠性,当然测试的结果是好的,完全符合国家的标准,并且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谈及最新的定位芯片,周儒欣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神情,“我们历时十多年,从90nm到55nm、再到40nm、28nm,到今天的22nm,应该说是在卫星导航领域全球最先进的一颗芯片了。” 据周儒欣介绍,这款芯片尺寸是上一代的四分之一,功耗是上一代的五分之一,定位误差控制在一个厘米以内。“这款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测量测绘、无人机、自动驾驶、形变监测等高精度导航定位领域,为北斗高精度应用打下技术基础。”周儒欣透露,这款最新22nm定位芯片将于今年年底发布,2021年上半年有望实现量产。 在周儒欣的积极带领之下,20年时间,从推动北斗向民用开放,到首个北斗民用牌照揭牌;从卫星导航技术在港口码头的开创性应用,到首个北斗民用规模化应用;从成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到历次自主北斗芯片发布;北斗星通实现了从艰苦创业、转型升级到规模化发展。 2000年创业热潮悄然兴起,北斗星通也跟着这波热潮而涌入。然而周儒欣的创业之路并非顺利,“我们一没有人才,二没有钱。”回顾一路走来,周儒欣不免有些感慨。 “创新关乎企业能不能长期发展,能不能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我觉得公司必须要有技术创新的人才。”周儒欣告诉记者,“2007年,我们成功地上市,打开了融资通道,同时通过股权激励等机制,公司吸纳、凝聚了更多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彼时,成功上市的喜悦并没有让周儒欣一直沉浸其中,在他看来,上市只是公司的一个新起点,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仍不能有丝毫放松。 北斗星通2020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印证了周儒欣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财报披露,2020年上半年北斗星通研发投入1.51亿元,占营业收入9.45%,同比增长16.04%,新申请并取得软件著作权6件,取得授权1项。 实现产业应用的“报国心” “应用是北斗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周儒欣一直把这句话当作公司发展的口号,随着北斗系统的建成,应用模式的拓展,周儒欣坚信北斗系统一定会更加深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定也会为世界做出更多的北斗贡献。 周儒欣告诉记者,北斗星通研发的定位芯片已经被应用在许多产品上,包括导航仪、共享单车、无人机、汽车、船舶等。“比如在船舶上的应用。”在北斗星通研发的终端机上,记者能够看到从系统里已经有4万多条渔船入网,其中包括十多万个手机用户。周儒欣解释称:“用户的家人,包括管理机关,都能够看到渔船确切在什么位置,同时渔船还可以发送短报文信息。” 此外,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北斗星通在抗震救灾中同样有着优异的表现。“灾区通信网络中断,上千前台能接收北斗卫星信号的终端被紧急送往灾区,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的功能,灾区与外界才能得以联络。”周儒欣回忆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很多行业受到冲击。而北斗星通在上半年却实现业绩逆势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42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8%。 而这一切的成绩都离不开周儒欣的努力。疫情期间,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科技研发,多项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与产品方案,为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技术保障。 “比如‘两山’医院的建设,就大量使用了我们所提供的卫星导航接收核心部件,做测量、测绘,最后才把房子盖了起来。”周儒欣举例,“此外,我们还提供了医疗版手持终端设备,可以对患者的检查住院等提供跟踪与保障;提供了高精度定位配套方案的各类无人机,它们在中国各地承担着消毒防疫、指挥监控等任务。”周儒欣直言,北斗星通多项技术与产品正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5G为代表的“新基建”推进迅速,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在5G网络建设过程中,北斗星通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据记者了解,目前,北斗星通5G通信领域的主要研发产品集中在5G通信基站用陶瓷介质滤波器和5G通信用LTCC射频元器件,对应5G基站建设和5G终端制造,部分规格产品已通过客户测试验证并进入批量交付阶段。 此外,作为最具规模前景的下游产业之一汽车领域,北斗星通也已布局多年。目前正在顺应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等发展趋势,大力开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DA)、数字液晶仪表、智能座舱、车载智能联网及终端产品(T-BOX)等,助力汽车产业技术和产品升级。 “最后一颗北斗卫星的发射预示着这个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黄金十年。”周儒欣的眼神坚定,“我相信中国一定会缔造出国际上领先的卫星导航系统。”
9月11日23:26,我国通信能力最强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成功完成高湿度环境下通信能力测试。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地处渤海湾,测试当晚降雨较大,空气湿度极高。据银河航天合伙人、通信专家王鹏介绍,本次测试将用户终端部署在海滨城市,可以观测与评估海面水汽环境对卫星通信信号的衰减作用,测试过程中实现视频通信达6分钟以上,测试结果有效验证了低轨Q/V/Ka等频段在典型滨海地区气象条件下的通信适应能力。 “雨衰是影响卫星通信信号传输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我们将积累更多试验数据,把握雨衰特性并优化补偿雨衰的方案。”王鹏介绍。 据悉,本次测试这也是银河航天首次在京津冀地区进行异地凝视测试。通俗的来说,凝视就是卫星对用户行注目礼,在经过用户终端的时候,控制卫星波束跟踪用户终端,利用卫星姿态机动能力延长单星状态下卫星波束的持续服务时间,进而增强特定区域的通信服务能力。本次测试通过异地凝视功能实现单星通信能力达到6分钟以上。 卫星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依托卫星星座把基站搬上太空再将电波撒向全球,从而覆盖天地各个角落。本次测试,银河航天首发星依托北京市海淀区信关站,利用自主研制的用户终端在距北京信关站约210公里的渤海湾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王鹏表示,测试信号的顺利联通有效验证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在数百公里范围的广域通信服务能力,为后续系统迭代优化提供更多测试数据支撑,积累更多经验,助力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