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成都盟升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敲锣上市,股票简称:盟升电子,股票代码:688311,公司此次共计发行新股2867万股,发行价格为41.58元/股。 盟升电子是一家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终端设备研发、制造、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系列产品。 自成立以来,盟升电子始终坚持走军民并重的发展路线,以技术自主创新为根基,以持续研发投入为保障,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科研团队,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完全掌握了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终端设备的核心技术。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研发费用为1903.65万元、2884.76万元和2819.12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的11.86%、14.25%和9.96%。公司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卫星信息化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在未来不断推动公司研发能力的提升。 此外,盟升电子在其各主要研究领域均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有效提高国产化产品装配率,推进了国产替代化进程。在卫星导航领域盟升电子已掌握导航天线、微波变频、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环节核心技术,成为我国顶尖的厂商。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覆盖了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终端设备制造的主要环节。较为完整、全面的技术积淀使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之初即可对产品设计进行整体的优化,并有能力持续优化产品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在成本控制方面还有效避免了因部分技术依赖第三方公司而导致的成本过高、不受控的问题。 我国卫星通信尚处于行业起步阶段,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研发力量、品牌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卫星通信天线市场主要被日韩、欧美等国外产品所占据。由于VSAT卫星通信天线生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具有自主天线研发和生产能力的生产厂家尚为数不多。同时,由于目前卫星通信终端的渗透率较低和用户习惯的尚未形成,行业的发展尚需要产业链各参与方的投入和培育。 盟升电子持续对卫星通信领域进行投入,目前已形成了涵盖机载、船载和车载多个平台,覆盖 L 频段、S 频段、Ku 频段和 Ka 频段等主流通信频段的动中通产品体系,且在民航、海洋渔业领域积累了成熟的商业化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先动优势。未来随着高通量卫星等技术变革的推进,卫星通信的收费标准将不断降低,随着用户习惯的形成,公司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盟升电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056.82万元、20248.81万元、28306.5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97.8万元、3227.72万元、7306.02万元,盈利能力较强。 此次盟升电子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投向卫星导航产品产业化项目 、卫星通信产品产业化项目、技术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表示,募投项目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产能,拓展产品的应用领域,以此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昨天晚上,美股四大科技巨头的掌门人在睡前三省其身:今天,我们更富有了吗?答案是,是的。 苹果、亚马逊、Facebook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昨天盘后纷纷发布了新季报。除Alphabet业绩下滑外,其他三家公司业绩增长均超预期。不过,即便是Alphabet业绩下滑也没有拖累谷歌的股价,四支股票盘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升。 四家公司加起来市值暴增了2500亿美元,涨出了一个工商银行,占标普500总市值的五分之一。 据亚马逊昨天发布的财报,公司二季度实现净利润5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一倍,创下亚马逊26年来增长率的最高纪录。 其中二季度的销售净额为8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0%,超过了市场预估的812.4亿美元。 周四盘后,亚马逊股价上涨近5%,市值增加了744亿美元。3月中旬疫情爆发至今,亚马逊股价涨超70%。年初至今涨幅约65%。 作为电商巨头,疫情对亚马逊业绩的有利影响在一季度已经显现了出来。 亚马逊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北美和国际市场上的零售,以及网络服务AWS(Amazon Web Services)。其中北美和国际零售业务在二季度共占亚马逊净销售总额的74%。 (二季度各业务部门净销售占比) 北美、国际零售业绩的上升反映了民众对生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和口罩的需求增加。美国疫情在第一季度末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亚马逊CEO贝佐斯预计二季度经营利润将约为40亿美元或更多,最终达到了52亿美元。 对于疫情中后阶段亚马逊还能不能维持这么好的成绩,亚马孙首席财务官表示,虽然在疫情初期,用户大多是购买没什么利润可言的口罩和杂货。但是随着居家时间的延长,消费者会转向购买有较高利润的商品,比如电子产品和家庭用品。 亚马逊预计,2020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将在870亿美元到930亿美元之间(二季度为889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在24% - 33%。 亚马逊第三季度营业收入预计为20亿美元至50亿美元,给一个这么大的范围也真是棒棒哒。 结合亚马逊一季度营收约40亿,二季度营收超过58亿,这个三季度的营收大概就是“大不如前”的意思。不过在第三季度的预期中,有20亿美元的疫情相关支出被考虑在内。 1. 亚马逊更大的机会或在地球之外 亚马逊作为电商巨头成为疫情的受益者非常的合乎情理。因为疫情必将加快电商渗透的速度,强迫消费者改变购物方式,最终加速行为模式的转变。 但亚马逊还有另一条吃“疫情红利”的业务线,那就是线上办公。 疫情把人们困在家里,不能外出购物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大型企业在云端的部署,利好以AWS为首的云计算服务商。 2019年底,亚马逊的云计算市场份额最多,占32.4%,其次才是微软(17.6%)和谷歌(6%)。 亚马逊在二季报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WHO)针对新冠疫情为世界各地的卫生工作者推出的APP就使用了AWS的服务。同时,远程会议软件Zoom也一直是AWS云计算服务的用户,Zoom在疫情中的大辉煌在此不做赘述。 对比亚马逊今年前两个季度的业绩,北美、国际零售业绩在二季度的增长率都较一季度有所缩小,反而是AWS业务业绩,继一季度增长了33%之后又增长了37%。 虽然亚马逊的AWS服务已经占据了云计算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这很有可能只是AWS起飞前的助跑。 因为亚马逊已经获得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批准,将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建立属于自己的卫星互联网系统,与马斯克的SpaceX展开竞争。 亚马逊这项被命名为Kuiper的计划会将3236颗卫星送入轨道,并把互联网覆盖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目前SpaceX的星链宽带互联网已发射的卫星总数是538颗。 FCC要求亚马逊必须在2026年之前发射一半的卫星以保留其许可证,然后在2029年之前发射其余的卫星。此前公司介绍称,只需要578颗卫星在轨道上就可以开始服务。 亚马逊使用哪家发射服务提供商将卫星送入轨道预计也会在全球掀起激烈的竞争。虽然亚马逊CEO贝佐斯自己就拥有火箭公司Blue Origin,但该公司将不得不一视同仁的与其他公司一起竞争。 AWS高级副总裁Charlie Bell称:“卫星数据对于构建许多种重要的应用程序都非常有用,但是构建和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超级复杂又昂贵。因此AWS利用自己的优势推出这样的服务,使有需要的客户无需自己构建所有基础设施。” 虽然目前只是获得批准,真正的卫星发射还不知猴年马月,但是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已经表示,这对亚马逊来说可能是一个“1000亿美元的机会”。 2. “幸福”来的太突然,亚马逊还没有准备好 大部分的业务是线上零售,剩下的业务是在线办公。亚马逊的业务跟居家隔离可以说是“完美匹配”。 突然爆发的疫情,向亚马逊展示了一个“完美世界”,并且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把把它推了进去。 亚马逊称,第二季度中公司杂货配送能力提高了160% 以上,杂货店取货地点增加了三倍,以满足突然增长的客户。 自3月以来,亚马逊在美国提供了超过17.5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其中有12.5名员工获得了正规的全职岗位。 虽然听起来在当前经济萧条的美国,这是一件“英雄事迹”,但是也暴露出了亚马逊作为电商巨头,依然过分依赖人工的大短板。 亚马逊一直是仓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但在它目前的物流运营还是半自动、半人工的方式。 这种“半自动”物流,使得买家、卖家、员工,没有一方愿意给亚马逊一个“好评”。 亚马逊售出的产品,超过一半来自第三方卖家。但其中大部分仍然需要由亚马逊配送中心提供物流支持,卖家还需要为存货场地和配送服务向亚马逊支付费用。 而亚马逊配送中心的存货、发货、配送,基本都是人工完成。也导致亚马逊在这个环节屡屡爆出“压榨员工”的负面新闻。 人工管理存货、发货要求员工把体能发挥到极限;用户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受到货会抱怨连连;对于物流的抱怨多数会积攒在卖家的邮箱里,反复询问“怎么还不发货?”。但是货在亚马逊配送中心,工人就那么多,第三方卖家也束手无策。 在维护员工权益方面,亚马逊也因为新冠疫情栽了跟头。3月30日,亚马逊某园区出现首例员工感染的一周之后,一名基层员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称园区未向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但不到两个小时,他就被公司方面解雇了,这名员工随后也被确认感染了 COVID-19。 之后,亚马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否认出于“报复”开除了该名员工,并强调公司一直重视对员工的安全保护。并且很快在配送中心内做出调整,包括为工人提供手套与纸质口罩,同时设置了洗手液站。 早在今年 2 月,亚马逊就辞退了一个提议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的员工,事件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工会主席 Stuart Appelbaum 表示,工会一直是工人群体的坚定支持者,但截至目前,亚马逊仓储部门的工人并没有加入工会。亚马逊甚至直接将工会机构视为一项“风险因素”。 亚马逊在二季报发布后称会履行诺言,将40亿美元的利润全部用于防疫,但是亚马逊配送中心的员工听到这话,大概率会翻个白眼。 结语 “完美世界”的从天而降,把亚马逊的问题扒了个精光。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疫情只是在短期内把人们“逼”到线上,真正的消费行为转变,还是有大把时间留给亚马逊去部署和应对的。 预计到2021年,全球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9万亿美元,但4.9万亿的电商销售额只占全球零售总额的17.5%。 市场很大,时间很多。如果亚马逊想,那么它一定可以找到办法完善配送中心,早日实现“自动化”。同时,随着卫星的上天,亚马逊AWS在业务中的占比可能会持续的增长。 如果亚马逊在线上购物的大趋势下选择继续“祸祸”配送中心的员工,那大概率是因为它的志向根本不在地球吧。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只想说,曾经有机会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现在有机会见证北斗系统的建成,我非常自豪。”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7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对民用领域拓展和军用装备的性能提升及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房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是北斗系统发展的第三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以及航天人,更是意义非凡。”曾伟刚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北斗系统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曾伟刚表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自主卫星导航服务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相信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业航天公司而言,国家整体航天技术实力提升,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机会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服务场景。 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业界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曾伟刚表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航天领域的鼓励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从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商业航天活动。可以看到,国家非常明确的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于航天领域发展的鼓励。北斗系统的成功,正是我国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同时也助推了国家进一步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砥砺前行,继续致力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期待国家更多、更有力的政策继续支持商业航天整体的发展。”曾伟刚说。 房亮同样对北斗系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希望国家持续投入更多政策扶持,保证这个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展宏图,更好的服务国计民生。”
“作为中国航天人,我只想说,曾经有机会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现在有机会见证北斗系统的建成,我非常自豪。”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伟刚7月3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今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我国综合国力强盛的重要体现,对民用领域拓展和军用装备的性能提升及安全可靠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标志性工程。”北京国科天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房亮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是北斗系统发展的第三步——向全球提供服务,这对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的商业航天公司以及航天人,更是意义非凡。”曾伟刚说。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靠着自主创新,北斗系统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铸造了北斗系统的“中国魂”。而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北斗导航卫星全部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实现100%自主可控。 “北斗系统的成功,说明了我国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也说明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曾伟刚表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自主卫星导航服务让我国相应的产业可以更加放心、更加稳定的发展,相信会带来相应产业的一次发展机遇。对于商业航天公司而言,国家整体航天技术实力提升,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有机会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服务场景。 由55颗卫星构成的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业界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实力。 曾伟刚表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特别是航天领域的鼓励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从2009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我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到《2016中国的航天》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商业航天活动。可以看到,国家非常明确的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对于航天领域发展的鼓励。北斗系统的成功,正是我国践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典型,同时也助推了国家进一步对于航天领域的支持。 “作为一家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我们将在国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砥砺前行,继续坚持企业发展,同时,也期待国家更多、更有力的政策继续支持商业航天整体的发展。”曾伟刚说。 房亮同样对北斗系统充满期待。“希望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希望国家持续投入更多政策扶持,保证这个标志性工程未来大展宏图,更好的服务国计民生。”
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遥感卫星影像在近年来得到充分的积累。如何将大量的遥感卫星数据转化为有效的信息,为更多行业提供服务,是当前遥感应用行业面临的痛点。成立于2017年的遥感数据应用企业「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三年时间的研发,在国土资源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大宗商品产量预测等领域,为政府、金融和保险机构提供了成本低廉的遥感数据应用解决方案。 2020年6月5日,雄安新区基建复工项目遥感观测图 在金融和保险领域,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金融同业竞争现象非常严重。迫使金融机构寻求差异化发展,对包括遥感数据在内的新型另类产品的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传统数据已不能满足保险的风控需求,需要通过遥感数据源的补充来提升风险监控能力。而遥感技术也随着算法和算力的不断深化发展而逐渐成熟,开始向行业交叉应用发展,有能力满足金融保险市场的需求。 深处遥感应用市场一线的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半年的时间对金融和保险市场的遥感数据需求进行反复论证,对标于美国金融市场对遥感数据的应用,最终决定通过商业指数等标品服务切入该市场。 目前,四象爱数科技已经与十多家金融或保险机构建立联系,例如与混沌天成合作监测印度工厂的活动变化,与国泰君安合作监测基建的建设情况,帮助四川锦泰保险进行水稻收成险的种植面积核保和产量预估。通过与头部机构的研发和战略合作,四象爱数科技希望推动市场的发展,带动其他金融和保险企业开发遥感数据产品应用,也帮助企业自身更加全面理解客户的需求,发现遥感数据的价值。 在产品端,四象爱数科技有几款指数产品已经定型,在完成测试将很快正式上线。针对金融产品,四象爱数科技计划采取数据账号的形式进行发布。而在保险领域,则会针对用户需要进行系统搭建和定制化满足。 京津冀地区2019年与2020年春节后两周夜间灯光对比图 在遥感卫星数据源方面,四象爱数科技与视宝、四维世景、博宇智图、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十多家企业或机构达成合作。公司创始人郗晓菲及核心技术团队均在国家遥感数据管理部门拥有十余年的从业经历,对全球各大卫星的性能十分熟悉,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卫星数据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客户提供优质廉价的数据解决方案。同时,公司还为有应用类项目需求的上游数据商提供技术支持,既维护了上下游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采购成本。 为了更好满足甲方客户对遥感数据质量和时效性的需求,四象爱数科技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计划在2021年发射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以解决公司缺乏独立数据源的痛点,弥补外部数据源不足的同时提升产品时效性,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关键作用。 这颗SAR卫星设计重量将达到200公斤以上,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设计指标在国际同级别商业SAR卫星中具有技术领先性。其主功能将直接面对用户的需求,充分发挥雷达卫星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能帮助用户获取高质量准确数据。 一颗SAR卫星的成本在千万级。四象爱数科技CEO郗晓菲告诉36氪,公司预计通过1.5-2年时间的卫星衍生信息产品业务,收回卫星制造成本,同时该卫星的底层标准数据和影像也会向市场进行直接销售。 四象爱数科技计划发布一颗SAR卫星 除卫星论证设计,公司同时具备地面系统建设、遥感时空数据应用等业务能力,将通过星地一体化建设支撑后端应用产品。目前配合自有卫星的接收系统、地面系统、数据处理体系和运控体系已经搭建完成,第一个自有地面站业已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将于2021年初投入使用。 衡量星地一体化的能力有两个指标,包括单位时间产出的数据量和产出数据所承载的信息量。目前四象科技正在通过多环节跨模态的研发,提高这两个指标的相关质量。例如,通过多光谱、红外、高光谱等卫星遥感手段和气象海洋卫星等其他卫星种类综合处理,经过信息交叉信息计算,打造多源多模态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 四象爱数科技业务体系 商业模式方面,四象爱数科技计划聚焦于遥感数据应用领域,目前已实现通过相对固定的软件和平台输入多元信息,经过公司自研的算法处理后,提供周期性的标品,形成固定输出,并对遥感数据所承载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公司60%的资金都投入到研发中。 四象爱数科技CEO郗晓菲表示,大行业里的用户需求基本一致,公司可以通过提炼用户通用需求,做一致度比较高的产品。因此,公司的前端大量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基本相同,可能在最末端的输出有所微调。这种用户服务模式论证了标品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目前,四象爱数科技主要专注于标准产品,而不是细分领域的深度咨询。 遥感数据和投资金融机构的成本平摊模式很相似,都是靠大量客户进行成本平摊,实现利润。例如在基建领域一个产品相对较贵,但公司并不会把所有的数据成本放到一个客户去进去计算,而是会评估这是不是市场的通用需求。如果是行业通用的产品,公司会投入比较大的研发力量,产品定型后,整个市场所有客户可能都会付费。平摊下来,每家所需要收取的价格在其承受范围之内。 当前四象科技在遥感数据应用领域的平均客单价在百万量级,主要成本源于卫星数据源。郗晓菲表示,遥感服务的价格取决于客户想要的内容,并不是所有遥感服务都处在相对较高的价格。公司更希望通过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获取市场认可度,再去打开渠道,推动更高精度的产品市场发展。 四象爱数保险产品:四川崇州水稻田图斑初步解译成果图 对于遥感数据应用行业的发展,郗晓菲认为当前处于螺旋上升的阶段,即将迎来飞速发展期,行业整体已逼近盈利状态。 目前,四象爱数科技共有30余人,60%-70%为研发人员,仍有遥感数据应用端的人才招募计划。公司目前正在融资。
近期,全国多地战略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 7月16日,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卫星互联网领军企业银河航天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银河航天卫星超级工厂即将落户南通。 据了解,银河航天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营,具备我国领先的低轨宽带卫星通信技术能力。2020年1月16日,银河航天首发星成功发射,该星是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到16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在国际上第一次验证低轨Q/V/Ka等频段通信,并于近期实现了我国首次低轨卫星互联网5G通信试验。公司最新估值将超过10亿美元,成为中国卫星互联网行业及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只独角兽。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0年被认为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元年,卫星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根据协议,银河航天将把握产业发展战略机遇期,积极响应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在南通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以卫星超级工厂为核心的卫星互联网研发、制造及运营基地。卫星超级工厂建成后,将具有日均生产超过一颗卫星的量产能力,这意味着中国的卫星低成本量产时代即将来临。 银河航天董事长兼CEO徐鸣表示,银河航天从成立第一天起,依托工业化的能力,并通过商业化的手段,真正构建低成本、批量化的航天制造能力就是首要战略。南通有着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制造能力,银河航天十分看重江苏和南通的营商环境,有信心也有决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南通一同构建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新布局。 “目前,银河航天通过首发星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已经初步验证了一条低成本路径,并且正在建设小批量卫星智能制造示范线。”徐鸣表示,“下一步,银河航天将依托南通优势,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研发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互联网卫星,拉开中国卫星低成本量产时代序幕,并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一个新的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助力我国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速率的泛在卫星互联网服务。” 近年来,卫星通信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日,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显示,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正稳步增长,2019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860亿美元。 另根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前,全球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8500亿美元。未来,卫星互联网不仅有望成为5G乃至6G时代实现全球网络覆盖的重要解决方案,也将是航天、通信、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战略制高点,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中国第一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青岛航空QW9771航班今天下午在青岛举行首航仪式。 16时46分,飞机由青岛流亭国际机场起飞,于19时21分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与使用传统Ku卫星的互联网飞机不同,本次航班适配的高速互联系统基于国内首颗且唯一一颗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飞机在万米空中可以实现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联网,为乘客带来与地面上网一样的网络冲浪体验。 平飞阶段,机上旅客使用个人手机连接空中互联网,从2000多个优质互娱内容中挑选喜欢的类型,体验数字生态客舱带来的内容丰富、品质稳定的机上娱乐体验。 本次航班还实现了国内民航史上第一次空中直播。嘉宾在飞机上与地面直播间进行视频连线,实时分享空中画面,空中信息孤岛被打通。 这架高速卫星互联网飞机利用数字化航空娱乐服务系统及数字客舱一站式软件解决方案,构建了包括移动端空中内容娱乐、航旅出行服务、空中电商新零售等多元空中互联网生态,成为支持疫后民航业结构重塑和数字化转型的优秀范例。 据介绍,中国卫通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核心专业子公司,为本次首航提供高通量卫星资源,是我国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基础电信运营商,运营管理着15颗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拥有国家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及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作为国内机上互联网产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卫通可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综合信息服务,为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和飞机提供高性价比的空地宽带连接,助力航空公司实现精确高效的运行管理及全连接的数字化转型。 除航空外,中国卫通在航海、应急、能源等领域也为客户提供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未来,中国卫通将与垂直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针对航空、航海、能源、国土资源、农林牧渔、应急、广播、视频、教育等各行业需求,打造专业化、个性化,完整的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满足公众对卫星互联网的想象与期待,为开启卫星互联网新基建时代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