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一种因糖尿病引起的常见的并发症,困扰着诸多糖尿病患者。 它常常伴随着足部疼痛、麻木,甚至需要截肢。病程长、难治愈,截肢率和致死率都高。 据了解,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患病率约4-10%,而且有较高的复发率,中国目前的糖尿病足患者总数大约为750万左右,尚无较好的治疗药物。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家虚拟护理管理公司「Podimetrics」,提供了一种帮助预防糖尿病截肢的解决方案。近日,该公司宣布获得860万美元的B+轮融资。 此轮融资的投资方包括Polaris Partners、Rock Health、Norwich Ventures、Scientific Health Development。至此,该公司的B轮融资总额达到2460万美元。 图片来自Podimetrics官网 针对广泛的糖尿病群体,Podimetrics提出的解决方案汇集在一个“智能垫”SmartMat之中。SmartMat每天监控用户的脚的温度,并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定制的热像图,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每天将脚放在垫子上20秒后,患者的数据会自动发送到公司的护理管理团队,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相关问题。数据显示,有97%的糖尿病足案例,是SmartMat比诊所提早5周检测到的。 该公司的服务已覆盖全美多地,应用于40多个VA医疗机构。除了硬件销售,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与付款人和风险供应商合作,向其提供SmartMat平台,帮助降低中高风险的糖尿病人得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数据显示,Podimetrics使得患病风险小于8%,为每位糖尿病患者节省10万美元的潜在截肢手术费用,伤口愈合后,重复患病率低于50%。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相较于多数智能硬件,SmartMat智能垫是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而且获得美国足病医学协会的认证。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一名医生、工程师和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创立。该公司将技术与护理管理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截肢的解决方案。本轮融资之后,该公司团队还得到了扩充,咨询委员会增加了心血管护理、慢性病管理和销售方面的资深专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1.76亿。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预计2021年总体市场规模达到5.7万亿元,“银发经济”催生出更加细分的消费需求。 以成人纸尿裤为例,据中国造纸协会统计,我国成人失禁护理用品消费量已从2012年的13亿片增加至2019年的53.5亿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4%,老龄化社会正在让成人卫生护理产品行业转变成为成长行业,行业的景气周期也得到了持续的扩展。 1维达抢滩“银发经济”失禁护理品牌添宁ProSkin系列全新上市 8月13日,维达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专业失禁护理品牌添宁,在京东直播间举行了新品上市发布会,宣布采用FeelDry Advanced创新锁水干爽技术的添宁ProSkin系列全新上市。 据了解,该款新品拥有技术壁垒,有望提升行业的基础失禁护理标准,助推行业向更品质化方向发展,业内人士指出添宁发布的新品对成护行业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有机会对上市公司(即维达国际)的业务发展和公司新战略落地产生长期的偏正面影响。 (添宁新品ProSkin系列上市发布会) 维达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朝旺先生在公司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曾表示:“中长期而言,本集团生活用纸及个人护理业务商机处处。而中国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亦将为集团专业的成人失禁护理业务带来机遇。”据公开资料所示,维达集团2020年业务拓展的重要发展策略之一是继续扩大个人护理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版图,而添宁品牌作为维达集团目前所力推的高端失禁护理品牌,将是维达启动新一轮战略发展的重要契机与驱动力,也是抢占“银发经济”步入黄金发展期的先行军。 2聚焦高端战略重构成人失禁护理品类新势能 2020年上半年维达国际盈利录得强势增长,实现翻倍,净利润大幅飚升108%至9.13亿港元,个人护理业务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3.91亿港元,取得稳健增长,其中该业务的毛利率达到34.5%,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而第二季度公司营收更同比上升14.9%,并在中国内地取得了20.1%的强劲自然增长,反映出明显的复苏迹象。 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以及由新冠疫情带来的公众对个人卫生用品的增长需求,维达的高端产品组合始终表现突出,向来有着刚需属性的成人失禁护理业务更当仁不让,表现出愈发强劲的成长性。 据了解,添宁是维达集团旗下运营的高端专业级成人失禁纸尿裤品牌,在其成人失禁护理业务中占据重要位置。早在2016年,维达便大力整合全球的创新技术和失禁护理经验,结合中国本土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本土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研发出针对国人使用习惯和痛点的创新性成人失禁护理产品,这也是添宁品牌在疫情期间能够极其充分地显现出其社会责任与社会商业价值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添宁品牌的产品于北上广三个“超一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得到大幅提升,良好品牌的口碑得以树立。 在8月13日京东直播间的发布会现场,添宁品牌同步宣布了“专研失禁护理、关注肌肤健康”这一最新品牌理念,并发布了全新品牌大片,让"改善全球失禁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品质" 的品牌宗旨得到更为清晰的诠释。 (添宁致力于改善全球失禁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品质) 3创新技术获国际权威认证添宁新品重新定义了基础失禁护理行业标准 这场添宁ProSkin新品上市发布会,无疑是添宁品牌革命性的战略步骤之一,该系列希望能够打破失禁基础护理标准,不再单一关注吸收防漏,给失禁人群更好的肌肤保护,对推动整个失禁照护行业向前发展有着相当积极意义。 添宁推出ProSkin系列新品也同样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添宁ProSkin系列新品,采用了全球创新锁水干爽技术,通过3D压纹快速扩散,高蓬松层导流下渗,万颗锁湿分子的三重保护,减少尿液和肌肤的接触,令全透气背膜让肌肤得到更长效干爽的保护。这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让该系列产品获得了英国皮肤健康联盟权威认证,也同时使添宁成为行业内率先获得该认证的失禁护理品牌。 (添宁新品ProSkin系列创新发布) 该项独特技术的核心需求是希望能解决老年人因为失禁问题而导致皮肤不适。丁香医生签约医生袁超在新品发布会上表示,科学护理肌肤对中老年人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护理方式,很容易造成皮肤瘙痒红肿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失禁性皮炎,护理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添宁品牌的全面护理解决方案,始终是以失禁困扰的人群为原点,通过不断的创新最大程度的减轻失禁人群及照护者的负担,并为他们匹配和设计了不同需求、不同场景下所对应的高品质体验产品和护理知识。 目前,添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推出干爽易穿活动裤、干爽舒适纸尿裤、全效防漏纸尿片、夜用长效纸尿片、易换式成人纸尿片、添宁护理垫、男士尿垫、轻失禁护你垫、成人洁肤湿巾等丰富产品系列。 同时,添宁在各大平台多次以直播的形式,由专业护理人员讲解产品使用及日常护理注意事项,持之以恒地将全面的护理解决方案作为常态化的消费教育。在快速完成用户教育和提升产品认知度、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了流量高效转化和用户的快速增长。这正是维达的成人失禁护理业务成功实现强势回归背后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添宁ProSkin系列产品已经实现了全渠道上市,添宁亦在不同的销售渠道,如超市、药店、电商、专业养老机构等,继续进行不同类型专业护理培训、消费者教育等推广式活动,全面加强线上线下的零售网络布局,提升专销渠道的渗透率,务求为这些长期诉求得不到较好响应的、尚未被满足的照护者群体带来更贴心的体验和服务,为维达的成人失禁护理业务预期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报告认为,应对失能风险亟待商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谭谟晓)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社科院近日联合发布的《2018-2019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显示,当前失能人群护理服务和风险保障缺口较大,亟待商业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这份报告以23个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城市为调查框架,以居住于当地主城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30岁至59岁成年人两个人群为调查对象。报告显示,65岁是老年人面临失能风险的转折点,子女、亲属等非专业人员是主要的护理服务提供者。 报告认为,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均面临较大服务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务供给不足集中在协助服药、心理咨询等医疗护理服务方面。在费用支出方面,老人支付意愿远低于实际支付水平,保险保障尤其是商业保险目前发挥的作用很小。 报告还显示,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认为必须在年轻时就进行护理规划,但也认为规划的执行十分困难。护理规划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间的矛盾反映在商业人身保险配置上:与失能风险直接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在各类商业人身险中的购买率最低。 报告建议,应高度重视商业保险作用,通过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减轻个人负担,满足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大力推动护理服务供给体系以及相关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提升民众进行护理规划的动力。
老龄化、高龄化和失能化合力作用下,中国社会对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的要求愈加迫切。中国太保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太保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模式。据了解,截至2020年5月底,中国太保中标长期护理保险项目52个,其中国家级试点项目16个,覆盖12个省、31个地市,服务人数已超过2700万,享受待遇参保群众30万人次。 作为政府长期护理保险的支付方,商业保险公司是连接政府和服务提供方的纽带,向上为政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筹资、待遇、标准建议,向下整合失能评估、护理服务、信息系统等全方位产业链资源,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落地。中国太保抓住长护保险经办关键环节,提出以“经办服务一体化、产业资源协同化、管理制度标准化、评估标准本地化、护理服务专业化、流程管控信息化”为太保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全流程整体解决方案。 长护险试点区域差异大,各地政策、资源、参保人特点各有不同,中国太保整合专业机构和专家智库,协同失能评估、护理服务、信息系统等全流程、多元化产业资源提供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以补充地方资源不足,输出更专业的、个性化的管理策略。例如,与专业机构合作,引入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推进本地化应用;针对专业护理服务资源薄弱地区,引入成熟的居家护理服务,丰富地方资源。 相对于其他社商合作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流程环节复杂、涉及角色多元、风险管控难度更大,而且大部分地区独立完成整体制度设计的能力和专业养老护理资源供给能力不一。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智慧化运营管理对长护保险经办的降本增效尤为重要。 针对这一行业现状,中国太保旗下医疗健康领域专业公司太平洋医疗健康公司自主研发“智慧长护经办平台”,聚焦长护保险经办中的难点问题,将长期护理保险经办的全流程、各方角色纳入到同一个系统,支持长期护理保险的一体化、集约化经办。 “智慧长护经办平台”打造“业务申请、失能评估、护理服务、待遇支付、稽核巡查、报表统计、智能风控、档案管理”八大系统模块,通过1个经办服务平台,以及4个为长期护理保险参与人员提供移动服务的APP,实现“经办与服务一体化、管理流程智能化、监管流程全覆盖”,引入工作流引擎,实现鉴定、评估、服务全流程平台化智能化管理,为长期护理保险的不同参与角色,包括政府、服务机构、第三方鉴定机构以及众多的参保人和待遇享受人员,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 “智慧长护经办平台”采用智能规则引擎,将相关管控规则嵌入到系统中去,在申请受理、失能评估、护理服务、稽核查询、待遇支付、档案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流程管控,确保各环节的规范运行,提升经办管理效率。 “智慧长护经办平台”引入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辅助决策,实现对长期护理保险各个环节,包括失能评定、护理服务、服务监管等方面的创新。 目前,“智慧长护经办平台”随着中国太保长护保险项目的拓展已全面铺开,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供智慧支持。
案 由:关于开展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建议 提案人:李晓鹏 内容摘要: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金融租赁公司在股权投资方面有业务需求和先天优势,允许其开展股权投资有利于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试点,为规范金融租赁公司股权投资积累经验。 提案内容: 股权融资作为直接融资方式能够切实帮助企业去杠杆、降成本,从而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已有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基金具有股权投资资格,金融租赁尚未获得监管部门资格批准。金融租赁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初步具备了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的条件,主要有: 一、实力雄厚。截至2019年末,金融租赁行业总规模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合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强劲发展态势。行业整体的资本实力决定了其在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二、管理规范。目前,金融租赁公司由银保监会参照商业银行标准进行监管,且已获准开业的73家金融租赁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主要股东为商业银行,决定了其管理的规范性和展业的合规性。 三、专业优势。金融租赁公司在长期的租赁物选择和管理实践中,深入掌握各行业的经营模式、行业前景、业务流程、产品特点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行业经验,在股权投资对象的选择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专业优势。 四、风险可控。金融租赁公司由于在租赁期间掌握租赁物所有权,信用风险缓释能力相对较强,同时作为非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负债水平和流动性调节方面自主性更强,在股权投资比例合理的条件下不易引发重大风险。 五、有例可循。原商务部管辖下的融资租赁公司早已开始了股权投资业务实践,并涌现出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租赁等代表性企业,实践证明融资租赁业务与股权投资业务能够相得益彰。金融租赁公司可借鉴有关企业的业务模式与经验,探索开展股权投资业务。 基于金融租赁公司的自身优势,以及通过股权投资支持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对于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具体建议如下: 一、做好顶层设计。银保监会制定试点机构准入标准及监管办法,优先支持监管评级高、股东背景好、资本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金融租赁公司设立投资子公司,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明确试点机构对于投资子公司出资不得超过自身资本净额的20%,并对股权类投资资产风险资产权重给予优惠计算。 二、引导投资范围。监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试点机构优先投资于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绿色环保、制造业和新基建等发展潜力大、产业带动力强的行业。鼓励引导试点机构参股、控股融资租赁公司,做大融资租赁行业规模。 三、加强风险管控。借鉴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投贷联动”模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出台监管指导意见,试点机构具体落实,建立完善试点机构及其投资子公司之间的防火墙制度,保障实现机构隔离、资金隔离,有效避免风险交叉传染。 四、建立退出机制。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购、“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试点机构投资退出机制。另外,可探索建立机构间交易市场,推动实现以机构间股权转让的方式退出。 案 由:关于总结试点经验、加快推广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提案人:李晓鹏 内容摘要: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2016年以来,我国在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议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 提案内容: 2016年6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3年多以来,15个城市的试点,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失衡,长期护理难题待解 我国快速城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结构变得小型化、空巢化,失能老人照护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压力,社会化长期护理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由于长期资源投入不足、相关社会保障体系落后,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短缺,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二)无章可循,试点效果不理想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用自下而上的探索方式。由于缺少顶层设计,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和制度支撑,地方政策的随意性较大,试点效果不够理想。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筹资难、保障覆盖范围狭窄、给付比例低、评估标准不统一、给付过程漫长、地区收支差异巨大等问题。 (三)投入不足,保障能力相对有限 一些试点城市因为财力有限,对长护险保险制度的推广与投入力度较小。造成制度的保障功能偏弱,给付标准偏低,赔付金额与实际护理成本之间差距较大。 (四)配套缺失,生态体系建设滞后 由于试点政策碎片化,制度不够稳定、标准不统一,养老企业难以制定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不利于养老企业连锁化经营、标准化管理,最终导致各方参与意愿降低,养老生态体系建设滞后。 二、几项建议 (一)加快顶层制度设计 建议坚持社会性为主、商业型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遵循自上而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律,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是将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法》,从法律层面明确制度的地位。二是统一制定各项标准与细则,改变试点制度碎片化、随意化的现状。三是明确牵头部门,统筹金融、医疗、民政与社保基金等各方力量,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二)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建议在社会保障框架下,制定独立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综合挖掘各级财政补贴、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社会捐助、慈善捐助、福彩资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制定个人税收递延政策,加大个人缴费优惠力度,保证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稳定。 (三)重点培育配套市场体系 建议以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更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鼓励保险公司经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引导其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商业护理险产品,逐步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险体系。支持大型“保险+养老+医疗”综合体企业的发展,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有效降低养老成本,促进养老护理配套市场体系健康发展。 (四)加大人才培养与科技投入 建议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员,为制度执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引导护理服务机构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鼓励通过科技手段辅助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以线上智能评估、智能规划等科技手段,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 (五)协调资源联动形成合力 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涉及养老问题的全链条、全过程,未来推进中,建议做好各项资源的协调联动。政府方面,要强化民政、卫生健康、社保、金融管理部门间的联动;市场方面,鼓励养老机构、保险公司整合资源,加强协作。 案由:借助扶贫对口帮扶机制,实施青少年公益研学行动,打造新的希望工程 提案人:李晓鹏 内容摘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是切断贫困根源、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建议围绕脱贫攻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课题,结合中央企业对口帮扶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贫困地区青少年公益研学教育扶贫行动,打造富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新“希望工程”。 提案内容: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 研学旅行是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由专业机构精心策划创意、有计划组织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宗旨、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开阔青少年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巩固脱贫成果。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有效促进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国内青少年研学旅行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经费投入不足,保障能力有限 目前国内扶贫资源支持倾向于具体产业帮扶,对教育扶贫、研学旅行的支持相对较少,贫困地区青少年更需要参加研学旅行、增长见识,但苦于缺乏经费支持,实质上无法开展。 (二)研学旅行资源分布不均衡,影响教育公平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3万余名家长调研显示,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参与率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情况,京沪等地参与率达66%,江浙等地超过50%,云贵滇等地不足20%,深度贫困地区更低,不利于国家教育公平政策实施,也不利于贫困地区青少年成才成长。 (三)研学旅行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当前研学旅行服务实施标准不一,实施主体多为营利性培训机构,贫困地区又多处偏远地带,贫困地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普遍面临着安全保障不足、研学受众体验不佳等问题。 二、几项建议 (一)建立多元筹资渠道,探索可持续研学旅行模式 建议由国家扶贫机构牵头,结合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扶贫新模式,即:政府/大型央企等机构出资提供针对贫困地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经费基金,专业研学市场主体提供定制的专属研学服务,对口贫困县青少年免费参加,共同打造“花钱不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教育扶贫新希望(行情000876,诊股)工程。 (二)加大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与课程研发力度 建议加大培养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和研学旅行课程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红色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劳动实践教育、新科技成果共享等课程内容的研发,为研学旅行政策的实施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和课程保障。 (三)重点培育高品质研学旅行市场主体 研学旅行要充分体现安全性、教育性及公益性原则,建议鼓励市场主体特别是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公益研学旅行的产品研发和服务打造。光大集团旗下旅游企业中青旅(行情600138,诊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前期与中央企业扶贫机构对接,已有较为成功的研学项目案例和模式探索,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将筹集或委托的经费资源最大化的用于青少年本身。 (四)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市场行为 研学旅行活动看似进入门槛不高,但若大规模、成建制组织实施,安全、培训内容、青少年体验等要求极高,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市场,对市场主体资质予以明确界定。
“我认为可以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巨灾保险试点,探索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对于保险业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如是说。 他表示,短期内,可以指导行业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产品,选择有意愿的地方政府,先行开展试点,积累试点经验。中长期内,可以结合各地试点,对试点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研究拟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助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周延礼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就保险业多个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表示,今年的提案将聚焦大病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延税型寿险、农业保险等领域。 保险业进一步发挥作用 聚焦“六稳”助力“六保” 证券时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保险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抗疫和推动复工。您如何评价保险业表现?行业如何更好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 周延礼:保险业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通过捐赠保险、扩大承保责任、开发专属产品、提供便捷理赔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经济生活回归正常,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当然,疫情冲击既给保险业带来了一定挑战,也带来一些有利因素。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社会风险意识、群众保险意识将得到显著提高,对保险功能作用的认识将进一步加深,保险保障需求将持续增长,这是一个大趋势。 从行业自身来看,目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流动性稳定,净现金流入大幅度增加,具备较好的抗冲击能力。疫情推动行业加快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变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提升科技化和线上化水平,行业竞争能力将继续提升,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险保障需求。 保险业要进一步发挥作用,聚焦“六稳”助力“六保”。 一是加大保险供给,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积极对接社会保险需求,加大健康险特别是医疗险产品的供给力度。推广“海南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综合保险”等创新产品,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二是发挥保证保险融资增信功能,增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纾解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三是加大农业生产的保障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完善三大主粮大灾保险机制和生猪政策性保险制度,支持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稳价保供。 四是支持投资出口,积极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围绕国家重大工程等加大风险保障,支持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保驾护航。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保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资企业海外机构提供风险保障。 五是发挥保险资金运用形式多样的优势,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六是稳定保险代理人队伍的发展,吸纳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七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保险发展。积极应用保险科技,继续深度赋能保险业,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助力行业变革,为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巨灾保险机制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暴发,让保险业面临如何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新课题。业内也有要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的观点。您对此有何建议? 周延礼:大范围的病毒感染会给经济、社会、人力造成巨大损失,从影响上来看与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一样,属于巨灾风险事件。在这些巨灾风险事件中,各级政府实际上为抗疫救灾和疫后重建承担了无限责任,为筹集防治资金,通常采用重新分配预算、增加财政赤字等筹资方式,会对财政刚性预算和平衡造成冲击。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机制,有利于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形成市场化的风险分散机制,减轻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财政波动,助力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应予以积极支持。 为此,我认为可以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巨灾保险试点,探索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短期内,可以指导行业开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巨灾保险产品,选择有意愿的地方政府先行开展试点,积累试点经验。中长期内,可以结合各地试点,对试点运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研究拟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巨灾保险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助力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外资保险带来积极作用 证券时报记者:近两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保险业开放力度显著,外资险企也展现出较高热情。您如何看待外资持续大幅加码的动作?这轮外资的深入,会对中国保险业带来什么改变? 周延礼:近年来,中国保险业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推进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外资持续对中国保险业加大投资力度,显示了外资对中国保险业长期向好发展的信心。外资保险机构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参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坚定态度。随着中国保险业持续扩大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外资在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好。 外资保险机构来华发展并拓展业务,将对中国保险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结构,推动形成中外资保险公司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局面。截至2020年3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64家外资保险机构、124家代表处和18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涵盖财险、寿险、再保险、保险资产管理和保险中介等各领域。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外资成熟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专业技术,推动中资保险企业改革创新,从整体上提升中国保险业的竞争力。截至2019年底,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057亿元,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36万亿元。外资保费收入和资产规模的显著增长,有效地提高了中国保险业的资本存量。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框架,提升监管有效性。我国目前已建立了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三位一体”的保险监管体系。随着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加快,保险监管也将从注重数量型限制向注重审慎审查机制、从注重事前审批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保险资管丰富 个人市场产品供给 证券时报记者:资管新规后,保险资管被允许面向个人合格投资者发售产品,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过程中,保险资管业与银行、信托、券商、基金、外资资管等各类金融业态共同竞争,您认为保险的立足点是什么?应扮演好什么角色? 周延礼: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居民财富同步增长。2020年一季度,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0.8%,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在此背景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渐旺盛,但同时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仍以现金和储蓄为主,未来向资管产品转移的潜力巨大。 保险资管产品定位为私募产品,主要面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其中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允许向自然人合格投资者发售。 一是能够有效丰富资管产品市场的供给,给予投资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二是发挥保险资管机构管理长期资金的经验,以及在大类资产配置、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收益; 三是通过与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机构开展良性竞争,持续促进保险资管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提升我国资产管理机构的整体水平。 总体而言,保险资管机构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风格和优势,做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排头兵”。 新《证券法》实施 为险资带来新投资机遇 证券时报记者:新《证券法》已经落地,资本市场正持续深化以注册制为核心的改革,保险作为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在此过程中应如何作为,既发挥好市场压舱石作用又实现自身投资收益? 周延礼: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鼓励保险公司依法合规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优化投资者结构、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证券法》实施后,保险公司将面临新的投资机遇,需要不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在审慎监管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自主权,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资产匹配状况较好的保险公司,允许开展更多的权益类资产投资。可以研究制定保险资金运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支持公司治理完善、投资运作规范、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保险机构,运用更多市场化手段,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积极开展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类投资。 同时,保险机构要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和(港股00001)来源稳定的优势,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对企业复工复产的长期融资支持。通过股权、债权、股债结合的方式,为重大工程项目和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建立保险资管产品注册服务绿色通道,对投资于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产品,提高注册发行效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二是积极应对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全力参与符合国家导向的投资项目,强化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增加资金供给,提升资金运用效率。 三是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力度。开发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产品,提高支农支小投资力度,探索保险资金深度参与服务普惠金融路径。 四是加大对健康、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投资力度。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健康、医疗和养老等上下游产业服务力度,满足社会多元化养老需求,积极参与养老金等第三支柱建设。 融资性保证保险 应控制风险敞口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保险业的融资性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风险逐渐显现,业内对该业务的争论也增多。有观点认为,这一业务对应的是经济周期风险,保险公司不擅长管理这类风险,应谨慎参与。您如何评价这一业务?保险业如何管控业务风险? 周延礼:近年来,由于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和为银行的信贷资金损失提供风险保障,所以备受地方政府部门和融资双方的青睐。但鉴于融资性保证保险业务的风险本质与银行的信贷风险雷同,对该业务发展的总体要求,应该是小额分散、稳健审慎、风险可控,并通过监管制度约束保险公司夯实基础建设、控制风险敞口。 目前,不少保险公司开展此类业务,但行业90%的规模都集中在四五家大型保险公司。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融资性保证保险的赔付率不断上升。对此,行业大部分公司均采取收缩业务规模、调整承保策略、足额计提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措施应对风险。 下一步,在风险管控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是可以考虑修改完善现有业务的监管制度。通过进一步提高融资性保证保险的经营资质、降低承保限额、提高内控管理要求等控制业务风险。据了解,新的业务监管制度即将正式发布。(注:5月19日银保监会已正式发布《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业务监管办法》) 二是制定业务操作指引。制定融资性信保业务保前管理和保后管理的两个业务操作指引,细化业务监管要求,规范操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 健康养老保险 要扩大覆盖范围 证券时报记者:银保监会等多部门今年初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健康保险、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大力发展老年人专属保险的方向,并确立了到2025年的目标,比如健康险保费力争2万亿。在这样的机遇下,保险业应如何作为? 周延礼: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持高速发展,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保险业销售的健康保险产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五大类。2019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066亿元,同比增长29.7%,赔付支出2351亿元,同比增长34.78%,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保险业将通过规范竞争、加强管理、政策引领和完善制度等措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健康保险创新保障内容、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并保持稳健发展。 一是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时扩大相关保险产品范围,让国家对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二是商业保险机构要提供包括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 三是商业保险机构要把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健康保险保障范围,支持医学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开发与癌症筛查、诊断和治疗相关的产品,服务国家“癌症防治实施方案”。 四是商业保险机构要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研究开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补偿保险,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成为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民生、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养老保险领域,保险业要创新多种适老涉老商业保险和养老金管理服务,服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一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保险机构要提供终身领取功能的养老年金保险,特别是能够与其他养老金融产品所积累的养老资金有效对接的即期年金产品。要面向创新创业就业群体保障需求,开发满足自主就业、灵活就业等创新创业就业人群特点和需求的养老产品。 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开放。监管部门可以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通过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保险业务经营和养老金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保险业经营水平。 三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完善数据标准,规范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统计标准和统计规范。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在产品定价、风险管理、资产负债匹配、长期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经验交流。保险机构要改进精算专业技术,加强长期稳健投资和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夯实行业发展根基。 五是保险业要优化产品供给、改善销售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保费相对低廉、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贴心的产品和服务,重点在老年人需求较为强烈的疾病险、医疗险、长期护理险、意外险等领域进一步增加产品供给。 长期护理保险扩大试点 保险业大有作为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国家医疗保障局就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公开征求意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有望增多。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变化?应对老龄化和长寿化,保险业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周延礼: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启动3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取得初步成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为建立全国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保险业积极参与制度试点,在政策落地、组织实施、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参保群众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下一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扩大试点,并延续委托社会力量经办服务的方式,保险业也将继续积极参与试点服务。我认为,保险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行业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是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打造智能化、智慧化的长期护理保险运营管理服务体系。 三是积极研究开发适合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等与护理服务相结合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作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满足参保人多样化的护理需求。 四是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康复、护理、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机构,参与护理人员培养体系建设,推动扩大康复辅具应用,提升长期护理服务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监管,切实保护参保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