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企改革而言,资本市场无疑是提高改革效率的重要平台。9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获得通过,国资国企改革将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同时,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也有望迎来新突破。从过往国企改革的推进情况来看,资本市场大有可为。 记者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1日,剔除交易失败案例,A股市场共发生421起国企并购重组。其中,106起已完成,315起正在进行中。从企业性质来看,有94起涉及央企国资控股公司、190起涉及省属国资控股公司、129起涉及地市国资控股公司、8起涉及其他国有公司。而从同期全市场情况来看,发起的国企并购重组计划共1397起,以此计算,年内A股市场发起的国企并购重组计划占全市场的30.14%。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对记者表示,国有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推进并购重组,一方面可利用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机制合理确定并购重组价格,最大化避免由于高价买入或低价卖出资产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另一方面,以资本市场作为并购重组平台,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透明度,加快并购重组进程,降低并购重组的不确定性。 “整体上看,借力并购重组可以加快国有企业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完成僵尸企业清理退出的步伐,也可以加快国有资本在战略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领域的布局。此外,还将助力国企更好地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集中。”刘兴国如是说。 从年内上市国企推进并购重组的行业类别来看,按新证监会行业分类,有183起归属于制造业,占比近半。从制造业细分行业来看,26起涉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起涉及专用设备制造业,22起涉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起涉及医药制造业等。 华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和推进并购重组来有效发挥产业主导作用,承担了促进科技引领实业、助力产业升级发展、推动经济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任。 庞溟认为,国有企业借力资本市场推进并购重组,有望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从容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有望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人才、政策、资源、行业产业影响力等优势,充分实现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同时转变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公司治理、商业模式、发展方式,进而推动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明确,下半年国资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突出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企业改革落实落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以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与各类企业合作,积极稳妥深化混改,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加强与各类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 在刘兴国看来,无论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还是落实科技强国战略,都需要切实改善国有资产质量、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国有企业竞争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来完成。预计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发布,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或迎“加速度”。
“紫微临复道,丹水亘通渠”。近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并将正式发布,标志着在“双百行动”之后混改有望全面加速推进。回顾过去四十年,国企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主体,其改革是贯穿整个改革开放历程的核心议题,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开放行业准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就。在当下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深化混改将成为畅通内外双循环的改革新抓手:其一,通过经营机制存量改革实现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混改将从根本上创造依赖于完善市场功能和发挥经济主体能动性的新一轮红利,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要素流动打通内循环;其二,在当前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加大混改力度将促进“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巩固和重塑外循环;其三,“管资本”与“稳民企”并重的混改,将通过更趋平衡的所有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或成为同时推动国企和民企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参照国际经验,我们估算民企参与国企混改有望带来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国企改革是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进程的核心主题之一,也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斐然,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带动作用,也令世界约20%的人口达到中等收入门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改革的要义,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则是开放的核心。作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经济主体,国企改革是改革开放的核心主题之一。以工业领域为例,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规模增长迅速,但在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当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规模仍占约40%,其中国有企业、国有联营、国有独资公司资产占比近17%(详见附图)。国企改革不仅涉及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也因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逐步开放行业准入等高度相关而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回顾四十年,中国国企改革通过建立市场、创造经济主体、引入竞争、重塑激励机制,不仅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潜在动能,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要素的有效流动,也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保证了国计民生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进程中,深化国企混改将创造内生增长新动能。自十八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以混改为主要举措的国企改革由表及里,从慢变快:2015年,国企改革“1+N”的政策系统正式形成;2016年,重点领域混改第一批试点启动;2017年,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拉开序幕;2018年,国资国企改革位列政府工作报告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六项之首,《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工作方案》公布404家“双百企业”名单;2019年,在前三批50家试点的基础上第四批160家混改试点加速推进(详见附图),试点企业资产总量超过2.5万亿元,具体领域不仅限于传统制造业,也包括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混改开始将混合所有制的特征贯穿于股权和治理层面,比如格力集团通过公开征集协议转让其所持格力电器控股权更是标志着优质大型国有企业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变为持股比例分散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此前近四十年,国企改革主要是从增量调整的角度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不断完善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治理结构。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深化混改则是通过经营机制存量改革实现多种所有制优势互补,其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有望从根本上创造依赖于完善市场功能和发挥经济主体能动性的新一轮红利。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下一个超长周期崛起的根本动力仍然是对于微观主体动能的国家激励,而国企改革在控制权转移、法人治理、选人用人、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带来乘数效应和示范效应,以产业升级和要素流动打通内循环。 加大混改力度将促进“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有利于在全球获得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易纲行长也强调,“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事实上,竞争中性早在逾二十年前就由澳大利亚提出,强调国有企业并不能因其所有制因素而享有净竞争优势,而OECD也在2012年提出其包含企业经营形式、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等八项内涵。在当前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国企可能带来的竞争扭曲再度成为全球多双边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关注焦点和潜在分歧点。所以,中国国有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全球经贸规则中免遭歧视性待遇,在“所有制中立”的基础上公平参与国际竞争,必须首先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开放将进一步从“特例”变为“惯例”,国企积极主动接受国际通行标准,也是顺应全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认为,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高效、透明的治理体系将构建经济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下全球所稀缺的稳定性的重要来源。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混改的落脚点还在于“管资本”与“稳民企”并重,通过更趋平衡的所有制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再度凸显,转型和增长均面临挑战。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不论在中国的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链条中均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一结构性问题也决定了解决实体经济的供给侧难题并不能靠纯行政化的“运动战”和“一刀切”。而混改或成为同时推动国企和民企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一方面,2019版《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将所属企业混改方案和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事项等自主权充分下放给央企,体现了国资监管加快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另一方面,随着混改提速和试点范围扩大,特别是在充分竞争的行业引入民营资本,有利于破除事实上对于民企的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有效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结合财政部和国资委的统计,在我国非金融企业总资产中,我们估算国有企业总资产仍占半数,其中国有资产总量占比约20%(详见附图)。从相对意义上讲,国企从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的结构性机遇仍是未来混改的重头戏。国际比较表明,OECD国家超过60%的非金融类国企资产集中在电力和煤气、交通运输及其他公共事业领域。若以此作为中国国企资产行业潜在分布的静态匡算标准,民企参与混改仍有望带来超过10万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从绝对意义上讲,随着非公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不断涌现,股权结构优化将促进企业治理结构改善、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增强,资产证券化和股权激励也会引致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存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混改升级增容或推负面清单,重组整合提速料释放资本市场红利 三年行动方案的审议通过,意味着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将围绕重点领域推出“升级版”举措。《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深化混改的实施意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以及“十四五”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等多项政策正在制定,有望在下半年出台。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国企混改将升级增容,或推出负面清单,“混改+优先股”、员工持股等成重要实现形式。与此同时,国企将进一步优布局、调结构,重组整合有望提速。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舞台,并购重组、整体上市、混改、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等将成为热点题材,新一轮改革牛市呼之欲出。 上半年的最后一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指出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这一判断和部署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为国企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但随着疫情席卷全球,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要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要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必须突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积极鼓励探索尝试创新,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国企只有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强大支撑。三年行动承前启后,是前一阶段国企改革的升级版,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会议释放了两方面的关键信号:一是用三个坚持,明确了改革的原则与要求;二是提出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改革方向。三年行动方案的审议通过,意味着国企改革将进入加快推进落实的新阶段,将推出升级版的改革举措,以尽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二轮混改启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拟向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平台合计募集156.56亿元,山东公开40家国企混改项目……作为本轮国资国企改革的牛鼻子,近期国企混改落地提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赵辰昕此前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要深入推进已经公布的四批210户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并将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以此打造混改政策升级版。 “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后,该意见将进一步加速制定,有望尽快出台。”朱昌明预计,未来国企混改将从重要领域试点向其他领域国企扩围,同时优先股改革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混改+优先股”可能成为今后的选项,而员工持股也将获支持,成为混改重要实现方式。此外,混改企业将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 刘兴国认为,未来混改深化将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混改提级,即进一步向国企一级集团层面推进,包括向央企一级集团层面推进;二是推出国企混改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外实现国企混改全覆盖;三是加快建立混改企业监管新模式,并在混改企业全面推进落实市场化导向的综合性改革。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是国企改革的重头戏。赵辰昕表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意见正在各部委征求意见,需要与国务院国资委牵头编制的“十四五”全国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协同,预计将在下半年出台。 刘兴国认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将紧紧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来深化推进。未来的国有资本布局,要通过并购重组、投资进退,更多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现代先进制造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行业等重点领域;要通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来促进国有企业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发展弱项,这意味着优化调整需要围绕创新资源的整合来实施。 “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国有资本将进一步调结构、优布局。”朱昌明称,中央企业之间、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的兼并重组、交叉持股、战略合作将好戏连台。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安排,今年要在持续推进瘦身健体中更加突出主责主业。同时,重点推进装备制造、化工产业、海工装备、海外油气资产等专业化整合以及煤电资源区域整合,研究启动炼化业务整合,继续抓好煤炭等去产能工作。此外,在调结构优布局中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相关工作已在展开。例如,目前央企煤电资源区域整合第一批试点正在推进,整合后中国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将在甘肃等5省区形成“一家央企一个省区”的格局。 地方国企重组也在提速。省属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和所属各级子公司转让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今年“腾笼换鸟”项目净回笼资金完成100亿元……近日山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腾笼换鸟”促进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实施意见》提出这样的目标。 资本市场无疑是国企改革的关键舞台。在刘兴国看来,资本市场可以为国企改革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并且帮助国企通过发行股票完成混改和实现资产证券化,进行并购重组以完成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未来资本市场的热点题材预计有并购重组、整体上市、混改、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等。 朱昌明也判断,下半年资本市场将风起云涌,好戏连台,新一轮改革牛市呼之欲出。首先利用资本市场解决混资本、引战投和员工持股的定价问题;其次,资产证券化将进一步加速,注册制改革将为国企混改提供广阔的资本市场空间;此外,资产重组进一步加速,腾笼换鸟,恢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发展活力。
国资国企改革正迸发前所未有的强劲活力。 今年上半年,国资无疑是A股市场上最活跃的运作力量之一。年初至今,国资宣布入主A股上市公司约50家,国资旗下上市公司启动重大资产重组20余起,启动分拆上市计划的国资上市公司近10家,更有数十家上市公司拟引入国资作为战略投资者。一系列密集资本动作的背后,是各级国资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增强竞争力、创新力的核心诉求。 上半年风起云涌的国资运作浪潮,有望在下半年进一步提速。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行动方案》),明确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主要思路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备受关注的《行动方案》获通过,将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再上台阶。 入主:各级国资成最有分量“买家” 年初至今,A股易主案例密集涌现,而各级国资已成为最有分量的“大买家”。据上证报记者统计,半年时间,各级国资宣布入主上市公司的案例已达50个,而且操盘风格非常市场化。 在参与主体上,各级国资运作高效,参与主体覆盖国资体系的各个层级,上至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央企,下至地市级或区县级国资。有些地方国资甚至接连出手,在A股市场频繁亮相。 例如,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短短几天内,接连锁定了博天环境、万马股份2家上市公司控制权。稍早时候,浙江省国资委利用旗下产业平台,拟将佐力药业、康恩贝两家上市药企收入囊中。从去年开始一直在攻城略地的珠海国资更是买买买不断,6月30日,通裕重工宣布,珠海港集团将通过协议受让和参与定增的方式,合计获得上市公司20%的股权,珠海国资进而成为新任实际控制人。而在此前,珠海国资已宣布,揽入科华生物、维业股份、宝鹰股份等公司。 在标的选择上,国资一改过去“买壳”思路,而是从产业协同等角度考量,入股同时开启战略合作渐成“潮流”。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入主康恩贝时就明确,双方将在医药大健康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以康恩贝为主体合作共建“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主平台”。 在交易方式上,协议转让、参与定增、表决权委托等多种交易手段齐登台,其中不乏根据各方特点而“量身打造”的交易,不拘泥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方式,而是将各方利益更好地协调一致。新余国资近日宣布入主奇信股份,就采取了股权转让、原股东放弃表决权的方式。 战投:借助再融资新规布局产业链 除了入主,不少国资对战略入股上市公司也颇有兴趣,尤其是今年2月再融资新规发布、3月战投标准认定后,着眼长期利益的国资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3月20日晚间,证监会通过“监管问答”形式明确了上市公司定增“战略投资者”认定,在认定要求、决策程序、信息披露等多方面予以细化。尽管没有给出量化指标,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标准与市场观念中的战略投资者较为一致,目的在于引入长期投资者与公司共同成长。 “再融资新规提供了‘锁价’选项,更加符合一些国有资本的投资策略。”有投行业务负责人向记者分析,国有机构在投资时,往往更看重确定性,而按照此前规则,发行价格不到最后无法确定,不太受这类机构欢迎。据悉,由于可以锁价,现在各方在谈的时候就能把几个关键要素定下来,尤其是价格可以确定。 政策支持使得不少上市公司引入战投的定增方案中,出现了国资背景的资金的身影,而且这一趋势正在逐步加强。 6月4日,欧菲光披露定增方案,拟募资不超67.58亿元,投入高像素光学镜头建设项目、3D光学深度传感器建设项目等5个项目。同时,引入建投集团、合肥合屏等两家当地国资公司,二者认购总额分别为12亿元、10亿元。 整合:资产注入与国企混改齐飞 除了跨区域并购投资,国资内部整合也风起云涌。作为地方国资重镇,上海国资自去年9月以来动作频频,旗下飞乐音响、兰生股份先后宣布启动重大资产重组。5月13日,上海国资旗下另一上市平台强生控股宣布,将通过股份无偿划转、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及募集配套资金的方式,收购上海外服100%股权,上海外服得以实现借壳上市。 除了资产注入,有些地方国资则在集团层面上做文章,通过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混改目标。6月29日,青岛双星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双星集团混改取得重大进展:征得3家意向投资者,打响青岛国企集团混改第一枪。 6月24日,TCL科技、中环股份、天津普林三家上市公司齐发公告,宣告中环集团的百亿混改有了新进展:TCL科技将参与中环集团100%股份受让。据了解,上述另外一个意向受让方为IDG资本和珠海国资(旗下的珠海华发)组成的联合体。这意味着,中环集团混改进入了新的阶段。 6月28日,国内工程机械龙头徐工机械宣布,控股股东徐工有限混改涉及的增资项目已于6月24日在江苏省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员工持股平台也将参与此次混改增资。 分拆:瞄准科技创新,激活国资动力 自分拆上市政策落地以来,不少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分拆方案,其中,体量、规模较大的国资上市公司表现抢眼。 6月15日晚间,上交所受理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铁建重工”)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司拟募资77.87亿元。铁建重工正是中国铁建的子公司,是首个央企送来分拆上市的重量级“考生”。 据悉,央企“打头阵”拉开分拆上市大幕具有现实意义,其背景和雄厚资金实力有助于新生的分拆上市制度平稳施行。在国资委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央企及大型地方国企旗下不乏优质的高端制造及战略新兴企业,是分拆上市的重要储备池。 此外,上海电气、上海建工相继于今年1月6日、8日发布分拆上市预案。上海电气拟分拆所属子公司电气风电至科创板上市,由此拿下地方国资分拆上市首单。上海建工则拟分拆所属子公司建工材料至上交所主板上市。 分拆上市的最新案例当属物产中大。公司6月30日晚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拟将其控股子公司物产环能分拆至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告显示,物产中大是浙江省首家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实现整体上市的省属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本次分拆物产环能独立上市,可以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资布局,激发物产环能内生动力。 定调:更多改革在路上 回顾上半年,国资国企改革及运作可谓精彩纷呈。而上半年最后一天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行动方案》,为下半年国企改革定调,后续国企改革有望在A股掀起更大的浪潮。 会议提出,今后三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行动方案》意义重大。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人彭华岗在此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行动方案》是把党的十九大对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近年来实施的“1+N”改革政策也将进一步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在三年行动中加快落实。除此以外,“十项改革试点”、“双百行动”等改革试点示范工程的有效经验也将在下一步国企改革中得到推广。 在关注国资的分析人士看来,《行动方案》在6月底通过,对下半年国企改革影响重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透露了行动方案的主要思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将是《行动方案》的重点任务。对国有经济提出了“五力”的要求,令国企改革的目标、方向更加明确。预计下半年,会有更多的国资力量、国企改革方案出现在资本市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专家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有望加快推出,今年在积极推进国企混改、股权激励、兼并重组以及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等方面将着力“抓行动、见成效”。 多措并举提升改革成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是“1+N”改革政策全面落地的重要改革举措,是检验“1+N”方案成效和国企改革的试金石。“一分部署、九分行动”,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忌为改革而改革,要稳步扎实地推进。 “今年‘抓行动、见成效’将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词。”中国企业研究院院长李锦表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国企在“六稳”“六保”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改革步伐将提速。在此背景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加快出台。 李锦认为,混改的重心将由“混”向“改”过渡,这也是“三年行动”与“十四五”规划改革焦点。下一步,混改将分层分类推进,优先股将推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将加快实施,并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差异化管控模式。此外,今年将着重“两个剥离”,即剥离国企非主责主业的业务和剥离办社会职能。 央企改革进一步提速 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全面决胜期,各大央企拉开改革大会战。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表示,2020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起步年,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环保行业发展相结合,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带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他建议,加强央地合作,破除地方保护壁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创建环保领域龙头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行情601600,诊股)(港股02600)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辉认为,在铜产业领域应加快改革力度,严控铜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应重点支持铜冶炼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坚决清除铜冶炼“僵尸企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铜冶炼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减量化兼并重组。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王希、吴雨)22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报告同时明确,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在开放中成长、在改革中壮大,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国企改革攻坚任务更重、形势更复杂。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看来,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他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推出一系列能够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运营效率的改革举措,对今后国企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提出,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认为,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混改,未来要更加关注混改后企业机制的转换问题。 “混改不是目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才是改革的目的。”他同时认为,伴随国企混改推进,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是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的问题一直困扰国有企业。根据报告,今年将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业内人士表示,这项改革不仅是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庞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专家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有望加快推出,今年在积极推进国企混改、股权激励、兼并重组以及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等方面将着力“抓行动、见成效”。 多措并举提升改革成效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张春晓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是“1+N”改革政策全面落地的重要改革举措,是检验“1+N”方案成效和国企改革的试金石。“一分部署、九分行动”,下一步关键是抓好落实,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切忌为改革而改革,要稳步扎实地推进。 “今年‘抓行动、见成效’将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词。”中国企业研究院院长李锦表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企、国企在“六稳”“六保”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改革步伐将提速。在此背景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加快出台。 李锦认为,混改的重心将由“混”向“改”过渡,这也是“三年行动”与“十四五”规划改革焦点。下一步,混改将分层分类推进,优先股将推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将加快实施,并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差异化管控模式。此外,今年将着重“两个剥离”,即剥离国企非主责主业的业务和剥离办社会职能。 央企改革进一步提速 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全面决胜期,各大央企拉开改革大会战。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王会生表示,2020年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的起步年,把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环保行业发展相结合,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带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他建议,加强央地合作,破除地方保护壁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创建环保领域龙头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铝业(02600)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辉认为,在铜产业领域应加快改革力度,严控铜冶炼产能盲目扩张,推动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应重点支持铜冶炼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坚决清除铜冶炼“僵尸企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铜冶炼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的减量化兼并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