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全聚德发布2020年半年报。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受到重创。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亿元。 为推动老字号品牌可持续发展,将落实守正创新作为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疫情对餐饮市场和消费模式的影响,公司全面推动经营策略调整、产品和服务创新,实施“三调整、一坚持、一突破”方案,在进行菜单、服务费和烤鸭产品价格调整的同时,坚持外卖业务的持续拓展和现有服务模式的突破。 据介绍,全聚德北京直营门店改变原有“一店一菜单”状况,于6月24日推出了最新版统一菜单。公司将47道经典菜、新京菜、新鲁菜作为统一菜品,实行出品统一、盘饰统一、价格统一,同时全面统一门店堂食、外卖烤鸭价格,在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顾客体验感的同时,全面取消餐厅服务费,新菜单推出后门店菜品供应更加丰富,客单价更加亲民。 疫情期间,全聚德推出外卖服务。财报显示,在京门店2月份全部上线饿了么、美团线上外卖平台,二季度北京直营门店线上外卖比一季度增长150%。 此外,在餐饮业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全聚德推出了定位民生市场的酱鸭、熏鸭产品和针对年轻化、便捷化的消费市场打造的鸭休闲零食产品,并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唤醒店铺粉丝,促成购买转化,推动食品销售增长。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天猫旗舰店共自播35场,混播110场,京东旗舰店共直播3次。6月15日,公司携手京东商城,总经理开启首次专场直播,连续4小时品牌文化宣传和带货直播吸引超过175万人次在线观看。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增加了新品的曝光和展示,收获了一批潜在客户。
8月24日,美团点评二季度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收涨8.4%,创历史新高,市值高达1.56万亿港元,约合2015.63亿美元。这是美团点评市值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美团也由此超越建设银行成为港股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的第五大市值公司。 外卖业务利润大幅提升 8月21日,美团点评发布第二季度及半年度业绩。二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8.9%至247亿元;期内溢利22.1亿元,同比增长152.4%;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经调整溢利净额27.18亿元,同比增长82%。 财报显示,二季度美团平台商户数升至630万,年度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8.2%至4.6亿。二季度,美团餐饮外卖业务经营利润从一季度亏损7090万元转正到二季度的13亿元,经营利润率由-0.7%转为8.6%。 二季度美团平台新上线的外卖品牌商户数量同比增长113%,其中仅“618外卖节”就有超过4000家优质餐厅品牌参与。得益于此,二季度美团餐饮外卖的交易金额(GMV)同比增长16.9%至1088亿元,日均订单量升至2450万笔。品牌商户的快速增长也带动本季度外卖客单价同比上升9.4%。二季度美团餐饮外卖收入145.44亿元,同比增长13.2%,餐饮外卖业务的经营利润为13亿元,同比增长65.7%,经营利润率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 美团点评的业绩获得高盛、美林、野村、大摩等机构一致认可,纷纷上调目标价。其中,野村、里昂对美团上调目标价至300港元。 美团点评董事长兼CEO王兴在财报电话会上介绍,二季度餐饮外卖每订单配送成本是最低的,同时公司优化了订单分配系统,增加了整个二季度的配送效率。此外,二季度骑手供应增加,也造成外卖成本下降。长期来看,公司会进一步提升外卖配送能力、优化订单分配算法,进一步提高外卖配送效率、降低每订单配送成本。 下一步瞄准生鲜市场 线上化趋势助力美团新业务开展如火如荼,成为二季度美团财报中餐饮外卖业务之外的另一大看点。二季度,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部业务收入同比大增22.1%至56亿元,经营亏损14.6亿元,同比下降11.3%,经营利润率为负25.9%,同比改善9.8个百分点。 新业务中,采用自营模式的美团买菜发展迅速,取得了近4倍的收入增长。除北京、深圳等城市外,美团买菜继续开拓新城市,现已正式入驻广州。 美团闪购进一步丰富产品的多样性,覆盖包括药品、鲜花等更多品类以满足消费者需求。5月“母亲节”期间,美团闪购的鲜花类商品订单同比增长3倍,首次试水的花艺师直播1小时内送出了近2万个订单。 此外,二季度刚刚成立的以城市社区团购为主要方向的美团优选,也成为美团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又一次新的场景探索。 王兴在电话会上强调,除了线上外卖、和到店就餐,线上生鲜食品市场是美团需要抓住的另外一个市场,公司会同时进行几种模式,继续进行投资,覆盖更广的区域。 王兴表示,“这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计划,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已经在食品配送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线上生鲜产品是我们下一步要赢得的市场。我们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我们的投资,并且一路上不断改善我们的商业模式,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够赢得这个市场。”
最近一段时间,全世界共享经济巨头uber可谓是压力巨大,面对着席卷着全球的黑天鹅,uber虽然没有像另外一家共享经济巨头Airbnb一样几乎全军覆没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在这压力的背后uber的副业外卖却送的风生水起,uber不学滴滴学美团真的能实现逆市超越吗? 一、做外卖做的异常红火的网约车巨头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近日,美国打车服务公司Uber(优步)发布了2020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营收22.41亿美元,同比(较上年同期)下降29%,归属于Uber的净亏损为17.75亿美元,相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52.36亿美元,同比收窄66%。 其中,出行业务在本季度受到重创,收入同比下降67%至7.9亿美元;外卖业务收入则同比增长103%至12.11亿美元;货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至2.11亿美元。路透社援引Uber声明称,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由于严格的成本削减措施和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公司仍然认为能够在2021年底前实现盈利。 Uber首席执行官达拉·科斯罗萨西(Dara Khosrowshahi)在周四的电话会议上对分析师称,出行业务的恢复能力取决于各个国家对疫情的控制能力,截至目前出行业务的恢复主要由亚洲市场(印度除外)主导。按地区划分,Uber第二季度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营收为12.50亿美元,同比下滑36%;来自拉丁美洲地区的营收为2.32亿美元,同比下滑44%;来自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营收为4.01亿美元,同比下滑21%;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为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外卖业务Uber Eats收入同比翻番达到12亿美元,从订单量来看,打车订单同比减少了73%,外卖订单增加了113%。这也是Uber外卖收入首次超过其主营的打车业务。财报公布当天,Uber收盘股价大涨4.55%,但财报公布后,Uber盘后股价大跌近3%。 7月6日,Uber宣布以26.5亿美元收购外卖平台Postmates。Uber有望借助这项收购扩大在美国全国的外卖服务,从而增加盈利的机会。科斯罗萨西表示,Uber将采取收购及扩张的策略,进一步渗透到外卖市场。此外,Uber还与一些餐饮连锁店合作推动外卖业务,比如Chipotle和Shake Shack,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用户。 很多人看到这里相信都会是一脸蒙圈,著名的网约车创始公司uber越来越不像一家网约车公司了,倒是像足了中国另一家巨头美团,那么不做滴滴做美团的uber能够实现自己的逆市超越吗? 二、uber做美团真的能做赢吗? 说实在uber去做美团既是自己有意为之,很大程度上又是一种无奈之举,不过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一定是坏事,根据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二季度,Postmates在美国送餐市场的份额为8%,Uber Eats的市场份额超过20%。两家公司的体量相加,将能够与另一家美国外卖巨头Grubhub不相上下。Grubhub目前的市场份额约30%。但这些公司均落后于外卖巨头DoorDash,DoorDash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 估计中国两大巨头美团和饿了么看到这个数据都会有些想笑,毕竟这样的竞争似乎还是在当年外卖的三国争霸时代,中国已经完全进入双雄并立的状态之中了,不论美国是不是还在之前的竞争时代之中,uber越来越像美团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过uber做美团似乎真的没毛病,我们不妨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网约车商业模式不赚钱几乎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我们姑且不说最新的第二季度财报uber又亏了18亿美元,就说美国在受到黑天鹅影响之前的十年uber似乎也都没怎么赚到钱,2019财年,Uber总营收为14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6%;但全年净亏损达到了85.06亿美元,相比2018财年净亏损18.47亿美元出现了大幅增长,而在uber的招股书中更是显示,uber2017年的净亏损为40.3亿美元,营收为79亿美元。可以说,从2009年uber成立开始,其亏损似乎就没有停过,无独有偶,世界第一家上市的网约车巨头Lyft也是亏损不断,其在2018年产生的净亏损为9.11亿美元,2017年亏损6.87美元,2016年则亏损6.83美元。 其实,纵观整个网约车市场,虽然我们承认网约车绿色出行的逻辑是所有人的刚需,网约车的出现成功地推动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在很多地方缓解了传统扬招出租车“打车难、打车贵”的难题,但是网约车的模式依然没能走出盈利难的困局,毕竟除非是真正的顺风车搭你一程似乎成本很低就是额外的收入,网约车的模式中这种跨流量趋势的调度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种压力随着网约车巨头们的网络不断扩大似乎并没有有效地降低,在整个市场上除了个别以高价小规模赚钱的企业之外,凡是主打平民化的网约车不赚钱似乎就是一个怪圈,在自动驾驶网约车彻底替代真人之前亏损的压力似乎总会是网约车巨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虽然不赚钱但是流量实在是太多了。Uber在招股书中拿出了漂亮的数据:日订单1400万,自2009年以来累计完成100亿次订单,并已向司机支付了780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拥有9100万用户,拥有390万名司机。在国内各大网约车巨头也拥有海量的数据,在这个数字经济的时代,数据是最核心的资产,特别是uber所拥有的数据实在是太完美的真实数据了,这让uber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是什么人用了自己的产品,更是从什么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这其中的数据价值巨大,而数据的另外一面则是巨大的流量,在这个流量经济的时代,流量就意味着金钱,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家里蹲的时候,外卖小哥成为了大家最容易得到的职业,更成为了吸纳暂时无法工作的人口最好的职业,从健身教练到夜店DJ都成为了外卖小哥,同样uber的逻辑也是如此,而且在美国人力成本如此高企的状态下,uber 的外卖事业完全可以更赚钱。我们就以中国的美团为例,根据美团2020年的财报显示,2019年,外卖业务收入548亿(其中496亿为佣金),占营收的56.2%,2019年美团首次实现年度盈利,2019年净利润为22.36亿元人民币。其实这都在刺激这uber,对于uber这样的企业来说,既然网约车不赚钱,而外卖又早已布局,外卖赚钱无疑成为了最好的方式。 如今的黑天鹅对于uber来说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遇,虽然有巨大的亏损危险,但是却可以帮助企业由一个单纯的网约车平台向生活服务平台转移,如今的uber不仅有网约车,有外卖还有送快递等等,这样的业务模式帮助uber更好地赚钱无疑才是最正确的事情,所以uber做美团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流量变现机会,只是能否做的长远就看uber自己的本事了。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广大跨国快餐巨头来说可谓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着席卷全球的黑天鹅事件,作为线下经济的绝对关键一环,快餐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炸鸡没人买、牛扒没人吃、咖啡更没人喝了,在全面的关店潮下,快餐巨头们能指望中国拯救吗? 一、集体关店的快餐巨头们 根据中国基金报的报道,2020年已经过了一半,可全球肺炎疫情却仍未平息。受其影响最为严重的餐饮行业已经连亏两个季度,巨头们也纷纷交出史上最差成绩单。例如7月29日刚刚公布2020年二季度财报的麦当劳,就遭遇了2005年以来最差业绩。 财报显示,麦当劳上半年实现营收84.76亿美元,同比下滑18.77%;净利润15.91亿美元,同比减少44.09%。其中,第二季度营收37.62亿美元,同比下降29.58%;净利润4.84亿美元,同比下降68.11%,业绩降幅较第一季度进一步增大。 而早麦当劳一日公布了最新一季度业绩的星巴克也非常不乐观。星巴克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三财季(3月30日至6月28日),公司实现营收42.2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8.12%;净利润亏损6.78亿美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3.73亿美元。与公司在疫情暴发前的预期相比,约损失31亿美元的销售额。 此外,在亚洲颇受欢迎的日式快餐吉野家也扛不住了。7月28日,据央视财经报道,吉野家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关闭150家店,其中日本国内将关闭100家,海外关闭50家。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约3300多家门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门店,中国占到其六成以上,此次计划关闭的海外门店中也将涉及到中国市场。由于紧急状态下日本国内上千家门店停业或缩短营业时间,导致今年3月到5月吉野家已累计亏损40亿日元,全财年预计将亏损90亿日元,然而,吉野家2019财年其盈余也不过才7亿日元,今年预亏损或超去年利润10倍,可见损失惨重。 不过,最惨亏损王的称号还要当属汉堡王。据新西兰当地媒体报道,自3月25日新西兰进入封锁后,汉堡王的83家门店就处于暂停营业状态,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西兰汉堡王连锁店就因欠款超过6500万新西兰元(约合2.77亿元人民币)被破产管理公司KordaMentha接管了。 面对着快餐巨头的集体比惨,快餐巨头的危机到底该怎么看?而中国能否成为拯救全球快餐业的唯一希望呢? 二、快餐巨头们的希望究竟在何方? 其实,看到快餐业巨头们面临的危机,其实很多中国读者都会觉得有些疑惑不解,毕竟我们也经历过全民宅在家的困难时刻,但是当时虽然有部分大餐饮企业过的比较困难,但是大部分的快餐企业过的还行,基本上保证生存不会是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快餐巨头却集体哭惨,这是不是有些太言过其实了,这其中到底原因何在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回答快餐巨头为啥那么惨?快餐业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线下经济模式,其本身就是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世界各国为了防控不得不推出居家令的时候,快餐业受到冲击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个时候肯定会有朋友问了为啥这些快餐店都不会送外卖呢?是不是傻呀?其实,真的不是快餐店不想去送外卖,而是中国和世界其他市场实在是差异巨大,中国有几类优势世界其他国家是难以比拟的: 一是中国拥有非常完善的外卖体系,我们不仅有美团、饿了么等大量的外卖平台,并且在中国巨大人口红利的帮助下,我们构建起了一支全世界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骑手队伍,根据美团发布的《2019年外卖骑手就业扶贫报告》中显示,2019年在美团平台就业的外卖骑手,共有398.7万人。送外卖的人数中,年轻人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卖配送员的数量已经达到700万,正是如此庞大的外卖骑手大军给中国搭建起了能够在防控期间确保外卖安全的坚定基础。 二是中国人的居住模式相对集中,更容易推动快餐企业构建外卖模式,我们对比中美两国的居住模式就会发现,中国人由于人口众多居住非常集中,所以我们逐渐形成了以小区为核心的居住体系,这让我们送餐的成本被大大降低,基本上一个外卖员一个小区就可以送多单,但是美国人的居住则相对分散,一个社区由非常多的独栋建筑组成,各家各户之间间隔非常遥远,这就让快餐配送成为了难点。 也正是如此,一方面快餐巨头缺乏足够的外卖基础设施为其服务,自己构建外卖体系又难度巨大,另一方面,独特的国情也大规模增加了快餐企业的外卖成本,最终导致外卖没办法成为拯救快餐企业的有力支撑。 其次,我们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中国能否救这些快餐巨头呢?我们要明白中国的餐饮市场在中国全面复产复工的状态下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作为全世界少有的已经实现经济复苏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无疑成为了有希望帮助这些餐饮巨头的地方,那么,这些餐饮巨头能怎么办呢? 一是加速在中国的开店数量以弥补其他市场的损失。对于这些快餐巨头来说,如果其本身就在中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加速在中国的开店数量用中国市场弥补其他市场的损失无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比如说星巴克就表示,公司计划2020财年在美国市场净新增300家门店,在中国新开至少500家门店,而目前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4400家,今年以来,更是已新增近300家门店。 二是加速进行互联网化转型推动门店扭亏。其实正所谓“衣食住行”这些都是所有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快餐店在世界各国其实都是刚需的存在,所以对于快餐企业来说,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用户不需要他们,而是目前他们的服务难以触达用户,那么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加速互联网化的进程,比如说尽快推出符合互联网需要的外卖服务体系,不一定需要中国式的美团、饿了么,基于社交平台的小程序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只要能让用户触达同样能够起到类似的作用。 三是加速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自身提供的服务体系。正如同我们在防控期间看到的,很多人由于长期宅在家已经产生了与之前不一样的众多需求,比如说需要更多的半成品,需要更多元化的服务,这些都是中国商家已经总结出了的成熟经验,这个时候只要好好学习一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相信快餐企业能够很快找到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中国给世界的贡献不仅仅有一个已经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市场,更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不知道这些快餐巨头们看懂了没有。
二季度美国GDP暴跌32.9%,创下1940年以来最大下滑记录。 在特朗普有力的防控之下,美国疫情感染人数已经超过500万,高速蔓延趋势不减,经济重启的脚步一慢再慢。 借助政府的正确指导,上半年美国迎来一大波破产潮,幸存的企业也大多艰难度日,当然其中也不乏趁机上位的勇士。 而这轮危机中,昔日备受追捧的共享经济明星公司显然没能扛住生活的毒打。 Uber亏损继续,外卖业务撑起一片天 日前,Uber发布了二季度财报。 整体上,Uber营收22.41亿美元,同比下降29%;归母净亏损17.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4亿元),其中包括1.31亿美元股票薪酬激励费用以及一次性业务重组相关的3.82亿美元费用,相较去年同期的净亏损52.36亿美元,同比收窄66%。 数据来源:Wind 不出预料,还是一如既往地亏损。 虽然市场早有准备,但亏损程度还是超出预期。财报发布当日,Uber股价盘后一度下跌近5%,第二天低开收跌5.21%。 行情来源:Wind 运营方面,Uber二季度预定量为102.2亿美元,同比下滑35%。具体来看,出行业务进一步萎缩,订单额只有30.5亿美元,同比下滑73%;而另一边外卖业务却在疫情期间快速增长,Uber Eats食品配送收入69.6亿美元,同比增加113%,超出此前预期。 原因也不难得出,疫情严重,出行通勤受阻,加上民众经济水平也大幅下降,打车的需求锐减,外卖则从一种“奢侈”变成了“必要”。财报中披露,Uber第二季度月度活跃平台消费者人数为5500万人,同比下滑44%;总出行次数为7.37亿次,同比下滑56%。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如果单从数据上来看,短短不到半年时间,上市之前还是全球估值最大的共享经济独角兽被迫转型成了一家外卖公司。去年二季度,Uber的外卖业务收入仅占总营收的21%,现在这一占比达到了68%,同时出行业务大幅腰斩,从77%的占比掉到30%。 疫情期间,外卖业务帮Uber回了一大口血。从Uber的动作来看,是打算把它做成和共享打车一样的核心业务。 2019年Uber Eats的市场份额从22%下降至19%,在竞争中被DoorDash甩在身后。而借着在线点餐因为疫情的猛增,Uber Eats迅速扩张,占据24%的市场,还在7月初以26.5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了Postmates,份额来到32%。 数据来源:Second Measure 或许,Uber还是很想转型做外卖的吧。 Uber:我们只烧钱,从不盈利 尽管Uber的外卖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盈利能力还是没能摆脱共享业务的阴影:收入69.6亿美元,EBITDA(息税前利润)为-2.32亿美元。 一部分是因为Uber Eats承借公司网约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平台+配送”的重资产模式(类似于美团)切入外卖赛道,虽然因此得以一举赶超曾经的行业老大哥Grubhub,但烧的钱也不少。 另一方面,外卖平台严重依赖佣金收入、盈利模式单一,这也是Uber搞外卖的硬伤。以美团为例,一季度其餐饮外卖业务收入为94.9亿元,仅佣金收入一项就高达85.6亿元,占比超过90%。 不过,相比去年同期,Uber的外卖业务盈利情况还是有所好转。另外,在收购Postmates之后,Uber Eats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加上前者的技术和雇员很可能会被用于配送食品、杂货、药品、家庭用品、设备以及包裹等各类服务,外卖业务将来挣钱几乎没有多少疑问,就看Uber的心有多大了。 图片来源:Uber平台 问题还是在打车业务上。 2009年成立至今,Uber一共融资247亿美元,而现在它账面上现金余额只有81.01亿美元,也没有什么其他资产,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业务运营的收入和其他影响因素,这11年来Uber烧了160多亿美元。 数据来源:Crunchbase 搞共享的烧钱理所当然,但令人费解的是,2012年成立的滴滴烧了几百亿,终于在8年后宣告盈利,而早它3年时间上线的Uber到今天还在泥潭里挣扎。排除疫情的影响,上市以来Uber都没能实现反转,2019年最高亏损达到90亿美元,唯一一次季度盈利还是因为卖东南亚和俄罗斯的业务得了30亿美元。 数据来源:Wind 故事讲的好,资金随便搞。Uber的共享故事一向能够收获资本的追捧,现金流上没什么问题,光账面上的资金还能亏上整整一年。 数据来源:Wind 有钱作燃料,用户会增加,市场会扩大。2019年Uber的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虽然现在只剩下5500万,除了亚太地区,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地区都在下滑,但毫无疑问,这是暂时的,剔除黑天鹅的冲击,长期的增长趋势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种共享出行模式的盈利能力瓶颈去难以解决。二季度,出行业务收入30.5亿美元,EBITDA(息税前利润)仅为5000万美元。 搞了11年,就这? 共享经济真不抗揍 因为美联储空前大放水,Uber的股价从3月份开始回升,但对这种共享经济模式的怀疑声从来没停止过。 数据来源:Wind 没办法,谁让这些搞共享的独角兽都集体扑街了呢。疫情一爆发,爱彼迎、Lyft、WeWork这些明星公司无一幸免,亏损、裁员、撕X……歌舞升平年代隐藏的问题一股脑地全蹦出来饿了。 归根结底还是共享经济太脆弱、不抗揍。 共享的本质是整合线下闲散的人力、物力,提供给具有短期使用需求的用户。 换句话说,共享经济干的是中间商的活,联通买家和卖家,完成需求和供给的配对。 所以,这种模式走的是轻资产扩张的路,不需要自己买房买车,重要的是覆盖足够多的用户,形成规模效应。也因此,所有玩家的玩法从来都没区别:“融资——烧钱——培养用户习惯——跑马圈地——占领市场——赢者通吃”。 于是,问题来了。 共享经济靠着画饼烧钱来完成巨头的垄断,但这种垄断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小黄车可以做共享单车,摩拜也可以,哈啰也行,除了背靠的资本实力外,谁也不比谁更有优势。 因为是共享,客户粘性差,早期都是靠着高额的补贴俘获供需双方,从而累计从业者和消费者,哪家的补贴力度大哪家扩张就快。 所以不但要烧钱,还要不间断地烧钱,不间断地融资(除非你家里有矿),融资就要讲好故事、让投资者看到用户量数字的增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断,断了,这家公司就死了。 轻资产的经营模式造血能力不强,共享经济尤其如此,市场格局还没成熟前业务的盈利能力几乎可以不计,而只有烧钱烧到最后,才能赚钱,这其中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成为死亡的导火索。小黄车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尾声 “Airbnb自己没有一间房,却成了一个跨国酒店集团”。 这个故事被讲地太好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它连续烧了10年的钱,并且幸运地没有遇到什么阻碍。 各种共享模式轮番出现,单车、雨伞、充电宝……倒下了一个又一个,依然还是前仆后继,但摆在这些共享玩家面前的问题从来没变过:如何盈利? 靠着原始的资本火拼,共享经济走完了上半场,下半场呢?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外卖已成为人们的主流生活方式之一,而此背景下催生的“懒人经济”将外卖小哥真正的“老板”北京趣活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趣活)也推上了上市之路。 但单一的营收模式、居高不下的人员成本,让趣活科技这个老板当起来并不轻松。 外卖小哥背后的大BOSS 日前,灵活用工平台趣活美国SEC递交招股书,预计在7月10日以“QH”为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招股书显示,成立于2012年的趣活科技主要为消费服务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端对端的运营解决方案,覆盖食品即时配送、网约车司机管理、家政保洁以及共享单车运维四大场景。 截至2019年12月31日,趣活科技自称合作伙伴包括提供外卖服务的美团、饿了么、肯德基;共享单车摩拜;网约车滴滴;以及住宿产品服务商安歆集团。其服务覆盖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的共计73座城市。 趣活科技主要是为平台上的劳动者寻找更加多样化且灵活的收入机会。同时通过对劳动者的培训、绩效考核、激励等方式,使之成为符合规定的、标准化的、可高效服务的员工。招股书显示,2018年趣活在外卖配送的每一笔订单可为客户节省约40%的运营成本。 那么趣活科技为摩拜单车(现称“美团单车”)提供了多少运维人员,这些成本又是多少呢?记者采访了美团单车相关负责人,但其称与趣活科技并未合作。 趣活科技又为滴滴输送了多少网约车司机?记者采访滴滴相关负责人,但是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 营收渠道单一,毛利率较低 招股书披露,2017年-2019年,趣活科技营收分别为6.55亿元、14.74亿元、20.56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396万元、4429万元和1344万元。趣活科技2020年第一季度营收3.9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487亿元增长12.6%;净亏损216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4640万元收窄53.5%。 从收入构成来看,食品即时配送是趣活科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17年至2019年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100%、98%和98.6%。 这意味着,趣活科技大部分营收来自于外卖骑手运营管理。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趣活科技平台上的劳动者数量突破4万人,其中3.99万人为外卖骑手。 饿了么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300万的外卖骑手中,通过趣活科技劳务派遣的人数约为1.3万人。这意味着,仅饿了么就消耗了趣活科技33%的劳动者。 2018年,趣活科技有意扩充营收渠道,推出共享单车的运维和网约车司机管理。2019年,趣活科技又开始尝试家政清洁服务,其按照订单完成数量予以收费。但这些领域收效甚微。 因此,趣活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增加应用场景,包括网约车司机管理、家政保洁和其他服务;升级技术基础架构;为潜在的战略性收购、投资和合作提供资金;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公司一般用途。 除了渠道单一,趣活科技毛利率也令人堪忧。2017年-2019年,趣活科技的毛利润分别为0.286亿元、1.166亿元、1.623亿元,对应的毛利率为4.4%、7.9%、7.9%。 对此,趣活科技方面表示,毛利率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人力成本较高,以主营业务餐饮配送服务为例,2019年支付给骑手和管理人员的服务费占比达到84.5%。其中,仅向骑手支付的配送费用就高达16.4亿元,占总成本的79.8%。
外卖配送被认为是少数几个从疫情中受益的O2O行业之一。在泰国,尤其是3月26日政府限制群众活动的行政法令生效以来,越来越多的餐馆都开始使用外卖应用程序来提供订购和送货服务。这项法令禁止人们外出在餐厅用餐,但是餐馆已可以提供外卖服务。 如今泰国逐渐解除限制,开展经济恢复的同时,据说越来越多的泰国人也保留了呆在家里点外卖的习惯。外卖配送的业务在过去几个月内实现了成倍的增长。这也引起泰国的银行巨头们的注意。 银行们纷纷官宣送外卖 首先是SCB汇商银行(ธนาคารไทยพาณิชย์)在于6月初宣布将会推出一个名为“ Robinhood ” 的全新食品配送平台(请注意,与美国最近散户集中开户的理财平台Robinhood同名)。支持SCB Easy或信用卡等无现金支付,并承诺不向商家收取服务费。宣称将致力于将成为人们所用外卖app的替代者,而不是仅仅其它平台的竞争对手。 紧接着,Kasikornbank开泰银行(ธนาคารกสิกรไทย)旗下的科技集团KBTG也表示将开发一款面向餐厅及其客户外卖平台“Eatable”,预计十月正式推出。除了日常的外卖配送功能之外,还可以通过扫描餐桌上的二维码或打开由Eatable平台创建的链接来订购食物。 泰国外卖平台市场上主要玩家有Grab旗下的GrabFood和日本社交聊天软件Line旗下的LineMan。 GrabFood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基本上覆盖了东南亚的主要国家。而Lineman脱胎于在泰国拥有4000多万用户的社交平台Line,是一款生活服务平台,提供包括送餐,打车,包裹和便利商品在内的各种服务。 Linepay也称在泰国拥有近500万的用户。凭借着庞大的用户体量和Line各种服务的不断完善,逐渐成为了GrabFood的有力竞争对手。Lineman也计划于2020年覆盖泰国所有主要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Line在2016年和货拉拉达成协议,由货拉拉雇佣和管理外卖小哥。你可以在下图的几位小哥的袖标上看到货拉拉的logo: 货拉拉和嘉里物流也为其他品牌提供外卖履约服务。德国Delivery Hero旗下的Foodpanda在泰国也有业务,不过不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那样风生水起。据说技术不懂泰国文字是一个原因。 印尼的GoJek也在泰国开始了叫做Get的外卖业务- 最近据说因为业务没做好是因为名字风水不好,要把名字改回GoJek。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和印尼一样用绿帽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挤不进去的泰国创投市场 泰国的创投市场过去几年变得很内敛,经常能看在印尼,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从VC们手里融资的新闻,但是泰国却相对较少。原因是很多项目都是由本地的大企业集团投资或者孵化,外部的资本很难从本地财团手中抢占先机,或者份额。 早期的泰国创投市场其实是很开放的,一开始的时候Lazada的技术和市场部门都在泰国(后来因为作风太懒散被阿里干掉了),包括Ardent Capital做的电商代运营aCommerce等一系列公司也都是在泰国起家。 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在泰国创业和工作,比如元老记者Jon Russell就常驻曼谷观察东南亚的创投领域。当然,灯红酒绿的曼谷也比新加坡、吉隆坡和雅加达等城市更吸引冒险家。 后来,本地的家族和大企业逐渐控制了局面,利用当地强大的资源开始进入创投领域。很多在当地呆了很久的西方朋友都在抱怨当地势力欺负他们不懂泰语。 虽然泰语对于外国人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 - 但是有些人在泰国住了十多年还只会一句萨瓦迪卡就说不过去了。也活该被欺负。 京东和尚泰的电商和金融科技合资公司, 到现在我们更多的感觉是京东不得不按照尚泰的节奏去打。但是没有办法,所有的渠道、资金、政府关系等等都在泰国潮州人手里。 对,泰国的老板绝大多数都是潮州人,偶尔有几个客家人。 革命的火种 值得注意的是, 开泰和汇商两家银行分别投了Grab和GoJek——两家独角兽也需要本地银行来帮助他们和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很难搞定的泰国央行打交道。 然而,银行们还是决定至少自己要留一手。 理论上说银行做外卖可以控制支环节,而且也可以把商家抓在自己手上,方便日后扩大自己的金融生态。做不做得好就很难说了。 我们觉得很可能做不好,毕竟不是银行的主业, 隔行如隔山。 至于能不能成为美团对于财大气粗的银行巨头并不重要 ,用一个朋友的话说“虽然我不想革自己的命,但是我一定要把革命的火种抓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