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闯关时,这一次人民币债券大概率将被纳入富时罗素世界政府债券指数(WGBI)。 “富时罗素将在9月24日对纳入事宜进行最终评估,我们预计中国国债有80%的较大可能性被纳入WGBI指数。”渣打中国策略主管刘洁表示,现券流动性和外汇对冲灵活性的增强将消除人民币债券纳入指数的大部分障碍。在完全纳入后,人民币债券可能占到WGBI指数的5.7%,吸引1400亿到1700亿美元的被动资金流入。纳入后,中国国债的外资持有比例可能会增加6%-7%,并在2022年底前达到20%。目前该比例仍不到10%。 不过,近期中国债市价格大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突破3%并逼近了3.1%,资金面趋紧超出预期,“这似乎有点出乎意料,但纳入事件可能会提振市场情绪,关键还在于后续资金面的紧张态势可能有所缓解。”某外资行债券交易员对记者称。 WGBI指数纳入中国国债后的资金流入预测 富时罗素大概率纳入中国债券 富时罗素将于9月24日公布WGBI指数年度评估结果。中国目前仍在观察名单上,此次富时罗素可能将中国债市的市场准入水平从1提升到2。 在今年4月中期评估时,富时罗素延续了去年9月的评估观点,仍将中国债券保留在可能升级到市场准入“水平2”的观察名单上。这一决定使得中国债券暂不被纳入WGBI指数。不过,当时富时罗素肯定了中国推出的一系列改善准入和流动性的措施,这使得今年9月的纳入概率上升。 具体而言,富时固定收益国家分类框架指定了3个市场准入水平,分别为2、1或0,其中2表示某本地货币债市对海外投资者的准入性最强,加入WGBI也需达到市场准入水平2。 据记者了解,此前之所以迟迟未纳入,是因为富时罗素希望中国债市的流动性能进一步提升,同时增强外汇对冲工具的灵活性。此外,该指数的投资人中有较大部分来自日本,其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有限,因此纳入伊始较为保守,各界认为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4月时的结果完全符合预期,当时富时罗素和中国监管层保持沟通是积极的迹象,也认可中国债市流动性的改善,但可能想要看到更实质性的改善趋势形成,再考虑正式纳入中国债券。因此,今年9月宣布纳入的概率就在上升。”上述交易员称。 当时富时罗素表示,认可中国监管层(包括中国央行、外管局、证监会和中国债市基础设施提供方)为改善中国政府债市场准入而作出的努力。“中国方面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增加市场准入的措施,包括投资机构可以和三家银行进行外汇交易,可选择更长的结算周期,扩大国债期货的参与度等等。” 富时罗素也提及,财政部2020年增加续发国债也有助改善市场流动性。 中国国债流动性大幅改善 渣打最新表示,随着现券二级市场流动性增强、外汇对冲灵活性和结算安排强化,此次中国国债被纳入的可能性很高。在完全纳入后,中国的指数权重可能达到5.7%,理论上吸引的被动流入将达1400亿到1700亿美元。估计跟踪该指数的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为2.5万亿至3万亿美元。 刘洁称,中国分类指数的平均久期可能比整体指数短3年以上,而平均收益率可能高出260个基点(BP)。假设纳入期持续12-24个月,那么估计WGBI指数每个月的被动资金流入量为70亿到140亿美元,高于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BBGA)的约60亿美元,也高于摩根大通新兴市场债券指数(GBI-EM)的约20亿美元。 该机构预计,在人民币升值、利差优势、全球外汇储备持续多元化以及全球债券指数纳入的背景下,外资流入的态势将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加速。2020年前7个月的资金流入量就高达474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60%,今年7月单月的流入量就高达创纪录的1650亿元人民币。渣打预计,2020年全年资金流入量将达8000亿至1万亿元人民币,2021年将进一步增至1万亿到1.2万亿元人民币。 债市变盘信号已现? 然而,近期中国债市的走势并不算乐观。从5月下旬开启去杠杆行情后,6月后“债熊”的意味越来越浓,近期资金面不断趋紧更是超出了交易员的预期,银存间7日质押回购利率(DR007)日前一度突破2.2%,反超政策利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利率),显示资金面偏紧。早在6月之前,DR007一度接近1%的水平,远低于政策利率。 “可以说5月时市场‘一厢情愿’地认为央行将持续降息、降准,导致资金利率过低,而后预期落空导致债市去杠杆。但是目前来看,我认为资金面过紧,”富达国际基金经理成皓日前对记者表示,“目前银行超储率在1%~1.1%的较低水平,过去则在1.5%~2%,因此流动性实则到了较紧的程度,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平坦程度目前也处于2009年以来前10%的历史分位数区间。” 上述交易员也对记者称,在WBGI纳入的潜在利好下,事实上近期债市的走势弱于预期。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教授颜色对记者表示,引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俏,长期资金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近期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减少,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其次,自6、7月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以来,市场对资金情况较为敏感,因此月末效应更为显著,影响时间拉长且提前一周左右。此外,财政投放速度不及预期、财政周期拉长。 尽管不乏机构近期认为9月央行可能会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但颜色认为,长期来看,若今年经济能维持企稳回升态势,预计年内不存在降准、降息或加准、加息的可能性,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速即使回到6%以上,也很难判断为经济过热。但是明年随着GDP同比增速大幅反弹,同时银行不良增加会造成相应的金融风险,总体政策存在一定的收紧的可能性。 但各界认为无需对近期的债市过于悲观。因为近期财政资金投放放缓主要受发行量与投放要求等因素影响,未来加快财政投放能从根本解决资金面紧的问题。同时,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使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保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中枢利率波动。如果后续资金面出现拐点,那么收益率曲线将会走陡,成皓认为,如果是这样,那么当前收益率曲线仍较为平坦的部分(3-5年期债券)则更具配置机会。
文章原标题: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专栏 | ④ 中国债券、股票逐步纳入国际主要指数 2019年4月,彭博将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2019年9月,摩根大通将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旗舰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纳入工作从2020年2月28日开始,分10个月完成。 2019年3月,明晟公司宣布将提高中国A股在MSCI全球指数中的权重,分三阶段将纳入因子由5%增加至20%,并于2019年11月将中国A股中盘股纳入MSCI指数。2019年6月,富时罗素正式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2019年9月,标普道琼斯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全球基准指数。至此,全球三大国际主流指数全部纳入中国A股。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达9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主体持债规模2.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中国股票市场市值59.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主体持有股票市值2.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国际重要金融指数吸纳中国债券和A股,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认可,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际投资者与中国经济合作共赢。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强完善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
1 今年,全球股市冰与火交融。 据Wind统计,创业板指冠绝全球,今年以来暴涨48%,其次是深证成指和纳指,分别暴涨29%、23%。 前三大股指热火朝天,另一厢却是冰冷的现实。其中,港股恒指是差生中的一个,在全球主流股指表现中排名相当靠后,仅次于英国富时100、法国CAC40。如果从3月19日这波全球股市大反弹起点算起,恒指又是一番惨象了,仅仅反弹了12.8%,跟NO.1的纳指相去甚远。 恒指不仅是今年,其实从2018年1月算起,已经熊了足足2年半了。期间股指暴跌23%,而一直被我们吐槽万年不涨的上证指数期间也只跌了6.5%,而深成指则飚超15%,创业板指更是疯狂涨了45%。 长年萎靡不振的香港股市,拿什么来拯救?改变游戏规则,变更恒指成份股,或许是将港股脱离泥潭的最佳办法之一。 2 何以解忧,唯有政策。 8月14日盘后,恒生公司公布恒生系列指数季检审议结果,将阿里巴巴、小米集团、药明生物纳入恒指成份股当中了。另外,将信和置业、中国旺旺、中国神华剔了出去。其中,旺旺今年累跌超19%,神华和信和均暴跌超12%。被剔除的三家,下周一恐怕有好戏看了。 这次季检,没将美团纳入恒指,而是将药明生物纳入,让市场大感意外。不过,恒生中国指数还是将美团纳入了,倍感安慰,另将阿里和小米囊括其中,同时把国药控股、比亚迪、中信证券踢了出去。 其实,为了迎接阿里小米的上市,并纳入恒指,香港交易所做了长达多年的努力。 2018年,港交所新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总结》正式生效,同股不同权的上市障碍被扫除,二次上市的通道也被打通。此后,港交所迎来了一大批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包括美团、小米等等。后来,大型中概股也纷纷回来二次上市了。 2019年11月26日,阿里正式挂牌港交所,与腾讯同台竞技,成为港股市场最耀眼的两颗明星。 次日,阿里火速被恒指公司纳入恒生综合指数,于12月9日起生效。然而,投资者期待阿里纳入恒指,却还是困难重重。 在此前长达数10年的时间内,纳入恒指在市值、交易量、上市时间有严苛要求外,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地均不在考虑范围之内。阿里回来了,固有的束缚都将被冲破。 今年5月18日,恒生指数公司针对这一限制做出调整。这可是长达15年来的重大指数改革。 恒指终于还是迎来了阿里巴巴。一路颠沛流离,终究与腾讯在恒指相遇。当然,还有小米。 3 那么,阿里小米为代表的新经济巨头,又能为恒指以及港股带来什么深远的变化呢? 当前,恒指成份股市值TOP10中,有7只金融股——工商银行、中国平安、建设银行、友邦保险、中国银行、汇丰控股、中国人寿,今年以来全军覆没。其中,汇丰跌逾40%,工商银行跌超16%,中国银行跌超15%,其余个股均跌7%-8%。 TOP10中唯有腾讯录得正涨幅,涨幅高达36%,且权重占比12%,是拉动恒指的中坚力量。如果统计50只成份股,39只个股录得下跌,金融、地产是重灾区。其中,汇丰、太古均暴跌40%,九龙仓、长实集团、领展房产等纷纷暴跌20%以上。 拉通看,恒指板块权重最大的是金融业,占比48.8%,地产建筑业占比9.99%,两者占比高达58.8%。而代表未来趋势、前景广阔的行业,比如资讯科技业、医疗保健、非必需性消费、必需性消费,占比仅为12%、2.53%、6.68%、2.94%,四者占比仅为24%。 阿里为首的科技公司进入之后,将给恒指带来面貌上的变化。医疗保健、科技和消费等新经济板块,亦成为A股股指大幅上涨的驱动力。 然而,港股金融股占了半壁江山,且新经济公司占比过小,其走势大幅落后于板块结构更加均衡的MSCI中国指数和A股主要指数,也就正常不过了。 但是,阿里、小米来了,将明显提升新经济板块在恒指中的占比,将为未来股指带来不小的上涨动力。想想看,标普500长达数10余年的牛市,驱动力不就是权重最大的FANNG吗?现在苹果和微软在标普500指数中的影响力比几十年来任何两家公司都大,占比权重已经升高至12.5%。 按照,最新价格和估算的自由流通比例,中金公司静态测算阿里占比恒指权重3.8%。加上腾讯,中国两大巨头占恒指权重比例将高达15%以上。 这样的配置,比不上标普500,但至少在向这个方向靠拢,对于恒指的未来影响较为深远。 4 恒指此次调整,将于9月7日正式实施。生效之后,上交所、深交所也将以此为依据相应调整沪深港通的可选标的范围。由于此次指数调整涉及重要的互联网公司,涉及面广,将会给南下资金带来一些变化和影响。 最近2年,海外主动型基金小幅撤出港股,但内地资金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共计流入港股超过4000亿港元,已经超过2017年和2019年全年的水平,当然也超过北上流入A股的资金量。 从资金流向看,医疗保健、信息科技和消费仍然是大热门,跟港股新经济板块持续火热无不关联。尤其是小米,在南下资金的加持下,今年以来股价累计暴涨42%,总市值接近3700亿港元。曾经的那个小米又回来了!另外,美团今年更凶猛,大涨超过115%,市值接近1.3万亿港元,火得不行。 阿里什么时候纳入港股通,是内地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去年,阿里二次上市的时候,内地曾与港交所达成过一项协议,协议的内容包括将第二上市和具有加权投票权的公司排除在沪港通的名单外。 因此,阿里也并不会因此次恒指的变化而被纳入港股通,除非上交所、深交所、香港联交所重新修改协议。如果监管机构能够解决其对二次上市股票的技术定义,阿里是有很大机会纳入港股通名单了的。 如果未来阿里成功进入了港股通,那么港股亦会迎来爆发的小春天。 5 统计发现,港股主板上市的科技公司数目从2017年的137家,增加至2020年6月底的163家,市值占比也从14.6%大幅提升到33.2%,成交额占比从16.3%提升到27.6%。 不仅是港股,包括A股、美股,市场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新经济领域了,因为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要进步,科技创新就得持续,同时医疗需求越来越大,消费升级幸福生活才会有。 你看,现在巴菲特的重仓股也从原来金融为首的传统行业转移到苹果为首的科技股了。正是因为巴菲特跟不上科技时代的节奏,最近好多年常常跑输标普500。不过,快90岁高龄的他,仍然是宝刀未老,追赶着新经济时代。 港交所同样顺应时代的趋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前段时间,7月27日,恒生科技指数正式上线,一个港股市场专属的、可以对标美股“纳指”的科技指数应运而生。 现在,交易所又通过多番努力,将阿里小米纳入恒指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何尝又不是如此呢!顺应趋势,拥抱新经济,别老想着能源和银行了。
“蚂蚁花呗”开启服务升级模式并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一时间引发市场热议。 用户普遍关心,花呗账户纳入央行征信后,是否会影响自己在银行贷款买房、买车?花呗纳入征信到底是不是坏事?花呗纳入征信是否有具体的时间表?一些用户出于担心甚至直接关闭了这一借款渠道。 记者从支付宝方面了解到,根据部分合作金融机构的要求,花呗对部分用户的服务协议进行了升级,但需用户同意征信授权。 目前,花呗纳入征信尚未覆盖所有用户群体。而对于花呗纳入征信带来的影响,综合市场观点来看,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贷款逾期情况,如消费者能够按时履约,未来总体影响并不大。 尚未全量覆盖 在信用卡之外,近年来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信贷选择。 不过与借呗等小额借贷产品不同的是,此前花呗作为消费贷款产品并没有纳入到央行的征信体系内。 近日,不少支付宝用户反映称,从6月开始陆续收到了花呗服务升级的通知,内容显示为:为持续向您提供优质的花呗服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要求,需要确认完成本次升级。而在用户同意升级服务后,账户的基本信息、花呗额度及还款情况将会以月度为单位上报至央行征信系统。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花呗纳入征信并未覆盖所有用户群体,而是在经过用户同意后逐步、分批次纳入。目前,已有部分用户收到了花呗升级、纳入征信的通知。 支付宝方面对记者表示,近期,根据部分合作金融机构的要求,为了持续给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需要对这部分用户的服务协议进行升级,其中包括用户需同意征信授权。 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花呗之所以没有对全量用户进行覆盖,是由于纳入征信系统还在技术准备过程中,需要一个调测的过程。 在业内专家来看,花呗接入征信意味着信贷数据将被金融机构共享,无论是对金融机构而言,还是支付宝方面来说,均是利好。 “整体上是互惠的。”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新海对记者表示,花呗没有接入征信时,属于体外循环,一些消费者的征信记录不好,例如大量信用卡逾期,也能在花呗上借到钱;一旦花呗上了征信,这些消费者就要露馅了。对花呗来说,也能够及早发现恶意贷款者。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花呗接入征信可能会造成一部分用户的流失。一位花呗用户对记者表示,与借呗相比,花呗无法套取现金,与信用卡、借呗等信贷额度相比又很小,一旦纳入征信,花呗的优势相对降低。“我们使用花呗的用途大多数是网购,谁会冒着万一忘记还款而产生的逾期风险、影响征信记录,用花呗去买一条裤子或者衣服呢?” 是否会影响银行贷款 部分花呗用户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一时间引发热议。 有受访者担忧,一旦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后,频繁使用会对个人征信造成影响,所以会选择直接关闭这一借款渠道。“听到花呗可能纳入征信后,我就把花呗关了,害怕以后对我去银行申请房贷或者别的贷款产生影响。” 不过,也有受访者相对淡定。“如果我不逾期,不会影响我的征信记录,上不上征信影响不大。” 用户普遍关心的问题是:花呗纳入征信到底是不是坏事?纳入征信后,是否会影响其在银行贷款买房、买车? “因为几千块钱没及时还,几百万的房贷就不能贷,这种情况过去也常见。”刘新海表示。 一位股份行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花呗接入征信后,肯定会对银行放贷有影响。“一些用户不仅有花呗,还有借呗、信用卡等多个借贷记录,叠加在一起,我们会考虑借款人是不是太缺钱了。这些客户如果没有结清贷款,就属于负债,这就很麻烦,我们要按照借款人的收入覆盖负债2到2.5倍的标准,才能进行放款。” 不过,该人士也强调,“当然,如果没有逾期并且已经结清贷款,是不会有影响的。现在很多房产中介会让购房者在申请房贷之前还清所有信用卡、网上借贷等,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在刘新海看来,小额信贷的信用行为和传统的信用评估规则相比,信用评分模型不一致,业务特点差距比较大,不能用一套信用风险管理标准来处理,银行也会逐步调整规则和模型,总体未来可能影响不大。 强监管联合贷款 实际上,借呗、花呗均是蚂蚁集团与商业银行合作助贷、联合贷款的主要产品。记者从支付宝方面了解到,自2018年5月花呗宣布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以来,已经有数十家金融机构参与共同服务花呗用户。 “在早些年的阿里小贷模式下,由于央行接入了部分网络小贷公司的征信,花呗全量客户也可以接入征信的,但可能是考虑到接入征信一旦逾期会影响征信记录降低对于C端用户的吸引力,而支付宝代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还款保障,所以阿里没有全量接入。但联合贷模式下,这些客户是银行放贷客户,接入征信则成为必然。”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央行也开始开展商业银行线上联合贷款调查,并要求与“蚂蚁借呗”合作、与“蚂蚁花呗”合作要单独列明。 在业内分析人士看来,央行排查线上联合贷款以及将花呗分批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均出于对联合贷款风险把控的考虑。此前,不少监管人士也多次提醒了商业银行开展联合贷款、助贷业务时需要关注信用、声誉等风险隐患。 陈文认为,目前消费贷的真实资金流向并不是很明确,尤其是助贷、联合贷模式下加大了出资方银行对于资金实际流向的监督难度。而当前部分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因为消费贷贷后管理不当频频被监管处罚,说明了对于消费贷资金流向的监管趋严,尤其是防止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等投机领域以及诸如网络赌博等不法活动领域。 “接入征信,强化了对于违约者的惩罚力度,这里的惩罚主要体现在征信报告中的污点记录可能会影响违约者包括按揭贷款等的获批,以及获批额度及利率,但具体影响多大,还要看各家银行的风控模型。”陈文称。
基于陆股通纳入A股的MSCI目前处于观望期,近期港交所推出的SPSA集中管理(Master SPSA)服务,解决了此前MSCI提出的综合交易机制问题,MSCI旗舰指数是否有望扩大纳入A股?MSCI如何看待北向资金近期波动的扩大?未来是否将纳入科创板?试行注册制的创业板会否对现有的纳入造成影响? 7月28日,MSCI中国研究主管魏震向记者解答了上述问题。在他看来,进一步纳入还需观察SPSA集中管理的运行和客户反馈;尽管首批沪深300杠杆及反向产品上市,代表着A股衍生品更加丰富,但MSCI及其客户仍更希望中国监管层能批准MSCI与港交所计划推出的中国A股指数期货;此外,在交易假期、资金交割周期等问题解决之前,MSCI仍对进一步纳入保持观望态度。 魏震称,短期北向资金波动加剧和外资在A股的持有比例大幅上升有关,短期调仓实属正常。同时,外资普遍感受到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加速,目前科创板若要纳入MSCI旗舰指数仍需先进入陆股通名单,而创业板试行注册制并不会影响A股的准入性,因此也不会影响已被纳入MSCI旗舰指数的股票。 四大问题仍有待解决 早在去年11月,中国A股以20%的纳入因子部分纳入MSCI指数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成功实施。当时MSCI提及,对进一步扩大纳入展开公开咨询前,需要解决四大主要问题——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的获取,在陆股通中形成有效的综合交易机制,中国A股较短的结算周期,陆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 当前,前两大问题似乎取得了一些进展。 7月9日晚间,港交所宣布,于7月10日推出SPSA集中管理服务,作为进一步服务沪深港通的新措施。SPSA集中管理服务为全新可选服务,将方便基金经理提升沪深港通北向卖单的交易前端监控效率,以及从基金经理层面计算平均价格。 事实上,SPSA集中管理服务就是实现综合交易机制的变通方式。 所谓综合交易机制,这是发达市场基金管理人的通行准则。由于在穿透式监管下,中国境内采取实名制交易,每一个投资者的身份都需要确认。而国际机构所管理的资产组合背后可能有10、100甚至更多账户,在中国的实名交易体制下,就要一个个去做交易,这样每单交易所得到的价格可能都是不同的。 在海外,投资者可委托代表人(如基金经理人)在综合交易账户机制下买卖股票,成交后再分配至各投资人账户,这其实体现了海外基金管理人讲究的信义义务,即要使客户都得到最平等的待遇,即一次性交易后再公平划分到每个投资者的账户。 “SPSA集中管理服务可能解决了综合交易机制问题,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MSCI要审核一个机制是否有效,既要看机制是否落地,也要收集投资者的实践反馈。” 魏震对记者表示。 此外,衍生品的问题也仍需解决,MSCI方面仍不认为近期的沪深300杠杆及反向产品能完全满足外资的风险对冲需求。当前,国际投资者可进行A股风险管理的工具仅有新加坡富时A50期货,去年港交所宣布携手MSCI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但这仍有待中国监管批准。当前,国际投资者布局的中国股票已从知名大盘蓝筹不断下沉到中小盘股票,因此仅富时A50期货无法充分满足其套保需求。此外,当前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已可一定条件下参与中国境内的股指期货,但额度有限且只能从事套保交易,同时通过陆股通进入A股的投资者则并无法参与这类指数期货。 魏震称:“我们期待MSCI在港交所的A股指数期货产品能尽快在今年或明年落地,根据我们和投资者的交流,这可以极大满足投资者的风控需求,也会进一步夯实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北向资金波动加大是正常现象 MSCI是基于陆股通的名单来纳入A股,而互联互通机制推进以来,外资加速布局A股。当前,北上资金贡献了A股市场6%的交易量,而2015年该比例仅0.3%;海外投资者目前的A股持有量占流通市值的7%,而2015年时该比例还不到1%。近期,北上资金波动的加剧也引发各界关注。 例如,今年6月19日,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高达约180亿元;7月2日,净流入高达约170亿元,这两天均创出历史单日资金流入较高水平;7月14日,北上资金净流出173.84亿元人民币,刷新历史单日新高;7月16日,北向资金又净流出近60亿元人民币。 对于北向资金的大幅波动,魏震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尽管北向资金中不少是长线布局的大型机构,但是,不论机构和个人都有短期调仓需求。魏震称,截至今年年中,北上资金持有A股仓位达1.7万亿元,短期流出几百亿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持仓量已比较巨大的情况下,调仓需求肯定会有,不可能一直买入持有。 在他看来,在A股市场加速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逐步流入的大势头还是在的。根据MSCI的研究,如果中国继续改善市场准入并解决投资者关注的问题,那么MSCI将进一步纳入A股;若A股被100%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国股市将约占该指数的50%。 此外,新兴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也受到更多全球投资者的关注。新兴市场目前约占全球GDP的38%,但在指数的权重仅11%。新兴市场的准入性从1988年以来不断改善,近期沙特市场被完全纳入,中国A股也被部分纳入。新兴市场的演变(例如更聚焦消费)也反映在了行业板块的动能中。此外,ESG投资在新兴市场更为普及,例如MSCI ESG领导者指数(MSCI EM ESG Leaders Index)的表现远超MSCI新兴市场指数。 创业板注册制并不影响当前纳入决策 科创板迎来开板一周年,创业板也即将试行注册制。此前MSCI旗舰指数纳入的A股中已包含了部分创业板股票,注册制会否对纳入产生影响?未来科创板何时能被纳入旗舰指数? 魏震说,当前还没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但MSCI会及时分析注册制的潜在问题。基本上,注册制并不会影响创业板的市场可准入性的条件,也不会影响陆股通的可买卖名单,因此这不会影响MSCI如何筛选股票的方法论。 在证监会同意锋尚文化、康泰医学、美畅新材、蓝盾光电创业板IPO注册后,深交所7月24日表示,将组织发行人和承销商陆续刊登招股文件。这标志着,注册制下创业板发行程序将于本周正式启动。“MSCI也会相应听取海外投资者的意见和经验,并保持和内地监管的沟通,尤其是中国证监会,来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魏震说。 此外,去年11月,MSCI回应,纳入科创板的前提是科创板先被纳入陆股通名单,在此之前,科创板股票还不会被纳入MSCI旗舰指数。至于何时才会纳入,摩根士丹利此前提及,外资直接参与科创板的通道目前只限于QFII、RQFII,陆股通下的股票名单每年调整两次,调整生效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因此,理论上,科创板要被纳入陆股通名单,最早要到今年12月。
谁也没想到,新上证综合指数上线的第一天,A股迎来的竟然是一场“深V”洗礼。 因昨日美国强令关闭我方驻美领事馆事件持续发酵,今日早盘A股三大指数一度全线暴跌,跌幅均在2%以下,大量个股跳水式急速暴跌,场面一度失控,惨烈无比。 在早盘的所有行业概念中,仅有国防军工板块逆势飘红,其余板块全线不同程度都是一片惨绿: (行情来源:同花顺) 所幸,在一阵莫名恐慌过后,大量资金开始回过神来,再次调头杀入市场。 在下午开市后,多数板块已逐渐收复早盘下跌的失地,生物医药、农业、材料、电气、券商等板块接连翻红。截至收盘,沪指仅小跌0.24%,深成指翻红,创业板强势上涨1.1%,均是走出了一个个明显深V。 (行情来源:wind) 回顾看来,这一次A股之所以能在中美冲突加剧这种宏观风险事件发酵的背景下依然能坚强反弹,近日广受关注的上证综合指数调带来的影响居功至伟。 作为近30年来最大的指数革新,大家还是对它是寄予厚望的。 今天的深V走势,也可以说是一次市场的对新上证综指的考验。 雨打风吹都不倒,看来是稳了! 苦等了十年的调整 过去的A股十年,对于不少股民来说就是个五味杂陈的往事。 上证综合指数发布于1991年,核心编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但由于当时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市面上多为银行、能源、传统工业企业股,导致上证指数成分股中大部分都是传统企业。仅金融业的占比就超过30%,还有一大批能源、交运、煤炭、钢铁、普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拖油瓶。 一开始其实倒还好,但随着30年来的“沧桑巨变”,长期不变指数编制方法导致的种种问题就来了:指数失真、缺乏表征性、十年原地踏步,成为了最被投资者诟病的话题。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有个笑话: 某某大佬在2008年大牛市时因操控股价被判刑10年,2009年沪指3000点时被送进牢房,十年后出来一问,上证指数居然和进去的时候一样,不禁愣了:难道这些年A股都关闭了?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是让人笑不出来。 要知道,2010年中国的GDP有41万亿,2020年都超过了100万亿了,经济已经发生了居多大转变,而上证指数却还是一动不动,这合理吗? 对比美国的标普500指数,十年前人家是1000点附近,走了10年长牛,如今已超3000点,都翻了两倍,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另一方面,这些年来,随着科技行业的爆发,互联网经济兴起、社会消费方式的变化,诞生出了大量如阿里、腾讯、京东、美团、百度、网易等多个新兴经济领域的世界级巨头,但无比惋惜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企业都与A股失之交臂。 但凡成分股中多那么一两个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上证指数表现都不至于此。 当然,A股十年不涨只是个错觉。 虽然沪指数没啥波动,但实际上个股方面绝大部分的个股涨幅是非常可观的,在1600多只沪股中,有1/4个股已经实现翻倍,并且有20多只股价涨超10倍。尤其是计算机、电子、消费、医药等行业,最是牛股频出的领域。 (数据来源:wind) 如果拿深成指和创业板的个股对比,情况更加夸张,深成指在这10年间有超过40只个股涨幅超10倍,规模稍小的创业板也有近30只。不可谓不强势。 只是A股的牛市基础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指数没有反应出来而已。 如今股民们煎熬了十多年,终于等到期盼的回应。此次上证综指调整的细节,主要是三大方面: 1,剔除ST类股。 2,延长新股纳入时长。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市前10位的新股,三个月后可计入指数,不满足条件的满一年后再计入。 3,纳入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个股,按照修订后的规则纳入。 这些调整,都各有重要考虑。 首先,剔除ST类股,实现优胜劣汰功能。但凡被带帽的个股,大多营业业绩出现重大问题,这种垃圾公司的股价往往总是跌跌不休,虽然也是市场生态一部分,但并不能反映市场的方向。 并且这些垃圾股数量很少,目前也就数十只,踢掉对指数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 其次是对于超大市值新股,3个月后才纳入而不是11日后纳入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此前中石油上市后很快暴跌对指数的持续拖累的情况。 那可是国内无数老一辈股民们一辈子的惨痛回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 (行情来源:富途牛牛) 截至目前,沪市的第十大市值股是医药界的扛把子恒瑞医药,市值5262亿。也就是说,未来新股的日均市值可能要超过5000亿才能享受上市3月后纳入指数的待遇。但从目前国内的独角兽估值看,其实数量真的是凤毛麟角。 不过,这个规则也算是给如今在美股、港股已经上市的阿里、腾讯、中移动、京东、拼多多等巨头,或者还尚未上市的蚂蚁金服、字节跳动等超级独角兽留了个口子。 谁也不能排除未来,这些巨头会不会很快在A股或科创板上市呢。 起码现在是低下姿态,敞开了门,期望多少是可以有的。 其实短期看,最有看点的应该是新指数可纳入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科创板个股。前者是上面这些的入场券,后者则是对新经济公司的接纳。 科创板开市至今刚过1年,上市公司超过130家,市值超过1.5万亿元,涵盖诸多科技创新型和前沿生物医药领域企业,并且活跃度远胜其余板块。纳入科创板,不仅明显提升沪指的“含科量”,也能够为让这个指数真正实现吐旧纳新,从传统行业主导逐渐转向新经济行业为主导。 可别小看这些调整,科技股和生物医药可都是近十年来无论牛熊都是表现最强的板块,相关指数的上涨速度与同期大盘指数堪比飞机与火车之别。 长牛确定,要坐稳了! 可以想象,新的上证指数成分股,有了这些成长性更强的新兴力量加入,沪指不亚于给拖拉机换上了波音的发动机,以后指数换挡加速,上涨只会越来越快。 十年3000点的魔咒,从此不复存在! 或许,上证指数4000点才是牛市的起点,这句话真的要实现了。 不过,指数的调整,也意味着新的游戏规则改变,市场逻辑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此次沪综合指数的调整,出发点除了能是资本市场更好反映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避免过度失真外,也意味着“党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视资本市场”,配合这两年来一连串重磅的改革举措,目标不明而喻。 这是A股走向牛市最底层逻辑基础。 按照新的规则,高科技、高成长的新经济行业在上证指数中的占比将会持续提升,而包括金融、地产、能源、普通制造等传统行业的占比将下降。前者的未来成长空间极其可观,后者减轻对指数上涨的拖累,一进一退间,指数不涨都不可能。 上证指数会不断提升“含科量”,不断随着这些强势股而上涨,形成牛市“赚钱效应”,也会刺激更多场外资金入场。 7月初,A股3根大阳线引发全国大爷大妈挤破券商营业部去开户,仅是火爆一时,如果沪指一直是牛市趋势,还会有更多的大爷大妈会上场。 另外一方面,新机制下,市场的投资风格也会发生新变化。随着越来越多成长性更强的科技股、优质大白马被纳入,也会有更多的被动资金加以配置这些个股,导致其持续会受到更高的估值溢价,马太效应会不断强化。 同时,注册制已为期不远,未来创业板会跟随科创板上下20%波动,也会迫使更多避险资金避免财务数据难看、业务模式没看头的小市值公司,倾向业绩增长更确定、行业更有前景的优质大企业。 这将是由指数调整带来的资本市场的一次优胜劣汰大趋势。 可以预料,很快一定又会有更多人发出“茅台又创新高了,到底估值贵不贵”灵魂拷问的。 因此,未来行情牛熊切换,换的不仅是指数,也会是行业以及个股。 投资者这一次可要坐稳啦!
近日,天风证券的海外研究团队发布了一则名为《港股通星探:11只港股有望进入2020年9月港股通纳入名单》的研究报告。 据该项报告,天风海外研究团队计算得出,本轮调入恒生综指的港股市值门槛约为65亿港元。同时,其依据恒生综指和港股通的调整原则和逻辑,已筛选出11只较有可能纳入港股通的标的,具体的,这11只标的涉物业、教育、生物科技、服装等多个细分领域,囊括阿里巴巴(9988.HK)、九毛九(9922.HK)、慕尚集团控股(1817.HK)等业内头部企业。 相对电商、餐饮类的头部标的,部分投资者或许对慕尚集团感到陌生一点,但实际上,这家公司素有“新零售男装第一股”之称,旗下拥着头部男装品牌——GXG。 下面,就一起探索下这家公司的入围逻辑与投资价值。 一、入围逻辑,源自市场认可及未来潜力释放 基础逻辑上,虽受制于大盘整体及港股服装板块表现影响,但慕尚集团目前股价水平,较其去年上市以来涨幅仍达30%以上,其近期内的平均市值接近65亿港元标准。平均流通市值涨到分界线左右,且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公司,具备纳入港股通的可能性。 更深入来讲,今年突遭疫情以来,慕尚集团控股(1817.HK)和GXG品牌的布局动作日趋清晰,竞争力似乎愈发凸显。 早前,慕尚集团基于新零售模式拓展多品类营销玩法,推动流量变现多元化,几度实现销量暴增。2月上旬,GXG当季款销售环比增长1000%;新增数万名分销员;3月中旬,慕尚集团首届社交电商节正式启动,截至活动第3日午间,品牌总销售额冲破亿元大关。 近期,慕尚集团还与智慧商业服务提供商——微盟集团(2013.HK)在上海达成了战略合作。据了解,慕尚集团将公司旗下多个品牌后期全线接入微盟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组建单品牌+集团商城"6+1"小程序运营矩阵,并同时联合腾讯智慧零售及达摩网络启动"智尚计划",围绕集团全门店、全营销、全导购、全会员等维度进行智慧升级。 分几个维度具体来看微盟的助力方案:门店层面,慕尚集团顺利推出非“一店一商城”的独立线上经营解决方案,代理商不仅可以享受到总部的数字化能力,还保有充分的空间来个性化主宰自己的门店商城;营销层面,慕尚集团完成多渠道、全场景搭建,将用户沉淀至私域流量池,打造出千人千店的全员分销体系;导购层面,慕尚集团可借助企业微信和智慧导购工具的运营,实现“全量画像”,以帮助导购在精准洞察之后实现精准营销;会员层面,慕尚集团通过全面打通线上、线下会员身份,形成全域品牌数字化会员体系。 价值层面上,这一系列动作实际皆为搭建成熟的数字化体系,迅速放大品牌创造力。目前可以看到,慕尚集团与微盟的资源互动已带来明确的高转化效应,据相关资料,慕尚集团2020年5-6月的微商城会员数据达到17.4万,较2019年同期的8.6万实现102%的增长。 二、入港股通,存在估值修复、价值提升的可能 回归资本市场角度,如顺利纳入港股通,对慕尚集团意味着什么?怎么看待其后续的投资价值? 纳入港股通之后,意味着内地机构投资者和满足条件的个人均可通过港股通购买公司股票,而港股通的开户条件为——机构投资者及前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包含现金和股票)需达到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个人投资者。 中短期角度,一般来说,港股通新进标的在被纳入后,往往容易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迅速出现股价的上扬及估值的重塑。 近期,服装行业虽然进入二季度后实现全面复工,但地区性疫情反复,依然导致品牌服装恢复情况持续波动,服装板块相对承压。前文我们提到过慕尚集团总体上行的股价表现,而截至昨日收盘,其股价为约5.85港元/股,较5月28日达阶段最高价已让出近30%的空间;与此同时,其PE(TTM)变为23.76,较早前亦有一定幅度下降。如参考过往港股通新进标的表现,叠加进入三季度后,服装板块出现明显复苏态势等因素,慕尚集团如顺利入围,后续或存在一定估值修复机会。 中长期角度,港股通标的或更有望扩大优质股东基础,提升股票流通性及资本市场知名度,从而对公司资本市场的融资等活动产生正面效应,慕尚集团如顺利入围,将有望长远提高公司投资价值。 综上,基于天风海外研究团队得出的基础逻辑,及慕尚集团当下向市场释放出的潜力来看,其有一定机会将被纳入港股通名单。待慕尚集团正式跻身港股通行列后,其将有望迎来估值重塑、扩大市值的里程碑式时刻,后续而言,无论于中短期维度,还是中长期维度,均是多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