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早在近20年前便进入中国,因2014年启动对A股的纳入咨询而被中国市场所熟知。 如今,A股的纳入因子已高达20%,并进入纳入观望期,未来MSCI将如何开展咨询?除了指数纳入本身,MSCI在中国的主要业务还包括ESG(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评级、指数和衍生品业务、Barra中国股票模型、RiskMetrics等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工具以及私募/房地产解决方案业务等,2021年MSCI又计划如何推进整体的中国战略? 对此,记者日前独家专访了MSCI亚太区业务部总裁Jack Lin(林伟杰)。事实上,MSCI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和重视度从2020年5月的一则宣布就可见一斑。尽管当时香港市场波动较大,但MSCI果断宣布允许港交所从同年6月起使用37只MSCI股票指数(其中多数是亚洲股指)、推出期货及期权合约。事实上,新交所已拥有这份关键的衍生品授权协议长达23年,当时这一决定导致新交所股价大跌。“这一决定不仅表示MSCI对中国香港有信心,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整个亚太地区的中国敞口会越来越大,香港扮演的角色只会更加重要。”林伟杰告诉记者。 伴国际资金进入A股市场 过去多年来,MSCI伴随着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同时MSCI在中国境内市场也有几百家基金、保险、银行等本地客户。2020年中国在疫情下加速推进金融开放和改革,这使得国际投资者对A股的兴趣攀升。 “早年国际投资者很难进入A股,最早时是通过B股,后来是H股,若要进入A股则还需申请QFII额度,当时申请额度也不容易。因此,早年A股对外资的可投资性较弱。”林伟杰称。 直到2014年沪港通和2016年深港通创立,这才推动了MSCI开启基于互联互通机制的A股纳入进程,A股国际化进程正式起航。近一年来,北向资金净流入总量达近2000亿元,2019年全年更是达到了3528.89亿元。 之所以MSCI在各大国际指数中最受关注,这也是因为MSCI的市场占有率极高。在北美及亚洲,超过90%的机构性国际股本资产以MSCI指数为标的,全球资产规模超13万亿美元。截至2020年11月16日,与MSCI指数挂钩的股票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资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 “由于网络效应大,除了被动资金,更多主动资金也需要考虑加大对A股的投研布局。”林伟杰表示,去年MSCI提出的进一步纳入A股的四大挑战仍存,即风险对冲和衍生品工具的获取、中国A股较短的结算周期、陆股通的交易假期安排、在陆股通中形成有效的综合交易机制,若能加速推动改革,那么MSCI也不排除会更快对A股展开下一步的纳入咨询。 押注港交所和中国经济 之所以早前MSCI积极推动A股的纳入咨询,林伟杰认为这是因为MSCI的目标是将所有可投资的市场提供给投资人(无差异性、不基于政治因素),即给客户最大的可选性,再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策略和投资限制来做决定。 尽管中国目前已占全球经济总量以及全球企业盈利产生地的16%,但中国市场仅占全球市值加权指数的4%。MSCI的研究也提及,这主要反映了两大方面问题:欠发达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自由流通股份通常较少;中国A股尚未全部纳入全球指数中。林伟杰认为,这也意味着,未来A股的潜力巨大,A股带来的超额收益以及其和国际市场的较低相关性都受到国际资本关注。指数纳入本身也为MSCI带来了更多业务机遇,包括对A股公司的ESG评级、风险管理工具、指数和衍生品业务等等。 MSCI也用实际行动押注中国经济。今年5月,港交所取代新交所与MSCI签订了一份关键的衍生品授权协议,MSCI授权港交所从今年6月起使用37只MSCI股票指数(其中多数是亚洲股指)、推出期货及期权合约。 “这体现了MSCI对香港的信心,作为中国金融开放下的关键门户,香港的作用只会越来越重要,达成这项协议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衍生品交易在香港进行,从而加强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林伟杰对记者称,早年,香港由本地经济占据主导,而目前中资银行和中资企业占据港股上市公司市值的70%,这一占比还将随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进一步扩大,而这些资金流将超过任何香港本地流量。 此外,这也似乎在为布局MSCI中国A股等其他衍生品铺垫。早在2019年3月,港交所公告就提出,与MSCI签订协议,将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林伟杰此前表示,MSCI正在研究与内地推出MSCI A股指数期货。虽然目前没有时间表,但在技术上和大方向上没有问题,具体推出将取决于监管审批。 他此次对记者提及,未来中国市场对MSCI在指数产品业务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例如,最近不乏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高科技、互联网主题感兴趣,因此MSCI也会推出一些相关的科技主题指数,用于给相关基金公司推出ETF或作为投资基准。 加速推进ESG、Barra等业务 除了指数业务,MSCI的ESG和著名的Barra模型业务多面开花。2021年,MSCI也计划加速在中国市场推进相关业务。 今年以来,ESG和气候变化引发全球投资人关注。此前中国提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美国更表示要重返《巴黎气候协定》。根据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的一份报告,“自然灾害损失”已是一种肥尾风险,就像2008年的次贷危机或2020年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可能会造成超乎想象的冲击。MSCI日前也表示,近期的资产规模增长主要归因于投资者对ESG及气候因素的日益关注,目前已有超过1500个股票、固定收益、ESG及气候指数采用了MSCI ESG研究评级和数据,相关标准化和定制化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 12月12日,即《巴黎协定》成立5周年之际,三十多个管理着逾9万亿美元的资产管理机构承诺,将在2050年或更早前实现其投资组合中的净零碳排放(Zero Net Carbon),即为自己的投资组合设定中期目标,并每五年审查进展情况,直到最终实现100%的资产达到净零目标。也因为如此,各界甚至开始讨论未来符合E(环境)的要求的股票池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 落实到操作层面,资产管理者对ESG的实践无疑是“积极参与”(engagement),即利用他们代表客户拥有的股东权力,积极地与标的公司沟通,干预他们在ESG方面不恰当的行为或决策, 帮助它们应对供应链上的ESG相关风险,也已有资管公司将煤炭等相关公司从投资标的池中剔除。林伟杰称,一旦上市公司感觉到ESG的重要性,就会更快去迎合趋势并做出改变。可以看到,ESG评级更高的企业,发债融资的成本也会下降,中国公司也愈发重视ESG。 除了ESG,MSCI的Barra早已被中国机构投资者熟知并使用。Barra是MSCI Analytics业务线下的投资组合决策分析工具,主要是基于多因子的风险模型,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绩效分析和组合优化等组合管理相关服务。 林伟杰称,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成熟和机构化,这对Barra的有效性有更大帮助。目前A股个股近4000个,信息量大,投资者很难通过跟踪每一只个股来构建和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MSCI的风险模型就是基于与投资逻辑相关的因子对市场进行降维分析。比如,MSCI的A股模型CNE5就有1个市场因子、32个行业因子和10个风格因子。风格因子有技术类因子,如贝塔、历史波动率、动能、流动性,以及基本面因子如大小盘、中盘股、市盈率、市净率、成长率、杠杆率,把股票收益率分解成共同因子能解释的及不能解释的部分,而因子不能解释的部分会归纳到公司特定的因素(Specific)中去。去年7月22日开始,MSCI的Barra风险模型同步覆盖科创板。
为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大沪港通股票范围,沪深交易所分别于日前对沪港通、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进行修订,部分科创板股票将于2月1日正式纳入沪港通股票范围。与此同时,富时罗素、MSCI等国际指数评估纳入科创板的时间表也随之出炉。 当地时间2021年2月19日,富时罗素将宣布半年度指数评审结果,届时,符合纳入条件的科创板股票有望被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指数,且相关决定将于3月22日(周一)开盘生效。 而此前,MSCI在2019年11月份半年度评审时就已表示,科创板股票已可纳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GIMI)。也就是说,后续科创板股票如果满足MSCI GIMI指数编制方法下的相关要求并进入沪股通,也可能进入MSCI旗舰指数。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一旦被纳入国际指数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是科创板中较多的股票可以成为国际资金的投资标的,有利于入选股票的股价和市值的提升;二是科创板纳入国际指数,可以充分说明国际指数对科创板发展成果的认同;三是有望为科创板吸引更多的海外增量资金。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来看,科创板如果被纳入国际指数,将促进科创板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和信息披露水平。同时,科创板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预计未来将受到海外投资者的青睐,吸引更多外资进入A股。 据了解,1月22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对沪港通、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进行修订,自2月1日起实施。港交所也于日前披露,共有12只科创板个股符合规定,将于2月1日纳入沪港通,包括中微公司、睿创微纳、杭可科技、澜起科技、安集科技、康希诺、君实生物等。 李湛表示,由于科创板实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与其他沪港通标的不同的是,通过沪股通买卖科创板股票的投资者拟限于依据香港相关规则界定的机构专业投资者,北上资金中可能只有专业机构投资者能够通过陆股通参与科创板的交易。 “科创板纳入沪港通标的股后,投资者结构将发生两大变化,一是境外投资者可以借道投资科创板,投资者更趋多样性;二是投资者风格可能出现差异,对股票价值的判断更趋于多元化。”何南野表示。 谈及未来科创板持续吸引外资关注还需完善哪些举措?何南野认为,科创板要持续吸引外资关注,一方面,要继续贯彻注册制的审核理念,让更多优秀的公司不断涌入科创板;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展科创板在国际指数中的地位,让更多股票能够被国际指数选中、关注。同时,积极将科创板纳入沪港通、沪伦通等,增加外资直接投资科创板的机会和可能性。 (责任编辑:朱赫)
日前,沪深交易所修订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12只科创板股票进入沪港通,随后,富时罗素、MSCI等国际指数评估纳入科创板的时间表也随之出炉。 1月25日,记者从富时罗素处获悉,当地时间2021年2月19日(周五),富时罗素将宣布半年度指数评审结果,届时,符合纳入条件的科创板股票将被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指数。这一决定将于3月22日(周一)开盘生效。 1月30日,MSCI消息称,从2021年5月份的半年度指数审查开始,在满足其他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沪港通投资的科创板股票将有资格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和其他相关指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即将被纳入富时罗素、MSCI等国际指数,可以充分说明科创板的发展成果被国际市场所认同,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又迈出新的一步。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建立互联互通的机制,能持续吸引外资参与科创板市场,将对提升科创板的流动性和交易价值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此举还有望为科创板吸引更多的海外增量资金,支持中长期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1月22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对沪港通、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进行修订,自2月1日起实施。港交所也于日前披露,共有12只科创板个股符合规定,将于2月1日纳入沪港通,包括中微公司、睿创微纳、杭可科技、澜起科技、安集科技、康希诺、君实生物等。此办法发布一周内,富时罗素、MSCI便已规划通过沪港通投资科创板部分股票的时间表,由此可见国际指数非常关注A股的动态。 “这主要在于A股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性,能为境外投资资金带来更高的回报,因此在纳入沪港通机制下科创板的部分股票有资格被纳入国际指数。”刘向东说。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股的科创板股票正式纳入沪股通股票范围,有望进一步为科创板引入增量资金注入活力,同时也是国际化的重要显现。当前科创板入市门槛较高,只有少部分投资者拥有足够的资金参与科创板投资,而在科创板改革过程中,一直都致力于增加科创板市场的流动性,此前科创板50指数的设立是为了引进更多机构投资者,而本次纳入沪港通范围能够让海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内科创板市场建设。 谈及未来科创板持续吸引外资关注还需完善哪些举措?刘向东认为,未来科创板通过沪港通等机制持续吸引更多外资的关注,仍需要在市场准入、市值管理和规则接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便让境外资金更便利地参与科创板配售和投资。 在陈雳看来,科创板中大多企业都属于科技创新型企业,需重点强化科技成长性,才能有望吸引更多外资。从市场角度而言,强化制度建设,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保护好投资者正当权益,引导中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才能持续吸引外资流入。 越来越多的国际指数扩大纳入A股比例,从以往的数据来看,这些海外资金的流入,将会利好哪些行业?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历史数据来看,北上资金主要为价值投资,偏爱大盘蓝筹股,主板配置比例长期维持在80%及以上,从行业来看,北上资金配置集中度较高,主要配置的行业包括消费、金融与医药行业,其中消费行业主要为白酒、家电等板块,金融行业主要为银行与保险板块,其中具有市值大、高流动性、盈利能力强、估值较低等特点的优质企业更受青睐。外资主要为长线资金,除偏爱上述行业中的白马蓝筹股外,也着力布局其他行业的核心资产,包括细分领域的优质龙头等。 (责任编辑:王晨曦)
属于上证180、上证380指数成份股及A+H股公司的A股科创板股票自1日起正式纳入沪股通股票范围,科创板上市A+H股公司的H股正式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 正式“加盟”沪港通对科创板来说有何深意?“科创板首次纳入沪港通,标志着其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向港股投资者开放肯定能带来增量资金,国际化也标志着其估值将适度参照成熟市场。”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傅子恒告诉中新网记者。 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日前也表示,科创板股票纳入沪港通股票范围,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扩大互联互通投资范围,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标的,也将为科创板引入更多境外机构投资者,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提升国际化程度。 据了解,属于上证180指数的科创板股票有中微公司1只股票;属于上证380指数成份股的科创板股票,包括海尔生物、西部超导、安集科技、澜起科技、杭可科技、睿创微纳6只股票。 科创板上市A+H股公司有6家,包括中芯国际-U、复旦张江、康希诺-U、君实生物-U、昊海生科、中国通号。根据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这6家公司的A股将纳入到沪股通,H股将纳入到港股通。 在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看来,科创板股票纳入到沪股通将利好于科创板。科创板现在因为门槛问题,流动性仍较稀缺;在分化行情之下,科创板多数股票的市值和行业地位尚不具有明显优势。所以,科创板需要提升流动性,沪港通对科创板流动性的提升将会较为明显。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表示,沪股通将给科创板带来增量资金,但是可能带来的增量资金并不会太大,因为科创板整体盘子尚不大。整体上,沪股通还是可以增加科创板的流动性、交易活跃度。 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明确了沪股通投资者交易上交所科创板股票的适当性要求,即通过沪股通参与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交易的仅限机构专业投资者,机构专业投资者的范围按照香港相关规则规定执行。 对此,傅子恒表示,科创板先向机构投资者开放体现出一定的谨慎性,具有合理性。“毕竟科创板上市的规则不同于主板,比如财务业绩要求都较主板宽松,对其分析也就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性。” 科创板股票正式“加盟”沪港通优化了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扩大沪港通股票范围。上交所强调,下一步将继续优化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吸引外资参与A股市场,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责任编辑:王晨曦)
2月1日,12只科创板个股正式“加盟”沪港通。 “自沪深港通开通以来,北上资金已逐渐成为A股市场中的重要力量,目前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已超过1.2万亿元,未来资金长期净流入的趋势大概率还将延续”。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属性,符合政策大力扶持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且关系着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未来成长空间巨大,这类公司容易受到外资青睐。因此,科创板股票被纳入沪港通,最直接的利好就是能够吸引北上资金的投资,增加相关上市公司的交易活跃度,提升流动性溢价。 9只新纳入沪港通个股 收盘价上涨 1月22日,上交所发布了新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月1日起实施。《实施办法》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沪股通投资者交易科创板股票的适当性要求,符合中国香港市场相关规则界定要求的机构专业投资者才可通过沪股通参与科创板股票交易;二是将深交所上市A+H股公司的H股纳入沪港通下港股通股票范围。同时,自2月1日起,属于上证180、上证380指数成份股及A+H股公司的A股的科创板股票正式纳入沪股通股票范围;科创板上市A+H股公司的H股及深交所上市A+H股公司的H股正式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 华财新三板研究院副院长、首席行业分析师谢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新规筛选,12只科创板个股被纳入沪港通。其中,1只属于上证180指数成份股,6只属于上证380指数成份股,5只为A+H股公司的A股的科创板股票。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整理,截至2月1日收盘,上述12只科创板个股市值总和超过5600亿元。其中,最小市值超过100亿元,最大市值接近1000亿元。此外,12只股票中,有9只股票2月1日收盘价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科创板股票 纳入沪港通权重将加大 2月1日下午14时左右,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分别致电上述1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的2家。其中一家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期已有很多境外机构致电咨询,感觉自1月22日后咨询频率明显增多。不过,由于今天是被纳入沪港通的首日,所以暂不清楚公司股票受境外资金的认可度有无明显变化”。另一家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则向记者透露,“境外资金能进来肯定更好,但目前未接到境外资金认可度的相关具体消息”。 “科创板股票纳入沪港通将为科创板引入长期增量资金,流动性得以补充,长期利好科创板核心个股。”沃隆创鑫投资基金经理黄界峰向记者表示,科创板自开板以来,部分优质赛道和核心标的经过较长时间整理,估值已具备明显优势,对于长期资金具有较大吸引力。 “预计未来科创板股票纳入沪港通的权重会越来越大”,玄甲金融CEO林佳义告诉记者,不过,上市公司是否具备配置价值,还要从其基本面进行性价比评估。建议投资者保持更大耐心,等待有足够高安全边际时再考虑配置。 方信财富投资基金经理郝心明向记者分析称,外资更看重上市公司价值和行业格局,科创板股票纳入沪港通之后对细分行业龙头形成利好,尤其是科创板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新兴产业有望获得外资青睐。 《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在《实施办法》发布后,有不少投资者到上证e互动等平台就“沪港通”留言询问。有部分投资者向已“入选”的上市公司再三确认,“贵司纳入沪港通是否属实”;也有部分投资者力荐未“入选”的上市公司申请纳入沪港通,“港资会认真挑选优质的小市值公司进行价值投资,这也将成为很多投资者的选股参考,建议贵司赶紧行动起来”…… 科创板有望吸引 更多优质企业 谈及12只科创板个股被正式纳入沪港通对科创板的意义,谢彩认为,将带来四方面的影响。第一,此举方便中国香港及境外合格投资者投资科创板股票,分享国内科创企业成长红利。第二,此举将为相关科创股票带来增量资金,有利于提升市场交易活跃性和流动性。第三,此举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及对外信息披露将需要满足境外投资者需求,有利于督促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和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第四,此举带来的示范效应,将会吸引更多优质科创类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为我国科创企业长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在董忠云看来,外资的持续进入对于科创板的流动性、机构投资者占比与国际化水平都具有提升作用。上述诸多利好将提升科创板的整体价值,结合科创板注册制及交易制度方面的诸多特点和优势,未来有望吸引更多优质科创类公司在科创板上市融资,这又将为科创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进而形成上市公司、投资者、科创板等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晨曦)
22日,教育部举行发布会。会上透露,目前,全球有70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中文水平考试)、YCT(中小学中文考试)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4000万人次,这表明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原标题:蚂蚁再下架互联网产品!互联网金融行业或全面纳入监管 2020年蚂蚁没能撼动大象,倒是走了不少背字,上市成了泡影不说,也一而再再而三成为反面典型上了热搜,这不,今天又爆出蚂蚁金融下架互联网存款的产品。 其实最近两年,不光是蚂蚁感受到风口的风有点冷,其他的跟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公司都挺冷。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还有么?还是就此戛然而止? 金融是根本,不能任性而为 关于互联网金融,这个风口还在不在,未来是吹冷风,还是吹暖风?其实最近一系列的高层释放的信号已经很明确。 P2P清零 蚂蚁上市暂停 要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问题 无现金社会要慎重 要关注社会上老年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 等等吧,最近的热搜,这些消息或标题都能看得到。 互联网金融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必须要纳入监管,这其实是这一系列热搜背后的应有之义。 为什么对于金融产品,在互联网的这个模式下会被格外关注呢? 其实要搞清楚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金融业是根本,是核心,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在民营。 不难发现,以蚂蚁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大多以民营公司为主,过去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事情。 譬如网贷,是解决了一些人用钱的需求,但是高利贷,不纳入征信,呆坏账的问题非常突出,监管管不到,因为无法可依,行业合规都是空谈,规模还非常巨大,这样的体系如果不进行整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金融不出问题则以,出了问题,就没有小问题,是想一个上万亿规模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如果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社会风险有多大? 以蚂蚁金融为例,花呗,借呗的钱都是资产证券化从银行借来的,规模上万亿之巨,一旦产生规模不可控的呆坏账风险,银行体系势必受到严重的冲击。 因此,只要涉及金融,就不可能,也不应该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任性而为。 互联网金融,要做模式创新,而不是喧宾夺主 银行依旧是金融体系的基石,银行首要关注的是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可以去进行模式创新,这应该是互联网金融运行的主线。 譬如说,移动支付数字货币,可能让ATM的日子不好过,但说到底,只是改变了货币的介质,就像古代用银子,现代用纸币,未来用数字符号,那么这个是没问题的,这是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再比如,现在的证券业,证券交易早已经实行了线上交易的模式,模式只是改变了交易者的交易场所,原来去营业部,现在用电脑手机操作,但是核心的风控逻辑是不变的。 多主体参与金融业,还是要界定清楚主次从属,在金融改革的方向上来说,适度允许民间资本参与介入,的确能够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思路,譬如大数据风控,客户画像等等,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原有的风险控制进行的一个补充和升级,基本的逻辑不能变。 尤其是一些公司,不能因为自己的规模越做越大,就开始站到传统金融业的对立面,这是很危险的行为。 不管是处于根本地位的银行业,还是积极发展的互联网金融,都应该是大金融体系之下的一个互补结构,银行的步子小一点,稳健一点,互联网金融适度惠及银行普及不到的人群,搞模式创新,最后给银行提供新的借鉴。 一旦喧宾夺主,互联网金融要去干掉传统金融,那就本末倒置了,国家的金融风险就会急剧放大。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未来,互联网金融全面纳入监管是可以预见的,应该纳入,也必须纳入,应该在统一的规则下,允许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适度竞争,差异化发展。 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大方向,所以说,这个风口还在,只不过要进行整理,修正,杜绝前几年风险急剧放大的情况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