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彻底成为历史。 回顾这令人百感交集的一年,除了疫情,我们听到最多的词语大概就是促消费了。为了提振经济,从中央到地方都不约而同地将“促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抓手,很多人也都见证了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记住了消费券、内循环等关键词。 即将到来的2021年,消费市场又将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呢?我们不妨做一番展望。 一 增长将成全年核心基调 众所周知,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节奏。为了防控疫情,一季度全国居民大面积居家隔离,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交通运输管控措施,导致一些地区物流不畅,影响了消费的实现,部分企业的复工复产有所延迟,消费品供给受影响,市场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种种原因,致使消费增速骤降。 此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日渐稳定与持续向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稳步推进,国人的跨省流动也不再受限,国民经济运行日益回归正常轨道,消费增长势头不断恢复,8月份就实现了社零当月同比增速的由负转正,累计同比的负增长幅度也在不断收窄,航班的班次也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水平,既彰显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又反映出国人消费的巨大潜力(见图1、图2)。 那么,这种良好的势头会在2021年得到进一步延续吗?在我看来,除非再度发生极端情况,否则答案将是毫无悬念的肯定。 经过了一整年的历练,我们已在疫情防控上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即便是国内零星病例依然时有发生,我们每次也都能够迅速掌控住局势并将其扑灭,况且疫苗已经问世并推广,因此国内再度大面积爆发疫情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就为后续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人们不用再像2020年春节期间那样大面积隔离,商场、餐馆、影院都不用再停业,物流也不会再度大量积压……当疫情不会对消费场景和生产活动造成强限制之时,消费的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此外,还有三股力量在推动消费市场的提振: (1)需求方面:居民消费需求企稳,信心不断修复。 国民经济的回暖,带动了国人收入增速的反弹。从数据上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已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了由负转正(见图3),同时人们的消费者信心以及对后续市场走势的预期都在日益改善,这将为消费需求的稳定与消费潜力的释放打下基础。 (2)供给方面:新业态有望继续引领新消费。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2020年线上消费呈现象级崛起之势,从生鲜电商、直播带货、在线拼团,到短视频娱乐、游戏、线上教育、线上医疗问诊、远程办公,各种场景悉数“触网”。现象的背后,是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的提速,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是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也是消费增长新动能的展现。 如今,借着“新基建”的东风,消费市场的数字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再叠加线上线下融合进程的全面提速,智慧供应链正不断整合,各种新业态与新模式都在蓬勃发展,国人新的消费习惯也日益养成,这些都会给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可以预期的是,2021年新消费将继续扮演消费“压舱石”的角色。 (3)政策方面:政策利好不断涌现。 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并着力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激发国人消费潜力的释放,而正如前文所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促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抓手。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重申了消费的重要地位。随着前期政策的逐步兑现,消费市场势必继续繁荣。 一言以蔽之,“增长”将会成为贯穿整个2021年消费市场的核心基调。 二 免税消费引导消费回流 元旦假期刚过,一则新闻引来了市场高度关注: “今年元旦假期期间,海口海关共监管销售离岛免税品66.9万件,购物人数7.6万人次,销售金额5.4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00%、80.9%和195.16%,创历年元旦假期新高。” 数据揭示了免税经济的巨大能量,以及海外消费回流的事实。 出于种种原因,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可选择的情况下,都热衷于把钱花到海外去,这在奢侈品消费领域表现尤甚。 连续多年,我国都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根据贝恩的《全球奢侈品市场跟踪》,2019 年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销售规模约为2810亿美元,其中有35%的份额来自于中国居民,然而超过七成的奢侈品消费都是在境外完成的,包括服饰、香水、箱包、珠宝、手表等等。大量的海外购物不仅造成了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还消耗了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更是加剧了消费外流之势。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奢侈品的关税率较高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国内外价格差异普遍较大,海外更为友好的价格也就成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目光的最大筹码。 不过换个角度看,若是能通过某些有效措施来真正改善奢侈品在国内的售价和丰富程度,那么这部分外流的消费是很容易留在国内的,这种消费的“转移”自然要比一味地“挖掘”国内消费更加容易。 在此背景下,免税经济站上了风口:由于免征了进口海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免税商品普遍要比百货公司相同商品的价格低30%左右;同时,免税商品均为国际著名品牌,都是从各国际品牌供应商直接采购,具有正品保障;商品主要门类包括烟草制品、葡萄酒及烈酒、香水化妆品、时尚品及配件、腕表珠宝及高级书写工具、糖果及食品、旅行用品等等,结构上同外流的海外消费结构也更加接近。 因此,通过积极布局国内免税行业的发展,采取增加免税店数量及免税商品种类、提升免税购物限额等措施,能够精准锁定特定的消费人群并为之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而且不会对全国零售体系及生态造成较大规模的冲击,堪称是承接海外消费回流的最有效的抓手。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2020年,我国大力推动海南免税政策的落地,通过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等方式来降低商品价格;而在“国内大循环”的发展基调下,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又经数轮调整,优惠力度更上一层楼(见下表),也大大激发了国人前去购物的热潮。 除此之外,免税牌照的放开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长期以来,我国的免税业务都是由国家专营管理,采用的是牌照准入制,企业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具备开展免税品业务的经营资格,开设新的免税店网点同样需要征求有关部门的审批,免税品则是由免税商店的经营单位统一进口、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再加上免税牌照数量的稀缺,既不利于市场竞争,也不利于运营水平的提升。 不过,这一局面已经有所转变。 就在2020年6月9日,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已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企业性质,王府井集团同此前几家企业相比均有不同,反映出国家对免税资质审批条件和方向正在改变,也表明了我国免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以及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加强,而基于自身强大的门店布局,及其在品牌商资源、消费场景、运营经验等领域的积累和优势,王府井集团很有可能会在免税店上发力——这可是又一片浩瀚无垠的蓝海。 一边是海外疫情依然严峻,出国旅游人次急剧下滑,曾经外流的消费都将转移至国内,一边是免税政策的逐渐放开,免税店或将踏上发展快车道。这些对于消费市场来说都是好消息,且看免税经济如何在2021年大展拳脚。 三 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疫情期间,市场上涌现出了不少关于“消费降级”的讨论。不过在我看来,国人消费升级的步伐并没有因为疫情的到来而有所停止或是倒退,只因消费升级的内涵被很多人误读了。 判断消费是否升级,应立足于考察消费者福利是否得到提升;而所谓的“消费者福利”,除了包括人们熟知的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的优化等内容外,还应涵盖消费品质的提升、消费内容的丰富、消费形式的多样等多个范畴。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研究报告,使消费者福利提升的作用机制有二:一是居民收入增加而引致的“财富效应”,二是科技进步促使生产曲线变化,进而引致居民消费选择与消费方式变化的“进步效应”(参见图5、图6)。各种复杂的消费升级现象与市场行为,基本都可以从中找到合理的解释,而这也告诉我们,仅从商品价格或质量来判断消费的升级或降级,都是有失偏颇的。 不难发现,当前国人的消费升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来,品质消费需求旺盛。 疫情爆发,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健康教育,广大消费者对于健康消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无论是产品使用上还是生活方式上,消费者普遍对带有健康、安全、品质等属性的选项格外重视。于是我们看到了,能够减少疾病、符合营养健康长期需求的商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生鲜类食品备受追捧,健康家电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全民体育运动兴起使得健身器材热销,这些都是“升级”的表现。 与此同时,偏高端领域的消费需求依然强烈。从数据上看,代表高品质消费的化妆品、通讯器材、金银珠宝等品类,零售额当月同比增速基本都显著高于社零总额(见图7),更加佐证了国人整体的消费升级态势。 二来,消费心智愈发成熟。 经历了疫情,部分人开始重新思考财富的意义,消费也随之变得更加理性,越来越注重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也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品质和性价比:原本就崇尚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者变得更加坚定,而之前还在追求个性化商品与名牌的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对品牌溢价的执着——这有些类似于日本的“第四消费社会”,即回归消费的真谛,看重商品本身,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性化和高端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受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经历的感染,国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得到强化;同时在“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思路下,我们将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寻求发展,这些对于本土品牌的崛起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一轮国货潮已经在路上。 在消费升级的倒逼之下,“品质革命”在2021年势必会进一步提速,而这也将带动产业端的全方位升级,包括产品研发、创意设计、性能把控、产品包装、市场营销各个环节;与此同时,本土品牌也将会快马加鞭地迎头赶上,更加注重商品质量与价值创造,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并有望在抢占未来市场和产业竞争制高点上大放异彩。 这些,都将为2021年我国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持续赋能。 四 跨境电商迎来机遇 虽然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却给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创造了机会,理由有三: 首先,是中国出口持续回暖,产能正在弥补海外缺口。 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出口数据可以佐证这一点。Wind数据显示,自2020年第三季度起,中国的货物出口当月同比一直都呈正增长态势,反观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的出口,尚不能彻底摆脱疫情的困扰(见图8)。 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部分行业的停摆引发了明显的产能缺口,而由于中国经济率先走出泥潭,产能持续复苏,故而全球订单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集中涌向了中国,进而带动了出口的增长。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年前10个月,我国机电产品、纺织品、塑料制品和家具的出口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3.8%、34.8%、18%和7.9%。 其次,是海外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习惯得以形成。 当前,海外各国抗疫之路依然艰难漫长,很多无法出门的消费者不得不更多地诉诸于互联网,由此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他们的线上消费习惯,这从亚马逊公司的财报中可以窥探一斑。 数据显示,2020年Q3亚马逊营收达到961亿美元,与2019年Q3的700亿美元相比,大幅度增长了37.3%;其中,在线商店的净销售额为483.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占总净销售额的一半;净利润为63.31亿美元,同比增长197%。 而statista数据也表明,2020年来,Amazon.com访问次数(台式机和移动设备)呈持续上升趋势,9月访问量达24.37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4%;沃尔玛线上购物平台9月访问量也达到了3.86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2%。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海外消费者消费行为自线下至线上转移的趋势。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全球疫情防控工作的长期持续,海外的线上消费也将变得常态化,就像2003年我国非典过后,线上消费方式得以沿袭并发展壮大一般。 最后,是海外电商的渗透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不妨以中美两国为例来加以对比。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在家用电器、消费电子、酒饮、服装与鞋类、美容与个护、包装食品、宠物护理多个领域的电商渗透率均显著高于美国(见图9),而差距的另一面,恰恰是提升空间的客观存在。 上述三个方面,正是利好我国跨境电商的重要因素。事实上,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在欧美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已经颇为完善,外汇支付、境内外仓储物流、转运清关等环节都已较为成熟,而借助此次疫情的东风,海外消费市场的电商渗透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为中国商品的出海提供了机遇。 其实,我们已经尝到了其中的“甜头”。以家居板块为例,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2020年9月,国内某大型电商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上的订单和收入均呈爆发式增长,其中大件家具销售额同比暴涨3倍,居家办公椅在欧洲销售额暴涨500%,沙发销售额同比上涨超200%,大型室内灯具上涨超50%,紫外线杀菌灯同比增幅近200%;另外,该电商平台国际站数据也显示,截至10月下旬,家具行业交易额同比增长191%,支付订单数同比增长112%。行业出口需求火爆,许多工厂订单已经排到年后…… 2021年的跨境电商会逆势崛起吗?拭目以待。 五 结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或许有人会觉得本文的展望有些偏乐观,但我想说的是,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小池塘,既然是大海,就会既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巨浪,有挑战,也有机遇。纵然狂风骤雨能掀翻小池塘,但却无法撼动大海分毫,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任何艰难险阻我们都挺过来了。更何况,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即便如此艰难,我们依然有希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展望2021年,我们不是更应该充满信心吗? 当然,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奋斗。2021年,让我们携起手来,一同加油!
格力地产昨晚公告,其董事长鲁君四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鲁君四因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违法行为被立案调查。 格力地产表示,在立案调查期间,鲁君四可以正常履职,公司董事会亦可以正常运作。“该事项尚不会影响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公司经营管理、业务及财务状况正常。” 公告未披露鲁君四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具体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鲁君四生于1966年,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2008年6月20日至今任格力地产董事长,2009年11月至2017年6月兼任公司总裁。2014年3月至2020年1月任珠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1月至今任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格力地产于2009年借壳上市,前身为西安海星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海洋经济、口岸经济、生物医药,加上正在重组的免税业务,是目前格力地产的业务构成。同时,公司也是粤港澳大湾区为数不多业务多元化的区域房企。 今年以来,格力地产积极谋求发展机会。其中,拟通过并购涉足免税店这一跨界之举,是公司的重头戏。 回溯公告,格力地产5月8日收盘后停牌筹划重大事项,5月23日披露《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25日复牌后开启连涨模式。据最新预案,公司拟以4.3元/股价格,向珠海国资委和城建集团共发行26.55亿股并支付8亿现金收购珠免100%股权,交易对价约122.15亿元。 在“免税店概念”加持下,格力地产股价复牌后曾连拉八连板。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停牌筹划上述并购之前,股价有所异动。上交所在6月4日发函问询预案具体事宜,并要求公司自查前期提交的内幕信息知情人名单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内幕交易情况。不过,格力地产在6月18日的回复函中表示,不存在公开或泄漏相关信息的情形,亦不存在利用本次重组的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或操纵市场的情形。 昨日,公司又披露了一则简单风险提示公告:由于董事长鲁君四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购买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事项可能存在被暂停或终止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格力地产宣布已完成与珠海市免税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免税”)重组所涉及的审计、评估工作,重组事宜又进一步。 格力地产是大湾区为数不多、已业务多元化的区域房企,目前已已布局地产、口岸、海洋、金融、旅游、酒店,以及正在重组的免税业等多类业务。 但格力地产多元化业务虽不断增长,却营收贡献较少。还在路上的免税牌照,能为格力地产带来多少实际收入,也尚需观察。 目前,地产业务依然是格力地产业绩的最大支撑,近年来表现较弱。伴随着近期关于房企融资“三条红线”的消息不断清晰,格力地产连踩“三道红线”,还承受着较大债务压力。 重组珠海免税,斥资16亿元三亚拿地 格力地产搭上“免税快车,并开始“真金白银”的投入,始于今年5月。 5月12日,格力地产公告拟购买珠海免税100%的股权,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消息一出,仅5月25日复牌到6月3日期间,格力地产就连收8个涨停板。 格力地产重组珠海免税,并不奇怪。格力地产与珠海免税集团同属珠海国资委全资控股企业,该资产重组为同一控制人下的企业合并。 “重组珠海免税,公司现有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强化,并发展成为以免税业务为特色的大消费产业、发展可期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及坚持精品化路线的房地产业三大板块为核心的大型上市公司。”格力地产曾表示,免税业务与其现有的消费板块业务可互相补充。 珠海免税成立于1987年,是全国最早开展免税品经营业务的企业之一。其全资拥有免税、有税、保税(跨境)三大业务运营管理实践经验的国有独资企业,旗下有7家口岸免税店、1家机场免税店。 2018年至2019年,珠海免税的营收分别为22.56亿元、26.6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3亿元、9.44亿元。 重组珠海免税集团尚未尘埃落定之际,格力地产又先后祭出两个大动作:下海南拿地和进贵州签约茅台置业,进一步布局免税市场。 9月7日,格力地产通过下属全资子公司珠海合联,从华润、金地、招商局等央企手中,斩获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凤凰海岸单元控规地块。 格力地产表示,本次竞得的地块拟用于建设滨海高端旅游零售商业项目,并引入世界知名的高端商业运营品牌商、具有海南离岛免税资质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拿地格力地产耗资16.51亿元,占其2020年上半年收入的五成以上。这也是格力地产近年来纳储有所减缓之下,少见的“高调拿地”。 格力地产2019年年报显示,其仅在珠海、重庆及上海三地开发投资项目,持有待开发的土地区域仅有珠海、重庆两地。截止2019年末,格力地产土地储备从2017年的172.86万平方米,降至期末的105.83万平方米。 16亿三亚拿地之后,9月21日,格力地产又与茅台集团置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涉创新供应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重点增强茅台集团和格力地产及珠海免税集团业务的互补性。 “就目前而言,格力地产免税生意只欠两样东西:重组最终审批通过和珠海免税拿下海南第四张免税牌照。” 一位长期研究免税业的业内人士对搜狐财经表示,收购珠海免税集团,契合格力地产多元化发展思路,及转型之下业绩增长的需要。 7年转型之路,多元化业务收入占比升至10% 格力地产于2009年借壳上市,前身为西安海星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硬件产品、电子通讯器材及设备开发等。 多元化布局,则始于2013年。彼时,格力地产提出“从房地产建筑商到城市综合运营商“”的转型目标。打造“房地产主业、特色海洋经济、特色口岸经济”三大板块产业。 至2015年,格力地产最终确立“房地产业、口岸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并行发展”的“3+2”产业格局。 同年,格力地产正式脱离格力集团,纳入国资平台--珠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为珠海市国资委旗下的上市公司。 彼时,格力地产录得营业收入25.45亿元,同比增长73.56%;净利润13.71亿元,同比增长337.72%,扭转2014年的下滑局面。 但之后的三年,格力地产的发展却遭遇了桎梏,业绩近乎原地踏步。 2016年至2018年,格力地产分别录得营业收入31.2亿元、31.3亿元、30.78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2.67%、0.27%、-1.65%。 同期,格力地产净利润为6.01亿元、6.24亿元、5.13亿元,处于下滑态势。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直到2019年,格力地产业绩有所反弹。当期录得营收41.93亿元,同比增长36.19%;净利润5.26亿元,同比增长2.66%。 其中,新开拓的“受托开发项目”和“渔获销售”业务营收分别为13.04亿元、3.34亿元,同比增长154.10%、1226.44%,直接拉动2019年整体业绩提升。 多元化布局之下,2016年至2019年,格力地产房地产收入由30.19亿元降至23.47亿元,营收占比由96.71%降至55.98%。 同期,非房收入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05.75%。至2019年,格力地产非房收入已达18.46亿元,已达当期房地产收入的78.6%。 进入2020年,得益于房产板块与海洋经济两大板块结合,直接拉动其整体业绩。 上半年,格力地产录得营业收入29.78亿元,同比增长11.61%;净利润4.22亿元,同比增长3.5%。 其中,房地产板块录得营业收入26.79亿元,同比增长111.66%;渔获交易销售金额1.79亿元,同比增长367.92%。 图片来源:搜狐财经 不过,其他收入虽然增速强劲,但对格力地产收入贡献仍十分有限。2020年上半年,格力地产非房收入合计2.99亿元,营收贡献比为10.04%。 格力地产的业绩支撑仍依赖房地产业务,最近三年至最新一期,该板块毛利率维持在36.38%至42.41%之间,明显高出其他业务板块。 中期财务费用增幅264.97%,净负债率214.84% 房地产主业占比下降,多元化布局未开花结果,格力地产难免“尴尬”。 而随着营收增长,2002年上半年格力地产的销售、管理及财务费用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2020年上半年,格力地产销售费用达7682.9万元,同比上涨71.89%;财务费用达1.44亿元,同比上涨264.97%。 更为棘手的是,格力地产的现金流存忧。 2016年-2018年,格力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连续3年为负数,净流出均在12亿元以上。2019年这一数据终于转正,为17.25亿元。 今年上半年,格力地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0.3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9.34%。格力地产在半年报中表示,主要是支付工程款增加所致,公司短期同比借款激增。 截至2020年6月30日,格力地产短期借款1.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5.23%;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2.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4.82%。 目前,格力地产负债率仍然较高,需要持续的降低负债。 以格力地产截止2020年6月30日之财务数据计算,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5.5%,净负债率为214.84%,现金短债比为0.34。 参照近期媒体报道的房企融资“三条红线”相关要求,格力地产面临超过“三条红线”的风险。 具体而言,在“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大于70%”这条红线下,格力地产需要减少负债规模18.55亿元。 在“净负债率不大于100%”这条红线下,格力地产总体债务规模需要减少至108.05亿元,减少有息负债94.96亿元。 在“现金短债比大于1倍”这条红线下,格力地产需要降低48.89亿元规模的短期债务。 总体来看,格力地产三条红线中踩了3条,其中红线2下的降负债规模最大,达到94.96亿元。 这意味着格力地产的三项指标均超过了红线,未来若想达标,格力地产需缩减债务规模超近百亿元。 针对重组珠海免税与“三条红线”等话题,搜狐财经致电致函格力地产,其表示重组事宜正积极推进中,一切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公司目前经营正常,无应披露未披露事项。
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荣延松29日指出,海南目前正在海口、三亚、儋州、万宁、陵水等市县规划建设高端免税购物项目。 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荣延松29日指出,海南目前正在海口、三亚、儋州、万宁、陵水等市县规划建设高端免税购物项目,在全岛合理规划零关税的日用品经营店,形成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共存格局,打造经营主体多元、消费层级丰富、消费种类覆盖范围广、价格优惠的国内一流购物环境。(海南日报)
9月25日上午,北京王府井免税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根据天眼查显示,北京王府井免税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7月6日,注册资本5亿元,为王府井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免税商店;销售日用品、汽车、医疗器械(限I、II类)、家用电器、服装、电子产品、珠宝首饰、工艺品;零售药品等。 据悉,王府井集团将在全国推进免税业态落地,发展口岸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三种类型的免税店。重点放在北京区域,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的免税店已基本成型,市内免税店正在选址,还计划在北京环球度假区打造免税、奥莱、购物中心一体化的商业综合体。 今年6月,经财政部等有关部委批准,授予王府井集团免税店商品经营资质,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企业第一家具有“有税”与“免税”经营资质的企业。 据了解,王府井集团将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离岛免税、口岸免税和市内免税项目。北京包括机场店、市内店都在积极推进当中;还将借助海南自贸港战略契机,在海南布局离岛免税业务。同时,将积极拓展在国家已允许开设市内免税店的城市,如西安、成都等开设市内免税店。在免税店业态方面,将在同一商业体中设立有税业务和免税业务并行。 未来王府井将打造“有税+免税”的双轮主营业务驱动,形成5+2业务模式,包括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市、免税五大业态和自营、电商。
免税经济接连迎来诸多利好。 近日,北京关于“优化市内免税店布局,统筹协调在机场隔离区内为市内免税店设置离境提货点,落实免税店相关政策”的方案已获得高层原则同意。而海口海关刚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两个月以来,免税购物金额高达55.8亿元,同比增长221.9%。 事实上,进入2020年以来,免税经济的热度一直不减,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码布局。例如,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免税体系;而后,上海、广东、湖北等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文件来支持免税经济的发展。 背后深意,值得深思。 1 消费,既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而在当前“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又是扩大内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地位之重要性日益凸显。 如今的后疫情时代,促消费同样是恢复经济的重要抓手,举国上下各界人士都对消费市场的提振格外重视。具体实践中,从发放消费券、支持夜经济,到举办主题购物节、拓展新型消费业态模式,种种举措的核心目的都是激发出民众消费热情,以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来带动各行各业复苏与国民经济回暖。 不过,是否愿意花钱,终归是由消费者自己决定。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人们普遍在收入水平、市场预期和消费信心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日益向好,但消费端的复苏进程依旧显著慢于生产端(见图1)。 就在此时,我国居民在海外消费的持续增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公开数据显示,2012~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2.1万亿元一路增至10.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见图2),这从侧面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居民不是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而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宁愿把在国内挣的钱花到国外去,消费外流现象也因此变得较为严重。 这当中,奢侈品消费占据重要地位。连续多年,我国都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根据麦肯锡《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2018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到7700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3,而其中超过7成的奢侈品消费是在境外完成的;消费品类主要集中在服饰、香化、箱包、珠宝、手表等。大量的海外购物不仅造成了每年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还消耗了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 海外消费规模之所以如此巨大,除了国人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购买力不断增强外,原因还在于国内消费市场供给结构不尽合理,高端商品市场发展不够充分,未能有效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这部分消费者“舍近求远”地转向国外消费。而在奢侈品方面,由于关税率较高等客观因素,国内外价格差异普遍较大,海外更为友好的价格也就成为了导致消费外流的核心原因。以海蓝之谜精华面霜为例,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的售价普遍为2680元/60ml,海外官网价格则为335美元/2OZ,大约相当于人民币2290元/60ml,差异立显。 如果能通过某些有效措施来真正改善奢侈品在国内的售价和丰富程度,那么这部分外流的消费是很容易留在国内的,这种消费的“转移”自然要比一味地“挖掘”国内消费更加容易,而回流的消费既能壮大国内消费市场,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又能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的动力。 正因如此,近些年决策层一直都特别重视引导海外消费回流。而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肆虐海外,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出入境旅游很可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较为低迷,这对于引导海外消费回流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时机。 于是,免税消费站上了风口。 2 为什么是免税行业? 我们知道,价格差异是海外奢侈品消费规模暴涨的主要原因,而免税商品具有天然的价格优势。由于免征了进口海关税、进口环节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免税商品普遍要比市内百货公司相同商品的价格低30%左右。同时,免税商品均为国际著名品牌,都是从各国际品牌供应商直接采购,具有正品保障;商品主要门类包括烟草制品、葡萄酒及烈酒、香水化妆品、时尚品及配件、腕表珠宝及高级书写工具、糖果及食品、旅行用品等等,结构上同外流的海外消费结构也更加接近。 因此,通过积极布局国内免税行业的发展,采取增加免税店数量及免税商品种类、提升免税购物限额等措施,能够精准锁定特定的消费人群并为之提供更为丰富的消费选择,而且不会对全国零售体系及生态造成较大规模的冲击,可谓是承接海外消费回流的最有效的抓手。 这当中,最具想象空间的当属市内免税店。 一直以来,我国的免税店主体都是机场/口岸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相当规模的国内出境人员只能选择在机场的免税店进行购物消费,或者专门跑一趟海南离岛免税店。以机场免税店为例,有数据表明,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出境机场免税店销售收入就占了全国免税销售总收入的近50%;反观市内免税店,其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来自中出服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仅有13家市内免税店,且多数仅供持有国外/境外护照或通行凭证人员出境购买,销售额占比还不到整体的1%。 值得一提的是,与机场免税店相比,市内免税店至少具有两大优势: 其一,机场距离市区较远,而且受赶赴机场、办理登记手续、安检等环节的影响,旅客常常无法预留太多的机场免税店购物时间;市内免税店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业区,距离城市居民更近,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予顾客极大的便利度和友好度,购物时间更加充裕,大大减轻他们的各方面成本负担; 其二,机场场地寸土寸金,租金往往偏高,这便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免税店的经营面积,也限制了店内的商品品类;市内店铺则具有更低的租金优势,从而可以提供更加宽敞的展区面积,容纳更加丰富的商品品类,对顾客购物体验的提升效果立竿见影。 在市内免税店方面,践行得最为成功的国家是韩国。 早在1979年,韩国就率先推出市内免税店政策,旅客凭借护照和出境机票可在市内店购货,并在指定的保税区域(机场及港口取货处)领取。此后,随着牌照的放开与免税限额的提升,韩国市内免税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参考国海证券(行情000750,诊股)的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12月,韩国国内共运营57家免税店,其中市内免税店22家,占比接近40%。 与我国市内免税店主要服务于出境的外国人和港澳台旅客不同,韩国的市内免税店主要消费群体为准备出国的本国人或外国人,在经营过程中还通过“线下店+线上商城”、“市内购买+机场提货”、办理会员卡、“当天购”服务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提升他们的购物体验。 得益于此,韩国市内免税店的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0%,远超口岸店的5%,2019年韩国市内免税店销售规模占比更是超过80%。市内免税店的繁荣同样支撑起韩国免税市场的壮大,目前韩国占据全球免税市场份额已超过20%,并且还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可以认为,市内免税店已成为拉动韩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于我国而言,虽然市内免税店的发展态势与韩国相去甚远,但同时也意味着进步空间巨大。而今随着免税政策的放宽,我国市内免税市场将有望在购买限额、经营品类、购买资格等多个方面迎来质的提升。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仅考虑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预计2023年市内免税市场收入有望达到172.5亿元,利润有望达到34.5亿元。 市内免税店的前景,令人无比期待。 3 事实上,一些变化已经在发生。 今年6月9日,王府井(行情600859,诊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于当日收到控股股东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转发的《财政部关于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问题的通知》,授予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允许公司经营免税品零售业务。至此,王府井集团成为了继中免、日上免税行、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侨之后,我国第8个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市场热议,其股价更是直接涨停。 这一事件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长期以来,我国的免税业务都是由国家专营管理,采用的是牌照准入制,企业须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具备开展免税品业务的经营资格,开设新的免税店网点同样需要征求有关部门的审批,免税品则是由免税商店的经营单位统一进口、统一制定零售价格、统一制定管理规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再加上免税牌照数量的稀缺,既不利于市场竞争,也不利于运营水平的提升。 伴随着新玩家王府井集团的入场,以往的局面有望被打破。 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企业性质,王府井同此前几家企业相比均有不同,反映出国家对免税资质审批条件和方向正在改变,也表明了我国免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以及市场化改革程度的加强。 考虑到王府井集团旗下同时拥有百货、购物中心、奥特莱斯、超市等多个业态,门店覆盖全国各地,在品牌商资源、消费场景、运营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拥有着长期的积累和较为突出的优势,并且一直都是面向各地居民进行商品销售,预计拿到免税牌照的王府井集团很可能会依托现有优势,将免税业务集中在市内免税店业态上。想得再远一点,如果市内免税店可以对国内居民开放,购物限额能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商品品类和价格上也足够友好,那么一旦正式营业便能迅速成为新的引爆点。 有意思的是,继王府井集团之后,百联股份(行情600827,诊股)、岭南控股(行情000524,诊股)、鄂武商A(行情000501,诊股)等多家上市公司都着手开展免税经营资质的申请。不难想象,如果一切推进顺利,那么被电商冲击已久的线下门店将会真正迎来新的春天。 当然,最幸福的依然是广大消费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需要海外代购,就能在家门口买到心仪而又价格美丽的名牌包包和化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