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如何抵御受灾减产及价格下跌带给农民的风险?想弄清楚其中原理,对刚涉足期货行业的“小白”而言并非易事。但鲜活的事例,却展示了该模式真实可感的一面。 9月3日中午,当上海证券报记者冒雨来到位于桦川县梨丰乡梨树村村民陈海林家时,他正在卧室悠闲地抢着微信红包。 他的妻子苗秀云刚和乡亲们搓完麻将。她一袭红色上衣,涂着口红,显然是出门时特意打扮了一番。陈海林介绍,他今年58岁,妻子59岁,有2个儿子。在他们40岁出头时,就当上了爷爷奶奶。看着眼前这位妆容精致的奶奶,完全想不到她已和疾病缠斗多年。 2012年,苗秀云被查出患癌,初始治疗费用10多万元。种地是夫妻二人主要收入来源,年景好时一年收入仅3万元左右。彼时,2个儿子在县城打零工,供各自孩子上学。 重压之下,陈海林夫妇瞬间被“拽”到贫困线之下。苗秀云的癌症治疗进入常规阶段,脑梗塞和慢性支气管炎接踵而至。目前,一年治疗支出需要2万多元。 此外,由于国家玉米临储政策的取消,玉米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越来越大,种植收益越来越低。陈海林说,2016年开始,家中主要的经济来源玉米地也指望不上了。“不种地不行,但种了也后悔,还要赔上两三万元。” 走投无路之际,陈海林从村民口中得知了“保险+期货”试点。2018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保险+期货”试点,每年为自己的5垧地缴纳350元保费。 效果是显著的。陈海林说,去年他家的5垧地获得了2万多元的赔付。“去年内涝灾害严重,如果没有这个期货工具,我家要亏惨了。” 2019年,陈海林夫妇年收入达3.71万元,在医疗保障和“保险+期货”支持下,跃过了贫困线。 如今,在贫困泥淖中挣扎多年的夫妻二人,生活开始步入正轨。陈海林坦言,到现在都没弄明白期货是怎么回事,当初加入,只因相信“政府宣传这事儿不会让咱吃亏”。 通过积极治疗,苗秀云的身体状态逐渐好转。天晴的傍晚,她总会打扮一番,到村头赴广场舞之约。 陈海林说,等有条件了,他们还想去旅游,“不远,就去哈尔滨。”
2020年,对于基石药业-B(2616.HK)而言,是特殊的一年。今年,基石药业开始迈向产品管线2.0时代,创新研发脚步不断。另一方面,公司也将预计在年内完成十余个里程碑事件,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中包括预计在年内获批1项新药上市申请,递交5项新药上市,并完成多项数据公布。 2020 上半年:研发上市进程加快 在2020上半年,基石药业在研发管线上加快了脚步。目前,公司共计拥有30项在研产品正在进行,其中包括15项注册性试验以及11项联合疗法。2020年截至至今,公司的主要业务进展中包括:ivosidenib(IDH1)的NDA申请获批, 阿泊替尼 (KIT/PDGFRA)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的NDA递交,以及多个产品用于治疗多种适应症的数据,包括舒格利单抗(CS1001,PD-L1)针对四期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和非鳞癌)III期注册性试验达到主要终点等。 图表一:在研产品管线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1. 核心资产舒格利单抗(CS1001,PD-L1): 2020年下半年将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PD-(L)1作为新兴的广谱抗癌药,伴随着PD-1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正在逐渐成为多种肿瘤的用药选项。尽管PD-(L)1领域竞争激烈,但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PD-L1单抗只有三个,而国内尚未有PD-L1产品获批上市。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临床III期的PD-L1单抗产品一共有7个,其中本土制药公司主要包括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康宁杰瑞/思路迪的KN035、正大天晴和恒瑞医药。从研发进程上来看,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已经成为国内PD-L1的第一梯队成员,甚至是领军企业。 图表二: 中国PD-L1主要临床试验(已经进入临床III期) 数据来源:米内网,整理 基石药业的核心产品舒格利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全长抗的PD-L1单克隆抗体,与天然的G型IgG4人抗体相似,可能降低患者的免疫原性及毒性风险,主要涵盖中国每年超过55%的癌症新增病例。 目前,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已有5个适应症进入注册临床阶段。其中,进展最快的包括四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公司已于今年7月宣布其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并预计于2020年第四季度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另外,三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III期也在进行中,预计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或2021年第一季度公布注册性研究数据, NKTL已获得美国FDA的IND批准,临床试验将在美国继续拓展。 在2020年上半年,舒格利单抗的主要进展包括:公布在舒格利单抗联合含铂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临床数据;完成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食管鳞癌的临床III期首例患者给药;完成舒格利单抗联合拜耳公司瑞戈非尼的首个全球概念验证性临床研究首例患者给药。 此外,公司于近期宣布了舒格利单抗治疗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拟递交新药上市申请。主要有: 1) 在包含鳞状和非鳞状NSCLC的所有患者中,研究者评估的PFS风险比HR (95% CI)为0.5 (0.39, 0.64),p<0.0001。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的中位PFS为7.8月,安慰剂联合化疗中位PFS为4.9月; 2)亚组分析显示,鳞状与非鳞状NSCLC的患者、PD-L1表达>=1% 与 PD-L1表达<1%的患者均显示出临床获益; 3)盲态独立中心审阅委员会(BICR)评价的PFS结果与主要研究终点一致。其他次要终点数据也支持主要研究终点结果 ; 4)舒格利单抗联合化疗的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舒格利单抗是国内首个证实联合化疗显著改善中国NSCLC患者PFS的抗PD-L1单抗,并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联合化疗同时获批鳞状和非鳞状NSCLC一线治疗的抗PD-L1单抗。另外,舒格利单抗还将拥有5项关键试验,包括3期NSCLC、一线胃癌、一线食管癌和rr ENKTL(2020年8月获得FDA的IND),并拓展到美国。这一振奋人心的进展将进一步推进舒格利单抗的研发,并对基石药业持续推进商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2. CS1003(PD-1)和CS1002(CTLA-4)其他两大骨干药物 CS1003是人源化的IgG4亚型的抗PD-1单抗,具有同时识别人和小鼠PD-1的独特优势。根据中国I期桥接临床数据显示(2019年CSCO年会中公布),CS1003(PD-1)单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均观察到了抗肿瘤活性。 2020年7月,CS1003用于治疗肝细胞癌上被FDA授予孤儿药资格,与已上市和在研PD-1抗体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化优势。目前,CS1003的临床I期试验正在澳洲、新西兰和中国同步进行,CS1003联合Lenvatinib一线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III期注册试验研究也正在入组。 CS1002是全长全人源IgG1亚型的抗CTLA-4单抗,根据2019年CSCO公布的数据显示,CS1002(CTLA-4)治疗耐受性良好,有可能成为继ipilimumab(中国未上市)之后,下一个疗效突出的CTLA-4抑制剂。CS1002(CTLA-4)在2019年12月完成临床I期首次患者给药,并在2020年1月在澳洲进行与CS1003(PD-1)联合治疗实体瘤换成的临床I期试验剂量递增部分中实现首例患者给药,目前已经处于针对多个癌肿的计量扩增队列研究中,使得公司在这一联合治疗方案中处于领先地位。 3. TIBSOVO®(ivosidenib):同类首创,外部合作重要产品,在中国台湾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TIBSOVO®(ivosidenib)是Agios公司开发的一种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酶的口服靶向抑制剂,为同类首创的IDH1抑制剂,成为目前唯一一款获得美国FDA批准针对IDH1突变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疗法。 基石药业在与Agios的合作中,主要负责在中国进行IDH1m R/R AML的研发和商业推广。2019年11月公司已经在中国完成首例病人给药。目前,公司已经在中国台湾地区获得了ivosidenib用于治疗携带IDH1m的成年 R/R AML患者新药申请的批准,并预计于2020年下半年获得上市许可。另外,基石药业于2020年上半年获得了ivosidenib在新加坡的商业开发权益,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在新加坡递交NDA申请,进一步拓展产品的商业版图。 作为目前中国市场唯一一种正在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IDM1m抑制剂,ivosidenib未来有望治疗包括AML(已进入临床)、iCCA(已进入临床)、MDS(已进入临床)、软骨肉瘤(已进入临床)、CRC、前列腺癌、B-ALL、黑色素瘤、GBM、LGG等肿瘤领域,并有望在大中华地区为基石药业带来可观收入。据测算,携带IDH1突变的中国新增初诊病例每年超过3万人。 图表三:TIBSOVO®研发进展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4. Pralsetinib(RET):潜在同类首创,已提交美国FDA新药上市申请 Pralsetinib(CS3009)是Blueprint 公司开发的口服、强效、高选择性的RET抑制剂,可能成为潜在同类首创RET抑制剂。基石药业(02616.HK)拥有pralsetinib在大中华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据测算,携带RET突变的中国新增初诊病例每年超过7万人。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7月,罗氏与基石药业的合作伙伴Blueprint就pralsetinib达成了一项17亿美元的合作,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生物制药合作项目,并对产品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重要的肯定。整体来看,2020上半年,pralsetinib获得多项重大进展,其中包括:(1)pralsetinib在用于治疗RET基因变异甲状腺癌的临床I/II期ARROW研究数据中,客观缓释率(ORR)达到60%,其中90%的患者达到18个月的持续缓解,预计将在2020年第二季度向美国FDA提交针对该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2)pralsetinib在既往未接受治疗的RET突变MTC和RET融合甲状腺癌患者中,客观缓释率(ORR)分别达到74%和89%。(3)pralsetinib已完成向美国FDA提交用于治疗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上市申请。(4)pralsetinib向美国FDA提交用于治疗晚期RET突变和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的新药上市申请。 另外在2020年7月,公司宣布pralsetinib在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中国患者中的注册研究达到预期效果,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这为公司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布局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品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RET抑制剂,结合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的发展可期。 除此之外,基石目前已经在中国完成了RET 突变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队列的招募,RET融合阳性NSCLC一线治疗注册队列的招募,并已对首位受试者给药。同时还在招募患者进行其他肿瘤类型的篮子实验。 图表四:pralsetinib在研产品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总体来看,基石药业的几款肿瘤免疫及精准治疗产品所覆盖的癌症范围,都属于高发的大适应症。例如,在肺癌领域,公司的核心产品舒格利单抗的有用于治疗四期、三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以及pralsetinib针对的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据GBI Research数据统计显示,全球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市场规模在2021年将增长至109亿美元,而非小细胞肺癌在中国也是高发肿瘤种类。 另外,公司的早期临床研究也在顺利推进中。如针对中国的高发癌肿肝细胞癌,公司在研的fisogatinib(CS3008,FGFR4)正在参与针对TKI初次治疗的肝细胞癌全球实验的中国部分,同时在进行联合舒格利单抗的一线肝细胞癌治疗试验。7月公司启动CS1003与lenvima(lenvatinib)的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全球性临床III期试验,为公司在高发适应症的布局夯实了基础。 同时,公司继续笃行联合治疗的重心策略,在联合治疗的开发商不断有所突破。公司已于2020年上半年开启其两项核心免疫肿瘤治疗产品的联合治疗CS1002(CTLA-4)及CS1003(PD-1)针对多项瘤种的拓展性队列研究,为其肿瘤免疫条线的开发进一步开发了未来的空间。 5. 阿泊替尼 (KIT/PDGFRA):同类首创, 美国获批上市,已向中国提交新药申请 阿泊替尼 (KIT/PDGFRA) 是Blueprint Medicines开发的一种口服、强效、高选择性的KIT和PDGFRA抑制剂,是全球同类首创药物。2018年6月,基石药业从Blueprint取得了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开发及商业化阿泊替尼的独家许可。 2020年7月28日,CDE将阿泊替尼上市申请正式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作为中国市场唯一一种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KIT和PDGFRA抑制剂,阿泊替尼在中国大陆地区基石药业在此类药物的临床开发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有望成为中国首个针对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胃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用药据测算,携带PDGFRA外显子18突变和/或KIT外显子9/11/13/14/17突变的中国新增初诊病例每年接近4万人。 今年上半年,阿泊替尼迎来多项重大研发进程进展,为公司商业化进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2020年4月,国家药监局受理了阿泊替尼针对PDGFRA外显子18突变(包括PDGFRA D842V突变)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成为基石药业首次递交的中国大陆新药上市申请的药物。。目前已获得NMPA优先审评的资格。 (2)2020年3月,基石药业在台湾递交阿泊替尼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携带PDGFRA外显子18突变的GIST成人患者。 (3)2020年1月,美国FDA批准阿泊替尼上市,用于治疗携带PDGFA基因外显子18突变的不可手术或转移性成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 另外公司还在阿泊替尼就晚期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以及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试验上不断推进,为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打下更大的基础。 图表五:阿泊替尼研发进展 数据来源:公司资料,整理 未来规划:迈入产品管线 2.0 时代,商业化团队不断壮大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临床阶段PD-1、PD-L1及CTLA-4的公司,基石药业在研发中持续围绕3大免疫肿瘤骨架产品进行差异化联合疗法策略。而在满足三大免疫肿瘤骨干药物研发的前提下,寻找同类首创、新的通路抑制剂,同类首创/新一代/同类最优的多特异性生物制剂/分子骨架,肿瘤微环境以及癌症疫苗,成为基石药业产品管线2.0中的选择。例如,NM21-1480(PD-L1×4-1BB×HSA)就是有可能具备成为同类最右的下一代PD-(L)1抗体的潜力,据悉,公司已于今年6月获得了美国FDA的IND批准,并于8月获得了台湾FDA就其IND的批准。另外,公司于2020年上半年的AACR大会上公布了包括舒格利单抗、CS3002(CDK4/6)以及CS3003(HDAC6)的临床前数据,展示了其独特且优越的临床疗效。 2020年8月18日,基石药业-B(2616.HK)公布今年上半年公司业绩情况。从财务上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六个月,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扣除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后的研发开支和行政及销售开支分别为4.7亿元和1亿元,扣除优先股转换特征公平值变动和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开支影响后的亏损为5.09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定期存款以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人民币21.24亿元。 公司的半年报披露显示,公司目前有30项临床研究进行中,包括15项注册性研究,并且预计在年内获批1项新药上市申请,递交5项新药上市,并完成多项数据公布。展望2020年下半年,公司预计递交大约3项新药申请,包括舒格利单抗在中国大陆针对一线四期非小细胞肺癌,pralsetinib(RET)在中国大陆针对二线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以及ivosidenib(IDH1)在新加坡针对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这一系列的目标,也意味着今年将成为基石药业踏入商业化的重大转折点。 有了如此积极新药上市申请/获批进展,那么基石药业的商业化准备工作做的如何了? 从商业化团队上来看,公司已经在大中华区建立带有核心功能的商业化组织,商业领导人拥有丰富的经验,并着重自建商业化模式外加探索潜在的价值驱动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商业团队的努力,ivosidenib (IDH1)以及阿泊替尼已被成功纳入CSCO指南。 团队建设方面,根据公司公告披露,目前中国大陆及台湾的重要职位均已到位,都拥有15年以上的MNC大型药企工作经验,并且公司的商业规划及策略均已制定完毕,为产品未来广泛的市场覆盖做好了准备。 从团队规模来看,公司预计商业化团队年内将达到200人左右的规模,并在2023年末达到600人左右。另外,公司已就海南博鳌早期准入计划签署首份商业协议,实现公司核心资产落地海南博鳌乐城,此举将有望实现中国患者同步使用全球领先药物,惠及中国患者,也为产品接下来产品的商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商业拓展方面来看,公司于2020年上半年获得了ivosidenib新加坡的开发以及商业化的权益。同时,公司正在与多个外部潜在合作对象进行沟通,在多个层面积极推动潜在的商业合作发展,包括了对外许可、授权引进、以及战略性合作多个维度,以求未来最大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公司的发展空间,为公司未来的商业化建筑更广阔更坚实的平台。 从生产能力上来看,公司在2019年8月已经与新建元签订协议,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生产基地,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2020上半年已动工兴建。按照规划,生产基地的主体建筑将在2020年底前封顶,基地在建成后将同时具备研发、中试及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研发生产能力,预计将拥有26,000L大分子制剂,10亿片小分子片剂以及小分子胶囊的产能。生产基地的主体建筑预计在2020年下半年封顶,在2021年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小结 生物科技类公司,比拼的最核心的部分是研发,研发选择的赛道前景,产品是否具备独特性,后续商业化能力是否跟得上,都需要纳入考量的范围。 在跟踪基石药业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公司的成长路径。公司选择了市场空间最大的肿瘤赛道,布局了以肿瘤免疫及精准医疗为双核心的产品管线,以更加精准的方式覆盖包括肺癌、肝癌在内的高发瘤种;同时配合联合疗法,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此外,我们也看到公司近些年来不断和外部优质药企合作开发,选择更加先进的产品组合作为产品管线2.0的补充,也使得公司的核心在研产品更加丰富。公司目前还在和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多个维度的合作机会的洽谈,有望进一步扩展其商业版图,最大化其商业价值。 伴随着公司多个产品的新药上市申请递交,以及产品不断落地上市,公司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快,业绩也将开始显现出来。从过往创新药研发上市的市场走势来看,公司也正在逐步释放成长空间,值得持续关注,让我们拭目以待。
8月18日,亚盛医药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收益轻微增加13%至人民币260万元,研发开支由上年同期的人民币1.99亿元增加26.4%至人民币2.515亿元,主要是由于公司针对候选药物进行更多临床试验及研发人员数量增加。 据悉,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研产品管线上取得重大进展,公司已研发出包括八项处于临床阶段的小分子候选药物在内的丰富在研产品。公司的在研产品包括新型小分子候选药物,该等候选药物可破坏复杂且难以标靶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以及下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正在美国、澳洲及中国进行超过40项I期或II期临床试验。 公司继续开发全球知识产权组合,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候选产品的授权专利或专利申请的独占许可。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已在全球拥有96项授权专利及300余项专利申请,其中约80项专利已在海外授权。 亚盛医药表示,公司致力于发现及开发同类首发及最优的创新疗法,以解决全球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正于美国、澳洲及中国进行逾40项I期或II期临床试验。此外,公司已于2020年6月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HQP1351新药申请(NDA),以治疗T315I突变体慢性期慢性骨髓白血病(CML)及加速期CML患者。此外,FDA已于2020年4月授予HQP1351孤儿药资格认定(ODD),用于治疗CML,并获得快速通道资格(FTD),用于治疗对现有TKIs治疗失败的特定基因标记的CML患者。此外,公司已获得FDA批准,开始对CLL/SLL及WM患者进行关键候选药物APG-2575单药及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Ib/II期临床试验。公司亦在中国获得批准,开始对AML及r/rCLL/SLL进行Ib/II期临床试验。此外,FDA已于2020年7月授予APG-2575孤儿药资格认定(ODD),以治疗WM。
8月12日记者获悉,赣州市章贡区青峰医药集团子公司江西山香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4类化学仿制药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商品名:利格思泰),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据悉,利格思泰为原研药品索拉非尼的仿制药,索拉非尼(Sorafenib)是肝癌、肾癌、甲状腺癌标准治疗用药。由于药价过高,患者每月要承担上万元费用。 据了解,利格思泰的批准上市,意味着该药等同于通过药物一致性评价,证明了其与原研药品具有药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在临床上可相互替换使用,将大大减轻用药患者的经济负担。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造成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新冠药物研发备受关注。近日,《国际感染病杂志》发表乐复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论文,中国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测定,乐复能抑制新冠病毒的半效浓度EC50=0.05nM,灵敏度比瑞德西韦(EC50=770nM)高15000倍。 记者注意到,乐复能全称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注射液,是杰华生物股份公司(GenovaInc.,以下简称“杰华生物”)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产品,是种以免疫疗法为基础的蛋白质新药。2018年4月,乐复能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1.1类新药证书,于同年5月上市销售,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进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 杰华生物董秘许春涛向记者介绍,《国际感染病杂志》是抗感染类领域的权威期刊,乐复能(Novaferon)论文发表,标志着其抗新冠病毒的作用及疗效得到国际认可,与乐复能已获批抗乙肝病毒治疗等结合起来,意味着乐复能在临床上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为开发乐复能抗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适应症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无论是在研疫苗项目或者药物开发项目都面临没有患者进行临床实验的局面。 对此,许春涛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获批治疗一个新的适应症根据试验临床终点指标选择一般需要开展不会少于300个患者入组的临床试验。为此,公司已经联合国际最顶尖的CRO机构开始联合进行全球多中心的新冠肺炎适应症的开发。 从乙肝到新冠肺炎 乐复能抗病毒效果引关注 杰华生物董秘许春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乐复能用于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过程:“新冠肺炎暴发后,公司就开始安排进行系列乐复能治疗新冠的研究,包括体外的实验室细胞模型抗病毒试验和临床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持的前瞻性、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乐复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效果概念。同时,在所有使用乐复能治疗的病人中,没有1例转化成重症。目前在公开的新冠肺炎抗病毒治疗试验数据中,瑞德西韦和乐复能在前瞻性对照试验设计中显示出了有统计差异性的治疗效果。” 据悉,瑞德西韦在中国试验结论无效,在美国却有效,业内部分专家认为这从某种层度说明了该药即使有效作用也应该有限,所以只是被FDA授予紧急使用,另外从技术角度看,瑞德西韦的临床终点选取的是住院天数时间却没有病毒清除率及转阴时间等客观指标,在非严格双盲的试验环境下住院天数时间这类指标人为主观影响较大,同时不同的医保及防疫法规下各地住院政策的差异性也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许春涛说:“乐复能进行了89例前瞻性对照试验,虽然例数只是一个二期临床规模,但统计依然有差异性,从数学逻辑看这反过来有力说明了我们的抗病毒药效非常强,当然按正式的治疗适应症申报要求我们还需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规模”。 对于记者关于乐复能和瑞德西韦在试验方式差异性的提问,许春涛还表示:“乐复能体外试验既做了感染病毒细胞的治疗性试验,也做了正常细胞抗病毒预防性试验(EC50/IC50为0.1ng/ml),临床给药方式采用的雾化给药,瑞德西韦目前采用的是静脉滴注给药,从市场应用角度看,乐复能可以做成临床的治疗性药物和用于健康人的预防性的喷雾剂,若后者在技术上可行,市场挖潜空间可期。” 已产生规模收入 冲刺科创板 记者注意到,杰华生物已于2019年12月31日在青岛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国泰君安,境内主要经营实体为杰华生物技术(青岛)有限公司。许春涛向记者透露公司将很快完成辅导,希望上市后能成为科创板生物制药板块的指数股。 杰华生物曾计划在中国香港上市,如今公司调整上市策略,计划先行冲刺科创板,再登陆港股实现两地挂牌。据悉,公司目前已产生规模收入、规模利润、规模正现金流。 此前,杰华生物董事长刘龙斌介绍,公司的愿景是:未来能够凭借技术平台体系所赋予的持续不断的新药研发能力,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线,跻身一流生物制药行列。 许春涛介绍,虽然从试验结果初步证明乐复能治疗新冠肺炎的抗病毒效果概念,但仍需进行扩大病人数目的后续三期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满足适应症申报的要求。杰华生物表示,公司计划在今年扩大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基础上,基于乐复能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特点,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完成更多病毒性疾病如EBOLA、甲型流感、禽流感等的体内外试验,假定将来SARS、MERS等疫情重燃,或出现新的病毒疾病爆发,公司也会一并试验。
2020年8月10日,远大医药(00512.HK)公布今年上半年业绩数据。在疫情影响之下,作为药械龙头远大医药,身处此次疫情中心的武汉,受国家疫情防疫政策影响之下,仍然保持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4%的高速发展,优于市场预期与同行的发展。 一、公司业务 2020上半年,远大医药(00512.HK)收益32.56亿元人民币;期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7.19亿港元,同比增长31.4%,去除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同比增长约38.3%;每股盈利21.27港仙。 期间,公司毛利率约62.7%,去除人民币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公司主要附属企业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合并毛利率约67.7%,同比增长1.0pp。 具体来看,远大医药主要包括业务板块有:(1)医药制剂及医疗器械;(2)生物技术及健康产品;(3)精品原料药及其他产品。 1. 医药制剂及医疗器械:营业收入19.02亿元,OTC及心脑血管急救类药物销售上升 医药制剂及医疗器械领域,是公司营业收入占比最大的板块,也是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主要产品包括五官科药物(耳鼻喉及眼科)、心脑血管药物(急救治疗类)以及医疗器械(选择性放射肿瘤治疗领域)等,其中五官科,血小板抑制剂及血管活性药具备领导地位。2020年上半年医药制剂及医药器械领域营业收入19.02亿元人民币。 在五官科药物及器械领域,公司产品线丰富,发挥领先优势。目前,公司已经涵盖了处方药、非处方药、中成药、器械、耗材以及保健等,构建最全面的五官科医药供应链。公司的眼科产品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眼科治疗细分领域中的最大医药产品供应商之一,产品包括“瑞珠”、“诺明”、“杰奇”、“白内停系列”、“和血明目”、“复明片”、“珍珠明目”等。 其中,核心非处方滴眼液瑞珠,是国内第一款采用“吹-灌-封”技术及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产品,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眼部干涩、异物感、眼疲劳等刺激症状或改善眼部的干燥症状。根据我国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干眼症患者可达3亿人。2017年至2019年间瑞珠收入CAGR为45.87%。2020上半年,凭借公司在电商平台及药房零售渠道上取得高速增长,瑞珠收入达到934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2%。伴随着互联网+医保加快推进,公司也将持续拓展电商平台,并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动力之一。 此外,核心处方药切诺(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为粘液溶解性祛痰药,适用于急、慢性鼻窦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肺部真菌感染、肺结核和矽肺等呼吸道疾病,亦可用于支气管造影术后,促进造影剂的排出。是此次肺炎疫情救治工作中较为急需的呼吸系统药物,被列入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疫情采购清单中。 2020上半年,受限于部分医院在疫情期间停诊或限流而使得呼吸道患者就诊人数下降,切诺收入达到4.65亿元人民币。 图表一:瑞珠(左)与切诺(右)产品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整理 在心脑血管药物及器械领域,受益于公司在医院覆盖网络的持续扩张,心脑血管急救药在疫情中发挥作用,2020上半年收入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公司的心脑血管急救产品主要覆盖血小板抑制剂、血压控制、血管活性药等领域,抗血小板凝集注射剂及表面活性药物均在中国市场处于领导地位。其中,核心产品“利舒安”“诺复康”“欣维宁”“瑞安吉”收益6.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7%。 2. 生物技术及健康产品:国际业务及大健康方向业务拓展战略显成效 生物技术产品及健康产品主要包括牛磺酸、氨基酸类、生物农药、生物饲料添加剂以及甾体激素产品等。虽然公司大部分生产场地位于疫情中心的武汉及周边城市,生产有所影响,但得益于公司国际业务及大健康方向业务的拓展战略,公司的氨基酸产品收入有所增长,收益2.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0%。 3. 精品原料药及其他产品: 在“4+7”带量采购之后,仿制药领域的竞争之一在于原料制剂一体化的发展,把控好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才能形成竞标的有利优势。作为公司原料制剂一体化的前端产业链保障,原料药业务受限于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板块收益3.5亿元人民币,同比微跌2.0%。 二、创新驱动转型,自主研发+外部投资并购双轨并行 从公司的股价上来看,公司股价稳步上升,而这个背后,是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超前规划,从而保证公司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 2008年公司主要还是以原料药为主,制剂类业务相对较少。伴随着制剂比例逐步提升,到2014年已经达到52%,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仿制药拥有23项。 那么是否可以靠仿制药一直吃红利呢?从2018年开始的“4+7”集中采购,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出来后,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导向还是非常鼓励创新研发,仿制药的利润正在被压缩。而在这些政策出台前,公司在2014年至2018年已经提前加快布局,通过自主研发和外延式的并购,强化制剂的核心领域,完善制剂的细分领域,也就成长为如今我们看到的公司核心业务,包括眼科、五官科、呼吸科及心脑血管急救,并同步进行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2018年,公司核心业务占比已经达到60%以上,利润贡献超过80%,研发储备包括6项创新药以及36项仿制药。 从2018年之后,公司已经开始进入第三个转型期,向创新驱动进行转型,搭建“精准介入及肿瘤免疫+抗病毒抗感染”两大赛道,并在医疗器械和医药制剂两个领域双重布局,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 从今年上半年的公司表现来看,公司也在内生自主研发以及外部投资并购两方面加大筹码,着重创新投入。根据公司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公司累计在研项目已经达到74个,全球拓展与自主研发双线并行,今年上半年已获得了1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以及获批3个一致性评价。 图表二:公司股价走势与公司战略 数据来源:WIND,整理 具体来看,在精准介入和肿瘤免疫领域,公司已经通过涵盖相关的治疗产品,形成血管、神经、肿瘤三位一体的全球化“精准诊断+治疗”的战略布局,正在血管介入领域逐步实现心脑同治的战略规划,并在肿瘤免疫领域积极扩展,寻找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路径。 2020上半年,在精准介入及肿瘤免疫领域公司的创新研发动态包括: (1)2020年4月,首款针对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适应症的药涂球囊APERTO OTW获得NMPA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2)联营公司Sirtex的主要产品SIR-Spheres® Y -90树脂微球,是一种针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放射治疗产品。在全球共有5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了10万人次使用,并进入美国欧洲等地的主流治疗指南当中。与o药联合治疗亚洲人群原发性肝癌的II期临床研究获得积极进展,初步结果在2020年ASCO会议进行了公布。目前公司正积极通过多个路径推动该产品在国内的注册引进工作。 (3)2020年5月,oncoSec 的全球首创基因免疫疗法产品TAVO™联合抗PD-1检查点抑制剂KEYTRUDA®(派姆单抗)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取得重要临床进展,获得了41%的总体缓解率且安全性良好。美国FDA于2017年授予TAVO™用于免疫疗法治疗后病情进展的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快速通道地位和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性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孤儿药地位。目前正在开展针对黑色素瘤、Merkel细胞癌及头颈部癌等多个II期临床研究。 (4) Conavi的血管内超声光学同步成像产品NOVASIGHT Hybrid于2019年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评的绿色通道,预计2020年进入临床阶段, 而心腔3D影像产品FORESIGHT ICE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5) 与比利时eTheRNA Immunotherapies NV(「eTheRNA」)签订股权投资及mRNA平台独家战略合作协议,该平台进展最快的项目是针对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性疫苗项目,已经在欧洲开展Ib期临床研究。国内技术转移相关工作正在进一步谈判。 (6) 公司拥有南京凯尼特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第三代取栓支架及配套产品等5个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医疗器械相关权利,将有利于公司扩充在精准介入治疗领域的产品管线,打造心脑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平台。 在抗病毒抗感染领域,用于治疗脓毒症的全球创新药物STC3141(HIP项目中的一个化合物),于2020年5月获得批准在澳洲开展用于治疗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II 期临床研究和用于治疗脓毒症的Ib 期临床研究。目前脓毒症还没有对症药物上市,作为发病和致死率都较高的疾病,临床治疗脓毒症药物的需求迫切,市场潜力巨大。同时STC3141作用机制与ARDS发病因素有共通之处,有望在COVID-19 ARDS治疗领域中成为全球研发进度最快的创新候选药物之一。此外,治疗脓毒症新药APAD以及和格里菲斯大学共同开发的副流感新药分别处于临床前开发及筛选化合物阶段。 在呼吸及五官科领域,Glenmark Specialty S.A.公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复方鼻喷剂Ryaltris已向FDA 递交新药上市申请,且在澳大利亚获批上市,国内IND申报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远大医药获得Ryaltris在中国的独家商业化权利。 此外,台湾全福生物全球创新治疗干眼症药物BRM421已完成II期临床,预期将于2020年内启动III期临床研究以支持推出市场,公司拥有BRM421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拨云生物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创新产品CBT-001已完成II期临床,计划于2021年开展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公司拥有CBT-001的开发及生产权利。 三.国际化拓展将成未来看点 那么,除了这些已经正在研发或者即将上市的产品外,是否还有其他优质创新产品能够作为公司的储备资源呢?答案是有的。 根据公司的中报披露,在2020至今,公司完成了多项投资与合作项目,进一步延续公司自主研发+全球拓展的发展战略,强化“泛介入诊疗平台”。 具体来看,2020上半年公司国际化合作项目有: (1)2020年3月,公司拥有安体新生物全球首创用于治疗脓毒症的APAD有关新药全球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有望与HIP项目共享研发资源,产生协同作用; (2)2020年4月,公司拥有拨云制药全球首创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CBT-001有关大中华地区的独家生产(含技术转移)及商业化权益,将丰富眼科板块高壁垒创新产品线; (3)2020年7月,公司拥有行深生物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VSV-GPM有关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商业化权益及其他产品优先合作权,将有利于公司加强在肿瘤免疫领域布局; (4)2020年7月,公司拥有南京凯尼特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第三代取栓支架及配套产品等5个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医疗器械相关权利,将有利于公司扩充在精准介入治疗领域的产品管线,打造心脑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平台。 图表三:2020至今公司合作项目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另外,除了通过合作的形式,获得有潜力的产品有关生产或者商业化权利外,直接参与投资和企业共同成长,或者通过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布局,也成为远大医药近年来的发展亮点之一。 具体来看,有通过在签定合作的同时投资入股的拨云制药(入股约6.5%)及行深生物(入股约9.7%),从而加深在眼科及肿瘤领域的布局,也有在入股为了设立合资公司,引进技术及生产的eTheRNA公司(入股约13%的B类优先股),还有通过投资相关基金从而进行产业布局,例如信银基金、南京基金以及南京凯尼特,在生物制药、心血管、眼科、肿瘤治疗、医疗健康、医药以及神经介入医疗器械领域进行战略部署。 图表四:公司投资与并购项目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整理 四、小结 根据麦肯锡有关的数据统计显示,在近几年来,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近三年来无论是在政策环境、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本土创新以及国际接轨上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和改变。 在医药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创新成为药企躲不开的话题,这也给了一些Big Pharma和Biotech公司不同的发展路径。 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Biotech回归港交所或者科创板上市,市场给与的估值并不算低,他们所依赖的就是核心的创新研发的产品,但大多数还处于研发状态,是否能够成功上市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传统的药企能够成功仿创结合,成功转型,凭借着强大的销售生产团队,也在被市场所认可,市场估值也在近期的市场热度之下有着相应的溢价。 回到此次公布的远大医药,公司作为典型的传统药企,研发销售生产产业链完善,近年来也走出了一些“国际范”,不论是自主研发的产品陆续上市,还是外部投资并购的项目正在储备,每项都颇具亮点。 在研发团队上,我们也看到了公司的全球化的研发布局。不论是即将落户湖北武汉的光谷国际研发中心,还是海内外先进的研发平台,超过30人的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储备,都显示着公司的全球研发中心已经开始初具雏形。 而从公司的整体布局来看,能够同时拥有医药板块以及医疗器械板块双布局,在整个行业中少之又少。作为稀缺的医药板块标的,截止2020年8月5日收盘,公司的PE25.59倍,远低于当前市场上平均估值水平。一二级市场的估值不匹配,PE/VC机构最为灵敏。这也难怪在近期公司配股中,善于投资医药板块的高瓴也参与其中。从长远来看,远大医药创新转型之路上,多个高壁垒产品配合国际化的战略投资,还是很值得期待和关注的。 图表五:远大医药估值分析 数据来源:WIND,整理
今天为大家带来【荣昌生物】 的新股评级。本评级主要围绕基本盘、实操盘两大维度,针对目标公司各项核心指标进行打分评级,满分为 10 分,各指标单独评分,按“(权重占比*分数)之和” 计算,最终结果按照四舍五入得到。 新股研究根据已公开数据及独家的内部评级体系,给予【荣昌生物】 的新股综合评估分数为【6.9】,满分为 10 分),如下图: 荣昌生物新股评级详解: 一、行业前景(认购前10%,认购开始后5%)7.5分 从目前管线产品来看,公司主要针对的市场包含系统性红斑狼疮市场、胃癌市场、尿路上皮癌市场和乳腺癌市场。 全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数量由2015年的740万人(包括美国约271,000人及中国约994,100人)增加至2019年的770万人(包括美国约279,600人及中国约103万人)。全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总数预计于2024年前达到800万人(包括美国约290,600人及中国约106万人),并于2023年前达到860万人(包括美国约303,400人及中国约109万人)。 2015年至2019年,全球新诊断胃癌病例从100万例增至110万例(包括中国约455,800例)。预计到2020年,全球新胃癌患者总数将达到120万(包括中国约525,800例),到2030年将达到140万(包括中国约613,800例)。约24%的胃癌患者具有HER2低表达,不适合使用目前批准的针对HER2高表达胃癌的HER2靶向疗法,这表明治疗HER2低表达癌症的新型抗HER2候选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尿路上皮癌主要由膀胱癌组成,影响着全球大量未获得充分治疗的患者群体。全球新增尿路上皮癌病例由2015年的约455,400例增至二零一九年的约508,200例,预计于2024年将达到约586,600例,从2019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于2030年将达到约694,500例,从2014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在中国,新增尿路上皮癌病例从2015年的约67,100例增至2019年的约76,400例,预计于2014年将达到约89,300例,从2019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2%,于2030年将达到约106,600例,从2024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0%。 2015年到2019年,全球新确诊乳腺癌病例由200万例增加至210万例(包括美国约271,300例及中国约326,200例),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30万(包括美国约290,700例及中国约351,500例),到2030年将达到260万(包括美国约311,500例及中国约373,200例)。 总体而言,公司的行业前景相对多元化,并且各个细分行业均拥有不错的前景。其中系统性红斑狼市场空间最大,尿路上皮癌市场空间最小但增速最快。 二、市场地位(认购前20%,认购开始后10%)7分 自2008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靶向生物药。目前,公司建立的医疗平台涵盖了所有关键的生物药开发功能,包括发现、临床前药理学、工艺及质量开发、临床开发及GMP生产。公司开发了超过10种候选药物的产品线。公司的候选药物中,5种为临床开发阶段候选药物针对17种适应症,其余为处于试验性新药(IND)申请提交筹备阶段的候选药物。公司的两种临床阶段候选药物泰它西普(RC18)和disitamab vedotin (RC48)正于中国及美国进行针对六种适应症的注册性临床试验 公司的泰它西普在中国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新药申请(NDA)已于2019年十一月被中国药监局(NMPA)接受,并于次月被纳入优先审评。公司预计将于2020年第四季度获得中国药监局批准后,在中国市场商业化推广泰它西普用于治疗SLE。竞品方面,目前在美国有两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的生物制剂(即anifrolumab及dapirolizumabpegol)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贝利木单抗是于2019年获中国药监局批准的唯一一种用于在中国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制剂。中国有五种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创新生物药正处于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 此外,公司的泰它西普是中国目前唯一一种处于III期临床开发阶段的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在研创新生物药物。竞品方面,Soliris(依库丽单抗)及Uplizna(inebilizumab)为在美国获批准及上市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的药物。截至目前,中国尚无生物药获得上市批准。 公司的Disitamab vedotin (RC48)是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针对具有大量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的常见癌症,且是在中国进入临床开发的首个自主开发ADC,以上药品在国内及国际均具有很强的优势。 三、成长潜力(认购前30%,认购开始后15%)7分 公司的产品线主打三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核心候选药物,分别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肿瘤科和眼科疾病图。 泰它西普(RC18)是一种同类首创已提交新药申请(NDA)及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新型TACI-Fc融合蛋白,靶向与B细胞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的两个重要细胞信号分子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泰它西普的主要适应症。公司在中国已完成IIb期注册性研究,泰它西普已经展示了显著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并且证明其在治疗SLE方面具有成为同类最佳的潜力。 Disitamab vedotin (RC48)是处于后期临床阶段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针对具有大量未被满足医疗需求的常见癌症,且是在中国进入临床开发的首个自主开发ADC。公司正在积极开拓disitamab vedotin的海外临床试验机会。在美国,disitamab vedotin已获得FDA的GC孤儿药资格认定,而FDA已批准该药用于在美国进行治疗UC的II期临床试验的IND申请。公司计划于2021年在美国启动disitamab vedotin治疗UC及GC患者的临床研究。 RC28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潜在同类首创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相比单靶点VEGF抑制剂,RC28有潜力通过VEGF及FGF双通道更有效地抑制与多种眼部疾病有关的非正常血管增生,并可能允许更优的给药方案。RC28在湿性老年性黄斑病变(湿性AMD)患者的中国I期剂量递增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公司已启动湿性AMD的Ib期临床研究,并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在中国启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II期临床研究,上述几款药物均具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四、公司治理(认购前10%,认购开始后5%)6.5分 公司控制5%股份的股东有一致行动人士、国投实体和PAG。公司的一致行动人士通过荣达、I-NOVA Limited、房博士、荣谦、荣益、Rong Chang Holding、荣实及荣建分别持有25.48%、9.86%、6.52%、4.61%、4.14%、2.91%、2.29%及0.54%股权,共计公司56.35%的股权拥有权益,其中荣谦、荣益、荣实及荣建为境内员工持股计划平台。 国投实体包括国投创业、国投创合及杭州创合,分别持有公司6.16%、1.88%及0.75%股权。国投创业是一家在中国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其执行合伙人为国投(上海)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投创合及杭州创合均是在中国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其执行合伙人为国投创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中国注册成立的国营实体)间接控制国投创业、国投创合及杭州创合各自的执行合伙人。 PAGI及PAGIV均是公司的发行前投资者,是一家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公司5.25%及0.50%股权。独立第三方PAG Growth I LP间接控制PAGI及PAGIV。 五、财务质量(认购前30%,认购开始后15%)6.5分 公司目前尚无任何产品获批准进行商业销售,也未产生任何产品销售收益。目前,公司并无盈利及产生经营亏损。2018年全年度、2019年全年度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的亏损分别为人民币2.70亿元、人民币4.30亿元及人民币9960万元。公司的绝大部分经营亏损均归因于研发开支、行政开支及财务成本。 2018年全年度、2019年全年度及2020年一季度,研发开支分别为2.16亿元、3.52亿元和7521万元,分别占公司开支及成本总额的73.0%、75.1%及70.4%。 2018年全年度、2019年全年度及2020年一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506.90万元、3,454.50万元和2.88亿元人名币,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93.80%、133.65%和64.54%,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