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聚焦2020全国两会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严弘 (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实录)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是一个务实的表现,因为目前在疫情还没有结束时,中国的经济政策的核心应该是保民生、保就业,实现人民健康的保全和经济增长的恢复。同时,此举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减少对GDP增速的依赖和过度重视,更好地使中国经济发展回到一个结构合理的改革过程之中。 另外,为了对冲新冠疫情给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度灵活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相结合,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表明政府将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帮助经济得到恢复,特别是帮助中小企业重新回到发展轨道。 报告还强调要依靠改革来激发市场的主体活力,推动要素市场的配置改革,这些都是在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改革过程中,为经济赋予更多的发展动能,非常重要。而其中一个突出的重点就是要提升国企的改革成效,完善其监管机制和治理机制,同时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让国企在市场化的环境下能够展开竞争。此外,报告还对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特别是提出来要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的款项,来构建一个“亲清”的政商关系,这将对减少民营企业的负担产生积极的效果。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其他一些举措将对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环境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时下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坚持市场化改革的这条道路,扶持和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都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金融学教授。)
意见领袖辩论财政赤字货币化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黄益平 近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高级研究员管涛牵头的《当前全球货币宽松情况、影响及建议》课题报告在“国民财富大讲堂”正式发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在大讲堂上做点评发言。 以下为发言全文: 如何理解货币超发? 我对货币政策的理解最初来自佛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其讨论了大萧条时期由于美联储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导致了经济的进一步下行,引发很多的批评。后来担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从研究大萧条初期就接受了这样的观念。我认为这是我们今天讨论货币超发或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起点。 货币政策演变在过去九十年走过了很多路。刚开始,对于大萧条时期货币政策没有及时调整,美国伯克利教授巴里·艾欣格林在其历史著作《黄金镣铐:金本位与大萧条》中论证了国际金本位制导致不能随便发货币,所以货币收缩了也没有办法。甚至有学者认为大萧条发生的一个机制就是因为金本位,货币的供应量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引发通缩。通缩遏制投资,所以经济就开始萧条。 大萧条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尝试脱离金本位,包括中国在1934年开始发行法币,摆脱对贵金属本位即银本位的依赖。但是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信用货币超发的冲动很强烈,政府总是“缺钱”的。金本位和信用货币在很长一段时间来来回回,不是货币即黄金不够了,就是货币超发了。 我的理解,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是试图在这中间找一个权衡——美元盯住黄金,其他货币盯住美元。当时增加了一个设计,允许各国不定期地调整他们的货币跟美元之间的汇率,这样即保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又避免了黄金不够的长期矛盾。但最后没有很多国家调整汇率,主要是怕货币贬值,影响投资者信心。如果说大萧条是因为黄金不够,那么到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就遇到了美元不够的问题,实际上还是黄金不够。所以1971年尼克松总统就把美元和黄金脱钩了,美元发行量由央行决定,这样当然就解决了货币不够的问题,汇率自由浮动。 但之后确实也经历过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能不能称为货币超发,但在77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高通胀。当时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所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不计代价地把通胀压下去。有人认为就是因为美元脱离了黄金,货币供应量增长缺乏了有效的约束,从而推动了通胀。不过最后各国央行包括美联储一起找到一个新的锚——这个锚就是盯住通胀,一般发达国家盯住2%左右。今天大多数国家的货币政策机制就是在这样一个盯住通胀的基础上做调整,经济不好、通胀率下降的时候,货币政策宽松一点;经济好、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政策收一收。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的机制相对复杂一点,但核心机制也差不多。 现在普遍认为的货币超发问题主要是在过去12年间形成的,当然日本的历史更长一些,好像是从2003年开始搞量化宽松。伯南克从研究大萧条开始,就接受了弗里德曼关于美联储在大萧条期间不作为是不对的判断,所以当全球危机爆发时,在伯南克的领导下,美联储很积极的作为,当然其他央行也都做了同样的事情。最近这一轮疫情冲击期间,几个全球主要央行都延续了全球危机期间的做法,前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把它称为“不惜一切代价”政策。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采取一些极端的政策,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会有很多问题会随之而来,我们需要认真的分析这些措施的后果,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货币政策宽松的的边界在哪里?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反思,过去我倾向于认为货币政策极度宽松,把利率压到零以后,量化宽松会使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但现在短期看也不见得货币政策就没有空间了,而且似乎越来越多的央行官员和专家认为可以更大量的发放货币,把利率压到负数。所以我还需要再重新思考,零利率量化宽松以后,还有没有政策空间。这个问题我现在没有明确的答案。 我更担心的是最后可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结果。最近我们已经听到个别华尔街投资者警告大家,超级通胀时代可能很快就要到来了。这当然会造成很大冲击,但我认为高通胀如果真的到来的话,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情形。如果出现高通胀,财政高负债就比较容易消化,央行也会采取积极的措施退出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过程不一定好受,但政策环境可以回归正常状态。 我现在担心的是通胀不来。通胀不来会怎么样?我认为有几种可能性:第一种是钱没有用起来,在市场的某一个角落睡觉,那也许没问题,货币政策没有发挥作用,但起码也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第二种情形值得我们关注,就是通胀目标可能会失效。最近我看到一个研究,纽约大学的教授、曾经担任印度储备银行副行长的阿查亚用欧洲的数据做了一个分析发现,当货币政策已经极度宽松时,进一步宽松会压低而不是提高通胀率。作用机制在于宽松货币政策支持更多的僵尸企业,后果是就业及经济增长没问题,生产在扩张,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所以我们在考虑退出的时候,常规政策机制是否还有效?还是我们应该看一些别的指标?第三种情形跟国际清算银行曾做过一个经典研究相关,就是货币政策宽松,政策利率压得很低的时候,会鼓励投资者冒险,但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上,承担的风险大幅度提高,很可能意味着通胀没起来,但金融风险积累起来了。 我无法清楚地回答边界在哪里,到底会发生什么问题。我的基本结论是两点,一是没有免费的午餐,事情总会带来后果,但具有不确定性。二是在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需要修改货币政策规则或机制,用常态时期的货币机制判断应该增加还是退出宽松,也许不再合适。 我国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的立足点和风险是什么? 当前我国采取了很多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重点是对的,但在做法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从金融机构角度,如果没有能力按照市场化风险定价,钱发出去后算谁的?这是一个问题。从企业角度,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帮助中小微企业贷款,但企业借钱发工资、交房租,如果经济回不来,麻烦会越来越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最近提了一个建议,财政、央行、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构建一个特殊目的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它的好处就是最后由财政兜底,做法是央行提供流动性、金融机构直接放贷,既不影响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状况。 从这个角度,我认为财政可能要更多地和金融结合,发挥更多的政策性功能。这种百年不遇的大危机,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暂停,这时候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财政。另外一点,货币超发以后,大家都认为退出很困难。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极度宽松的流动性状况、甚至很高的杠杆率很可能成为新常态或新新常态。管涛博士的报告中提到,做极度量化宽松的央行都是储备货币国家,对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是有溢出效应的。对于中国,假设我们判断,一是现在的货币政策环境确实很宽松,二是在短期内退出困难。那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做一些预案。 第一,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中国该怎么办。是不是还要像2015年那样被动接受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的压力?人民币汇率是不是可以灵活一些,有进有出的时候,价格可以调整? 第二,资本项目在一定情况下是要开放的,但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关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资本进出没有问题,但要避免短期资本的大进大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尤其是国际收支危机,都是从大量的资本流入开始。一开始听起来是个好的故事,资本流入,货币升值,资产价格上升,经济繁荣,但是实际上很快就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甚至货币高估。当资本一回流,金融危机就来了。我们也要做这样一个预案。 当然,如果我们有办法让人民币国际化,也就不会产生所谓的货币错配的问题。我们的资本进出全是人民币,不会发生货币危机,也不会发生国际收支危机。但我想这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短期内,我们还是应该考虑一些政策举措,面对在未来一两年量化宽松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跨境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波动。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水木然 1 穷人的第一个思维,是投入就立刻想要回报。 先举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八年前跟我是同事,后来去北京从事广告策划行业,这么多年他经过三四次的跳槽,终于爬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的策划经理的位置,然而他依然过的很压抑,因为他每天都要各种方案,忙着投标,比稿等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五年前我去北京,跟他一起吃饭,鉴于他的情况,我当时给的建议就是,未来必须做自己的IP,做个人品牌。既然对广告策划那么有兴趣,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不妨做一个关于广告策划的自媒体,坚持做原创内容,把经验分享给大家,这样不仅可以积累粉丝,还可以出一本书,出完书后在业内的地位就进一步提升了,其实就是做个人品牌,当时他也认为必须走这条路。 但是五年后我再次见到他,依然还是每天奋战在做策划方案的最前线,偶尔接个私活,一个方案可以挣个几千块,还经常被拖欠,或者反复修改,依然过着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他只有30多岁的年龄,却被工作折腾出了一身病,各种出差和加班让他疲惫不堪,情况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 我问他为什么不按我们当初的设定去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做内容是可以,也很喜欢,但是这种事情不能立马变现,尤其像写一本书,要写一两年,也挣不到几个钱;做自媒体也是这样,粉丝得一个一个的增加,至少一两年后才能在广告行业形成影响力,但是他做策划不一样,每个月有工资,而且经常接点私活,按单个方案收费,尽管少点,但最起码可以看到自己每天挣了多少钱…… 他也知道这样下去永远都是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是他就是坚持不下去做长期投入的事情。 我这样说他:你干脆去做钟点工算了,变现的更快,按小时给你计费。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只看到眼前的回报,不做长期的投入和规化。 美国有本畅销书——《我在底层的生活》,作者在不同的城市,换了六种工作,有零售,有清洁,有老人服务。 但是结局都一样:阐述了底层贫穷的真相,并得出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她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这就是一个越勤劳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这本书里提出一个带宽的概念——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由此形成一个带宽,带宽被占用的越多、留下的空闲就越少、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和时间就越少。 很多人虽然日进斗金,但是被各种事务缠身,时间都消耗在应酬/会议/拜访/加班上,这种人挣得永远都是最苦逼的钱。 有些人整日忙碌奔波,却分文不值。记住:会赚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赚钱会越来越辛苦,值钱却越来越轻松。赚钱是靠双手挣钱,值钱是用名字挣钱。 未来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早一天树立个人品牌(IP)就早一天实现自由。然而人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只盯着眼前的收入,不愿意在品牌方面进行投入,因为品牌是长期建设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积累后才能看到效果。 2 穷人的第二个思维,是决策的层次太低。 穷人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在小事上仅仅计较,却在大事上稀里糊涂。 比如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穿的衣服都很简单呢?马云/雷军/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等,无不例外。 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大事情都决策上,他们总是把决策放在哪些更少/更有价值的事上。 因为这个时代对人们最大的考验就是:复杂。它让我们迷失了自己。世界选项越来越多,只要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衣服款式、各种各样的外卖套餐、各种各样的酒店、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等等。 互联网将一切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天都有各种决策等着我们去做。当你每天要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你做的每一个决定的准确度就会被削弱,因此不如把你所有的精力分配在最重要的决定上,其它的决定都由他去吧。 再举个例子,比如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喜欢开车了,因为开车需要你额外的分出一部分精力,包括找路线、找车位、缴费等等,不如直接叫个车,或者配个司机,你坐在车上还可以继续工作,或者放松休息一会,然后把多余的精力都用在刀刃上。 谁送你到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今天见的是谁?你要去哪里?准备完成一件什么样的事? 如果你为每天吃什么或者穿什么而烦心,只能说明你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你每天做选择的层次都太低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富人则把时间精力都放在高层次的选择上,比如我今天见的谁,我该准备什么? 再举个例子,同学聚会的时候,我发现资产丰厚的人,大多衣着平平,甚至有意走“中庸”路线,而很多条件一般的人,非常注重外在的消费,比如头发、衣服、包包、香烟、手机、车子等等。 在谈论的话题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资产丰厚的同学聊的更多是小孩的教育、国外旅游见闻、经济、投资等比较抽象的话题。而经济条件一般的人,聊的更多的是衣服品牌、手机品牌、什么时候换车、多少年终奖等等很具象的话题。 说明穷人关注的大多是日常选择问题,都把精力放在生活细节上了。而富人关注的却是宏观的格局和趋势问题。 因此,提升自己层次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选择就可以。比如原来你只是公司一个HR,负责招人和面试,现在你可以尝试着给公司的每一个员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规划,等你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人力总监了。下一步你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大家的合力发挥的更好,于是就可以成为副总了,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做到了CEO的位置。 记住,大事要清醒,面对最重要的决策上绝不可以出错,一定要快、狠、准。小事要糊涂,在很多纷杂的小事上切不可斤斤计较,否则你的层次永远都不能拔高。 而很多穷人恰恰相反,在大事上犯糊涂,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3 穷人的第三个思维,只愿意吃重复的苦。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其中两个回答获得了很高人气: 第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却不一样,你躺着不动它自己就来了。 第二个回答是这样的: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有人这样分析其中的逻辑: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 但是世界的逻辑也是蛮有意思的:你要不主动找苦头吃,苦头也会自己找上门来,而且当他们找上门的时候,你得加倍奉还。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苦难守恒定律”: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每一个人一辈子吃苦的总量是恒定的,它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无故产生,它只会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 人性使然,我们都选择吃生活的苦,而避开学习的苦,于是最后变的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唯有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并提升,不选择主动吃学习的苦,就会一辈子吃生活上的苦。 为什么有一种快捷的修炼方式叫“苦行僧”?因为他们就是主动去寻找痛苦,比如炎热的夏天,他们赤着脚走在滚烫的马路上,就是寻找那种极致的痛苦,苦到极致,就觉悟了。 所以,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难修行。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难,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人穷不可怕,可怕是穷人思维,以上就是穷人的三大思维,你身上占了几个? 水木然
5月9日,刘涛在自己的个人社交平台发帖,宣布自己正式加入了阿里巴巴,成为聚划算官方优选官,花名:刘一刀,专职给大家挑好货,不够划算就砍一刀。后面还跟了一句:记得来直播间看我! 于是,这消息很快传遍网络,认为刘涛已经入职阿里巴巴。毕竟,刘涛也算一明星,一个还有点人气的明星,将其收罗到旗下,或许也是阿里巴巴走明星之路的一步棋。 只是,明星能否真正入职阿里巴巴,也未必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自己宣布了,就算入职阿里巴巴了。此前,也有过明星公开宣布入职阿里巴巴的消息,如何炅、雷佳音等,都给公众带来过一些看点,可是呢。 一个是明星,一个是名企;一个需要有人气明星来捧场,一个需要借平台来抓住名气的尾巴;一个你情,一个我愿。能够暂时走到一起,归根结蒂,就两个字——利益。在你情我愿中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达到“双满意”,记住,是“双满意”,而不是“双赢”的结果。 如果刘涛不是因为嫁错郎,不是为了给曾经的京城四少之一的丈夫还债,也不要拼了命地挣钱。要知道,她曾一度隐退娱乐圈。只是太没底蕴的四少之一,让刘涛嫁过去后没几年,就负债累累了。无奈之下,只能复出到处挣钱,包括网站弹窗广告也不放过。原本屏幕上非常清纯的明星,因为广告过滥,已经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再不抓住最后的机会,恐怕没有多少机会了。 而阿里巴巴在看到刘涛的市场影响力还好、要价可能也没有一线明星那么高的情况下,利用刘涛的名气再刷刷单,也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双方也就很容易谈成合作协议了,刘涛也就成为一名主播了,就可以直播带货了。而且,从近年来明星直播带货的情况来看,也是层出不穷,一线的、二线的、三线的明星都在直播带货,相关的企业,也在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从而增加销售量。 至于刘涛能否入职阿里巴巴,那就是难说了,入职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对阿里巴巴和刘涛来说,就是聘用和被聘用的关系,而且是暂时聘用。而刘涛也不会对入职阿里巴巴真的有兴趣,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才是目的。阿里巴巴也不会真的聘请一位明星,且正在过气的明星,达到宣传推广带货的目的就行。
腾讯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两大支柱企业,就像一阴一阳,将长期共存下去,他们生态体系庞大,影响无处不在,两者的关系不仅决定了中国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也决定了中国经济和商业的大格局! 1 首先,在很多中小企业还在垂死挣扎的今天,为何这两大巨头的效益却如日中天? 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他们都属于大平台企业! 为什么平台企业可以如此强大?我们再拿另外一个巨头苹果为例,看看它凭什么成为市值万亿的企业。 虽然苹果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是它的本质是一家平台型企业。 从硬件上来讲,苹果手机和电脑是全球200多家工厂共同生产出来的,他们先把各种器件生产出来,而苹果只不过把他们组装起来; 从软件上来讲,苹果系统里的各种APP,也是全球各地的开发者设计出来的,然后再上传到苹果的系统,再让苹果用户使用。 苹果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是一个大平台!苹果最大的资产是它的品牌和设计,然后所有环节(包括生产和开发)都是采用分包的形式分摊出去。 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一样的发展逻辑,腾讯依托巨大的流量,阿里巴巴则依托巨大的商业操作系统,他们都各自培育和扶植了一大批企业和无数个体,然后形成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正在从“公司+公司”,变成“平台+个体”。大平台在崛起,同时无数个体在平台上执行任务。 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未来的企业只有一个出路,就是平台化。把“做事”往“做局”方面去升级,然后努力实现自己的“平台化”战略,才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最好出路。 也许有人会说,只有大公司才能平台化,而实际上,平台化不只是大公司的方向,而是所有公司的必然方向。其实即使是一个小公司来说,也必须完成平台化的升级,比如一家小而美的广告公司,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呢? 首先,可以公司名义去接单,然后再分包给个人。而公司在业内的口碑和公信力,决定了它获取订单的能力,公司可以用信用为担保去接到订单,然后再将订单分包给个人,这才是未来公司要做的事。 因此,未来公司最大的资产,是他的品牌和公信度。当公司做到一定程度,可以孵化各种小而美的个人或品牌,这就是未来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方式。 2 公司的平台化,能不能在中国文明中找到依据呢? 大家想想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龙。 中国人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 龙其实就是一个聚合体,它有鱼的鳞,牛的头,蛇的身,鹰的爪,鹿的角。在中国古代,各个部落之间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个部落的图腾都是不同的动物,比如鱼、牛、蛇、鹰这些,后来部落实现了大一统,这时用什么作为图腾呢?那就取每个部落图腾的最大特点,比如鹰的爪子,牛的头,鱼的鳞片,最终综合成了龙。 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协同和聚合的基因,中国人对“和”的理解是极其深刻到位的。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去剖析,就会有个非常有趣的发现:公司的股份化,是西方给世界的贡献。公司的平台化,则是中国给世界的贡献。 股份化的本质,是把公司拆分,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被很多人公开持有。 平台化的本质,是把很多分散的公司统一联合起来,各尽其才,各取所需,成为一个聚合体。 股份化是合久必分,平台化是分久必合。 如果再上升一个高度,中国最大的平台就是“一带一路”,恰恰也是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同体”。 平台化,是一场社会组织的变革,就好像未来的战争一样,所有部门均需要能各自为战、化整为零,要求大家既要有单兵作战能力,又要有协同作战能力。 公开化、共享化、协同化,才是公司发展的大势所趋。打开公司的边界,让品牌共营、渠道共享、流量互通,这是时代得大势所趋。 3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样是平台型企业,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高举高打,气势如虹。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明,只不过水和火的区别不仅体现在这两个人的身上,还体现在两大公司的区别上。 腾讯的本质是靠流量滋生企业和个体,这些流量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所到之处就像涓涓细流,往往能够保持对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是它会通过链接的方式,把大家连在一切,和而不同,共同成长。 阿里的本质是靠运作塑造企业和个体,它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全球性商业“操作系统”,因此它就像一团火,不断的把外物拿来熔炉再塑造,成为这个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它的每一项业务推进都是一个再融化和再造的过程。 阿里的这套“操作系统”,是一个能够全球商品的生产,交易,流通的系统,它需要简化掉很多环节,跳过很多传统阻碍,取代陈旧的资源,同时搭建更多先进又便捷的路径,比如支付/物流/金融支持等等。 腾讯扩张的驱动力在于连接。它不谋求控制对方,喜欢相敬如宾的感觉,它想建立一片商业生态,就像一篇森林一样,里面有大树也有小草,还有各种花儿,所以大家只需成为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比如腾讯投了京东后,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而阿里扩张的驱动力在于生长。它为了生长所以需要不断的吸收营养。还记得之前美团的王兴评马云吗?当年美团并不想向阿里彻底掌控,美团还是想走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规化,最终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了腾讯的怀抱,只有腾讯才能满足美团的独立性。 再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的其它企业吧,口碑、高德,优酷、UC等等这些企业都已经被回炉重造,成为阿里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因为腾讯靠是流量产生价值,它只需让大家完成社交的动作己可,而阿里必须靠“交易”才能产生价值,这是一种深度的互动,如果没有一致性和协同性,是很难保证交易的效率。 所以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需要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这是它生长的原则,无论是投资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必须符合它的潜在逻辑。 腾讯做的是一片繁荣的商业生态;阿里做的是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 腾讯就像一个怀有大爱的绅士;阿里就像一个优秀的霸道总裁。 腾讯的原则是:相见不如怀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阿里的原则是:轰轰烈烈爱一场,山盟海誓,不成功则成仁。 这就是两大公司的根本区别。 这两大商业态势就像一根绳的两股力量,也像太极里的一阴一阳,交织成了中国商业的格局,并将在未来长期共存下去。 其实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大公司的性质上,也体现在当今世界另外两大力量的区别上: 中国和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发展力量。 中国文明的核心逻辑是“和而不同”,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性,提倡互帮互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别的国家发展,比如一带一路。同时又能做到互不干涉,共生共荣。 美国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要把其它国家纳入自己的体系种去,他总是试图按照自己意愿帮全球建立一个大运作系统,然后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按部就班。 这就是推动全球进步的两大重要力量,当然这也是一种矛盾,但是哲学上说: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当然,读懂这些矛盾不是根本目的,我们要的是看透矛盾本质的能力,以及驾驭各种矛盾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 水木然
丁亮先生先后任职大智慧、华泰珠宝、证通股份、利得金融,曾担任财经记者、金融编辑,运营总监、首席投资官等职务。 拥有近10年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对资本市场有多年的深入研究,曾参与主导数亿资金规模的二级市场交易,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策略研发经验;曾参与证通财富APP、利得金融APP产品功能规划和运营搭建,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运营经验。 丁亮——项目投融资总监 法国南锡高等商科学院MBA 金融学学士 。 人物介绍:丁亮先生先后任职大智慧、华泰珠宝、证通股份、利得金融,曾担任财经记者、金融编辑,运营总监、首席投资官等职务。 拥有近10年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对资本市场有多年的深入研究,曾参与主导数亿资金规模的二级市场交易,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策略研发经验;曾参与证通财富APP、利得金融APP产品功能规划和运营搭建,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运营经验。 1、记者:评价下自己一路来的工作历程,是什么信念让自己不断进步? 丁亮:我从毕业到现在差不多十年的工作年限了,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有曲折也有顺流,有逆境时分也有高光时刻。支撑我不断的往前走的两大动力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成就感的渴望”,基于此,我的职业生涯中,就经历了两次创业项目经验,虽然都不算成功,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曾经一个HRD跟我讲,你要保持简历的绝对一致性,即专注于一件事情,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往上走,比如你干运营的,就先干运营经理,然后运营总监,然后运营部门总经理,这样的简历就会很漂亮。 反观我自己却并没有这么好的贯彻到底,我做过财经编辑与股票研究员,干过私募创业项目,做过金融产品运营总监,甚至当过一家创业公司CEO。曾经一个HR问我你的经历为何如此?我一时词穷,因为总觉得有一种力量在推着我走。虽显尴尬但并不遗憾,因为很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你不可能充满预见地将生命的点滴串联起来;只有在你回头看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点点滴滴之间的联系。所以,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你不得不相信某些东西,你的直觉、命运、生活、因缘际会......正是这种信仰让我不会失去希望,它让我的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2、记者:对自己所擅长的金融产品领域有什么独到见解? 丁亮:我做过股票投资,也干过固收产品,算是比较圆满,“股、债”产品都有较深涉猎。目前金融产品一般分类为股权和债券,股权包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除了以前流行而现在已经被停止的“明股实债”,基本上走的是净值化道路,而对于债券,古语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所以一般是固收产品的底层来源。 谁的风险大?我干私募的时候,经历过2014年的“注水牛市”,也经历了2015年的“千股跌停”,深知股票市场风险之大,一度对深爱的资本市场心灰意冷,在这个贪婪与恐惧反复摇摆的地方,想生存下来并非易事,不但你需要能力,还需要有资本市场的配合,就像风调雨顺,很难长不出庄稼,但是洪涝灾害,大体上容易颗粒无收。 所以,我觉得人不要贪心,安安稳稳的赚一点固收收益,其实挺好的,毕竟10%的年化固收产品不难找到,而连续10年平均年化10%的A股选手却难以找到。 但是,当我亲身经历了2018年以来的固收产品逾期暴雷的一系列事件之后,我的观点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我觉得债的风险一点也不比股票小。股票你亏的净值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债务,却会因为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而颗粒无收。特别是网贷行业,我一直都觉得这是一个神奇产品:借款对象是信用较差主体,决定了它是次级债务,天然具有私募属性,但是,它却成了公开募集的不持牌的公募属性产品。 刚性兑付,这个是一个非常动听的名词,意味着可以无视风险,按时还本付息,投资者可以不用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但是天底下没有“免费午餐”,一份收益对应的必然是一份风险。刚性兑付,本质上是将“收益前置、风险后置”了,最后形成了资金池,然后随着资金流的断裂,造成平台爆雷。 3、记者:过往实践中投资者教育这一方面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丁亮:投资者教育一直都是短板,因为理论都是很苍白的,实践才能出真知,为什么美股一直是大牛市,但是美国的散户占比却非常的小呢,原因之一就是散户在漫长的股市中吃尽了苦头,最后发现与其这样还不如交给专业的机构。 对于中国投资人而言,有两个挑战难以短期解决或者说通过简单的投教解决,一个是对理财刚兑的信仰、对房价永远上涨的信仰,一个是对股市投资的赌徒式参与热情。这只有经历过一个时代的剧痛才能有所改变。 4、记者:您在理财师团队管理上哪些心得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丁亮:我最近一年的主要工作是参与理财师的管理工作。一直以来理财师因为可以销售一些固收刚兑型理财而过的很好,但是随着刚兑打破和财富管理行业的团灭式暴雷,理财师专业素养在职业生涯中变得举足轻重。 能够帮助客户选择优质底层资产理财、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产品,成为理财师这个职业存在的价值所在。所以针对理财师的专业培训,成为理财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对于销售团队而言,管理难度其实比较大,因为靠业绩说话的特殊工种天然对组织的归属感会相对较弱。因此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就必须多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互动中提高彼此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建立互信、互助的工作氛围。 再一个,对理财师队伍而言,“经营大于管理”,也就是业绩说话,管理上松紧结合,管理的目的是帮助理财师更好的展业,给理财师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稳健的后台支持。 5、记者:您觉得资管行业业务的推进所面临的困顿、现状和趋势是什么? 丁亮:2018年4月,央行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内打破刚性兑付。 于是从去年以来,P2P跑路司空见惯,私募基金亏损稀松平常,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陆续出事,信托违约如期而至,债券违约天雷滚滚! 一般而言,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将融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而直接融资一般和资产管理相挂钩,涉及到资管,主要是直接融资模式,“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客户风险自担”。 然而,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风险定价失真,形成借新还旧、期限错配的固收理财模式,带来“资金池”,从而“影子银行”如影随至,带来金融监管困难,不能防患于未然,最后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与此同时,“猫与老鼠的游戏”在金融领域可谓是“古而有之”,在中国金融分业监管,造成了理财产品的层层嵌套监管问题不能有效穿透,进而带来了真实投资风险被隐匿了。 再一个,对投资人而言,对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接受程度还不够高,风险自担意识不够,依旧寄希望于资管机构刚性兑付。 对于资管行业的未来,在监管层面上,央行统筹一行两会,使得监管逐步从分业监管向分业与混业监管并存转变;随着固收产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资管机构而言,自身的投资能力将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 6、记者:您如何看待最近的经济形势对行业的影响?丁亮:一般而言,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因此经济形势不好首当其冲的就是金融市场危机。 有人说,金融市场是万恶之源,没有那些贪婪的投资机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倾家荡产呢? 实际上,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金融的最大恶,在我看来是“资金空转”,这本质上是监管套利,它指的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不流向实体经济。“资金空转”提高了社会融资成本的同时,但并没有给实体带来实质性作用。 除此以外,真实为实体服务的金融产品,一样会受到经济下滑的波及,比如公司因产品销售不畅而无利可图,甚至破产倒闭,这个时候债务就还不上,从而造成债务危机,这样投资者将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 目前中国面临中美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和自身周期性去产能的结构性调整期,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影响,财务造假、现金流断裂、破产倒闭都已经是稀疏平常,这对流入实体经济的金融资管产品带来巨大的危机。比如诺亚财富34亿元踩雷承兴国际应收账款,比如中原证券2.4亿踩雷福建闽兴医药应收账款。 7、记者:您对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职涯规划上有哪些意见或建议可以分享? 丁亮: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就像一张白纸,可以规划各自蓝图,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并不比学业生涯简单,各种曲折只有局中人才能体会。 如果问我职业生涯规划,我的建议是首先选对行业,一个行业如果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想不赚钱都很难,一个行业如果日薄西山,那么再大的努力都无法避免不太成功的结果。 其次,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只有喜欢的事情才有坚持的原动力,至于喜欢什么,这需要问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知道喜欢什么,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工作,相信我,这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事情,我觉得成功的人大多数是很早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坚持去干。 再次,职业生涯务必保持一致性,非迫不得已不要过多转行,“跳槽穷半年,转行穷三年”,频繁的跳槽和转行会打乱一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得一个人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从而难以步入更高的职业层次。 最后,不要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去做不法之事,这会断送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光关于的是人生价值,更多的关乎一个人的生存之道。而职业生涯和时代背景也是紧密关系的,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其实有时候,可能是对的,选择很有时候是顺应了时代,但是你也许并不知道,因为“只有树倒了,才知道它有多长。”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洪灝 核心提示: 1.中国经济杠杆较小,不会出现暴跌;美国经济杠杆较大,需要冒险重启经济。 2.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相对收益相对估值,已经到了历史的拐点。接下来的几年,中国都会会跑赢美国。 3.长期投资理念不会改变,投资黄金依然是较为合理的理财方式。原油宝等产品不是股票也不是期货,存在一定设计缺陷。 4.疫情会催生新的风口,网红经济、流量变现值得注意。 5.疫情下经济不可能出现V型反弹,投资要以安全和风险思维为主。 历史拐点已经出现 中国大概率跑赢美国 香港號:之前彭博给你头衔,给你命名为中国最精准的投资策略师,很多的节点都被你精准地预测,像是这场疫情把世界都按下了暂停键,你有没有看到新的希望呢? 洪灏:我觉得这个可能要看整个对病毒的控制。由于我不是一个病毒学专家,所以我对前景的猜测,可能并不能够带来很大的增值,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药物治疗。这个药物治疗中,瑞德西韦,就是“人民的希望”,出现了一定的正面的效用。比如在早期运用的话,能够缩减病人在医院停留的时间,从十天缩短到五天,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没有一个根治的药。同时对于整个疫情的控制来说,其实最好还是要有疫苗,但是疫苗有关专家说可能要到明年才能够出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想象一下,在这些东西出现之前,疫情都是会有反复的。所以我觉得,对于前景肯定是有希望,每一次疫情,这些大瘟疫来了,人都可以再增长,但是这时间长短是问题。现在很明显的,有很多实体经济,比如说美国经济,由于杠杆率过高,变得非常脆弱。这样的话,可能熬不到今年年底,等不到那一刻,可能整个经济就要崩溃掉了。 所以美国现在就是要冒险的去重启经济,但是很明显,如果在新增感染人数还没有达到控制的一段时间,美国开始重建,或者在疫情还没有平稳的时候,开始重建经济,我觉得它二次爆发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做投资面临的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2020年5月美国平均信用卡负债状况 图源:ValuePenguin 香港號:巴菲特栽在航空股里面,但是他说永远都不会做空,或者是赌美国输的,但是他现在也不看好股市了。那么在中国的市场当中,你觉得是不是机会呢?因为之前也有说,因为这场疫情最早爆发在我们中国,但是最早得到控制的,也是在中国,有人就提出中国是不是投资的避风港?你怎么看? 洪灏:相对收益吧,就是说这样的行情里,很难有所谓绝对收益,它只是一个相对收益的一个概念,就是相对于全世界暴跌成这样,中国没有暴跌,那我觉得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花红。所以呢我觉得,中国今年交易2700到3200,今年实际交易2680到3100,所以我们的交易区间还是非常有效的,我们今年一直都在交易区间里头进行。 所以我不觉得中国会出现像国外那样这么大的史诗级别的暴跌,因为毕竟我们的杠杆比较小。但同时,我们中国能够给你带来像2019年2017年那样的回报概率是非常小。它就是一个波段交易。 ▎巴菲特 资料图 香港號:你觉得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说,具备什么样的要素才能够成功?这是天生的吗?还是后天可以培养学习来进阶的呢? 洪灏:其实我觉得说老实话,巴菲特是天生的。他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都是亏损的,但是真正赚钱是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当美国的利率系统性下降,美国的估值系统性上升,美国的通胀下降,他手上拿着这些股票才造就了这么大一波行情,但是到了最近几年,他的回报表现也没有办法达到。 所以我觉得两个因素吧,一个是时势造英雄,他正好遇到这么大一个时代;第二个他的确是天生的,否则换一个普通人也拿不住,拿不了这么久。所以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自己没有办法控制,因为天生是父母给的;大时代是整个时代的背景,也不是由我们来控制的。 我们自己去后面的修行要靠自己,但是呢,性格、脾气都是天生的。比如说你跟着别人反着做,就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整个市场在卖的时候你冲过去买,像是三月份时候的行情,美联储无限量的宽松政策。如果一个理性的增值者看到,整个市场反弹的因素都具备了,比如说美联储的政策、市场暴跌的程度、以及在场内的资金、流动性问题至少暂时解决,可以给一个很强的反弹。 但是在那个时候作为一个逆向的投资者,大家都在抛售都在卖,只有你在买,这就是非常反人性的。因为人进化的时候,总是喜欢抱团,中国A股叫抱团取暖,大家一起才有饭吃,一起打猎才有饭吃。所以大家去打猎的时候,你跑到别的地方睡觉,就是说你跟别的反着做,对你的心理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我觉得有的人就算是通过心理训练,也很难达到这个境界。 香港號:刚刚就说道巴菲特,他是个天才,但也遇到了大时代,洪灏你呢? 洪灏:我也遇到大时代吧,其实我在最近的一篇报告里提到说,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相对收益相对估值,已经到了历史的拐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大家都觉得现在,尤其美国,美联储掌握全球货币政策,领先全球的科技创新,即便是发动了贸易战,美国国内的经济还是在赢,直到今年的一季度。 所以呢,有的人会觉得美国在赢,其实不是的,这个历史拐点已经出现了。所以就是说当中国的估值相对于美国的估值达到现在这个水平,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国都会跑赢美国,这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所以这个时代的背景,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为背景造就的。虽然我们不清楚确实的路径是什么,在这条路往下走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我们看到中国在医疗方面的突飞猛进,现在在很多生物医药领域得到突破,或者说我们在其他的一些领域,比如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发展,这些路径我觉得我们隐隐约约能看出一些端倪。 但是因为我们讲的是未来五到十年的事情,可能到了以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回头看现在,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大时代的诞生。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拐点,浑然不觉。但是在五年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拐点。这对于我们中国的投资者,以及对于中国市场有信心的投资者,其实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中国大概率要跑赢美国。 原油宝存在设计缺陷 黄金仍然值得投资 ▎俄罗斯石油公司Роснефть 香港號:讲讲原油宝一夜爆煲,你觉得这个事件到底谁的错?能不能避免呢? 洪灏:原油宝产品设计有问题,在这个行情出现的时候,没有一个及时止损的机制。同时没有及时滚到移仓到下个月,甚至是更远。原油的暴跌其实从三月中旬就开始了,所以当时其实就应该能够看到,原油宝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我觉得产品的设计方面,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造成了投资者比较大的损失。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呢,由于我也不是律师,所以我也不知道之中的法律文件,去告诉这个产品究竟是什么样属性的。我觉得不排除这些文件太复杂,大家都没有仔细看,原油宝就当作理财产品来买的可能性。 同时因为油价跌了很多,很多人都急着去抄底。没有人见过负油价,所以出现了现在这样的情况。同时在当晚跌成负油价的时候,其实只有几千手的合约是成交的,其他价格都没有那么极端,虽然也是很便宜,但是没有那么极端。但是最后计算损失的时候,就按照当晚的最低价计算,这是很奇怪的。所以这些种种的迹象都表明了,整个产品的结构设计有问题。最后怎么样去解决,这些法律上的问题,由谁来承担,这些我觉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清楚。 香港號:原油宝作为一个理财产品,买的不是股票,它实是期货,期货其实当中博弈的成分是非常高的,但是你觉得原油宝适合一般的散户去买吗? 洪灏:这就是我说的,买之前要看产品,考虑到产品。以及原油宝拿的也不是一个实际的期货合约,因为实际的期货合约会有一个保证金补偿,有保证金补偿的情况下强行平仓。所以即便手上拿着期货合约,它是不应该亏那么多的。所以这里头还是有一些别的结构性差异,所以最后怎么样赔偿这个损失,应该看责任是如何分配。比如说销售产品的时候,对用户的意识,还有投资经验的考量,那么投资者买这个产品的时候,它对于这个产品一些技术细节的了解,以及当天晚上交易的时候,一些非常异常的交易价格,这些都是要理清责任的,责任应该是由谁来承担。 香港號:中国的风险比较小,但是机遇在哪里,我现在如果想在中国投资的话,到底是股市楼市,还是其他的投资工具? 洪灏:还是买黄金吧,黄金还没有涨完。我觉得楼市已经比较贵了,但是如果大家自己买来住的话没关系,因为也需要。股市的话我觉得明年再说吧,我觉得今年就这样,除非是那些比较喜欢做交易的朋友,就是在2700到3200之间,它可以做交易。其他的,我觉得非要买的话,那就买黄金吧。 香港號:非要买就买黄金,你的建议其实是跟去年六月底七月初是一样的吗? 洪灏:对,那个时候就开始开始买了。那个时候黄金价格1300、1400吧,这个不仅仅是回报,这个是在市场暴跌的时候,这个东西跌得比市场要少很多,你的回撤要少很多。但是你向上的空间有很大,我觉得这样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品。 经济不可能出现V型反弹 投资需要长期心态,注重安全与风向管理 香港號:2020年开年五个月了,投资市场是一地鸡毛,我们也实在见证历史。你的投资理念有没有改变? 洪灏:没有改变。投资理念不会因为出现今年的一些意外情况而随行就市。投资理念主要就是说买东西的时候,要有一个长期的心态,买一些估值比较低的,自己拿着比较舒服的。同时尽量以买公司的心态,而不是买股票筹码的心态,去进行投资。我觉得这些基本的原则,适合在所有行情里使用,所以并不会因为今年出现疫情而发生改变。 香港號:确实这场新冠病毒的疫情,把世界的格局都打破了,甚至我们一些传统的理念,都被颠覆了。你觉得应该在现在,投资思维应该怎么样改变?你说理念不会改变,那应该怎么做呢? 洪灏:我觉得还是安全和风险管理为主,因为现在这么多不确定性,各种各样的专家。其实专家本身对这个病毒的理解也是各种各样的,并不是只有一个看法,不同专家有不同看法。所以,大家都希望疫情有反弹。但是我觉得V型反弹这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 同时,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药、疫苗能够出现等等。整个经济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这个时候更是需要额外的风险管理。所以比如说巴菲特,我觉得他可能主要是亏钱在航空股上,他也没有想到航空股会搞成这样。911之后整个美国国内航空的客运量,在911之后的七年,才回到2001年的水平。所以这次对这些公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同时就是说,航空公司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是一个资本密集型领域,但是它的利润却比较低位。所以不知道为什么,巴菲特以前特别看不上航空,这样的人也会去投航空。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就算在怎样的行情里,就算巴菲特这样的最顶尖的投资的人,也会踩到地雷。所以那天他讲了五个小时,听下来其实我觉得他对整个市场还是非常谨慎的。 由于美国现在杠杆很高,就是很贵,所以你现在急急忙忙冲到股市里去冒险的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我觉得大家都很尊重巴菲特,都想效法他长期投资的理念,巴菲特要你不要进场,但是有人迫不及待的进场。所以我觉得还是以风险管理为主吧,安全至上。 ▎美航空行业受挫 图源:英国《卫报》 香港號:确实在投资领域当中,你有很多金句。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这是巴菲特提出的,但是能做到的人几乎是没有。在你的投资理念当中,投资致胜的法宝是什么? 洪灏:这个是别人做的我就不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做,大家都不去做的时候,你反而要去做,就是没人买的时候,你就去买就对了。投资就是反人性的。你平时看到的这些估值,都是人性的体现,尤其是在泡沫的顶端,像美国四季度的股市。所以当这些人都在做同一个事情的时候,这个事情的回报就下降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在投资领域,我觉得跟别人反着做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投资策略。 分享型经济改变生活 科技催生新的风口 香港號:你这样一个坐拥庞大粉丝的社交网站上的大V级策略师,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上,你每天都通过你自己的观察,去传递信息和对一些事件的解读。你觉得社交媒体和网民的互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洪灏:它可以给你一些反馈吧,就是说有的人会提问,有的人他会看到一些你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而且这些反馈都是实时的给你的反馈。所以的话,他让你通过和自己读者的互动可以不断的精炼,不断的去打磨自己对市场的观点和预测。其实它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洪灏微博截图 香港號:其实一场疫情过来之后,我觉得互联网的生态也开始有些变化,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对非理性的情况或者一些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的感触? 洪灏:我觉得语言暴力一直有,所以我觉得很难避免,因为网上都不需要用实名,所以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也很难杜绝。其实比如说推特上,或者别的互联网媒体,语言暴力都有存在的,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在现实中不是这么重口味的,突然到网上由于换了个假名,就非常重口味。他失去了身份识别,它就变成非常不讲礼貌的人,所以我觉得习惯了就好了。而且现在每天几千条消息,其实也看不过来,所以现在即便是有这种现象,我也不会太在意。 香港號: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级的人物,却是一个社交媒体的网红。你觉得自己成为一个网红,对于你的专业或者这个网红经济在你的领域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洪灏: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观点的分享和交流,把我学习到的东西和大家分享,这个分享型的经济,已经遍布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必须说我们的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酒店旅馆等等,这些都是共享经济的表现,所以共享本身是产生了经济效益的。网红通过分享自己对经济的一些看法,或者说像我,我对金融市场的一些看法,这样产生了正面经济效应。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或者说我们现在的交流方式,改变了很多。以前,我相信很多人,没有想到自己会拿着手机去看视频,以前是电视屏幕越大越好,现在怀里揣着手机随时随地看,有4G5G的网络,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次疫情之后,工作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原来不用在办公室里头,你的工作效率反而会更高。比如说我现在写的这些经济和市场评论,都是在手机上写,然后直接发表的。甚至对于视频的编辑,对于图片的处理,音乐的处理等等都是在手机上完成,非常有意思。根本就不需要坐在桌子前,随时随地可以完成,当然你的工作时间也长了很多。 所以人们生活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发生变化,所以未来要找所谓的风口,这种改变,社会生产的方式和生产力提高的领域,它会产生非常大的投资机会。比如说为什么大家现在都觉得医疗保健很重要,因为它让人活得更长,它的劳动生产力可能提高得更快。比如说消费,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分崩离析的,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头,有中国这么大一个十四亿人口国内的需求的市场,这是一个恩赐,所以大家会注意国内的消费。比如说半导体,现在我们看到,由于各个国家在科技和贸易的部署,也是一个机遇。 其实我们中国到了去开发新的技术的时候,现在我们也看到中国在科技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所以这些领域都是有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式,它都会给各位带来很好的投资机会。 ▎李佳琦淘宝直播 香港號:作为一个网红大咖级的策略师,在网络时代尤其在疫情当中,你的流量很大,其实流量变现这件事,是不是值得投资者去考虑投资的领域呢? 洪灏:我觉得我现在的方式并没有不是一个工作,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流量变现什么的。所以在我的微博上,也没有卖过什么产品,我推荐的时候都是说自己用过、看过或者觉得好的,才会偶尔推荐,但是我推荐也很少。 所以我觉得流量有价值的,我认为我的流量是有价值的,因为我给大家带来了更多我对经济市场看法,我相信即便这些预测有时候有失偏颇,但是它也能够增加大家对市场和经济的了解,把这个知识面提高,所以我觉得这些是有价值。 但是这个价值要怎样去计算,那就是因人而异了。比如说,有的人这个特别有价值,有的人就觉得我来这里只是看点位,甚至我想找个股票代码,只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有些人是为了自我提高。所以每一个人对微博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对这个人产生的价值也不一样。 至于怎么变现,很多朋友,包括在网上的这些读者,都会建议要开付费阅读什么的,其实你知道我的微信公众平台打赏功能没有打开。所以我觉得流量变现因人而异,我不希望我现在做的事情,共享和大家分享的这个事情,变成一个工作。这个是我从来不收费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说我有正式工作,我有一个五十人的研究团队要管理,这是我的正式工作。我对于经济市场的看法,对美食美酒音乐的理解,哲学的研究等等,这些暂时不希望成为正式工作。 但是流量变现的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李佳琦网上带货,李子柒教人做饭等等,有很多很多成功的例子,但是我觉得在现阶段,虽然我的流量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并没有想把它变成工作的一部分。因为我的正式工作是一个研究型的学者,我要管理一个很大的团队。 香港號:对你这样一个对哲学有研究的人来说,中国的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那个对投资更有效? 洪灏:我觉得都很有效,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不一样,西方哲学讲究逻辑推理,以及形式上的东西,东方哲学更在意的是心理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凝聚一些观点。 所以按照西方的定义来说,东方是没有哲学的,但是我们东方有做人以及看世间万物的哲学。比如说我进行的周期相关的研究,周期本身即是一个东方的哲学。因为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看法和观念,与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就是一条直线,东方人讲的是轮回,讲究涅槃再生。我们东方最古老的一些哲学书易经,就是关于周期的书。所以东西方哲学都有用。 西方的好处在于它的严谨,在于它对于逻辑的推理。这个时候,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这么不确定的时候,历史的经验并不能告诉我们未来会发生什么。西方的哲学很有用,因为你可以用逻辑去推理,但是东方哲学更有助于我们对于整个宏观大的环境,以及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处在一个宏观大环境里头,怎么样去把握处理好我们个人和大环境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以至于我们说价值投资,比如说别人都在抛售的时候我们去入场,这些其实都和东方哲学的思维有关系。 本文原发于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