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以来,基金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几乎是全民买基金的节奏。对于新基民来说,基金不仅是理财产品,更成为一种社交工具。年轻人以前在茶余饭后聊明星聊八卦,如今话题则变成了基金。 但这些跑步进场的“95后”、“00后”真的了解基金吗?真的懂如何理财吗?不容忽视的是,理财热背后风险重重。 去年以来,国民投资理财意识日渐觉醒,投资理财需求不断激增。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财商教育行业更是异军突起。 “财商教育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尔湾科技创始人、CEO李鹏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伴随着社会财富与个人可支配财富的不断积累,居民财富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理财需求极大。但投资理财技能不足成为困扰他们的主要矛盾,互联网财商教育迎来了发展风口,财商教育行业拥有极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近日,尔湾科技正式宣布完成两轮共计近亿美元融资,该公司还同时宣布启牛商学院品牌正式亮相。 据了解,尔湾科技旗下财商教育品牌启牛商学院、伴财商学院,依托集团技术实力与研发实力,持续加码课程内容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截至目前,启牛商学院累计服务用户已达1000万。 李鹏认为,财商教育市场大有可为,政策上国家将财商教育列为素质教育之一,需求上大众日益高涨的理财需求也倒逼财商教育行业快速发展。 财商教育迫在眉睫 年轻人热衷理财背后,是不具备专业的理财知识,这导致理财乱象层出不穷。这意味着财商教育问题已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金融及教育行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近日,尔湾科技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了行业首部《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推动国民财商教育普及的加速落地。 “财商不是帮我们快速收获财富,而是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资产管理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这是一个需要明确的认知误区。”李鹏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理财教育市场需求井喷,必然带动市场从业规模快速提升,要避免行业野蛮生长,行业监管与指导尤为重要,亟需出台市场规范,这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彭兴韵教授表示:“在我国,完善财商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理财,财商教育可谓大势所趋。 白皮书也提到,投资者对财商教育的重视较高、需求很大。具体而言,我国投资者能够较清楚认识自身知识不足,这种不足对投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投资者对学习知识有强烈需求。调研发现,有64.8%的投资者将股票投资盈亏的原因归结于“自身证券知识储备以及对市场的理解”。 随着金融市场各行业发展与财商教育相关度的逐步提升,无论是学校,还是金融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知识付费服务平台都会越来越重视进行财商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场景化的财商教育。 据了解,尔湾科技提供的普惠课程主要是以“名师直播授课+社群双师辅助”的模式进行,通过群内督学+1对1答疑的模式传授理财基础知识,提供简单、易学的财商课程,而进阶课程则以“录播内容讲解+社群实战指导”的模式为有理财基础的用户提供更为专业、有深度的财商课程。 李鹏认为,目前大众在学习理财知识的时候容易陷入误区,急于求成,以为理财就是挣钱,可以快速收获财富,但其实财商是和智商、情商并列的基本素养。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配置好自己的资产才能理顺自己的生活,配置好自己的人生。 财商教育市场前景广阔 实际上,财商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2020年被称为财商教育元年,去年以来,可以说进入全民“补课”的财商教育时代。 从数据上来看,财商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大众群体规模非常庞大,预计到2022年,大众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有望到达101.7万亿,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在2020年可达6.05亿人。 也正是由于财商教育行业发展空间巨大,除了启牛商学院等头部企业,尚德机构、开课吧等职业教育企业也都开始布局财商教育市场。 白皮书显示,我国目前有1万余家“理财教育”、“理财培训”相关企业,2019年新增相关企业近2000家,较十年前增长了800%。 “现在有很多公司都开始尝试财商教育,但这一领域已经形成壁垒,现在来看,今年专业能力不足的平台会逐渐退场,所以最后一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我们去年就很重视产品和课程研发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我们的壁垒。”李鹏认为,“财商教育是一个重服务的行业,环节多服务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打磨细节,每个环节做得更好才会形成复利效应。” 在资本的热捧下,去年以来,包括财商教育在内的在线教育行业如火如荼。但火爆的背后,是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跟上这种狂奔的节奏。 在玩家众多的财商教育赛道中,尔湾科技凭借创始人及核心团队强大的教研能力、执行力及快速迭代能力,结合覆盖全业务环节的自研数据化系统级支撑,在2020年营收实现高速增长,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在业内处于绝对领先。 李鹏还表示,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目前行业形成“头部+腰部+尾部”的多竞争格局,行业参与者众多。但本质依然是传道授业,这就对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疫情来袭的 2020 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堪称魔幻。连续四年下跌之后, 2020 年教育行业在产业、资本周期叠加和疫情催化下,一级市场投融资数量仅为 257 起(不含上市公司 IPO 和并购),同比下降近 17%,创近五年新低。 在融资数创下近五年新低的同时,中国教育机构们吸纳了 2020 年全球 80% 以上的教育赛道融资额,资金投向更是两级分化严重。 一方面,大量资金向头部企业聚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资金投向各赛道头部企业。伴随头部企业获得更多资本加持,中小型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更难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早期阶段的投融资数量占总投融资数量的近百分之七十。虽然教育行业早期投融资数量占比较多,但总的也不过 100+ 起,相较于数十万的教培机构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下,行业洗牌加剧。学霸君、优胜教育等知名教育机构的离场,更是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教育赛道格局演化做下注脚。 应对疫情持久战,教育行业各大赛道现状如何、未来的机会在哪?日前,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2020 中国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本文为报告精华分析文。 1. 学前教育,危与机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 0~6 岁儿童,涉及母婴教育、胎教、婴儿教育、幼儿教育等;中国学前教育体系以儿童年龄段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 0~3 岁儿童为主的托育/早教行业和以 3~6 岁儿童为主的幼儿园行业。 现阶段,疫情虽然整体上得到控制,但在局部地区对资本市场也有比较深刻和长远的影响。纵观 2020 年全年,学前教育受资本关注度持续下降。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0 年学前教育赛道披露融资事件 21 起,过亿事件共两起,为近三年最低。后疫情时代,虽然幼儿园已经能正常开学复课,但前期亏损巨大,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回血时间。 虽然学前教育行业危机重重,但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还存在重大机会。 一、幼儿托育渐成刚需,发展势不可挡 我国托育适龄人口基数大,2020 年中国婴幼儿约 4472 万人,48% 的家庭有托育服务需求。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我国 0~3 岁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 4.3%,而欧美国家的入托率已达到 50%。国内幼托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需求旺盛,后续发展空间巨大。 虽然疫情对托育行业产生巨大打击,但需求刚性,市场反应极为迅速。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出现了一波早教机构注册的高潮。根据全国工商部门登记的数据,2020 年 4 月至 6 月期间,全国新增 17000 多家早教机构。资本市场,线下幼托机构好姑姑令人意外地拿到了过亿的融资,可见托育行业还是被长远看好。 二、上门早教和转型线上是线下机构未来发力点 疫情期间一些线下机构开始推出“送教上门”服务。上门教学的形式不但缓解了一部分家庭早教托育的需求,也帮助部分老师实现复工。上门早教在疫情过后是否会成为趋势还有待市场验证,但其灵活性、定制化已让一部分家庭有了率先体验,市场认知度和认可度也得到了提升。 众多以线下为主的机构开始涌向线上。早教头部品牌金宝贝疫情期间推出了《金宝贝线上精品课》,小马快跑推出了 0~3 岁亲子互动直播早教课《小马在线》,爱乐祺推出了线上录播课堂《小爱课堂》,美吉姆也正式推出了线上课程。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 年美吉姆活跃用户达 40 万,但推出线上平台后,注册用户快速上升到 100 万。 三、产业新方向——构建 S2B2C 幼教赋能平台 幼儿园机构拥有学生资源优势,“学前新政”后盈利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传统幼儿园也无法满足家长端旺盛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因此构建 S2B2C 幼教赋能平台解决供需矛盾是产业新方向。 2. K12教育,厮杀激烈 2020 年的疫情,迫使线下授课受阻,许多线下课程直接转为了线上授课,教学场景的转变推动 K12 教育进入新阶段。 K12 教育赛道覆盖对象范围广,市场需求强烈,颇受资本青睐。2020 年 K12 赛道投融资事件达 27 起,仅为去年融资数量的一半多,但整体金额超过 500 亿人民币。头部效应显著,大部分资金涌向头部两家企业,其中融资额最高的为猿辅导,4 轮融资额超过 35 亿美元,其次为作业帮两次合计超过 23.5 亿美元。融资给两家企业提供了充实的弹药,让他们在 K12 教育赛道的激烈竞争有先发优势。 线上仍然是主要投融资集中地,占比过半。疫情下 K12 机构纷纷转型线上,进一步推动了在线教育的渗透率,也提升了资本的关注度。 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承担着国家人才选拔和分流的功能,对于 K12 阶段的学生而言,升学竞争压力长期存在,围绕升学的教育成为了家庭刚需。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造成了不同地区课外辅导培训市场渗透率的差异。渗透率高的地区,在竞争激烈的同时也意味着支付能力越强。从各大教培机构的市场占有率和区域布局,我们发现一线城市的课外辅导渗透率与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城市的差别比较明显。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小学生人数占全国近八成,参培率的提升有望进一步打开下沉市场,未来空间广阔。 中小学生人数(万人) 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K12 在线教育渗透率迎来急速提升,其后,随着线下逐步复工复学而有所回落。疫情促使人们认识和接受在线课堂,也让传统线下机构不得不面对线上转型。在线教育渗透率的进程按下了快进键。 2019 年,K12 市场规模超过 6000 亿人民币,在线 K12 市场规模达到 535 亿人民币,渗透率为 10% 左右。预计 2021 年,K12 市场规模超过 8000 亿,在线 K12 渗透率超过 40%。到 2024 年,K12 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在线 K12 市场规模有望达 3000 亿。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渗透率的提升和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加是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K12 及在线 K12 市场规模(亿元) 庞大的在校生人群,背后对应的是千亿级别的课外辅导培训市场。由于中高考政策变迁以及物理空间的天然限制,市场格局极度分散,各个省市都涌现出代表性的地方龙头品牌,但真正实现跨区域扩张和全国布局的教培品牌不超过 20 家。 在线 K12 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成熟市场的产业链通常非常明晰,上、中、下游各司其职。教培行业的交付结果就是服务体验和成绩(提分或者达标认证)。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以及交付结果的可验性,就必须要有标准化服务流程和细腻的分工来提升效率和质量。 K12 产业链 K12 教育未来趋势: 一、在线教育火热。疫情促使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提高,且目前疫情在个别地区又开始反复,短时间之内线下培训还是存在风险,网课成为家长的唯一选择。据易观数据,2020 年 2 月至 6 月,K12 用户的线上活跃数量均突破 2 亿,较 2019 年同期增长超过 50%。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使得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程度将进一步提高。猿辅导和作业帮获得数百亿人民币的融资,跟谁学一度成为第四家市值超过千亿的教育机构,表明资本市场比较认可在线教育模式。 二、OMO 模式转型。疫情沉重打击线下机构,课程在线化不可避免。据教培校长参考的调研, 2020 年上半年,全国教培机构的平均破产率超过 20%,疫情严重的地区更为严重;就存活下来的机构来说,有大约 70% 机构的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 50%—100%,仅 1% 的机构保持营收增长。线下机构对在线教育态度变得积极。随着疫情的爆发以及“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多数机构已经进行或开始探索在线教育的解决方案。线下机构更适合 OMO 模式。对于线下机构来说,抛弃线下优势并完全转型在线教育并不现实,因此兼顾线上和线下的 OMO 模式更易被接受。 3. 素质教育,不断融合 受疫情影响,素质教育总体融资次数下降,但仍然是教育行业投融资最热的赛道。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统计,2020 年全年素质教育投融资事件 76 起,与去年的 115 起相比,同比下降 35%。从细分赛道来看,STEAM 和艺术培训依然是最受资本欢迎的赛道,而去年融资数量排名第二的“生活素养”热度渐消。在线项目融资占比进一步提升,较 2019 年增长 10%。 2020 年素质教育行业各赛道投融资情况 近年来,政策已逐步将体育和美育等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和中考高项目中,在倡导“全面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校和家长的重要关注点。竞争的低龄化也使得素质教育消费群体进一步扩大。 中国少儿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预计到 2021 年,少儿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2500 亿,STEAM、思维启蒙及艺术类培训仍然有相当可观的市场。 未来,素质教育行业面临以下几大趋势: 一、素质教育产业模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体育、艺术外,在北上广深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流行新的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例如 STEAM 课程、生涯教育、国际游学等。满足学生家庭自主性、个性化要求的机构,会更受青睐。 二、素质教育机构纷纷推出线上课程,但 OMO 模式为最优选择。线上机构获客成本高昂,还因素质教育的特殊性,线上只能满足理论知识的讲授,整体课程效果较差。而线下机构也面临时空的限制,尤其在疫情下暴露了致命缺点。因此,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的 OMO 模式成为素质教育机构的最佳选择。 三、艺术培训赛道持续火热。艺术教育在资本市场的热度受疫情影响较小,2020 年仍获得 19 次融资,排在素质教育子品类融资数量第二名。艺术培训是在中国发展时间最长久的,也是最受家长青睐的素质教育品类。根据 2019 年睿艺的市场调研,接近 50% 的家长会为孩子报艺术类的课程,而融资热度最高的 STEAM 仅有 14% 的家长选择。随着其他品类接受度提升,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素质教育类型大多数仍会首选艺术教育。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还处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融合不仅是各类课程的不断交叉以及综合性课程比重上升,更是线上线下优势的互补。此外,部分 K12 机构也开始涉足素质教育领域。 4. 国际教育,已经见顶 国际教育产业链按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出国留学前)——申请阶段(留学申请中)——留学阶段(海外学习/生活)——完成阶段(留学归国)。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细分服务品类,目前较成熟的品类都聚集于前中段,包括:留学语培、国际游学、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已有一定的头部机构出现。 从 2016 年国际教育赛道投资数达到 59 笔的顶峰后,热度就连年下降,2020 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国际教育赛道的投融资情况比较惨淡,上半年 7 笔,下半年 3 笔,并且上半年中的部分投融资实际在 2019 年就已完成,只是延迟披露。 从品类来看,2020 年投资依然还是聚集于前端市场,以留学咨询为主,留学后市场受到的关注和开发程度不够。留学咨询/中介服务和留学语培的消费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而随着国际教育消费趋势的变化,产业分工也带来了新的服务品类,比如:留学后生活/学业服务、求职置业等, 目前多数处于供需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产业链后端的留学后市场还比较分散,仍有千亿市场空间,是投资人未来重点关注的赛道。 回看 2020 年国际教育市场的冷淡,最为直接的原因是全球疫情。从年初新冠疫情在国内肆虐,到 3 月开始席卷全球,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国都形势严峻。疫情的出现,以及始终未进入平台期,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了长远且不确定的影响,反映在国际教育赛道是留学生的人身安全、语言考试接连取消、出入境限制、无法线下授课等诸多问题。 其中,低龄留学受到的影响更严重,未成年人异国独立生活本就是极大的身心考验,家长更难安心在如此高风险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往国外。国际学校的在读人群,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过大、课程体系和普通学校差异,较大概率会选择继续留学。但原计划低龄出国的其他群体,可能会直接放弃留学。 虽然目前疫苗已经研制出并投入使用,但全球新冠疫苗厂商产能有限,无法满足全部市场需求,全球疫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但国际教育市场本身时间跨度长、行为周期较长,未来几年留学市场都会处于谨慎观望状态。 再看近 10 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虽在不断增加,但增速从 2017 年起连年下降。2020 年出国留学人数,更是受这场疫情阻击,出现骤降。回国的比例,从过去平均出国 10 人回来 1 人,到 2019 年平均出国 1.2 人回来 1 人,可见回国的比例大幅提升。2020 年留学回流数激增,突破 80 万。庞大的海归人群和国内大学排名不断上升,使得“海归”贬值,就业形势将更加激烈,留学产业链后端市场的求职需求被动拉升。 疫情终将结束,当国际大环境趋于稳定后,国际教育赛道可预见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市场整体回暖,但处于低增速。子女教育投资基本成为现代家庭的最大投资,高净值家庭对精英教育的需求意愿强烈,与之对应的国外名校依旧会成为热门选择,但之前普通收入家庭勉强供孩子留学的风气会减弱。我国大概率会像 20 年前的日本留学市场一样,度过几年的平台期后,留学人数再逐渐下降,但因两国国情不同,预计我国下降幅度较小。 第二,行业整合加速。未来三五年国际教育赛道整体发展变缓,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过程,赛道自身会加速洗牌、整合。新玩家进场机会变小,小玩家更难融资,本身商业模式不健康或运营有问题的机构会被淘汰出局。考虑到国际教育赛道上市标的较少,一级市场如博实乐等巨头将有机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第三,国际学校发展。根据新东方《2020 中国留学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就读于公立学校普通班的群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就读于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的群体则呈现增长趋势。体现了国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多元化发展,也体现出家长对于国际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认可,选择让孩子进入国际化的教学环境。 另外,2020 年中国境内第一所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落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教育,应该是超越了国家的界限的。未来我国在原有的扎实的基础教育上,更注重个性化表达、批判性思维、人性与关怀,让学生们拥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第四,新的服务品类快速增长。随着国际教育消费趋势的变化,产业分工也带来了新的服务品类,比如:背景提升、国际课程辅导、留学后生活/学业服务等。疫情居家期间,在线语培受到利好,大的小的在线语培机构都获得了业务增长,很多咨询业务也反倒有了提升。国际教育新品类存在明显投资机会,而产业链后端的留学后市场的市场空间更是超千亿。 总结来说,疫情确给留学行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冲击仅是暂时的。中国走出去的步伐不会变,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疫情也恰恰印证了世界已经连为一体。疫情过去后,国际教育将迎来复苏,但疫情前上涨空间基本就已见顶,应当会度过增减幅度不大的平台期。疫情的冲击是否会压缩可能将持续多年的平台期?会不会有新的形势助力国际教育?一切还未到终局。 5. 职业教育,需求旺盛 考研、公考、财会考证、教师资格证等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学位、公职岗位扩招,就业压力大,激发了火热的职业教育需求。利好政策持续推出,各地方政策利好不断。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多项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职业培训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职业培训按“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为标准,可分为学历类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历类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非学历职业教育:主要分为职业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管理培训。 从资本市场来看,投融资与 2019 年持平,在疫情下依然保持稳定。根据市场公开数据,2020 年职业教育一级市场共有 41 起融资,单笔融资金额从 100 万到 5 亿人民币不等,细分品类还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考试培训为主。 职业教育市场投融资数量占全年总数的 16%。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各类工种的竞争力,上半年 IT 类、金融类和互联网运营类培训成为考研、考公之外的热门培训需求。 “疫情+政策”双重作用下,给职教职培机构带来了机遇。疫情利好影响之下,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的需求越发突出。线上职教机构迎来发展风口,优先转线上的机构已经获得了发展先机。 已上市职业教育公司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股市场的职教类上市公司共有 30 家。其中 A 股和美股市场的职业教育类上市公司基本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考试培训公司为主,比较成熟的赛道有 IT 培训、公考培训和财经培训。而港股市场中,上市教育公司以各类职业院校居多。 2020 年的扩招政策对二级市场影响巨大。职业培训类公司迎来市场需求的增长。2020 年 11 月初,职教龙头中公教育市值曾超越好未来成为中国教育公司的 NO.1。而高校赛道内生增速将达到 25%~30%(此前为约为 15%)。扩招拉高了整个行业的内生增速,带来了高校标的从今年年初到截至目前的一波持续增长。 除传统职业教育外,新职业教育也受到关注。新职业是指我国生活服务业新兴业态中的新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职业技能,新职业教育也应运而生。 从 2004 年发布新职业名单工作开始至 2009 年,我国累计发布了 12 批次 122 个新职业,2010 年至 2018 年未发布新职业。2019 年 4 月发布的 13 个新职业是 2015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后发布的首批次新职业。加上 2020 年新发布的 25 个新职业,已经累积了 160 种官方认定的新职业。 2020 年的这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领域,因疫情还扩大了公共卫生辅助服务从业者队伍,“防疫员”“消毒员”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员”分别上升成为新职业。 新职业人群热衷于自我培训提升,根据数据显示,71.2% 的新职业从业者都参加过职业培训。其中,22.9% 来自科班出身,34.8% 参与过公司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27.9% 的从业者自费参与过培训。对自费参与培训的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入行一年内的新职业从业者,21.9% 年职业培训费用在 1000 元以内,占比最高;入行十年以上的新职业从业者中,54.1% 年职业培训费用在 5000 元以上。 从新职业从业者的从业时间和职业培训支出的 TGI 偏好可以看出,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新职业从业者在职业培训上的花费也增多。从业三年以下的新职业从业者偏好培训支出在 1000 元及以下,从业三到五年的新职业从业者偏好培训支出在 10000~20000 元(含),从业十年以上的新职业从业者偏好培训支出 5000~20000 元及以上。在某些重技能、快速迭代的新职业领域,个人自费参加培训成主流。 当这些新职业越来越成为主流,职业教育付费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以考证为代表,通常为一次性付费,考试通过即可,复报较少。而新职业需要随着大环境和技术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综合能力要求提高,其他领域的知识也需有所涉猎,培训将成为长期、周期性的需求。专业技能提升/转型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泛知识付费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未来,职业教育赛道继续被看好,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一、技术引领趋势。线上线下模式正加速融合,教育+科技应用继续拓宽职业教育学习场景。疫情之下,用户被倒逼建立线上学习习惯,在线职业教育培训渗透率得以进一步提高。此外,技术创新也将成为趋势,以“AI 技术”“大数据分析”“流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育+科技的手段将改造教学流程,拓宽职业学习场景,助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产教融合。疫情期间,企业与高校、机构与高校之间的联动越来越多,如全美在线(ATA)与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合作成立相关研究院等。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配套政策落地的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平台。包括中国职业培训在线(简称职培在线)、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等。预计疫情结束后,校企合作、产融结合将进一步推进。 三、诞生平台级产品。职教行业单一赛道天花板较低,行业龙头沿着赛道产业链延伸构建“招生+培训+就业+就业后”完整商业闭环、增加产品附加值渐成趋势。而放到在行业格局上看,在“教育+互联网”的趋势下,在线职教接下来可能有诞生平台级产品的机会,它可能会成为流量分发的入口,成为类似京东的聚合资源的直销型平台。 四、往终身教育靠拢。2020 年 8 月,腾讯课堂升级为综合性终身教育平台。随着人们对长期学习、自我增值的理念越来越认同,教育的年龄线也不断拓宽,职业教育机构也有新业务发展的机会,职业教育转型为终身教育可能是之后的一个大的趋势。 五、资本态度相对谨慎。投融资案例不突出,整体上远低于 18 年,与 19 年相近。原因在于风险投资市场整体偏冷,很多基金由于投资回报不及预期、新基金募资变难,导致出手率明显下降,机构更希望投有确定性收益的项目。职教各细分赛道都已经产生头部企业,竞争压力大,不确定性强,风险较大。在整体大环境较差的情况下,资本还是相对谨慎,但职教赛道和其他赛道相比表现还是相对突出。 6. 教育信息化,加速奔跑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按细分赛道划分一般包含:TO B/G 的硬件设备、软件及后续服务、云技术和数据服务及 To C 的增值服务。教育信息化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网络服务提供商、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政府和使用者。 目前行业的问题是对渠道依赖性强、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很多教育平台正结合自身渠道优势,集成教育硬件、网络服务、内容服务等,向提供深度服务教育系统、提供完整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发展。 2020 年,是动荡的一年,不幸与机会并存,疫情影响了全球超过 10 亿的学生,这是史上闻所未闻、最多学生同时停学的时期,同时世界上迄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活动拉开帷幕。而疫情又成为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助推器”,疫情期间学校停课不停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据不完全统计,2020 年教育信息化融资事件 67 起,涉及融资总金额达到 38 亿元。疫情期间,伴随“停课不停学”政策的推出,2.76 亿在校生转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服务企业开始获得市场追捧。40% 融资金额为数千万人民币,少数如云学堂、掌阅科技、书链获得至少上亿人民币融资。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的持续推进,“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下一步政策规划在于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优质资源共享。面向公立校的定制化软件开发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各种教学云平台产品进校通道顺畅。以智慧校园建设为突破口的教育信息化 2.0,仍然存在跨区域整合机会。 教育信息化公司主要集中在 A 股市场,围绕智慧校园布局。2020 年 9 月,竞业达登陆 A 股中小板,以视音频技术为特色,从事行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应用与服务的高科技产业公司。 在在线教育“抗疫”期间,各企业的在线教育平台、APP 等陆续被研发出来,为优质在线教育资源的供给提供了重要补充。然而,目前的在线教学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娱乐平台或会议平台直接变身而来,缺少教学和课堂的改造。 展望未来,“课堂空间在场感”的塑造将是教育信息化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需要产教融合共同做出富有创新性的设计,打破时空隔阂,确保师生能够做到真正“在场”。第一梯队的阿里钉钉、腾讯、华为都在智慧校园展开布局,其他的在线教育公司也在技术上不断跟进,将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协同,从而塑造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格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裸眼 3D、全息投影技术、5G、VR 等技术营造的全息虚拟课堂将成为可能。更为成熟的智能教学、伴学平台和机器人等高技术产品也会有到来的那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荣信教育文化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信教育”)于2021年1月20日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会议,等待注册。 主要从事少儿图书的策划与发行业务、少儿文化产品出口业务。旗下拥有“乐乐趣”和“傲游猫”两大少儿图书品牌,其中,“乐乐趣”品牌主要定位于中高端少儿图书市场,“傲游猫”品牌主要定位于大众消费少儿图书市场。 相比于制造业而言,荣信教育的采购模式大致如下:公司的图书策划与发行业务系由公司进行内容策划形成授权版权或自主版权,公司再将策划的图书授权出版社出版,并同时约定由公司负责该图书的独家销售。 采购行为主要发生在内容策划环节和图书采购环节。内容策划环节主要涉及版权采购和文字图画采购,发行环节主要涉及图书采购,具体采购情况如下: 报告期内,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常年占比达85%以上,又以第一大供应商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购额为最,常年占比达67%以上,主要向其采购图书。 销售模式,荣信教育采取经销和直销结合的模式销售图书,而经销模式又分为委托代销、买断式经销两种。委托代销商包括京东、当当和各地新华书店;买断式经销主要包括葫芦文化、果敢时代等。 报告期内,经销模式为公司贡献了70%以上的营收。直销比例虽有所提升,但占比一直处于30%以下。 接下来,探雷哥带大家聊聊这家已过会的拟上市企业。 财报快诊 1、报告期内,营收、净利增速乏力;2020年上半年在营收微增4.31%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降32.46%。 2、研发投入与动辄年均超5000万元的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 3、应收账款攀升、现金流恶化。 2017年至2019年荣信教育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5938.13万元、7037.84万元、9192.22万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19.22%、20.68%、23.29%。2020年6月应收账款创新高达1.4亿元,占当期营收比例也达到了37.99%。报告期内,应收账款、营收占比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状态。 与此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却处于持续下滑状态。2017年至2019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570.09万元、3582.01万元、-1100.08万元。2020年1-6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进一步下滑至-4579.09万元。 研发费用披露粗糙 报告期内,荣家教育披露的研发费用竟然全是人工费。明细为内容中心编辑人员从事原创图书开发工作的人工成本,也就是相关研发人员的工资。 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描述,研发费用包括: 1. 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2. 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以及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 3. 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或租赁费以及相关固定资产的运行维护、维修等费用。 4. 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5. 其它。 探雷哥对此感到很疑惑,荣信教育披露的研发费用竟然全是人工费。难道其研发人员连基本的办公场所都不需要,直接大自然办公? 结束语 IPO拟募集资金3.1亿元,0.6亿元用于项目建设、2.5亿元用来补充流动资金。 对于这家近八成募资用于“补血”的拟上市企业,上市后,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在往年,金融、互联网、房地产等领域一直是应届毕业生较为青睐的行业。但最近,记者走访就业市场了解到,今年,教育培训机构却成为了吸纳毕业生的热门行业之一。 求职期望有变化 教培行业成“新宠” 在北京的一家职业教育培训公司,记者见到了刚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杜悦怡。2020年,她从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在面试了互联网、房地产等多个行业的职位后,最终选择了进入教育培训公司。 杜悦怡告诉记者,她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当时,教育培训行业,并不是自己的首选。 但是,受疫情影响,近一年以来,K12教育、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迅猛增长,让整个教育培训行业业务量随之激增,也提供了数量更多、待遇更好的就业岗位。 除了杜悦怡,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江露露,也在近期放弃了私立中学的工作,选择了一家教育机构。 江露露坦言,自己在北大所学的,就是教育专业,教培行业的发展,让他们的就业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某教育培训机构语文教研组老师 江露露:同学当中,进入教培行业的比例还是挺高的,并不是以前非常传统的择业观念,也是要看这个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能够长久做下去。 最新数据显示,在2020年四季度“大学生就业景气较好的十个行业”排行中 ,教育培训行业超越互联网、房地产,位列第2位,2020年全年的招聘需求同比2019年,涨幅达到了36%。 头部机构业务激增 高薪招聘补师资缺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是眼下的就业季,事实上,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不少教培行业的头部机构,招聘人数几乎都在上千人。而行业内的名师和主讲老师,年薪更是普遍超过百万。 在北京的一家职业教育培训学校,正在面试的学生,全部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知名院校。学校的师资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一年的时间,由于业务量激增,学校的招聘人数超过了一万人。 某职业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 袁东:增加的这一万一千人,主要是师资和督学这两个板块的人,占我们增加人数的70%左右。从我们业务规模上来讲,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医疗这四个职业考试项目,它的师资人数增加最多的。 袁东告诉记者,随着教育行业对人才竞争的加剧,无论是体制内的学校,还是教培机构,开出的薪资待遇都非常诱人。 某职业教育培训学校负责人 袁东:我们这个行业的名师,所谓的顶级名师,年收入都是百万以上的,当然这只是单纯的年收入,有的名师还涉及到股权激励等。刚加入我们公司的新人,如果能完成基本课时量,年薪大约在15到30万之间。 和袁东一样,为一线教师开出高薪的,还有一家中小学课程辅导机构的负责人刘常科。今年,他所在的机构,无论是主讲老师、一对一老师、助教老师,还是教育技术岗位,每月新招聘的人数都超过了500人。 某中小学教育辅导机构负责人 刘常科:主讲老师现在年薪都是过百万的,主要是做在线大班课,几千、上万的学生。在线教育全部数字化了,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产品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名校的,985、211的学生,2020年同比大概增长了50%。 尽管教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但不少业内人士也坦言,要想拿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要当上主讲大班课的教师,不仅需要历练至少3到5年,新人教师,更是要经过机构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教培行业抬高门槛 13个岗位抢1个名校生 尽管业内开出了高薪酬、高福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在改变,但是,很多业内人士还是对记者透露,对于优秀的师资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招募并没有那么容易。 近日,广州市统计局对1667名家中有在校学生的常住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师资”是影响家长择校的首要因素。记者在北京采访时也了解到,家长对教育机构的老师是否有名校背景,十分看重。 一方面,是家长对名校、名师的青睐,另一方面,是教培行业企业数量的迅猛增长。2020年1—10月,我国新注册的教育企业47.6万家,净增长企业数量同比2019年上涨了22.5%。这更加剧了今年招聘季,行业内对名校生的争抢。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 李强:企业的需求是名校生,要高质量的毕业生,平均差不多13个岗位在抢1个优秀的人。所以我们会发现在教培行业里,有的企业能招到大量的人,有的企业无人问津,头部效应非常明显。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的教培行业还存在师资流动性大、口碑参差不齐、行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师资结构,还需优化行业内部的就业环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要找到合适的师资,要依赖这个行业本身的发展,如果本身没有很好发展起来,这些师资要想到这些行业来就业,可能会遇到待遇、社会地位、稳定性各方面的影响。 储朝晖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目前对师资的争抢,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的短时间内培训需求的激增。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相应地,教育培训方面的高需求也会有所回落。
江苏传智播客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保荐人(主承销商):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情况: 公司简介: 传智教育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黎活明、陈琼。截至2020年10月31日,黎活明直接持有并控制公司24.92%的股权,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股3.73%(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13.21%),陈琼直接持股18.49%,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股0.16%,两人直接、间接持股比例为47.30%(直接、间接控制比例为56.62%)。黎活明、陈琼共计控制公司56.62%的表决权,且黎活明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琼担任公司的董事。 传智教育是一家国内领先的从事非学历、应用型计算机信息技术(IT)教育培训的高新技术企业。 传智教育本次发行所募集资金将用于IT职业培训能力拓展项目、IT培训研究院建设项目。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学生在哪里,教育就在哪儿发生”,穿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边界,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有了更多可能。 “上半身校服红领巾、下半身睡裤拖鞋”——今年上半年“云”学习的经历,让孩子们印象深刻。 “能听到我说话吗?能看到PPT吗?可以的话请回复1。”2月4日早上8点,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的数学老师刘小琴开启了她的第一次直播课堂。班级的54名学生虽然不在教室,但都已做好学习准备,整齐地在屏幕上打出“1”。 疫情发生后,各地出台延迟开学的规定,教育部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统筹教学资源,全力保障教师们在网上教、孩子们在网上学。 “从电话联系第一位老师起,短短几个小时内,41个学段学科,参与‘空中课堂’视频课建设的教师队伍全部集结完毕。”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回忆说。 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正式开通,“云”学习大规模开启。 截至5月中上旬,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 在线教学不是新生事物,但如此大规模地开展,还是第一次。 在应对危机开展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仅学校课堂的“围墙”被打破,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心理上的“围墙”,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新的教育形态。 如何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2月20日,在第四届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大会上,来自湖北大学的陆小莉老师带来的《西方文化》课,展示了生动的慕课教学实践: 针对每个学习单元,学生们可利用线上视频和图书资源先进行预习,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小组,线上线下沟通商议、查找资料,并以演讲、话剧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示,老师点评引导、小伙伴们线上讨论评价…… 跨时空、跨地域、沉浸式的融合体验,给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理事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介绍,2020年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新上线10个语种102门课程,课程总数较去年翻倍,达到215门;疫情期间,平台服务了1289所院校,280余万学生,并为世界慕课发展贡献了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3.4万门,学习人数达5.4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1.5亿人次,慕课数量与学习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课程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一。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需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我们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新鲜感”正在向“新常态”转变。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现实需求,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 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研究,深入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出台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引导与激励在线教育发展,不断完善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