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早报君先带大家来回顾一下上周的行情: A股方面,上周三大指数震荡上行创阶段新高,沪指涨2.25%,创业板大涨4.42%。农业、有色、航运、券商、军工、汽车等板块持续强势。上周北向资金主要流入东方财富、隆基股份、贵州茅台、京东方A、宁德时代、招商银行等个股。整体看,资金年末大幅流出导致抱团瓦解情况没有出现,依然在主流热点板块来回转移。预计新一年资金有望继续流入。 港股方面,上周恒指按周上涨3.2%,国企指数涨2.95%,恒生科技指数上涨3.48%。软件、军工、汽车、半导体、航运等持续上涨,餐饮零售、钢铁、生物科技等走弱。南下资金净流入272.68亿港元,主要流入腾讯、美团、中芯国际、中海油、吉利汽车、小米等。整体看,市场资金依然集中在新能源车、科技等板块,但需注意美国将剔除三大运营商对市场的影响。 美股方面,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周涨1.35%,标普500涨1.43%,纳指周涨0.65%创2009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光伏、新能源车、金融等继续维持上涨,地产、油气能源、物流运输等受疫情影响继续回落。分析认为,随着疫苗分发、财政宽松政策明朗化,资讯科技、医疗保健、工业板块被继续看好。 中概股方面,上周明星股走势明显分化。按周看,阿里巴巴跌9.15%,拼多多涨26.68%,台积电涨5%,京东涨2.86%,贝壳跌9.46%,蔚来涨3.68%,网易涨3.45%,百度涨11.83%,小鹏汽车跌2.2%,理想汽车跌5.66%,好未来涨3.85%,新东方涨8.38%,哔哩哔哩涨3.55%。 昨日至今早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呢?一起来看看吧 1. 1传11+33!大连疫情出现超级传播现象 大连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通报:本次疫情特点包括(1)传播速度快。从袁某12月11日引入,到12月21日实行重点区域封闭管控,大连疫情曾10天传播4代出现26例,播散速度快于“7.22”疫情;(2)传播力强。出现超级传播现象,金某通过一次家庭聚会造成11人全部感染,之后又传播到所居住的楼道单元住户及其他社会接触人员,造成33人感染。 2. 比特币一度涨至34800美元 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突破9000亿美元 比特币3日盘中一度涨至34800美元/枚,再创历史新高。Coingecko行情显示,当前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已突破9000亿美元,约为9012.74亿美元。比特币总市值突破6400亿美元,约为6424.06亿美元,约占总市值的71.04%。 3. 证监会回应纽交所摘牌中国3家电信运营商:严重破坏正常的市场规则和秩序 中国证监会就纽交所启动中国三家电信运营商摘牌程序事宜答记者问:坚决支持三家公司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相信他们能够妥善应对行政命令和摘牌措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们希望美方尊重市场、尊重法治,多做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有益于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事。 今日,中国移动在港公告,公司尚未收到纽约证交所就上述将本公司美国存托股票下市之决定之通知。 4. 戴志坚1月1日起出任港交所代理集团行政总裁 港交所公告,戴志坚接替李小加职务,于2021年1月1日起出任香港交易所代理集团行政总裁。根据其委任函的条款,戴志坚的薪酬待遇包括基本年薪 700万港元,还有资格收取由薪酬委员会建议并经董事会批准的酌情表现花红及股份奖授。此外,港交所前任行政总裁李小加已获委任为董事会高级顾问,自2021年1月1日起,为期6个月。 5. 华为要收缩企业业务 任正非:华为不可能简单学阿里、亚马逊 任正非指出,华为企业业务要继续做减法,收缩企业业务做战线,“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向亚马逊、微软学习的同时,也要将本身30年的网络积累做成云服务市场独有的优势,构建差异化特色。我们不可能简单采取阿里、亚马逊一样的道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有用不完的美国股市的钱。” 6. 爱尔眼科:艾芬女士右眼视网膜脱离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 爱尔眼科今日公布关于艾芬女士诊疗过程的核查报告。报告称,经核实,艾芬女士右眼视网膜脱离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爱尔眼科表示,目前,我们希望竭尽所能帮助艾芬女士解决眼部疾病问题。对于我们的自查,或许有主观因素,我们希望与艾芬女士一道申请医学会和相关部门的检查和鉴定,给艾芬女士一个更加客观和公正的答复。 7. 蔚来12月交付量突破7000台 全年累计交付43728台 1月3日,蔚来公布2020年12月及全年交付数。数据显示,蔚来12月共交付新车7007台,环比增长32.4%,连续第五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同比增长121.0%,自今年4月以来连续第九个月实现同比翻番。至此,蔚来2020年全年交付量达43728台,同比增长112.6%。 8. 2020年美国科技七巨头总市值增3.4万亿美元 美国市值最高的七家科技公司——苹果、微软、亚马逊、字母表、脸书、特斯拉以及英伟达,在2020年赚得盆满钵满,总市值增加了3.4万亿美元。其中,苹果股价飙升81%,市值增加近1万亿美元。亚马逊紧随其后,市值增加7100亿美元。 9. ST金刚:公司存在被强制退市风险 ST金刚(豫金刚石)3日发布重大风险提示公告,公司存在被强制退市的风险。证监会通报显示:豫金刚石涉嫌重大财务造假,2016年至2019年财务信息披露严重不实。一是连续三年累计虚增利润数亿元,二是未依法披露对外担保、关联交易合计40亿余元。调查还发现,在上述期间,实际控制人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23亿余元。 10. 茅台自营:2021元旦春节加大茅台酒投放量 “在元旦春节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加大茅台酒投放量,尽量满足终端消费购酒需求,提升购酒体验和消费满意度。”这是2020年12月31日贵州茅台酒销售公司自营系统“关于加强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销售的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消息。据悉,此举是为在2021年元旦春节茅台酒传统消费旺季时,切实维护平稳有序的市场价格,有效满足终端消费需求。 1. 贺铿:特别国债明年应该不会再发 隐性债务应该尽快显性化 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表示,“不转急弯”主要是指财政与货币政策不能转急弯,要保持稳健,专项债肯定还要发一些,特别国债明年应该不会再发,隐性债务应该尽快显性化,以便厘清债务人,落实监管责任。 2. 元旦后银行房贷额度不松反紧 部分银行或已超限 一位大中型银行支行行长估计,今年该行的房贷额度不会宽松。2020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的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通知,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最高不能超过32.5%,规模越小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上限越低。 1. 2021元旦档电影票房超12亿 超3000万人次观影 国家电影专资办“中国电影票房”APP显示,截至1月3日17时29分,2021年元旦档(1月1日-3日)电影票房已超12亿,超3000万人次观影。其中,元旦当日票房超6亿,刷新同档期影史纪录。 2. 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中国农科院调研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 3. 生活用纸涨价潮持续蔓延 纸企表示原材料涨价驱动 2020年12月以来,生活用纸涨价潮持续蔓延。陕西、河北、山西、浙江等地的企业陆续发出涨价函,普遍上调200元/吨。多家受访纸企均表示,此次涨价的主要原因是木浆等造纸原料价格上涨。此外,2020年上半年,纸价大幅下滑,低于市场正常水平,目前涨价也有回调因素,预计仍有涨价空间。
12月31日,央行网站发布行长易纲的新年致辞,易纲表示,2021年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以下为致辞全文: 我们即将告别令人难忘的2020年,敲响辞旧迎新的钟声,迎来2021年的第一缕曙光。此时此刻,北京的长安街上业已华灯初放,车水马龙。人民银行总行大楼里依旧灯火通明,紧张忙碌。全系统很多干部职工像平常一样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作岗位。在此,我向全系统干部职工及你们的家人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向节日期间依然坚守岗位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人民银行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0年,不仅艰苦卓绝,更是波澜壮阔。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金融委各项要求,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宏观调控更加科学高效,服务实体经济更加精准有力,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完成“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金融力量! 我们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疫情突如其来,央行闻令而动。2020年春节期间,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支付结算、现金投放、国库调拨、外汇管理等许多业务条线的干部职工,放弃家人团聚,不顾自身安危,奔赴工作岗位。有的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抗疫措施,让政策暖人心;有的调控抗疫资金,让保供更有力;有的开设绿色通道,让服务不断档。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再贴现……全系统上下齐心,众志成城,与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货币政策目标顺利实现,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得到了金融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们始终关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冷暖。受疫情影响,很多小微企业生存压力骤然增大,他们是千万个家庭的支柱,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是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我们牢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增加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多措并举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坚定不移推动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千方百计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目前,银行已累计完成对6万多亿元贷款的延期还本付息,累计发放3万多亿元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3000余万户经营主体,实现1.5万亿元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目标。 我们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系统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化金融改革,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职责,金融监管协调进一步加强,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更加高质高效,贸易投资便利化举措持续推出,已宣布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措施加快落地,国际交流合作亮点纷呈。在金融改革开放的引领推动下,我们在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织密金融安全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关心干部职工身心健康和青年干部的成长。“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抗疫阻击战期间,我们为抗疫一线同志们的安全担心,也时刻关注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健康情况,要求各级分支行、各单位多方筹措防疫物资,综合施策严防死守,保护好大家的生命安全。让人欣慰的是,在疫情大考面前,人民银行系统青年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勉励和期望,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让我们看到了“后浪”的力量,为你们点赞!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起点期待新力量。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建党一百周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2020年12月31日
过去一年,欢喜传媒无疑是中国存在感最强的影视内容投资、制作公司。年初,在春节档影片全部因为疫情撤档时,欢喜传媒出品的电影《囧妈》宣布在字节跳动旗下的多个平台在线首播,成为了国内“院转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欢喜传媒勇走钢索的行为虽然获得了居家观众的赞美之声,但也招来了全国不少院线老板的联手抵制。在这场饱受瞩目的交易中,字节跳动向欢喜传媒支付了 6.3 亿元人民币,并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这之后,欢喜继续激进地推动影视作品走向互联网平台。今年8 月 31 日,欢喜传媒以 5.13 亿港元的价格将 9.9% 的股份卖给 B 站,张一白导演的剧集《风犬少年的天空》和头部院线电影《夺冠》在 B 站上线。 年底,欢喜首映又分别与华为、小米达成合作协议,在华为电视、华为手机及小米电视、小米手机设立“欢喜首映”专区,分享用户付费收益。 欢喜传媒总能在行业内掀起关注,一方面因为其多有特立独行的操作,一方面也因其签约了国内大量一流导演,并锁定了他们未来多年的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宁浩、徐峥、陈可辛、王家卫、张一白、顾长卫、张艺谋、贾樟柯等等。 在 2020 年的末尾,欢喜传媒 CEO 项绍琨接受了 36 氪的采访。他在 2015 年与董平、宁浩、徐峥联合创办了这家公司,见证了它的上市,并在 2017 年推动了流媒体平台“欢喜首映”的上线。在这场对话中,项绍琨谈到了《囧妈》院转网的影响,也阐述了欢喜传媒选择与猫眼、字节跳动、B 站合作的原因。 欢喜传媒 CEO 项绍琨 以下为 36 氪采访实录,内容经过了不影响原意的编辑: 36氪: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国内外院线与流媒体都存在激烈博弈。相比三年前欢喜传媒开始布局流媒体业务时,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项绍琨:2014 年筹备成立欢喜公司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内外整个电影行业的变化,因此我们想做一个非传统的影视公司。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两个结论,此后欢喜传媒所有的业务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点来做的。 第一是头部内容非常重要。中国票房增长很快,而且中国电影以导演中心制为主,导演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资源。所以我们必须把我们和导演的利益放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我们开发和制作好头部内容。 第二是我们也看到了Netflix、亚马逊和国内的几个大平台也都做得越来越好,我们判断很多内容以后都会搬到网上去。我们后面做的布局,比如用公司股权来换取中国最好的导演的独家服务,以及做自己的流媒体平台等等,都是基于这两点判断。 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从宏观上来讲,我们的目标没有变。我们还是要靠我们的头部导演来做头部内容。今年有《囧妈》、《夺冠》,《一秒钟》,我们还参与了《我和我的家乡》和《温暖的抱抱》,这些都是头部的内容。 同时, 我们的流媒体欢喜首映也发展得很快。我们年三十的时候把《囧妈》放到网上,这对欢喜首映是一个推动。上个月的 APP 下载量已经达到了 2700 万,付费用户也达到了 500 万。作为一个比较新的流媒体平台,势头还是很好的。而且,我们基本上是针对中国流媒体市场下的一个细分市场,因为欢喜首映以精选和独家内容为主,目标用户比较偏白领人群。 其实在整个流媒体行业里,相对其他的大平台,我们是一个补充。整个中国的流媒体市场还在快速发展中,所以我们也有比较大的期望。 36氪:也就是说欢喜传媒的思路没变,但是今年节奏加快了不少。春节档电影《囧妈》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决定院转网,当时在公司内部有争议吗? 项绍琨:没有特别大的争议。欢喜传媒是香港的上市公司,我们有责任在做决定的时候,要考虑广大股东的利益。作为管理层,我们有责任去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当时我们内部没有太大的不同意见,最多可能只是在做法上有一些讨论。我认为我们最终的决定是正确的,不仅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还使全国人民能够在隔离期间免费看到这部电影。 全国电影院因疫情关闭是一个猝不及防的状况,但《囧妈》与字节跳动的合作只花了两三天时间就谈好了。因为其实在这之前,我们跟字节跳动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洽谈合作,所以这个具体的项目谈起来就很快。 36氪:当时《囧妈》的做法引起了院线比较大的抵制情绪,这件事在影院复工后真的对欢喜产生负面影响了吗? 项绍琨:年初我们在特殊环境下采取了特殊做法,我们是很能理解院线合作伙伴们的反应的。后来我们也跟院线的合作伙伴们解释了,我们非常乐意让电影先在电影院上映,然后再上网,这是我们最理想的状态。 36氪:今年全球影视行业的窗口期都在缩窄,激进一点的甚至会院网同步上映。您怎么看待华纳和迪士尼的做法?这是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还是一个长远的趋势? 项绍琨:目前从欢喜的角度来说,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还是产生在电影院里,然后才是流媒体。所以我们认为关于电影院彻底消失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同时,观众看电影的习惯确实在改变。更多的人开始习惯在手机上、电脑上、iPad 上看电影和剧。不管有没有疫情,不管华纳和迪士尼做不做院转网,这个趋势都在发生。在美国,年轻人们说“我们看一部电影吧”, 很多时候是指打开电脑,大家在沙发上一起看。所以我觉得未来院线跟流媒体还是会共存。 36氪:迪士尼的做法是除了把从院线退下来的电影上线流媒体 Disney+ 以外,还会为Disney+ 专门制作一些网大和网剧。但大成本电影如复联系列,还是必须得上院线才能回本。欢喜未来也会是这个思路吗? 项绍琨:我同意这个说法。比如今年上线的张一白导演的《风犬少年的天空》,这部剧的质感跟电影没什么区别。我们这部剧就是为了流媒体平台制作的。以后我们也有可能会专门为流媒体制作电影。 36氪:对于流媒体来说,网剧的用户留存肯定会比电影更好。关于网剧内容的需求欢喜传媒接下来要怎么解决? 项绍琨:我们有做剧的计划,但还是要掌握节奏。比如说,也许明年欢喜首映达到某一个用户量级后,我们会上一些大体量的剧。但今年我们的用户量还有点小,这样做就不是很合适。电影毕竟还有院线的收入保障。 如果你仔细看我们跟导演的合同安排的话,会发现有几位很著名的导演跟我们合作的不仅是电影,还有剧。包括王家卫导演、顾长卫导演、张艺谋导演、张一白导演等等。这些都是欢喜很重要的资源。 现在海内外很多有名的导演,包括我们的导演,他们觉得做剧,特别是给流媒体做剧,是一个新的尝试。张一白导演已经做了《风犬少年的天空》,今天冯小刚导演也宣布杀青了一部给爱奇艺做的网剧《北辙南辕》。 36氪:为什么选择了跟字节跳动和 B 站合作? 项绍琨:我们跟B 站合作,一是因为它的用户跟我们(欢喜首映)是互补的,B 站的观众更年轻,跟欢喜首映用户的重合率不是特别的大。二是因为把我们的内容放到 B 站上来播放能得到比较好的反馈。让我们了解年轻的观众喜欢哪些内容,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打动他们。根据 B 站发布的信息,《风犬少年的天空》在 B 站的播放量名列前茅,我觉得这对于创作人和出品公司来讲都是比较重要的参考。 36氪:欢喜首映原本是走独播路线的,但过去一年把很多头部内容分了出来放在其他平台上播放。是否能把与字节跳动和 B 站的合作看作是欢喜首映为短期回报做出的牺牲? 项绍琨: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必须得有渠道的合作。如果我们不跟任何人合作,就得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推动发展。 36氪:那么您认为在接下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欢喜的模式会逐渐以欢喜首映独播为主,还是以渠道合作为主? 项绍琨:我觉得会是独播+渠道合作,两种都有。目前这样的平衡我觉得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完全靠欢喜首内部自然增长的话,恐怕时间就要长一点。现在有合作伙伴的渠道支持,发展速度就会更快。我们接下来会不断地调整,使两条路保持平衡,很难说会更偏重哪一条路。 36氪:新的一年欢喜传媒有什么目标或者计划吗? 项绍琨:其实我们的目标和计划都挺清晰的,我们的业务线也比较简单。第一,开发制作头部的影视剧内容;第二,通过好的独家内容和合作伙伴合作,使欢喜首映的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大的发展。今年对大家来讲都是不容易的一年,希望明年能够重回正轨。
在2020年12月30日厦门举办的“预见2021吴晓波年终秀”上,宏观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以“出清的尾声”为题,复盘了从2017年开始、到2021年基本结束的中国金融市场“出清史”。 演讲中,管清友给出了2021年经济的三大关键词:“弱复苏”、“稳政策”、“强改革”,提出了三个不确定性:“疫情风险”、“数据风险”和“疫苗风险”。 管清友表示:“在负利率时代,财富保卫战打响了,如果你不能持有核心资产,财富或不可避免地面临缩水的命运。” 以下是管清友的演讲内容,经36氪记录整理: 对于2021的展望,我想用“出清的尾声”这个词来给大家做汇报。 今年是吴晓波年终秀的第六年,是我参加年终秀的第四年,特别巧,我们一起见证了一部中国金融市场的“出清史”。 在过去四次年终秀中,我讲“泡沫的背影”,讲“隧道的微光”,讲改革,讲“南渡北归、西进东出”。我们也追忆过似水繁荣。 今天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确实和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这四年,金融市场正好经历了一个残酷、剧烈的出清过程。无论你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处在体制内或体制外,每个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和这一波市场出清同频共振,甚至很多人受影响特别大。 于是我就在想,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去观察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无处不在,它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和我们的财富息息相关。 我后来总结,用三个字,叫“心”“体”“用”。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用三个维度去观察文明,我现在用这三个字来观察金融市场,后来我竟然发现我们观察的角度非常类似。 什么是“心”?对应的是汤因比观察文明时说的“观念”;什么是“体”?对应的是汤因比所说的“制度”。什么是“用”?对应的是汤因比所说的“器物”。这是我的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那么,对于2020、2021,我们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展望呢? 2020年的全球政经格局一波三折,美国大选落幕,大选在美国造成了分裂,也让中国人也看到了一片喧嚣。对于中国而言,拜登当选,确定性增强了,压力却可能更大了。 最近,中国有两张牌打得特别好,我特别希望大家关注。第一张是贸易牌,就是今天(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完成了,这非常重要,中国和欧洲,在经贸和投资上站到了一起。 在这之前,中国加入了RCEP,RCEP是涵盖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总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打出这张贸易牌,我们应该为国家点个赞。 第二张牌是气候牌,中国领导人适时地率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这里有个背景,特朗普时期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拜登似乎在准备重新加入《巴黎协定》。拜登也希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继续和中国合作,而中国率先提出这样一个目标,不仅仅是承担大国责任,也是倒逼国内改革,同时中国也掌握了完全的主动权。 中国的这两张牌都打得非常厉害。2021年,面对国际局势的骤变,面对百年变局,中国人会更加气定神闲、更加从容、更加主动。我们有这样的自信心。 回到金融领域,世界的金融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个“无限宽松”。中国的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欧美的政策正好相反,其他各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又骤然上升,而中国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了相当大的克制,这种克制既来自我们对过去十几年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来自我们基于自身经济特点的判断。 相信很多人没有想到,中国疫情恢复这么快,以及没有想到中国的出口会如此强劲。当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中国庞大的、坚实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好匹配了起来,中国再度成为“世界工厂”。 刚才吴晓波老师讲,在今年2、3月份时,没有人想到中国的产业链会如此强大,甚至那个时候大家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产业链会不会被边缘化”?到了下半年,我们看到,中国再度成为“世界工厂”。我们通过自己的工业生产,为世界抗疫做出了贡献。 2021年的经济会怎么走? 今年的情况,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说实话,今年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可以说是灭顶之灾,遭遇“重创”“冲击”,很多企业都是“团灭”。 2020年的经济走势是“前低后高”,而2021年将是“前高后低”。大家对2021年的经济走势的分歧,不在于“能不能复苏”,而在于说“复苏到底有多强劲”。有的人相对保守一点,认为2021年的复苏可能没有那么持续;有的人相对乐观一点,认为2021年仍然会维持强劲的复苏。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202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仍然会维持强劲的复苏状态,我们预计全年应该是在7%-8%左右的增速,2021年一季度由于今年的低基数效应,可能会实现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确实来之不易,我觉得可以用“一枝独秀”来形容。 2021年经济的三大关键词会是什么呢?是“复苏”“稳政策”“强改革”。2021年我们会看到,下半年将延续上半年的复苏,当然这其中有非常多不确定性,至少有三个风险。 第一个风险:疫情风险。如果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仍然存在。相对来说,中国的工业生产部门仍然承担巨大的生产功能,继续为全世界生产产品。 第二个风险:数据风险。中国逐步进入省市县的换届,换届后,很多地方会重新检视本地的经济数据,一些企业的风险可能会暴露出来,甚至我们在2021年,从投资的角度仍然要防范风险。 第三个风险,疫苗风险。如果疫苗很快推出并得到有效使用,证明它对疫情特别有用,2021年,美国很可能在下半年启动货币政策边际上的收缩。这对全球资本流动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如何去抗击这种资本的逆转,如何去抗击来自海外需求的减弱?这需要通过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面的改革。 回到刚开始讲的“出清”,稍微复盘一下,无论2021年中国遇到多大的风险,无论复苏有多强劲,始于2017年的金融市场出清,我认为会在2021年基本结束。我们能明显看到,中国金融部门的杠杆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从产品到机构到局部的风险得到释放。 图源:吴晓波频道 这个过程是惨烈的、痛苦的,这些年,无论是经济还是疫情,还是金融市场,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熬”。我们关心的问题在于,如果2021年实现市场的出清,在资产配置上会有什么变化?股市方面,简单的结论告诉大家,总体上会经历一个从估值推升到业绩支撑的转变。 2020年的日子虽然不太好过,但2020年是一个资产大年。2021年经济复苏,日子好过一点,但投资将会特别难做。所以,债券市场还是以防风险为主,地产也逐步地进入到所谓的“牛市的后期”。 但这种年度的变化,并不改变我们长期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和资产市场的基本观点。为什么我们长期看好呢?有两大基本动力: 第一个动力是一个“推力”,全世界逐步步入零利率、负利率时代是大势所趋,无论从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全球化的逆转等维度去看,中国恐怕也很难避免这样一个趋势。而在零利率、负利率的时代,持有核心资产是基本选择。 2020年,我个人认为是“零利率元年”,为什么?今年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曾经到过0.5%,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而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是在3%以上,甚至今年一度达到了3.3%,也就是说,中国会长期成为一个资产高地。 我们维持资产的正收益,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仍然比较高,和美国之间维持着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利差。这是一个基本的动能,也可以说,未来资产市场的繁荣可能是以十年为单位来计数的。 第二个动力,我称之为“拉力”,就是以注册制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可以把它跟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相对比,中国的注册制也在摸爬滚打、逐渐摸索,我们正在推动向完全意义的注册制迈进。 对投资者而言,股票市场从“供销社模式”转向“超市模式”,在超市你可以买到非常多的资产,并且资产的性价比非常高。在负利率时代,我们的财富保卫战其实打响了,如果你不能够持有核心资产,我们的财富或不可避免地面临缩水的命运。 什么是核心资产?简而言之就是三大类:好股票、好房子、黄金。 我们要注意中国股票市场结构的变化,今年沪深300大大地跑赢了上证综指。股票市场上个股之间的分化越来越严重,头部公司屡创新高,很多公司却无人问津。作为投资者,需要看清楚下一个十年三大确定的赛道:科技、消费、大健康。 房子还是不是核心资产?当然是。但今年以来,房产剧烈分化,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块,分化都非常严重。很多人都问我“厦门的房子能不能买”“深圳的房子能不能买”,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告诉大家,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产仍是重要的核心资产。 最后再说说黄金,很多人都对黄金特别痴迷。黄金的货币属性、商品属性、金融属性、避险属性同时存在,黄金是负利率时代相对投资价值凸显的一个品种,今年黄金突破过2000美元/盎司。 很多人问,黄金还会不会涨价?短期的价格很难判断。但如果我们认定未来的市场仍然是零利率、负利率的趋势,黄金的投资价值就不可忽视。 有人问,投资黄金该买什么?因人而异。对一般投资者而言,没有必要买太多黄金,特别是实物黄金。如果你对黄金特别痴迷,建议你买点金条、买点金币比如熊猫金币。 很多人问,黄金是不是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差?我只能说,对于高净值群体来说,黄金是压箱底的投资。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你说黄金有投资价值,它确实非常有价值,说它没有价值,也没有价值。但它有一个隐藏很深的功能,就是能让人们心情愉悦。当你受到疫情冲击或工作不顺心时,回到家拿出金条,拿出熊猫金币数一数,心情会特别愉悦。 所以,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供大家参考。 最后,我想东施效颦一下,今年李雪琴老师特别火,她曾经喊话过一个著名明星。说到黄金,我特别想利用这个机会喊话一下郎朗:“郎朗,你看,这就是黄金,这就是熊猫金币,多重!” 祝大家好运,谢谢! ——————
在2020年12月30日厦门举办的“预见2021吴晓波年终秀”上,吴晓波用“三危叠加”来形容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中美 贸易摩擦的加剧”、“产业换挡周期的破坏”,让无数企业和个人,都经历了艰难的考验。 但在国际经合组织最近预测的2020年全球十大经济体数据中,中国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吴晓波总结了中国转危为机的“四个能力”:互联网基建能力、供应链的完备能力、国民内需能力、制度创新能力。 今年的“吴晓波年终秀”和往常一样,邀请50个经济学者,让他们做出了对第二年宏观经济的预见。在2019年,50个学者中只有8个看好2020年的中国经济。2020年,看好2021年中国经济的人数增加到了42个。 吴晓波提到,要想在充满不确定的大环境中寻找安全感和确定性,就要看“基本面”。他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形容为三班列车:工业革命、互联网革命、产业智能革命。无论新冠疫情如何爆发,无论中美 贸易摩擦激烈或趋缓到怎样的程度,它们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基于这些判断,吴晓波认为2021年可能会发生以下现象和趋势: 第一,进口替代科创热潮:发展“硬科技”完成“进口替代”,解决中国制造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云上中国”初露峥嵘:产业智能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 第三,2021年生态赋能,范式继承:自我革命的大型传统公司,正在贡献数字化转型的中国范式; 第四,百万直播闹中国:万物皆可播,人人皆可播,场场皆可播; 第五,品类流行替代品牌:品类创新催生新品牌,我主义的消费时代到来; 第六,购物中心即将消亡:拐点时刻到来,服务性消费(体验)将全面替代物质性购物; 第七,房产投资低空飞行:资本市场发生剧烈变化,需要重新思考对财富的配置; 第八,超级城市大赛鸣枪:中国超级城市大赛,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 图源:吴晓波频道 以下是吴晓波的演讲内容,经36氪记录整理: 今年4月8日武汉解封以后,我开始走出书房,算下来,到今天走访了68家企业,今年居然是我这些年走访企业最多的一个年份。 我是1990年参加工作的,30年了。30年前我是一个记者,今天我还是一个记者,观察中国产业经济最好的办法是用脚行走、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用笔把它记录下来。 今年走访的68家企业中,有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金融公司,也有十多年没有涉足的钢铁厂。我到了内蒙古的牧场,到了纺织公司、橱柜公司、鞋革公司等很多企业。走访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慢慢开始复苏、走出恐惧的过程。 我们看到在2020年,巨石崩裂之时,有人看见了恐惧,有人看见了光。 我记得在南通一家零部件工厂做调研的时候,接到团队的电话:“吴老师,我们正在讨论2020年年终秀的主题,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当时脱口而出,以“勇敢者”作为主题吧,后来就有了今年年终秀的主题《勇敢者的心》。 我们致敬2020年所有的勇敢者。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创造是一种遭遇的结果,文明总是在异常困难、而非异常优越的环境中降生。挑战越大,刺激越大。” 人类文明几乎所有的发展都符合“汤因比原则”,中国42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亦然。我们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接受挑战,然后完成了一次全新的创造。 一年前,2019年12月30日,也是在这个舞台,我们曾经做过对2020年的几项预测,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是否应验。 我们当时认为2020年的经济在2018年四季度下行以后可能会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状况,所以我们当时说“待浪再起,韧性考验”,中国经济会面临一次忍耐力的巨大考验。 在消费品市场,我们认为“国货运动,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愿意投入到国产品牌的创造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国货买单,而这次创造跟1980年代那次中国商品复兴最大的区别是“供应重构,产销分离”。 创新的曲线变得越来越陡峭,创新的可能性和品类爆发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体验经济,美好爆发”。中国从2019年到今年,是一个过剩的市场,什么东西都过剩。老百姓为什么买单呢?不再为必需品,他们为自己的美好生活体验买单。 我们看到从去年7月科创板开板以后,中国创业市场的野蛮发展阶段彻底结束了,“硬科技”会成为下一个创业浪潮的新主流。“唯快不败”的原则可能会慢慢被放弃,我们会呼唤一种“慢哲学”,同时那些“快公司”会面临考验。 因为整个产业经济的下行,所以货币政策会相对宽松。钱去哪里呢?当中央政府确定“房住不炒”的原则,钱可能钻入另一个大池子,就是资本市场。我们去年说资本市场、A股市场、权益类市场在2020年可能会爆发。 各位如果去年参加过我们的年终秀,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在2020年购买了一些权益性资产,比如购买了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指数型基金,等到会议结束以后记得给我们发一个红包。 我们当时的第八个预见是“奥运激荡,5G热潮”,认为今年可能会是“运动大年”。但是新冠疫情暴发以后,我们看到2020年几乎所有重要的赛事都没有办法正常举办,这是一个完全落空的景象。 我们当时没有看到“新基建”“双循环”这些概念的提出,因为所有在2020年出现的制度创新、个体创新,都是在“汤因比原则”下对危机所做出的反应。 今年,我们还是像往年一样,做了一个常规动作:邀请50位经济学者,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对2021年进行预判。 在2019年的时候,50个学者中只有几个人看好2020年的中国经济。今年增加到多少呢?有44人认为2021年宏观经济向好。 在中美 贸易摩擦部分,选择“对抗会趋缓”的人数增加,判断“达成协议”的人数在下降。所以拜登上任以后,中美 贸易摩擦会以另一种方式来进行,但2021年肯定不是中美 贸易摩擦的终结之年。 对于A股市场,大家的意见还是挺统一的,认为2021年的A股市场仍然值得期待,上行和持平的选择量都很大。 对于房地产市场,大部分学者认为处在持平的状态。而认为房地产很有可能复苏的人,比去年增加了10人。 在所有的观察中分歧最大的是全球化。全球化三个选项的比重接近,无论认为向好的、持平的或者认为恶化没有信心的人数都相差不多。这说明全球化受到了两个不可测因素的干扰。一是新冠疫情到底会如何发展;二是中美 的贸易关系在2021年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以上是50位经济学者在不久前对2021年作出的预测。 我们需要在一个如此不确定性的年份中寻找其中的确定性。确定性在哪里?确定性在基本面。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到今天,基本面是什么?有新冠疫情它会发生,没有新冠疫情也会发生的基本面要素是什么? 我觉得2021年,中国产业经济的“三班车”一定会继续往前开。 第一班是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是短缺经济的状态。到了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美国,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今天中国成了过剩经济,我们因为过剩而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2020年很幸运地看到,中国的供应链经受住了极大的压力测试,我们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第二班是互联网革命“头班车”。 中国很多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携程、京东、盛大,全部诞生在1996年的二季度到1999年的四季度。那个时候也正是互联网走出硅谷开始商业化应用的全球化时期。 在互联网革命的前十年PC时代,我们成为硅谷的追随着,2011年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产生了无数的商业模式创新。 24年来,中国成为了被互联网改变得最为彻底的国家。 今天到场的人,口袋里有超过500元现金的举手告诉我。因为支付场景和方式转移,中国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完成了一次巨大的革命,我们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 第三,中国的产业经济要走向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就是会通过新硬件革命、新材料革命、大数据革命,形成工业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一次巨大融合。用互联网的技术改造中国社会和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所以我们每个人、每家企业都正在踏上这班通往未来的产业智能革命的列车上。 各位同学,无论新冠疫情如何发展,无论中美 贸易摩擦激化或趋缓,这三列车通往明天的方向和轨道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我们在剧变中寻找那些确定性,就是建立在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基本面的判断下。 在2021年,我认为可能发生的一些现象和趋势: 01进口替代科创热潮 “进口替代”一词在中国产业界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中国42年的产业变革发展就是一部进口替代史。 在1980年代,中国的制造业怎么发展起来的?有两句话:以市场换技术,以时间换空间。 我们引进一条德国的生产线,允许在中国卖比德国还贵的汽车,给予超国民待遇,在税收上“两免三减半”,但希望这个汽车的零部件能够逐渐完成国产化的替代。十年之内要完成97%的替代,完成不了的话,中方的总经理全部撤职。 用市场换技术,用时间换空间,用这种方式让这个国家成为了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 1996年代开始的互联网时代也是一次进口替代。很多互联网公司都说“模仿是最好的创新”,当我开始模仿,把技术和商业模式拿到中国以后水土不服,就要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最后完成替代。 今天进入了通往未来的产业智能革命的“未来列车”,我们仍然要完成一次进口替代,我们发觉40多年到今天,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比过去艰难得多。 我们不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中国家,不再是被援助的国家,我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这次产业智能的变革是一张明牌。在众目睽睽之下,欧美对中国崛起抱着极大的警惕,甚至认为你是敌手。 在此背景下,我们会看到这一轮的进口替代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特征,比如从引进型替代进入到自主型替代,从应用型研发到基础型研发,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增长。 第一次和第二次替代非常像物理变化的过程,但到了第三次替代,就是一次化学反应,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忍耐力、更大的投入、更长远的视野和更大的耐心来完成这一次的进口替代。 中国制造有“阿喀琉斯之踵”。 我们常常说生产不出芯片,生产不出民用飞机的发动机,我总认为打火机这件事情我们能搞定。今年我去了一家打火机企业,一次性打火机,28个零部件,浙江慈溪的老板跟我说,“吴老师,实在抱歉,让打火机的火苗保持在恒定的高度,需要一个垫片。这个垫片到今天还来自日本。” 那顿饭吃得实在心塞,中国制造确实存在很多“阿喀琉斯之踵”。 怎么办?需要我们下一代、再下一代企业家把它生产出来。 去年7月,科创板开板以后到今天有200多家企业,这些是在硬科技领域里面解决中国未来“阿喀琉斯之踵”的企业。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生物产业的比例超过了87%。 今年4月,国家公布北京、上海、深圳、合肥是中国四大科学中心,承担着不同的科技研发方向。合肥有核聚变、环境科学、先进光源等;深圳有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国家超算等;北京有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等;上海有先进光源、类脑智能、生物科技等。 这些行业的每一个核心技术,都很难用市场换空间的方式获得,时间换空间也很难,“模仿是最好的创新”也失效了。 中国的创业市场、中国的产业经济到了最后的攻坚战阶段,我们可能需要花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中国这次的进口替代和科创硬科技的发展。 02“云上中国”初露峥嵘 20多年来,互联网对中国的产业经济构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1998、1999年,互联网通过新闻门户、邮箱、搜索这些新的产品改变了人和信息的关系;2003年有了淘宝,非典推动了中国零售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同时改变了人和商品的关系;2013年有了O2O,改变了人和服务的关系;2007年有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人和金融的关系;2016年有人提出新零售,改变人和空间的关系。 从1998年的新闻门户到2016年的新零售都叫消费互联网。2016年以后,互联网试图改变城市治理和城市运营,再接着通过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改变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每个生产要素和运转模型,所以前五个阶段叫做消费互联网,从今往后的阶段叫做产业互联网。 今年我们和阿里云合作拍了一部纪录片《云上的中国》,为了拍这部片子我走访了很多地方,去内蒙古的草原牧场,到大凉山一家钢铁公司看它的“钢铁大脑”。 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跟大家讲,在全世界的制造工厂和实体企业中,中国今天战斗在一线的这些企业家朋友,无论是做钢铁厂的,做服装厂的,还是蔬菜市场的,他们都是今天这个地球上最激进的产业智能化实践者。 今天到日本、德国、法国,哪怕到美国,都没有看到那么广泛的产业智能化的巨大实验。在这一点上,各位同学一定要对中国未来的产业智能化保持极大的信心。 我们看到了很多新的改造,比如城市大脑。 中国城市大脑的改造从2016年开始,它第一个改造的是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有人讲过一句话,“全世界最远的距离不是从南极到北极,是从红绿灯到交通摄像头。”做城市大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连起来,把这个数据放到后台,形成一个城市交通大脑。 全中国第一个干这个事情的是我的家乡杭州。2016年杭州是全中国堵车排名第二的城市,把红绿灯和交通摄像头接起来以后,今天杭州市的拥堵排名下降到全国第17位。 今年我到成都交通部门做调研,成都通过交通大脑把所有区域在移动的物体,比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情况数据化,再把各个区域的交通数据反向共享给所有出租车司机们。就这么一个动作,让成都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月多赚600元。 至于医院,有了城市大脑以后,不需要排队,在家里先上网预约,再去门诊。 中国在2014年以后,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的建设,在全世界所有城市建设中一定是非常领先的,我们看到“云上中国”的面貌正慢慢清晰。 金融大脑。在过去几年中,晚上最睡不着觉的人很大一部分是银行家。全世界的企业当中,曾经墙最厚、门槛最高、门口安两个石狮子的是谁?银行。过去它干一件事,叫锦上添花,它其实也会雪中送炭。 有一个词叫“信用”,什么是信用呢?你家里有多少钱。我把钱贷给你,你拿什么抵押,你有厂房吗,有生产设备吗,有房产证吗?有,把钱借给你,这叫信用。 中国有几千万家企业,其中90%是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中的60%从来没有得到过银行的贷款。得到贷款的60%是一年期的短贷,这是2018年以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 后来,出现了一些科技互联网银行,他们开始重新定义“信用”,一个企业的信用并不是你有多少厂房、多少生产线、有没有房产可以抵押。是什么呢?是现金流,是每天做多少生意、做多少业务。所以,业务本身构成了数据,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信用。 我在一些互联网银行做调研的时候,他们跟我说,“小业主的贷款信用,并不比大企业低。” 深圳的微众银行微业贷,这是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截至2020年11月,微业贷已服务了超过170万的企业法人,其中超过60%的授信客户是首次获得银行企业贷款。 大数据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造已然深化。不仅仅是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形成了数据能力,很多传统的股份制银行甚至城商行都在建立自己的“金融大脑”。 所以,今天中国金融系统的云改造和智能化改造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非常先进的。 我还去了十多年没有进过的一个钢铁公司。 今天中国最先进的钢铁厂,一家在广东的湛江,另外一家是在哪里呢?很奇怪,居然在中国最穷的大凉山深处,在西昌,叫西昌钢钒。我站在厂房中巨型钢炉面前的时候是很感慨的。原来如果出现这个场面,必有很多汗流浃背的炼钢工人在那里管炉子。 十多年前我去的时候,一炉钢大概能炼10吨、20吨,现在一炉钢能炼200吨,而且门前只站了一个指挥员,整个炼钢系统都完成了自动化和信息化。 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背后要干第三件事,叫做智能化。200吨冶炼的时候要放很多铁水,还要放七八种合金,原来多少铁水、多少合金,全凭炼钢工人的经验,现在通过AI计算配比。 改造后,每吨钢节约一公斤原料,所以一年单单这一项可以节省1700万元,效益提高2.4倍。 钢炼完以后做钢锭,钢锭做完以后要打成板材,板材出厂以前要做表面检查,上面有很多斑点、裂痕、不合格的部分。 原来做表检怎么做呢?需要一个人站在一个板材面前用肉眼观察,哪里有问题,拿笔画一个圈。现在,表检有了AI辅助,既高效又准确。所以,在一个最最传统的钢铁公司,我们看到了一个“云上中国”的变化。 我们还去看奶牛。中国有1000多万头奶牛,我今年11月到内蒙古的一个牧场,看到2000头奶牛脖子上套了一个智能脖环。 当奶牛套上智能脖环以后,它所有的行为数据和生理数据都可以被记录下来。 奶牛工告诉我在牛套上脖环之前,他每天在这个牧场中管理2000头牛要走2.7万步,套上脖环之后呢?走1万步就可以。发现一头奶牛,原来需要20分钟,现在花2分钟,定位系统一找就找到了。 奶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要看它什么时候发情。屏幕上的小伙子很厉害,他能目测奶牛什么时候发情,揭发率可达75%。脖环套上之后,揭发率达到95%,产奶量可以提升10%。 从城市的交通信号灯到奶牛的脖环,我们看到了一个“云上中国”的面貌已经慢慢地呈现出来。 2021年中国几乎所有产业的领跑公司,都有机会正在、已经或者将要开始他们的产业智能化的建设。朋友们,这是中国制造业一个巨大的未来。 03生态赋能,范式既成 在1997年互联网革命刚刚爆发的时候,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写了一本书,叫做《创新者的窘境》。据说这是乔布斯很喜欢的一本书,给了老乔极大的勇气。 因为克里斯坦森在他的书中说,即将爆发的互联网革命,会对传统产业,无论是制造产业还是消费产业,进行破坏式的创新。当破坏式创新时刻到来的时候,越是管理卓越的大型公司越难以摆脱困境。这句话在1997年对乔布斯这样的人来说就是一个福音,对大企业IBM、索尼、摩托罗拉来说就是一个诅咒。 这句话在过去几年的中国也发生过。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制造业、流通服务业崛起的那些大型企业,在过去几年里巨大的恐慌是什么呢?就是当信息化革命冲击到自己这个行业的时候,当它开始冲击信息行业、消费行业、金融行业,越是那些行业里效益最好、管理最卓越的企业,越是难以摆脱困境。因为你是既得利益者,你是被革命者。 2015年有过一个概念,叫“互联网+”。我记得2015年4月去佛山,我们举办了一个制造业千人大会,有5、6个制造业企业家在台上吵了一个半小时,吵一句话,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到2020年、2021年,我想没有一个制造业企业家还会纠结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2015年以来的“互联网+”焦虑症已经基本消失,而且一个令人特别欣喜的景象是什么呢?不仅那些中小企业消除了“互联网+”焦虑症,而且那些大型公司,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那些管理卓越的大型公司,它们的“互联网+”焦虑症也已经消除了。 分享两个案例,都是中国的超大型企业,一家是海尔。 以海尔为例,原来是生产冰箱的。这张照片是很有名的“张瑞敏砸冰箱”。我在《激荡三十年》里说,中国制造企业质量意识的苏醒就是从这儿开始的,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出厂房了。靠这一条能走进2020年的今天吗?走不进。 在过去的30多年里,这家大型企业已经发展到第6个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是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它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冰箱企业。1991年-1998年,海尔的多元化战略阶段通过“激活休克鱼”大规模对全国存量公司进行激活,由此海尔成为一家多元化的家电企业。 从1998年开始,海尔不仅把Made in China的产品卖到海外去,更是在海外建设工厂。2005年-2012年,海尔在海外并购了三洋白电、斐雪派克,这是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直到这个阶段,海尔作为一家大型公司,它的发展战略都非常符合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你在西方的管理学书桌里可以找到这条路径发展的可能性。 但从2012年到今天海尔走过的路,你在全世界所有的战略教科书中都已经找不到了。张瑞敏领导海尔从“砸冰箱”到“砸组织”,彻底打碎了正三角的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管理,组织内部只有三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 2019年开始,当组织变得柔性化以后,海尔开始把自身的组织能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升级,开启了“生态品牌战略阶段”。 传统制造业企业以产品为核心形成一个体系,而海尔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并以此来整合物流、服务、交互、研发、营销、采购和生产等等各个环节,完成了从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现在卡奥斯已经开放赋能了15大行业,从农业到啤酒,从智慧交通到智慧仓储。今年2月份,山西遭遇疫情的时候,整个山西省居然没有一家工厂可以生产口罩,怎么办?卡奥斯在48个小时内完成了一次赋能,每天生产10万只口罩的生产线顺利投产。 我们再看另一家企业——苏宁。1990年创业,到这周是30周年,苏宁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十年卖空调,卖成江苏的老大。1999年中国出现了两家企业,一家叫苏宁,一家叫国美,学习美国百思买的模式,开始做全国性的家电连锁卖场模式。 1999年—2009年,这十年是苏宁和国美的高光时刻,它们成为了全中国所有家电企业非常恐惧又不得不合作的两个大型的连锁机构。因为那一轮的发展,苏宁成为了家电连锁第一股。2009年就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的第三名,2019年是第二名。 但是真正的进步并不发生在企业规模和营业额上,发生在哪里呢?发生在后面两个阶段。2009年它改了一个名字,原来叫“苏宁电器”,后来改名“苏宁易购”,把线下2000多个大型连锁店和线上的流量进行了一次互通。本来是一个被革命者,当名字从“苏宁电器”改成“苏宁易购”的时候,张近东就成为了一个自我革命者。他要革自己的命,为此要做很多原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2015年初,我去苏宁调研,苏宁在紫金山下有一个很大的总部,有两幢楼。当时他们的副董事长孙总跟我说:晓波,两幢楼,这幢楼是苏宁的业务总部,那幢楼是研发总部。苏宁内部把这个叫做存量总部,把那个叫增量总部,增量是干什么的?用户云、物流云、金融云、营销云。 这是一家非常传统意义上的家电连锁企业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建立云平台以后,就可以把云能力进行赋能。 今天它由一个零售商开始向零售服务商转型,这个大战略叫做云网万店战略;收购了家乐福中国,补足了家电以外的其他品类;在农村和集贸小店合作,在城市做苏宁小店,这两部分1万个店,明年快速复制;再把现在的苏宁易购改成苏宁云店,跟直播做对接,所有零售空间都变成一个可直播的场景化空间。 我们在两家企业身上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一个让中国所有管理学家非常兴奋和手痒的事情,就是今天中国的大型企业正在贡献数字化转型的中国范式。非常希望2021年中国大学管理学院的老师们能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去看看这些大型企业正在发生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过的变化。 这些大型企业的前面已经没有对标物了,它们的假想敌是谁呢?只有两个东西:一是时代,二是自己。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所发生的重要变革之一,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创业者到今天仍然没有下火线,他们仍然在用自己的企业家精神完成着企业的变革。 这个变革非常困难,他们需要刀刃向内自我破坏,通过组织创新来强行植入互联网基因,他们需要不断地尝试激烈的模式创新,打破绩效主义的大公司魔咒,同时他们要把自己的专业能力迭代为赋能服务能力,形成新的平台级优势。 我们在这里真的要给这些中国大型公司,这些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积累和光荣的企业家朋友们一点鼓励的掌声,他们一点都不比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创业者更容易,他们完全可以金盆洗手了,完全可以回家写自己的回忆录了,但是他们今天仍然把自己放在非常危险的边缘,希望能够帮助中国的制造业在下一轮变革中蹚出一条新路来。 大公司的难是小公司完全难以想象的,既得利益者的难是革命者完全难以想象的,自我革命者的难是颠覆者完全难以想象的。 在2020年,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些全新的变化。 04百万直播闹翻中国 去年的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举办吴晓波年终秀时,有多少人知道直播这件事?估计90%以上的人是没有看过直播或没有参与过直播的。 我也是去年9月底才第一次知道,居然有直播电商这回事。 2017年,直播电商全国交易额是300多亿,去年4000多亿,今年突破1万亿,明年大概率突破2万亿,它在互联网零售电商中的占比会从0.5%增加到14.3%。 厦门有一家创业公司叫蝉妈妈,具有很强的数据分析能力。现在我们关于直播增长的数据、运营的数据都是跟它合作获得的,非常感谢蝉妈妈。 蝉妈妈数据显示:2020年,每个月在直播电商产生过一次及以上消费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50%了。 更难以想象的,是喜欢直播电商还是传统电商?居然有43%的人喜欢直播电商,35%的人喜欢传统电商,这是很难被改变的趋势了。 今天在这里演讲时,晚上全中国有5万场以上的直播。而且,手机上看直播,屏幕前虽然是一个个小姑娘、小伙子,他们的背后却需要有编导、助播、供应链、售后服务、流量运营等8~10个工种,需要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未来,直播将为中国解决2500万~3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 平时谈直播,常常说到几个头部播主,薇娅、李佳琦、辛巴等,不如讲几个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名字,我认为直播真正在改造的是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周边人的命运。 麻功佐,1980年的,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做了几年生意,没有起色,于是回老家。他老家在浙江非常偏远的山城松阳县,他们整个村里的人是做蜂蜜的。小伙子开始在抖音上做直播,他今天在抖音上有77万粉丝,2020年卖了将近2000万的蜂蜜,把他们村里的蜂蜜卖完了,把邻居村里的蜂蜜也卖完了,他说我现在在村里可以横着走路。 这个女孩子叫少嫚,是聋哑人,1983年出生,有一个女儿,她的丈夫也是聋哑人。去年年底她失业了,两夫妻同时失业,丈夫去送外卖,她在家里没事儿干,今年9月做直播。 朋友们,这是全世界第一间聋哑人直播间。我们的编导走进去跟我说“好安静的直播间”。 她做直播那天,有8000个人看,这8000个人绝大多数都是聋哑人,她卖一些食品、一些化妆品。2个小时直播卖了几万元,分到2000元,她非常高兴,我们也非常高兴,这是在她失业期间最大的一笔收入。现在她每半个月做一次直播。 这个人叫周新平,58岁,是一个科技创业者,他有150多项发明,十多年前在上海一家跨国公司当老总,他跟我说,十二年前回到家乡湖南,他们家是种油茶树,家乡的老乡们会种茶油树、会榨油,但不会卖。 周新平在城市待腻了,回老家去重新创业,签了家乡的4.8万个老乡农户,承包了40万亩茶油田。因为他是平安私人银行的客户。平安私人银行帮他做了很多金融赋能、渠道赋能、服务赋能。今年周新平58岁,进直播间做直播,通过直播,帮他的老乡们卖茶油,熬过了这个最困难的冬天。 每天晚上的几万场直播改变的是一个乡村的命运,是一个村庄的命运,是一个聋哑人的命运。更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出了一个头部的网红,一个晚上卖几千万、几个亿,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深入到了这个社会的组织细胞和经济细胞的末梢部分。 从商业角度来讲,直播电商是全球商业史上第一个以人为终极节点的零售模型。 如果未来真的总结中国互联网产业所谓的四大发明,别的三个不知道,我想直播一定是其中一个,确实在2020年新冠疫情下得到了极大的喷发,改变了原来人货场的基本逻辑。 2021年一个非常大概率的事件是,每一家公司都可能需要一个直播间。 在这样的变化发生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也正在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 互联网20多年到今天产生了很多的流量来源,比如资讯流量、社交流量、电商流量。在直播电商发生之前,这三大流量之间是泾渭分明,你每天有6个亿DAU,他每天有10个亿的DAU,我每天只有2个亿的DAU,没关系,因为之间的变现模型完全不一样。 有了直播电商以后,你们有没有在社交环境下买过东西?你们有没有看一个新闻、看一个消息时买一个东西?因为有了直播电商,造成传统意义上的资讯流量、社交流量、电商流量第一次出现了破壁汇合。我们一方面看到它对每个个体、每家企业组织细胞、每个村庄可能催生的变化,同时在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史意义上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020年用户增长数量最大的互联网工具,不久前公布说企业微信用户数已经超过4个亿,变化从哪发生的?去年12月23日,企业微信和微信开始互通,互通以后,在过去365天完成了27个版本的迭代。 我曾经用八个字形容腾讯的产品哲学,“小步迭代,试错快跑”,这八个字在这个产品上得到了极大的发挥,365天27次迭代,1128项功能面世。 从流量时代进入到留量时代,把那些通过内容、通过直播所产生的用户关系沉淀到自己的私域中然后进行交互,在他需要购买时完成购买,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每个产品都有它的命运,都是技术变革、外部环境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同时呼唤所产生的结果。 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零售市场出现了万物皆可播,人人皆可播,场场皆可播的局面。 我们拍了一个片子《直播启示录》,12月28日刚刚上线,现在正在优酷播出。明天(12月31日)我们也会在厦门举办一场新国货跨年直播秀,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看一看。今年我在直播上踩了很大的坑,到了12月为这个行业做了两大事情,一是做一场直播秀,二是拍一个纪录片,我们还是通过内容的方式来支持这个行业的变化。 05品类流行替代品牌 今天在中国所有做消费品品牌的企业家都非常焦虑,因为你不知道今天的80后、90后或已经走进会场的00后喜欢什么商品。 在一个过剩的时代,消费者需求是非常难以被定义和难以琢磨的行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我已经有18件衬衫了,你怎么把第19件卖给我呢?我已经吃过全世界最好的冰淇淋了,那下一个冰淇淋的味道应该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今天在消费品市场看到的这些变化是体验大于必需,颜值大于功能,口碑大于品宣,当这些发生时,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价值的传统消费品公司完全找不到去向。 2020年看到几个全新的品类,我不知道在座各位用过多少个,冻干咖啡喝过没有?自嗨锅用过没有?罐装鲜米吃过没有? 颈椎按摩仪、家庭投影仪、中式雪糕、速干瑜伽服、运动文胸、即食燕窝、盲盒、奶酪棒、环保小家电,这都是一些非常小的品类,由品类引爆流行,引爆流行获得基础用户,获得基础用户形成品牌。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个特点:品类创新是催生新品牌一个非常好的路径。这也是很多大型公司很难找到的,因为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盲盒,什么叫做小酒,什么叫做冻干咖啡。 这些新的品类创新可能很小,只跟体验有关,而且长得非常漂亮。它撕开了一个口子,然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品牌优势。 我们来给大家讲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火锅。中国现在一年的火锅消费额1万亿,没想到吧,火锅居然是个万亿行业。全中国有几十万家火锅店,火锅已经成为红海了,怎么在这么一个万亿级的红海中创新出来呢?品类创新。 比如说今天的火锅,在市场上有四川火锅、重庆火锅、台湾火锅、东北火锅、云南火锅,店里卖的东西也不一样,各有各的主打品,毛肚、菌菇、和牛、江鱼、牛蛙。把区域品类作为横轴线,食材品类作为竖轴线,横轴和竖轴交错都可能产生一个全新的品类。 2020年火锅行业做了一个品牌榜,第一名是海底捞,第二名是一个台湾火锅,第三名是一个毛肚火锅——巴奴。巴奴只干了一件事,把火锅中用的最多的产品毛肚,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做到极致。 喜欢毛肚火锅、巴奴火锅的人是谁呢?90后占到了56%,女性占到了45%,难以想象吧?它用了一个毛肚在火锅红海中撕开了一条线。 家里买过米没有?买什么米呢?你脑子里想的是米的品牌吗?那是一个巨大的红海。 今年有一家公司居然做到了全网直播米类销售量的第一名,是一家非常年轻的才创办三年多的公司,叫“龙米家”,干了一件事,把米装到一个罐子里。它首创了罐装充氮锁鲜,米买回去打开来很鲜,里面充了氮。 这罐米倒到电饭煲以后,拿这个罐子装一罐水倒到电饭煲里,这锅饭刚刚够一家三口人吃。为什么这么了解?我们家就吃它的米,一罐米、一罐水、一顿饭,两年半的时间200万的用户,35%的复购率。在一个超级难打的一个红海市场中,通过品类创新活生生地撕开了一条线。 今年的新国货还有一个流行词——返祖。品牌出现了“返祖景象”,然后出现了品类返祖,健康的、环保的、中式的,成为了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三大元素。 再接着出现了传播返祖。每个人早上睁开眼起床到晚上放好手机闭起眼睛,我们每一天会接触到2000个品牌。你会记住几个?有的可能0.5秒就过了,有的多看两眼,出现2秒。 今天,不在场景中出现的品牌都跟你没有关系,这个场景可能是电梯,可能是高铁,可能是社交,就像两微一抖一分众,公域化场景中集中引爆,再呼唤留存到私域。只有在场景中出现能让你多看两眼的那个品牌,才叫做跟你有关的品牌。 我们在2018年年终秀提出过未来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在传播层面出现三个东西:一个叫做圈层社交;一个叫做私域流量运营;一个叫做会员制。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三件事在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正在发生。再接着是渠道返祖、审美返祖、传播返祖,金字塔式的渠道已经彻底瓦解,进入到了C2M的模型,产品直接到工厂,工厂直接到个人。 这是我们在消费品市场看到的全新变化。2021年在消费品市场中最大的那个字叫做“Me(我)”,我的喜欢、我的需求、我的社群,再加上我的收入,等于我的消费。我主义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了。 我们所有的这些观察始于2015年,我们开始做一件事,叫《新中产白皮书》,如今已经是第六年了。2018年开始我们做《新国货白皮书》。如果你加入我们的超级会员,我们会送出这些产品和这些白皮书,也欢迎大家在未来能够和我们一起对中国的新中产和新国货有更多的观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06购物中心即将消亡 问大家一声,你们最近有没有去过商场?为什么去商场? 我们在《新中产白皮书》中针对十万个80后、90后消费者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为什么要去一个商业空间,得出的结论让我们非常吃惊,81%是去餐饮,75%是亲子,42%是会友,35%是看电影,33%是健身,20%是我也不知道干什么,去打个卡,19%是购物,9%是看展、听讲座。 今天中国5万方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8000座,其中50%是10万方以上。传统的商场、购物中心的主要格局是什么样呢?一楼黄金、化妆品,二楼少女服饰,三楼淑女服饰,四楼是男装,五楼是运动服饰,底层是超市。是不是大概这个格局?如果购物中心是这样的格局,能够对应今天发生的消费变化吗?它们都会死,都会变得空空荡荡,不管有没有疫情。 所以,2021年我们会看到很多让人恐怖的空壳式的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的拐点时刻到来了,体验,即服务性消费将全面替代物质性消费,商品的呈现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场景。 刚才吴声给大家推荐了他们团队认为2020年年轻人最喜欢的八大空间,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他们都跟两个东西有关,一是体验,二是服务。所有的场景服务都会出现快闪、策展、集合、直播这些全新的方式。 我们再把吴声推荐的8个年轻人喜欢的空间给大家呈现一下,它们是新物种,代表着未来年轻人喜欢的空间。 我们仍然需要空间。吴声的演讲中提到了场景的亲密时代,在今天这样的新冠疫情环境下,“亲密”两个字越来越具有温暖感,我们需要到空间去跟我们的爱人、朋友、孩子在一起。 去干吗呢?我们不是去买东西,我们去展现和告诉自己什么叫做美好的生活。阳光为什么从这个窗户投射进来?我为什么去看那个油画展?为什么今天那么多人赶到现场来参加一场吴晓波年终秀?我们都是为了美好生活买单的人,体验成为了我们愿意为之付出金钱和时间的最大理由。 所有的商业空间都需要完成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而不仅仅基于商品的呈现。所以,文化元素、场景打造、消费唤醒可以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中国的购物中心将面临一次极大的洗牌和挑战。 07房产投资低空飞行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从1998年开始的,朱镕基构建了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出口,MadeinChina;投资,政府性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是什么? 当年的消费和今年不一样,今天的消费是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年的消费最大众的一件事就是买房子,买了房子之后才会买冰箱、空调、洗衣机,住得远的买辆车,住进去请人吃顿饭,拉动60多个行业。 所以,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房产价格和中国的货币发行居然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等关系。屏幕左边是M2广义货币,1998年到2020年11月,M2余额从10.4万亿增加到217万亿。 相对应1998年上海的房价3000元/平,2020年1月份到11月份,57000元/平。过去的22年里,M2上涨了21倍,房价上涨了19倍。 2020年以后的五到十年,这种对等关系还会存在吗?不会存在了。 你们知道从2016年到2020年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百大城市房价年均增长多少吗?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同学,很多人的眼神迷茫地看着我:“80%?40%?15%?”跟算命差不多。大家也确实没有认真地关注过这个问题,2016年—2020年中国百城房价年均增长5%。 即将过去的2020年这个数据是4%,如果我们从一个家庭理财和投资角度来看,它意味着什么呢? 2020年黄金涨了13%;如果你买的是股票型基金,平均涨了37%;如果你买的是指数型基金,平均涨了28%;如果你买了一个纯债基金,对不起,平均只涨了2.6%;新房涨了4%;把钱在银行做定存,涨了1.75%。你看,人不理财,财不理人。 所以,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丰富性和延伸性使得今天中国的每一个中产家庭,除了我们的劳动性收入以外,真的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的财产性收入在这么一个巨大的动荡之际该如何经营。 在1998年以后很长时间里你只要干三件事:买房、买房、买房。未来不行了,所以你要变化。 去年,我们拜托我们的老朋友,也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理财公司恒天财富,他们的研究院帮我们梳理了2020年中国财富市场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大家关注权益性资产增长的可能性。今年我们继续拜托恒天财富研究院,给我们提出了2020年—2021年中国理财市场的三个大的趋势: 1. 新的理财模式:理财服务从线下转到线上; 2. 新的配置需求:从固收型理财向权益资产配置转移; 3. 新的科技赋能:数字化科技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抓手。 所以,中国的资本市场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的理财观和对自己财富的重新配置,在2021年一定要进行一个重新的思考。 08超级城市大赛鸣枪 超级城市的定义建立在人口数据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是超级城市。 欧洲有多少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两个半,伊斯坦布尔、莫斯科和半个伦敦,伦敦有近900万人口。美国有多少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半个,纽约840万人。中国有多少个1000万人口城市?16+7个,7个是人口已经超过800万,还在快速增加,未来五到十年内会成为千万级人口的城市。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运营和城市治理,跟中国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所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我们的前面是没有对标物的。 上海的对标一定不是纽约,深圳的对标一定不是硅谷,中国的城市化在欧洲和美国根本找不到对标物,我们加在一起20多个,美国和欧洲加在一起不到5个,对标什么呢?所以中国的超级城市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也会走一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道路。 这23座城市的选取标准是人口,那么中国有多少城市一年的GDP超过1万亿呢?17座万亿城市,7座准万亿城市。 把人口过1000万和GDP过1万亿的城市叠加在一起,在这两个榜单上同时出现的城市有多少座呢?18座,它们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7%,GDP总量占到全国的32%。它们的未来发展代表了中国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全新的可能性。 同时中国正在沿海地区建设几大城市圈,北方叫做京津冀,东部叫做长三角,南方叫做粤港澳。 对标全球六大城市圈,把中国沿海三大城市圈和美国东北部、美国西部、东京大都市圈进行对比发现,今天全世界第一大城市群是美国东北部的以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华盛顿为代表的老美国,中国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在未来三年内大概率会超过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成为全球第一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东京大都市圈。 中国的“巨国效应”让这个国家在全世界经济学家面前变得越来越陌生和越来越眩目,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为我们企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们今天来到的城市是厦门。如果40年前来厦门,厦门的脑门上写着四个字:海防岛城,是台海的前线,根本不是发展经济的地方。然后小平同志画了一个圈,搞了四大特区。今年是深圳特区40年,也是厦门特区40年。 今天来到这座美丽的海滨商业城市,看到40年发展的景象是什么?她的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国第32位。厦门地方国有企业中居然有3家国企进入了世界500强,这个数据仅次于上海。40年来,厦门的货物贸易年均增长18.1%。 下面这个数据真的应该给厦门鼓掌,经济那么发展,空气质量居然在中国排在第四位,第一名是拉萨,第二名是海口,第三名是舟山,第四名是厦门。后面这个应该给予更大的掌声,厦门注册志愿者超过70万,占常住人口的1/6,说明厦门市民的素质非常高。 一个幸福的城市除了要有很好的产业和经济以外,更关键的是有很好的空气,有非常善良的市民。 去年和今年,吴晓波年终秀的联合主办单位都是厦门建发集团,建发早年只有七八个人,只是一个窗口单位,随着厦门特区40年的发展,建发也不断改革创新,40年来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如今位列世界500强第234位。 建发的供应链业务位居全国前列,供应链业务经营主体建发股份进口钢铁全国第三,粮油饲料全国第二,浆纸全国第一,葡萄酒全国第一。在出口部分,鞋类全国前三,出口俄罗斯服装全国第一。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在互联网企业看到的变化,在建发身上同样看到。通过加强在智慧供应链上的投入,通过多年积累优势形成的全赋能型服务等,它从一家传统贸易商开始转变成为一个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者。 在超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会问,到哪个城市去创业?我们的孩子去哪个城市居住?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哪个城市?两个字:年轻。一座有未来的城市一定是有很多年轻人的城市,有年轻产业的城市,有年轻钱的城市,同时需要有年轻心态的政府。 所以中国的超级城市大赛在2021年会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又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我们在2020年的岁末,将近12点,再过24小时,即将告别2020年,我们很难忘记2020年,但是我们也希望永远不要返回这么充满灾难的一年了。 希望2021年的中国经济真的能够如同我们在数据上和趋势上看到的,实现一个决定性的反弹,希望在2021年中国的产业智能化能够继续往前迈出更坚定的步伐,希望中国的消费品市场会出现越来越多受年轻人喜欢的空间和商品。 2021年,我们也仍然会面临很多曲折,面临很多到今天都没有办法想像、预见的种种陷阱、种种挑战。 但是在岁末之时,我们仍然要以一颗勇敢的心对自己说,面向那个2021年,要加倍使出全部的力量往前冲,不要回头,如此一来,我们将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 ——————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一边享受着数据爆发式增长带来的便利,一边也困在数据安全中难以自拔。小到诈骗短信、快递信息,大到财务状况、健康状况、网络足迹,我们的个人隐私数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对于银行来说,数据安全更是一条“生命线”。一次事故的发生,可能造成亿万级的损失,数亿家庭将受到影响。值此跨年之际,雷锋网以「线上云峰会」的形式,邀请数字化风控、数字化营销、数字化客服、数据平台、数据中台、数据安全、数据库、银行云、银行RPA、银行业务系统,十大银行赛道里的科技专家,分享他们对于银行科技的理解。在「数据安全」这一赛道,我们邀请到微众银行区块链安全科学家严强博士,他将从技术、业务、合规等角度,分享他对于银行「数据隐私」的理解。核心观点:数据生产者与数据消费者之间不再是“买卖”关系隐私保护技术是打破数据价值融合“零和博弈”的关键我们需要尊重“数据孤岛”作为数据产业的原生态发展健康的数据产业生态,我们需要打通隐私数据协同生产的“双循环”区块链是承载数据信任和价值的最佳技术,对于隐私计算和AI应用中常见的数据品质等难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互补或提升效果以下为严强博士的演讲内容,雷锋网AI金融评论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大家好,我是来自微众银行区块链的严强,今天很荣幸受到雷锋网的邀请,在此和大家分享数字经济中关于数据隐私的一些思考。数字经济中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数据,对于很多业务而言,要获取高质量的数据是首要要务,近几年的趋势是,对于数据隐私的立法正在不断的细化、完善。而此时传统的数据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不太适用。新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之道,在新的数据隐私合规框架下势必将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实际的行业有哪些影响、有哪些具体改变?以及为了应对这样的改变,有哪些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调节自身?新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之道首先,本次分享的第一部分——新的数据之道。本次云峰会的主题是AI,众所周知,AI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据,对于数据本身,根据业务形态的不同,历史上也出现了多种提法,包括了大数据、小数据、暗数据、还有弱数据,现在还有另类数据,指的是像卫星地图或者其他的一些传感器的数据。显而易见,作为我们在信息化、设计智能化的过程中必要的燃料,如果没有数据,很多业务将无法得以开展。同时,我们也注意到,AI算法或者其他大数据算法发展至今,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成熟的。所以,对于行业中的参与者来讲,很多时候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于掌控数据量的多寡。也正因为如此,新的立法也对获得数据和使用数据进行价值发掘的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数据不再是纯粹的一种信息表达,因为新的立法框架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数据权益。虽然目前数据安全法还只是处于草案的状态,但是草案明确提出要关注数据本身的使用,需要在保护公民组织、相关权益的前提下,促进数据为关键要素的经济发展,以此增进民众福祉。同时,反观国际社会的《GDPR》,它对数据的使用,尤其在数据在商用领域的使用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中的一点,就是惩罚特别高,可能是4%的集团前一年的全球总收入,或者2000万元两者取其大,所以数据隐私的违规成本十分高昂。数据权益代表了数据的权利和利益,对传统业务影响特别大的一点,就是这里的数据权益不仅仅是作用在数据的收集阶段,还贯穿在数据流转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数据的使用、存储、数据的遗忘。这些改变显然会对现在的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数据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都很成熟的条件下,是智能化进展的必不可缺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缺乏数据应该怎么办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厘清一个关系,在新的数据之道中,数据生产者跟数据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变化。在立法之前,二者之间很多时候是买卖关系,在获得数据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利用,或者是提供服务,获得完整的收益。对数据生产者或者是用户以及其他的供数机构而言,在数据授权或者数据公布之后,它很多时候并没有权利对后续的数据使用直接进行干涉,这个权利之前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而在新的立法框架中,两者之间已经从买卖关系转变成了租赁关系。这就意味着,作为数据生产者,从来没有放弃对自己数据的权利,哪怕在对方的平台上使用了对方的服务,在这部分产生的数据仅仅是以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对方。目前很多APP都完善了隐私政策,披露并承诺了数据的使用方式,这也是数据使用租赁关系的一种体现。平台或服务方不再拥有数据的所有权,而是需要跟数据的生产方协定如何使用数据,包括收益权怎么进行分配。除了分配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数据生产方,它实际上有权干涉或禁止自己数据的使用方式,以控制自身的隐私风险、拒绝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方式,这就是对业务或行业而言,一个最大的改变。在新的法规下,具体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为什么这个要求很多时候会引起热议?《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中,对隐私数据生命周期的6个阶段进行了描述,从收集、传输、存储、使用、删除到销毁,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数据权益保护的要求,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不同的技术规范。同时,换个角度,整个隐私合规范畴下的数据权益可以被分成两类,除了对传统目标——数据内容的保护,还增加了一类是对数据权利的保障。正是后者,可能会对于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包括数据遗忘权、限制使用权等等。由此就带来一个焦点问题——业务创新和隐私保护如何兼顾,仔细分析之后,也许他俩之间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新的法规生效之前,假定业务所用的数据是一个饼,在法规生效了之后,这张饼变小了,因为用户本身已经不是原来的买卖关系,演变成为租赁关系,有些用户可能行使了权利,或因数据收益和隐私风险不对等,不愿意再贡献出数据。此时,对应业务的可用数据量变小了,数据价值随之变小。这里就可能出现为保障数据权益,影响了业务规模的零和博弈困局。但是,如果我们提升一个层面,在行业的角度上来看,这里的零和博弈并不是绝对的。纵观这个行业,在法律法规生效之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数据区域化导致的“数据荒”。大量的数据可能已经在一些大机构中汇集,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想要获得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网络爬虫的限制。在那些有利益冲突的大机构之间,他们开放数据访问的意愿很低,而对于整个数字经济而言,数据的流通本身就已经处于一定程度的受限状态。如果能够盘活所有的存量数据,打通在大机构或者在更大范围里的数据源,让其更好地流通起来,就能把饼做大,产生更大的价值。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引入技术手段,有效保障隐私数据的权利。具体到AI和大数据,就需要从传统的集中式算法系统升级到隐私计算,在新的数据之道中,打消数据协作参与者的隐私顾虑。数据隐私驱动的行业巨变隐私立法的完善和用户隐私意识的觉醒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数据之道,对数据业务带来不同层面的变化。先说技术面,早期在谈到隐私保护时,很多时候仅仅是加密,对数据进行脱敏,在数据处理阶段做了一些工作,就被看成是对数据有非常强的隐私保护了,但是,放在AI或者隐私计算大的环境里来看,实际上是不完善的。所以,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如果真的要去落实,实际上需要引入更多的前沿技术。业务层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意识到数据本身是有价值的。对于隐私而言,他对自己个人的风险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这些因素势必也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对基于数据的AI的业务产生影响。合规层面,合规主要是指新的合规业务,尤其是全生命周期的合规要求,需要对现有业务模式进行一些改变,否则一旦涉足海外市场,难免会遇到合规风险。以下,在第二部分,将分技术、业务、合规三个层面进行具体展开。先看技术层面,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化技术发展得很快,产生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在谈5G、物联网。什么概念?目前,现在很多的数据都是以人为单位,每个人会产生很多数据,但是,在5G、物联网普及的时候,很多时候数据产生的单位是以物品为概念的,不再受限于70亿人口数量的限制,上万亿的各种智能设备,其中必然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并具有不同的权属。对应地,便引出了“数据孤岛”问题。一些看法认为,因为有合规要求,所以才会产生孤岛。因为合规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保护,我们不能让它互通,但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那么确切,既然承认数据有价值,也应该承认“数据孤岛”是原生态。举个例子,比如资产是有价值的,不会随随便便要求大家把自己的资产共享出来,虽然在学术论文中也有资产孤岛的提法。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尊重这些“孤岛”的存在。从技术层面上需要怎么做呢?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多方、海量、高维、异构。对于后三者,大数据、传统AI发展了这么多年,都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唯独多方目前还有很多挑战。为什么?不妨看看多方隐私大数据需要实现的效果。最典型的效果之一,便是数据不出库,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但其本身并不确切,因为数据不出库并不代表隐私信息不出库,不代表敏感信息不出库。打个比方,在一个发布会上答记者问,提问某某是否为敏感人群或敏感事件,主办方回复“对此我方无法进行评价”,很多时候提问者可以依据回答的语气和用词可以做出一个主观的判断——大概率还是敏感。数据业务也是如此。数据不出库,字面意义就是数据明文不出库,传统的几个方案包括数据哈希出库、数据加密出库、数据脱敏出库,在AI领域,模型梯度出库,这些方式是否真的安全?更传统的方式如内容打码 、K匿名、差分隐私都可以用上。这里强调一点,每一种方法的能力都是有边界的,实际上都需要一些配套的安全假设。举个差分隐私的例子,在2013年和2018年计算理论顶会上,分别有一篇论文分析了差分隐私在处理高维大数据上的理论局限性。标题是如果我们要处理高维大数据,这是一个计算困难性问题,计算困难性问题意味着很多时候难以实现,所以差分隐私也是有能力边界的,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场景选择是否适用。数据不出库只是一类手段,我们最终的目标效果是什么?可用不可见?值得注意的是,“可用不可见”只是一个小目标,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答,比如谁可用谁不可见,限定用途的使用次数、使用方式有没有限制,对于数据的主体,能不能对可用不可见的方式进行控制。很多时候在数据协作时,尤其是在AI的学习中,结果正确性如何验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点。现在很多智能化的业务也涉及到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敏感的服务,会导致比较敏感的后果,如果误判了怎么办?如果进行多方协作的结果不正确,如何找出恶意的参与方?这些问题“可用不可见”都没有直接回答,所以它只是一个小目标。为了实现我们的大目标,刚才提到的哪些额外的数据隐私保护点:不仅仅是需要一类技术,还可能需要融合多类技术,并针对不同场景进行优化。三个主要的技术路线如下:TEE可信计算。TEE的优点是它本身是个硬件加速的隔离环境,在计算上没有任何限制,什么业务都能跑,而且开发很友好。但是从设计上需要一个中心化的部署方,它只能有一个可信根。而且目前主流的云厂商并不支持TEE的云部署。所以大家在实际部署上会不可避免的回到物理部署的范畴,在实际的使用中会有一些阻碍。相对于可信计算而言,联邦学习和安全多方计算对硬件的依赖则小很多,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取舍。联邦学习,擅长各类模型的联合训练跟推演,与现有数据业务协作模式十分贴合。安全多方计算,是一个相对历史悠久的技术,近五六年来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工业方案出现,尤其在学术界,目前更关注的可用性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支持各类通用计算和各类安全模型,比较独特的优势是它可以支持恶意模型。什么是恶意模型?如果有多个参与方一起去做模型训练或联合推演,只要有一个人做恶,就一定能在第一时间或者在最后结果产生之前终止运算,由此避免做恶方影响最后结果的正确性。在关键的业务场景中,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取舍,其性能相对会低一些。回到隐私大数据,海量、高维、异构、多方,如何很好的支持它们?如果出现争议,尤其是在关键业务中出现争议,怎么高效识别作恶的计算参与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技术上应对的挑战。下一个就是业务层面的挑战,如果一个业务要采用机器学习,隐私计算,以及相对而言比较智能的数据驱动方案,这里有一些重要的考量点。如果是咨询公司给的报告,一般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商业价值,另外就是成熟度或者可信度。特别推荐大家关注的一个新维度,就是数据隐私相关风险。如果设计一个多方协作,在整个协作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严重的隐私风险?或者不只是模型训练,我们使用的模型推演或者其他的通过隐私计算产生报表类的一些功能。如果因为有一方作恶,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结果,后果的严重性如何?这一新维度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如果是应用在民生领域或者金融领域,有些服务非常敏感,如果机器误判,后果对于当事人而言可能是相当严重的。这也带来一个重要的关联问题。如果用户或合作机构有隐私顾虑,是否存在技术手段影响现有的业务系统,造成额外的隐私风险。这里具体列举了几类风险。如何利用一些攻击的手段,针对现在一些联合的学习的训练或者推演,如果攻击者在联合模型训练时,它是否能够推测出合作方的隐私样本数据,或者在训练过程中是否能够注入对己方有利的偏见。同时,不仅是针对训练,我没有参与的推演,训练我能不能在推演的时候去提取出你相对训练的隐私数据,或者推演我能否操作你推荐的结果。从数据安全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普通人很多时候可能是难以实施的,因为机器学习也好,隐私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前沿复杂的技术,所以——对抗魔法需要使用魔法。风险一:这是一篇 CCS发表于2017年的论文,这些攻击本身可能是一个实验性质的,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篇论文的结论:只要是联合训练,如果能够得到明文梯度,就一定能够或者有一个极大的概率可以获得合作方的隐私数据。原本可能认为通过联合训练出去的只是模型梯度,并不直接包含隐私数据,但是由于攻击方也使用了机器学习的算法,用了一个生成对抗网络的GAN的技术,从梯度信息还原出合作方的训练样本。这个实验中主要针对深度神经网络学习,实验中展示的还原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论文同时也指出,即便额外使用了全局差分隐私,对攻击结果影响不大。从PPT截图中,可以看到作者从梯度还原出了对方的训练样本照片,而且在使用差分隐私之后,还原出的照片跟原本的照片实际上差距也不是特别大。所以从业务层面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风险,大家需要警惕。风险二:如果共同参与一个联合模型训练,是不是有可能注入偏见?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需要多大的代价?这是2018年一篇发表在S&P上的顶会论文,指出在某些线性回归模型中,线性回归模型在很多风控或者类似的一种预测模型中还是用得比较广泛的,因为具备良好的解释性。作者展示了,只需要12%的恶意样本,就可以引起显著的预测偏见。跟直觉上可能需要50~ 60%或者过半的样本非常不一样。这里采用的也是魔法对抗,但并不是随机注入样本,因为参与联合训练时,参与者对模型本身是有认知的,所以涉及到一个优化问题,通过优化尽量减少产生偏见所需要的样本比例。因此,我们在做联合训练的时候,也要将其考虑进去。有没有可能有一个参与方只贡献12%或者更低的数据,但他试图导致偏移整个模型的效果?在没有动机时的风险比较低,但是如果有动机我们则需要加倍小心。风险三:没有参加模型训练,只是使用API,能不能猜出对应的隐私数据?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点,答案是有可能。论文中的实验展示了,在一个神经网络中,只要拿到输出的标签,很多时候就能预测的结果,结合它的置信度和网络的结构,就能够推测还原出训练对应标签的样本。比如得到的标签是张三和置信度,很多置信度是有小数点的,例如0.837,然后我就通过它的一个类似的优化算法,做一个还原重建,最后能够相对好的还原出这个样本。跟之前相比,因为之前是直接拿到梯度的,而现在没有拿到训练的梯度,效果稍差一点,但是也可以很容易识别出左边跟右边的照片是属于同一个人。作者做了两组实验,一组是对于神经网络的,另外一组是对于决策树的,决策树在很多风控模型中也有。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拿决策树做风控模型会不会被别人反推出我们的训练样本?如果给出来的置信区间的精度足够高,还是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推测出来,决策树在论文中甚至实现了一个黑盒的效果。什么是黑盒效果?我不知道你的决策树的样子,只知道你的最后的结果跟输出的置信度。我通过不断的查询,最后反推出你实际的样本。但我们也具体应对方式,对模型API进行安全加固。风险四:不再是想推测出训练样本,但是想操纵最后的推演结果,可不可行?可行!这篇论文讲的是,如果要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假扮另外一个人,最少需要什么?答案是需要这样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不是随便产生的,它是通过类似的机器学习算法,一个比较偏统计的黑盒优化算法得出来的。对于同一个人,查询API 25次,通过其返回值,做一个黑盒的优化,逼近其特征值,在原有的脸部的图像做一个修正,最后就产生了这副眼镜上五彩斑斓的样式,在作者的实验中实现了100%的伪装率,只要戴一副眼镜,可能被识别成另外一个人。同时,只要戴一副眼镜,基于机器学习的人脸检测就可能失效。由此可见,这些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算法的智能性,很多时候还是要全面考量安全加固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引入意料之外的业务风险。最后一个层面——合规面,合规面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一年前,大家还在争论通讯录、头像数据的归属,现在明确都是属于用户的。不仅如此,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有些特殊环境有特殊的合规要求。其中特别想谈的两点,就是限定数据用途跟数据被遗忘权,限定数据用途就是我给到你一个数据,只能用于广告推荐,你如何保证只能用于广告推荐,要在合规的框架下,不是用户来自证,而是企业来自证,这对整个技术方案或者基础设施是有要求的。因为企业没法自证,在用到数据时要告诉用户,具体算法和系统在设计上的用途。另外就是数据被遗忘权,现在分别来看二者的影响。限定数据用途,是一个大改变。我们原来很多系统平台都是明文学习的,现在很可能要转向密文学习。这里有一些过渡方案:比如可信计算,相对而言改造成本比较低。因为它是一个容器化的隔离计算的方案,一个项目被称作阅后即焚,90%以上就是可信计算。这里也有个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因为这个容器本身的真实性、可靠性或者它的隐私性,需要一个中心化的可信机来保证,然而它是一个单点的,很难做到多点,如果我们多方协作中找不到可信的第三方,整个业务就会很难推进。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会更倾向于联邦学习和安全多方计算。第二点,被遗忘权,这也是因为合规产生的一个新需求。什么是被遗忘权?很多时候用户是流动的,例如用户今天在平台上注册,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因为种种原因而注销了账户,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用户一旦注销,作为企业方,就需要删除用户数据对现有业务模型的影响。但很多时候这模型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用户的数据可能会涉及到模型的很多方面,想完全的消除特定用户数据的影响是很难的。目前非常确定的合规的解决手段就是重建,我们把原来的数据、原来模型推倒重来,这样就会保证没有用到被删除用户的数据,但是对业务的影响也很大。这里还有一些其它的思路,我们能否去将模型进行模块化,每次尽量只更新用户相关的一些数据,然后再引入迁移学习等手段来试图减少模型重新训练的成本。目前来讲,这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需要大家献计献策。合规方面最后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监管审计,我们为了限制用途,很多时候会需要使用密文训练,或者用密文进行推演或者进行一些计算。在强监管的要求下,这个过程也会对监管带来一些新的需求。但是如果我们要实现跨域监管,比如跨境或者更大范围内的数据互通,挑战性还是存在的。以一带一路为例,其中涉及到很多国家,比如意大利,就是一个欧盟国家。如何更好的支持监管,尤其是对隐私大数据,怎么更好的处理、实现,无需参与方配合,无需给到解密的密钥,监管方怎么能够自主查验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作为配合方,如何最小化信息的披露,实现分布式的信任,这里就需要用到区块链相关技术了。微众银行在数据隐私领域的前沿探索谈完了以上方面,在应对数据隐私驱动行业巨变的同时,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案,在最后一部分,就不得不提“数据新基建”。谈到数据新基建,需要回归到我们的原点——数据本身。数据要产生自己的价值。除了那几个关键词——多方、海量、高维、异构,实际上还有一些其他特性,比如易复制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既别人拿到数据后,用100遍可能跟自身用一遍,没有什么差别。而分散性就是有很多孤岛,我们要尊重这些孤岛,如何将它们连接起来,以及多样性、价值聚合性、价值认知多样性。价值认知多样性在国际社会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对于一次隐私信息泄露,如果当事人觉得严重侵害了其隐私,可以要求巨额罚款。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有一种观点,认为数据只有聚合才有价值,聚合是对公司有价值,但是单个数据是对个人是有价值的。有些东西泄露后就会对个人的生活造成影响,比如医疗数据,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问题,但其认知性实际上是多样性的,如何照顾好每一个个体,尤其是实现数据的生产要素化,需要提供一系列技术保障。若要实现数据生产要素化,我们要构建一整套的方案以达成效果,我们要界定其产权,储存和评估其价值,与最后的价值可流通。大方向都是围绕价值而言,要确定数据的收益。同时,我们也要控制数据的风险,风险来自隐私跟安全。为此,释放数据要素生产力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安全存储、可信传输以及协同生产。最后,为了发展健康的数据产业生态,我们需要打通隐私数据协同生产的双循环。第一个循环指个人数据应用,即个人跟企业之间的数据互通,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反馈关系。数据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单个企业的,还可以在企业之间相互流转,于是便引入了第二个循环,这里会需要引入不同的技术能力来满足、实现协同生产的效果。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两个循环之间还会进一步互惠互补,产生正向反馈,构成多方隐私大数据价值融合的良性大循环,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和企业效能。为此,我们也做了一定的实践并整理了一些案例,我们最近发布了一个白皮书,结合了多方面的技术以提升我们关键业务应用的隐私保障。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第一,粤澳健康码互转互认,就是在跨境时,数据如何在隐私合规的情况下进行可信转化,以及在后台数据不连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互通。第二,医疗处方线上流转,医疗处方本身涉及很多类别的隐私数据,而不仅仅是数字签名和数据加密那么简单。第三,绿色出行普惠平台,这个项目结合了物联网的能力,因为绿色普惠很多时候与跟车辆有关,如何将物联网的数据以一种安全隐私的方式接入到平台,完成对应的计算评分,也涉及到很多数据隐私的问题。第四,联合营销,效果非常明显,相比传统方式,可以提升20%以上的广告转化率。之前分享中,提到在使用联合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但在实际部署中,我们会对方案进行一些隐私和安全的加强,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不能够简单地相信一个方案所具有的能力而完全不提它的风险,还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和评测。长远来看,希望数据新基建能够采用相对可以管控的底层技术,更安全可控。另外,可验证的隐私性、安全性,而不只是贴上一个技术标签,整体方案需要提供技术手段,允许用户直接参与到数据授权和限定使用的过程中来。最后,就是高效率的计算能力,因为每类技术各有所长,很多时候特别安全的技术,其计算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些融合以找到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组数字,对于千万级的大数据隐私求交,目前可以做到三分钟以内完成,万次联合的多方乘法计算,可以做到三毫秒以内,对于同时参与隐私计算的机构数则没有限制。回顾刚才的几个关键词,多方、海量、高维。多方,不少传统的方案都是一个两方或三方的架构,既如果有第4个和第5个参与方同时参与隐私计算,要么就是引入一个中心的协调方,中心协调方本身可能会泄密,这时的合作就很难进行了,但我们这边没有限制能够在很安全的条件下实现这类需求。大数据也是同样的,实际上现在的隐私数据,包括政务部门,无论是人口或者其他方面的数据,千万级别都算是偏小的,实际上也有很多上亿的数据。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存储量,很多应用难以得到使用。最近央行颁发的一项相关技术标准,目前我们的所有的指标都是满足这个标准,而且更有效。这里展示了我们主要的一个开源矩阵,以此构建我们的“数据新基建”的解决方案。除了人工智能之外,区块链是承载数据信任和价值的最佳技术,对于隐私计算和AI应用中常见的数据品质、作恶溯源等难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进行互补或提升效果。具体来看,区块链板块里涵盖了微众银行牵头金链盟开源工作组开源的底层平台——FISCO BCOS,还有消息协作平台——WeEvent,分布式数字身份——WeIdentity,这些都是可以跟机器学习做密切的结合的,包括可视化的中间件——Webase,将数据连起来的跨链协作平台——WeCross,聚焦数据隐私保护的场景式解决方案集——WeDPR。我们努力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希望构建一个这样的基础设施,以化解大家在数据行业中的技术难点、业务痛点,然后更好地在上面去开发应用、发展生态、全面释放数据生产力。这里的矩阵结合了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实现了这样的一个效果。当然很多具体的技术领域也是在积极探索中,也诚邀合作伙伴,与我们携手共创更好的未来。
2020年即将过去,回首这不平凡的一年,各行各业都经历了许多挑战。在零售行业叱咤风云三十余载的国美零售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会如何做出应对之策?正所谓危中藏机,国美零售又会如何书写新的篇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美开创性打造了更具竞争力的零售连锁模式,迅速成为家电零售行业的领导者,同时也推动了家电零售行业的革命性发展。2017年国美主动变革,名字由“国美电器”改为“国美零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美积极布局“家·生活”战略转型,定位为整体方案提供商、服务解决商、供应链输出商,经营范围从单一电器拓展至百货、食品等更多领域。 2020年8月,国美零售的“家·生活”战略步入转型的第二阶段,其核心便是:构建以线上平台为主,线上/线下双平台+自营/第三方外部供应链的 “社交+商务+分享”的国美生态圈,打破边界,从电器、家装、家居、百货向更大范围拓展。 为进一步了解公司第二阶段的发展战略以及最新的经营情况,笔者采访了国美零售CFO方巍先生,并整理了以下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1、不负时代机遇 :今年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我国正在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美零售是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制定了怎么样的发展规划? 国美零售CFO方巍:目前大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在后疫情阶段,各种商业场景都发生了变化,包括零售的“人、货、场”各方面都在数字化转型,新基建迅猛发展,国美的新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平台。二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疫情影响,中央提出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鼓励零售行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下,国美也在积极抓住内循环发展机遇,对“家·生活”平台战略进行了升华,将线上线下双平台开放给社会,向外界输出国美的供应链,构建零售生态圈。 2、重塑“人、货、场” :零售行业的业态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国美见证和经历了行业从垂直零售、连锁零售到互联网零售的演变。今年被称为数字化元年,受疫情的影响零售业加速从线下转到线上。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零售总额同比大幅下滑,但电商恢复速度较快且始终保持正数增长,对拉动行业增长起着重要作用。面对行业突变,国美零售做了哪些应对之策? 国美零售CFO方巍:国美根据零售业态的变化,重塑了“人、货、场”三要素。“人”方面,国美零售的社群数量已经增长到了70多万,广泛触达用户,成为一个社群运营型的平台。国美的销售人员也演变为多个角色,包括礼宾、顾问、视频导购等,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货”方面,国美已经完成了物流服务平台的基础建设,完成了从中央仓、城市仓到门店仓的建设和运营,能够实现货品快速到家,提升周转效率。向“家·生活”转型之后,国美的业务品类从电器拓展至以“家”为核心的更多垂类,不仅有家电,还有家装、家居、快消品、家服务等,公司推出的“锅美优食”主要提供的是半成品的快消品,满足了新的家庭消费场景。国美的服务也是一大优势,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送货安装、维修保养、家电回收、智能家居物联、智能客服等在内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目前国美已将服务能力对外开放,用于更多的商业场景。非家电业务使得国美的平台生态圈更加丰富,引入高频消费品类也会增强用户的粘性。 “场”方面,公司的零售场景也更加丰富和立体化了,不仅拥有3000多家门店,还建设了超过70万的社群运营平台,其中3000多家门店已实现“一店一页”系统建设。在交易过程中,国美有众多娱乐化的营销方式,覆盖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例如与央视新闻、浙江卫视、人民日报等顶级媒体合作直播带货等等。现在的国美成为既能实现用户线上交易、又能满足用户线下体验的数字化本地生活服务商。 3、大动作频频的全面发展年 :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给零售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回首这不平凡的一年,国美零售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疫情期间,国美零售支援了武汉,3月份如期偿还了美元债,4月份与拼多多达成战略合作,5月份又与京东达成了战略合作。经历过这么多重大事件,国美零售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进程?透露出哪些信号? 国美零售CFO方巍:2020年是国美的一个全面发展年,这体现在很多个方面。第一就是前面提到的国美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基础建设,门店都数字化了,即便是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可以通过社群触达客户,实现销售。第二,国美实现线上线下双平台的良性运营,我们的周转效率在提升,我们的经营性现金流保持正向,我们在具有挑战的环境中保持充沛的现金流。第三,今年国美将供应链平台开放给了外部平台,我们和拼多多、京东都建立了合作,我们来自外部平台的销售快速增长。第四,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我们没有放缓加盟店的布局,目前加盟门店的规模达到2000多家,为公司贡献可观的销售额,整体来看我们现在的发展态势很好。 4、开展“合纵连横”之术 :今年国美与拼多多、京东均建立了战略合作,国美和两大电商平台的合作是一个什么情况?与他们的合作会带来哪些影响? 国美零售CFO方巍:国美正在以全新的开放模式拥抱互联网、拥抱新零售。我们与京东的合作更多是供应链方面,国美与京东的供应链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例如我们的百货垂类业务导入了京东的供应链;我们还进行了联合采购计划,规模化的采购使得我们更具竞争优势,能够降本增效。 我们与拼多多的合作更多是流量端,拼多多能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线上流量,我们在拼多多的销售额快速增长。当然,反过来,我们也为拼多多提供了供应链能力以及我们的流量。不管是和京东还是和拼多多的合作,我们之间都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5、“百亿补贴”凸显供应链优势 :作为家喻户晓的老牌企业,国美前不久刚迎来34周年庆。在今年的周年庆活动中,公司推出的“百亿补贴”政策是否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造成压力? 国美零售CFO方巍:关于“百亿补贴”,我得说明,我们的“百亿补贴”并非简单、粗暴的砸钱,而是基于我们供应链的优势,联合厂商普惠国美会员及消费者。我们将原本每年的营销费用以及从厂家争取过来的资源补贴给我们的用户,使得他们享受到优质低价的产品。尤其是,国美的数字化线上线下双平台,在行业内是稀缺的,越来越多的厂家对国美平台越来越重视,他们非常看好我们的增长,所以将更多地资源向我们倾斜。国美平台上,真选拼购的销售额大幅增长,满足了厂家对销售量的期待。因此,我们的“百亿补贴”主要是来自供应链端的资源,不会对我们的经营性现金流产生影响。此外,国美2020年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也如期偿还了到期债券,没有偿债压力,公司经营稳健,而且现金储备很充裕,各项流动性指标良好。 6、如何占领下一个发展高地? :国美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是什么?能否谈一谈公司明年或未来几年的发展预期? 国美零售CFO方巍:未来国美会继续拓展品类,在保持主体家电业务增长的同时,发展非家电业务。国美的几个垂类业务包括家装、家居、快消品等都有望得到快速的增长,为公司贡献越来越多的销售额。所以未来国美主体家电业务的销售占比将下降,而新品类销售占比将提升。 除了销售额,我们以后会更加关注GMV、月活及占据用户消费比例和时间的增长,因为国美作为综合生态圈平台,这些数据会更直接反映我们与用户的触达和转化效率,评价我们双平台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内部平台和外部平台的增长态势都不错,我们认为明年国美的上述指标会有很大突破,所以我们对接下来的增长拥有充分的信心,希望未来几年再造一个国美。 结语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反复提到,企业一定要有很深的护城河。但企业的护城河并非是静态的,真正的护城河应该是动态的,动态护城河要始终围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新的演进趋势来布局。 零售企业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是时代发展趋势,不管是从宏观环境,还是从零售行业的发展演变来看,国美零售积极推进的“家·生活”战略转型升级都顺应了新的发展格局。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和市场环境中不断地创新,这就是国美一直在打造的动态护城河。 从北京一家仅百平米的门店到零售行业的领军者,国美的成长并非偶然。在行业内乘风破浪三十四载之后,凭借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国美又打造了创新开放共享的双平台生态,想必再造一个国美也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