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通胀螺旋》是一部抗战与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其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9年)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与结果。可以说,当时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以恶性通胀(通胀螺旋)的形式表现出来,且最终导致了民国经济的崩溃,令人不可思议。近来一段时间,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因此,我们有必要一同回顾这段近史,体悟当一国经济处于极端情况下(虽不可直接类比,但仍具深远意义),只能依靠财政赤字货币化所带来的经济与历史后果。 本文逻辑 前言: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总需求的增长 第三部分:反通胀措施 第四部分: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前言: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 第一,用历史放大镜的视角分析“赤字货币化”是我选择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对于财政赤字货币化本身存在非常多的争论,包括财政赤字货币化会不会引发一些不良的后果。有的人认为不会引发什么问题,因为自次贷危机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赤字货币化,以至于到了无债可买的境地。尤其以日本的货币政策为典例,日本央行的超级宽松面临无债可买的困境(2016年持有40%的未到期国债),一心想货币化却没有资产可购买,便只好买上市公司股票,以至于现在都买成近10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但是,你能想象到中国的央行如果在A股买股票买成近100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吗?那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自次贷危机之后,本质上也是在干和日本同样的事:只要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本质上都是一个赤字、一个货币化的行为,一个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政府公共债务融资的行为。因此,赤字货币化本身并不是因为最近中国由于疫情叠加经济下滑而遇到的紧急情况,而是西方国家的一个普遍行为,但是为什么没有引起像《通胀螺旋》这样的事情?这里边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后面我会详细讲。我之前也写过很多文章,提到过只要有现代经济,就不会有引发太大的通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通缩,是需求不足的问题。 第二,理解战争时期的经济、金融和财政(战争经济学)。我也曾写过战争经济学的相关文章,很难想象在一个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节节败退,整个交通进出口都被封锁的情况下),政府如何来动员经济,如何解决财政问题,以及怎么设计财政方针来建设后方?换言之,重庆跟上海本属于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市场),战时突然变成两个国家,且这两个国家脱钩了(变成两国交易)——这也引起了我去思考现在中美脱钩的问题。为什么说全球化脱钩会引起通胀?其原因或是“外面的物资进不来,里面的物资出不去,而内部物资又十分便宜”——这也是战争经济学会造成的一种格局,我们需要深刻地理解它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 第三,这段历史(1937-1949)并不久远(且经济体不复杂),能够让我们看清赤字货币化与通胀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这是一本特别让人尊敬的著作,很多学者都在极力推荐,甚至有几个推荐方(譬如华尔街日报)认为这本书对于立法和行政从业人员来说,应人手一册;以及被列为美国的政策人员、政府官员必读物等等...应该说,作者张嘉璈先生的创作过程费尽了心血,我们会看到书中包含着这段历史大量且翔实的数据,尤为珍贵的是作者本人作为当事人,以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9年间的通胀发展过程。因此,这本书对于我们而言是特别珍贵的。有幸读到这本书,仿佛身临一场伟大的思想盛宴,故我的分享主题起名为“战争、通胀与国运”——实际上是对这本书写作背景的一个概括。 另外,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历史背景,重视历史分析。虽然数学模型在逻辑上非常唯美,但是越来越脱离现实,倒不如拿一段历史,用放大镜去一点点分析,然后去归纳、总结历史付出的代价和教训,将其当做一个历史资源来用到你的研究中,让历史不再重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第四,在极端情形下,更容易理解通货币通胀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经济很复杂,划分为各行各业各种门类。但是,民国时候的经济实际上非常简单(它的复杂之处在于城乡之间),它的生产门类相对来说简单,从货币到通胀之间也比较直接,需求和供给之间也比较直接,利于我们观察与分析。 张家敖先生认为,通胀就是因为货币把需求打起来了,但是供给受到战争的影响没有跟上。比如,我给公务员发了工资,之后民国政府公务员发工资给士兵,或者贷款给当地修建公路的民工,如此一来便就会创造需求(譬如人们买粮食的需求),但是短时期内供给没有变化——货币能创造需求,能刺激需求,但是没有办法创造供给;印钞可以是很快实现的事情,但是供给需要工厂的投入,设备的投入,生产粮食也需要四季耕耘(缓慢而耗时),因此会立即引起通胀。 第五,站在政府的角度,为什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政府在治理通胀上却如此无能?这里需要引入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概念,即“国家金融能力”(通常称为“国家能力”,你会发现当时民国政府的国家金融能力基本等于零,缺乏一套健全的财政体系,最后只能依靠央行印钞来解决问题。此外,通胀永远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背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通胀只是加速了它的崩溃。 第六,有助于我们思考大变局下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动;由于民国时期未能完成工业化,很多物品依靠进口,且没有任何定价权,因此在那时与世界的联动更为紧密。以美国1934年颁布《白银收购法案》为例,给中国带来了白银外流,通货紧缩(中国的农民就多三五斗)等影响。 第七,对恶性通胀下的资产配置和人生选择有借鉴意义。我们从研究通胀的角度,思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通胀与资产配置包括个人职业选择的逻辑、脉络和意义。例如,作者张家璈先生描述在大通胀情况下(尤其从1937—1945年),公务员和教师陷入赤贫,他们的实际工资降幅高达90%。 第八,如何避免通胀螺旋,防“火”于未然。一定要理解把通胀螺旋治理放在预防上,这是我认为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另外,推荐大家辅助阅读:《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城山智子)、《乡土中国》(费孝通))。 我们知道“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又称“富足的矛盾”Paradox of plenty,指国家拥有大量某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却反而形成工业化低落、产业难以转型、过度依赖单一经济结构的窘境)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而在张嘉璈先生的这本《通胀螺旋》内含许多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话对我影响比较大,我称它为“货币的诅咒”:“创造货币的能力可能成为一个诅咒而不是经济的福音”(见P419),尽管作者本人并未重点提及这一概念,但是无论作为政策研究者还是经济学学者,我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可能会是一种诅咒,就像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的国家仅仅依靠出售自然资源而谋发展,最后都不免走向衰败;相类似地,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印钞就能够实现财政目标(印钞很简单,而征税成本高昂),那么也会变成一种诅咒。换言之,如何让我们的货币政策部门逃脱“货币的诅咒”,这是建立并完善现代货币政策、金融治理能力,以及国家金融能力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战时物价,战后更甚;数据显示,从1937年至1945年,短短八年时间物价涨了2500倍,汇率贬了800倍等等...一个直观的认识是,在1937年我们买100斤酱油需要6块钱,而战后则需要32000元,很能想象买酱油需要上万块的花费。至于战后,整个通胀体系已经崩溃(无法标价),整个国民经济回到了以货易货/黑市(使用外汇或黄金)的状态,这个时候的货币已经丧失其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易、价值尺度、一般等价物)。战后的物价也是呈现出一个直线式的上升,但是在1945年下半年有一个短暂的平稳下跌(由于战争之后大家充满了信心),因此你会发现物价是跟信心联系在一起,因为货币本质上就是一个认知网络,是信念共识,或者是个故事(只要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但最后这个故事讲不下去了)。 1930s发生的一些大事:美国大萧条,西方国家相继脱离金本位,其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1932年美国《白银收购法》,国际银价持续大涨;国际银价大涨引发民国货币大升值,1932年直接升值32%,之后几乎每年升值10%左右。白银价格上涨使得白银外流,最后导致了通货紧缩(1933-1935年间,上海批发价格指数下跌了24%)。在1935年后,西方国家开始复苏,民国经济开始陷入通缩泥沼。因此,1935年国民政府启动币制改革,脱离银本位制,从此开始通胀历史,直到通胀螺旋(注:“1935年的币制改革为更轻易地增加货币供应埋下了伏笔”—p14)。 1937-1949年间的通胀情况:如图表1所示,在1935年以前,各项指标处于相对平稳期;而银本位制,民族工业的发展是其主要原因。然而,类如战争,疫情等巨大的外生冲击会阻断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我们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影响。 图表1 批发价格指数 图表2 战时通胀第一阶段:1937-1939,平稳上涨(见图表2) 随着历史的变迁,日本侵华全面开始,我们进入了战争阶段,该阶段有许多特征跟战争情况紧密相连。这一阶段里,日本攻势凶猛,国民军节节败退,退到了后方,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由后方地区与日本占领区构成的二元结构(原本是同一个市场,互运粮食,但现在变成两个国家;鉴于这一时期日本的封锁并不绝对,粮食输还是可以通过别的办法实现的)。从图表2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一阶段的通胀还是相对平稳的(战时上涨三倍),其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1)“孤岛经济”:本地品价格平稳(出不去),进口品大涨(进不来);(2)“难民经济”:难民涌入后方,但在初期大量的物资也涌入后方,加上劳动力成本降低,有抵消效应;(3)“公众热情”:抗战热情高昂,公众积极购买公债,非通胀性货币发行依然有效;(4)外资援助、汇率稳定;(5)后方建设:扩大信贷,形成需求,但还没有供给;(6)农业大丰收:1938、1939年农业产出较过去平均水平增长8%;(7)战争时期的预防性储蓄;(8)工资调整滞后。 战时通胀中间阶段:1940-1941,大转折(见图表3) 图表3 在战时通胀中间阶段,后方需求增加叠加供给大幅下降。该阶段通胀出现大转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八点:(1)严重粮食歉收:1940年夏稻产量下降20%,重庆大米价格半年涨了5倍;(2)难民负担;(3)公众热情下降,国债发不出去(3-5%的认购);(4)赤字货币化:货币发行3.5倍;(5)战争恶化,宜昌、印度等通道封锁,滇缅公路关闭,只剩下阿萨姆邦空中航线;(6)信心丧失;(7)反通胀举措收效不大;(8)工资上涨。这一阶段,真正的形成了工资和物价的螺旋上涨,通胀螺旋开始了;我们看到在该阶段汇率相对比较稳定(因为已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而物价却上涨了七倍左右,可谓战时通胀的大转折。 战后时期的通胀:1945-1949,货币崩溃(见图表4) 图表4 1945年8到12月是短暂的稳定时段,该时段物价下降了25%-35%,黄金价格下跌90%,汇率升值一倍。然而,1946年通胀再起,滞后通胀螺旋直到崩溃,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分析其主要原因,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内战重启;(2)赤字货币化:这一时期的国民政府开支的70%是依靠赤字货币化,财政状况极其不健康(判断一国财政健康与否,可观察其征税的能力与状况,尤其是直接税的征收);(3)公众信心:内部是国民政府的不守信用,外部是日本侵略令人们沉浸在亡国的恐惧中(当货币已经成为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它便不再是货币,当它成为居民越来越不愿意持有的劣质资产时,对于一个国家是最可怕的时候——这也告诫我们,在通胀螺旋一步步形成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让通胀概念上升到心理层面);(4)税收体系残缺;(5)工资-物价螺旋(趋势已经形成,解决起来非常困难);(6)改革无法推行(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满足美国方面所提出的改革要求,继而使所谓的援助也打了水漂);(7)后期内战不断失利;(8)投机盛行(在整个通胀过程中,四大家族的财富增长了几十倍);(9)美国援助失败。 根据战时通胀期间的收入分配情况(见图表5),我们发现战争时期最保值的是美国证券和投机领域,最不保值的是制造业;最受伤的是公务员和教师(“陷入赤贫”) 图表5 战时通胀期间的收入分配情况 第二部分:总需求的增长 深层原因——解读通胀螺旋背后的国运密码 1、历史成因:乡土中国与货币经济 为什么战争时期,城市与乡村隔断以后,乡村反而有所喘息?费孝通在其著作中对此做出了解释——民国时期的城市,并不是生产中心,而是食利阶层(地主和官员)的生活圈,对乡村只有攫取没有给予。其次,吃地租的地主从农村搬到城镇生活,依靠租金购买进口品(洋货);并没有产业供给给乡村;乡土依然依靠农业和手工业自给自足。再次,在农业经济依然占绝对地位的民国时期,没有在农村建立起“货币经济”;由于农村的自给自足,很多货币被窖藏了。然而,由于地租需要用货币(城乡关系依靠货币联系),农民的经济利益又很容易遭到汇率和国际大宗市场的冲击(美国《白银收购法》与“多收了三五斗”》);上述一系列涉及政治的原因使得当时并未形成强大的国家能力,继而也限制了在反通胀或征税层面的能力和表现。 2、政治成因:碎片化的治理体系与弱小的国家能力 首先,国民政府并没有真正实现统一,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也就形不成富有深度与广度的“货币蓄水池”;第二,当时的国民政府缺乏现代财税体系,税收收入,尤其是直接税,占比非常低。过度依赖非税收入、公债,国债发不出去只能通过赤字货币化;第三,不珍惜国家公信力,政府多次出尔反尔(比如承诺战后废除的附加田赋不执行,承诺的以外币计价和偿还的国债也失信,等等);第四,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所提出的反通胀措施屡屡被财政部否定(P82-84);第五,失去了中央银行的现代治理通胀方法,只能依靠简单粗暴的工资、物价管制;第六,当时腐败横行,官员参与投机倒把成风,大通胀过后“四大家族”财富占比飙升;第七,由于战争失利,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丧失了信心;第八,脱离银本位后,一直没有建立起合适的现代汇率体系(货币对外贬值一度非常严重)。 3、金融成因:基础货币依赖(印钞),没有创造广义货币 这一金融层面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第一,缺乏现代金融体系,没有有效的金融市场,发行国债只能靠“爱国热情”;第二,没有服务实体产业的商业银行,广义货币供需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商业银行以外资行为主,且集中在上海,主要服务于外资企业和资金业务(投机客);第三,占比巨大的乡土经济中没有商业银行,只有原始的钱庄(商贸物流而非生产)和民间高利贷;第四,一些商业银行也有发行纸币权力(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货币尚未完全统一,国家信用滥用(类似现在的刚兑);第五,战后财政部随意批准设立私营银行,这些银行不是服务实体经济,而是参与到投机领域(利润导向使然)。利率的随意管制,更加增加了黑市交易和投机套利(管制利率8.4%,但通胀率已经200%+)。 4、结构成因:货币发行只创造需求但无法创造供给 第一,供给-需求结构严重失衡;作者认为:通货膨胀本质上是需求过度(第二大部分标题“总需求的增长”);战时经济,赤字货币化可以迅速创造需求(工资增长),但是没有办法立即创造供给;第二,储蓄-投资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战时经济,乡村经济,缺乏金融体系)第三,收入分配结构严重失衡,即固定收入者实际收入大降,投机领域、海外投资收入大增;第四,货币-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货币与经济几乎完全绝缘,货币的发行无法带动生产性活动;第五,资源宏观配置结构严重失衡:数据显示,有70%左右的资源长期配置在非生产性的军事领域;以上五点原因便勾勒了结构成因的具体图像。 第三部分:反通胀措施 概括起来,反通胀措施主要聚焦于以下七点: (1)财政政策:压缩开支(当直面不断下降的收入,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增加税收(约1%-5%,且税种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减少赤字,皆不能行; (2)货币政策:“羁绊太多,没有作为”; (3)管制对私信贷:筛查、管制、削减,有些微效果,但基本没用(监管体系效率不高); (4)管制利率:黑市横行,增加投机,效果不大; (5)增加储蓄:“并不成功”(违背了当时的“货币不过夜”观); (6)出售公债:无人购买,只能摊派,打折出售; (7)出售黄金:基本无济于事;简而言之,当通胀螺旋真的形成并发展起来,所谓的反通胀措施基本都属于事无补。 第四部分: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通货膨胀是社会的敌人,绝不能忽视其威胁” “创造货币的能力可能成为一个诅咒而不是经济的福音” 为了表达对张嘉璈先生的敬意,此处将摘抄节选自《通胀螺旋》中的五句原文: 第一,应该记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新王朝政治时代的权威,几乎总是充斥着通过军事扩张或推荐庞大的公共工程来维系国家和个人荣耀的强烈欲望。这些举动最终总是导致通胀性财政。 第二,在促进国防或经济发展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利益最好是通过增加实际产出和促进国内资本的积累来实现。中国的经验表明,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尊重民营企业和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过度发债,强制银行认购,以及通过直接发行新钞无节制地赤字融资,这些中国都出现过,而且破坏了银行作为公众存款安全保管机构的信心。中国的经验也表明,不能仅仅因为私营企业发展缓慢就对国有企业进行扩张。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通常造成的结构,不仅是破坏私人成本的形成,更有悖于发展初衷。(注:还要建立银行家和企业家精神,服务于实体经济) 第三,由于发展中国家有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建立预算控制的制度框架、确定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于社会长期福利至关重要。我们已经看到这些监管的缺席导致了中国财政管理上的混乱和恣意妄为,而避免在其他地方重蹈覆辙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注:发达国家有能力较为自如地实施低利率和负利率,其货币需求量较大) 第四,一旦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必然会被引导到增加干预和直接统制的道路上。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受教育人群和知识分子数量很少,而且由于这些人通常集中在政府服务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收入相对固定的职业,通货膨胀会减少这些重要群体的实际收入。这往往会造成政府成功所依赖的合作团体的不满。言辞的不满必然会引起反政府舆论的高涨,而这通常会夸大真正的不满情绪。与这些精英集团切割,尤其是恰恰最需要在有效管理经济的时候,政府管理就会走向腐败。通货膨胀的腐败影响在不发达国家加剧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的经历给了我们这一重要的教训。 第五,再来观照中国近期的经验,可以明确地讲,现代经济生活的复杂性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把握的,尤其是专注于许多其他责任的政治领袖。允许一个人绝对和任意的控制,就是在制造灾难。 这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其最大的历史后果(百年大变局)便是新中国的成立。同时,它也影响了我们的政策走向与制定。要知道,随意地剥离历史背景和实干经验去批判一个时代是不正确的。新中国成立后,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实施计划经济——从陈云经济学、毛泽东“三面红旗”、邓小平经济学,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切均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在我看来,通胀螺旋以及日本侵华对我们的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过这段历史,没有“学习”历史的习惯(就像美国的大萧条造就了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和美国当前的一系列的政策选择一样)。对于我国而言,正是因为我们拥有这段通胀螺旋的历史,它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资源和经济学思想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信心不会再犯此类错误。 最后,着眼于当下和未来的若干思考:(1)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货币的生产性功能和分配性功能;(2)货币发行的过程与后果:谁来掌握货币发行权和货币使用权?(3)究竟是通胀引发了经济崩溃,还是经济崩溃引发了恶性通胀?(4)除了赤字货币化外,战时经济还有别的方法吗?(5)财政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直接税、累进税);(6)思考国家金融能力:资本市场的重要性;(7)思考货币发行和传导过程中的结构性问题:城乡二元—公私二元;(8)还有哪些有效的反通胀措施?(9)赤字货币化与恶性通胀之间,隔着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此处不作展开,欢迎私下交流) 一言以蔽之,通胀螺旋就像火灾,解决的方法在于“防”,而非“灭”! 本文根据赵建博士在首席悦读会上的发言内容整理,有删改;整理人,西泽研究院研究员王嫄。
每个故事有了新的开始,那就开始吧。我们正在将生活、希望、故事、梦想,一一展开。 今天,是易居企业集团上市两周年的日子-----2018年7月20日,易居企业集团在港交所敲锣上市。 时间会镌刻梦想的足迹。伴随着730个日夜的时光流逝,伴随着730个日夜的挥汗前行,无论易居企业集团还是我本人,都初心未改,焕然一新。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做房地产行业最好的服务生”这个目标上,又迭代更多的故事、梦想和希望。 我,将携带着这个“新我”前行,努力地过好每一日,奋力发光,更好奔跑。 01 服务,全不动产领域 过去两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增速开始放缓,行业进入平稳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服务,让中国人住得更好”仍然是易居未来不变的追求。易居要做全不动产领域最优秀的服务生。 我们上市的那一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17万亿平方米,销售额约为15万亿水平,到了第二年,也就是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基本持平,保持在约17万亿平方米,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约16万亿元,增速仅为6.5%。 易居一路前行,在房地产行业的服务领域,保持着领跑的姿态。 上市后的首份年报:2018 年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8.4%;经营利润为14.1亿元,增长47.3%;净利润10.8亿元,增长41.3%。 2019年,易居整体业绩稳健增长,营业总收入实现90.94亿元,同比增长52.9%,房地产经纪网络服务全年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742.5%,房地产代理服务及房地产经纪网络服务总成销金额达到6707亿元,同比增长18.4%。 2020年,易居确定了“短中长跑”的发展战略,即“短跑要提升当下的业绩增长,中跑是做好房企和所有中小微经纪公司的服务生,长跑要完成从住宅地产服务到不动产服务的转换。” 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整体受到疫情影响创下过去20年以来最低增速,但二季度行业出现了V型反转,开发投资、销售、新开工等指标迅速回升,最终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成为疫情后恢复最快的行业之一。 我们都在期待着整个市场的在下半年仍然能够延续这样一种发展势头,同样我们易居也在这样的市场中看到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02 起势,看见美好 好的消息,不断传来。2019年,易居营收规模破纪录,特别是房地产二手房经纪网络服务这块取得巨大进步,2019年在渠道市场上成功打进了前三强的行列。 2020年,易居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推出公盘链等一系列产品,全面赋能经纪行业,一个新的易居来了。 过去,易居用二十年走出了“新房营销为主”的第一曲线,接下来易居要做的,除了让房友渠道战略协同营销代理继续让“第一曲线”保持高速增长外,再用三到五年时间孵化走出有质量增长的第二曲线,赋能未来。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从做数据、做系统、做应用,到数据资产化,克而瑞一直在挖掘大数据与行业融创的应用价值,朝着不动产数字化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在易居上市两周年之际,克而瑞启动,打造“一库一链一平台”,建立不动产数据库,将数据变为资产,引领不动产行业完成一次智慧大升级。 新房交易平台面对市场竞争环境与疫情冲击,主动进行探索创新、提速换档,在房地产行业上半年出现V形反转的情况下,不断冲刺规模高峰;在新房战略下,易居房友新房联动板块顺应渠道销售趋势,创下佳绩,打出行业三强格局。 易居房友是增长最快的业务部门之一,上半年全速推进“百亿千盘万店”计划,即“让百亿资金撬动3000个楼市、上万亿交易额,让50000家经纪门店、几十万经纪人员能够获益”。房友的二手房板块在进入破万店时代之后,还在持续占领存量市场的战略高地,未来这一业务板块,将会成为易居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03 奔跑,变局时代的PB之歌 行业在变,环境也在变,易居依然坚守房地产服务生的初心不变。包容、合作、创新、拼搏,我们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 2月,房企销售业绩跌至20年来最低记录之后,3-5月市场逐渐企稳并快速恢复。进入6月,房地产市场热度持续,房企去化加速,百强房企单月全口径销售额达到14517.2亿元,同比增长13.8%。 时间裹挟着时代轰轰然向前,处于洪流中的众生,都在奋力向前。跌入谷底的反弹力,你我都有。刚刚进入的7月,一切都好,比预期好,比想象中要好,我们,也未曾忘记上半年的艰难。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而至。看大地多么辽阔!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上路。 今天,站在2020年的7月20日,回望两年前,令人心潮起伏,展望未来数年,我们更是信心倍增。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一个故事的开始,是一场旅行的启程,是一场马拉松的热身。 路有多远,只有心知道。易居的大发展,注定是一场气势磅礴的马拉松。热完身,就痛快出发,一切是那么辉煌灿烂,比平时见到的还要更加耀眼,我们,仿佛从深处走来。 行业,乘风破浪,易居,披荆斩棘。(
经历昨天的大跌,今天市场小幅回升,大跌次日的大数定律似乎还是起作用了。但总体来看,市场还是比较弱,上证综指涨0.1%,创业板指涨0.6%,近期的利空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消化。昨天的内参和策略会我们都给大家讲了,目前牛市绝不是刚开始,而是处于中后期,甚至是后期,风急浪大,冲浪水平不高的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风险。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估值实在是比较高了,很多行业已经站上了历史最高位。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牛市中估值并不重要,估值绝对不是限制牛市高度的天花板。这个话只说对了一半。 先说对的方面,牛市早期估值的确不是限制,一般会出现估值的大幅提升,超过正常水平甚至是历史极值。这一点在牛市前期是可以不受限的,比如说2014年、2018-2019年,当股市估值达到一个历史低位,流动性环境又开始伴随货币政策趋于宽松的时候,流动性会驱动市场的估值和股价不断提升,直到超过历史平均水平甚至历史最高点。这个时候你不要拘泥于一个公司的业绩有没有增长,否则会限制你参与牛市的勇气。 再说错的一面,到了牛市中后期尤其是末期,估值的提升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也不可能一直涨到天上去,总会有绷不住的那一天。这个时候估值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高估值、弱盈利的行业通常会波动加大,相对低估值、高业绩的行业通常会出现补涨。 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开始密切的关注估值的情况。 举个例子,牛市就像是放风筝。一开始你不用关心还有多少线,线够不够长,够不够结实,因为风筝还没有飞太高,但等风筝飞到很高的时候,你就要开始时刻留意手中的线了,看看它还有多长,还能不能挺住,会不会断,不同的阶段关心不一样的问题。 上次我们在直播中讲了一个估值表,后来很多会员关心这个问题,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会陆续的做一个系列小专题,就是全面透视各个行业的估值情况。目的就是给大家一个重要的参考,尤其是风险的提示。在开始我们的分析之前,先说几个基本常识: 第一,估值只是股价的影响因素之一,不能代表一切,但可以作为重要参考。高估值不意味着一定没机会,但确实风险会比较高;低估值不意味着一定有机会,但确实安全边际比较高。 第二,估值是动态的,有的公司估值今年看上去很高,但明年业绩一增长可能估值就消化掉了,所以必须综合动态去分析。 第三,不同行业应该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大部分行业我们主要看市盈率,就是通常说的P/E,而像银行、非银这样的强周期板块由于净资产比净利润更稳定,在估值中通常看的是市净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B。 了解了这些,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各个行业的估值水平: 第一是估值的绝对水平。主要是看近十年估值历史水位,并与2007年和2015年牛市时的估值高点对比,可以看出现在的估值在历史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第二是估值的相对涨幅。就是去年低点以来的估值涨幅与前几轮牛市的涨幅对比,大概可以看出当前估值相对涨的算不算疯狂。 第三是和业绩对比看估值未来动态变化。这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限于咱们节目的篇幅,我们会重点围绕PEG这个指标来讲。所谓PEG,就是 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100)。就是把估值和业绩增速作对比,这样能稍微解决一下前面讲的估值动态变化的问题。 比如AB两个公司都是估值100倍,但A的利润明年下滑50%,B的利润涨100%,假设股价不变,那A的估值明年会涨到200倍,但B的估值就会降到50倍,那从这个维度看,同样100倍的估值对A来说太高了,对B来说不算高。 PEG越高,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价值就越可能被高估,业绩的成长越不足以支撑目前的估值。反过来,PEG越低,则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价值越可能被低估,业绩的增长越足以支持更高的估值。当然,这个指标也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看。 第四是每个行业内部的估值分化情况。我们之前的课程里反复讲过,注册制时代,A股一定会港股化,板块内部行业会分化,行业内部个股也会更分化,所以光看行业估值是不够的。 一方面,有些板块内部细分行业估值分化明显,比如同样是食品饮料,但白酒和啤酒估值水位基本是100%,也就是比近十年任何时候都高,而软饮料的估值水位才只有18%,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另一方面,细分行业里公司之间也会明显分化,比如同样是券商,有些热门券商的PB能到4-5倍,但大部分券商的PB只有1-2倍,其背后的风险肯定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节目先给大家讲一下我们这个系列研究的框架,同时附上一张各行业的估值水位及涨幅表,大家可以先做预习,在接下来的内参和直播中,我们会陆续对各个行业进行具体的分析,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后续的课程。
7月16日晚,汉堡王中国发布声明:我们已经关注到央视3.15晚会提及的江西南昌汉堡王餐厅管理问题的报道。汉堡王中国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成立工作组并对这些餐厅进行停业整顿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江西南昌餐厅隶属于同一家加盟商,这几家餐厅的行为与我们“顾客为王”的企业宗旨严重背离,是我们管理的失误,辜负了广大消费者对汉堡王的信任,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们将全力配合政府部门门进行调查,对该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并引以为戒。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揭露,汉堡王存在篡改生产日期等问题。 节目显示,汉堡王在实际汉堡制作中,并不按照其规定的操作标准和流程,存在偷工减料等问题,少放芝士片、西红柿。此外,当其面包过期后,直接对其标签进行更换,并未按要求丢弃,已过期的面包被做成汉堡售卖给顾客。 节目中,这种情况并不只出现在单店,在南昌汉堡王王府井(600859)店同样存在以上问题。对过期食材更换标签已经成为常态。 启信宝数据显示,汉堡王在全国各地分公司共有1154家。汉堡王中国刚刚换帅,7月15日,汉堡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孙晓鹿变更为朱付强。 2019年10月22日,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曾行政处罚汉堡王20万元,处罚事由为违反本法第九条第(七)项规定,发布广告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2019年10月25日,汉堡王因为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为经营异常名录
核心观点 二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3.2%,超出市场预期,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根据我们从生产法角度的估算,4月增长应超过1%,5月增长应超过3%,6月增长应超过5%,这一趋势反映了经济在疫情冲击后的快速恢复。整个上半年来看,GDP实际同比增速为-1.6%,累计同比仍为负,完成“六保”任务仍然需要努力。基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应不会转向。我们认为,进入三季度以后,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我们维持经济增速在下半年将恢复至疫前水平的判断。 摘要 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二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3.2%,超出市场预期,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从周期框架的视角来看,在一轮周期上行期,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出口一般会成为“前周期”变量,与之相伴的是工业生产的加速;工业收入、利润以及服务业活动的景气度是“中周期”变量,这时往往会伴随库存增加和价格上行;消费与制造业投资是“后周期”变量,需要全社会的财富增加进一步拉升消费,以及企业现金流显著改善并强化经济向好预期拉升制造业投资。当前经济已经出现了“前周期”特征,我们认为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我们维持在中期策略报告《任凭风浪起!——2020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20200609)中的判断,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速将恢复至疫前水平。 工业:供给侧无忧,工业生产“正常化”延续。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上月进一步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由于去年同期工业生产水平处于较高状况(去年同期增速达6.3%),这一工业生产增速表现预示我国生产活动已基本全面修复。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4%,比上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上升7.1个百分点,这均指向工业生产“正常化”的趋势延续。除此之外,6月出口交货值也由降转升,6月同比增长2.6%。伴随全球贸易活动触底回升,我们认为外需短期有望继续从拖累项转向为拉动项,也为后续工业增加值的进一步回升提供一定的支持。 投资:仍处于复苏轨道,地产投资累计同比率先转正。固定资产投资1-6月累计同比为-3.1%。分三大行业来看,其中制造业投资改善延续,但仍在低位,体现了其改善滞后于经济周期的特征;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率先转正,1-6月累计增速达1.9%,且新开工、竣工和施工均继续环比改善,也体现出地产行业的整体韧性;基建层面,广义基建投资也基本回升至0%增长水平附近。我们认为6月南方雨水较大或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建的施工进度,短期对增速持续回升的幅度形成了扰动,但单月8%以上的增长速度仍然处于较好水平。后续来看,伴随地方专项债、特别抗疫国债等资金的进一步落地,我们维持后续季度投资持续保持较高景气程度的观点,现阶段投资的回升趋势也有望延续。 消费:修复的曲线暂时性变平缓,后续将回归强劲。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前值为-2.8%,去年同期为9.8%。整体社消增速修复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受到去年同期汽车消费短期跳升导致商品消费高基数和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带来的餐饮消费修复较慢所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2.4%,人均消费支出下降5.9%,收支增速缺口拉大。考虑到居民的消费意愿会随着对经济预期改变而动态调整,同时疫情带来的客观限制消费的因素也将逐步消除,我们认为居民支出增速回落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速的现象只是暂时性的,后续居民收支变化大概率将回归常态。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导致社消修复斜率变缓的因素大部分为暂时性的,后续社消还将回归较强的修复趋势。 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但政策仍会持续发力稳就业。6月调查失业率5.7%,为今年2月疫情后的阶段性最低值。从趋势上看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但当前劳动力市场仍面临结构性问题,一是大城市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二是大学生毕业季的就业压力将尤为凸显,对失业率造成上行压力,三是不能忽视海外二次疫情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就业岗位造成的冲击。因此未来宏观政策将依然在稳就业、保市场主体的领域持续发力。 正文 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 二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3.2%,超出市场预期,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按照我们在《宏观经济每周聚焦20200516—对4月经济数据的解读》以及《2020年5月经济增长数据点评——5月经济延续复苏,积极变化累积增多》(20200615)中预测分析,4月经济增长开始回正,估算当月增速超过1%,5月经济增速估算超过3%,从6月的相关数据来看,估算当月经济增速已经超过5%。这一趋势反映了经济在疫情冲击后的快速恢复。我们认为,进入三季度以后,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我们维持在中期策略报告《任凭风浪起!——2020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展望》(20200609)中的判断,预计经济增速在下半年将恢复至疫前水平。结合目前已公布的数据,估算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2.5-3%。 从生产端来看:工业延续向好,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5月继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恢复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6.6%;受制于社交距离影响还未完全恢复,与终端消费关联性比较强的服务业仍存压力,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下降8.1%、26.8%,但降幅也出现明显收窄,这两个行业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9.7、8.5个百分点。下半年,服务业恢复的进程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恢复的进程,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0%,服务业继续恢复的确定性仍然很高。 从需求端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成为驱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有力支撑。房地产投资1-6月累计同比增长1.9%,成为需求端最先实现累计同比正增长的变量。出口与市场预期差异较大,我们在《2020年6月进出口数据点评—下半年外需对经济的影响料可控》(20200714)中也明确提出,二季度贸易顺差增长49%,出口增速好于预期,主要受到中国作为全球供应中心从而带来订单增加的影响以及外需改善的推动。消费和制造业投资目前仍然存在压力,基建投资增长短期受到了南方洪水的阶段性影响。预计下半年需求持续恢复的确定性仍然较高,二季度还部分受制约的需求变量也将明显恢复。 从周期框架的视角来看,在一轮典型的周期上行期,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出口一般会成为“前周期”变量,与之相伴的是工业生产的加速;工业收入、利润以及服务业活动的景气度是“中周期”变量,这时往往会伴随库存增加和价格上行;消费与制造业投资是“后周期”变量,需要全社会的财富增加进一步拉升消费以及企业现金流显著改善并强化经济向好预期拉升制造业投资。当前经济已经出现了“前周期”特征,我们预计下半年经济恢复向好的势头有望持续。 基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政策不会转向。我们在《宏观经济每周聚焦——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20200705)中提到,预计7月政治局会议仍会维持当前政策定调,不过与前期政策环境略有不同的是,政策也开始防范金融风险累积形成后遗症。虽然二季度经济恢复情况超市场预期,但是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6%仍然是负增长。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的答记者问中也提出:“如果统算一下,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基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态,完成保就业、脱贫攻坚、防范化解风险等重要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维持当前逆周期政策的总体取向。 工业:供给侧无忧,工业生产“正常化”延续 6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较上月进一步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生产活动大体全面修复。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8%,我们预期为4.9%,较5月环比增长1.3%。由于去年同期工业生产水平处于较高状况(去年同期增速达6.3%),这一工业生产增速表现预示我国生产活动已基本全面修复。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4%,比上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上升7.1个百分点,这均指向工业生产“正常化”的趋势延续。 从6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修复结构中,除内需回升以外,外需也从拖累项重新转向为拉动。6月,41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较5月减少了4个行业,一定程度与去年同期的高基数有关。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和0.4%;其中6月份分别增长10.0%和9.7%,显示出高技术产业的景气仍在延续;同时,部分工程机械类和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挖掘、铲土运输机械,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载货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7%、16.4%、10.3%、8.4%,而6月整体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也比上年同月提高0.5个百分点,也说明了整体工业需求的韧性延续。除此之外,6月出口交货值也由降转升,6月同比增长2.6%。伴随全球贸易活动触底回升,以及海外复工复产的推进,我们认为外需短期有望继续从拖累项转向为拉动项,成为近期的一个超预期因素,也会为后续工业增加值的进一步回升提供一定的支持。 投资:仍处于复苏轨道,地产投资累计同比率先转正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603亿元,同比为-3.1%,我们预期为-3.5%,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7867亿元,下降7.3%,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整体趋势基本符合我们之前判断。 分三大行业来看,回升步伐仍在延续,其中制造业投资仍在低位,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率先转正,广义基建投资也基本回升至0%增长水平附近。三大行业的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增速在6月进一步延续了回升趋势,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上升1.9%,年内首次回正;广义基建投资增速-0.1%,降幅较前月收窄了3.2个百分点,近乎回正;制造业投资增速-11.7%,降幅较前月收窄了3.1个百分点,整体恢复状况略好于我们此前预期。 制造业投资同比降幅继续收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韧性进一步凸显。从1-6月数据来看,主要制造业行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仍在持续改善的区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一季度为下降12.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8%。而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3.6%、8.2%,也体现出其韧性。从单月同比来看,6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尽管仍处于负增长区间(-3.5%),但较5月降幅收窄了1.8个百分点,高于5月较4月的改善幅度(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变化仍然积极。由于制造业投资是后周期变量,其周期变化要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制造业投资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但整体趋势仍符合预期,我们延续全年增速持续小幅改善的判断,负增长的幅度年内有望持续收窄。 基建投资仍保持较好增长,但或受南方雨水影响,估算当月同比增速低于前月表现。基建方面,1-6月广义基建累计增速-0.1%,降幅较前月收窄了3.2个百分点,其中,分项观察,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0.4%,环比改善2.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6.2%,降幅收窄2.1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和铁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0.8%和2.6%,环比改善3.7和9.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8.2%,增速进一步提高4.4个百分点。而以估算的单月同比增速来看,包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广义基建6月当月增速为8.3%,较5月单月的10.9%有小幅回落。我们认为6月南方雨水较大或一定程度影响了基建的施工进度,短期对增速持续回升的幅度形成了扰动,但单月8%以上的增长速度仍然处于较好水平。后续来看,7月雨水仍然较大,一定程度对基建的施工条件继续形成制约,但我们认为整体雨水或洪水的影响仅会影响基建投资的进度,而非全年的总量。伴随地方专项债、特别抗疫国债等资金的进一步落地,后续基建仍将继续向上修复。 房地产开发投资依旧保持韧性,成为首个累计增速转正的主要投资分项。地产方面,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2780亿元,同比增长1.9%,年内首次转正。其中6月单月同比增长8.5%,较5月的8.1%进一步提升了0.4个百分点。同时,6月单月的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也分别增长了2.1%和9.0%,较5月有所放缓,但仍然延续正增长。近期尽管出现了一定程度针对局部过热地区的地产调控措施加码的状况,但整体金融信贷环境仍然处于较好状况,6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长也呈现超季节性表现,我们对后续的地产销售环境并不悲观。而从前瞻指标来看,1-6月,房屋新开工面积97536万平方米,下降7.6%,降幅收窄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587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8%,增速比1-5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29030万平方米,下降10.5%,降幅收窄0.8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在土地市场有所回暖、竣工持续驱动建安投资的逻辑下,对地产投资的判断不需要过度悲观,维持全年地产投资增速实现约6.8%的判断。 投资增速年内仍将保持上行趋势,6月广义基建投资预计转正。从6月的金融数据可以看到,整体社融增长仍然处于较高水平,6月达12.8%,我们认为整体信贷的快速回升将进一步支持后续投资活动的延续,而基建投资和地产投资也将延续其近期表现,保持单月两位数左右的增长速度。整体看,伴随年内地方专项债和特别国债的加快发行,我们预计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现阶段投资的回升趋势将进一步延续。 消费:修复的曲线暂时性变平缓,后续将回归强劲 消费修复的曲线暂时性变平缓。2020年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实际下降2.9%,名义增速前值为-2.8%,去年同期为9.8%)。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107亿元,增速-0.4%(前值为1.3%,去年同期为9.7%)。整体社消增速修复略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受到商品消费高基数和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带来的餐饮消费修复较慢所致。6月社消中的商品消费增速较5月回升0.6个百分点至-0.2%,主要原因可能受到高基数的拖累。去年同期由于“国六”新标切换在即汽车大力度促销叠加618购物节消费主要集中在6月,因此单月的社消增速出现大幅跳升。而餐饮消费方面,6月北京等少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局部反复的情况,持续修复中的餐饮业再度受挫,跌幅收窄的幅度从5月的12.2变为3.7,修复速度放缓。 商品结构来看,汽车消费和石油及制品是本月的最大拖累。从商品结构来看,本月社消小幅负增长的主要拖累基本来自汽车和石油石化制品。单独汽车本月-8.2%的增长拖累GDP增速0.8个百分点。汽车主要还是受到去年同期“国六”新标生效前夕经销商大力度促销的影响,去年同期去库存带来单月汽车消费金额同比上升约15个百分点至17.2%,但后一个月份又回落19.8个百分点。所以导致本月汽车消费增速大幅回落的基数因素也是暂时性的,预计下月将有大幅好转,我们认为维持对汽车消费相对乐观的观点。石油制品方面,6月石油及制品消费增速下跌13%,主要还是受到价格的拖累。尽管目前价格出现逐步向上的趋势,但斜率较为平缓,我们预计石油及制品类的消费修复较为缓慢。 其他商品方面,必选消费品仍然持续高增长,“618”消费节带动的典型可选消费中的化妆品和通讯设备的增速分别实现了20.5%和18.8%的高增长,且较5月回升7.5个百分点左右,药品和文化办公用品也也均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2.4%,人均消费支出下降5.9%,收入增长而消费收缩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疫情的冲击,但只是暂时性的扰动。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3%。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718元,比上年同期名义下降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9.3%。市场担心疫情带来的收入小幅增长而支出却大幅萎缩的特点会长期持续,我们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扰动,后续支出还将回归到常态路径。主要原因有两点:1)疫情冲击带来的居民收入增长大幅回落导致居民储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但该变化是随着对未来的预期动态调整的。因此随着经济增长回归疫情水平,居民对未来的预期改善,居民的消费倾向料还将提高;2)居民支出增速的大幅回落可能不仅受到主观消费意愿降低的影响,也受到客观的疫情冲击带来的社交安全距离等因素,导致部分消费需求的缺失,例如在居民消费支出中跌幅最大的主要是教育文娱、其他用品和服务以及衣着等都是疫情冲击后导致消费需求暂时性的减少,后续疫情解除后需求大概率还将回归常态。所以总体来看,我们认为导致社消修复斜率变缓的因素大部分为暂时性的因素,后续社消还将回归较强的修复趋势。 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但政策料仍会持续发力稳就业 失业率小幅下降,但结构性就业压力仍存。6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较前值小幅下降0.2个百分点,为今年2月疫情发生以来的阶段性最低值。从趋势上看,随着基本面好转和稳就业等宏观政策的效果显现,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但当前就业市场仍存在结构性问题。 一是大城市失业率从趋势和读数来看,已经差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4月开始,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持续上升,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开始走低;6月份,大城市失业率读数为5.8%,自18年数据发布以来首次高于全国失业率水平。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疫情后相比于低线城市,大城市的防控要求仍然较严格,部分商业活动尚未完全恢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人口的就业。 二是今年将有超记录的874万大学生毕业,疫情后期导致招聘需求下降,求职面试受到一定限制,季节性就业压力仍然显著。从历史数据的季节性规律来看,毕业季的6-7月失业率会出现抬升。今年6月,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这部分人群主要是新毕业大学生,调查失业率达到19.3%,比5月份上升2.1个百分点。 三是海外二次疫情爆发,对国内相关外贸企业的就业岗位产生冲击。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货物出口拉动的本国就业为9988万人次,以2019年城镇就业人员4.42亿计算,涉及外贸部门的就业人口占比达到22.5%。同时,6月PMI数据中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依然出现背离,新订单指数为51.4%,而新出口订单低于枯荣线为42.6%,尚未恢复到去年平均水平。 总体而言,虽然失业率显示劳动力市场供需有所改善,但上述结构性就业压力尚存,况且当前5.7%的失业率仍远高于2019年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认为从稳就业的角度出发,未来宏观政策力度不会有所减弱,政府提出的就业优先政策将持续强化,对保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将处于较高水平。
7月16日晚,汉堡王中国发布声明:我们已经关注到央视3.15晚会提及的江西南昌汉堡王餐厅管理问题的报道。汉堡王中国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成立工作组并对这些餐厅进行停业整顿调查。报道中提及的江西南昌餐厅隶属于同一家加盟商,这几家餐厅的行为与我们“顾客为王”的企业宗旨严重背离,是我们管理的失误,辜负了广大消费者对汉堡王的信任,对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们将全力配合政府部门门进行调查,对该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并引以为戒。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揭露,汉堡王存在篡改生产日期等问题。 节目显示,汉堡王在实际汉堡制作中,并不按照其规定的操作标准和流程,存在偷工减料等问题,少放芝士片、西红柿。此外,当其面包过期后,直接对其标签进行更换,并未按要求丢弃,已过期的面包被做成汉堡售卖给顾客。 节目中,这种情况并不只出现在单店,在南昌汉堡王王府井店同样存在以上问题。对过期食材更换标签已经成为常态。 启信宝数据显示,汉堡王在全国各地分公司共有1154家。汉堡王中国刚刚换帅,7月15日,汉堡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孙晓鹿变更为朱付强。 2019年10月22日,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曾行政处罚汉堡王20万元,处罚事由为违反本法第九条第(七)项规定,发布广告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的。2019年10月25日,汉堡王因为公示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被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列为经营异常名录
编者按 | 《BOSS1+1》是搜狐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柿子是故乡记忆,蓝溪金炫柿子酒让中国人喝上中国果酒。 (2)在属于“后浪”的时代,果酒更加符合追求时尚、健康品质的生活追求。 (3)“科技兴农”国家农业发展提出的大方向,通过现代农业形成地区产化发展,打造区域生态农业,小柿子带来了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蓝溪控股董事长 王武: (1)30年来,蓝溪控股紧随国家号召,不断强化产业集群优势。近年来,以现代农业出发打造的蓝溪金炫柿子酒,不仅实现了集团的多元布局,同时拉动了当地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收官战”。 (2)蓝溪响应政府号召,通过科技兴农实现绿色经济,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增加收,推动产业扶贫。柿子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六斤柿子出一斤酒”,柿子酒将陕西特色水果“柿子”以果酒的形式推向市场,带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 (3)蓝溪控股旗下云集生态园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与人文地理环境,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农业”、“生态休闲”、“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践行了“中国果酒成就脱贫大产业”的企业发展理念。 搜狐网副总编辑 晏成 (1)中国白酒已经有十余家上市公司,而果酒的市场潜藏着巨大的潜力,仍是一片值得开拓的蓝海市场,希望有像“蓝溪金炫柿子酒”一样的中国果酒品牌走向市场。 (2)小小红柿通过现代技术的精工酿制,为不同人群定制了丰富多元的果酒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不同的需求。 (3)立足现代农业,蓝溪金炫柿子酒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发挥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既开创了全新的健康果酒的理念,又为脱贫产业做出了应有的社会贡献。 2020年,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国家鼓励各地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构建农业产业体系,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作为陕西省永寿县的明星企业,陕西云集酒业从2011年起历经4年时间,先后投资3.6亿元,在当地建成了国内首家柿子全产业链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集柿酒酿造、柿果深加工、酒庄实地游览、酒文化传播为一体的AAAA级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景区。 同时,依托母公司蓝溪控股丰富的资源,云集酒业立足现代农业,进行柿子全产业链建设。同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设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民卖果难的问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大规模种植柿子5万余亩,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大大推动了当地的产业扶贫。 0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喝中国果酒 同为清华学子,王武在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陕西。 其创办的蓝溪控股旗下子公司多达十余家,涉及科技创新服务、科技会展、酒店与旅游观光、不动产投资与管理、现代农业产业化、文化教育以及数字医疗设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 2011年,王武却将目光投向了永寿县一片废弃的林场。在这片林场上,王武创办了陕西云集酒业。 张朝阳:当时是怎么想到在这片林场酿柿子酒的? 王武:陕西除了西安有一千万人口以外,还有两千多万人口分布在秦巴山区,以及陕北黄土高原,还有一部分在黄土沟壑区。 这里交通不便,也是全省贫困县的代表。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农业厅说这个地方缺水、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怎么把这样一个废弃的林场打造成能让周边老百姓受益的产业链,我们也是动了好多脑子。 当时我就看到了原来山上种的火柿子,又了解到柿子可以酿酒,永寿当地种植的火柿品相好、柿汁甜,但却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等问题,造成大面积浪费,无法为当地老百姓实现经济增收。所以我们提出来做柿子酿酒的试点。 晏成:平常喝过白酒、啤酒、红酒,果酒大家接触的并不多,尤其是柿子酒,当时我们听说柿子酒的时候也感觉比较新鲜。您的柿子酒有哪些特点? 王武:柿子是中国北方比较多的一种水果,柿子酿酒、柿子酿醋也是陕西传统的工艺。 不同于民间的酿造工艺,蓝溪金炫采用的是全果汁发酵。这种工艺出汁率比较低,六斤柿子出一斤酒,但酿造完成后浓郁度和品质都相当高。 我们酿出来的第一批酒大家觉得口感比较好,有柿子的香味又有加拿大冰酒的口感。后来我们送去检测,发现里面含有的花青素等微量元素比较多,再加上当地的水是富锶的矿泉水,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张朝阳:原料对酿酒来说非常重要,让我们来次探香之旅。欢迎云集酒业董事长李萍,她将通过直播的方式为我们介绍4A级旅游景区云集生态园。 李萍:我现在位于中国森林氧吧、中国柿子酒之乡的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的国家4A级景区--云集生态园内。 云集生态园占地13000亩,三面环沟一面环山,天然沟壑形成屏障围合整个园区。其中,柿创园占地面积五百亩,目前种植上百种不同品种的柿子,火柿、水柿、黑柿、大丘等。 早在2016年,陕西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先后将云集生态园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对于柿子的采收,我们有严格的验收标准。首先品种是火柿,直径6—9厘米,完全成熟但不能变软。我们要求柿子去梗留蒂,无压伤、无碰伤、无划伤等,柿农手摘,酿酒师亲自精选。 柿树以树龄15年为基础,分为15-25年,30-35年等,还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树龄越长,根扎得越深,对植物里面的养分吸收的越多。蓝溪金炫“麻亭”柿子酒便是选用百年以上的柿树柿果,酿出的酒口感更加香甜醇厚,回味绵长。 晏成:蓝溪金炫的柿子酒产品线如何分布? 王武:现在酿出来柿子酒品种大概有几类。第一类发酵的甜型,保留了一些糖分,比较适合女士。现在做的小瓶200毫升包装的,适合陕西的年轻人晚上吃烧烤来喝。麻亭是全发酵,还有加气气泡酒,类似于白兰地,也非常适合现代年轻人。在2018年我们又把一部分酒做了蒸馏,做出柿子白兰地酒。现在形成一个系列,实际上我们一方面要用现代的科技和传统的工艺结合,另一方面适合现在年轻人的市场,满足现在年轻人时尚的需求。 张朝阳:你们相当于来自于中国的白兰地。民营企业家了不起,中国产生很多经典的品牌,就像当年法国的各种地方产生很多经典的酒,现在看来民营企业在中国能够产生中国的果酒。 王武:中国除了传统白酒以外,现在的啤酒、果酒、红酒都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我们自己还是想创中国的第一果酒品牌,同时我们要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形成水果的产业链,能够延长产业链,作为我们下一步的探索。 张朝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喝中国的果酒。 02小柿子带动大经济,产业扶贫开启新模式 蓝溪金炫产业扶贫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增加收入,实行免费柿苗、技术指导、订单收购。 目前园区建设有1200亩陕西省第七批柿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大规模种植柿子5万余亩,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王武:每年秋天很多周边的农户来送柿子,原来柿子烂在树上没人要,只有一毛钱一斤,我们收购以后周边农民的柿子到了1块钱一斤。 张朝阳: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吧? 王武:对。整个云集生态园的核心示范区有1200亩,现在已经带动永寿及周边农民种植柿子的面积达五万余亩。现在扶持的贫困户为350户,三年前的一亩地收入300元钱,现在已经增收到了每亩地4000元。 张朝阳:这个扶贫项目太好了,应该全国表彰宣传一下。 李萍:绿色经济、科技兴农,产业扶贫,让云集酒业不仅成为中国柿酒名企,也成为富裕一方的亮丽名片,造就了永寿县为中国柿酒之乡的称号。 王武:贾平凹给云集酒业题字——“云集柿酿,陕西味道”。贾平凹写过《树佛》,每年到了秋天霜降以后,农民会在树上留一些柿子,供过冬的鸟雀去吃,这些柿树就是贾平凹文中的“树佛”。 ▲云集酒庄 张朝阳:云集酒业董事长李萍接下来将带我们去看下,这些好喝的柿子酒到底是如何酿造出来的。 李萍:云集酒庄是云集生态园的北岭,北岭在这个酒庄的最高点,海拔1350米,占地面积100亩,包括浪漫的波西蔓西餐厅、演绎广场、时空隧道、品鉴中心、酒庄客栈以及生产研发中心,集酿造生产、文化体验、酒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原生态柿酒文化体验地,从而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每一年在霜降前后我们要采收一千吨的柿子,在采收季节里面这里车水马龙、人海丛涌,一番壮观的丰收景象。 云集酒庄整个流程实行公平、透明、参与、公开。首先,原料和辅料完全公开,温度、时间完全公开,整个酿造流程完全公开。并且我们的酿造工艺是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柿子采摘后72小时内熟化、脱色、破碎,每一瓶酒都倾注酿造师们的心血。 每一天都要实时采样、实时观察酒在各个阶段的变化,同时化验室里面的设备应有尽有,全自动五联体灌装机,清洗装屏,计算灌装,灯检检测,套帽贴标,装箱入库,发往全国各地。 张朝阳:从柿子脱色各方面开始到酿成酒,出来需要多长时间? 李萍:7个月。我们的白兰地设备以新鲜柿酒进行基酒发酵,经过二次发酵蒸馏,工艺借鉴法国干邑地区蒸馏法,用夏朗德紫铜蒸馏壶经二次蒸馏,蒸馏后再入法国棕木桶,放入酒窖陈化四年以上上市。 橡木桶来自于法国进口,净含量225升,酒精度45.4度,白兰地在橡木桶存放四年以后的口感丝润饱满。 张朝阳:存酒的地方湿温是多少? 李萍:室温14度左右,湿度60度。我们柿子酒在检测过程中检测到原花青素、总黄酮、总多酚、膳食纤维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多年来蓝溪金炫荣获国内外多次奖项,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获得ISO9001认证、HACCP认证等,先后荣获了“我最喜爱的果酒大赛金果奖”、农业科技创新大赛企业组“一等奖”、第三十三届、三十六届农商会“后稷奖”、第八届、第九届亚洲葡萄酒果酒质量大赛“金奖”等殊荣。 每年的7月份是新酒节,欢迎大家前来云集生态园品尝新酒,共同和我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柿酒狂欢节。 晏成:中国果酒的品牌很少,蓝溪金炫立志做中国第一的果酒品牌,未来的规划如何? 王武:我们是酒庄型果酒,只有100吨,在陕西富平县正在建3000吨的酒庄,同时在河北内丘、平山都有考察,包括山东,将来希望能够超过万吨,同时还会有不同的品种。 我们想把对人有益的柿子做成酒,能够做到上万吨的规模。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人把这个产业链拉长,未来实现上市。 张朝阳:感谢你对家乡做的贡献,立足家乡做出酒的品牌非常了不起。 王武:企业在发展过程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永寿县委县政府正在申请把永寿县打造成陕西的绿色农业县。 同时富平、河北等地政府都非常支持我们,给我们在工业园区提供土地,让我们建柿子酒厂。随着内部实力的增强,更希望通过Charles作为我们的首席体验官,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我们的产品,有更多的市场。希望在中国台湾有朋友帮我们销售,让更多的人了解。 晏成:未来针对年轻人的推广还有哪些? 王武:我们想选99个体验官来给我们的酒代言,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关注我们,欢迎大家带着家人到西安来。 晏成:果酒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鲜的酒品类。果酒跟扶贫可以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可以做一个大的产业,包括像旅游、文化、酒庄等等。祝愿王总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让众多体验官去体验蓝溪金炫的酒庄。 张朝阳:谢谢王总。期待着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