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90后、95后来说,“衰老”俨然是一个颇为遥远的词汇。然而,近年来医美消费市场的变化却显示,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了医美市场的消费主力,她们对于衰老的焦虑以及在抗衰老方面的投入甚至还要高于80后。“可以死,但不能老”,成为了很多90后的信条。 这一现实背后,既有90后一代集体观念的转变,同时也与90后互联网原住民的成长环境有关。那么,90后对“变老”的态度与80后有何不同?哪些职业最在意脸部的衰老变化?是什么在影响他们对于衰老的看法?2020年12月25日,新氧携手第一财经发布新青年抗衰老调查报告,揭示当代青年对于抗衰老以及医美消费的态度与选择。 95后成抗衰老主力 皮肤松弛成“衰老焦虑”最大原因 “衰老”是人生命中一个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在过去的数百年里,“衰老”往往被看做是长寿的象征而受到肯定。但随着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当代人的寿命被拉长,人们对于“衰老”的态度却在发生改变,而这其中尤为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年轻一代对于“衰老”的抵触要更甚于上一代。在80后与90后之间,90后对“抗衰老”的重视就远远高于80后。 90后对“抗衰老”的重视,与其社交范围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关系。今年23岁的菲菲,在一家国企从事财务工作,在采访中她对记者表示,“我们这个年龄的小伙伴对容貌都挺在意,大家就是希望自拍能好看一点,视觉上赏心悦目一点”。菲菲还表示,自己的很多同学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去尝试医美手术。可见,在90后一代人中,颜值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货币。 而在今年42岁企业管理者安安看来,90后的容貌焦虑很有可能是因为她们刚刚步入社会,“在职场上还没有什么机会,也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对于她们来说,外在反而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优势,所以会对形象比较看重一点”。因此,通过抗衰老来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优势,也成为很多90后的选择。 从调研数据来看,59.2%的人群在20至30岁这一年龄段开始产生对于衰老的压力。由于皮肤变化是衰老最重要的表征之一,因此有近9成的人表示自己的压力来源于皮肤松弛,高达85.95%的人最在意皮肤管理。此外,还有4成受访者表示压力来自于身材变形。而从职业方面来看,不同职业群体对抗衰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服务行业从业者、国企职员/公务员和金融行业从业者位列衰老焦虑程度前三甲,其中尤以服务行业从业者最为严重。 而在调查中,令人感到意外的是20至25岁人群有最高的比例打出了对衰老“非常焦虑”的分数,接近1/5的人群对于衰老这件事情感到非常焦虑,部分90后受访者甚至喊出了“可以死,但不能老”的口号。而在35岁往上的人群中,对衰老焦虑的分值反而给出了非常理性的评分。对此,分析人士认为,这也许有可能是95后距离衰老较远,面对衰老后的对比反而能感到更多的恐惧。 双重压力催生抗衰老医美市场 “保持年轻”成90后新“刚需” 到底什么让90后的衰老焦虑与日俱增呢?从数据来看,“个人成长”和“同龄人压力”是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57.19%受访者认为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纪渐长察觉到了自己机体衰老的变化;42.14%的人群认为,自己是迫于同龄人的压力,感觉到了对于衰老问题的焦虑。可见,“抗衰老”需求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同时也是社会共识变化的结果。 社交需求与发展需求的叠加,催生了繁荣的医美市场。91.3%的受访者考虑将医美作为抗衰办法之一,信任度远高于排名紧随其后的“护肤”和“健身”选项,后两者分别拥有64.55%和63.55%的期待比例。而在皮肤护理相关的医美项目中,“提拉紧致”以48.16%的倾向比例位居医美选项中最想尝试的比例第一位。 与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对应的,是90后对医美消费的高投入。数据显示,近9成的消费者愿意加大在抗衰老方面的投入,23.41%的人群愿意增加1/4及以上。 来自新氧数据颜究院的数据也清晰地显示,紧致抗衰已成为近年来医美消费的高频词。即使在疫情影响下,在2020年6月,紧致抗衰项目消费同比增长仍高达263.6%;而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发布的一份医美行业报告,“保持年轻”是千禧年之后求美者最为风行的审美趋势。报告提到,在00后人群所有风行的医美项目中,“面部年轻化是刚需;‘拉皮’、眼袋去除较受欢迎”。 总的来看,虽然90后对衰老的态度以及其对医美消费的重视,表明其与80后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但这种改变,却也非常符合90后的个性——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对于更年轻的渴求往往来自于主观感受,而非需要更多的客观选择。91.97%的受访者认为,更年轻的状态对自己而言意当下味着更好的自我感受。至于其他的,统统排到“我开心”之后。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表明,90后虽然有着衰老焦虑,但她们的医美消费观仍然是理性且健康的。
今年,A股股民的炒股历程是这样的: 年初还处于去年持续而来的亏本中。 然后疫情来了。 然后上半年慢慢回本。 到六七月份,赚钱了,赚了几十万。 然后8月亏了。 然后9月赚了。 然后10月亏了更多。 然后11月亏了更多更多。 到12月1号,上半年在熊市里好不容易赚的钱+7月赚的钱,就算是亏光了,但还没亏本钱。 然后12月本钱也亏进去了……能不能一直熊市?A股的牛市真的太伤人了。 2020年,A股行情究竟成色几何?我们不妨好好复盘一番,然后在谈谈2021年的投资策略。 1 2020年,相当魔幻。第一,此前我们万万没想到会爆发如此严重的新冠疫情;第二,我们也万万没想到股市不仅收复失地,还大幅上涨。 从年初统计至今(截止28日),上涨指数累涨11.2%,深证成指暴涨34%,创业板指更是暴涨57%。很显然,2020依旧是投资大年。 其中,重仓白酒和新能源汽车的投资者,成为最大赢家。据Wind,汽车细分板块大涨93.7%,饮料细分板块(主要为白酒)大涨88%。同时,机构们(基民)也赚得盆满钵满,不管是主动性还是被动型,涨幅王均被这两个行业的基金包揽。 开车喝酒,还有吃药行情,赚足了眼球,但A股行情的撕裂也相当严重啊。据Wind,行业板块跌幅榜前4名为能源、房地产、电信服务、金融,分别累计重挫12%、11.4%、5.2%、2.5%(银行挫6.5%)。 要知道今年是A股投资大年,以上4大板块还倒跌这么多,可见行情有多么分化。我们就拿房地产来看,有18家房企今年暴跌超过30%,包括龙头华夏幸福、招商蛇口,有35家跌幅超过20%,有65家跌幅超过10%,有91家不涨反跌,其中包括江湖老大哥——万科累跌8.4%。 虽然在今年7月和11月有一波不小的上涨,但整体趋势是下跌,可见市场对于房地产有多么悲观,或者说是不待见。 还有科技股,今年整体表现萎靡。截止28日,通信ETF全年累计下跌7%,5GETF上涨15%,不算多,相较于创业板近60%的涨幅相去甚远。 如果我们从全局来看,今年(截止28日)不涨反跌的有2030家,占到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50%左右。这意味着,你闭着眼睛买,有一半的概率会产生亏损,也就说明今年在大盘表现良好的情况下,依然有一大批投资者亏钱。 再来,全年倒跌超过30%的公司一共有489家,占比12%;倒跌超过20%的有873家,占比21%;倒跌超过10%的有1461家,占比35%。比例真不小了。 2020年,A股纸醉金迷,一边厢大口吃肉,另一厢却关灯吃大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机构疯狂抱团扎堆、猛攻几个行业,把乐观情绪演绎到极致,比如当下的车、酒行情。未来怎么办?一位股友给出了建议: 不管你赚钱与否,2020年很快就要过去。对于来年,如何配置成为我们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2 我问了一圈我身边的投资朋友,大多觉得2021年可能是投资小年。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明年的A股行情呢?我们不妨还是从两个最基本的定价维度来分析。 1、货币流动性 2020年上半年,央行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包括多次降准、降息。因此,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以上快速下跌至4月底的2.5%,下滑幅度非常之大。但从5月份开始,央行开始慢慢边际“收水”,该收益率又较快回升到疫情之前。 在12月底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上,明确定调2021年的政策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不急转弯”体现了宏观政策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不会骤然大幅收紧。只不过,货币政策收紧方向还是比较确定的,但收紧节奏会比较慢及时间拉长,实现在稳杠杆的同时避免对经济复苏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自然会对于A股会形成一定的估值压力。不过,从今年7月爆发的行情来看,市场对于流动性收紧并没有完全Price in,好像选择性忽视了这个重要的定价因子。 2、宏观基本面 今年下半年的行情演绎,其实暗含着对于中国经济V型强势复苏非常乐观的预期,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定价。但明年的经济形势又大体会如何呢? 今年11月,消费同比增速为5%,环比提升0.7个百分点,相较于10月环比增速有所放缓。也就是说消费增速斜率趋缓,并没有呈现特别强复苏的态势,其绝对值也离疫情之前还有较大差距。 细分来看,贡献今年大消费主要增长之一的是粮油和食品类,前11月同比增速为10.1%。这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的上涨主要是源于粮油、肉类的上涨。 未来,消费的复苏主要受制于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预期。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收入增长率仅为0.6%,而去年全年增长5.8%。可见,今年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疫情、失业等因素,工作收入受到了影响。而这会拖累接下来的消费增长,消费整体增速可能还会比较疲软。 前11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速为2.6%,环比10月提升0.8个百分点,较10月环比增速小幅提升。其中,房地产投资修复较快,仍然是固定投资,乃至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斜率趋缓,明年表现有一定压力。 过往,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很小,对于经济增长起到较小的作用。但今年恰恰相反,对于经济增长起到了较为关键的边际拉动作用。 今年11月,出口相当繁荣,21.1%的增速创下近3年新高。但明年呢,应该不会成为最主要的增长动力之一,因为繁荣不会持续太久。 基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样定调明年经济:“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恢复基础尚不牢靠” “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注意关键词“努力”,可见明年还需要花费大力气才能让2021年运行在合理区间。 总而言之,明年中国经济还会继续修复,但大概率会低于资本市场当前所反应出来的这种特别乐观的预期。 下半年开始,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强势复苏非常乐观,并进行了充分定价,而对于流动性收紧并没有完全定价,综合两方面来看,明年A股存在不小的上涨压力。这也是为何我身边朋友说明年或将是一个小年的重要逻辑。 3 基于以上判断,2021年的A股策略不能太过激进,而应该是防风险为主兼顾一定进攻性,以业绩确定性、低估值板块中去寻找机会。 1、医药医疗行业 从10月开始,制造业投资单月增速快速攀升。其中,医药投资成为了贡献主力军。当然,这得益于海外疫情。 前11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出口交货值同比上升33.3%,远超2013-2019年全年增速水平。从单月来看,4-8月医药出口增速维持高位,其中5月单月同比增速高达57%。而后秋季回落,进入冬季再次提速。其中,11月医疗物资出口同比增长36.6%。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继续恶化,即便是有疫苗,也太不可能像全球资本市场反应出来的那么乐观——快速消灭新冠。这还有一个前提,疫苗完全有效,且对于病毒的多种变异仍然能够防护,但从最近报道的新闻来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按照当前疫情发展,中国医药出口在明年还有望保持一个可观的增速。并且在国内,中国医药(包括医疗器械)景气度本来就很高。2006-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450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中枢为15%-20%,是GDP的2倍。 2021年,医药医疗行业仍然保持很高的景气度,预示着依旧存在着不小的业绩确定性的机会。我们从近期医疗ETF的走势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2、低估防御性行业 当前,A股仍然有一定低估的行业是“三傻”。今年10-11月,火了一把,后来又萎靡不振了,甚至抹去全部涨幅。 2020年,A股市场对房地产很是悲观,整体跌幅较为明显,但2021年房企龙头仍存配置机会。比如万科当前PE被打压到区区只有8倍,保利地产也仅仅只有6.6倍,逼近过去多年估值下线区间。 银行板块中,经营优秀的招商、宁波涨势还算不错,但其余中大型银行的走势很差强人意,但实际经营并没有市场演绎的那么悲观。明年在大体防御配置策略下,银行龙头股存在一定的机会。 另外,保险、电力等防御类行业板块,其龙头也存在一些的投资机会。这类品种不见得能获取多么丰厚的回报,但相对稳健。 4 基于第2部分的分析,明年A股大盘整体应该会在一个箱体中进行震荡,不会有大涨以及大跌的基础,但最应该防范的是外围金融市场对于A股的冲击。因为,当前美欧日韩的经济因疫情肆掠再度受到严重冲击,股市却持续高歌猛进,处于绝对的高位,与宏观经济的泥沼脱离太远,明年大跌的概率不小。 前两天,中金公司发布券商策略,警惕某些板块的瓦解抱团。结果,今天新能源指数与光伏指数均暴跌6.5%,白酒指数再度下跌2.3%。当然,个股跌得稀里哗啦。在明年,今年疯炒的这几个板块风险应该大于收益,不宜离得太近。 对于2021年,回报率预期不宜太高,以防御性兼顾一定进攻性的配置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当然,市场恒者恒强的格局依旧没变,买个股就买核心龙头依旧没错。
从物理力学角度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臂长短均高度相关。不过,决定力最终是助推主体沿着既定方向前行还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首先是方向!金融创新对于实体经济的“加力效果”亦是如此。 近日,“一行两会”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12月18日,央行表示,“支持金融科技依法规范发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防止资本无序扩张”;12月22日,证监会、银保监会表示,“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所谓“无序”,是指打破了既定秩序,或打破虽未成文、但对于保证事物平稳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潜在秩序。笔者认为,资本扩张专业度强、涉及资金量级通常较高,对于其渗透领域的影响自然可能比较大,因此,“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格外考验监管智慧。需要监管既充分发挥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能有效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风险。 首先,有序、合规的资本扩张,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政策面所持续支持推动的。 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显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资本市场肩负的职能而言,如今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消费侧新需求的实现、新技术迭代、研发投入加大等都需要资本乃至资本市场的支持,这也是中央层面多次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要资本扩张等金融创新的初衷和效果契合政策导向、产业导向,符合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那么其应该是受到欢迎甚至期待的。 其次,防止“无序”,应进一步建立“有序”的政策生态,即完善基础制度、明确制度内核入手,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引导和约束资本扩张的方向。 资本要素通常对于市场比较敏感,且容易形成聚集效应,也经常有人以“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形容资本快速扩张的力量。因此,如何有效识别行为性质是创新还是伪创新并进行应对,已经成为监管的新课题。 客观地说,这种博弈很可能长期存在。曾有一位金融从业者以所谓的“红利期”来对笔者形容其所在公司“新业务跑在了规则禁止的前面”。但是,笔者认为,监管部门是可以通过扎紧制度藩篱、提高反应速度,来缩小、缩短所谓的“红利空间”或“红利期”,让法治化和市场化动态达成更高水平的、兼具安全和效率的平衡。 第三,对于资本扩张等金融创新行为的认定,应遵守“实质大于形式”原则,向市场传达明确的监管导向,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也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打击。 由于金融行业体量大、涉及面广、安全等级要求高等特性,金融多个领域实施的是持牌运营,监管也相对直观有效。然而现实中存在的情况是,部分非持牌企业虽然没被纳入监管,但是其从事的行为与持牌机构大同小异,且运作情况不透明,这就可能导致监管真空,从而累积风险。 笔者认为,判断行为的性质,应根据其实质影响进行认定,应该在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与金融行为之间设置防火墙,避免“以技术的名义”进行行为混同。 同时,虽然通常而言“法无明令不禁止”,但是,鉴于法律法规必然的滞后性和金融违规行为的危害严重性,应该将违背法律法规内在精神的行为视同为明令禁止的范围。 关于资本扩张等金融创新,有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若想尽快抵达目的地,前提是安全和方向正确;如果轨道不平整或方向错误,则速度越快越危险。笔者认为,孟子先生逾2000年前发布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论道,是对如今金融创新、资本扩张最好的忠告。
社保卡是我们社保的一个体现,对于社保卡来说,它有相应的一些功能,例如说可以查询我们的社保,我们的社保的一些基本的信息也在社保卡里面,对于社保卡来说,他是比较重要的,社保卡不仅可以在就医的时候进行医保结算,还可以办理养老保险、失业登记等事项、申领失业保险金、参加就业培训都离不开社保卡,那么对于社保卡来说,社保卡的借款要怎么办理呢?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社保卡借款要怎么办理的详细知识,希望帮助到大家。我们说的社保卡借款,并不是指仅凭社保卡借款,而是说社保卡作为借款材料之一。除了社保卡,还需要向贷款机构提供身份证、工作证明、收入证明、居住证明、抵押物证明等。对于银行、贷款公司等借款机构而言,有社保卡并不意味着就能轻松贷到款,还必须保证有连续缴纳社保起码半年以上,这样才意味着该借款人资质尚可,对于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提高审核通过率才有一定的帮助。以上就是关于社保卡借款的有关内容介绍,希望能够有所帮助。需要强调的是,在申请这类贷款的是,只是提供社保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供个人的收入证明、征信报告等资料。
(原标题:热炒后迅速降温,关于“社区团购”,机构有话说……) 因互联网巨头大举布局而遭到热炒的“社区团购”概念股最近出现了退潮的迹象。数据显示,Choice社区团购指数在12月8日、9日、10日分别下跌1.52%、2.66%、1.41%,多只概念股近日也出现明显回调。对于“社区团购”的后市走向,市场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那么,“社区团购”究竟是不是一条投资的理想赛道?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此又是如何看待的?“社区团购”概念集体降温继“直播带货”之后,“社区团购”可能是最近消费领域的又一大热词。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苏宁等巨头纷纷跑步入场,希望在社区团购业务中“分一杯羹”。7月份,美团宣布成立“优选事业部”;8月份,拼多多旗下社区团购项目“多多买菜”上线;10月份,苏宁菜场社区团购平台在北京上线…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社区团购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在疫情刺激下,2020年社区团购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20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社区团购市场持续下沉,同时凭借便利的触达服务,实现用户的高度教育。预计中国社区团购市场未来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到2022年中国社区团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互联网巨头之间的“血拼”,以及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点燃了二级市场的投资热情,11月底以来,“社区团购”概念板块受到了资金的热烈追捧。不过,近几日,跟随市场调整,多只概念股出现明显回落。以中水渔业为例,该股自11月27日开始启动,曾在9日内出现6涨停,累计涨幅超过100%。不过,在12月8日触及12.71元的阶段新高后,该股股价掉头回落,12月10日出现跌停。此外,宏辉果蔬、供销大集、国联水产等个股也在连续大涨后出现明显回调。短期谨防炒作风险实际上,在连续多日股价大幅上涨后,已有相关公司向投资者做了风险提示。大湖股份12月10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于2020年12月7日、8日连续2个交易日内收盘价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属于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形。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后续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风险。中水渔业也在11月30日、12月4日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有市场人士提醒称,当前社区团购竞争格局仍不确定,盈利表现也不确定。社区团购对市场的影响目前还很难估算,对二级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影响有限,短期很难对公司的业绩有大幅提升,对于相关概念股的题材炒作投资者也需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过,多家机构对于社区团购这一新兴业态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抱有乐观态度。天风证券研报表示,社区团购是线下业务线上化进程的一部分,对现有的生鲜零售业态是良好的互补,能较好打开下沉市场。当前社区团购处于发展起步期,众多互联网巨头互相竞争,这有利于相关供应链的建立与完善,带动电商及相关零售行业迎来业态拓展和进一步增长。“今年二季度开始,社区团购这样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崛起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经济体,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业态蓬勃发展起来。对于这个新的商业模式我们还在研究和观察当中,因为目前它整体还是处在野蛮的生长过程中。”沪上一位绩优基金经理称。 对于哪些细分领域可能从社区团购中受益,该基金经理表示,社区团购对于平台商来说是一个机会,但机会更大的是目前愿意拥抱社区团购的品牌方和产品方。“如果我是一家三线的牛奶公司,比如像伊利、蒙牛和光明,他们不太愿意进入到社区团购,因为毕竟社区团购的价格非常低廉,会冲击到目前这些公司现有的价格体系。”但他认为,社区团购会有利于目前一些很难在传统渠道中获得优势的非主流品牌,比如他们可能很难承受商超的进场成本,但只要他们愿意拥抱社区团购,其销售额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个情况在电商兴起的时候就曾出现过。编辑:吴晓婧
“你完全是一个乡下人”。 社会学家弗洛伦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对身边一位年轻的研究助理如是说,理由是他从来没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过。这样的话如何理解美国社会?她对他的建议是在谋求教职之前,应该去海外,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一番。 这是五十年代的美国,这名助理叫“埃兹拉”(Ezra Vogel),刚刚获得哈佛社会学博士。正是弗洛伦斯这些话,启发他的日本之行,一呆就是两年。 随后他还去了中国,在美国和东亚之间穿梭,写了不少关于这个地区的著作。对了,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傅高义”,在其爆得大名的《日本第一》之前,他还写过不少著作,其中一本从人类学视角聚焦日本中产阶级。 — 1— 这就是傅高义如何来到日本的故事,也是《日本新中产阶级》一书诞生过程。由于弗洛伦斯的建议,傅高义决定去了解其他文化。在奖学金的帮助下,他和妻子苏珊娜选择了日本。 虽然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研究并无背景,但逻辑出发点很简单,日本和美国虽然都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文化却完全不同,过去如此,今天似乎也如此。 1958年到达日本,是傅高义和当时的妻子苏珊娜第一次出国。他们第一年时间主要在学习日语,精神病学家土居健郎博士和其太太八千代提供了不少帮助,不仅安排傅高义夫妇住在隔壁,而且充当了导师角色,乐于给傅高义夫妇解释关于日本与日本人的一切。 学了一年日语之后,傅高义夫妇开始进行田野调查。他们找到了一处理想的社区,开始自己的工作,选择了六个家庭,每周进行访谈,为时一年。 这个社区最开始在书中为了隐私舍弃真实名字,以M町代替之,很多日本人看到书都询问是不是写他们,后来才透露是位于千叶县——这些细节既表示傅高义作品本身的生动,也无意间揭示了日本社会的同质性。 千叶靠近东京,依靠便捷的地铁,迄今仍旧聚集了很多在东京上班的工薪族。 — 2— 日本中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商人,另一类是大公司的雇员,所谓新中产阶级主要是指后者。 工薪族尤其是大公司的工薪族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或者说中产阶级中坚力量,日语中 sarariiman来自生造的英文单词“ salary man”(工薪族)。 虽然这一词汇或者这类人在战前已经出现,却是在战后真正得到重视,他们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地位都得到社会最多认可,直到今天,年轻人渴望加入大公司不仅是寻求经济上的可靠,更是寻求一种社会认同的生活方式。 五十年代时,随着日本公司的壮大,上班族也在扩大,他们的妻子也可以在家作全职主妇。这一典型日本家庭制度模式在今天已经是常识,但在傅高义夫妇观察的年代,这种模式还算是新秩序。傅高义夫妇敏锐地注意到这点,也目睹这一模式从M町扩散到全国。 《新中产阶级》主题所描述的是五十年代末的日本中产阶级生活,从家庭内部以及家庭外部等因素揭示了日本中产阶级生活的横断面。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记录和今天日本中产阶级可能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无论观念还是生活方式。有意思的是,傅高义夫妇和这几个日本家庭保持了友谊。 此后三十年内,虽然傅高义夫妇已经分道扬镳,但是他们始终不断重返日本或者在美国与这些日本家庭聚会,这些持续接触更新了他们的研究。 五十年代日本中产阶级处于转变的十字路口,其生活水准正在追赶西方。按照傅高义当时观察,M町这些家庭或许刚刚开始买他们的第一台电视机,却还买不起一辆汽车。此刻,他们对于美国生活方式仍旧是仰视和学习态度。 再晚一些,六十年代之后,M町可以负担自己的汽车以及出国旅行,或许仍旧赞许美国模式,但是已经决定选择日本生活方式,其民族自豪感提升很快。 等到八十年代,日美力量的对比改善更为明显,M町居民相当富足,生活水准已经追赶欧美水平;以此同时,对工作压力的抱怨开始出现,个人主义广泛兴起。 一个典型案例是食品,苏珊娜记得五十年代M町的冰淇淋冰多奶少,但日后M町冰淇淋种类和质量提升到媲美世界,有成员抱怨哈佛附近冰淇淋店没有一家赶得上M町水准。 日本中产阶级从五十年到到八十年代的变迁,其背后最大驱动力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在这些记录中不仅可以看到日本中产阶级兴衰,也为中国中产阶级的路线提供参考。 随后的故事发展,大概大家也清楚,从“日本第一”的年代再到泡沫的幻灭,日本迎来“失去的二十年”。 — 3— 至于傅高义本人,则从此与亚洲结下缘分。 他六十年代完成这一课题回到哈佛,在1963年发表《日本新中产阶级》,备受关注之下,他的研究一直没有离开亚洲。日本之外,傅高义也关注中国,并在1973年访问中国。70年代末,他重返日本,写出了《日本第一》。 有的书名气太大,属于大家都知道但是都不太会去读之列,《日本第一》大概也在此列,《日本第一》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也见证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本书成名多少在于其主题,甚至名字:80年代日本经济崛起,日本成为世界关注要点,这本书在世界尤其日本风靡一时。但是随后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世界对于日本兴趣兴趣降低,对这本书的关注降低,甚至出现了不少批评。 对于外界批判,傅高义表现比较坦然,甚至2000年再度出版一本新书《日本还是第一吗?》(Is Japan StiII Number one?),在重新审视日本模式之余,他重申自己当年是为了美国民众而写《日本第一》。 《日本新中产阶级》某种程度有点类似《日本第一》的前传或者序曲,呈现方式则更为学术更为微观。 如果没有五十年代的田野调查,傅高义对于日本的理解不会那么深入。这些接触不仅让傅高义夫妇理解日本中产阶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关键是让他们走进普通日本人的世界。这使得即使傅高义日后写作主题扩大到企业、国家与外交等宏大主题,主角变为政治伟人,但是他的关注角度始终包含普通人的想法。 我对于日本经济深感兴趣,在2017年东京访学主题就是中日经济对比。在日本,《日本第一》仍旧是人人皆知的著作,但和当地朋友聊起,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面露尴尬辞色,或许是当下的悲观让他们对于当年的辉煌有些不堪回首。 当我重新读完再版的《日本第一》之后,感觉虽然成书几十年了,结论不谈,其背后的方法论还是颇有可观之处。整体上,感觉傅高义是典型哈佛学者,研究重大受关注课题,人也很有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傅高义对于日本当时优势背后隐藏的劣势也看的清楚,尤其制度变革与社会结构方面,一窥到日本体制诸多弊端。 傅高义始终强调,这本书重点在于,日本经验对美国的意义,自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虽然这曾被外界认为是对于预言落空的托词。 不过,站在四十年前情况来看,可以更容易理解傅高义的用心。 对比日本对美国全盘跟踪与保持学习的态度,美国对日本态度往往是俯瞰与输入,二者之间的不对称性导致了美国对于日本成就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充满恐惧。傅高义此刻的写作,大概有着唤醒美国人的作用。 多年后看,虽然部分判断有误,尤其经济方面对我启发不大,但有不少富有洞察力的观察,脱离了文化比较似是而非的窠臼。 — 4— 追溯日本离不开历史视角。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其现代化之旅,其炫目成功之下,仍旧无法掩饰一个特点,其从传统社会和到现代社会时间极其短暂短,类似改革三十年中的的中国。 虽然日本人学习海外素来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期间各种剧烈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在时空转型中压缩在短短时间之内,遗留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在日后不断发酵,无论是大正时期的暗杀成风,还是昭和上半截的军国主义,抑或日后经济中的集体主义。 回看日本现代转型历史,转型前和转型后不应该割裂,但是过多强调文化尤其传统文化可能并不那么正确,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体现了思维上的僵化。 如果认为一个国家始终由其文化决定其走向,罔顾其在现代化过程中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诸多努力与巨大变化,这显然有问题。 譬如《菊与刀》是人类学分析典范,也是日本研究的必读之作,直到今天读来仍旧很多启发,但是这本书是战争时期产物,过分强调了日本文化的特殊性,低估了特殊性背后的一般性。 如果到现在对日本或者日本人的想象仍旧停留在诸多“既……又”之类,只能说是我们观察力不足的失败。 中国人说起日本,知识精英总是惭愧地表示我们对日本了解远远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这话说得漂亮似乎成为知日或者知中的惯常认识起点甚至政治正确。不过反过来说,这话只说对了一小半,尚未触及更大的真实。 日本对于中国的了解,有历史与学术传统,日本国内的中国研究在专注度与数量上,对中国的日本研究是压倒性的;当然其水准也参差不齐,日本传统上对于中国误判也不止一次。 更值得思考的是,国人不了解的国家恐怕不只限于日本,其原因看似中国国民性,其实和中国当代学术发展有关,这话远了,这里不谈。 外国人对于日本的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类是立足本国(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看日本,这往往是国内日本传播者的最大弊端,其结果往往是粗糙的比较与草率的结论;再高一点是努力做到立足日本看日本;而更高层次,其实应该做到跳出本国和日本看日本,以新鲜的第三方眼光看日本。 傅高义的两本写日本的书,《日本第一》虽然是立足美国看日本,导致其观察与结论存在偏差,但是因为有跳出美国和日本看日本的《新中产阶级》作为底本,傅高义的思考和写作始终高于同侪,在直接对比和超越对比之中做到了平衡。 — 5— 近年来,我和不少美国、中国朋友交流中发现,随着中国崛起,不少人似乎觉得世界中心除了美国就是中国,伦敦已经不是中心,日本更是往事。 我们过去有不少批判美国普通人对于世界不关心,以美国为中心的思维狭隘,但是时代一换,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些朋友也难免陷入同样的思维惯性,“中国中心”和“美国中心”比起来似乎是五十步一百步,似乎接受了美式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美式的狭隘。 毕竟,仅仅了解一两个国家其实很难真正了解世界,文明的可贵就是多元与复杂。 傅高义之所以去日本,既有弗洛伦斯的一语点破,也和他一贯的训练有关。他深信人类学的价值,“理论和方法来来往往,但优秀的民族志却亘古长存,因为它会作为身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某一地方的画卷保留下来”。 这个意义上,《新中产阶级》作为一本优秀民族志,无论时代更迭,热点起落,在日本研究中始终不可忽视。 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弗罗伦斯的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弗罗伦斯的话让我想到诺贝尔奖得主V.S.奈保尔的思考,“这个作家的看法是以什么为基础?他了解哪些别的世界,他把哪些其他经历带进他的观察方式之中?一个作家要是只了解这个世界,他怎么去写这个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具备日本、中国甚至东亚与美国比较视野的傅高义作品,本身比起只了解一个国家的书籍具备历史的穿透力。这,或许也正是我们今天还在阅读他的原因。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徐瑾经济人”。
周一开门红,再次站上3400点。 今天终于跑赢外盘了,亚太股市今天表现一般,港股也在拖后腿,恒生指数、国企指数双双跌0.6%。 所以早盘A股一度跟随杀跌,11点过后又莫名其妙来一波跳水,这都是不自信的体现。 其实没有可比性,人家一直在高位震荡,我们还在从黄金坑里往外爬,到现在也没爬到月初的位置。 更何况咱们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利好,他们有吗? 看看今天涨幅居前的板块,农业育种、新能源汽车、芯片半导体、太阳能……几乎都和会议有关。 再看看外资,今天又是超百亿资金流入,全天净流入106亿,其中深股通占了65亿,这和今天创业板领涨的风格高度契合。 所以内资如果不珍惜筹码,那就又跑到外资手里了,最近行情不怎么样,但外资却很少看到大额流出,几乎一直是买买买。 特别是那些行业龙头优质标的,更是成为扫货对象。今天创业板大涨3.66%,逼近7月高点,但从分时图看,白线高高在上,涨幅远超黄线,说明主要是靠少数龙头撑起来的。 比如7500多亿市值的宁德时代,接近5000亿市值的金龙鱼、迈瑞医疗,超千亿市值的智飞生物、亿纬锂能、芒果超媒,今天均涨幅居前。 再看看其他创新高的行业龙头,比如比亚迪、隆基股份、长城汽车、五粮液、泸州老窖、恒瑞医药,个个都是巨无霸。 看看今天创新高的这些龙头股,老艾挺感慨的,很多人觉得选股难,其实对于普通股民来说,尽量选择行业龙头操作,不仅安全垫比较厚,成功的概率也更高! 而且从近期的个股走势看,其实分化挺大的,上周受退市新规影响,很多小盘股跌幅挺大,但指数却没怎么跌,今天创业板逼近7月牛市高点,也是被少数创蓝筹推起来的。 随着注册制上市的股票数量越来越多,个股分化将是常态,对于普通股来说,大多数都看不过来,对于机构来说同样如此。 所以我们才要更加的聚焦,更多的关注那些优质标的,当你看好某个行业的时候,也尽量以布局行业龙头为主。 除非是来一波大牛市,才可能水涨船高鸡犬升天,股票都一起往上涨,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局部行情为主。 特别是年底这一段时间,资金面不算很充裕,成交量难以放得很大,仍将以局部板块表演为主。 对于局部机会的把握,仍是两个方向,一是主力资金的流入,二是利好消息的带动,前者侧重于市场内部,后者主要来自外部,要多看新闻。 行情来了,怎能少了期权这个利器?通过杠杆效应,可将收益成倍放大!而且可以涨时做多,跌时做空,双向操作,再加上T+0交易机制,盘中可以多次波段操作,及时落袋为安,避免股票T+1的尴尬。 想学习期权期指知识以及实战技巧,可以点击收看新浪理财大学的《老艾聊期权期指》视频课程,有全套方法讲解。(点击试看,99元特惠仍在进行中!)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老艾股学堂(laoaigxt),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微博:老艾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