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商业竞争环境随之急速变化,商业创新成为企业能否跟随时代潮流的关键。 商业创新,指的是通过新技术应用推动企业进行新的价值创造。商业创新的驱动力主要来源有两类:一类是科学技术突破,另一类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突破往往带来相关新技术应用的产生,带动了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比如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5G应用成为可能,让我们真正步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智能家居、健康管理到工业互联网、智能物流等,全新的5G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又比如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算法理论上的突破,大幅减低人工智能的使用成本的同时又极大的提升了人工智能的产出效率。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人工智能的身影,从自动驾驶,到虚拟客服,从语音输入到智能投顾,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基础科学的突破。但是基础科学突破的难度前所未有,近百年人类历史没有出现任何重大颠覆性理论,所有的实用技术都在吃百年“老本”。 比如航天工业发展已经能让卫星导航精确到厘米,把人类送上月球,但其科学理论基础,依然是100年前的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如果要更加精确到毫米或微米,或者要把人类送出太阳系,目前还不太现实。 又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运行核心——芯片,其科学理论基础依然是上世纪的量子力学。想要大幅提升芯片能力,比如芯片再缩小到3纳米水平,就会出现电子热运动剧烈干扰,无法实现计算功能。 可见,由于基础科学发展缓慢,靠科学技术突破带动商业创新,这一路径漫漫修远。于是我们把目光,转向商业创新的另一个驱动力来源: 商业模式的变革。 商业模式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新技术和商业的融合。由于路径依赖,企业在开展新技术和商业融合的时候,往往习惯于在已有领域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 跨境融合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商业创新力量。 最近特斯拉在国内成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准备跨界金融卖保险,引发热议。其实特斯拉早就涉足保险业务,2016年特斯拉就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启动了InsureMyTesla计划, 2019年特斯拉保险公司在美国加州上线。特斯拉为什么大张旗鼓进军保险业?因为特斯拉对自己的车辆安全性充满信心,再加上能掌握所有车的驾驶数据,跨界保险既能大幅降低保费,还能赚取不菲的保险利润。 如果说特斯拉卖保险, 是马斯克在商业模式上的跨界,是抢别人的地盘。那么马斯克另一家成功公司SpaceX的商业模式创新,则是主动吸收融合其他行业的成功模式。 上个月,SpaceX首次用商业发射,把两个美国宇航员送上天,随后立刻开放了网购共享火箭发射服务,把高精尖且昂贵的火箭发射上天业务做到跟滴滴拼车一样方便,跟淘宝网购一样便宜,而且还能分期付款,造成巨大轰动。排队“海淘”共享火箭发射的客户,络绎不绝。 又比如最近准备上市的蚂蚁集团。作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未上市独角兽,蚂蚁金服这次上市估值为2000亿美元,将成为2020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但是在20年前,蚂蚁集团只有支付宝业务,只是一家为了解决电商买卖而创立的默默无闻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随着蚂蚁集团不断跨界金融, 推出余额宝,花呗,芝麻信用,网商银行和蚂蚁金融云等创新商业模式,已当之无愧成为全球金融科技行业的领头羊, 亦成为科技跨界金融的完美典范。 科技公司跨界降维打击传统行业的案例屡见不鲜:优步Uber, 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服务公司,却没有一辆车。脸书,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却从来不自己产生内容。Airbnb, 世界上最大的住宿服务公司却连一个酒店都没有。 这些跨界商业模式的成功,值得探讨和学习。这些公司的背景不是那些传统商业模式下的企业,甚至连创始人一开始都不具备相关行业背景,但却在行业取得巨大成功,甚至颠覆了该行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工具,去更好的服务客户。 当然,跨界商业创新,是有前提条件的。 首先,跨界的行业要逐渐达到一定的数字化标准。行业内许多原本需要通过实体交互的环节,都需要逐渐数字化,互联网化和移动化,这才能给创新公司提供大展拳脚的舞台。 其次,人才的多样化。商业模式的落实,最终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去执行。过去,我们强调术业有专攻,那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知识总量迅速扩大,为了解决庞大的知识负担,于是采用了“分科治学”的方式,即划分学科领域。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以及信息传播高速便捷,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主动或被动的进行跨界知识储备。如今,社会越来越强调跨界的技能, 通才胜于专才,因为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能产生更亮的火花。 跨界融合已经成为了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它深刻地重塑了这个时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成为未来商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近日,和某金融机构负责人交流,末了他感慨道,“银行的人才结构不均衡,传统思维太重、互联网思维不足,要重点加大对互联网人才的引进。”这两年,类似感慨听过很多,也有不少银行人找我讨论“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如何培养互联网思维”等话题。可一旦对这类耳熟能详的词汇较真深究,往往发现我们所知不多,只不过在人云亦云。那么,站在金融从业者的视角,什么才是互联网思维,如何才算互联网人才呢?用户思维是个筐最常见的说法,是把互联网思维等同于用户思维,认为凡事从用户出发、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就是互联网思维。如招行2018年年报中所述,“我们加速金融科技应用,让每一个细胞都感知科技的脉搏,渗透互联网用户是商业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提升用户体验是对所有经营活动的高度概括,这使得用户体验成为一个万能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高度概括的概念,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如用户体验这个词,既能把互联网的一套东西装进去,传统机构的经验策略也能涵盖在内。二十年前就有银行把“以用户为中心”挂在嘴边、付诸行动,但显然和互联网思维没关系。理解互联网思维,要先从理解互联网开始。互联网改变了用户行为,影响了社会形态和商业土壤,自然也要求经营策略随之改变。这种与“互联网化”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就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那该如何理解互联网化呢?我们不妨从组成社会的三大基础架构说起。在《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一书中,丹尼尔·贝尔提出任何一个社会都由交通运输、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三个基础结构维系。作为支撑社会的三大支柱,任何一个发生重大变化,都会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从历史上看,交通运输的革命,催生了大航海时代,拉开世界贸易的序幕;石油、电力等能源系统的革命,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重塑了世界格局;互联网的出现,深化了通信系统革命,正在重塑商业世界格局。(1)时空扭转借助互联网,市场从物理空间迁移至虚拟网络空间,可以7*24小时在线,连接能力和积聚效应无限扩张。规模的改变,几乎总会要求结构改变。如伽利略所说,“自然创造不出大得异乎寻常的树木和动物,而同时保留适用于较小体量的比例和材料。这类事物将因自重而解体,除非我们……改变其比例”。百人企业和万人企业,要求不同的组织架构;接入互联网的市场,从二维网络变成了立体生态,整个商业世界都发生了改变。(2)用户赋权从商业视角看,互联网消解了企业与用户的信息不对称,用户借助互联网实现自我赋权,话语权大幅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可以参照买家评论、KOL推荐、商品评测等信息完成购买决策,还能通过买家评论、社交转发等持续对企业产生影响;同时,消费者的可选范围接近无限,用脚投票成为消费者权利的最好彰显。至此,企业不得不注重用户诉求,“以用户为中心”,也开始从口号走向现实,“用户体验”被奉为商业圭臬。商业新物种丹尼尔•贝尔说,“科技进步并不必然导向革新,它有赖于组织的适应性。”反过来,一旦出现一批具有高适应性的组织,就能引领大潮,对传统模式产生巨大冲击。2010年以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用户7*24小时在线叠加位置信息可获得(O2O商业模式的前提),将互联网从资讯时代带入商业时代。在移动互联网这片广袤的原野上,各类创业机构如雨后春笋,在无人区里占山为王,一如上世纪80年代的创业黄金期,卖茶叶蛋的小贩比教书先生赚钱,只要下海,遍地都是黄金。2010-2015年间,小米成为这个新物种的代表,“专注、口碑、极致、快”的七字诀广为流传,一度成为互联网思维的代名词。不妨就从这七个字说起,揭开互联网思维的幕布。(1)专注专注和分散,本身无好坏之分。但对创业公司来讲,资源有限,资源集中才能产生相对优势,是形成“口碑、极致、快”的前提。(2)口碑口碑是用户口口相传效应。在互联网语境下,人人都有话语权,用户口碑开始替代广告宣传,成为早期市场开拓的利器。从大众点评、豆瓣、产品社区等专门社区,到各大平台的网友种草、网红带货,商业逻辑都基于口碑效应。口碑的背后是用户的主动分享。符合预期的好,用户在心里叫好;超出预期的好,用户才会主动分享。所以,口碑的前提,是极致体验。(3)极致探求欲,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本能。互联网放大了消费者的探求欲,在琳琅满足的选择中,不断求新尝鲜。消费者是挑剔的,也是多变的。为契合消费者的探索欲望,互联网企业形成了迭代(4)快快,是快速响应,也是快速调整,是应对互联网商业环境特有时空观的典型策略。快速响应,对组织效率提出高要求;快速调整,对组织创新提出高要求,使得扁平组织、容错七字诀强调快速调整以形成口碑效应,契合了早期智能手机行业的特点,助力小米公司在早期取得成功,七字诀本身却不能指代互联网思维。如前所述,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是与“互联网化”相适应的经营策略,同一行业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最适打法;不同行业的互联网化,更是会形成不同的打法。典型如金融行业,从过去几年的发展轨迹看,很多抱着僵化“风口思维”的互联网机构落得个鸡飞狗跳的下场:高昂的获客成本背后,并未能充分享受市场份额提升的红利,一些机构还陷入不良资产反噬、暴力催收和高利贷的泥潭,倒于强监管之下。这些年,其他领域大大小小的风口和泡沫的起灭,揭示的也是同一个道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不是一套僵化的打法。金融业的独特打法金融业具有特殊性,金融行业的互联网化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最典型的就是,很多行业中呈现的赢者通吃现象,在金融行业并未出现。原苹果公司CEO斯利卡曾提出著名的“721定律”,当某个领域成熟后,老大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20%-30%的市场份额,剩余市场参与者共享10%的份额。在金融领域,只有第三方支付市场近似实现了“721”定律,贷款、理财市场从来未出现赢者通吃现象。这并非是监管之手的作用,而是受金融规律制约。贷款市场,受风险和资本金制约,不可能赢者通吃,妄图通吃的机构,要么触碰资本金上限,要么死于风险爆发。从实践中看,赢者通吃没有出现,助贷和联合贷款成为主流。理财市场,不仅没有赢者通吃,还存在赢者诅咒:即市场份额越大,越难以获得超额收益。理论上市场中只剩1家机构时,机构自身就是市场,自己无法打败自己。从实践中看,互联网平台普遍走上开放道路,在代销环节追求赢者通吃。此外,作为强监管行业,稀缺的牌照等同于免死金牌,互联网机构在其他领域选择“取而代之”的颠覆性打法,在金融行业行不通,不得不寻求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那些成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正是在契合金融业自身特点基础上,探索出了新打法。一句话总结,就是“聚焦用户、资金、风控等底层资源,抢占产业链话语权”。大量互联网机构涌入后,短暂的“生死搏斗”后,由于不能取代金融机构,遂演变成共生互助的生态关系。优势互补带来效率提升,那些坚持上下游通吃的机构普遍遭遇发展困境,率先选择开放的金融机构享受了新模式红利,开放协作成为行业共识。金融业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上下游通吃走向分工协作。此时,最优竞争策略变成抢占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在特定环节占据优势甚至垄断地位。金融产业链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用户、资金、风控。紧紧抓牢这三样(至少一样),就能够在产业链分工中占得一席之地。用户背后是场景,互联网巨头自带场景,且2015年之后,以支付为纽带,加快进行场景布局,牢牢把握住了用户。资金优势一直掌握在银行手中。P2P想分一杯羹,以失败告终;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资管产品、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等,也都打过资金的主意,相继被监管叫停。风控背后是科技和数据,数据是分散的,各有所长,容纳了众多机构,成为金融生态多方合作的纽带。过去三年,不少创业机构走的是中介掮客的路子,撮合各方资源,自身没有场景、没有资金、也没有核心风控能力,虽然风光一时,终究烟消云散。那些实现平稳过渡的机构,至少拥有一样底层资源,在产业链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以苏宁金融为例,以“金融科技+场景金融=普惠金融”为准绳,无疑把握住了金融互联网化的精髓。你是互联网人才吗?就资金、科技、用户三大底层资源看,银行科技稍弱,用户紧缺,资金充足;金融科技公司相反,科技领先,获客懂行,资金不足。对应到人才缺口,这两年,银行一直寻找懂场景、懂运营的人才,金融科技公司则从银行金融市场部挖了很多专才,发挥其获取资金的长项。在这种交流、融合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互联网人才标准也呼之欲出了。(1)知识跨界金融与场景融合、金融与科技融合,业务在跨界,知识也应跨界,否则必然成为业务跨界的掣肘。问题是,越是人才,越不愿意跨界,如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略带悲观的谈道:“多数科学家从不改变自身观点,新理论之所以获胜,是因为旧理论的追随者会逐渐去世,而新一代的人通常喜欢新的理论。”多数人不愿意跨界,少数跨界的人,就成了人才。(2)开放心态知识跨界的前提是心态开放,愿意改变,愿意接受新知识。(3)终身学习心态开放,还不足以吸收、融合新知识。要有意为之,要下一番功夫,要搭建框架、丰富细节、在实践中琢磨、内化;要持续学习,行业一直在变化,所有知识都在“方生方死”,产生的那一刻就走向过时,一时学习没用,要一直学习。(4)跨界经历知识在书本上学,技能在实践中练。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批评的,很多知识分子只能靠“批判”生活,他们缺乏实践所能提供的第一手知识。面试官重视项目经历,是有道理的。当然,你不必通过跳槽获得跨界经历,内部就有机会——无论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公司,无时无刻不在跨界!互联网大潮下,组织最先遭受冲击,此时,组织是个体的保护伞;但组织冲击终将传导至个体,没有谁能真正豁免。很多人常常焦虑,我能适应新世界吗?答案,取决于自己。参考资料: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夜经济生如夏花,不论冬天发生过什么,夏天一来,那些蛰伏着的消费能量便一下子不可阻挡地在夏夜里释放了出来。啤酒节、体育健身消费、夜游景区、娱乐休闲等与文化、旅游等跨业态模式结合更密切的夜间经济形态蓄势待发,谋划着京城夜经济真正的2.0版本。但不可否认的是,老百姓跨界消费意愿不强、市场供给空间布局不平衡和夜间经营成本较高等问题,仍然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夜经济的跨界升级,还需爬坡过坎。 跨界供给蓄势待发 “六一”节前的傍晚,一辆消防车摆放在北京荟聚中心的显要位置,作为这里的“网红”,消防车周围聚集了不少带着孩子来休闲消费的居民,孩子们希望在这辆“大红车”旁边留影自拍。 虽然天色已晚,但类似荟聚这样的大型购物中心里的人流量并没有明显下降,茶饮、餐饮等店铺门前人丁兴旺,部分品牌门前恢复了久违的取号排队现象,个别网红奶茶店也因订单较多,停止了线上接单,只接受门店点餐。 张先生和太太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恢复了晚饭后到华熙LIVE·五棵松遛弯的习惯,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眼看着这里的人流量一个月比一个月回升,露天外摆的餐饮品牌备受欢迎。据华熙LIVE·五棵松方面透露,5月的客流量已经比4月出现了大幅度回升,同时餐饮门店的流水也出现了环比回升。 除了餐饮,五大三粗的张先生还报名参加了健身房的瑜伽私教课,但健身房里的人并不太多。 足球解说员申先生终于迎来了欧洲部分足球联赛的复工复产,他在朋友圈里晒着自己周末的解说日程。与之相关的是,酒吧里看球的人开始恢复,虽然客流还远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除了餐饮行业,体育、娱乐、休闲、旅游、健身等更多想和夜经济“跨界合作”的计划正在“密谋”。 中关村商圈正在谋划歌舞秀嗨翻新中关之夜、中关村大融城食宝街外摆活动及健身体验、彩虹跑、真人飞行棋大赛、垃圾分类环保活动及关爱女性粉丝带公益等文体活动。通州东郎电影产业园正在策划夏日啤酒节。旅游景点方面,在圆明园、颐和园等地组织夜间游览活动项目,策划深夜食堂美食节、嘉年华、啤酒季和夏日文化广场等各类夜间活动。 另外,几大北京热门改造商圈也在酝酿新的动作。三里屯太古里除了餐饮运营恢复以外,还将举办文化活动。据了解,6月18日-24日,太古里将举办市集活动。三里屯太古里相关负责人表示,6月将主推夜间活动,计划建设成国际时尚文化街区;迎来改造方案落地的公主坟商圈也将鼓励有序开展外摆。 消费意愿有多强 听说京城西部某商圈有一家新夜店即将开业,平时喜欢“泡夜店”的钟先生却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奋。他对北京商报记者说:“反正目前对去夜店这样的娱乐场合还是有点儿担心,目前的夜生活还是保持一种比较‘佛系’的状态——在家看看电视剧、听听线上演唱会比较多。” 现在更多消费者还是对文体、旅游等跨业态的夜间消费持保留态度。正在谈恋爱的王女士表示,以前和男友最常见的夜间娱乐方式是去商场吃个饭,然后再去看个电影,但是目前电影院暂时还没有开放,因此往往没有更多的消费选择了。 5月31日,国家统计局表示,扩大居民消费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叠加“五一”假日消费效应,消费市场继续回暖。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电信、互联网软件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以上,均高于上月。但是,文化体育娱乐业商务活动指数仅为44.5%,继续处于低位。 其实除了受疫情影响,北京夜间经济的跨业态供给实际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多层次、多领域的跨界商品和服务有待开发。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科技部主任王强建议,面向不同目标人群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加强夜间经济消费场景的研究与策划,深挖文化、展演、体育、休闲等业态和产品,充分利用商业综合体、剧院、体育场馆等室内设施克服天气影响,建设特色鲜明、富有黏性的吸引力锚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张佰瑞则表示,夜经济的复合业态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包括空间的融合以及产品本身的融合。在空间上,不同的业态在此集聚,例如民俗街涵盖了演艺、观光等。而像国外的环球影城,则是科技文化娱乐的多种融合。因此在发展夜经济时,面对多元的业态融合,需要将区域差异和管理主体差异考虑进去,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 合理空间布局和管理 家住五棵松的张先生和同学吃饭时,经常受到朋友们的“嫉妒”,部分家住在非核心商圈的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有时候不是晚上不想出门,而是家的周边没有比较近的消费场所。“开车嫌麻烦,走着又太远了。” 因此,平衡的夜间消费场所的空间布局和针对社区型的夜间经济供给,目前仍是北京的短板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此建议,在城市规划方面,可以在居民生活区进行娱乐设施配套,提供就近的休闲娱乐服务,减少人们跨区消费的频率。 王强也表示,除了树立“夜京城”地标区外,还应该尽快针对活力不足、服务较少的生活、科教、产业区,制定夜间经济促进措施,允许市场主体发展体育健身、24小时便利店、深夜食堂等设施业态,切实提高北京的“烟火气”和“包容度”,打造多元、普惠的夜间经济载体。 另外,一些夜间经济的经营主体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夜间经济成本仍然较高的问题,这其中有自身经营的成本问题,也有应对监管方面的成本。近日,上海城管执法局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推进夜市经济发展,城管执法部门将配合属地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科学设置夜市,指导夜市落实管理主体、实施商户自治。”尊重夜间经济经营的市场规律,这一意见是上海提供的他山之石,可供借鉴。 另外,夜间经济经营,尤其是餐饮行业的经营,垃圾处理等问题是在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条例实施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户就表示,白天对消费者的垃圾分类教育尚且有难度,夜间的引导就更不容易了。 王府中環方面就表示,消费者及商户的投放准确率尚且不能达到良好,为确保正确分类,该商场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检查和二次分类,所有人都需要一个认知和熟悉的过程。相信经过广泛的宣传,一段时间后会分得越来越好,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源头减量的目标。(闫岩)
葫芦娃、黑猫警长等深入人心的动画形象,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5月26日,借与京东合作推出动画短片《JOY STORYⅢ:重返618号》的契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海美影厂”)让这些经典形象再一次出现在了屏幕上。近年来,虽然频频被质疑“消失了”,但上海美影厂其实一直致力于让老IP“活”起来,频频跨界游戏、服装、美妆等领域。大量经典IP是上海美影厂的资本,但老IP要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故事必不可少。 一年跨界20余次 “对于‘80后’来说,这些动画片就是童年的一部分”,5月26日,上海美影厂与京东联合制作的动画短片《JOYSTORYⅢ:重返618号》正式上线,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尽管该短片时长不足7分钟,但却将大圣、葫芦娃、哪吒、黑猫警长和(港股00001)蛋生5个经典形象与京东吉祥物Joy串联起来。截至5月26日15时30分,该视频已在微博获超2000赞,转发量也达到近千次。 这只是上海美影厂旗下IP跨界联动的方式之一。创立于1957年的上海美影厂,如今正致力于让老作品重新“活”起来,不仅此前“闭门”工作让老IP“复活”,修复上映了《葫芦娃》《天书奇谭》《邋遢大王奇遇记》等多部经典老作品,相关周边也在上海美影厂的官方店铺上架销售,同时还常常“打开大门”进行跨界联动。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上海美影厂已进行20余次跨界联动,涉及游戏、手机、服装、美妆等多个领域,并与多个品牌合作制作了联名商品,部分实现较好的市场反馈。 以上海美影厂与网易严选合作开发的葫芦兄弟国风复古系列彩妆为例,大多产品的好评率在99%以上,而好评率最低的散粉产品也达到了97.5%的好评。此外,今年4月上架的联名产品巴拉巴拉X大闹天宫男童T恤,更是在京东上获得了100%的好评。 在联名产品持续推出的同时,上海美影厂还抓住人们的社交需求与娱乐需求,延伸自身的跨界布局,不仅在微信表情商店上架了两组“美影家族的日常”系列表情包,还与《古剑奇谭网络版》《神都夜行录》和《多多自走棋》3款游戏进行了联动。 瞄准“80后”“90后” 相较于新作的推出进程,外界对这家老电影厂跨界的关注度似乎更高。在上海美影厂热度最高的10条微博中,有6条均与跨界有关,其中关注度最高的便是上海美影厂与OPPO于今年3月用120帧技术重现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经典片段的联动之举。 为了解上海美影厂在跨界联动领域的初衷与战略布局,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上海美影厂方面,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应。而上海美影厂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IP业务是作品影响力的延伸,也反过来为作品赋能,深化上海美影厂在当代的新形象。而在上海美影厂以IP为核心推出的相关产品中,“80后”“90后”这类看上海美影厂作品长大的人群是主力消费群,也是上海美影厂需要巩固的对象,而年轻人则是上海美影厂需要发展的对象。 从上海美影厂选择的跨界品牌可以发现,不少均是拥有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品牌。以OPPO为例,曾有公开数据显示,OPPO手机用户中, 18-23岁的年轻用户占据了整个用户群的七八成,而上海美影厂与《神都夜行录》等游戏的跨界,更是直接嵌入到年轻用户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此外,上海美影厂推出的衍生品也涵盖手账本、帆布包、鼠标垫、化妆包等年轻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 影评人刘贺认为,IP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已得到业内外的认可,但IP价值的激发需借助有效运营手段。而上海美影厂的IP大多已推出较长时间,随着更多新作品的推出挤压老作品的露出空间,年轻人直接关注到老作品的可能性将越来越低,此时借助跨界品牌在年轻群体的影响力,能够借势抢占注意力,为IP注入新的生命力。 老IP仍需再创新 跨界合作或是动画作品的延伸融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央电视台中视新科动漫股份有限公司新科动漫频道原运行总监杜刚认为,这是一种必然,打造IP生态不仅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产生二次传播、扩大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也认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与实体经济广泛融合的“跨界合作”阶段。这样的合作既是对IP自身价值的丰富与扩展,也是对合作品牌文化含量的提升,可以说是“双赢”之举,但是策划跨界合作时需要注意品牌的对等性、互补性和内容的新奇性。 在不少观众的心中,上海美影厂的动漫品牌往往体现的是童趣感、经典感、文化感,同时相关IP大多源自经典老片。在杜刚看来,“老IP必须要面对当下的人群进行再创造,且该问题并非上海美影厂独有,而是所有结合时代背景的作品所共有的。与之相比,基于人类共性情感的作品则能更为长久地流传”。 近年来不少老IP已开始尝试结合当下再创作,其中央视动画从2013年起陆续推出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的电视动画和电影动画新作,把这部1995年播出的作品进行了品牌唤醒,使之回到了国内一线动漫品牌的行列。海外市场也不例外,如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动画《猫和老鼠》,虽然于1940年首映,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该作品现阶段仅在哔哩哔哩上就有近140万观众将其加入“追番”列表,这不仅与作品本身内容质量有关,也与该系列保持推新,并在2014年推出新作电影《猫和老鼠:迷失之龙》有关。“因此IP需要进行再创作、再传播来进行唤醒,让这些IP更有生命力。”宋磊强调。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获得了一波实打实的流量红利。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行业2020年一季度活跃用户相较同期增加65.7%,日均活跃人数、人均单日启动次数、人均单日使用时长等维度数据都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2020年一季度生鲜电商行业日均活跃人数为658.1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04.8%。 疫情促使很多消费者改变了购物场景,生鲜电商得以扩张。但随着复工复产生活回到正轨,数据回落必不可免。 如何将增量用户转化为存量,成了当下生鲜电商们焦虑的痛点。 5月29日,盒马鲜生联手奈雪的茶推出端午节新品:可可、白巧两款“宝藏粽”。这并非盒马首次跨界炮制网红IP,今年3月份盒马曾联合喜茶推出网红青团,受到不少“后浪”青睐,网红IP成为盒马独特的文化品牌。 生鲜电商面临挑战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的订单量迎来暴增。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3月份中国生鲜电商平台月活排名中多点月活达1026.4万人,排名第一。盒马鲜生和每日优鲜排名二、三位,月活分别为892.7万人和735.7万人。 “疫情期间,生鲜电商遇到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与我国产业环境、城镇化发展方向相吻合,生鲜电商产业模式的基础、需求明确,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艾媒咨询集团创始人兼CEO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生鲜电商爆发式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只是疫情加速了爆发的过程。 张毅认为,疫情过后,生鲜电商必然会出现用户活跃度下滑的情况,“不是因为所谓‘伪需求’,而是因为疫情期间市场增长过快,市场会逐渐回归合理。即使产生一定的回流,长期来看生鲜电商整体需求和方向不会改变,未来竞争淘汰将加速。”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生鲜电商行业整体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达1620.0亿元。预计2020年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638.4亿元。随着电商渗透率加强、用户习惯养成,及新冠疫情时期出现的需求激增,中国生鲜电商平台将成为新兴成长市场。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对人们出行造成很大限制,因此对于生鲜电商的需求短时间提升,但这种需求提升是受到特殊原因的刺激,而且生鲜电商的价格和及时性等方面与商超或传统市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疫情趋缓、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消费需求变化影响,生鲜电商的增长可能下滑、并回归此前的常值。 盒马跨界花式造IP 在如何留客的命题上,盒马像迪士尼一样,在造IP方面下足了功夫。 端午节将近,粽子陆续在各大生鲜平台上线了。盒马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除了传统的白水粽、猪肉、蛋黄、豆沙粽外,今年盒马根据不同年龄层喜好,研发出高汤五花肉、猪脚、熔岩巧克力、非洲野辣等不同口味的粽子。与奈雪合作的“宝藏粽”是一次跨界创新,将奶茶口味融入到粽子中。 据了解,“宝藏粽”研发打破传统的粽子包裹形式,采用先“卷”后“包”的形式,让人一眼就能看见粽子里的层层叠叠的馅料,不仅还原了奈雪热卖款Miss可可宝藏茶的风味,还增加了蛋皮、紫米、麻薯、巧克力、珍珠多种食材的混合配比,口感更有层次。 盒马工坊项目负责人表示,与奈雪此次跨界合作,可以将双方优势展示在商品上,创意融入美食,一方面延绵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打造更符合当下消费趋势的时令单品,吸引不同圈层。 盒马造IP的能力获得不少品牌的青睐。喜茶通过与盒马“食”验室的合作,推出的联名款青团,未上线就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的抢购,每天预售1小时内就售罄。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的跨界都是为了实现品牌资源最大化、粉丝的资源最大化、营销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电商跨界有的做得不错,有的效果一般,从盒马几次战略、构思、创意来看,都不是仓促而行的,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 从产业端结合消费端来看,盒马牵手奈雪是一次有针对性的精准跨界行为,因为盒马在中老年人人群中,已经有非常高的认可度,接下来该考虑如何抓住年轻群体的心。此前盒马与喜茶合作,完美收割了喜茶的粉丝,此次联手的奈雪属于喜茶的竞品方,盒马能够策略性的拓宽年轻用户群体,通过与新生代黏性不断加强,拓展其粉丝队伍,对于盒马未来在多城市布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