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高德红外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1至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需要向上修正,修正后预计盈利4.78亿元至5.38亿元之间,同比增长220%至260%。 此前,高德红外于4月28日披露的《2020年第一季度报告全文》中对2020年1月至6月的经营业绩进行了预计:2020年1月至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69亿元至3.14亿元之间,同比增长80%至110%。 对于业绩修正的原因,高德红外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政府装备类产品、国内及海外民品销售规模增长明显。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方面,公司三条自主可控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制冷、非制冷)批量生产线产能的不断释放,保障了红外核心芯片持续稳定的供货;随着政府装备类及民用产品市场对国产化红外芯片需求的增大,公司芯片除了自用之外,外销比重也处于快速增加阶段。 疫情防控产品方面,本次疫情充分体现了红外热成像产品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重要性,公司作为工信部指定的疫情防控物资重点生产企业,全力保障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告警系统产品的生产,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地机场、火车站、医院、地铁站、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在海外市场,随着各国疫情防控的逐步升级,公司已向海外多个国家销售体温检测告警系统产品以满足其防疫所需。 国内政府装备类产品方面,公司积极参与各类型型号项目竞标,并在继续保障既有型号任务高质量交付的基础上,加快了多个前期中标产品陆续定型、批量交付的进度。 新兴民用领域方面,公司以晶圆级封装芯片大批量生产为契机,全力布局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诸多新兴民用领域的应用部署。在智能家居、物联网、林业及高层消防、智慧安防、健康养老、智能安全支付等新兴民用领域,公司积极拓展红外热成像产品的更多应用场景,将激发更多的市场应用来满足消费品市场的需求。
7月14日晚,沪市首份2020年半年报出炉。南卫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32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0.57%。基本每股收益0.38元/股,上年同期为0.11元/股。 南卫股份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双增,主要受益于公司加大了对产品结构的调整、营销模式的转变。报告期内受新冠疫情影响,南卫股份扩充了口罩生产线,加大了防疫类防护用品的生产、供货,在支持国家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时,整体平衡疫情对公司销售所带来的影响。 南卫股份于2017年登陆资本市场,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胶粘敷料生产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透皮产品(贴膏剂、敷料和创可贴)、医用胶布胶带及绷带、急救包、运动保护产品、护理产品等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创可贴、胶布胶带及绷带产品营收约占总营收比重的80%,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 在国内市场,公司自2003年开始成为云南白药创可贴及部分贴膏剂产品的独家产品提供商;在国际市场,公司与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数百家知名医用敷料品牌及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服务,具体包括美国美联、日本日进医疗器株式会社等。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南卫股份通过加大研发和技术投入,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其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南卫股份研发费用分别为1991万元、2009万元、2230万元,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合作的研发模式成效显著。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江苏省新型外用与透皮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相继与南京工业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野战外科研究所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新型透皮制剂产品、新型凝胶类药产品、军用急救器材的研制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在募投项目方面,记者注意到,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位于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的新建医用胶粘敷料生产项目正有序建设中,目前胶布车间、动力中心等设施设备已投入使用;创可贴车间、灭菌解析车间、消防水泵房等主体建设已完工,相关设备正在安装调试。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公司每年将新增产能:创可贴420万平方米、医用胶布类2600万平方米、敷贴276万平方米,按照未来的发展规划及市场需求,预计可满足未来6-8年的生产需要。 南卫股份表示,未来公司将不断改进现有生产工艺及生产装备,同时不断加大新型医用敷料、透皮制剂、高分子材料、军用伤口敷料、新型运动防护技术、日用防护产品技术的研发,完成成果转化后形成新产品或相关专利,使得公司在技术研发层面更具有竞争力。
7月14日晚,高德红外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预计上半年盈利4.78亿元至5.38亿元,同比增长220%至260%。此前,公司在一季度中预测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幅为80%至110%。 公告称,报告期内,公司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政府装备类产品、国内及海外民品销售规模增长明显,从而带来净利润的超预期增长。 据公告,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方面,公司三条自主可控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制冷、非制冷)批量生产线产能不断释放,保障了红外核心芯片持续稳定的供货;随着政府装备类及民用产品市场对国产化红外芯片需求的增大,公司芯片除了自用之外,外销比重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疫情防控产品方面,公司作为工信部指定的疫情防控物资重点生产企业,全力保障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告警系统产品的生产,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地机场、火车站、医院、地铁站、学校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在海外市场,随着各国疫情防控的逐步升级,公司已向海外多个国家销售体温检测告警系统产品以满足其防疫所需。 国内政府装备类产品方面,公司积极参与各类型型号项目竞标,并在继续保障既有型号任务高质量交付基础上,加快了多个前期中标产品陆续定型、批量交付的进度。 新兴民用领域方面,公司以晶圆级封装芯片大批量生产为契机,全力布局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诸多新兴民用领域的应用部署。比如,在智能家居、物联网、林业及高层消防、智慧安防、健康养老、智能安全支付等领域,公司积极拓展红外热成像产品的更多应用场景,激发更多的市场应用来满足消费品市场的需求。 至7月14日收盘,公司股价报37.70元,总市值580亿元。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208%。
二季度信托违约近百起,市场关注如何定责破刚兑 上半年集合信托市场回暖,信托行业在面临经济增长下行和疫情冲击时展示出韧性。但同时也可看到,二季度信托行业的风险事件频发,尤其是非标资金池类产品风险突出。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第三方平台不完全统计发现,二季度共有97起信托产品违约,金额合计430.83亿元。其中,投向工商企业领域的产品违约风险维持高位,违约事件最多、涉及金额最大。 “做金融一定会遇到风险,但如果一家信托公司短时间内出现多起风险,那么一定是这家公司的文化出现了问题。短期能挣大钱很容易,但若想持久经营一家金融公司,一定要敬畏风险、控制贪婪。”一家头部信托公司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违约事件近百起,金额超430亿 用益信托网数据显示,具体来看,6月份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33起,涉及信托公司7家,涉及金额高达224.03亿元。5月份,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23起,涉及信托公司13家,涉及金额达128.20亿元。4月份,共发生信托产品违约事件41起,涉及信托公司21家,涉及金额达78.6亿元。 在上述违约潮中,安信信托和四川信托最受市场关注。其中,安信信托今年来违约不断。4月7日,安信信托还发布了关于收到上海银保监局《审慎监管强制措施决定书》及《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上述公告显示,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安信信托通过签订远期转让协议、出具流动性支持函等方式,违规承诺8笔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保证最低收益,金额共计33.3亿元,截至2019年7月末,上述协议或支持函均已到期,已造成严重的兑付风险;2016年至2019年,安信信托违规将3笔信托财产用于股东、8笔信托财产用于兑付其他信托项目、2笔信托财产用于置换固有贷款、4笔信托财产用于其他非信托目的用途,金额共计126.56亿元,截至2020年1月,上述项目基本已逾期或欠息。 而四川信托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其TOT(信托中的信托)资金池类产品。5月底,四川信托多个已到期的TOT资金池类产品出现逾期。据四川信托总裁刘景峰称,四川信托TOT规模大概250亿元,涉及45个项目。 有分析人士称,在资金池类产品中,非标资金池类产品是今后一段时间监管清理整顿的重点领域。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虑,防止金融风险向其他金融行业甚至实体行业蔓延,监管机构对资金池业务的监管政策也必然越来越严格。预计监管层将着力引导信托公司逐渐暴露和清理风险资产。 当前,信托业协会还未公布二季度行业的不良率情况。数据显示,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提升0.35个百分点。从风险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的环比变动来看,一季度末,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626个,环比增加79个,增幅为5.11%;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6431.03亿元,环比增加660.56亿元,增幅11.45%。从同比来看,一季度末信托项目数量和风险资产规模的增幅则分别为61.63%和127.20%。 破刚兑还需机构端正定位 2018年4月份,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其核心是打破刚兑、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清理理财乱象,让资管业务回归主动管理本源。 当前的信托风险事件大致是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融资方财务状况恶化、无力还款,以及信托公司违规开展业务、利益输送出现的风险。如何划分责任,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 7月7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是投资者风险自担的市场,特别是我国很多金融机构是国有持股,若刚性兑付,则风险会转化成财政问题。目前,很多资管产品本来是由投资者自担风险,但金融机构在销售时进行误导。很多投资者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金融机构的信誉,这也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吴晓灵表示,若金融机构销售人员在销售资管产品时误导投资者,应该毫不掩饰地让金融机构来承担应该承担的赔偿责任。但另一方面,投资者依然要担当“买者自负”的责任。多年以来,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对于打破刚兑已经形成共识。但有的时候考虑到社会维稳的情况,也会做一些妥协。而妥协的结果是推迟和掩盖风险,会酿成更多系统性风险。现在要采取的办法,就是怎么样逐渐让客户来适应这个过程,而不是往回走。 7月10日,在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对于近期几个信托公司风险事件进行了回应。他称,相关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研究方案,央行也在紧密配合。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压实相关金融机构和相关股东的主体责任;依法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公平选择权、财产安全权、求得赔偿权等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风险责任意识,准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产品处理上,要严肃市场纪律,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监管部门而言,要举一反三,加强金融业行为监管体系的构建,规范类似产品的销售行为,杜绝欺诈误导投资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信托公司的核心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若想打破刚兑,包括信托公司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要明确其中介机构的定位,真正做到“资产独立运作、信息披露充分透明、专业管理”。以现在的集合信托为例,信托公司直接向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把资金投放到融资企业,即便在这中间没有利益输送,但若最终融资企业难以兑付资金,信托公司也难逃其咎,原因在于“信托公司做的是影子银行业务,而不是对投资者和融资方直接发生联系的撮合”。
银联国际今日宣布,推出基于EMVCo标准的银联3DS网上支付认证产品,优化跨境在线支付服务中的身份认证环节。银联国际表示,意大利最大收单机构Nexi等金融机构已首批应用该产品,银联卡持卡人在机构旗下电商消费时,能更方便地证明“我在用我的卡”,支付体验更安全、快速、顺畅。 银联国际推出的上述产品,合作机构经过相应技术改造后,可提升在线支付服务“智能度”。银联国际介绍,基于大数据判定,低风险交易进入“平滑模式”,减少银联卡持卡人身份认证页面跳转及认证信息输入,提升支付体验;存在风险的交易则进入“挑战模式”,以手机短信、安全问题等手段进行额外认证,降低交易欺诈风险。随着消费数据累积,未来90%的交易将通过“平滑模式”完成。 银联3DS认证产品还具有多种优势:一是兼容性强,可兼顾基于浏览器和基于手机客户端的网上交易;二是标准统一,适应不同地区及监管体系要求,减少合作机构对接成本;三是验证方式多元,除常用的动态口令外,未来还可与Token、指纹、人脸等新兴验证技术结合。 银联国际称,上述优势可提升银联国际在线支付服务的市场吸引力,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该服务的受理范围。以欧洲为例,Nexi作为区域首家应用该产品的机构,同步开通了旗下数千家电商受理银联卡,多家意大利主流收单机构近期也表达了开通银联在线支付服务的意向,预计将带动当地银联卡网上受理覆盖率提升至95%。 除Nexi外,新加坡大华银行、泰国LH Bank、俄罗斯团结银行等境外机构也已应用该产品。欧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地大量金融机构已提出申请,预计年内开通银联3DS产品的境外机构将达50家。
在线对话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由钛媒体主办的“T-EDGE X全球连线科技月”活动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7月13日,线上直播间中迎来了一位“带货女王”,她就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与钛媒体国际事务合伙人杨锐的1小时在线直播沟通中,从疫情聊到产品、从产品聊到渠道、从渠道深入家电业发展。董明珠分享了格力电器作为家电巨头,如何在疫情中实现业务增值与渠道拓展并分享了对于目前中国家电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在她看来,疫情是一场考验、同时也是家电业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企业要学会随着消费者需求发展,在整体战略规划中要多为中长期发展“蓄能”。疫情之下,渠道实现从线下向线上转身格力电器618线上直播成交额2020年已经步入下半年,回顾上半年的消费市场发展,不难发现两个新的特点,首先是消费者群体的转移,中产阶级人数发展壮大并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军,其次是铺货、购物渠道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涌向线上渠道,线下渠道则受到严重冲击持续萎缩。当然,在家电这一细分消费领域也适用于消费者画像发展的大趋势,格力电器在线上渠道的扩展方面一直处于积极布局当中。在2016、2017年“新零售”这一理念被提出并且由国务院出台《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后,格力也开始不断完善自身在“新零售”上的布局,2017年8月,格力电器就宣布了与天猫达成百亿战略合作意向。当时的新零售主要围绕线上、线下渠道价格的整合,如今格力电器再次提出的“新零售”已经更进一步。6月1日,格力通过线上直播联动格力线下3万家门店,通过直播的新形式,将线上直接变为了购物转化、产品宣发、企业传播的一体化渠道。相较于其他的快消品类或是数码产品,家电的一个与众不同的诉求在于“服务”,比如空调、冰箱、吸油烟机等产品。除了需要解决大件运输环节以外,产品到货后的安装工作、后续清洁维护与拆装维修,都不能只依赖于线上服务体系。董明珠认为“新零售下,线上是新资源的拓展渠道,而健全的线下服务渠道则是品牌服务强力的底层保障。”对于“新零售”的布局,讲究的也是中长期发展,很多企业看到目前线上直播形式十分火爆,以为只要能带货就能完全摆脱线下渠道,这种看待行业发展的眼光是错误的。“线上渠道开始扩张,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就是疫情导致的线下客流减少,这才是导致客流涌入线上的原因。”董明珠说道。那么线下的店铺就没有存在必要了吗?并不是的,除了重要的服务渠道以外,线下店铺仍然是与消费者沟通以及品牌产品渗透的重要环节。格力要做的新零售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如今每一个店铺都在拓展自己的线上经营能力,引流、转化的方式虽然改变了,但是产品与营销的思路却可以一脉相承。品牌转型,从空调品牌转身成为全品家电格力官网给出的产品分类引导在此次对话中,董明珠还提到,格力电器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空调产品强关联性”也正在被逐步转变。她表示:“过去,一提到格力大家想到的都是空调,如今格力已经成为了家电企业中唯一一个产品全部自主生产的全品类覆盖品牌,针对每一个细分品类的家电,格力都设计、制造了相关产品。”品牌定位转型的过程中,线上直播等渠道的带货拉动十分重要,比如此前格力电器直播间内占比较高的小家电销售订单,让更多消费者接触到格力的风扇、电饭煲、水壶等产品。而“带货女王”这个称号也由此得来,在董明珠参与的6次直播带货中,销售额从第一次的23万元上升至6.18购物节当天的102.7亿元。“外界更多的看到的是直播带货的交易额数字,我自己则更加看重直播中对品牌宣传的拉动”董明珠表示。作为一家传统的家电制造企业,想要改变消费者心目中的固有认知并不容易,线上直播带来的另一个红利在这一点上集中体现了出来,那就是“展示多样化”,传统的线下店铺都是以优势产品领域为布局的重点,因为需要和其他品牌打出差异化竞争。格力、晶弘、大松三大品牌当产品展示途径变为线上,就可以拓展展示的品类而无需担心整体的布局问题,她还举了一个例子,以目前格力所有品类产品的规模,一个2000㎡的展示厅都摆不下这些产品,线上直播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未来格力品牌与产品发展的整体架构上,董明珠也做了分享。目前,格力电器除自身品牌外还具备晶弘和大松两个家电品牌,晶弘主要面向的产品以冰箱品类为主,而大松则以电饭煲等小家电为主。“在格力的长期规划中,需要孵化出更有消费群体对应型的子品牌,从而形成类似高、中、低端的个性化消费群体覆盖。”她说道。这也是目前很多家电企业正在进行中的转型方案,通过子品牌战略,可以更加明晰产品的用户画像与市场定位。在新的消费时代中,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增多也从反方向促进了品牌战略细化的节奏,格力目前以“一品牌打天下”的局面,会在今后的中长期战略中出现调整。(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邓剑云,编辑/项欧)
依靠科技称雄食用菌行业的雪榕生物,有意将能力圈扩展至更大范围——入股植物肉科技公司未食达、与网红食品推手合资设立植物肉健康休闲食品公司。“我们要从产业品牌变为消费品牌,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迭代发展。”公司董事长杨勇萍说。 雪榕生物7月1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雪榕生物与爱逸食品签署投资协议,双方拟共同投资设立植白生物(名称以工商核准为准),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雪榕生物出资400万元,持有40%股权。就在不久前,公司投资未食达,入局植物肉餐食产品市场。公司董事长杨勇萍认为,投资未食达和爱逸食品,是雪榕面向食用菌精深加工和科技食品领域的战略布局,是与主业关联性最强、最具成长价值的产业延伸。 接连下手押注万亿级市场 “无论是新兴企业还是老牌食品巨头,植物肉这个品类的发展阶段都处于初期。中国肉类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即使植物肉份额占比10%,市场空间依然广阔。”对于植物肉的市场空间,杨勇萍认为不可小觑。 植物肉现阶段制造成本颇高,但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供应链完善,植物肉的价格势必低于动物肉,转换效率已经为科学所验证。 “人对肉的渴望是写在基因里的。关键是消费体验,若植物肉口感上与动物肉一致,价格上也能够一致甚至更低,成为普罗大众喜欢吃、吃得起的健康餐食,消费者一定喜欢。”杨勇萍说。 杨勇萍还提到,健康产业、生态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窗口期,植物肉是最有机会的产品。 科技探索产业化路径 植物肉发展空间巨大,但从实验室走向餐桌,仍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例如,怎样提升口感、降低成本?对此,杨勇萍有“独门秘籍”,那就是技术创新:首先,未食达是具有创新优势和迭代能力的植物肉科技公司,自研技术“纳米筋膜”可适应中餐蒸煮烹饪方法;其次,雪榕生物如今拥有近80项专利,涵盖种菇的各个环节。 杨勇萍认为,关于植物肉,目前有2个研发重点。一是提升口感。如何把植物肉做得更像动物肉,欧美企业已有探索,在欧美市场的测试也得到非常正面的反馈;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素肉”文化,未食达作为本土食品科技企业,若将中国的历史经验和国外的先进科技糅合进研发的产品,就能做出消费者更愿意买单的产品。 二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高效途径除了技术突破,就是产业规模化。技术是未食达的优势,产业规模化是雪榕的优势,所以双方合作属于优势互补。 “目前的植物肉产品,就烹饪方法而言,如果用于煮火锅、烧烤等,可能‘筋道’不够,容易散。该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或将引爆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也是我们在研发层面推动未食达的一大发力方向。”杨勇萍说。 合作仅是开始 “从2019年开始,雪榕全面启动品牌战略,我们要从产业品牌变为消费品牌,只有强强联合才能迭代发展。优势共享的过程中,必然会助力雪榕的生鲜、干品、即食等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品牌建设。”杨勇萍说。 具体来看,雪榕和未食达的合作有4个层面:一是研究菇蛋白在植物肉产品上的应用,菇蛋白是优质植物蛋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植物肉的营养价值;二是协助解决植物肉的筋膜问题,研发口感更好、更具嚼劲的植物肉产品;三是导入雪榕在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和优势,推动植物肉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四是共享销售渠道,特别是当前仍为植物肉主力渠道的餐饮渠道。 雪榕和爱逸食品的合作首先也是菇蛋白的应用。爱逸食品已培育出多个风靡全网的爆款产品,且在植物肉休闲零食研发方面有多年储备。雪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可以从原材料上解决休闲食品的安全、健康隐患,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雪榕也会利用自身产业化经营管理优势,参与产品研发、品质把控等环节。 “目标是成为食用菌界的华为。”杨勇萍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