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个月来,电视剧《三十而已》霸占了各大热搜榜,话题热度持续升温,尤其是对剧中的“完美女性”顾佳遭遇的不幸婚姻生活感到惋惜和不愤。顾佳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能“里”能“外”,操持家务,又帮助丈夫事业蒸蒸日上。丈夫却没能顶住外界诱惑,有了出轨行为,导致离婚。作为理性经济学家,我们认为一切事件背后都有其经济学含义。那么,顾佳的悲剧是必然还是偶然?难道真如一些评论说的那样,越优秀的女性越得不到幸福吗? Hellerstein, Morrill, and Zou(以下简称HMZ)通过对大量家庭数据的分析发现离婚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婚姻有一定的顺经济周期性;其次,过早结婚、并且学历较低的女性是离婚的高危人群。由此可见,婚姻幸福总体上是和物质水平、个人优秀程度成正比的。电视剧中的情节只是个例,观众切记一叶障目。不负责任的妄加评论,影响家庭、社会和谐,也需要制止。 本文作者:蒙格斯智库谢东平博士 数据 HMZ的数据来源是Survey of Income and Program Participation (SIPP),这是一个对近百万个美国家庭婚姻状况的调查,其中不但包含了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如年龄、学历、工资水平等,还包含了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婚姻法律、劳动力市场等信息。 有别于文献中的大多数研究用州级的离婚率作为主要研究指标,SIPP的一大优点是数据的个体化。合计的统计指标(如离婚率和失业率等)只能展示宏观现象的普遍影响要素,而微观的数据(如家庭调查数据)能在家庭层面上或个人层面上添加控制变量,排除干扰项,揭示经济现象的核心影响要素。 实证模型 HMZ建立了一个线性概率回归模型——任意一对夫妻,生活在地区,在年离婚的概率为: 其中,和分别为省级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是失业率(作为经济周期的代理变量),包含了一组关于婚姻和个人的控制变量。 离婚的顺经济周期性 图1使用了整个数据样本的66万个家庭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列(2)表明当地方的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比如从6%上升到7%),则每1000个结婚女性中就会减少0.34个。因为,平均1000个结婚女性的离婚个数为18个,因此0.34个减少是一个显著的变化(接近2%)。并且,这种因果关系不随控制变量的增加而变化(比较(1)到(5))。因此,离婚有显著的顺经济周期性。 哪些女性更容易离婚? 图2中列(1)显示女性的种族对于离婚概率的影响很小;列(2)说明经济周期的压力对于二婚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一婚;列(3)显示学历越高的女性,离婚的概率越低,有本科学历的女性的离婚概率比本科以下学历的女性低接近10%;列(4)显示了年龄对于婚姻结果的影响,16到19岁结婚的女性的离婚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结婚的女性。 结论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家庭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因此家庭也会受大环境的影响。离婚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甚至随着经济周期波动。反之,社会这个大的有机体就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构成的。近年来离婚率攀升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这是否是经济不景气或者体制缺陷引起的“经济现象危机”值得深思。 另外,从家庭角度而言,婚姻的幸福也取决于个人特征。不断进步、丰富自己的人生是保证婚姻圆满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城镇,凡中等收入以上的城镇家庭,一般每个家庭可能拥有两套以上的商品房,有的高收入家庭甚至拥有十多套商品房,这种“囤房”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存量房闲置和浪费。原因何在?有何良方? 众所周知,在美国,无论农村或城市,一个家庭只有一套住房,而且大多为按揭买房,基本上没有“囤房”现象。在中国农村也是如此,每个农民家庭拥有一套独户独院的小庭园或两层楼,在门前屋后有果树、菜园和水塘,水塘既可游泳、也可养鱼。但每个中国农民家庭只需要一套房子,而且不需要按揭,他们更不会“囤房”。 然而,在中国城镇,则情况大不相同,凡中等收入以上的城镇家庭,一般每个家庭可能拥有两套以上的商品房,有的高收入家庭甚至拥有十多套商品房,这种“囤房”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存量房闲置和浪费。原因何在?有何良方? 一、中国城市房价地区差异巨大 日前央行发布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关于房地产调控的表述继续保留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对此,老外不解:住房本来就是用来住的,为什么要炒呢? 最近一个多月十余地方密集收紧楼市政策。比方,有地方住房公积金政策规定: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者发放公积金贷款。像这样的政策,老外也不理解:一个家庭为什么需要三套住房呢? 近日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7月全国4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报告》显示,40个城市7月成交量环比、同比双双增长,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报告指出,7月4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18%。这是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后恢复最快的行业。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20年7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数据,我们将中国100个主要城市重新划分为一、二、三、四线房价城市: (1)一线房价城市(3个):深圳、上海、北京,新建住宅均价高于4万元,它们分别为54566元,49369元,42804元/平方米。 (2)二线房价城市(6个):厦门、杭州、三亚、南京、广州、珠海,新建住宅均价介于2万至4万元/平方米,它们分别为28809元,27276元,24538元,23180元,22399元,21377元/平方米。 (3)三线房价城市(40个):温州、宁波、苏州、东莞、福州、绍兴、昆山、常熟、天津、海口、南通、大连、台州、青岛、合肥、佛山、无锡、武汉、扬州、南昌、嘉兴、郑州、廊坊、常州、石家庄、成都、金华、济南、昆明、漳州、重庆、张家港、湖州、南宁、汕头、湛江、惠州、西安、江阴、中山,目前新建住宅均价介于1万至2万元/平方米,最高房价为温州19723元/平方米,最低房价为中山10026元/元。 (4)四线房价城市(51个):具体名单(略),目前新建住宅均价,最高房价为太原9901元/平方米,最低房价为湘潭5426元/平方米。 总体而论,不同城市房价差异,既与该城市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也与该城市人口密度有关,比方,东部沿海地区房价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只有个别城市例外,比方,三亚和海口的房价远高于其对应的经济发达程度,这两个城市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地域面积极其有限,周边为大海,虽然风景优美、空气好,但无法提供更多土地供应,因此,海南岛房价明显偏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9个省会城市的房价分别进入了一、二、三线城市,也就是说,另有12个省会城市房价却落入了四线城市。与此相反,许多东部经济发达的地级市进入了二、三线城市,比方,三亚、珠海、温州、宁波、苏州、东莞的房价远高于中部城市武汉。 二、中国房地产大开发及其财富效应 中国房地产大开放始于1998年的城镇“房改”政策。此前中国城市住房只有私房(自建房)和公房(福利房)两类。当时尚无“商品房”这一概念,也没有房地产市场,直至“房改”政策出台。所谓“房改”,就是彻底取消计划经济“福利房”,大力推广商品房,将过去的福利分房转化为货币补贴买房,并通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私人按揭买房。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大开放及房地产市场的最初由来。 1998-2010年,是我国房价的价值回归、快速补涨时期,其间房价几乎是连年大涨。以武汉为例,1998年武汉一环内房价不足2000元/平方米,城区中心最高房价略高于3000元/平方米,十年后的2009年武汉一环内房价已涨至6000至8000元/平方米,城区中心最高房价则超过了15000元/平方米。 但201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首次出台“限购”政策,房价开始步入平缓上涨期,在个别时间区段也出现过房价“滞涨”或“暴涨”现象。比方,2014年下半年,武汉房价出现过明显的“滞涨”甚至回落,不过,从2015年初至2016年期间,武汉又出现了一轮短暂的“暴涨”行情,并且形成了武汉房价的暂时“头部”,至今,武汉房价总体平稳。 根据“百城房价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6月,武汉市新建住宅均价为7187元/平方米,十年后的今天,2020年7月,武汉市新建住宅均价为12705元/平方米。也就是说,近十年武汉房价累计上涨了76.78%。另据安居客二手房信息显示,目前武汉城区中心二手房最高报价为8万元/平方米。 再看看作为全国房价标杆的北京市。1998年北京房价与武汉房价大体相当,约为2000元/平方米,但此后城市之间房价开始拉开差距,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密度,即供求关系;二是收入水平,即支付能力。很显然,北京人口密度远高于武汉,北京收入比武汉高出许多,因此,北京房价跑得快。 根据“百城房价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6月,北京市新建住宅均价为22729元/平方米,相当于武汉均价的3.16倍;2020年7月,北京市新建住宅均价为42804元/平方米,相当于武汉均价的3.37倍。这十年北京房价累计上涨了88.32%,比武汉多涨11个百分点。再次证明:北京房价跑得高、跑得快。最近在安居客报价最高的北京二手房均价是18.7万元/平方米,位于西单大方胡同“西单上国阙”。 最后,我们再看看“后来居上”、全国房价最高的深圳。2010年6月,深圳新建住宅均价为22190元/平方米,直至2014年底深圳房价均明显低于上海和北京,然而从2015年开始深圳房价出现持续暴涨,2014年12月深圳新建住宅均价为30719元/平方米,2016年10月其房价上涨至55150元/平方米,不到两年暴涨79.5%,接近北京近十年的累计涨幅,这是十分疯狂的罕见现象。不过,从2016年底开始,深圳房价开始“筑顶”并步入平稳期,似乎有下滑趋势。2020年7月深圳新建新建住宅均价为54566元,略低于四年前的峰值。 正是2015-2016年深圳房价的报复性“补涨”,使它一跃超过原先房价排列全国前两位的上海和北京,直至今天,深圳一直是全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上海与北京则甘居其后。房价排列全国第四、五、六、七位的城市分别是厦门、杭州、南京、广州,2020年7月,这四个城市的新建住宅均价分别为28809元/平方米,27276元/平方米,23180元/平方米,22399元/平方米,远低于深、上、北。 大城市畸高的房价,不仅加大了市民的居住成本和生活负担,而且也会加大企业用地用房成本,尤其是大量存量房的闲置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中国城市家庭“囤房”的深层次原因 中央反复强调:房子是有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许多城镇家庭购买多套房,其目的不是用来住的,而是有来炒的,甚至有的家庭“囤房”多达十多套商品房。 事实上,商品房流动性较差,变现比较困难,而且交易成本昂贵,那么,我们的城镇家庭为什么还要冒险“囤房”,甚至闲置着? (一)金融机构无能,导致家庭被迫“囤房” 在资产泡沫化、名义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意愿会非常强烈。然而,过去的P2P及马路私募存在诸多不规范和欺诈行为,比方,跑路、失联、经营失败、倒闭破产等,而金融机构开发的理财产品或资管产品,大多偏好短资长用的滚动发行,金融产品以“短炒”、“集资”为主要特征,有些甚至存在多层次嵌套的高风险,无法满足家庭理财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及分散投资的需要,因此,许多家庭要么被迫亲自进入股市搏杀短炒,要么被迫通过买房“囤房”,以此达到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 金融机构的“资产荒”导致家庭“理财慌”。从本质上讲,正是因为金融机构无能、无力开发出让投资者满意的金融产品,因此,家庭“囤房”成为被迫无奈的选择,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看,住房不再是用来住的,而是用来保值增值的。这是金融机构的悲哀,还是家庭理财的尴尬? (二)房价是货币供给量的“倒影”,房价似乎只涨不跌 1998年房地产大开发初期,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所有早期购房者均获得了房价回归与补涨的溢价收益,而且收益相当可观,并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和示范效应。后来由于大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以及家庭囤房不断加剧,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似乎只涨不跌,这又吸引了大量中等以上收入的城市家庭加盟买房囤房,或是利用融资杠杆炒房赚差价,在限购的城市,也有不少家庭转而囤积商业门面坐收租金。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房价越涨越买,目前只有“追涨”现象,至今尚未出现房市“杀跌”的情形。 实际上,中国大城市房价的坚挺,除了刚性需求和保值需求外,还有货币投放的因素。2016年及以前,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率大多高于13%,而GDP增速却只有10%左右,但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速首次降至8-9%,而GDP增速也滑落至6%左右。为此,房价下行压力增大,这也是为什么近三年全国各大城市房价趋稳甚至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过,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3-7月,我国广义货币M2连续5个月的增速重回10%以上,这使得原本平稳的房价又有向上反弹的欲望。这证明房价确实是货币的倒影,这也会增大家庭“囤房”的预期与需求。 当然,不可否认,正是因为“囤房”吸纳并沉淀了巨量的家庭财富,这使得市场过剩流动性很容易消失于无形。结果,无心插柳,“囤房”竟成为我国家庭理财的唯一长期投资。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尴尬结果。 (三)“以房养老”可部分替代私人养老金储备 众所周知,美国政府是世界最大的赤字政府,美国人更是崇尚透支消费,他们习惯今天花明天的钱,美国家庭基本上不存款,更不囤房,如果疫情期间几个月不能工作,美国人就会傻眼:无钱还信用卡,无钱支付住房按揭的月供,甚至还要靠吃“低保”(SSI)过日子。这就是美国的社会现实。 然而,赤字的美国、透支消费的美国人,他们却拥有32万亿美元的私人养老金储备,远超社保基金积累,远超美国GDP规模,私人养老金储备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高达35%,这正是美国人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最大底气。 相比之下,我们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未富先老”的我们尚未做好私人养老金储备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但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强制储蓄”,这就是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相比之下,我们的城市家庭“囤房”占家庭金融资产比重也很高,而且家庭“囤房”也有养老替代的功能,但十分遗憾的是,毕竟“囤房”风险太高、交易成本太大,在补充养老保障方面,显然不如私人养老金作用大、效率高。因此,我们希望家庭理财应尽早将“囤房”陋习转变为私人养老金储备,减少社会资源浪费。
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国际保险节上,中国保险业大咖齐聚一堂,畅谈寿险转型新势能。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在会上发言表示,疫情冲击下,保险观念转变,更多潜在需求被激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成长性市场,保险行业上升势能迅速提升。 徐敬惠指出,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保险的社会购买力持续提升,人均保险费支出将呈现明显加速增长趋势。新型城镇化推动新市民规模不断扩大,保险消费市场不断扩容。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保险作为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日益受到重视。全球长期下行成共识,保险锁定长期收益率的优势得以强化。 “经济周期波动和经济增速调速已成为现实,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增强。在此背景下,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底层逻辑发生变化,配置核心转向风险的有效对冲和管理,包括对冲健康、长寿、意外、债务等风险带来的家庭财务安全,以及平滑周期波动、实现稳健收益、完成资产隔离、保全与传承的财富增值需求。”他表示。 他表示,随着“房住不炒”政策推行,人们对于未来房产增值预期发生改变,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结构正在进入新拐点,不动产等非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已经见顶,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将会加速增加。 他认为,在这过程中,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将向保险和养老金集中。从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存在向保险和养老金集中的趋势。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保险一方面可以为家庭财务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服务,包括风险管理与财务补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为家庭财富增值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在他看来,面对保险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中的新趋势,保险业要从以下三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 一是优化产品聚焦三个重点客群。 重点聚焦以需求升级为特征的新中产群体、以需求逐渐激活为特点的欠发达地区群体、市场相对空白的老龄群体三个客群。从家庭资产配置视角出发,以“家庭”为服务单元设计产品,并注重丰富产品的服务内涵。 二是升级服务强化风险管理。 持续优化理赔流程、提升时效、改善体验,管理风险从事后补偿延伸至事前预防、事中预警,同时丰富保险供给链上的服务配套,探索“现金给付”与“服务给付”的有效结合路径。 三是从“保险营销员”到“家庭理财规划师”。 运营理念应从“侧重产品销售”过渡至“注重客户经营”,角色定位从“保险营销员”升级为“家庭理财规划师”,强化科技赋能,注重利用数据与科技及时识别客户需求、提升客户转化效率,通过线上线下有效融合,淡化渠道边界,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全面、高效触达。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投资者理财习惯也发生改变。7月26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集团研究院在“2020支付宝·理财智库夏季论坛”上共同发布第二季度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报告称,后疫情时代中国家庭在线理财需求大增,且对基金的投资意愿明显高于股票。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在论坛上表示,伴随着收入的增加、人口结构的老化、城镇化率的提高,当前中国家庭理财需求增长出现爆发性增长,同时家庭财富结构也在经历转型,即从储蓄转向理财、从房产转向金融资产,从境内市场转向境外市场。 线上理财需求增长加速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期,中国家庭财富总值已从2000年的3.7万亿美元增长至63.8万亿美元,全球占比达18%,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从2000年开始,我国家庭财富就在逐步增长,特别是近两年速度加快,侧面反映了对理财需求的增加。”屠光绍说。 这在报告中也有体现。报告称,二季度中国家庭的存款意愿指数为102.7,较一季度的111.1下降了8.4个百分点;同时,线上投资意愿大幅提高,自一季度以来,中国家庭线上投资意愿指数平均为109.6。 “目前,家庭互联网理财参与率不断提高,已经从2015年的5.4%增加到2019年的11.3%。”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说,疫情推动了线上理财需求的增长,且进一步扩及到老年群体和非一二线城市。 具体而言,从年龄层分析,户主年龄30岁以下群体的线上投资意愿指数达到 108.8,户主年龄51-60周岁群体的线上投资意愿指数则为103.6。 理财需求旺盛之下,资金都流向了哪些地方? 报告称,目前家庭对包括保险、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低风险类资产需求增速减缓、对海外资产也在减持,但对股票基金类资产需求增加。其中,相比股票,家庭对基金的投资意愿明显较高。 对此,市场有直观反映。Wind数据显示,1月份以来,中国股市规模增速下滑,基金规模增速提升。以4月为例,股市规模环比增速为5.2%,基金规模环比增速则达到6.9%。 另据报告数据,二季度中国家庭的股票配置意愿指数值为90,基金则达96;若聚焦在金融资产10万以上的家庭,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股票配置意愿指数值为97.16,基金为103.91。 “经分析发现,家庭增投基金的行为不是由经济恢复预期驱动的,也不是资产或收入驱动的,且增投基金的群体更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这种家庭增投基金的行为很可能是中长期行为。”甘犁说道。 还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进入基金市场的群体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 52.9%(对比全部样本中这一比例仅为27.9%),代表着新进基民更年轻化。蚂蚁集团数字金融财富事业群总经理王珺表示,更愿意选择基金而非股票,说明个人投资者越来越理性了。 在权益类市场行情向好的背景下,普通用户可能不知道怎么选行业并判断市场走势,而基金管理人则可以发挥专业能力。 家庭购房意愿上升 报告显示,疫情后中国家庭的购房意愿有所上升,未来三个月,多套房家庭购房意愿更高。据悉,一季度多套房家庭的住房投资意愿就高达105.2,显著高于其他群体,二季度这一现象持续。 另从不同房屋持有状况的家庭分析,二季度约二成家庭对购房持观望态度,但多套房家庭计划购房的比例达到12.0%,高于其他家庭。在此背景下,甘犁表示,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谨防抬高市场风险。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在论坛上说,要坚持房住不炒,坚持需求端调控不放松。 事实上,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加强,如杭州对人才优先购房设置了5年限售期,宁波扩大了限购区域范围,东莞限制了预售最低规模及房价涨幅等。 在盛松成看来,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房地产投资、销售逐步恢复,但房价并未普涨,而是出现了城市间分化、同城分化的新现象。数据显示,6月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3.3%、5.3%和4.6%,涨幅较1月降低0.5、1.6和1.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房市“居住”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正在形成。今年以来,我国不同城市的购房群体均主要由刚需和改善组成,其中,年轻家庭首套住房是住宅市场主要需求之一;同时资源型住房需求也比较明显,比如学区房等。 较大的住房需求是房地产市场稳定的重要支撑。盛松成表示,未来,房价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当前我国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占比有待改善。 海外资产配置意愿降低 疫情的到来使得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受此影响,我国家庭的海外资产配置意愿有所降低。报告显示,相比一季度,各种家庭的海外投资意愿指数均有降低。 目前,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局面逐渐转好,我国经济稳步复苏。近日公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更是超市场预期,GDP增速由负转正至3.2%,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好转。 对于全年经济的表现,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预计下半年经济每个季度同比增速将比上一季度更高。这一情况会持续到明年第一季度,且明年第一季度可能会看到两位数的同比增长。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也表示,对第三季度经济的表现会更加乐观。
即使是2016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国内新生儿出生率还是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我国新生婴儿总数量是1723万人。2018年约是1523万人,比2017年整整减少了200万人。 2019年我国新生婴儿总数量是1465万人。今年比2018年又减少了58万人。随着"二孩婴儿潮"的消退,到2020年,新生婴儿出生的总人数,很可能还会骤减。于是,有专家建议,生养二胎补贴3万,这样可让新生儿出生率重新回升。 其实,专家们的担忧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国虽然拥有14亿人口,但是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90后的人口要远低于70后、80后,而00后的出生人口又低于90后,国内出生人口越来越少,会造成两大问题: 一个是,中国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的养老金将日趋严峻,照此下去,总有一天会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年轻人口越来越少,会导致未来的中国经济将像现在的日本那样,陷入困境中。如果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参加工作岗位,很多岗位由老年人坚持做下来,经济增长将会停滞甚至长期衰退。 不过,我们认为,即使国家给生养二胎的家庭补贴3万元,也很难促进人们再去生养二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生二胎补三万,肯定没有多少人愿意再生孩子。因为现在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有人估计从婴儿培养到大学毕业,家庭至少要多掏出四五十万,这对普通家庭是巨大的负担。 而三万元对于一个孩子的生养成本简直是杯水车薪,九牛一毛,根本没有什么诱惑力。国内人口总数量减少是必然的趋势。 第二,中国自1979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早已经深入人心,“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等计划生育标语口号,至今还言犹在耳、历历在目;“少生优生,快乐一生”的生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思想观念一旦定型,要想再次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很多城市家庭都只准备生一个孩子后就不再生了。更何况,现在放开二胎政策也太迟了,想生孩子的60、70后女性,早已经过了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龄,即使国家给钱鼓励生二胎,也无法再生孩子了。 第三,生二胎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并不是补贴3万元就可以的。除了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外,还要较好的居住、教育、医疗环境,还要有时间来养育,或者当全职妈妈,或者交由双方父母来照顾。而那些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的家庭,能生一个娃就不错了,根本没精力,也没这个条件生养二胎。 其实,在中国生养二胎、三胎是要有一定综合实力的,不是补贴3万元就能让全民生二胎的。现在只能让那些有能力生的家庭去生,多数家庭不具备生二胎这样的实力。 第四,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早已经失去了市场。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即使结婚了,也不愿意生孩子,选择做丁克家庭,快乐潇洒享受人生。 与此同时,很多职场女性,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在生一胎时就放弃休产假,提前快速到岗上班,她们对生二胎的事情,早也已经不去想了,因为夫妻双方工作都很忙,二胎也无时间来照顾到。 受到国内人口出生率下滑的影响,专家呼吁养二胎补贴3万元。但是我们认为,靠补贴鼓励人们生二胎的起不了什么特别大的效果。如果真的想鼓励妇女们生养二胎,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育环境,解决生育家庭的一些后顾之忧,只有政府鼓励、社会支持,家庭响应才能提高二胎的出生率。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应该是放开多孩的生育政策,让愿意生养孩子的家庭去生养,不愿生养二胎的家庭可以不生。
7月17日,海信电视举办专业影音合作伙伴大会,正式推出全球首款100英寸影院级全色激光电视100L9-PRO,主打沉浸式观影体验,开启家庭院线新时代。 海信视像科技总裁于芝涛表示,7月24日,海信将联合爱奇艺在聚好看平台正式上映4K电影《征途》,用户在家就可以购票看大片。从院线到家庭院线的观影时代已经开始,很快大家会看到更多超清大片在海信电视上映。 对于要满足家庭沉浸观影的显示设备,海信提出两大基本标准:临场感和体验感。临场感需要较大的屏幕、电影级色彩展现和满足家庭场景观看的亮度。具体来说,至少75英寸以上的屏幕,DCI-P3色域达到80%以上,亮度要350nit以上;体验感首先要求视听设备满足短距离观看,大屏产品视距较远就会失去沉浸感;其次要健康护眼,避免长时间观影带来的视觉不适。 据悉,海信按照家庭院线旗舰级视听标准打造了激光电视100L9-PRO,产品采用RGB三基色全色光源架构,色彩纯度极高的三原色光源带来令人惊叹的色彩表现,色域覆盖达到DCI-P3电影色彩标准的151%,超越高端影院50%。同时,100L9-PRO采用大型高亮芯片,面积是普通DMD芯片的两倍,屏前亮度达到430尼特,超越了数字电视亮度标准,搭配超广视角100英寸菲涅尔仿生巨幕,可以无惧环境光。 海信表示,上市六年来,海信激光电视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1%,进驻别墅家庭就超过3万个,是名副其实的大屏高端消费首选产品。2019年,海信激光电视在80+市场占有率近40%,海信80寸激光电视80L5更是成为电视畅销榜排名前列产品。在海外,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迪拜、南非、英国、法国等全球17个国家都有激光电视销售。中怡康2020年1月份-6月份线上线下整体推总数据显示,彩电行业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2.26%,海信激光电视销量逆势上涨33.6%,成为彩电市场唯一正增长的产品品类。 截止目前,海信激光电视已收获23项国内外产品大奖,中央电视台对激光电视的报道超过15次。今年5月份,中国电子商会发布的《中国彩电消费者满意度调研报告》显示,激光电视的使用满意度、用户忠诚度都是最高的,有70%的用户明确表示会向他人推荐激光电视。激光电视在影视圈也圈粉无数,陈凯歌、吴宇森、徐峥、杨幂等数十位影视明星都推荐过激光电视,岳云鹏此前想要送师父的电视正是刚刚发布的售价十万元的海信激光电视100L9-PRO。 于芝涛介绍,明年海信还将推出8K激光电视,同时,海信还在积极布局充满未来感的全息激光电视、激光榻、卷曲升降式激光电视、迷你激光电视等,激光电视将穷尽显示技术的可能性,重塑空间和人的关系,真正让显示无处不在,让用户感受到激光电视的无穷魅力。 (CIS)
面对楼市的“高烧不退”,深圳终于出手了。今日(1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推出八项措施调控楼市,涉及调整购房年限,调整信贷政策、税费政策,调整普通住宅标准等。深户买房须交3年社保,离婚3年内受限《通知》显示,深户居民家庭、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须在本市落户满3年,且能提供购房之日在本市连续缴纳36个月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方可购买商品住房。相较之下,2016年10月深圳发布的楼市调控政策的规定,对深户居民没有落户时间和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要求:“深圳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部分家庭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继续执行限购2套住房的政策;深圳市户籍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在深圳市限购1套住房。”对此,深圳市有关方面负责人解释称,近几年,深圳市落户即可购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这对于早期已落户深圳并连续多年在深圳工作的市民也不公平。因此,在住房供需紧张背景下,适当收紧户籍居民购房政策,以切实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此外,政策规定,非深户居民家庭、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继续按照提供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5年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方可购买商品住房的规定执行。值得注意的是,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而此前,针对夫妻离婚购房,规定“购房者离婚2年内申请住房贷款,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七成,但离婚前无房无贷仍按三成执行,仅有一套按五成执行。”对此,据时代周报,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2018年“7.31”调控时,对离婚炒房的,仅做杠杆限制,但也有很多漏洞钻。这次,直接在购房资格上做限制,彻底堵住了漏洞,可谓精准调控。二套房首付比不低于70%,豪宅税线750万为保障刚需,深圳对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作了进一步完善,调整了房贷首付比例。根据《通知》,对无房无贷的首次购房家庭,继续执行贷款首付款比例最低30%的政策;对无房但有房贷记录或已有1套住房的购房家庭,如购买普通住房,继续按分别不低于50%、70%的贷款首付比例要求执行,如购买非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均提高10个百分点,即分别为60%、80%。在李宇嘉看来,二套房,依然坚持部分“认房又认贷”的举措。但这要比2013年启动(2015年退出)的完全的“认房又认贷”(只要有贷款记录就算第二套房购置),力度低了很多。他表示:“一方面,政府还是希望保护改善性需求,希望楼市交易能活跃起来,保持一定体量购买力的主力就是换房需求。如果没有了换房和改善,深圳以二手房为主导的楼市交易、城市更新大规模放量,整个市场的循环,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深圳对“豪宅税”再次做出调整。2019年11月,深圳曾宣布调整“豪宅税”标准,从2019年11月11日起,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44平方米以下的房子为普通住宅,满2年可免征增值税。此次调整则新增了对实际成交总价的限制,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实际成交总价低于750(含本数)万元才能享受优惠政策。二手房的交易成本也大大提高。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为5年。在政策收紧的情况下,房市会呈现怎样的趋势?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深圳是全国最近一轮楼市上涨的领头羊,出现调控政策升级已经有预期,而且深圳的楼市炒作氛围浓郁,出台政策将明显打击投资需求。按照过去深圳市场的惯例,预计部分投资客很可能开始离场,市场在7-8月开始成交量快速萎缩,房价也将开始调整。“整体看,预计深圳未来半年,政策严格执行的话,房价将开始一轮明显的下调,跌幅在5%以上。”张大伟称。地产专家邓浩志也认为,新政出台之后,纯粹因为购房而落户的情况会出现大规模减少,楼市的旺盛需求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这将对深圳房价稳定有一定的帮助。不过,从长期看,深圳地少人多,经济发展快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所以房价维持高位,甚至长期仍然看涨的趋势也不会改变。”邓浩志补充说。而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此次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一方面,此前包括杭州等城市,也对于本地户籍人口的购房设定了相应的社保缴纳条件,深圳也如此,说明对本地户籍人口进行限购,在一些供求矛盾较大、房源相对紧俏的城市比较适用。另一方面,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房地产交易市场面临很多压力,但部分城市房价仍然上涨过快。此类政策出台,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的稳定,防范市场炒作。预计后续其他房价不稳定、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预计会有政策出台。(编辑刘萌萌综合自时代周报、中新经纬、上证报)以下为《通知》全文: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机炒房,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整商品住房限购年限深户居民家庭、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须在本市落户满3年,且能提供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36个月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方可购买商品住房。非深户居民家庭、成年单身人士(含离异)继续按照提供购房之日前在本市连续缴纳5年及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方可购买商品住房的规定执行。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二、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措施在国家统一的信贷政策基础上,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合理确定我市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加点下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经深圳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商定,对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作以下要求:(一)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无房且无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继续执行贷款首付款比例最低30%的政策;(二)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无房但有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或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购买普通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购买非普通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三)购房人家庭名下在本市拥有1套住房的,购买普通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购买非普通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低于80%。三、发挥税收调控作用更新存量住房(即二手住房)交易计税参考价格,使计税参考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同时,将个人住房转让增值税征免年限由2年调整到5年。四、细化普通住房标准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住房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含)以上;单套住房套内建筑面积120(含本数)平方米以下或者单套住房建筑面积144(含本数)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总价低于750(含本数)万元。五、加强热点楼盘销售管理对社会关注度较高、预计购房人数较多的热点楼盘,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按照优先满足无房居民家庭购房需求的原则,并根据在本市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时间长短等因素制定楼盘销售方案,严控认购人数,合理确定房源和认购人数比例。楼盘销售方案报所在区住房建设部门备案。六、推行房屋抵押合同网签管理进一步完善交易价、评估价、登记价“三价合一”制度,房屋抵押合同应通过房地产信息平台进行网签,未经网签的房屋抵押合同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七、加大二手住房交易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发布热点片区、热点楼盘二手住房合理成交价格,引导市场理性交易。中介机构应及时、准确向市住房建设部门报送二手住房挂牌和成交信息等相关数据,并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于不报、漏报、瞒报的中介机构,依法暂停其网签权限,纳入房地产行业诚信系统予以联合惩戒。八、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对涉嫌存在捂盘惜售、价外加价、虚假广告、发布虚假房源、恶意哄抬房价、违规挪用各类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捏造和散布不实言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各类贷款主体、个别业主,依法依规采取约谈、暂停网签、停业整顿、取消从业资格、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理措施,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公开曝光,并纳入房地产行业诚信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等予以联合惩戒。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2020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