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是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行,中国人口危机渐行渐近,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近年出生人口大幅减少,生育意愿大幅降低,育龄妇女规模已见顶下滑,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加速到来…… 全面二孩政策不仅没有出现生育高峰,反而出现生育断崖。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1786万,创2000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2017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725万,2018年再下降200万至1523万,2019年降为1465万。2020年数据待2021年4月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公布,但不少地方披露当地出生人口较2019年下降10%-30%。2018、2019年出生人口创1949年以来除1960-1961年自然灾害时期外的新低,2020年必再创历史新低。当前面临的生育形势是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快速减少,生育率大幅下滑,生育意愿明显降低。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速度远超欧美日。1962-1976年的婴儿潮人口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步入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 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挑战:低成本人口数量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年轻人口减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社会阶层固化,投资率和储蓄率下降,社会抚养比和养老负担加重,政府债务和社保压力上升,等等。人口红利加速消失,放开生育被人为拖延太久,生育意愿大幅降低。 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长期保守的计生政策终于逐渐松动: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要求各地清理各地不合时宜计生法规,停止执行过严处罚处分。这可理解为对放开生育的默许,从默许到明示,未来或已不远。这些年,倡导“新5%比旧8%好”“新基建”“城市群”“人地挂钩”“新一轮改革开放”“全面放开生育”“放开三胎”,作为学者,通过客观专业科学的研究,推动社会进步,是最大的成就。 建议“十四五”时期全面放开生育,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渐进式改革,以缓解保守派人口生育爆炸的担忧,总之不宜再久拖不决。 摘要 中国70年生育政策及情况演变:人口危机临近。1)生育政策演变:从家庭自主到政府计划,从鼓励到严控再到放松。1949年以来生育政策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一是1949-1953年鼓励生育阶段: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二是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从节制生育到“晚稀少”政策。三是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独生子女政策、“一孩半”政策、“双独二孩”政策。四是2014年至今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2)生育情况演变:生育率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效应消退,出生人口即将大幅下滑。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生育堆积效应业已消退,继2018年出生人口下降200万后,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万至1465万。2019年出生人口减幅明显收窄主要在于主力育龄妇女数量减幅边际明显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稳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数减幅均较2018年明显收窄。2016-2019年一孩出生人口从981万降至593万,没有一孩哪来二孩三孩,预示后续生育形势严峻。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3)低生育率影响: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速,人口即将见顶,人口红利消失,剩男问题严峻。从劳动力方面看,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达峰值,人口红利消失,中国“未富先老”,预计2050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比2019年大幅减少23%。从老龄化看,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19年中国老龄化达12.6%,2022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加。从人口总量看,中国人口突破14亿人,但即将陷入负增长。2019年中国人口突破14亿,《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期的2020年14.2亿不可能实现。联合国对中国人口增长同样存在高估,中方案预测2031年达14.6亿人的峰值。我们预测,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从剩男问题看,出生人口性别比1982年开始逐渐失衡,特别是在1990-2010年期间一度超过120。“剩男”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已超2000万,到2040年或约4000万。此外,失独家庭已达百万。 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根据驱动生育率下降主导因素的变化,可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高死亡率驱动阶段,人们需要以高生育率抗衡高死亡率从而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多在6以上。二是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低生育率也能保证收益最大化,总和生育率从6以上降到3左右。三是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人们的生育行为更接近情感需求,并重视子女质量提升,总和生育率大致从3降到2左右。四是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以下,低于意愿生育水平。2)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2013-2019年离结比从26%攀升至44%;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1990-2015年平均初育年龄从24.1岁推迟至26.3岁,主要初育年龄从20-27岁推迟到22-29岁。因婚姻市场匹配问题及单身主义等,“剩女”规模快速增加至约600万,学历越高“剩下”的概率越大。此外,丁克家庭、不孕不育人群增多削弱生育基础。3)教育医疗住房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生得起、养不起”。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1997-2019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房价快速攀升,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从17%增至48%。“四二一”家庭结构养老负担重挤压生育意愿。女性劳动参与率高但就业权益保障不够,导致生育的机会成本高。 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1)OECD经验:鼓励生育哪招最管用?OECD国家鼓励生育政策体系主要涵盖保障休假、经济补贴、托幼服务、女性就业支持等四个方面。其中,休假长度和生育水平相关性弱,其中原因在于延长女性休假时间与保障其就业权益存在一定矛盾。家庭福利开支比例与生育水平有一定相关,2015年OECD国家家庭福利开支与GDP的比例平均约2.4%。入托率与生育水平有一定相关,0-2岁入托率越高,生育水平越高,2017年OECD国家0-2岁平均入托率为35%。女性就业权益保护与生育水平有一定相关,男女就业差距越小,生育水平越高。2)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总和生育率接近2。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2018年总和生育率达1.88。2015年法国家庭福利开支占GDP比重达3.7%,在OECD国家中排名第一;2014年0-2岁入托率达56.3%,远高于OECD水平。法国大企业携手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不到10%;此外,占比约9%的移民对法国生育率回升也起到一定作用。3)日本:传统性别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停留在1.4左右,人口形势严峻。日本在1970年代之前一度控制人口,1990年代开始鼓励生育,但2018年总和生育率仍停留在1.4,低生育率导致日本人口于2008年见顶、2100年将比峰值减少53%,并且老龄化高龄化程度为全球之最。原因在于:一方面日本错过了调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时机。二是日本鼓励生育力度较弱,家庭福利开支占比仅1.6%,在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三是日本“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较为普遍,职场性别歧视严重,越来越多日本女性放弃结婚生育,1990-2015年50岁以上女性终身未婚率从4.3%激增至14.6%。 政策建议: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1)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支撑和标志。人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2)立即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立即”是因为人口形势紧迫,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全面放开,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生三孩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3)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实行经济鼓励。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五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降低抚养直接成本。4)放开生育是把选择权还给家庭,不是强制生育。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
近日,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海证券)披露2020年度未经审计财务报表,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1.14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461%(未经审计,未包含年末风险项目减值)。 东海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2020年在经营方面存在三方面亮点,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二是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三是全面拓展常州地区业务。 具体来看,该负责人指出,2020年,东海证券党委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指引,切实提升公司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将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规范“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成党委委员增选工作,进一步强化公司党委班子建设。全面落实党委领导班子“一岗双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东海证券的各项改革也在全面推进中,东海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全面优化治理结构。顺利完成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的“两会一层”换届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核心、董事会战略决策、监事会独立监督、经理层依法经营”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积极推进市场化职业经理人改革和执委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是稳步推进人力改革。稳步推进员工职级体系改革、固定薪酬改革和绩效考核改革,公司形成了“竞争向上、贡献为王”的价值导向;根据常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考核方案,制定绩效考核目标,层层分解、逐级传导,形成“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的全覆盖、全约束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是健全业务协作机制。在执行委员会下设业务类和管控类6大专业委员会,配合职业经理人改革形成最大合力。加强部门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有力夯实核心业务、有序发展成长业务、鼓励开展创新业务,在投行等部门探索搭建信息共享渠道、落实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协同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东海证券在2020年全面拓展常州地区业务,设立常州总部,成立常州区域业务协同委员会,全面统筹协调常州区域各分支机构以及投行、债发、资管、直投等在常业务。 “其中,股权类业务取得突破,东海证券担任常州国企国光信息的保荐及主承销商,目前其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担任苏常柴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的联合保荐机构和联合主承销商。”东海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常州地区新增IPO辅导备案企业36家,东海证券参与了其中2家,数量在各大券商中并列第四。此外,债券类业务占比大幅提升。东海证券帮助天目湖(603136)、武进经发、东方新城等发行债券9只,融资82.3亿元。
中国网财经12月22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12月2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据生态环境部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以下为文字实录:生态环境部副部长 庄国泰: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工作思路和举措。首先,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参与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单独用一个部分部署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议》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四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和更高质量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圆满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生态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总体上看,这五年是迄今为止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如期高质量完成,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我国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保任重道远。下一步,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等远景目标,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方向,坚持以降碳为总抓手,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并实现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协同增效。大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全面推行条件逐步具备 “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2021年全国两会后全面推行注册制或可期。”一位接近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注册制在制度设计层面,可归纳为“三取消”及“三强化”: “三取消”即取消对发行价格、节奏、规模的行政管制;取消发审委,建立由交易所审核发行上市,向证监会注册生效的发行上市审核制;取消分板块设置的发行条件,实行差异化的上市条件,增强市场包容性和覆盖面。 “三强化”即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强化发行人的诚信责任和中介机构的把关责任;强化事后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关于实施全面注册制的意义,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上海市中小企业上市促进中心)副主任顾月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增量改革将促进存量改革,即科创板注册制改革将促进主板、中小板等A股市场全面改革;同时,运用金融手段及力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风险投资基金等开辟更好的退出渠道;资本市场将更好地支持创新体系,促进结构性改革。 新股市场持续扩容 2020年10月,国务院提出“全面推行、分步实施证券发行注册制”。2021年,注册制有望在A股全面推行,内地新股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容,将促进更多新股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并将延伸至主板和中小企业板。 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21年A股IPO将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IPO融资额或将再创近10年新高,预计A股多层级资本市场IPO企业数量将达430-490家,融资规模为4500亿-4800亿元。” 德勤预计,上交所科创板今年将有约150-180只新股融资约2500亿至3000亿元;140至170家企业将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约1400亿至1700亿元。同时,美国对海外发行人监管更严格,将会促使更多中概股寻求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或考虑将香港或内地作为上市的首选地。 注册制将助力资本市场改革深化。安永华明审计服务合伙人费凡表示:“注册制和退出机制改革对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有助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带动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同时完善更具包容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关系,将助力A股市场深化改革。 市场分化愈发明显 全面注册制下,市场将迎来若干变化。一方面,今年A股集中解禁和减持压力增大。中国银河(601881)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A股已统计解禁总市值为47490.55亿元,较2020年上升0.6%。2021年创业板解禁企业数量为297家,解禁总市值达12557亿元,较2020年上升79%。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博士后付立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规模占比,解禁潮对A股整体影响有限。不过,创业板解禁压力大幅增加,2020年创业板涨势较好的部分股票,今年股价或会上演一些过山车行情,这可能会对创业板指数乃至A股的风格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 另一方面,市场分化趋势将越发明显。中国银河证券策略分析师蔡芳媛表示,随着一级市场资金需求的上升,虹吸效应使得二级市场出现资金流向龙头白马公司,进而推动二级市场分化,业绩差的公司股票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局面。整体来看,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头部公司将愈发受到资金追捧,业绩差的公司市场出清逐渐加速。 从同样运行注册制的美股与港股市场来看,上市公司资本价值已是“一九分化”。有分析人士指出,全面注册制后,A股市场也将向着“二八分化”甚至“一九分化”演变。 此外,全面注册制之下,未上市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迎来重大机遇。浙江集采优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市场准入的标准更市场化、更多元,放宽了进入门槛;但同时严格的监管与退市规则,对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必须合规合法严格遵守制度,另外企业必须更加聚焦自身的核心价值,聚焦技术优势、聚焦客户服务,聚焦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资本市场找到相应的位置。 挑战亦并存。甑荣木业(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注册制是一种新型的开放性的上市机制。对于主攻“轻型、环保”等特点且含有硬科技的新材料类企业,降低了企业资本化的财务等要求,同时会加速行业资本化的进程,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和产品应用的领域。同时,在上市进程中和上市后,信息的全面披露,对于核心技术的考验以及各类盲点,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券商板块将长期受益 “退市新规、刑法修订,将奠定全面注册制的法律基础,推动2021年全面注册制施行,券商板块将长期受益。”申港证券分析师曹旭特表示。 注册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影响证券业发展的两条主线。山西证券非银分析师刘丽在2021年证券行业年度策略研报中表示,通过试行注册制,对基础性制度全面改革,为建立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有助于从更高层次完成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重要任务。 今年券商业绩或继续走高。首创证券研报显示,2021年预计券商投行业务将继续发力,经纪业务或将继续呈现量增价减;注册制下,考虑到券商投资能力与衍生品运用上的差异,券商自营业务表现或将继续分化。预计2021年证券行业营业收入5100亿元,同比增长13.4%;净利润2066亿元,同比增长22.5%。 全面注册制下,刘丽认为,证券行业将迎来四大趋势:一是差异化发展。目前证券公司面临同质化竞争问题,同时监管引导证券公司差异化发展,对于国内大部分证券公司来说,主动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已成为趋势。 二是并购重组加速。打造与国际投行巨头抗衡的航母级券商有利于增强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随着证券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行业横向并购或与其他行业的纵向并购案例也将增多。 三是高度重视卖方业务。卖方业务转型对证券公司的管理水平、体制机制、中后台的敏捷程度要求较高。但卖方优势一旦确定,会形成不易跨越的护城河。 四是金融科技赋能证券业务。对于证券行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投行巨头的核心竞争优势,国内券商也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金融科技将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11月14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前部长苗圩,在某知名媒体主办的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已走出了人口红利期,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人口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值得高度重视。苗圩提供的数据显示,全面放开二胎后,也并没有引发生育高峰。2019年我国新生婴儿1465万人,出生率降至10.48‰,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人。 苗副主任的此论一出,人们立马将其与此前网络上热议的“全面放开三胎”的讨论联系了起来。经济分析师任泽平就以《建议先放开三胎:中国人口报告2020》为题,刊发了团队研究出的年度人口报告。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将在“十四五”时期陷入负增长,2050年左右开始将急剧萎缩,2100年占全球比例将从当前的约19%降至7%。为此,任泽平建议提供孕期补助、加大幼龄孩童托育服务供给等公共服务,以鼓励生育。 其实,早于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就曾向全国人大递交过一份实行全面放开三孩政策的议案。他在议案中写道:“中国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达20余年,如不尽快调整人口政策,增加人口,中国将会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故建议尽快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就为何要建议放开三孩政策?朱代表给出的解释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效果和预期有着很大的差距,不仅没有引起人口的井喷,人口出生率还是在下降”。 但问题在于,既然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其实施效果和预期,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么,全面放开三胎,又何尝不会如此,进而再次出现“不仅没有引起人口的井喷,人口出生率还是在下降”的现象呢?甚而可以说,这种现象将是一种必然。原因在于,以目前的养育成本和养育观,不要说全面放开三胎,就是全面放开生育,人口都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是的,高企的养育成本,无疑是当前制约我国生育意愿的根本原因之一。 首先表现为,高房价已然是“最好的避孕药”。美国最大的房产平台zillow,于2018年年中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房价平均每上升10%,生育率就下降1.5%。在洛杉矶、西雅图、纽约这样房价高企的大都市,房价对生育率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除此之外,报告还显示,与房价上涨相伴的是,美国女性的生育年龄,也从2010年的27岁推迟为29岁,整整推后了两年时间。而在生育率方面,据统计2007年美国生育率数字为2.12。到2017年时,该数值已经下跌至1.76。简单来说就是,近年来,美国的房价不断的创新高,其生育率则在不断的创新低。 易君健、易行健用香港1971-2005年生育率、房价指数的数据,研究房价上涨对生育率的长期影响。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房价指数上升1%,总生育率将下降0.45%。 那么中国内地呢?就房价与生育率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葛玉好研究员在《人口研究》(2019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的学术论文。论文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房价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论文选用已婚夫妇结婚当年,和结婚5年后的房价,分别作为生育一孩和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比较一套房和多套房的相关结论,讨论了房价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渠道。研究发现:1、房价对生育孩子的概率有显著负影响,房价每上涨1000元,生育一孩的概率将降低1.8%-2.9%,生育二孩的概率将降低2.4%-8.8%;2、房价推迟了女性的初次生育年龄,房价每上涨1000元,初次生育年龄将提高0.14-0.26年;3、房价上涨对生育决策的影响理论上存在挤出效应。文章的结论表明,我国生育率下降与房价上涨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事实上,早于2018年4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曾提出一个“六个钱包论”。说的是,一对年轻人想结婚了,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需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方能凑足这套房子的首付。一个孩子尚且要掏空一家三代人的“棺材本”,若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那得掏空多少个钱包呢?哪里有足够的钱包,可供掏空? 以上是我国城镇户籍居民所面临的生存与生育难题,那么农村户籍居民呢?他们的生育意愿也高不到哪里去。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农村地区适龄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在城镇务工。新华社新媒体曾于2018年8月17日刊发过一篇题为《特写:农民工夫妻的七夕爱情故事》的文章,文章写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有配偶的占64.5%。大多数农民工夫妻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正如新华社提及的,大多数农民工一年尚且难得见上一面,这生育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当然,相比于上述农民工,还是有少数幸运儿的。在异乡,他们夫妻可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孩子的教育高昂的学费问题,同样可以成为他们“最好的避孕药”。受限于户籍制度,可在务工地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务工人员的子女,只能就读于民办学校。而这些教学水平一般的学校的学费,通常贵的惊人。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这类学校的学费,通常都在每学期1万元以上。如果再加上校车费、通讯费、午餐费、托管费……在这类学校就读,全年的各种学杂费加总起来,至少需3万元以上。而这些农民工的收入却低的惊人,人社部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3485元,东部地区收入稍高,为月均3677元。这也就意味着,剔除全家的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外,一个务工人员的全年所得,仅够一个子女在城市的教育支出。若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那么其父母基本就是为孩子的学费打工了! 我想,这也正是为何放开二胎后,人口不仅没有引发井喷,反倒是出生率开始下降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基于此,如在政策上,不能切实的帮国民降低养育成本,不能切实的帮国民扫清上述后顾之忧,就是真的全面放开三胎,乃至全面放开,试问又有多少人具有有效生育需求(有生育的想法又具有生育条件)呢?生育率又怎可能提高呢? 也就是说,要想提高生育率,政府不能单靠“放开三胎”。
昨天晚上突然传来消息,说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已经逐渐具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后,可以全面推行,全面注册制可归纳为三取消,三强化,三取消指的是,取消对发行价格节奏规模的行政管制,取消发审委,建立由交易所审核发行上市,向证监会注册生效的发行上市审核制,取消分版块设置发行条件,实行差异化上市条件。而三强化包括,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强化发行人的诚信责任和中介机构的把关责任,强化事后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很多投资者都在星球的粉丝群里,问老齐该怎么看,全面注册制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呢? 首先,市场会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强者恒强在所难免,以前A股市场炒小炒差成风,是因为壳资源稀缺,乌鸦变凤凰的故事很多,而全面注册制之后,这种稀缺性就大大下降了,而且配合注册制的,一定是退市门槛大幅降低,一些垃圾股,绩差股,很容易踩雷。所以原来的炒作逻辑行不通了。未来市场资源,将向头部的20%股票集中,即便是牛市,绝大多数个股可能不涨,甚至下跌。 其次,更有利于基金抱团取暖,市场预期开始趋于一致,那么一些大家公认的好公司,可能会涨的很高很高,这一点在情绪驱动阶段,会得到明显的体现。但是,老齐要提醒一点,当一致性预期形成的时候,市场也就会产生一个明显的泡沫,这轮最后杀人最狠的,估计就是这些蓝筹股,价值股。可能我们也会出现一波,类似于美国漂亮50一样的行情。最后最代表中国经济的这些股票,给你跌个70-80%,也并不稀奇。 第三,有利于券商,因为全面注册制之后,交易量会更高大,而券商的投行业务也会更赚钱,但是业绩什么时候爆发出来,这个并不确定,券商的业绩模式,我们叫做看天吃饭,这个天就是股市,股市好,券商就好,业绩大增,股市不好,券商的估值就要重新考虑了,所以你在左侧的时候是根本算不明白的,一旦市场熊市,你发现券商跌起来根本就没底,也没有任何抓手,所以即便利好券商,我们还是建议,券商还是要放到右侧去追击。这样效率最高。 第四,全面注册制有利于估值的提升,也就是说有利于牛市的发展,注册制最早是从科创板开始的,我们发现科创板的公司质量跟创业板差不多,但是科创板一开始的估值比创业板高了一倍,这就是不同发行制度的差异,而当创业板也注册制之后,创业板也开始了上涨之路,去年4月底传出风声,当时创业板还在2000多点,6月下文件,8月正式开始执行,创业板现在已经是3100点了,也就是说注册制让创业板的估值提升了50%。 第五,很多人最担心的问题,全面注册制,会不会让IPO发行泛滥,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注册制跟审批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所的把控,把IPO的权力交给了市场,在牛市的时候IPO一定很多,但到了熊市,IPO会迅速减少,因为到时候,你让人家上,人家可能也不上了,拿不到一个好价格,我上市干什么呢?而且从全球来看,美国就是注册制,人家一年上市的跟退市的基本一边多,而我们审批制,每年上市的数量,要比美国多一倍还要多。所以审批制其实一点都没少发。哪年都得有两三百家,前两天普华永道做了个预测,预计2021年IPO数量可能会有所提高,到400多家,但是融资金额,基本上还是4500-4800亿,并不会比2020年多。主要是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京沪高铁(行情601816,诊股)这样的大家伙,将明显减少。这两家公司上市以来,就一直跌,跌了30%以上。 所以,综合来看,全面注册制是大势所趋,或者市场发行本该如此,一开始我们总强调中国特色,但最后发现,改来改去,又回到了国际惯例。老齐总说一句话,叫做明明河上有桥,非得要下水摸石头,最后出的问题,基本都是摸石头摸出来的,全面注册制的到来,会让整个市场的投资习惯发生明显的改变,甚至肉眼可见,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之前那种听消息炒股的思路,基本就没啥用了。市场会逐渐呈现指数化特征,机构会越来越抱团,赚了指数不赚钱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老齐在这里建议,普通投资者不要再自己做股票了,你的投资胜算在大大降低,即便你非要做,也不应该超过总资产的20%,换句话说,你的8成资金,都应该通过基金,以资产配置的方式,放在市场里面。投资的机构化时代已经开启,早来的吃肉,晚来的可不是喝汤,而是被人家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