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灰犀牛之一,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挑战远大于机遇。 我们长期呼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以提升总和生育率至世代更替水平,加快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以让每个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虽不能阻止老龄化,但可延缓老龄化。并且,全面放开生育是将选择权还给家庭自主,鼓励生育并不是强制生育。 考虑短期内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争议仍大,建议在“十四五”时期从尽快放开三孩开始逐步推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我们更期待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近期各界对放开生育的共识逐渐形成,相关政策箭在弦上。2020年10月,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 长期以来,某些保守派人口学者学术不严谨,多次在预测中夸大生育政策调整效果,最后与事实出入极大,误导社会舆论和中央决断,导致生育政策一再被拖延。近期一些保守学者态度发生180度转弯,转而呼吁自主生育,并将当时预测离谱甩锅调研对象,不负责任。但是,我们对保守派学者正视现实、迷途知返表示欢迎,大家一起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建言献策,为放开生育呼吁,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1老龄化少子化挑战日益严峻,放开生育虽不能阻止但可延缓老龄化 由于计划生育长期推行,中国人口形势较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更为严峻,既面临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的总量危机,也面临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危机。1950-2019年全球妇女总和生育率从4.97降至2.27;而中国从1970年之前的6左右快速下滑至2000年后的1.4-1.6,目前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7,居全球倒数。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我们长期呼吁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虽不能阻止老龄化,但可延缓老龄化。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虽不能影响未来几十年内老年人口规模的变动,但可相对扩大总人口使得老年人口占比相对下降,并在长期逐渐深刻改善人口年龄结构。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总和生育率为1.5。从长期趋势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当前出生人口仍处于快速下滑期,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不到1100万。一方面,20-35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在1997年达1.86亿的峰值,2030年将比2019年减少约28%,2050年将较2030年再减少约19%。另一方面,当前二孩出生人口占比仍高于一孩,表明全面二孩的政策生育堆积效应仍存,随着政策效应彻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进等,未来总和生育率或下滑至1.0-1.2左右。并且,必须认识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全局,应对老龄化是局部,前者重要性高于后者。 根据我们的情景分析,若未来十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0,则到2050年、2100年中国人口将分别为12.1亿、5.2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达31.2%、53.4%。若未来十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逐渐提升至2.1左右,到2050年、2100年中国人口将分别为14.0亿、12.9亿,老年人口比重将分别达26.8%、26.7%。从如下四个方案看,通过生育率提升延缓老龄化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2部分保守派学者学术不严谨拖延了生育政策调整,最近将当时生育预测离谱甩锅调研对象 独生子女政策原本预期实行30年,但有关人士担忧放开二孩将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人口失控问题,因此生育政策调整屡屡受阻、屡屡被拖延。19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2.1之下,20世纪末开始部分学者开始建议逐步过渡到全面二孩政策,但在有关保守派人士影响下,2006年12月中央《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仍要求,清醒认识全面加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2010年1月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单独二孩”试点,2010年11月原国家计生委形成分省逐步放开“单独二胎”的方案并上报国务院,2011年6月原国家计生委形成新的“单独二孩”方案上报国务院,但均被搁置。因此,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直到2014、2016年才先后调整为单独二孩、全面二孩。 长期以来,某些保守派人口学者学术不严谨,多次在预测中夸大生育政策调整效果,最后与事实出入极大,误导社会舆论和中央决策,导致生育政策一再被拖延,人们获得生育自主的权力一再被剥夺。某著名人口学者曾测算,若2012年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将导致妇女累积生育能量的突然性释放,出生人口和妇女时期生育水平出现剧烈波动,未来4年年度出生人口将分别达到3540万、4995万、4025万、3540万,妇女时期总和生育率峰值可达4.5左右。因此认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条件尚不成熟、风险很大。在2014年启动“单独二孩”前,该学者测算政策将在4-5年内使出生人口年度新增130-160多万人;实际上,2014年出生人口1687万、仅比2013年增加不到50万,2015年为1655万。2016年启动“全面二孩”前,该学者又测算政策将使出生人口年度新增160-470万,2017-2021年分别为2110、2189、2077、1936、1689万人;实际上,2016年出生人口虽攀至1786万,但2017-2019年分别降至1723万、1523万、1465万。 在当前严峻人口形势下,近期一些保守学者态度发生180度转弯,转而呼吁自主生育,并将当时预测离谱甩锅调研对象,不负责任,阻挠、拖延生育政策调整的行为让人深感遗憾。某保守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声称,预测结果与实际效果的差距与当时调查时群众反应的情况和大家生孩子的时间分布的有关,在调查当中大家生育的愿望比较高,回答的比较热情。学术研究须严谨科学,影响公共政策的学术研究更应如此,在实践中,调查生育意愿往往高于实际生育结果,将预测离谱甩锅调研对象只能说明学术研究态度不严谨、水平低下。 但是,我们对保守派学者正视现实、迷途知返表示欢迎,大家一起为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建言献策,为放开生育呼吁,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3 老龄化不可逆转,挑战远大于机遇 老龄化是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由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个体行为,但整体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从采集狩猎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人口再生产类型逐渐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走向超低出生、低死亡、负增长。一方面,社会生产方式进步对人口数量要求逐渐下降、但对人口质量要求提升,对应个体生育行为逐渐从本能到功利需求到死亡率下降驱动、再从情感需求到成本约束,因此总和生育率从5-6以上逐渐下滑至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以下。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发展使得食品丰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人类平均寿命逐渐提升,死亡率逐渐降低。根据Gapminder数据库等统计,1800-2019年全球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28.5岁升至72.6岁。联合国中方案预计,到2100年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82.9岁,人类已经进入长寿时代。总体而言,平均寿命延长是社会进步,但低生育率则是社会进步的副作用。 随着老龄化加深,人类社会将逐渐从青年步入中老年,虽然对健康、财富管理等部分行业是机遇,但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是严峻挑战,延迟退休不可避免。人口发展既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势大力沉的反作用。1950-2019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从5.1%升至9.1%,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3.6岁升至30.9岁,联合国中方案预计到2100年将分别升至22.6%、41.9岁。其中,2100年部分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将超过50%。从需求侧看,老龄化将使得人类社会需求结构深刻改变,未来健康管理、财富管理的需求将日趋上升。从供给侧看,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滑,社会抚养比攀升,全球经济社会将随之面临深度调整。依靠人口质量红利驱动经济增长终有尽头,未来全球经济增速或不可避免下滑至中低水平,并且社会阶层将日趋固化,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拉大。一些人将过去几十年全球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数据直接对比,论证老龄化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甚至有利经济增长,这从科学的角度是伪相关。 4放开生育是把选择权还给家庭,不是强制生育 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1949年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从早期短暂鼓励生育到节制生育,到1970年代“晚稀少”宽松计划生育,到1980年开始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主的严格计划生育,再到2014年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严格计划生育有所放松的转变。中国生育政策收紧很急很快,但放开却是小步微调。十九大以来,相关文件中“计划生育”字眼消失,而代之为“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但生育权仍未明确回归家庭。全面放开生育是尊重基本人权的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应有之义。 全面放开生育并鼓励生育不是、也不能强制生育,否则又将回到计划生育的老路。一些人看到鼓励生育就直接等同于强制生育,这属于受传统计划生育的影响太深。从现实看,全面放开生育的效果将极其十分有限,因为总和生育率远低于2,表明当前二孩都没有多少人生,三孩、四孩将更少。要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未来必须鼓励生育,但鼓励生育绝不是制定指标要求每个家庭强制生育多少,而是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引导家庭实现社会预期生育目标。从发达国家看,尽管近几十年已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但尚未有一国从低生育率水平回到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回升到1.8的总和生育率水平都非常难,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在鼓励生育方面必须花大力气。一些人以全面放开生育后穷人富人多生、而中间阶层少生的情况反对,这反映了对生育数量公平问题的关心,但不能因此剥夺他人自主决定生育的基本权利。政策部门在鼓励生育时应对中间阶层的生育问题予以特别关注。 5呼吁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 21世纪的大国竞争主角是中美印三国,中国人口形势已对民族复兴并长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形成严重制约。人口问题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中国要顺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并长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正确认识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正确认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必须坚决摒弃人口是负担观念,更加以人为本,加快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我们呼吁,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面对渐行渐近的人口危机,生育政策越早调整越好;因为每推迟一年,人口就老一岁,育龄妇女数量就少一些,调整将更为艰难。 一方面,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当前许多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生得起、养不起。建议:一是要加快构建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公平有效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差异化的经济补贴和个税抵扣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至学历教育结束。三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四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专项税收优惠。五是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构建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以保持房价长期稳定、让每个人住有所居。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体系,让每个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医。平均寿命延长将使得带病生存状态延长,健康管理和财富管理需求将日益上升。建议: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的第二、第三支柱,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二是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除放开并鼓励生育外,从总体上缩短从小学到大学的学制年限、促进劳动力稍早进入市场,优化不同年龄退休的养老金安排,小步、分阶段、渐进式提高退休年龄,加强老年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发老年人口红利。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考虑到短期内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仍存较大争议,建议在“十四五”时期从尽快放开三孩开始逐步推进并观察效果,这也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增量式改革的传统智慧。但必须强调的是,如果能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就应果断执行、不再拖延。
今日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在京举行。会上,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蚂蚁一个多月来在监管的指导下,全力做好暂缓上市的善后工作,对照监管部门的新要求,认真进行全面的自审,并积极配合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要求。深刻认识到,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领域一切创新和发展的前提,蚂蚁服务着众多的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在维护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上,更应该提高安全水位,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规范要求自己。 未来5年,蚂蚁将继续携手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效率,进一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做到既普又惠、更普更惠。同时,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聚焦核心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加大技术全面开放力度,助力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编辑:文静)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收官在即,任务完成得如何呢?其实,除了大家切身的主观感受,关于小康还有很多细化的指标,比如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我们的消费水平、医疗水平、养老水平怎么样,等等等等。这些数字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蕴含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多年付出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化。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从大山里易地搬迁出来的孩子们有了漂亮的新学校,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去上课。离开大山,乡亲们在移民小镇里开店、搞种植、当产业工人,新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在辽宁省盘锦市大堡子村,利用5G+物联网技术,当地村民建起了一千多个现代化种植大棚,产值超过两个亿。特色产业加现代化信息技术让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劳动强度却下降了。在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地区,昔日被众多化工企业污染的黑臭河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百里风光带。一批现代服务企业陆续落户,燕子矶成了宜居宜业的城市新热点。改革开放几十年,从城市到农村,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小康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几百美元突破1万美元大关。虽然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8年下降。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李然是一名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这几年工作压力少了一些之后,她开始更加关注自我的提升。我国有14亿人口和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0.5%,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9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80.7万张,是2000年的2.8倍。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通过搭建远程医疗平台,一些住在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及时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前段时间,贵州省遵义市泮水镇中心卫生院接收了一位危重症病人,医生怀疑是消化道出血,但患者还有心脏病、气管炎等多种基础性疾病,镇卫生院不敢贸然用药。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患者可能需要冒着风险转到更远的市、省级医院,而现在,在家门口的医院就可以申请贵州省人民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在省里专家的帮助下,这位患者在镇医院及时得到了救治,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既避免了转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花费也减少了很多。在镇卫生院,新农合的报销比例能达到90%,老人住院10天自己只花了269元。多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持续增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2019年4月,家住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的马哎力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让他没想到的是,没等他们去申请,当地民政局就主动登门走访。核实信息后,及时为他办理了兜底保障的有关手续。除了低保金和临时救助金,住院治病的费用也都按政策报了销。截至2019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68亿人,是2000年的7.1倍,覆盖率超过90%。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2007年刚建立时相比,分别提高了2.4倍和5.4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起保持16年连涨。民生安全网不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等多种方式多管齐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20年,对于四川眉山果园村的葡萄种植户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村里种的美人指、阳光玫瑰等品种很受市场欢迎。葡萄还没成熟的时候,不少客商就过来签订了购销协议。从以传统农业为主,靠天吃饭,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如今,凭借产值上亿的葡萄产业,果园村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1万,较种植葡萄前翻了15倍。村里修了新路,引入智慧治理,建成了区里第一个农村聚居小区,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2年末到2019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2020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也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体育健身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新世纪以来,我国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大幅提高,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体育强国建设也加速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我们仍然有些短板需要面对,比如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接下来我们仍然需要聚焦短板,提高发展质量,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现在,“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经过5年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很快,我们即将迈进“十四五”。面对机遇和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不断前进。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工作汇报,研究部署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审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5年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会议指出,明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思考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岁末年初,要把困难群众生活安置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前对“两节”相关工作作出安排。要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要做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会议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监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强化政治监督,锲而不舍督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实履行政治巡视职能责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精准有力执纪执法,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着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强化自我监督和约束,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铁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斗争中忠诚履职尽责,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对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新的要求。纪检监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忠实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有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坚强保证。 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0年工作情况和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准备情况汇报。 会议同意明年1月22日至24日召开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党组织选举工作,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规范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等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地方党组织选举稳妥有序开展。《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是党内选举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地方党组织选举工作的基本遵循,对于规范地方党组织选举,加强地方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要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扩大和完善有序有效参与,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要严格代表资格条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确保选出合格的代表。要合理分配代表名额,优化代表结构,确保生产和工作一线代表比例。要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原则和结构合理的要求提名委员候选人。要通过科学规范严谨的选举工作,把地方党组织领导班子选好配强,不断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换届纪律,确保选举风清气正。地方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条例执行和督促指导,确保各项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伴随着监管层的频频发声,资本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的脚步越来越近了。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重磅定调,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而在此之前,证监会已在10月4次提及全面推进注册制,单月5次提及全面推进注册制的背后也透露了这场改革已经“箭在弦上”。有投行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A股全面注册制有望在2021年落地。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退市制度改革也被放到了重要位置,两者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抓手,将有效带动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关键制度创新。 高层单月提及5次 证监会4次发声之后,金融委也重磅定调,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10月31日,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其中提到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金融委的这一发声也被市场解读为A股全面推进注册制的脚步近了。 实际上,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成为今年10月资本市场的关键词,证监会也曾先后提及4次。其中,10月15日,证监会官微披露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政策例行吹风会答问实录”,证监会彼时表示,将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在保持新股常态化发行的同时,加强研究评估,全面总结试点注册制改革的经验,积极稳妥地做好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改革准备。 之后,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受国务院委托,于10月1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关于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关工作情况的报告。易会满表示,证监会推动形成了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的“三步走”注册制改革布局,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框架。 高禾投资管理合伙人刘盛宇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注册制改革关乎资本市场发展全局,意义重大,目前证监会已初步建立了“一个核心、两个环节、三项市场化安排”的注册制架构。 在10月21日-23日举办的2020金融街(6.740,0.07,1.05%)论坛年会上,易会满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金麒麟分析师)再度提到全面推进注册制。其中,李超表示,经过科创板、创业板两个板块的试点,全市场推行注册制的条件逐步具备,证监会正在研究制定全市场推广注册制实施方案。 常态化退市机制在路上 在全面推进注册制的道路上,退市制度改革也被放到了重要位置。10月31日,金融委亦表示,要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注册制的核心在于发行与退出,“严进宽出”是注册制的内涵,这也是在此次全面推进注册制下,退市制度改革被放在重要位置的根本所在。“随着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的成功,A股新股发行速度已经明显变快,这也要求退出关口通畅。”何南野如是说。 实际上,此次也并非金融委首次定调退市制度改革,在今年7月金融委就提到要深化退市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常态化退出机制。 除了金融委之外,证监会也在近期提到了退市制度改革。10月30日,证监会官网发布了“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文,其中证监会表示,以注册制和退市制度改革为抓手,带动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关键制度创新,全面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资深投融资专家许小恒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前上市难和退市难并存,市场入口阻塞成“堰塞湖”,阻碍市场逐步发展成熟。近几年,退市逐渐常态化。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常态化退出机制将进一步发挥优胜劣汰、提高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保障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正如许小恒所言,自2019年以来,A股市场退市企业明显增多。经Wind统计,2010-2020年(截至11月1日)分别有4家、3家、3家、6家、1家、7家、1家、5家、5家、10家、14家企业被终止上市。 全面实施注册制可期 伴随着金融委的重磅发声,A股全面实施注册制可期,亦有不少投行人士认为,全面注册制有望在2021年落地。 知名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全面实施注册制有可能在明年春节后或两会后。某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时代有望在2021年到来。 但何南野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注册制成绩显著、经验丰富,但从A股目前的走势与市场资金面而言,全方位推行注册制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挑战。 何南野进而指出,目前注册制比较完善的制度是股票发行制度,但其他基础性制度还相对薄弱,如承销、交易、退市、投资者保护等各环节的关键制度还有待完善,这些制度“环环相扣”,共同决定着注册制改革的成败。“另外,全面注册制将向全市场推出20%的日涨跌幅限制,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还需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及投资者权益保护,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投资者权益保护还需进一步深化。”何南野表示。 北京一位小型私募人士则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也会同步进行,以适应注册制的需要。“近期网传深交所主板将于中小板合并一事也可看作为全面注册制铺路。”该私募人士表示。 何南野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全面实施注册制有利于A股各板块向欧美成熟市场接轨,全面优化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扶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对投资者而言,更多优质企业的上市,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此外,伴随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我国投资结构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机构投资者将不断提高比重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利于未来市场的稳定和投资收益的可持续实现。 北京商报记者董亮马换换
据新华社电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认为,完成上述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 文件确定,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件对优先保障三农投入作出了部署。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相适应。地方政府要在一般债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各地应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中央和省级各部门要根据补短板的需要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要求,抓紧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的意见。调整完善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赋予省级更大自主权。研究本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到期后的政策。强化对三农信贷的货币、财税、监管政策正向激励,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提高风险容忍度,优化精准奖补措施。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适度扩大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县域法人地位。加强考核引导,合理提升资金外流严重县的存贷比。鼓励商业银行发行三农、小微企业等专项金融债券。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合理设置农业贷款期限,使其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做大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县域农户、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银保担风险共担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抓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落实,督促保险机构及时足额理赔。优化保险+期货试点模式,继续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短板必须补上。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政策措施必须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