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间,龙大肉食披露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龙大肉食预计上半年可实现净利润3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213.91%至224.37%。 龙大肉食的主营业务为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龙大肉食表示,2020年上半年业绩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生猪价格高位运行,且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公司养殖、冷冻肉和熟食等业务盈利能力增加。 同日,公司还披露了6月份生猪销售情况简报。公告显示,6月份,公司全资子公司烟台龙大养殖有限公司(简称“龙大养殖”)销售生猪2.31万头,环比减少16.61%,同比增加3.59%;实现销售收入0.78亿元,同比增加105.26%;生猪销售均价36.01元/公斤,比2020年5月份上涨8.43%。上半年,龙大养殖累计销售生猪10.93万头,实现生猪销售收入4.21亿元。 “6月份公司生猪销售数量环比减少,主要受近来国内猪价持续上涨影响,公司主动调整生猪养殖生产和出栏计划。”龙大肉食表示,生猪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26.34%(含仔猪),致使6月份生猪销售收入同比增加。
7月12日晚,佳源国际披露了6月及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业绩,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3%。至此,多数房企已经完成上半年销售额披露。 其中,去年销售额2000亿以上的房企中,除华润置地、阳光城外,均已完成上半年业绩披露。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TOP10房企中,今年上半年销售额降幅最大是新城控股和保利地产,分别下降20.34%和11.12%。增幅最大的则是恒大和世茂,分别上涨23.8%和10%。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尽管有疫情影响,依然有13家房企销售额突破千亿,上一年度同期为12家。 “以价换量”,恒大、世茂上半年售价分别同比下降16%和2.8% 从典型房企销售数据中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实施“以价换量”的房企多数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额。 其中最典型的房企是恒大。 中国恒大7月1日晚发布的业绩公告显示,今年6月实现销售760.5亿,同比增长51.3%,销售面积855.3万平方米,同比增84%;销售回款756.9亿,同比增60%。 1-6月,恒大累计实现销售额3488.4亿,同比增长23.8%,累计销售面积3863.2万平方米,同比大增47.5%。以年初公布的6500亿销售目标计算,上半年完成全年目标54%;若按许家印内部制定的8000亿销售目标,目标完成率则为44%。 业绩大幅增长的背后是恒大今年上半年以来一系列促销政策。 今年2月疫情期间,恒大宣布实施网上销售及7.5折降价促销等政策。在降价销售刺激下,恒大2月份实现447亿销售额。 此后3-6月,分别实现销售620.8亿、652亿、602亿、758亿,在上半年完成全年6500亿销售目标的超五成。 通过计算可知,今年上半年,恒大平均销售价格为9029.8元。而2019年上半年,恒大合约销售均价10755元。今年上半年平均销售价格降幅达16%。 此外,刚刚完成“去地产化”更名的世茂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合约销售1104.75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合约销售总面积629.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 从单月数据看,6月,世茂集团实现合约销售额约为302亿元,合约销售面积为171.56万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17604元。而2019年6月,世茂房地产销售均价为每平方米18518元。 今年1-6月,世茂集团平均售价为17541元;而去年上半年,世茂集团平均售价则为18048元。 据此计算,世茂集团今年上半年平均售价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8%。 TOP10房企中,销售额同比降幅最大的是新城控股。 7月8日晚间,新城控股发布公告,6月份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260.66亿元,销售面积约223.38万平方米。 1-6月,新城控股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975.2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34%,累计销售面积约877.53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6.39%。 根据上述数据,今年上半年,新城控股销售均价为11669.6万元每平米。而2019年上半年,新城控股的平均售价为11664.2万元每平米。平均售价几乎持平。 前五房企四家销售额下滑,TOP100全口径销售额同比下降2.7% 虽然头部房企销售情况受疫情影响不大,但非头部房企受疫情影响的比例明显较多。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超百亿的房企共10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4家。 销售额超千亿的13家房企中,实现同比增长的有7家,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滑的有6家。其中,中国金茂、中国恒大增幅最高。 而销售额500亿至1000亿之间的房企中,有9家实现同比增长,8家销售额同比下滑。 据克而瑞统计,TOP100房企6月单月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14517.2亿元,环比增长33%,单月业绩同比增速自4月转正后逐月提升至13.8%。 2020年4月-6月,TOP100房企全口径业绩规模高于去年同期,整体销售恢复情况好于预期。该研究中心表示,虽然疫情对上半年房企的销售、交付、结算等各方面的经营节奏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但自3月份以来市场热度回升,规模房企抓住市场窗口期,供货节奏及营销去化力度加码。 从累计业绩来看,1至6月,TOP100房企全口径销售业绩规模同比下降2.7%。 今年上半年,TOP100房企权益销售额共计3.7万亿元,市场份额为57.5%,上升4.5个百分点。 从销售增速来看,6月TOP30房企中25家房企实现了销售规模的正增长,其中TOP16-30的房企整体销售表现优于其余各梯队。此外,TOP30房企中仅有5家房企的销售增速同比负增长。 整体来看,上半年,40家典型上市房企累计业绩变动的中位数为微增1.1%,相比百强房企累计全口径业绩同比下降2.7%,规模房企业绩表现优于行业整体。 而行业TOP5则表现平平。除恒大外,其余四家上半年销售额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 其中,碧桂园2020年1至6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669.50亿元,同比下降5.32%。万科2020年1月至6月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204.8亿元。按此计算,同比下降4.05%。 融创中国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人民币1952.7亿元,同比下降8.82%。保利地产2020年1-6月,实现签约销售金额2245.36亿元,同比下降11.12%。 融资方面,克而瑞数据显示,上半年95家典型房企融资7464.43亿元。 此外同策研究院报告指出,6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1303.56亿元,环比上涨114.62%。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加上房地产市场逐步回稳,房企融资于6月显著回暖。 融资成本方面,今年以来,房企发行的各期限债券平均票面利率在4%-6%之间。整体看,平均发债成本没有超过6%,且数量较集中的3年期和5年期债券平均利率未超过5%。
以岭药业7月12日晚间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2亿元至7.28亿元,同比增长50%至60%。据了解,上半年连花清瘟产品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第二季度随着连花清瘟产品在海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销量同比出现大幅增长,对业绩贡献初步显现。 最近两个月,南美国家厄瓜多尔从以岭药业采购了30万盒连花清瘟胶囊。7月12日,记者从以岭药业获悉,上半年以来,连花清瘟海外注册进程明显加快,公司海外销售模式全线升级,海外订单明显增加。 据了解,3月份以来,连花清瘟已在泰国、厄瓜多尔、新加坡、老挝快速完成审批和通过注册。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在10多个国家及地区完成注册。同时,以岭药业还在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启动了注册工作。 以岭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很多国家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会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 与此同时,以岭药业启动了海外销售模式的升级。 以前,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主要通过代理商模式,由代理商负责当地的终端销售和价格制定,出口额在整个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较小。随着国外需求增大,以岭药业在3月初将外贸部门升级为“疫情海外工作组”,4月初又组建了国际贸易中心。现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市场、销售、宣传、人力、财务、电商部门职能完备。 “我们正着手改变传统的海外销售模式,实现自营和代理结合,在全球设立8个大区,在十几个国家设立办事处,把销售做到终端。”以岭药业国际贸易中心副总经理王天强说,“从当前的情况看,在已经拿到批文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的医院、药店开始配备连花清瘟。连花清瘟有望成为今年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最大单品之一,未来销售前景亦可期。”
开户不排队,交易安全稳定,就选东方财富证券,点此在线开户>> 以岭药业7月12日晚间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2亿元至7.28亿元,同比增长50%至60%。据了解,上半年连花清瘟产品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实现快速增长,其中第二季度随着连花清瘟产品在海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销量同比出现大幅增长,对业绩贡献初步显现。 最近两个月,南美国家厄瓜多尔从以岭药业采购了30万盒连花清瘟胶囊。7月12日,记者从以岭药业获悉,上半年以来,连花清瘟海外注册进程明显加快,公司海外销售模式全线升级,海外订单明显增加。 据了解,3月份以来,连花清瘟已在泰国、厄瓜多尔、新加坡、老挝快速完成审批和通过注册。截至目前,该产品已在10多个国家及地区完成注册。同时,以岭药业还在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启动了注册工作。 以岭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医药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很多国家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会考虑尝试中医药治疗的方法。 与此同时,以岭药业启动了海外销售模式的升级。 以前,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主要通过代理商模式,由代理商负责当地的终端销售和价格制定,出口额在整个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较小。随着国外需求增大,以岭药业在3月初将外贸部门升级为“疫情海外工作组”,4月初又组建了国际贸易中心。现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市场、销售、宣传、人力、财务、电商部门职能完备。 “我们正着手改变传统的海外销售模式,实现自营和代理结合,在全球设立8个大区,在十几个国家设立办事处,把销售做到终端。”以岭药业国际贸易中心副总经理王天强说,“从当前的情况看,在已经拿到批文的国家或地区,越来越多的医院、药店开始配备连花清瘟。连花清瘟有望成为今年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最大单品之一,未来销售前景亦可期。”
当前,OPPO在中国市场的线下门店保持在将近20万家的规模,广泛分布在一线到六线市场。 今年以来的疫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线下市场经营,但OPPO稳渠道、稳就业、保障经营秩序的系列举措和行动,体现了推进服务转型,夯实线下销售服务一体,持续建设数字化能力的决心和布局。 “相比猛烈的爆发式发展,OPPO更愿意做长久的事情,更愿意沉下来做服务,在市场上去和用户去交朋友,用一种看似最慢、但却最稳的方式,一个一个地去感动用户。”OPPO云南总经理曾子健说。 这样的模式势必离不开一线导购团队,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OPPO提倡“不能让一线的销售兄弟吃亏,一线销售团队是OPPO的财富,只有公司服务好他们,他们才能去做好销售,提高销量。” 1、跑遍社区的“路痴” 来自安徽淮南的静雅,到今年9月份就在OPPO工作十年了。作为一名销售顾问,她已经习惯了春节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 今年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节奏。先是公交停运,再是小区封闭,随后,静雅工作的门店也暂停营业了。 “刚开始大家都挺慌的,想着疫情期间销量不会好了。”静雅和同事们不仅要面对口罩脱销、缺乏防护的问题,还得承受闭店带来的损失,感到焦虑,一筹莫展…… “不要有后顾之忧,公司不会让大家下个月吃不上饭的。”很快,OPPO总部给一线销售购买了专项新冠疫情保险,供应口罩,一下子让静雅恢复了信心,“在那样的时候,公司对我们一线员工还是很有保障的,给我的归属感特别强,后来我就一点也不害怕了。” 有公司作为坚实的后盾后,静雅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线下门店暂时开不了,为什么不尝试跳出舒适区,转战线上销售呢? 静雅做了个决定,要凭借自己多年的销售工作积累下的顾客资源,从微信好友中的老顾客群体打开局面,她决心好好经营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开启自己的“私域流量”。 与此同时,静雅也在小区业主群里活跃起来,疫情新闻、家长里短、手机产品,分享消息又快又亲切,很快就在社区群里混了个“脸熟”。 静雅明白,光靠在朋友圈刷“存在感”是不足以获得更多顾客信任的,只有贴心细致的服务,才能带来更多机会。 公司为静雅开了“复工证明”后,静雅“摇身一变”,从门店销售,成为了一名“社区销售”。“我原本是路痴,出门就得靠地图,现在不断地跑社区,为客户送货上门,我比快递小哥都更熟门熟路了。”她笑称。 有一位大姐经朋友介绍联系上静雅,想买两台新手机。自己一台,小孩上网课也需要一台。但大姐担心自己不会使用,静雅说:“阿姐你放心,我给你把手机送去,帮你从旧手机里转资料,新手机包教会,孩子上网课的设备全都帮你测试好。” 静雅送货上门那天,顾客的孩子下午2点要上网课,她12点就带好消毒后的新手机,随身带着一次性鞋套和消毒液,等在顾客小区门口了。 中午顾客在做饭,一时没听到电话,静雅就在门口等了40分钟。一进门,静雅赶紧先帮顾客调试好上网课的机器,接着又为大姐传输资料、设置新机,直到下午4点才弄好。后来,顾客还有些不会操作的地方,静雅就耐心地在微信上为她一一解答。因为这份贴心细致的服务,顾客后来又推荐了好几个朋友找她买手机。 最初的担忧就这样过去了,静雅的顾客一天天多了起来,老顾客推荐新朋友,甚至连顾客所住小区里的保安也来找她买手机。 “原来作‘私域流量’的线上销售并不清闲,疫情期间的销量竟然比想象中好很多。”张静雅说,“等疫情缓和后,我打算继续拓展一下线上业务,除了发朋友圈,我还在想能不能开直播呢。”新的机会攥在手里,静雅充满信心、动力十足。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为全力保障一线员工的薪资,OPPO除正常发放底薪外,公司总部给全国近7万名销售导购人员发放了疫情补贴,购买了新冠疫情保险。OPPO还要求代理商确保疫情期间销售导购人数与以往同期相比不能下降,让大量一线员工在疫情中吃了“定心丸”。 2、拥有5000位老顾客的“工作狂” 王雨是河南民权县OPPO专营店的销售顾问,从事手机销售行业也已十年,算得上是敬业典范。 加入OPPO的4年来,她每年都只休息10天左右,几乎把OPPO专营店当作了自己的家。不管刮风下雨,春夏秋冬,她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就是八点前必须开门。 为什么这么拼命工作?王雨的回答很简单:“我坚持营业,无非是不想顾客找我买手机时找不到,只要顾客需要我,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出现。” 这份执着和坚持,让王雨四年积累了5000多位老顾客。 2019年底到2020年初,王雨所在的店里原本客流量很大,成交量也很高。但很快,疫情来了。在疫情的阴霾下,销量一天天下滑,很快门店就不能营业了。 突然到来的疫情,让王雨也有些慌张,但她告诉自己,先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 老顾客的新需求,就是王雨的“保护伞”。疫情期间,王雨的手机销量虽然比往年春节期间要少,但依然是优异的销售成绩。 王雨习惯“多想一步”。几年前,在手机以旧换新业务还未兴起时,王雨就会主动帮前来购机的顾客联系回收二手手机的商家,慢慢积累自己的商誉。凭着这套“比顾客多想一步”的方案,让老顾客越来越多,让客户换手机时第一个想到她。 王雨觉得,线上销售方式也应该有的放矢。她从来不群发消息,“一张产品图再加一段冷冷的官方介绍,其实会让人反感。”相反,王雨会逐一回访客户,细心听取顾客的疑问,了解顾客手机的现状,再为客提出保养或更换的建议。 疫情期间,许多顾客的孩子有上网课的需求。王雨在评估顾客手机现状和换机需求后,根据不同情况,为顾客推荐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方案,“设身处地为顾客考虑,他们就会觉得心里很舒服,才会接受我的建议和销售。” “什么叫服务?”曾子健觉得,“通过互联网销售,并不是单纯去卖货,因为任何形态的销售,如果只是以销售和盈利为目的,肯定做不好,一定是要以服务为目的,要回到本源。我们借助互联网去和消费者达成最直接的连接,我把手机卖给你了,你有任何用机需求,随时能找到我,操作上任何不懂的地方我都可以告诉你。通过互联网解决售后问题,做好服务,这就是回到本源。” “线下永远都有自己的市场,因为线下是情感沟通,人和人之间不可能只有机器。”他说。 “我还是更喜欢与顾客面对面地交流,店内体验总归更直接,随着疫情趋缓,门店重新开业,我希望接下来能给顾客推荐更多硬实力的高端机型。”王雨说。 3、不能让一线的兄弟吃亏 云南导购启彦2015年3月份加入OPPO,“我进公司这五年,一路走过来,除了获得了年度优秀员工、优秀员工旅游等激励,OPPO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认可,在这里我找到了自信。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才是我热爱的工作。” 通过五年多的历练,启彦将OPPO的服务理念入脑入心,也有了自己的生意经,“原来我把这个产品推销给你就好了,现在我卖给消费者产品时才是服务的开始。我更愿意把我的产品讲解给消费者,你买了这款产品后,我还要做好后期服务。可能一张手机膜值不了多少钱,但是对消费者来说,买了新机器,就需要现在贴张膜,那我们就立刻为消费者提供这个服务。我还愿意帮消费者清洗听筒,查杀手机垃圾等等。我们经常回访顾客,手机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家人朋友有没有购买需求?有需求时,我们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OPPO给我的不只是工资和奖金,还有归属感,这是不一样的。OPPO真的很暖,公司各级管理者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一线的兄弟吃亏。’所有的节日,包括小朋友的节日,公司都会为员工准备礼品。公司还会为员工组织各类活动,如果有适合我们家庭的,就会带着小朋友去参加,我姑娘还赢过一辆单车!”启彦笑着说。 “我心里明白,自己能安心工作,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包括父母、家人还有我的女儿,都很理解支持我工作。难得的是,公司也没忘记员工家属的付出和支持。我获得了优秀员工的称号,公司会邀请优秀员工的家属吃饭,公司管理层对员工家属逐一表示感谢,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启彦说。 据OPPO云南总经理曾子健介绍,OPPO在云南全省大概有18个分公司,管理团队有600人左右,导购团队在2017年的最高峰时达到了大概4500人,到现在还维持在接近3000人。 “一个省3000人的导购团队,是不是意味着很大的开支?那一定是的。疫情期间,导购在哪办公?都在家,消费者又不逛街,怎么办?我们当时发动导购回访老客户来购机,然后通过快递或者导购亲自送货上门的方式来销售。但仅凭这样的销售能支撑导购团队和门店活下去吗?支撑不了。那怎么办?于是公司总部拿出了资金补贴给导购,比如一个月每名导购补贴一千块钱,我们和工厂一起来补贴,目的就是让导购不会离开OPPO团队,让门店能够持续活下来。” 曾子健说。 OPPO的线下门店正在今夏蓄势待发。门店多,是OPPO的优势,利用门店,OPPO可以通过服务和体验,与用户交朋友;通过服务理念,可以做好门店周边人群的运营。 在消费升级、4G换机的用户流量红利阶段,OPPO深入布局线下渠道,为各级市场消费者提供购买便利,这奠定了OPPO的市场地位。 OPPO深刻感受到,当前,消费者便利购买的需要已经被满足,对于线下渠道更加需要精耕细作,转向用户服务和经营。未来,渠道比拼的并不是售点数量,而是要靠质量和服务取胜。 疫情带来的困境背后,呼之欲出的是改变和机会。新的应用场景出现、即将到来的5G换机潮、线上销售和服务渠道占比增加,这些都为OPPO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带来了新思路。千千万万销售顾问通过多年具体、细心的服务,与顾客建立了信任,他们是OPPO不断寻求突破和改变的缩影。
短短3个月,深圳楼市居然再现“喝茶费”和“内部选房”? 刚刚,楼市粉丝爆料称,自己关注已久的坂田新盘大族云峰在7月6日公开获批预售后,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售罄。(预售证获批和公开有延迟,获批时间为6月30日,公开时间为7月6日下午。) (图源安居客) 深圳住建局资料显示,大族云峰这批房源的备案均价为5.9万/平,跟前期的价格相比,几乎没有涨价。但是房源数量很少,只有38套。 在现场销售表示“有什么关系就找什么关系”后,这位购房者(下文简称A先生)只好联系该项目的代理商销售,对方表示可以再打听有无房源,但想要买房,需要45万元的“服务费”。 为此,楼市君致电大族云峰的现场销售,对方表示已经“卖完了”,但是具体何时开盘,为什么没有通知等问题,对方拒绝回答。 1 “喝茶费”重出江湖? A先生透露,自己已经是第二次“抢”不到大族云峰的房源了。 早在一个月前,A先生就想要买一套大族云峰去年开盘剩下的房源,为此还特意找到了一位代理销售,交了18万的“服务费”,但没有抢到那批房源。 (受访者供图 请勿转载) 这次本以为公开选房可以拼一把运气,却又遭遇了“有钱也买不到房”。 7月6日,A先生自己在网上查到预售获批后,曾第一时间致电营销中心销售,但对方称暂无(开盘)消息。 随后,A先生的父亲赶往营销中心,发现现场已经有人正在办理选房手续,但现场销售依然表示要等“领导指示”,“分批选房”。 晚上,依然没有收到开盘消息的A先生,只好再次联系销售咨询是否还能抢到房源,对方则表示,“现在要45(万)了。” (受访者供图 请勿转载) “找关系找了,问要不要收钱,问了,要现场去,去了,我到底怎么才能买到这个房子?” A先生表示,自己作为普通购房者,完全不能理解大族云峰这样内部开盘的方式。如果有公开透明的开盘流程,谁会去找所谓的中间商交“服务费”? 2 热门新盘竞争加剧, 何时全面开启公证摇号选房? 今年以来,因为楼市热情高涨,新盘的竞争一直很激烈。 5月,因为宝安部分楼盘被爆出现“喝茶费”、“捂盘惜售”和“内部提前选房”等现象,宝安住建局明确表示,所有住宅项目采取委托公证公开认筹抽签选房的形式予以销售,并将严惩市场违规行为。 (图源南方+) 光明某项目也因为市场关注度高,开启了公证摇号选房的开盘模式。 但是除了宝安区住建局有明确规定,以及现象级“网红盘”会迫于压力采用公证摇号方式,其他项目采用何种开盘方式,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以大族云峰为例。 今年4月坂银通道开通后,坂田市场热度明显提升,作为片区内少有的规模新盘,又是几乎现房状态,项目的热度也是持续攀升。 (项目分两期开发,一期业主已经入住) 不仅去年10月开盘剩下的房源成为香饽饽,最后这一批加推房源更是吸引了不少购房者密切关注。 因为新房限价,这批加推房源的备案均价5.9万/平,单价区间在5.6-6.3万/平,总价区间在541-644万/套。和前期相比,几乎没有涨价。 但是整个坂田片区的二手均价都已经达到了6.6万/平,形成了新房二手的价格倒挂。 (图源贝壳找房) 但在没有透明开盘流程的前提下,即便像A先生那样,能在公开渠道上第一时间发现预售证获批的购房者,也难以抢到一套房源,从而向“喝茶费”妥协。 (图源家在论坛) 近年来,在政府的严格限价之下,新房的价格形成优势,尤其是地段、配套条件优秀的项目,基本都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但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如果项目本身不愿意通过公开渠道销售,购房者也是“毫无办法”。 当“喝茶费”、“内部提前选房”等现象重出江湖,能否引起有关部分的重视,将更加公平的“公证摇号”选房方式向更多热门的片区推广下去呢? 【互动】您支持在深圳全面推行“公证摇号”的开盘方式吗?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疫情影响下各行业纷纷转战线上直播,保险行业也不例外,企业高管和保险顾问纷纷走进直播间“带货”,掀起直播销售热潮。 但直播卖保险潜在的违法违规风险已经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多地银保监局近日陆续发出风险警示。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在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购买保险时,应格外注意产品资质、渠道和投保提示。 吸粉引流完成保险销售 “有时只想问个简单的问题,得到的回复总是私聊或推荐看直播,咨询投保方案有时还被收费。”白领杨柳近期关注了几个保险短视频账号,保险知识学到了不少,但各类产品推荐信息眼花缭乱,她也不敢贸然下单。 记者在抖音平台上发现,保险销售账号的运营主体以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为主,也有一些自称“理财师”“金融讲师”“健康顾问”的主播发布选择保险的测评攻略。 综合排序最靠前的视频多数由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发布,这些机构账号纷纷表示“我们不会推荐任何一家公司和产品”,面对评论区的网友提问,主播均回应“加微信私聊”“私信回复”。 记者加了一个微信账号,对方随即推荐9.9元的“专业保险规划师服务”,并表示“我们对接50多家保险公司,让您足不出户了解各大保险公司的王牌产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各保险平台及中介机构在短视频平台上免费科普的背后都有“生意经”:多数平台和机构在线上引流后,由从业人员依托微信等社交媒体“建群养客户”,进而通过传统线下营销模式的保险方案设计、产品组合推荐与费率测算进行社交互动,最终完成销售。 小心“带货”变“带祸” 监管部门提示,消费者应警惕的是,主流直播平台中部分保险平台和机构主体资质缺失且宣传内容失当,容易让“带货”变“带祸”。据介绍,有的机构不具有经营保险业务资质,却以咨询、规划或测评名义注册账号,违规开展保险营销宣传和销售活动;有的保险分支机构或保险销售从业人员,未经所属机构统一管理,擅自发布保险营销宣传短视频、直播。 “戳我领红包”“直播抽奖别走开”“限时秒杀打折送优惠”……保险直播和短视频中,简单粗暴的营销内容刺激着网友下单,“免费领保险”“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夸大保障范围的误导内容不断。 “借着直播和短视频,保险公司和代理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接触到以前没被触达、对保险完全不了解的客户。”一家互联网保险业务负责人坦言,多数理赔纠纷源于“消费者的未如实告知”和“消费者与保险公司对保险条款的理解偏差”,通过直播方式卖出去的保单可能会为投保人增加拒赔的风险。 保险直播带货监管升级 针对保险直播的潜在风险,河北和北京银保监局近期陆续出手整治。 北京银保监局要求辖内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在7月底前完成自查整改,提出“不得委托未取得合法资格的机构从事保险销售活动、不得出现不实陈述或误导性描述、不得违规承诺收益或承担损失、不得以打折红包抽奖等形式变相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等多项规定,对于在后续检查、抽查中发现存在漏报、瞒报以及不认真整改问题的机构将依法从严从重处置。 北京银保监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提醒,消费者在通过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购买保险时,要做到“三注意”。 一是注意资质,确认“谁在卖保险”,查验保险业务经营者是否具备相应资质,不要购买未取得经营保险业务许可的主体所销售的保险产品;二是注意渠道,应从保险公司或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自营网络平台等正规渠道购买保险产品;三是注意“保什么、不保什么”,认真阅读投保提示、保险条款等信息,充分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和免责范围,切实保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也有保险业内人士仍看好保险直播的前景。太平人寿运营总监兼副总精算师严智康公开表示,直播带货卖保险的方式并没有超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范围,但必须要符合相关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