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再上台阶 今年6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提出,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这5座城市何以成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生”?未来将如何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结中心建设对于中欧班列发展有何意义?本版今日推出相关报道。 郑州:切实提升枢纽能级 本报记者 杨子佩 连日来,河南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0多名信息工程人员正在全力升级完善数字班列系统。“数字班列系统3.0版本将在本月底上线。”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岩说,“此前系统只能对集装箱实现运中管理和查询,升级后可以精确到每个集装箱的每个包裹,提高货物运输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加速郑州跨境电商发展。” 今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拟支持部分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其中,拟申建城市需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区位条件优越,是《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的枢纽节点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二是设施基础良好,拥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或铁路编组站,具备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和一类铁路口岸功能。三是经济承载力较强,所在城市GDP大于6000亿元,所在省进出口额大于3000亿元。四是运营规范质量好,已实现常态化开行,境外运作相对成熟,已开展班列集结、集拼集运、运贸一体化等业务。 最终,郑州以5座城市综合评分第一,成功入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也是中东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中欧班列(郑州)作为郑州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过近7年扩量提质开行,已形成了多口岸、多线路、多目的站点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3199班,实现每周去程14班、回程10班高频开行。在全国63座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往返均衡率、计划兑现率、运输安全、业务覆盖范围、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等重要质量安全综合指标评价稳居全国“领跑梯队”。 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将使更多货物在郑州高效集疏,进一步带动郑州枢纽能级跃升、枢纽经济发展。据了解,郑州将通过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做优做强中欧班列(郑州)枢纽节点,强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我们将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基础保障、做强市场主体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切实提升中欧班列(郑州)枢纽能级,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处处长穆穆介绍。 同时,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2020年第二批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企业,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尽快将投资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示范工程建设相关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提升河南开放通道优势,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再立新功。 重庆: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 本报记者 冉瑞成 重庆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是西部地区唯一“铁、水、公、空”俱全的多式联运枢纽。重庆集成了全国18个现代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团结村中心站和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编组站,并配套开放口岸承载环境及软硬件条件。 近年来,重庆不断拓展开放通道,统筹东南西北4个方向,全方位推进出海、出境通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为重庆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加强全球供应链、服务链建设,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奠定了通道基础。 2011年1月28日,渝新欧班列从重庆开出,开创了我国中欧班列的先例,成为我国开行最早、开行数量最多、运行最稳定的中欧班列,创造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在国家战略和规划指引下,发挥重庆四大优势,推进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的“1+N”项目体系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运营效益,提升示范工程对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功能转变,提升“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效集疏运体系能力,推动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开放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规划,重庆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重庆铁路口岸综合性指定监管查验功能区、铁路口岸海关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公铁联运服务中心等重大工程,畅通主辅枢纽之间“微循环”。二是健全协同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完善“1+N”“干支配”业务,不断助推线路开枝散叶。三是打造中欧班列西部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提升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控制力。四是推进口岸便利化大通关,完善国际国内关检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五是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大力推进集结中心、开放口岸与枢纽产业、枢纽城市融合化发展,构建路、港、产、城、人、企联动发展的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拓展科学城、高新区城市空间,重点发展外向度较高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整车及零部件、消费品工业等产业。六是探索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促进物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 成都:打造泛欧泛亚对外开放高地 本报记者 刘 畅 乔金亮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成都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有其优势。”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外联部部长曾怡说,成都位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和联动点。中欧班列(成都)开行,让成都乃至四川成为泛欧泛亚对外开放高地。作为成都建设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主体,成都国际铁路港是中欧班列(成都)起点,也是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联接境外30座城市、境内15座城市,打造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开行量连续4年领跑全国。 在该示范工程中,成都将主要承担优化提升国际陆港枢纽能级、加快构建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探索创新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发展特色枢纽经济和打造国际开放合作平台等5项重点任务。比如,在特色枢纽经济方面,将重点发展“蓉欧+”物流业、加快发展“保税+”国际贸易和协同发展“临港+”制造业。在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方面,力争在3年内实现西部“蓉欧+”货物集散基地达20个,西部地区占中欧班列、国际班列货源比例达到75%。 “近年来,成都通过发挥经济外溢、创新策源、门户枢纽等功能作用,对周边区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曾怡说,在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中,成都将充分利用欧洲铁路网络和多式联运资源,实现货物经欧洲境内分拨点的多点直达、集结方式,建立覆盖欧洲主要枢纽及贸易城市的线路网络,形成国内枢纽集散和欧洲境内分拨双驱动。 前不久,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出了具有成都开行特色的“欧洲通”运输模式。该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可针对按整列组织困难却又有运输需求的站点实行按箱报价,接受整列、多箱、单箱订舱,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种运输需求,从而提高了班列运输受众面。 目前,中欧班列(成都)的“欧洲通”可通过以波兰马拉、波兹南为枢纽节点通达欧洲全境。一是通过马拉为枢纽节点,组织华沙、杜伊斯堡、汉堡、米兰、巴塞罗那等站点单个集装箱货物经马拉分拨、集结。二是推进以波兹南为枢纽节点的班列开行,利用当地铁路运输网络衔接卢森堡、鹿特丹等地区。 西安:构筑联运集结中心 本报记者 张毅 7月1日,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联手中欧班列“长安号”,在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支持下,常态化开行往返欧洲的中欧班列公共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了解,从7月1日起,中欧班列公共班列(西安)常态化开行两条线路,即西安至杜伊斯堡、西安至马拉舍维奇,每天共开行4班,2去2回,全程运行时间稳定,将进一步发挥西安港的门户、枢纽作用,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与西安携手推出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欧洲的公共班列,率先在全国实现高频次稳定开行,为进一步扩大陕西对外开放、完善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推进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辛小明表示,“中铁集将全力以赴做好西安公共班列的运行组织和服务工作,与西安共同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服务全国向西开放。” 西安地处我国版图中心位置,是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西安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平均成本最低,有着集散八方、辐射全国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西安港,西安初步形成了承东启西、联通南北、贯通欧亚的重要商贸物流大通道和全网物流体系,正着力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目前,西安港与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开行了陆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15条线路,服务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形成欧洲地区全覆盖的国际联运网络,吸引了来自29个省份的货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拨,省外货源超过70%;进口货物70%以上由西安分拨至全国,西安港已成为辐射全国、连通欧亚的国际中转枢纽港。 “西安港将全球布局海外服务基地,今年年内建成3个海外服务基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为‘长安号’境内外往返对开和货物在境外高效集散提供支撑。”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表示,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充分发挥“西安港”门户枢纽地位,联手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物流集团、中铁集装箱公司等大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长安号”公共班列,持续加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陆续开行“晋西欧”“闽西欧”“湘西欧”等新线路,以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物流中心、贸易、生产加工与金融中心以及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贡献陆港力量。 乌鲁木齐:从节点到支点 本报记者 乔文汇 向东,挽起广袤内地;向西,联结中亚欧洲。站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观景平台,俯瞰建设中的国际快件中心等项目工地和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不能不为新疆首府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感叹。乌鲁木齐陆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港区将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国际贸易平台功能,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升级版”。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集结中心开行中欧(中亚)班列410列,其中6月份达到106列,环比增长8.2%,增长态势明显。最近,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新疆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乌鲁木齐等城市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又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常务副区长李贺祖告诉记者,按照“集货、建园、聚产业”这一思路,目前主要从推进班列集货提质、推动园区建设提速、加快产业集聚提效、推进平台功能提升等四个方面推进陆港区建设。上半年,铁路口岸商务商贸区等3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86亿元。 根据《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建设方案(2020—2024年)》,新疆计划力争通过5年时间,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打造技术领先、理念先进、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中欧班列国际货运综合服务平台,提升集货能力,推动产业集聚,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建设。 “中欧班列为企业出口建立了便捷通道,我们的出口效率更高了,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栋说,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优势,公司的产品打开了俄罗斯市场,拉动了企业发展。去年,有203列中欧班列装载了公司生产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已装载了80多列。 从交通节点到发展支点,从物流枢纽到经贸平台,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及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功能不断完善,其“聚产业”的作用愈发明显。“陆港区不仅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而且将成为产业‘沉淀器’,未来将吸引更多现代物流、国际商贸、高端服务、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乌鲁木齐国际陆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凯满怀信心地说。
据美国国会山网站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13日分享了游戏节目主持人查克·伍勒里的推特。伍勒里在推文中指责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其他消息来源对新冠病毒疫情说谎。 伍勒里称:“最离谱的谎言是关于新冠肺炎的。每个人都在说谎,疾控中心、媒体、民主党和我们的医生,不是所有人,但是大多数告诉我们相信他们的都在说谎。” 白宫新闻秘书凯莉·麦克纳尼13日对记者表示,特朗普仍然相信疾控中心,他转发伍勒里的推文只是针对疾控中心个别无赖的人。 麦克纳尼提及疫情暴发时,疾控中心关于疫情指导方针的文件在定稿前被泄露。“总统转发是为了表达他对于疾控中心的不满,有个别无赖的人提前泄露信息,”麦克纳尼说,“泄露的材料并不是完整版和最佳版,他(特朗普)认为这误导了美国民众。所以这是他不满的地方。” “总体来说,特朗普的推文是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使用科学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非政治的方式去使用,”麦克纳尼说。 在过去几个月里,美国疫情愈演愈烈,特朗普却一再忽视疾控中心的指导方针。尽管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专家发出过警告,过去几周特朗普仍然举办了多次大型室内竞选集会活动。
新基建项目库密集浮现 科创中心和新兴产业园提速布局 加快化危为机、开拓发展新空间,正成为各地加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必选项。 记者注意到,随着2020年步入下半场,不少地方在大力推动“六稳”“六保”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纷纷敲定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图——密集谋划一批新基建项目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拓展新兴产业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转型项目为抓手,在充分释放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千亿级新基建项目将密集上线 7月12日,重庆发展改革委表示,已完成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形成七大板块、21个专项、375个项目,总投资3983亿元。目前,已开工152个项目、总投资2101亿元。 此前数日,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并透露已建立数字新基建项目库,目前首批征集入库项目254个,其中5G领域(含大数据中心)项目89个,人工智能领域项目66个,工业互联网领域项目50个。常州则提出超1000亿元的新基建产业投资项目计划,并排出63个新基建重点产业项目。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内,北京、成都、西安等多地酝酿和出台新基建发展行动计划和投资建设方案,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梳理投资项目库,大批千亿级的项目将密集上线。 集中出炉的新基建项目库,成为地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促经济高质量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北京在新基建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具备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产业生态完善、平台创新活跃、应用智慧丰富、安全可信可控等特征以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湖北表示充分发挥新基建在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创业就业、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作用,对冲疫情对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一方面有利于培育经济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显著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有效投资和激发信息消费;另一方面有利于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农业、金融、能源、物流等传统产业赋智赋能,促进模式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 多地提速布局 科创中心和新兴产业园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少地方纷纷按下科创中心建设快进键。 “力争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到2050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7月13日,四川科技厅副厅长田云辉介绍了四川科创中心建设蓝图。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指出,下一步四川将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100个以上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这并不是个例。7月9日,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揭牌,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创中心和高原特色农业科创中心成立。此外,浙江拟打造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江西将赣江两岸打造全国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条例也已正式施行。 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是地方高质量转型的出路。从广东力争到2022年打造超20个产值过千亿工业园,到河北提出推动实施2至3家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再到湖北支持开发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近日,多地加快部署打造新兴产业优势园区,为转型项目落地提供广阔平台。 越来越多的地方正以综合施策跑出高质量转型发展加速度。以山西为例,7月1日,《山西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施行。7月8日,山西省政府全体会议提出,将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转型,一要聚焦“两新一重”和民生短板领域,谋划一批优质转型项目;二要跑出新兴产业培育“加速度”,全力打造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三要迈上创新创业发展“新台阶”,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补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专家表示,在2020年迈入下半场之际,各地纷纷按下高质量转型发展快进键,成为育新机、开新局的关键发力点。下一步,要在聚焦主业,推动产业、项目、园区等上台阶上水平的同时,加快补短板和完善配套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加快新基建、科创中心和新兴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生动体现,有望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传统行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基础设施提质增效,通过技术改造迈向产业链中高端,提升产业竞争力。 “各地在高质量转型发展方面,还需要加快补短板。”刘向东表示,要在加快落地新项目同时,在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相配套的规划措施,在土地、人力、科技支撑等方面做好要素保障,促进产城融合、产教融合、科技融合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同时进一步优化地方营商环境,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思维,大力度培育头部企业,让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承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隆云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人才可为地方经济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各地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技术、产业、应用等环节的全链条人才体系。 此外,她指出,各地政府要在土地、生态、人才等生产要素约束条件下,寻找一条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更大力度激发民营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激发民间创新动力与创造活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粤港澳大湾区民生一体化也在加快形成。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佛山也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金融活,经济则活;金融稳,经济则稳。”在宜居的佛山,广东金融高新区是金融机构重要聚集地。金融要如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予更强劲的金融动能?广东金融高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7月7日,2020广东金融高新区重点项目进驻签约活动在千灯湖创投小镇举行。广东金融高新区引入了十大重点项目签约落户,投资总额近百亿元,涵盖银行、期货、基金、服务外包等前后台高端服务业态,其中更有三家为持牌金融机构。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促进局、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晓军,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广东金融高新区发展促进局局长倪全宏,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海,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区长顾耀辉等出席活动。 首家落户地级市的公募基金 引入项目的种类方面,广东金融高新区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成功引入了首家落户地级市的公募基金。 过去公募基金集中在“北上广深”,总部主要在一线城市,为一线城市居民投资理财提供了很多选择。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注册制改革的逐步落实,公募基金在居民财富管理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线城市以外也需要公募基金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护航”。 佛山市南海区一直是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的代表,过去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让居民财富有比较理想的积累。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来到南海工作和生活,也对财富管理产生了更多的需求。 “在地理优势和政府政策的吸引下,中科沃土基金愿意把公司总部迁往南海,让南海成为首个拥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区县,为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发展添砖加瓦。”中科沃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冬辉向与会嘉宾描绘了中科沃土和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合作蓝图,言语中充满期待。 活动上,中科沃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约进驻千灯湖创投小镇,成为首家落户地级市的公募基金。 引入多个数据、研发中心项目 作为广东金融强省战略七大基础性平台之首的广东金融高新区,自成立以来便着力引进金融机构数据中心、研发中心等后台项目,目前已成为辐射亚太的金融大数据中心。 此次签约落户的银联商务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中国工商银行集约运营中心(佛山)、广州银行后台数据中心等项目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记者了解到,银联商务将在广东金融高新区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计划设立银联商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心、数据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广州银行后台数据中心涵盖金融科技研发、总部后台数据中心、信用卡后台服务中心、运营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培训中心等部门,人员总规模预计超2000人;中国工商银行集约运营中心(佛山)则填补了广东金融高新区国有四大行后台服务基地的空白。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倪全宏表示,目前广东金融高新区核心区已成功吸引中国人保南信息中心、广发金融中心、友邦金融中心、汇丰环球营运中心、毕马威全球共享服务中心、海晟金融租赁等项目864个,累计投资规模超1329亿元,吸引金融白领人才数量超6万名,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服务外包、私募创投、融资租赁、科技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态,已初步建成国际金融后台基地。 广东金融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佛山市南海区副区长乔吉飞表示,在国际金融后台建设上,将推动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建立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后台服务体系。 股权投资支持绿色技术、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提升广东金融高新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本次活动还引进了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广东季华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项目。另一方面,本次活动也有绿色技术银行以及乡村振兴等项目签约落户。 其中,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是省市区共建项目,目标前三年服务中小企业超百万户,汇集金融和核心企业超千家,实现融资服务超万亿,实现缓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帮助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 广东季华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由季华实验室与粤科金融集团合作设立,总规模5亿元,主要投资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的高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助力季华实验室出产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由粤科金融集团牵头发起的规模30亿元的绿色技术产业基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科技产业。目前,绿色技术银行已获科技部批准筹建,将落户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将搭建绿色技术评估中心、绿色金融中心、绿色工程中心及绿色技术转移转化综合示范区的“三中心一园区”支撑体系,建设绿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链。 由广东省唯一的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恒健控股公司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发起的广东美丽乡村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将落户千灯湖创投小镇,该基金规模30亿元,一期认缴出资额10亿元,专项投资美丽乡村项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乔吉飞表示,在现代产业金融中心建设上,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科技产业融合创新体系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点将千灯湖创投小镇打造成为“万亿级”创投小镇,提升融资租赁服务民营企业的效能,建设立足佛山、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高地。 结合雄厚制造业基础,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广东金融高新区引入的项目已经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展望未来,广东金融高新区要如何更好服务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 “相信这些高质量项目的聚集与战略合作将为广东金融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军表示,广东金融高新区是广东重要的金融发展平台,已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的国际金融后台基地以及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中心。 何晓军对广东金融高新区的未来寄予厚望。他希望广东金融高新区在金融后台服务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引进更多优质项目,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要更好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依托深厚的实体经济基础,充分聚集调动社会资本,更好地服务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 佛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海表示,签约落户的项目与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需求十分吻合。佛山将在政策支持、政务服务、环境配套等方面全力做好跟进服务,积极为项目排忧解难,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展望未来,将发挥好既有优势,充分结合佛山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集全市之力将其打造成为金融门类齐全、服务链条完善的现代金融产业集聚区,成为佛山金融发展的名片,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自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以来,舆论中有一些担忧声,即认为香港经济社会稳定将面临巨大不确定性,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能弱化。还有别有用心的个人和组织利用这种悲观预期大做文章,传播焦虑甚至污名化香港特区国家安全法。 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及经济界人士纷纷表示,无论从国安立法保证香港持续繁荣稳定的初衷来看,还是从香港作为成熟开放经济体的底蕴来看,这些担心都不会成为现实。在“一国两制”方针、香港基本法及香港国安法的有力保障下,香港的独特优势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但不会削弱和动摇,未来还会更加稳固。 香港国安法为香港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判断一地营商环境优劣与否,首当其冲便是能否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无论聚焦当下还是放眼长远,香港国安法无疑都将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注入更多积极因素。 “去年下半年以来,因‘修例风波’引发的不断升级的暴力活动,无疑给香港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若不能彻底控制住局势,香港的金融经济等都会遭受长期的负面影响。香港国安法从根本上消除了这些隐患,鼓励个人投资者、企业及国际投资者在香港进行长期投资,也会促进香港政府加大对香港公共基础设施及住宅的投资。”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肖耿表示,政治社会稳定是所有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国安法正是保护及巩固香港在国际金融领域全球领先地位的重要措施。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日前表示,香港国安法不会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反而是一件好事。这一判断代表了香港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引发了国内外投资者的强烈共鸣。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研究员蔡赤萌认为,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也都受到不同形式的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约束。香港国安法不会改变香港“一国两制”下以普通法为基础的法治基础与营商环境,也不会改变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国际市场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 目前,香港股市及港元继续保持稳定走势,香港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联系汇率制度稳固,并未出现非正常资金外流,多家在港外资企业也表示将继续扎根香港开展投资。同时,近期MSCI亚洲系列指数产品选择落户香港证券交易所,中概股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等,国际市场的一系列表现继续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和潜力投下“信心票”。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分析MSCI选择将亚洲系列指数落户香港的原因时指出,政府没有任何干预,这是市场的选择。一方面,香港的股权衍生品市场较为发达,相关投资品种和交易有很好的基础,MSCI认为将产品转移到香港更有利于这些产品的运作。另一方面,香港聚集了亚洲地区最多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股权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非常活跃,也是基于对产品市场交易会更活跃的认识,MSCI决定将相关产品转移到香港。 6月18日,京东在港交所实现二次上市,成为继网易之后第二家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百度、百胜中国等中概股企业也陆续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在市场人士看来,大型中概股公司回归示范效应的持续发挥,将会吸引更多中概股企业选择在香港上市。短期看,得益于香港市场投资者的认可,在港上市企业成功募集了资金,为日后发展拓宽了空间;长期看,中概股的大量回归,可优化港股行业结构、活跃交易、提升估值、增强市场的长期竞争力,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尽管身处全球新冠疫情冲击等重大事件背景之中,但香港的楼市、股市及外汇市场仍然运转正常,市场环境稳定,与全球市场相比,香港市场仍处于蓄势待发的上升周期。”肖耿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越来越清楚,世界经济重心正加速向亚洲转移,而中国大陆正是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与投资需求地。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将在帮助投资者匹配高回报、低风险项目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近期香港市场的反应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支撑。受益于中概股回归带来的突出业绩,4月份以来恒生指数也震荡上行。随着内地新经济领域领军企业先后登陆港股,以金融、地产等传统经济为主导的港股结构有望得到优化,以创新为标志的新动力的注入使得各方有理由长期看好香港股市。 香港优势仍存未来可期 国际资本流入香港、港股回升、港元走强……在国际市场持续为香港投下“信心票”的同时,内地政策的支持、香港成熟开放经济体的底气、爱港爱国人士以实际行动挺港,种种有利因素将共同汇聚成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强大力量。身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香港,优势仍存、未来可期。 “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核心属性,体现在相应的特定环节,如具有基于全球标准的基础性金融制度、全球功能性金融机构高度集聚、金融要素流量规模可观等特征。从这些方面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依然稳固,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依旧。”蔡赤萌表示,进一步增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未来应继续扩大香港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互联互通管道功能,增强香港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集聚和金融辐射能力。 背靠大陆,可与内地经济金融互联互通、深度挂钩,这被认为是香港突破瓶颈、赢得未来的明显优势。“香港能够、也需要与大湾区城市互动、互补、联动、融合。香港周边的内地城市具备在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及在岸金融方面的优势与规模,加强互动与合作,将有可能形成在全球具备竞争力的、面向世界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肖耿说。 “长远来看,支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固的因素还有很多,除了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香港与内地金融的紧密合作外,香港自身拥有的积极因素也不可忽视。”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教授陈章喜认为,香港是创新导向型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方面,香港政府的创新支持政策包括促进竞争、工商业及资本支持等将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自由市场经济为香港营造了公平的经商环境,有利于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壮大。在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望继续稳固。 正如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张晓明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香港的繁荣稳定,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两条,一个是香港自身的营商环境、金融体系方面的优势会不会削弱,再一个是祖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和中央对香港的支持力度会不会持续。对于这两点,我们是有信心的,所以我们对香港的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暴媛媛 王 霖)
当前正值汛期,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吉安地区江河水位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近几年来,农发行吉安市分行累计投放29亿元贷款支持吉安中心城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放23亿元贷款支持赣江西堤除险加固及禾河水系排涝综合治理工程,投放6亿元贷款支持吉安市禾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项目。 项目建设的实施将极大提高河堤防洪标准,有效降低赣江、禾河水系涝灾影响,护卫中心城区3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两岸约4万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其中,近日全线贯通的禾河大道,属于该项目建成的路堤结合工程,是一项集水利、防洪、生态、道路、旅游“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工程以堤防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和新建市政道路工程两部分相结合,水利部分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全长为7.1km,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市政工程部分新建禾河大道全长为6.6km,双向四车道,并配套建设4m宽自行车绿道,强化了防洪、生态、交通、旅游休闲等功能,营造“道路,堤岸,河流,湿地,公园,城市”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环境。(陈良)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标志性工程,由华润置地代建代运营的西安奥体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三中心于7月1日正式竣工交付。 据悉,西安奥体中心是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主会场。这是全运会首次在西部举行,也是西安自1949年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全国性赛事。2017年3月,西安市政府与华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决定由华润置地代建代运营包含奥体中心在内的西安三中心,并负责相关片区开发。 华润置地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中心六大场馆总建面达138万平米,且含多个高大空间营造,工程技术复杂。与项目规模和难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极限的工期要求,三中心整体建设周期仅有33个月,绝对工期比同类工程缩短了一年多,是一场进度与时间的鏖战。这是华润置地目前规模最大的大型复杂场馆代建项目,为了如期呈现高品质作品,公司快速组建项目团队,精选全球优质资源,采用“一个模特、多套衣服”的做法,协助政府快速确定概念方案设计,积极推进基础和结构施工图设计,让基础和主体工程先行,造型和室内装饰设计持续优化,并合理安排多条线交叉作业,见缝插针,与节点赛跑。 据统计,西安三中心参建单位共有378家,累计进场工人超过10万人次,最高峰时现场有20000多人同时施工,2400余辆升降车、1000余台吊篮、78台塔吊、200余台各型起重设备同时使用,各类施工材料更是多不胜数,极大地考验着代建方的调度能力。以国际会展中心为例,展览馆土方开挖高峰期使用500辆渣土车同时作业,满铺单日出土7万方,超出住宅项目标准出土20多倍;会议楼开工7个月即实现主体钢结构封顶,75天完成主体6.5万吨钢结构吊装,用钢量相当于1.7个鸟巢、7个埃菲尔铁塔。(刘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