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公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自2016年试行,2018年正式实施,到今年已经是实施的第三个年头,清单上的事项也是越来越少。今年的清单,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这几年,市场准入持续降低门槛的效果怎样?门越开越大之后,我们的市场又如何更健康公平?一起来关注,2020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又放开了啥?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6年(试点版)为328个事项,2018年开始正式实施时减到151个,2019年减到131个,16日公布的2020版负面清单再次减到123个。 新版负面清单的发布释放了哪些信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今年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和扩散的一年,全球经济非常不好。今年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其实它是我们国家投资环境的重大改革。因为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年,从整个“十三五”的角度看,2016年在4个省市试点时328项,今年缩减到123项,这就代表了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投资环境的重大改革取得了重大进步。另一个方面今年实际上是为下一步,也就是 “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怎么能够使国家投资环境进入到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开了一个头,也为未来30年发展奠定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投资环境基础。 放开和删减的事项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从放开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森林评估、矿产权评估,还是碳交易权的资格认定,所有这些都是让市场中介的自律机制起作用,由政府的管理转向市场中介的自律组织,这是个重大变化。从删除来讲,无论是进出口的商品检疫,还是报关企业的资格认定,它会明显提高跨境贸易的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实际上从国家营商环境来讲,跨境贸易在全球排56位,这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制度和便利化方面的障碍。今年这14项删除的部分,将会为提高跨境贸易的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新版负面清单中关于金融控股公司、土地管理权方面增加,这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增加的这两项是当前存在着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两个重大领域,在这两个领域尤其是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和国内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也是打好 “十三五”的三大攻坚战的其中一个,就是怎么管控好一些区域和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控股公司和土地管理这两个方面,其实都是要清除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隐患,把它纳入到我们的管理的系列中来,这个增加实际上非常重要。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的效果,用什么衡量?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从2016年的328项减少到123项的过程中,比如说今年的前十一个月,外商来华投资,实际使用外资在服务业部分的占比已经上升到78%,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很难想象也就是我们的这个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能上升到78%。中间包括相当一部分是研发服务、技术服务、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和产业的数字化、营商环境的高效化以及制度成本的减量化,这些变化都是跟我们投资环境的重大改革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不断“瘦身”是有重大关系的。 中国市场如何更加公平、健康且具有吸引力?一边是激发市场活力,一边是政府“放管服”改革的推进。三年,三版负面清单,实施效果如何?数据给出了答案,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质量和体量都十分可观。 中国的投资环境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投资环境已有显著改善营商环境需补齐4个短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的投资环境随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不断的“瘦身”应当说是有了显著的改善。根据日本征信机构的最新数据,日本来华投资的企业有95%都表示他们要维持和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只有5%的企业在考虑随着中国成本上升,是不是考虑要转移投资地。从营商环境讲,下一步怎么能够做到更好?营商环境2019年有四个短板:一是中国信贷在全球排名80位;二是纳税在全球排名是105位;三是跨境贸易在全球排56位,四是企业的退出在全球排51位。因此下一步投资环境、营商环境的重大改革,也就是怎么解决我们的短板,我相信这是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件工作。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未来在哪些领域存在突破和开放的空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营商环境、投资环境还存在短板,因此我觉得下一步不仅仅是“瘦身”,下一步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改革的关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关键,还是要建立起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新管理机制。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到的推动治理现代化,也是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讲的,新发展阶段要讲好新故事。
日前,中国太保旗下中国太保寿险推出首款粤港澳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粤享金生”,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牵头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重疾新定义”)以及中国精算师协会制定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正式发布后,中国太保寿险首款针对大湾区特定重大疾病的定制保险产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大湾区重疾险市场。 基于大湾区群众重疾现状,中国太保寿险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分析和精算,结合广东地区多年重疾理赔数据,按照银保监会大湾区重疾险的特定要求,解决针对性不强、精准性不高、个性化偏低、保障程度不足等缺陷,率先推出了“粤享金生”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旨在借助定制化的专属重疾险服务,改变过去重疾险产品同质化、大众化的问题,消除大湾区居民品质生活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粤享金生”是中国太保寿险首款真正意义上面向大湾区销售的寿险产品,年龄范围在18周岁至65周岁的大湾区居民并普惠延展到广东全省,同时在粤工作的港澳人士,只要符合核保标准,都可以购买,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的互联互通。 中国太保表示,后续将进一步针对大湾区不同地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人生阶段的客户对保险多样化的需求,立足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开发更多定制化、专属性健康险产品,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增加供给,提高保障水平。同时,树立“保险+服务”的理念,前置保险服务,主动创新风险预防服务和风险管理工具,提升社会风险管理效率,探索建立大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解决和服务方案,以高标准全方位的现代保险服务,促进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全力推动大湾区向高质量发展。
摘要:生猪期货可以帮助缓和价格波动,推动产业内整合。但作为期货品种,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是决定它成败的首要因素。 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是个好消息。这是个当之无愧的期货大品种,且具备价格的高波动性。中国的生猪年产值接近2万亿,按当前保证金比例,可估算生猪期货市值接近20万亿,和铜期货市场规模相当。另外,猪的生产周期约为2年,价格周期4年,从供给变化传导至价格较为漫长,适合做长线交易和对冲。尽管面临实体交割、运输储藏和品种标准化等多重挑战,但是市场潜力不可低估。 生猪期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市场提供了未来的参考价格。美国学者Carter和Mahopatra(2008)对美国猪期货的数据研究表明,生猪期货价对价格走势有极佳的预测能力,且结果无偏(unbiased)。这对于猪农是最好的消息。因为养猪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规模。养猪场对猪价走势的判断通常是片面的和案例式的,没有能力跟踪整个市场供需的变化,而且由于猪饲养期长,常常是扩产之后才发现猪价周期已经进入下行通道。这样盲目跟风的农场多了,不仅加剧了每轮猪周期内的价格波动,也不利于单个农场的长期发展。 中国生猪产业在规模整合的关键阶段,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越来越重要。中国过去一直依赖小农养猪,而且有很多是作为副业养在后院,对价格波动不敏感。如今,尽管小的养猪户在数量上仍然占绝对多数,但是总产量很低,重要性在逐年下降了。根据农业部数据,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养猪农户减少了将近60%,退出的几乎都是年出栏小于50头的小户。即使如此,小户占比仍高达95%。官方数据对于不同规模农场产量的统计截止于2010年,之后不再更新。2010年,小户猪场只生产了36%的猪肉,按照过去十年产业整合的情况推算,尤其是非洲猪瘟后小农户加速退出,现在这个产量比例大概率已降至10%以下。今后中国人吃的猪肉将大多数由中等规模以上的养猪场提供,对价格信号的依赖会加强。在中西部许多地区,养猪作为扶贫的手段被地方采纳,就更需要教育农户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信号来规避风险。 但生猪期货作为一个期货品种来说,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是决定它成败的首要因素。中国尝试过不少期货品种,其中有一些品种的参与者较少,也没有投机资本的关注,市场成交惨淡,比如转基因大豆。生猪价格极具波动性,对于交易者来说是个好品种。不过,培养企业的风险中性意识,仍然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教训;投机交易可能在早期影响市场。 目前的时点是推广生猪期货的良好窗口期。据美国农业部估算,2020年中国猪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这主要是非洲猪瘟带来的冲击,在非洲猪瘟发生之前的2017年中国生产占比高达55%。可以预期,假如非洲猪瘟不会再度大规模扩散(毕竟现在非洲猪瘟仍无有效药物和疫苗),在未来5年,中国生猪产能将进入新一轮快速扩张阶段。增大的供给会带来价格下行压力,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真实需求将会上涨。 生猪期货将提高头部养殖企业的地位,对冲价格风险对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好的保护。中国生猪生产企业五巨头(温氏、牧原、正邦、新希望和正大)在2019出栏量占到中国总产量的9%。五家全部入选大商所的首批集团交割库,这会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标准决定权和定价权。中国可能会继续学习美国的经验。美国从1966年发行生猪合约之后,行业历经兼并,最终只剩下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现在美国前五大生猪企业产能占比超过30%,带来的是猪周期波峰和波谷的缓和。非洲猪瘟加快了中国生猪产业的产能合并,生猪期货推出会进一步加快品种标准化和产能集中,由此可能一定程度上熨平猪周期。 中国向外部世界开放期货市场的步伐在加快,最新的品种包括铜和棕榈油。下一步是豆油和豆粕。不管是推出新的生猪期货还是将现有合约国际化,都将增强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能力。比如,在有色金属市场,中国是铜的最大消费国,占世界铜消费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的铜期货市场也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中国在猪肉市场的优势更加明显,不仅是最大的消费国还是最大的生产国。因此在猪期货市场稳定后,开放给外国投资者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允许外资交易这些期货合同有助于国内企业对冲波动性,也能够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影响力。
1月5日,泰国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下称“泰国天丝”)发布声明称,最高院终审驳回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红牛”)上诉,维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9年11月25日做出的一审判决,终审判决再次明确“红牛系列商标”权权属归泰国天丝。 对此,1月6日,中国红牛发布声明称,泰国天丝1月5日发布的声明,对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12月21日《民事判决书》((2020)最高法民终394号)(下称“二审判决”)中的认定内容断章取义。 声明还称,中国红牛于2020年12月31日收到二审判决,二审判决并非双方法律关系的终局;二审判决并未涉及在1995年11月10日泰国天丝与中国红牛及其股东签署的《协议书》(下称50年协议)中,中国红牛享有的在中国市场独占生产、销售红牛饮料产品的合法权利。泰国天丝相关声明却引用二审判决对“50年协议”真实性存疑的表述,混淆视听,试图作出该协议是无效的误导,但二审判决并没有否定该协议的法律效力。 中国红牛表示,合作期限为50年和合资公司的独占经营销售权是红牛饮料进入中国的前提,是对各方投资者稳定预期的利益保护,也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根本。关于“50年协议”,中国红牛和泰国天丝已在另案诉讼,目前正在审理中。
据彭博社报道,纽约证券交易所4日宣布,纽交所不再打算对三家中国电信企业采取退市行动。三家企业将继续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020年12月5日,携手摩根大通在金融年会季期间揭晓了“2020·摩根大通年度金融书籍”榜单。 2020年,·摩根大通年度金融书籍在年度主题书籍、年度榜单书籍和年度推荐书籍三个奖项下共计为读者推荐了54本好书。 年度金融书籍启动于2009年,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被财经专业人士推崇的财经书籍推荐榜单。书籍的评选宗旨是“全球视野、远见卓识”,经历专家推荐、公众投票和评委会评估等环节,于每年年底推出国际和国内最被推崇、最具专业水准和独特视角的金融财经类书籍,并举办年度金融书籍品鉴会。 (研究院院长杨燕青;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 研究院院长杨燕青表示,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好书“丰收”是意外的收获和补偿。今年的书单不仅包括人工智能、光刻机、太空竞赛、气候变化等前沿,也覆盖了瘟疫、危机、剧变这些异常沉重然而极度重要的话题。同时,一如既往,经济全局、金融市场、政策组合、金融科技,无一缺席,所有议题都值得密切关注和细细研读。展望2021年以及未来,病毒和大自然(包括气候变化)、因疫情推出的“战时政策组合”(非常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科技力量,以及中美关系将是关键变量。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让全球经济和社会前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榜单上的书籍对全球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中国是摩根大通和我们的客户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2021年,我们即将庆祝扎根中国100周年,我们希望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期待在华投资、发展的下一个百年。” 10本佳作获选“年度主题书籍” 20本佳作获选“年度榜单书籍” 24本佳作获选“年度推荐书籍” 在12月5日下午举行的年度金融书籍品鉴会现场,政策制定高层、金融业内人士、经济学家、科学家和及获奖作者通过现场演讲和视频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书籍和观点。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出席书籍品鉴会并展望2021年及未来。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高尚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艾明,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杨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等获奖作者及专家出席了下午的闭门会议,并分享了对于“后疫情”经济学、金融新秩序、科技与治理等话题的真知灼见。中国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研究员张明,德勤中国副主席、德勤中国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管合伙人吴卫军,和逸金融创始人兼董事长林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联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安国俊等获奖作者出席了品鉴会。 (现场发言嘉宾) (视频发言嘉宾) 同时,一些国际作者和无法到会的国内作者通过视频方式分享了书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看法。通过视频分享的作者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国际清算银行货币与经济局副主管斯梯恩·克雷森斯(Stijin Claessens)、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s)、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和公共事务专业客座教授威廉·布伊特(Willem Buiter)。
北京时间1月5日消息,华米科技今日宣布,公司以9.959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对价收购中国江苏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9.99%的少数股权。 华米科技和江苏亿通期望在一起,利用亿通进入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机会,长期扩展中国市场的医疗保健生态系统。 华米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黄汪表示,与亿通科技(300211)的新合作关系是华米对未来中国业务的投资,持有亿通科技股权将推动两家公司的共同成长及提高股东价值。这项交易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但要得到股东的批准和监管要求。 截止发稿,华米科技上涨1.57%报12.95美元,市值超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