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苹果造车的传闻几乎每年都会传出来,但是近期有关产业链备货、汽车提前问世的消息格外引人瞩目。从日渐崛起的新能源产业链,到苹果传统消费电子产业链,苹果造车的“盲盒”正待拆解。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消费电子与汽车产业链业内人士发现,业内对苹果造车的能力维持谨慎乐观,但是对能否提前推出汽车持怀疑态度;此外,苹果软件生态对汽车产业的智能化革新也颇受期待,软件价值崛起,而苹果手机产业链部分公司已经开始跨界备车。 汽车智能化趋势 关于苹果造车的消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传闻代号为“泰坦计划”的造车项目启动,并且多次向特斯拉等公司挖人,之后又传出苹果内部在自主造车还是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上出现分歧。 据媒体报道,苹果近期向和大、贸联-KY、和勤、富田等台湾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预计2021年9月推出APPle Car,比原先规划提早至少两年,相关台厂因为提前备货,订单饱满;此外,苹果正在与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并探索在美国建立工厂的可能性。 苹果造车、汽车最早2021年问世的消息,遭到了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的质疑,其认为市场对于Apple Car过于乐观,目前苹果造车面临着研发设计、供应商、市场竞争力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郭明錤表示,Apple Car若要成功,关键不在硬件,而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但是苹果并没有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业内也有乐观声音。时代伯乐汽车行业研究员朱自清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新车发布时点是可以灵活操作的事,往往车企都是提前三年发布新车;对于造车本身,预计苹果应该不会过深介入传统的汽车制造,毕竟这个领域毛利率低,更多可能会找代工或者贴标生产,而重点发力应该在智能驾驶领域,能结合自身的优势。 据介绍,宏观趋势上来看,中国汽车市场持续爆发,欧洲各国政策方面纷纷设置禁售燃油车时间点,保持了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不变;另一方面,在技术上,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自动驾驶等方面更加成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对苹果造车提供了机遇。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2020年,我国新能源(行情600617,诊股)汽车销量将达130万辆,远超行业预期;基础设施方面,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4.3万座、换电站528座,各类充电桩150万个,建成“十纵十横两环”约4.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 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互联网汽车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各国禁售燃油车计划,大多数在2030年至2040年,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已定,肯定会吸引越来越多行业巨头跨界入局,苹果造车如果能在最近三年内落地,预计会加速这一趋势。 意大利某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相信苹果有财力,有资源,以及强大的供应商管控能力,相信苹果可以将消费电子供应链管控优势发挥在汽车行业,但是苹果一旦涉足造车,同样需要面临产能瓶颈与质量管控的问题。“造一辆车对苹果是分分钟的事,难的是上规模之后,如何保证品质。这是所有造车新势力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软件定义汽车价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苹果造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对行业生态系统的变革。 汽车分析师张翔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如果苹果造车,将成为第一家手机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会带动更多的手机制造商进入汽车行业造车。苹果作为科技公司,软硬并举,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应用,可以平移到汽车领域,预计对汽车软件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苹果造车,可能会让自己的车与其他汽车差异化竞争,并且为自家的车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张翔表示。 如果以特斯拉为参考,软件价值已经成为估值关键因素。根据摩根士丹利汽车行业分析师亚当·乔纳斯(Adam Jonas)预测,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将从汽车销售向高毛利的软件和服务收入转变。去年11月,摩根士丹利在最近三年里第一次建议买入特斯拉股票,汽车软件正是特斯拉的关键价值。据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预测,软件销售收入在2025年将占特斯拉总体收入的14%。 而特斯拉推出的完全自动驾驶功能(FSD)是全球售价最高的汽车自动辅助驾驶产品。2020年7月起,FSD在国内售价从5.6万元上涨至6.4万元,相当于Model 3最低售价的1/4;在北美市场,FSD最近涨价至1万美元,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表示,未来FSD价格可能突破10万美元。 从整个行业来看,软件成本比重也在迅速提升。据德勤测算,预计到2030年,软件成本占整车物料清单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0%增长到50%,这里的软件包括程序开发、AI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程度高的控制器、芯片等电子硬件。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度更高,间接降低了硬件升级换代成本。以特斯拉为例,高度集成车内仅有车身控制器和中央控制器,车辆可以通过匹配的软件对预埋硬件进行在线升级(OTA),使得汽车这种低更换频率的耐用消费品,也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持续迭代升级。 朱自清表示,OTA是未来的趋势,软硬解耦是OTA发展的需要,所以持续升级实质上是涉及软件和硬件关系的。前述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向记者表示,长远来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智能化变革,未来汽车数量未必会增多,而更关键在于提供 “智能出行体验”。 巨头产业链的重合 朱自清表示,参照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并没有给中国手机产业带来威胁,反而促进了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特斯拉进入中国与苹果手机进入中国类似,优化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了一批国内优秀供应商。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爆出苹果造车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地区企业,而非老牌欧美汽车零配件厂商,并且与特斯拉供应商高度重合。 消息中所指的备货苹果汽车的企业中,和大工业为内齿轮制造厂商,特斯拉供应商,生产重型机车、汽车及产业机械之齿轮等传动零组件,产品主要外销欧美等。财报显示,从2020年9月份公司营业收入开始恢复增长,到11月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出现了明显转机,并且正在进行扩产。另外,贸联-KY被称为特斯拉概念股的指标性大厂,从事汽车线束生产,营业利润率已创历史新高。 A股从事新能源车载充电机业务的某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特斯拉挖了很多苹果的人去做采购,采购对象也是以原有苹果供应链企业为主。该负责人表示,苹果有财力、有资源,更重要的是强大的供应商管控能力,这个优势相信可以发挥到汽车行业,而强调自主可控是巨头们一致目标。 朱自清指出,对于汽车来说,核心的部件,比如电池、电机、电控、自动驾驶系统,未来肯定是掌握在整车厂手里;手机也是一样,核心的东西手机厂商肯定要拿在自己手中。苹果在智能手机也正是如此布局,从基带芯片到电源管理芯片,从自研到收购,一步步掌控手机核心;而特斯拉在采用自研芯片及平台后,较之前使用英伟达芯片的自动驾驶平台成本降低了20%。 产业链跨界“备车” 从造车进展来看,苹果手机产业链公司已瞄向了汽车领域,结合所长,跨界布局。 其中,富士康动作频频。去年,富士康不仅发布了电动汽车底盘和软件平台“MIH EV开放平台”,宣布2024年将推出固态电池;富士康还化身“白衣骑士”,计划向拜腾汽车投资2亿美元,目标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批量生产拜腾汽车旗下概念车型M-Byte。 此前,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全球电动车市场2025年~2030年将达到每年3600万辆的规模,而富士康的目标是2025年至2027年间拿下电动汽车市场10%的份额。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未来约300万辆汽车将使用其平台。 电子产业分析师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如果苹果造车,会有机会考虑原供应链厂商,但估计还是以台企和外资厂商为主导。 不过,朱自清表示,参照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苹果促进了中国的手机产业链优化、升级;特斯拉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也经历了类似历程,已经对中国汽车产业链进行了优化,发展了一批国内优秀的供应商,所以国内供应链也有望在苹果造车中“分一杯羹”。 A股中,蓝思科技(行情300433,诊股)既是苹果盖板供应商,也是特斯拉的全球一级核心供应商。去年公司抛出了募资150亿元的定增方案,其中募投项目之一是投资45亿元建设“长沙园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项目”。蓝思科技2019年年报显示,大尺寸防护玻璃在2019年营收达到37.94亿元,同比增长近4成,系蓝思科技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西南证券(行情600369,诊股)研报显示,公司当前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是中控屏及B柱的主要配套商。 另一家苹果、特斯拉供应商安洁科技(行情002635,诊股)就将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去年公司披露定增募集资金15亿元,其中4亿元投入新能源汽车及信息存储设备零组件扩产项目。 据透露,目前安洁科技已为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客户配套金属件,目前也正在切入新能源汽车MIM件业务。 水晶光电(行情002273,诊股)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指出,汽车电子领域的发展是公司的重要部分,公司已有产品用于车载摄像头,平行显示系统(HUD)产品目前和整车厂合作正小批量生产中。 近期,半导体公司也重金布局汽车芯片业务。今年1月,闻泰科技(行情600745,诊股)控股股东闻天下投资建设的12英寸车规级晶圆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另外,华润微(行情688396,诊股)、长电科技(行情600584,诊股)、通富微电(行情002156,诊股)等发布的定增方案中,涉及到功率半导体封测、车载品智能封装测试、汽车电子等相关项目。
新年伊始,三大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公布2020年全年交付情况,多项数据均创新高。与此同时,特斯拉正式发布中型SUV国产ModelY车型,价格从50万元区间直接降至30万元区间,与三大造车新势力形成短兵相接之势。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仍处于快速成长过程当中,但三大造车新势力已做出差异化细分市场定位。当前电动车企的主要竞争者是以大众、丰田以及BBA等品牌为主的传统车企,预计在软件、算法领域切换、投入以及积累相对有限的传统车企在电动车转型阶段将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 ● 交付数据创新高 1月4日,小鹏汽车发布2020年12月交付数据。2020年12月总交付量达到5700辆,同比增长326%,创历史新高。2020年第四季度累计交付12964辆,同比增长303%,环比增长51%。其中,小鹏P7累计交付8527辆,环比增长37%。2020年,小鹏汽车全年累计交付27041辆,同比增长112%。 1月3日,蔚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交付了7007辆,连续五个月创单月交付数新高,并连续九个月实现同比翻番。蔚来2020年累计交付43728辆,同比上涨121%,总用户数超7.5万。 1月2日,理想公布2020年12月及全年交付数据。理想ONE在2020年12月交付6126辆,环比增长31.9%,同比增长529.6%,再创单月交付量新纪录。同时,12月新增定单量亦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第四季度,理想ONE交付14464辆,环比增长67%。2020年理想ONE总计交付32624辆。 Wind数据显示,蔚来2020年累计涨幅达1112.44%;小鹏汽车自2020年8月27日上市以来,累计涨幅达185.53%;理想汽车自2020年7月30日上市以来,累计上涨150.70%。 与特斯拉“短兵相接” 元旦当日,特斯拉发布了国产纯电动SUVModel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起售价分别为33.99万元和36.99万元,较之前进口版大幅下调14.81万元和16.51万元。 “EC6和ModelY是直接的竞争关系,为了抗衡特斯拉ModelY上市,我们要保持一些市场灵活性。”在一年前的NIODay(蔚来日)上,蔚来董事长、创始人李斌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从价格上看,ModelY的价格区间确实与蔚来全面形成短兵相接之势。目前,蔚来旗下有三款量产车型,分别是EC6、ES6、EX8,其中EC6为电动轿跑SUV,ES6和EX8均为纯电SUV。三款车型入门款售价分别为36.8万元、34.36万元、46.8万元。 因此,在特斯拉ModelY上市当天,网上有爆料称蔚来正在惨遭大规模退单。对于退单的传闻,1月3日,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在蔚来二手车业务发布会上回应称:“我们的订单很稳定,还在增加。”李斌也同时发声:“有的车企是按成本来定价,因此价格会越来越低。但是,蔚来从一开始就考虑了未来的很多因素,我们不会让先买蔚来的车主吃亏。这也是蔚来前两年毛利率亏损比较高的原因。” 除了蔚来外,目前,特斯拉ModelY和Model3的价格也与造车新势力中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的价格形成正面对决。如理想ONE的售价为32.8万元,只比特斯拉ModelY价格低1.19万元。而随着国产Model3的不断降价,Model3的价格区间从此前的25万元-42万元降至25万-34万元,与小鹏P7的22.77万元售价相差不到3万元。 对于特斯拉的降价,1月3日,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也在其朋友圈发声:“这一次友商在元旦的降价我们挺有信心,连内部电话会都没有开,数据也完全证明,降价已经证明仅仅是营销的方式而已,而且还肯定是双刃剑。” 从2020年的销量上看,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销量远不及特斯拉。据乘联会数据,2020年前11个月,特斯拉(中国)的销量为11.5万辆;蔚来、理想、小鹏三个品牌2020年前11个月的销量之和不及特斯拉的在华销量,“三英战吕布”任重而道远。 差异化显现 虽然仍处于快速成长过程当中,但三大造车新势力已做出差异化细分市场定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蔚来、理想偏向于中高端市场的家庭消费群体,差异化竞争核心分别为服务和增程式,软件、算法全栈闭环是小鹏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中信证券汽车分析师宋韶灵表示,市场担忧特斯拉车型不断降价对其他品牌带来挤压,但特斯拉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更多是促进作用。一方面,电动化渗透率不到6%,行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空间大;另一方面,特斯拉价格不断下降,驱动电动智能车的普及,促进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加速推动产业变革;同时,特斯拉在电动智能功能引领产业,推动中国电动化、智能化供应链能力更加成熟,其他车企亦将受益,更容易早出“物美价廉”的“好产品”。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特斯拉此次降价,对造车新势力的影响不是特别大。“特斯拉主要竞争针对传统豪华车,而造车新势力的产品相对于特斯拉来说有更多鲜明的自身标签及特色。尤其是蔚来等高端品牌自身的良好服务品质也得到了消费者认可,而且其圈层群体的忠诚度极高,特斯拉降价对其影响并不会很大,主要还是对传统车市场的巨大影响。” 光大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倪昱婧认为,当前电动车企的主要竞争者是以大众、丰田以及BBA等品牌为主的传统车企。其中,传统车企的优势聚焦于机械领域,造车理念差异、行业特征差异以及技术路径差异导致大众、丰田以及BBA等传统车企优势减弱。预计在软件、算法领域切换、投入以及积累相对有限的传统车企在电动车转型阶段将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 受ModelY国产利好消息影响,特斯拉产业链个股掀起涨停潮。1月4日,模塑科技、奥特加、雅化集团、凌云股份、世运电路、三花智控、赣锋锂业、旭升股份、拓普集团纷纷涨停。宁德时代涨超15%,总市值为9413亿元,2020年累计涨幅超过230%。 宋韶灵表示,特斯拉国产化后加速本土零部件采购,ModelY国产化后中国制造产业链优势将持续发挥作用。
有消息称,苹果计划在明年9月发布首款APPle Car,这个消息预示着苹果的造车计划比预计的提前了两年。此消息一出,特斯拉应声大跌6%。 苹果为什么要造车?其实就是想延长产业链。随着智能手机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苹果也面临着产品迭代的天花板和同质化竞争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当5G手机这波换机潮过去以后,苹果拿什么来继续“吸粉”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而汽车则不同,虽然传统车企的净利润率在不断下降,但造车新势力却将新能源汽车打造成不再是代步工具的新兴前沿数码消费品,比如特斯拉就是一个移动的数码消费终端。 当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脑和其它外设进入行业天花板的时候,苹果也在思考如何让自己这个庞大的身躯向新的领域突破,拥有长产业链和高产值的汽车制造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现在的新能源智慧汽车已经颠覆了传统认识,成为各方垂涎的目标。我们看看特斯拉,今年第三季度营收87.71亿美元,净利润却只有3.31亿美元,但其市值却达到6160亿美元,苹果同季的营收是647亿美元,体量是特斯拉的近8倍,但其市值却只有特斯拉的3倍多。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这两个世界顶级数码消费玩家的态度。 当然,苹果要造电动车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设计优势,苹果所有的产品都不是自己生产的,它只负责设计,由产业链其它企业代工,所以它能很快速地切入电动车制造领域,因为它只需要设计。整个电动车产业链非常成熟,能给特斯拉代工的也能给苹果代工。其次是品牌优势,目前所谓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主要靠的是炫酷的设计和各种智能功能的堆积,而这些都是苹果的强项,它可以很容易让全球数十亿果粉喜欢上自己的新能源智能汽车,要知道这个产值的转换空间巨大。第三是苹果越来越强烈的控制欲,从现在的手机芯片到苹果整个生态布局,需要再控制一个产值空间够大的市场来满足未来的发展,汽车是个很优质的赛道,而特斯拉其实也为苹果试出了一个市场,但它不能再等了。 那么,我们又要思考为什么华为不造车而只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去让其它品牌的汽车做得更好?道理也很简单,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苹果也好,华为也罢,都看到了新能源智慧汽车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华为现在还真是力有不逮,就像在智能手机领域,华为也不是一开始就一马当先,而是从系统集成做起,慢慢切入,默默地后来居上,但核心技术如芯片等仍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因此,华为现在不可能大刀阔斧地造车,条件还不成熟,必须在车用ICT领域先耕耘一段时间,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再寻找好的机会。 实际上,华为这么做也是在走苹果一样的路,苹果也不是一开始就和特斯拉面对面竞争,让特斯拉先去冲锋陷阵,即便特斯拉成功了也算给自己拓展了市场空间。既然未来的新能源智慧汽车是一个宽阔的优质赛道,那谋定而后动也不失为良策。
“上车”仅是成为车企的供应商,造车就直接走向了车企的竞争面,但在抬高市值和完善生态的诱因之下,科技公司走向了直接造车。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
12月15日消息,百度正在考虑生产属于自己的电动汽车,或将组建一家持有多数股权的合资公司,目前百度已与包括浙江吉利、广州汽车集团和中国一汽在内的汽车制造商就可能的合资项目进行了初步谈判,但未达成任何协议。 受此消息影响,昨夜美股百度(BIDU:NASDAQ)股价一路大涨,截至收盘,上涨13.83%,报收185.5美元,创下2018年12月4日以来的收盘新高。市值也重回600亿美元,当前总市值达632.7亿美元。 盘后百度股价继续上行至192.5美元,上涨3.77%。 造车新势力正处风口之上 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成为了市场高度关注的焦点。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的特斯拉市值屡创新高,当前市值已经超过了包括大众、丰田、日产、现代、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本田汽车、菲亚特克莱斯勒以及标致等9大汽车制造商的市值之和,年内股价涨幅超600%。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股价都已翻倍,市值远超国内传统汽车龙头。 因此,如此爆发的行业风口之下,各大科技巨头也都纷纷加入布局,与传统车企开展更为深度的合作。如,腾讯在5月份一口气与宝马29家车企达成了合作;11月长安汽车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华为打造高端新能源品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也在11月联合宣布打造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等。由此看来,百度加入造车也在情理之中。 12月8日,百度刚与广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互补等方式,共同进行智能驾驶、智能车联、数字化营销方面相关技术及产业的开拓,继续深化在自主泊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等领域的合作。 市场分析,造车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新公司永远有机会。当前特斯拉、小鹏这些公司涨幅是阶段性的,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占比例还是个位数,造车新势力仍将持续涌现,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技术革命。 随着巨头们的深度布局,预计市场也将呈现更多变数。 百度在智能化、车联网等领域布局已遥遥领先 虽然百度还未亲自加入造车行业,但是此前与车企的合作已非常密切,在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领域也布局已久。 百度从2013年开始便发力汽车领域,包括了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并陆续推出了包括CarLife战略、Apollo计划等。 车辆网领域,百度合作的车企和车系在市场上市最多的,与车企的关系保持始终较为密切。截止目前,搭载百度车联网功能的汽车品牌共计超过60余个,上市车型达到300余款,而达成合作意向并将在明后两年的上市车型总数将达到500余款以上。 2017年百度成立了自动驾驶子公司Apollo,主要提供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并与吉利、大众汽车、丰田汽车和福特汽车等汽车制造商展开合作。当前Apollo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 12月8日,百度Apollo宣布无人驾驶测试里程已超过5.2万公里,并发布了L4级纯视觉方案Apollo Lite。另据其发布的全球首个多场景无人驾驶运营报告显示,Apollo Go接待乘客已超过21万名。 数据显示,2019年—2025年,中国L1到L5级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实现33%的年均增长率,并于2025年达到约71亿美元。 此外,地图也是百度在汽车领域布局的一张王牌。第三方机构预测,高精地图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突破200亿美元,未来十年有十倍成长空间。而国内参与其中的主要厂商是四维图新(腾讯投资)、高德(阿里收购)、百度三足鼎立。 由此可看出,百度本次将与车企合作造车,不仅是在资本端的投入,更是在车联网端和智能化领域都有着强大的基础注入。而无论传闻是否为真,百度在智能化汽车领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随着未来智能化技术与新能源车的结合,百度或将凭借在此领域的强大积累迎来爆发。 此前,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财报发布后表示,2020年三季度是百度今年增长最好的一季,并表示这只是个开始,要以归零的二次创业心态为未来去战斗。
雷锋网按:“华为不造车,聚焦ICT,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这句话,从去年华为高调宣布进军汽车行业开始,一直贯穿华为高层对外言论中。但华为的野心就止于此吗?答案当然不是。11月14日,长安正式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成立合资公司,打造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此后不久,网上就流传着一则关于华为联手长安造车的消息。消息显示,华为将联合长安汽车推出“保时捷”SUV,L4级智能驾驶,定价20-40万,车型是原保时捷设计师设计,车已经造出来了,除了底盘、内饰和电芯之外,所有的都是用的华为的解决方案,新车将于2021年上市。对此消息,长安方面表示是消息不实。华为方面,在本月25日,任正非在其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再次严正表示华为不会造车,甚至还说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的有效期只有3年。一位传统主机厂的相关负责人对新智驾表示:“结合以往口口声声说不造手机,却在加紧造手机的历史,加上现在的产业布局,华为大概率是要造整车的。当年任总也是说,谁说造手机就处分谁,情况如初一辙。”采埃孚中国研发总监綦平则认为,华为3-5年内不直接造车(OEM)应该是比较理性的决定,因为这方面经验积累不多,但是业务延伸至汽车产业是明确的。尽管如此,华为想要在汽车行业一展身手的野心,业界心知肚明,而华为目前坚持称自己不造车,究其原因,还是时机未到,现在的华为需要的是养精蓄锐,而不是与传统车企巨头正面硬钢。一方面,华为在汽车行业的经验还不能够支持其直接造车。造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整合全产业链的资源。虽然现在华为面向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具备了芯片、算法、通讯、硬件、甚至是电机、电芯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但是,不管是对于汽车复杂性的理解,还是自身的研发水平,尚不能比拟国际Tire 1。另一方面,现阶段,华为坚持称自己不造车,原因在于其要消除主机厂对其戒心。毕竟,华为汽车业务的前期发展,还是要仰仗这些主机厂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任正非签发文件出来后,朋友圈也有大佬打趣,这个文件有效期3年,华为从现在开始提供零部件,为确保3年后有新车,必须打消主机厂的顾虑。押注汽车市场当前,华为的处境相对有挑战。今年7月份,国外媒体报道称,英国首相约翰逊表明,预期最快将于2020年逐渐开始从英国的5G互联网建设中逐渐淘汰华为技术。不久后,印度方面也宣布将华为公司从其5G互联网建设计划中去掉。9月15日,美国对华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在此之后,台积电、高通、三星以及SK海力士、美光等主要元器件厂商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直到近期,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公开宣布,高通已经获得向华为出口4G芯片的许可。英国、印度相继取消华为在其国际5G建设资格,给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带来了沉重打击。美国的禁令也让华为的手机业务面临重压。此前,华为为保荣耀业务,甚至宣布将其剥离出售。此外,在企业业务方面,随着百度、阿里、腾讯的围剿,华为在云服务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华为三大业务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但在面临重压之下,未来如何再继续承载华为这艘巨轮驶向远方,是值得思考的事。在华为方面看来,汽车行业的未来价值无疑是巨大的。此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华为智能汽车BU总裁王军发表了对于未来智能汽车赛道的看法,他说:“这个市场足够大,从市场角度,我们看到的全是机会。”华为智能汽车BU总裁王军他继续解释道:“智能化的发展程度是一直往上走的,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空间是往上走的,我们计算过,智能化的程度每提高1%,全世界部件(除美国市场外)市场空间可能扩大33亿美金。智能化的程度和电动化程度每提高1%,整个的零部件的空间就扩大了60多亿美金。”基于此,不难看出,对于华为来说,未来的智能汽车市场无疑是承载华为继续前进的巨大机会。而华为也在汽车市场表现出强劲攻势。事实上,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并不晚,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门,并发布了车载模块,但一直以来,华为在汽车行业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去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高调宣布进入汽车行业,并逐渐向外界展示自己对汽车领域的业务布局。在去年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其更为详细的业务,可为合作伙伴提供一整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以及智能电动,当时在华为内部,这也被称为“4+1”解决方案。今年10月30日,华为正式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其融合了上述华为的五大业务板块,并增加了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从而形成一个全栈式的智能解决方案。纵观HI整个解决方案,不难发现,从三大计算平台,到三大操作系统,再到MDC自动驾驶平台,以及智能电动系统和快充技术,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布局,几乎涵盖了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也正因此,即使华为官方一再强调自身不会造车,但外界难免会猜测其正在为造车做准备。此外,11月14日,长安汽车正式宣布与华为、宁德时代三方共同组建高端智能汽车品牌的消息,更是加剧了华为将要造车的传言。不过,就像前文所说,即使3、5年后,华为选择造车,但现在,华为的定位和目标还是很明确的,即定位tire 1,做增量部件供应商,对标博世。王军坦言:“华为进入汽车行业是战战兢兢的,但未来,华为希望让汽车行业认可华为HI品牌价值的同时,让消费者信赖华为科技,信赖华为合作的车企,信赖我们共同造的车,信赖我们共同打造的品牌。”车企和Tire 1的态度未来的智能汽车赛道的发展是有无限潜力的,但现在的智能汽车赛道,无疑也是拥挤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腾讯、阿里,都借助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为车企提供车联网解决方案,百度更是国内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最早,发展最好的公司。在自动驾驶芯片、AI算法、AI语音等细分领域,则有地平线、商汤、云知声等独角兽企业。在OEM中,则有两个不同的分类,一个是传统主机厂,一个则是造车新势力。传统主机厂最开始对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反应是略微慢的,因此,其最初与互联网公司合作,采用的是打包互联网公司整体解决方案。虽然现在仍有部分车企采用的是这种办法,但更多的传统车企,也越来越想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典型的企业如吉利和长城,吉利通过旗下的亿咖通,不仅仅自主研发车机系统,更重要的是,其还在自主研发芯片。长城在今年动作频频,更是打出了要从上而下进行自我革命的口号,成立了数字化中心,发布三大技术平台。相比于传统主机厂的慢反应,造车新势力则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黑马,从一开始,造车新势力就具备了互联网基因,同时,像在车机系统、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上,造车新势力都是采用自研的成果,如理想的车机系统是自己打造,小鹏的自动驾驶也是自主研发。基于此,此时的华为以Tire 1的定位进入汽车行业,真的会受到业内的欢迎吗?对此,车企负责人对新智驾表示,传统车企对于华为的态度是配合的,响应国家号召,但是不会完全依赖。也就是说,车企需要华为的哪一方面能力,车企就会与其在哪一方面进行合作。目前车企与华为主要合作的类型是全栈式的车型开发,如广汽、长安、北汽等。对于与车企的合作模式,王军也表示,要看车企自己的需求。华为没有特别的选择客户,客户愿意用华为的产品,华为有合适的产品匹配就可以了。不过,綦平则表示,在零部件市场尚未与华为有什么交集,因为华为尚未大规模布局零部件业务。华为目前的强项在于芯片、软件、5G基础上的数据交换和管理,但是汽车方面的技术复杂性,似乎还有待加深了解和理解。毕竟,汽车对可靠性和对安全性的要求或消费者对其的要求、期待,是IT行业转型过来最不容易理解的。从华为自身来说,此前王军也在媒体访问过程中表示,相比传统汽车厂和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华为的优势主要在软件、算法和生态。华为自身在无线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都积累了大量的算法人才和模型,这些经验则可以用在车零部件产品里。此外,在操作系统系统和软件开发方面,业内皆知,基于鸿蒙系统,华为能够为汽车打造专属的车载操作系统。然而,綦平对此则表示,鸿蒙操作系统是有发展前途的,但是要运作成有效的商业模式,还需要外力支持,如果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估计被国际主流OEM接受的可能性不大。同时,针对最近华为火热的激光雷达,綦平也表示,激光雷达国内外有不少企业在做,华为的方案也不占优势。激光雷达的成本今后几年会大幅度下降,但是真正有意义的量产使用还有两三年时间,届时的成本比拼更有意义。他继续解释到,业界普遍认为L4开始用固态激光雷达比较有意义,L4在乘用车大批量使用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使其技术可靠性提升,否则法律法规方面有障碍。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想,传统OEM负责人则认为华为是有优势的,他表示,华为在底层技术方面都掌握了,其定义汽车的灵活度很大,虽然对于汽车复杂性的理解不算足够,但华为的研发人员和投入大,能够很快进行学习。同时,相比传统OEM,华为还可以充分利用内容的生态资源。不过,綦平则认为,仅靠华为自己造车用自己的系统是没有前途的,其先要挤入汽车行业,作为供应商,从零部件过渡至系统。总结近期,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说过:“特斯拉现在能做的,我们都能做。”业内皆知,特斯拉之所以封“神”,一是在于其采用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重新定义了汽车的智能化,另一个则是其激进的自动驾驶发展。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是从分布式的计算方式转向中央计算单元的方式。据了解,目前特斯拉的电子电气架构已经是中央计算单元+域控制器的方式。前文也有说道,华为的HI品牌的整体解决方案中,就包含了三大域控制器,其能够直接为车企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华为是拥有能够重新定义电子电气架构的能力。同时,在车载操作系统、车机系统等方面,华为也有着相对完善的业务布局。在自动驾驶上,华为MDC计算平台,以及目前正在研发的激光雷达,虽然解决方案相对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凸出优势,但在华为整体业务版图中,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此,不难看出,华为有重新定义整辆汽车的能力。但就像綦平所言,华为初入汽车行业,对于汽车复杂性的理解并不深,因此,从零部件供应商切入到汽车行业,逐渐加深自身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和认知,才是目前华为汽车业务发展的主要目的。
国内造车新势力集体“跳水”! 今年以来,受特斯拉股价上涨的影响,国内新能源造车企业的股价也大幅上涨。 比如,在A股上市的比亚迪年内股价大涨5倍,而国外上市的三大造车新势力表现则更为夸张,其中市值最高的老大哥蔚来在今年股价最高上涨13倍,其市值也从年初的百亿上下涨至最高超过700亿美元。 不过,这一好的行情,却提前结束了。美东时间11月13日,国内三大造车新势力的股价纷纷跳水。 而造成这一切的源头,则和做空机构香橼资本有关。 1 蔚来被“做空”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香橼研究公司(Citron Research)针对蔚来汽车,连续发布了做空的推文和报告,认为蔚来股价只值25美元,仅为当时股价53美元的一半,堪称拦腰折断。 图片来源:香橼推特 曾发布150多份做空报告,把7家公司“干”退市的香橼,这次出手直接引发三家新造车美股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 11月13日美股,蔚来收跌近8%,盘后继续再跌超2%,小鹏汽车收跌6.13%,盘后下挫3.19%,理想汽车收跌1.83%,盘后下挫2.56%。 图片来源:雪球截图 香橼报告称,近期投资者对新能源车的狂热,显示出他们并未深刻认识到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是车企之间的价格战。报告指出,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的定价对蔚来ES6车型形成压力。 香橼认为,考虑到市场竞争格局,蔚来股价已经脱离合理范围。蔚来汽车股价的相对估值是特斯拉两倍,存在明显的高估空间。 香橼称,两年前建议买入时蔚来股价仅7美元,但目前该公司已处于未知领域,其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地位及近期表现,都无法证明当前的高估值。 值得注意的是,香橼特意提到了“股神”巴菲特于12年前入股支持的比亚迪,称其股价虽在今年飙升400%,看着很疯狂,但公司实现了220亿美元营收,估值仅为未来销售额的3倍。相比之下,尽管蔚来汽车营收实现大幅增长,毛利率在二季度首次转正,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 香橼称:“押注中国汽车市场电气化转型有更好的方法,现在是时候获利了结,并寻找下一个颠覆性技术了。” 虽然香橼出手导致三大新能源车跳水,不过,近期三大能源车涨幅也确实惊人,其中蔚来市值突破4000亿人民币,小鹏和理想汽车市值都在2000亿人民币附近。 2 备受争议的蔚来汽车 2014年至今,市场上一批造车新势力崛起。它们踩着电动车的新风口而上,试图和有着百年历史的燃油车巨无霸们争夺市场。蔚来汽车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从2000年,李斌创立易车网,到2012年李斌锁定智能电动车的赛道,经过两年的酝酿,李斌的蔚来汽车驶入了人们的视野。 又过了四年,蔚来汽车开始量产。 图片来源:官网 社会对未来汽车的争议从未散去。从早期的“PPT造车”的质疑声,到后来“流血上市”的争议,再到整个电动车行业都面临的里程焦虑、补贴退坡、亏损以及自燃等问题,李斌一路跋涉前行。 蔚来汽车首款车型ES8上线后,李斌自批并不完美:“没有做到100分。” 然而当ES8完成一万辆的交付数量后,李斌在采访时却笑言,在和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赌约”中自己是胜出者。事实上,1万辆的交付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节点,蔚来终于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 对于李斌来说,考验才刚刚开始。 3 造车新势力的“春天” 在被做空机构泼冷水急转直下之前,三大“造车新势力”的股价一路扶摇直上。 小鹏汽车今年8月在美国上市,与发行价15美元相比,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小鹏汽车的股价最大涨幅超过240%;理想汽车今年7月底上市,最高价与发行价15美元相比涨幅也高达255%。 在资本市场看好的背后,是造车新势力的业绩支撑。 据悉,蔚来汽车将于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11月17日美国股市收盘后(北京时间11月18日)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上周一,该公司公布了其2020年10月份的交付结果。该月,蔚来交付了5055辆汽车,同比增长100.1%,创下了月度新纪录。2020年第三季度,该公司交付了12206辆汽车,同比增长154.3%。 11月13日,理想汽车发布了未经审计的第三季度财报。今年三季度,理想汽车总营收人民币25.11亿元,环比增长28.9%。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24.65亿元,环比增长28.4%。 11月12日,小鹏汽车公布了2020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第三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19.90亿元,较2019年的4.50亿元增长342.5%,较2020年第二季度的5.91亿元增长236.9%。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8.98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3.99亿元增长376.0%,较2020年第二季度的5.41亿元增长250.8%。 截至目前,蔚来的市值超越了宝马、通用、法拉利等传统车企巨头。蔚来、理想、小鹏三家的市值之和也已超过美国三大车企(通用、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市值之和。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4 蔚来驶向何方? 股价大涨13倍,市值超过美国老牌汽车通用,蔚来的股价有多少泡沫很难能说得清楚。 诚然,目前的蔚来确实前景可期,而其不断刷新的业绩也都表明蔚来正在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向好,今年以来新势力销量屡攀新高。10月份,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和威马汽车环比均持续增长,单月销量均创下年内新高。 今年10月份,汽车市场需求不减,同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更为突出。中汽协统计分析,当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大幅度增长,实现本年度第4次刷新月销量纪录,累计销量降幅明显收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蔚来的成功有很大因素都是来自于政策的助力,假如政府的补贴政策取消,蔚来汽车还能否保持今日的强势?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此以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也在日渐加剧。 随着特斯拉国产化,其售价不断降低,必然对蔚来形成降维打击。而越来越多的老牌车企也在探索新能源领域方向,由于资金实力雄厚,老牌企业一旦发力,很有可能会直接超越目前的造车新势力。 虽然业绩不断向好,但是蔚来也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激烈,稍有不慎,问题还是会比较多。 香橼的做空报告不仅给蔚来敲响了警钟,在一片乐观的预期下,蔚来汽车应该加紧修炼“内功”;也给所有的蔚来们敲响了警钟,打铁还需自身硬,修炼“内功”才是硬道理。 素材综合自:侃见财经、中国企业家杂志、商学院 乒乓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