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除了债券、信贷,目前也出现在理财产品中。 9月16日,在国际臭氧层保护日35周年之际,兴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兴银理财推出首只ESG理财产品——“兴银ESG美丽中国”,该产品面向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专属发售,为固定收益类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4%至4.6%,封闭期一年,起购金额10万元。至此,兴银理财成为国内首批推出ESG主题产品的银行理财子公司之一。 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ESG理念起源于社会责任投资,在欧美资管市场已广泛使用。在绿色金融的倡导下,国内近年来也愈加重视ESG理念投资。 据了解,兴业银行私人银行目前有5万个客户,超过52%的私行客户后面都有企业。兴业理财总裁顾卫平表示,希望通过让这些私行客户及其企业购买ESG产品,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当中。 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是国内首家被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绿色债券的银行。截至目前,其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超百亿,在中国的银行中发行规模最大,并且向海外发行。此外,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信贷已超万亿,且绿色资产质量占优。 ESG产品是兴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专题理财的三大特色之一,依托于母公司的绿色金融事业部,兴业银行有自己的一套ESG标准。此次“兴银ESG美丽中国”首期发行规模为5亿元,其中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的资产比例不低于产品总资产的80%。除银行存款、债券回购、货币基金、同业存单等货币市场工具,以及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地方政府债等资产外,符合该公司ESG筛选标准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不低于50%。 “这是一个固收产品,可以投资绿色债券和绿色非标,这两者都是按照兴业银行认证的标准来进行筛选的。我们发行这样的产品,作为一个理财子公司,一方面是传承母行的文化,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做好资产管理的同时能够践行社会责任,能够在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地球,建设美好家园方面做好我们的工作。”顾卫平说。 兴业银行全资理财子公司兴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9年12月19日在福州开业,是国内第三家开业运营的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兴银理财注册资本人民币50亿元,主要从事发行公募和私募理财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兴业银行的8月底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其兴银理财产品余额共2603.82亿元。
近段时间,针对海量包装污染治理,多个部门密集部署并出台相关通知和文件。地方也在加快行动,纷纷出台“限塑”时间表等。 业内人士指出,“禁塑限塑”新规频发,加上快递绿色包装“强制性”标准已提上日程,行业变革将加速,目前不少物流企业已开始抢先布局“绿色快递”。 剑指包装污染 中央地方多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召开全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要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全面系统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管控好生产源头,对生产企业进行摸排,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引导好消费使用,在电商快递、连锁商超、餐饮等领域构建绿色供应链,倡导绿色消费。谋划好产品替代,以可降解、可循环、易回收为主要方向,做好产供需衔接,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替代品供给市场。 前不久,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绿色商场、绿色餐饮、电子商务平台、再生资源回收等工作中,增加禁塑限塑相关要求。引导商场、超市等场所,通过积分奖励等激励手段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塑料袋。在餐饮外卖领域推广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秆覆膜餐盒等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产品。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未来三年我国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到2022年年底前,制定实施快递包装材料无害化强制性国家标准,基本建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 在业内看来,上述各项要求剑指我国海量包装污染。 据了解,包装垃圾往往以纸张、塑料为主,原材料大多源于木材、石油。以快递包装为例,常用的透明胶带、塑料袋等材料,主要原料都是聚氯乙烯,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伴随快递业的高速发展,快递包装物的使用量同步增长。经初步估算,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包装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时也指出,系统部署近3年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对于解决我国快递业污染及浪费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广东、陕西、江苏等多地也在加快行动,纷纷出台“限塑”时间表。广东省提出,到2022年底,全省快递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陕西省提出,2020年,西安市(含西咸新区)率先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江苏省提出,到今年底,南京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企业加快行动 绿色物流布局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快递包装污染治理在受到政府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在加速产业界绿色物流步伐。 日前,当北京市民陈先生打开菜鸟裹裹准备寄快递时,看到页面新出现“减塑环保袋”的选项,尝试点击选择后,上门的菜鸟裹裹快递员带来了专属环保快递袋。 据了解,这是菜鸟裹裹新推出的“绿色寄件”服务。这种专属环保袋由秸秆、陈化谷物等可再生原料参与制作。与同尺寸的其他快递袋相比,每个环保袋在生产环节可直接节省4.4克塑料。 菜鸟裹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绿色寄件”首批试点已在北京、广州、杭州上线,三地大部分居民通过菜鸟裹裹APP和手机淘宝、支付宝菜鸟裹裹小程序寄快递时,可选择使用上述减塑环保包装,每个绿色寄件快递可减少碳排量11.69克。接下来,这一绿色寄件方式将视消费者的选择情况加以推广。 此外,记者从苏宁了解到,苏宁物流一直致力于绿色物流的多方面创新尝试,从仓储、运输、包装、末端四大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绿色包装新产品、新设备、新模式的实践。 2020年,苏宁物流将继续优化改进一联单、加大投入循环中转袋、全面推广直发包装等绿色措施,同时通过全面推行“漂流箱”解决方案,实现商品从品牌方工厂到物流仓库再到消费者手中的全链路绿色化、循环化。 据悉,苏宁物流天天快递将全面进入一联单新时代,一联单在电子面单100%使用的基础上,面单纸面积再缩小45%,预计今年年底全网使用率达到90%。此外,到今年底,循环中转袋实现全面覆盖,预计全年可节约使用6000万个一次性编织袋。苏宁物流还将继续对共享快递盒进行材质、箱体结构、封箱方式的全面升级,进一步降低成本。苏宁物流的后台系统会根据地址信息,向500米范围内布局有回收装置、自提点的消费者推荐共享快递盒。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记者,海量包装垃圾的治理,不仅有助于更好防治环境污染,对相关行业同样有所裨益。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和塑料废弃物惊人,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根据建设目标,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均可降低成本。拿减量化来说,未来快递包装盒子厚薄、胶带宽窄将会发生变化,小小改变所降低的成本是极为可观的。考虑到绿色循环带来的社会整体成本下降,这个效应就更加明显。” 盘和林也指出,标准化本身意味着选择成本的降低,未来行业内不管是包装材料还是包装方式都将有统一标准。不过,标准化的整个过程确实不可避免会提高一定的运营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快递企业,标准化、绿色可循环的材料价格很有可能高于当前使用的材料价格,但从长期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 完善标准体系 增加绿色包装供给 业内人士指出,加码治理垃圾污染、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不过,由于目前可循环包装、快递回收箱等还很少见,过度包装问题依然严重,不少物流企业推行绿色包装仍存在不少障碍。 以共享快递盒为例,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凌云飞对记者表示,目前,苏宁物流全国推广使用的共享快递盒签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快递员和消费者面签,使用后的共享快递盒由快递员带回站点进行回收;二是经过用户同意,快递员将共享快递盒放在苏宁自提点、苏宁小店生活帮,用户取完快递后,由自提点工作人员暂存保管共享快递盒,再由快递员统一进行回收。 在凌云飞看来,目前推广共享快递盒的难题主要是用户无法面签时,增加快递员二次配送任务;线下回收点密度较小,周转率需要进一步提升;使用共享快递盒包装商品品类受限,隐私商品暂不使用;共享快递盒尺寸适配问题,如智能手机尺寸不断加大,原有的共享快递盒尺寸逐渐满足不了大尺寸手机的需求。疫情期间,苏宁物流实施的“无接触配送服务”也进一步增加了配送与回收难度。此外,共享快递盒暂未实现跨城循环。 为此,凌云飞建议,对共享快递盒进行材质、箱体结构、封箱方式的全面升级,在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适配更多的电商SKU(库存量单位)。同时,联合快递行业打通线下自提点的回收,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回收周转率。 盘和林认为,要更好地实现绿色包装,降低包装垃圾污染,一是要从技术手段入手,寻找更加绿色的包装材料;二是在制定标准的同时要有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加大快递企业使用非标准材料的成本,督促其改变所使用的包装材料,然后凭借快递企业在整个流通链条中的核心位置,倒逼上游包装制造业进行相应的“绿色化”;三是在行业整体成本未因实施标准化而降低时,予以一定的补贴。
编者按:他们是中国地产业的领军者,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2020年,推出地产“新十年”系列访谈,与CEO、老板们面对面,聆听他们讲述新时代下的新思想、新模式和新战略。本期【见地】对话嘉宾: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先生。 撰文 | 张丹 出品丨 入秋的北京,没有冷清,没有萧瑟,更多的是一种舒心的清透。这样的季节,来到万国城ΜΟΜΛ,颇有一种闹市之中觅清净的感觉。 生活需要仪式感,不是觉得日子乏味,而是想给看似相同的时间节点赋予不同的记忆。 当代置业(01107.HK,简称“当代”)就格外重视仪式感,这多少与当代置业执行董事兼总裁张鹏文笔绘心的细腻性格相关。 当代置业的仪式感,体现在对绿色的执着和热爱。他们有一套不成文的待客之道,说话之前先敬上一杯“功夫茶”。 这道“功夫茶”便是当代苦练了20年的绿色进阶功夫,一个走廊,两间房屋,讲述着当代的发展史,展示着最新的数字技术,描绘着未来的多种可能。 茶余之后,跟张鹏的采访才算正式开始。依然是笔挺的西装,儒雅的举止,不疾不徐的语速,说着他近段时间的思考,谈论当代置业的发展,聊他与老板的互相欣赏,吐露工作之外的另一个他。 长期主义的绿色 “我信奉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对过去充满感恩,对现在全情投入,对未来抱有敬畏。”这是写在《风雨不欺少年郎》这本书序言里的话,是张鹏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当代置业一直在践行的产品理念。 20年前,在规模竞速的房地产行业,当代置业选择沉下心来做“绿色科技”。走在这条未曾有人涉足的领域,需要勇气,更需要坚持,在不解、疑惑甚至争议声中,张鹏和当代置业一直走到了现在。 “我们会坚持长期主义绿色。”未来,当代置业仍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时光不会辜负每一滴汗水,那些寂寥漫长的忍耐,那些拼搏奋力的奔跑,都凝结成了一个个勋章。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绿色、健康住宅的优势全然凸显,当代置业的远见谋略赢得了突围。面对不断涌现做绿色建筑的房企,已经领先一步的当代置业,还在积极思变,加深自己的差异化。 “路线不能变,这是当代置业与别人不同的最根本之处。”疫情期间,张鹏难得有一些从容的时间,他对当代置业自内而外地进行了一番深度思考,包括战略、商业模式、产品和绿色等,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那么,在众多房企向“绿”所形成的竞争环境中,当代置业的“绿”何以脱颖而出? “绿色,对于当代而言,是战略,是策略,也是基因。”在张鹏眼中,当代置业的“绿”有着鲜明的特色,是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 一是,作为最早一批做绿色科技住宅,拥有大量的技术储备; 二是,当代置业的绿色覆盖了所有产品线,包括顶级、高端、改善、刚改,可以普惠到最基层的老百姓; 三是,当代置业的绿色是全产业链的绿色,从酒店、联合办公到公寓,甚至跨领域到幼儿园,都融入了当代的“绿”; 四是,现在所通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住区评价标准等行业标准,当代置业几乎都参与了。这意味着当代置业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得标准者得未来。我不信这些投入,对当代的未来没有反哺。”张鹏充满感性的说道。 20%左右适度增长 “不善于或不愿讲资本故事,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产品上。”小股东眼中的当代置业是低调的务实派。 张鹏也这么认为,当代确实有这样的传统和基因。 对绿色健康产品的多年投入和研究,虽让当代置业失去了规模飞增,却让它收获了别人难匹敌的绿色优势。 “规模和速度不是当代的唯一诉求。”张鹏解释道,活得久才是企业的真本事,因为活得久,才能活得好。 在这20年里,当代置业不断扩大其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优势,迭代升级,演化出新,从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到主动式建筑、被动式建筑,再到百年宅,绿色住区、净零能耗建筑,在产品上精打细磨,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当代置业在“绿色”上再突破,从恒温、恒湿、恒氧、恒静的“技术四恒”进阶到“场景四衡”,即衡空、衡质、衡动、衡捷。 “绿色健康住宅是一种舒适的人居环境,这也是生活理想的状态。从过去的硬件人居环境到一个精神场域和产业家园,这便是当代的进化思维逻辑。”张鹏解释道。 上半年,当代置业新增5项专利,同时获取8项绿色荣誉认证。 当代置业这种追求完美的严谨态度,不仅在产品上,在公司的流程上也是如此,这与张鹏学习法律有关。 大学期间,张鹏学习的专业是法律,四年的时间,练就了他善于总结的思维,严谨的行事风格,以及通过现象看本质的通透感。 “我不会就事论事,而是喜欢总结上一次的失误或不足之处,用于流程,避免之后再犯。”当代置业举办的一场小活动,合影的照片未放对地方,事后,张鹏和团队讨论应该放在哪里更合适,并将总结的经验写入公司流程中。 类似这样的细节处理,当代置业时时都在进行。一件件微小的事,一次次总结,一次次思考,当代置业的增长之路走得不是最快,但却足够扎实。 “我们追求适度增长,每年销售额保持20%左右的增长,按此推算,今年要完成的目标是420亿元,如果说长远规划,希望在3-5年达到千亿元上下。”作为上市公司,自然有考核指标的要求,这是对自己也是对股东负责。在张鹏看来,这样的速度符合当代的节奏,也符合市场的期许,是彼此价值观相契合的默许。 简单哲学与阳光机制 龙湖文化反对把公司当家;当代在公司不搞江湖文化。 当代的价值观是简单专注,一些有意思的办公文化都基于此,如不打高尔夫、不去KTV;非必要不应酬;不提倡酒文化、要求有单独办公室的人不许关门……张鹏说,做点“减法”,不要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 价值观,是采访中张鹏多次提及的一个词。张鹏与当代置业的故事,就始于这三个字。 “如果价值观不一致,很难走到今天。”张鹏直白的话语,足以概括他20年在当代的心路历程。对老板张雷做绿色、节能、可持续地产开发的高度认同,让他从记者转行进入地产,虽非“地产科班出身”,法律培养的思维方式与记者锻炼的敏锐嗅觉,却给予了当代置业另一种财富。 敏锐感让他对企业会面对或将面临的风险有所预判。张鹏坦言,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能提前有所判断,便会较早的给出应对措施。不过,在严谨与敏锐间也需要一个平衡度。 今年是张鹏进入当代置业的第20年,这在“高管离职潮”的近两年显得难能可贵。“有和老板之间不言而喻的默契与信任,但最重要的还是当代置业的阳光机制。”张鹏觉得,信任并不牢靠,机制能加固信任,尤其是摊在阳光下的机制。 “当代置业不是人治,而是数字化决策,是信息化决策,是一套机制决策。”高管审批过的文件、出行安排、参会调研等等,在系统里随时可查,人人可见。 而阳光透明、简单专注也是当代置业吸引张鹏的地方。这么多年,张鹏与张雷的关系也是如此简单。 “保持默契和共识,才能这样一路走来。”在张鹏看来,职业经理人与老板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八个字:不离不弃,若即若离。所谓的“若即若离”就是一种分寸感,既要大胆决策,也要顺畅沟通。 作为身处董事会、董事长与经营管理团队之间的连接者,张鹏将这种简单机制不仅用在“对上”,也用在“对下”。 “蓝”是全生命周期生活家园的商业模式,是当代置业“绿”之外的另一种色。从2013年上市以来,孵化了大约40家创业公司,构成了强大的创变生态体。 这些公司的孵化和造血的过程,“简单”机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哪种创业领域,不是特别强调人的判断,而是机制的判断,我们有创业、创商、创新和创资的四创委员会负责。” 令张鹏欣慰的是,这些孵化出来的公司,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且发展得还不错。“一年能有一个公司上主板”在张鹏的计划中,他希望未来51WORLD、第一资产、第一空间、酒店、联合办公都能一步步进入上市之列。 简单是张鹏的处事之风,也是生活之悟。 他说,简单是真正的人生哲学;他说,越是复杂的事情越要简单对待;他说,灵魂要丰富,但内心要纯净、简单;他说,要有自己的“格”。 而他最近读的两本书,关于企业经营的《心》和旅游中思考人生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也都透着类似的简单。 “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我们需要这样的直白和简单,也需要不纠结过去、不畏惧未来的洒脱,因为风雨不欺少年郎。 以下为乐居副总裁、总经理陈海保与张鹏先生对话精选: :“三条红线”房企应该如何应对? 张鹏:有影响是肯定的,“三条红线”下,我觉得房企可以采取这几个措施,一是,回现金流,现金流没了,利润没保证;二是债性,长债和短债,短债压力较大,可以适当增加长债。其实,这三道红线就是要控制住现在整个中国房地产发债借债杠杆的增量,借新也要还旧,如果还不上,企业就危险了;三是股权投资,这方面可能需要再打开一点。 :第一服务上市之后,下一个板块是什么? 张鹏:51WORLD现在正处于一个报材料阶段,应该说处于一个静默期。 :对绿色住宅的长期主义,当代置业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张鹏:失去的,我觉得大家想听到的,比如说在最好的发展的时候,在野蛮生长的时候,你没有走这条路,而客观的说,对地产的评价就是规模和速度,现在也是过去也是,但是未来不一定是。活得久是一个企业真本事,因为活得久,你才有可能活得好。活着是最好的。 失去的是一些客观上的和发展规模,但是得到的就太多了,得到的是这个企业千锤百炼的一些坚持,得到的是价值观,得到的是一个团队。 :您怎么看今天房企的融资环境? 张鹏:融资环境肯定会偏紧,这就需要把融资渠道继续的立体化和丰富化,优化融资结构,还有就是不能投错资,在借钱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投研、投融和投合要三位一体,别配错资本,拿短钱干长项目。 :您认为2020年拿地最佳窗口期是什么?当代置业第三、第四季度的策略是什么? 张鹏:拿地没有所谓的窗口期,因为拿地不是一个自选项,而是必选项。当代置业一贯坚持[5+15+M]的投资布局战略,像我们深耕的省会城市,太原、西安会大爆发,明年会有特别多的好项目推出。 :您认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最佳关系是什么? 张鹏:我是成长于当代,这19年跟着董事长一起创业,信任和价值观已经达成了高度的一致。其次,当代的机制是非常完整的,有一套数字化管理机制。总结说,就是价值观的高度契合,顺畅的沟通渠道,简单透明的机制。 其实说到职业经理人和董事长之间的关系,相对一段时间里,不离不弃,若即若离。对于董事长来讲,他是一种格局和宽容,对我而言,是一种分寸感。 :您如何自我驱动? 张鹏:每年报到董事会的指标,是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必须要努力。其次,从另一个角度,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马云说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干成点顶级的事业,没有人天天催你,你必须有自我愈合伤口的能力,自我驱动的本事,就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勤奋。 我觉得跟我很像,在我的概念中没有加班两个字,生活就是加班,生活和工作是融为一体的,没有设一个边界,融到骨子里的东西在驱动。 第三,老板的格局和信任,把这么大一家企业交给你,你的成就感得有多强。 :老板为什么能够做到信任放权? 张鹏:对当代整套机制的深度认可,他管重大投资,我管具体业务,保持顺畅沟通。我和老板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坦白说,20年里,我跟张磊董事长没有私下两个人吃过一顿饭,我和我们7个副总裁,也没有两个人私下吃过一顿饭。他们来北京,都是到办公室见我,不带任何东西是当代的文化。 我们的关系很简单,全靠机制,如果谁做了越界的事,这套机制早都给揪出来了。 :作为一个CEO,您与公司其他高层是如何相处或激励的? 张鹏:还是靠机制,首先当代的价值观就是简单专注,公司的很多文化都是基于此。比如,任何一个副总裁的办公室是不允许关门的,谈事、来访都不关门,跟下属的关系非常简单;还有不打高尔夫球 、不去KTV、没有酒文化、不搞江湖文化等,从上到下都是如此,我们认为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这些上面。 :你理想的当代是怎样的? 张鹏:从战略愿景上,应该能够成为一个影响别的行业和影响别的企业去做绿色的公司,这是第一个我们的想法;第二,从生活家园转向产业家园,跟城市中的服务性产业、消费性产业结合到一起,这个产业有自己的培育,还有和别人的这种合作,这是我们想做的事;终极理想或者最远的理想,这个企业应该成为一个绿色责任的百年企业,让它永远存留在这个市场。 :您如何定义健康住宅? 张鹏:关于定义,很多专家说过,也有很多标准来评判。如果用最浓缩的话,健康住宅在人体舒适度上一定是比别的房子要更适宜。 :书名《风雨不欺少年郎》 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什么故事吗? 张鹏:有首诗叫做人生有梦三千场,风雨不欺少年郎。无论到什么时候,老了,还是你的职业到了一定程度,要去沉淀。 每天背负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着黑暗,包括未来还有很多的恐惧感。你虽然自信,但你阻止不了世界,你主宰不了外界,主宰不了别人,这个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内心特别平静。 我之前也说过,如果不全情投入,哪来的未来可期?如果不风轻云淡,哪来的海阔天空。 风雨不欺少年郎,实际上是一种激励自己。不纠结过去,不惧怕未来,当时是这个想法。 :您眼中的“三千世界”是什么? 张鹏:一沙一世界。三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我们应该简单的对待它。越复杂越简单对待。因为越复杂的事越纠结,自己的心性、精神世界,会被压垮。
江苏省住建厅近日出台《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从开展绿色策划、实施绿色设计、推广绿色施工等方面明确减量举措。 意见要求,在策划环节,实施新型建造方式,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推动钢结构住宅发展;倡导发展现代木(竹)结构建筑,特别是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城镇平改坡、老旧小区加层改造等项目,以及学校(幼托)、敬老院、景区用房等低层新建公共建筑中积极推广应用;鼓励优先选用绿色建材及再生品建材,实行全装修交付,推广装配化装修,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在设计环节,应在符合设计基本原则前提下,优先考虑再生混凝土、再生砖、再生路面等再生品及绿色建材的使用,且每个项目使用种类不少于3种。在施工环节,施工单位应结合智慧工地建设,对建筑垃圾开展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分类利用、分类外运。应充分利用碎石、土石方类等易利用材料作为地基和路基回填材料等,提高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再利用效率。 《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各地逐步实现新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高于30%,建筑垃圾排放量每万平方米不高于300吨(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
在今日举行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交通领域分论坛――第6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等平台共同启动“MaaS出行 绿动全城”行动,基于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平台)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首次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 据了解,即日起,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市民通过高德地图等平台使用骑行导航、步行导航或用公交、地铁方式出行,均可获得相应的碳能量。 市民个人账户中的碳能量既可用于公益性活动,也可在高德地图等平台内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视频会员等礼品。 据悉,市民绿色出行获得的碳能量将根据个人出行方式和出行里程,依据《北京市低碳出行碳减排方法学(试行)》要求综合计算确定。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建筑业正在成为一支主力军。有统计显示,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左右,降低这部分能耗将显著改善社会整体能耗状况,同时,对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二三十年来,中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通过提高节能标准,实施改造工程,加大监管力度,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举措,不断提升建筑能效。如今,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正在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节能迫在眉睫 在城镇或乡村,看似悄然伫立的高楼大厦、楼台庭院等各式建筑背后,却有着不小的“动静”:每栋建筑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排放着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区的老式高耗能住宅,因采暖每年多耗标准煤达上千万吨,多排二氧化碳50多万吨;到了夏季,空调高峰耗能也十分惊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进入鼎盛时期。据统计,前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同时,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现在的30%左右。高耗能建筑消耗大量资源,比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和塑料制品等,还产生碳排放,仅到2000年末,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达25%。 各类建筑中,公共建筑能耗比例最大,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提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魏峥博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贡献比重日益增加。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公共建筑内进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办公、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在公共建筑里,人员密集,生产、生活活动集中,对设备和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引起更大关注,随之带来的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更新升级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能耗。 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耗能,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在2019年7月召开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要聚焦重点领域,其中包括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最新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绿建意识提升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建筑节能降耗的步伐,当时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65%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75%节能标准。 随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企业开始在建筑领域积极应用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大量节能示范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比如上海中心大厦,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涉及照明、采暖、制冷、发电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每年能为大厦减少碳排放2.5万吨;广州珠江城大厦玻璃幕墙安装有光伏发电设备利用日照发电;建筑面积逾30万平方米的成都来福士广场,外墙安装的低辐射中空节能玻璃,最高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达70%以上。 近十年间,建筑节能工作深入稳步推进。针对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政府通过开展节能专项工作、节能专项验收等措施,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对于既有居住建筑,政府投资进行改造,居民一般不需出钱,自有住房就得到了全面节能改造。 魏峥分析说,这几年,我国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很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可以通过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审查、节能专项验收等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了有效管理。 “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我国主要是通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这项工作从2005年到现在,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特别是最近10年,变化非常大,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整个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徐伟对本报记者说。 公建节能需突破 全球范围内,新建建筑只占存量的2%,基本上都是既有建筑。与新建建筑不同,既有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医院、学校、文体科技类场馆、公共交通站、私营企业或个人经营的写字楼、商场、餐饮、宾馆等,这些建筑一般由各类业主直接进行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既有公建节能是个困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推动既有公建的节能改造与节能运行也是举步维艰。 既有的公共建筑每年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部民用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的38%。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因存量大且能耗强度高,一直是节能工作的重要领域,但也是进展最为缓慢的领域。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报告认为,如果不能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既有公共建筑低能效导致的建筑能耗不合理增加,不但会影响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过,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增强、经济业态调整的深化、建筑机电设备的批量老化、房地产行业向存量更新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很快将得到改变。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大潮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已经日趋深入人心,全社会追求绿色建筑发展的共识也催生了公众对于绿色健康公共建筑空间的需求。此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为建筑领域破解以往数据获取难、建筑运行高度依赖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积累等困境带来了新的机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对本报记者说。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实现年节电4000亿千瓦时左右的目标。该行动方案为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开展分系统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落实和深化《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扩展系统能效的概念。”潘支明建议,对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按照其实现的分系统功能进行集合,推动相关产品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实现由对单个产品能效的关注上升到分功能子系统能效的考察,最终助力实现公共建筑的整体高效绿色运行。
我省首个“两山银行”在资溪挂牌成立 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8月28日上午,江西省首个旨在架起“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金桥,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的资溪县“两山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资溪县支行挂牌成立,这是该县20年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资溪县是生态大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7%,是“中国天然氧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唤醒绿色资源、推动绿色发展,资溪于去年9月在成功获评全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基础上,抓住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的机遇,积极与中科院合作,全面收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明确试点方案,并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以机制创新畅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渠道,释放纯净资溪蕴藏的巨大潜能。一年来,该县通过对非国有商品林、林权收益权、景区特定资产收费权等资源进行赎买和质押,并提供贷款担保,获得银行贷款25.6亿元,进而为森林抚育改造、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也为“两山银行”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资溪县“两山银行”由生态资源收储中心、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和生态通运营中心组成,通过资源收储、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构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机制,做大生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资源收储就是采取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将全县碎片化、零星化的生态资源进行收储、整合,实现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资本赋能则通过引进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发挥杠杆作用,助力生态产业做大做强,而市场化运作是通过生态通运营平台,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培育生态经济市场经营主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纯净资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