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指导、北京市国资委主办、北京产权交易所承办的“2020年央企·京企混改项目联合推介会”在京举行。来自在京央企、北京市地方企业的83个混改项目在推介会上联袂登场,拟融资金额超过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量占比超过6成。 推介会现场,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首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京能集团江苏盐城6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企云链(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等6个项目分别进行路演推介。 记者注意到,本次推介会上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等,相关项目达到51个,在全部推介项目中占比超过60%。这些混改项目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目标明确,对引战后的企业治理、资源协同等有明确方案,尤其注重改革的高匹配度、高认同感和高协同性。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在京央企和北京地方企业合作契合度高,双方推出的项目在产业类别、改革思路、未来发展方面高度契合,与北京市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高度符合,双方通过股权融合协同发展的前景广阔。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局长贾立克在致辞时表示,央企混改已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央企实施混改项目4000多项,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1.5万亿元,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较2012年底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已超过70%。 市国资委主任张贵林表示,推介会将推动市管国有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本的整合、加快推进混改项目落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共同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市管企业混改。据介绍,截至目前,共有3家一级企业完成整体上市,5家企业纳入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名单,10家一级企业主要资产已集中在上市公司,市管国有控股或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已达69家,总市值超过1.5万亿,市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超过73%。 此外,超过80%的北京市管一级企业与央企开展股权合作,与100余户中关村园区企业实施混改。今年,100余家市管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实施混改,引入外部资本超过150亿元。
鲁西化工12月31日午间公告,为抢抓市场机遇,加快项目建设落地,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将先期启动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工程计划投资33亿元,预计2022年9月完工。 此前,公司曾公告,拟投资超过140亿元,建设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120万吨/年双酚A项目、24万吨/年乙烯下游一体化项目,以上项目分期分步实施,持续完善园区产业布局,不断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此次公司于12月30日召开了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一期工程的议案》,由于该项目投资精准性和投资计划可操作性更强,公司决定先期启动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而120万吨/年双酚A项目、24万吨/年乙烯下游一体化项目分期分步的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待方案确定后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告显示,60万吨/年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一期工程建设项目主要包括30万吨己内酰胺、30万吨尼龙6及配套生产设施和公用工程等辅助设施。一期工程计划投资33亿元,该项目建设使用的货币资金,主要通过公司自筹、银行贷款及其他融资等方式,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该项目预计2022年9月完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新增30万吨/年己内酰胺、30万吨/年尼龙6及配套产品,预计年可新增销售收入42.6亿元,利税7.6亿元。 公司表示,将在确保现有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依托公司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工程化优势和园区一体化优势,投资建设己内酰胺•尼龙6项目一期工程,可以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扩大化工新材料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市场占用率,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
由于距离北京市区较近,河北燕郊承接了北京一部分外溢的居住需求。随着全国房价上涨,燕郊的住房价格也水涨船高,到2017年年初,有项目的销售价格最高达到3.8万元/平方米甚至更高。但之后出台的调控政策,让这里的房价迅速回调。 中新经纬近日走访发现,经过三年多的调整,燕郊一些新房项目的成交量有一定增加,市场有所回温。但与此同时,个别低价入市项目、滞销楼盘又搅动一池春水,频频拉低市场价格。牵动“北漂”神经的燕郊楼市,将会呈现什么走势呢? 市场从冰点到回温 封盘项目重新开售 从北京出发,沿着通燕高速一路向东,就进入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下了高速,便是东西走向的京哈公路。在楼市火热时期,京哈公路两侧的门店被众多开发商的售楼部所占据,这里不仅有燕郊镇境内的楼盘,还有大厂、香河的项目。调控政策出台后,这里的交易量迅速萎缩,不少售楼部都已关张。 中新经纬近日走访燕郊发现,京哈公路两侧的一些售楼部已经重新开放,门前来往车辆有所增加。周铭(化名)是一家大型房产经纪公司的经纪人,他对中新经纬记者表示,大约从今年年初开始,燕郊的新房市场出现起色,成交量有所增加,价格也比之前要高一些。 位于南城的御东·瑞璟,是一个以改善型洋房项目为主的楼盘。周铭称,前些年燕郊一直以刚需盘为主,改善项目较少,近两年开发商逐渐供应了一些品质较好的产品。御东·瑞璟前段时间推出了为数不多的带下沉花园的洋房,虽然售价达到3万元/平方米,但一经推出还是被热抢,“基本上是出来一套抢一套,比较受欢迎。” 中新经纬记者近日在御东·瑞璟售楼部看到,由于是周末,售楼部两侧的道路上停了不少京、冀牌照的私家车,不大的售楼部里挤满看房客户、置业顾问及房产经纪人。一位置业顾问带着沙哑的嗓子说:“现在剩余的房源不是很多,可挑选楼层比较少。但姐不会坑你,现在买一定很划算。”据了解,该项目当前的售价在2.6万元/平方米左右。 位于燕郊北城的九里香堤洋房项目早已建成,如今以现房方式销售,“买房即入住”是这里的卖点之一。楼盘的置业顾问称,在燕郊限购政策出台后,购房人群明显减少,他们就停止了住宅销售,项目处于封盘状态,只对外销售周边的商住产品。直到今年年初,他们重新销售住宅,当前售价约在2.5万元/平方米,较年初价格有所上涨。 参考北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的统计,今年10月燕郊住宅市场环比量价齐跌,共成交508套,环比下降48%,同比上涨29倍;成交均价为1.99万元/㎡,环比下降1%;成交金额为9.09亿元,环比下降51%,同比上涨21倍。 低价项目800套住宅一天卖完 一楼盘降价数千元 进入11月底、12月初,燕郊个别低价入市项目出现热销,以及有楼盘降价数千元/平方米销售等情况,再度引发关注。 “燕郊自从限购政策出台后,已经没有这种盛况了,真是第一次。”12月初,周铭这样向中新经纬记者讲述福成·理想汇商住房火爆的销售情况。 福成·理想汇在今年11月底入市,对外宣传的价格为8000元/平方米,对比燕郊此前2万元/平方米甚至更高的商住房售价, 这一价格足够诱人。周铭称,该项目平层的售价在8000多元/平方米,复式在11000多元/平方米,房间面积都较小,购房者的首付、月供压力很低,因此出现热销。 “福成·理想汇最低总价只有30多万元,首付8万多元,月供2000来块钱,所以很多人买,人乌央乌央的,12栋楼3天就卖没了。”他说。媒体援引福成·理想汇销售人员的话也指出,“推出1700多套房源,开盘3天就全部卖完了。” 福成开发的住宅项目东尚雅苑也于近期入市,对外宣称的最低售价约为14380元/平方米,实际售价约在1.7万元-1.8万元/平方米,低于御东·瑞璟、九里香堤、港中旅·海泉湾、碧桂园·时代城等售价在2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新房项目。当地房产经纪人郝丽(化名)对中新经纬表示,福成·东尚雅苑共有约800套房源,销售前排了2000多个号,差不多3个人抢一套房,因此,开售第一天就全部卖完。 中兴和园项目销售数年仍未清盘,开发商便趁着今年电商“双十二”销售节推出优惠活动,每平方米优惠3000元-5000元不等,当前售价在2万元-2.2万元/平方米之间,还赠送一个地下停车位的永久使用权。“虽然‘双十二’已经过去,但促销活动依然有效。”郝丽还说,“这个项目卖了好几年,价格一直没有变,可能是因为开发商资金面比较紧张,这才选择了降价。” 郝丽称,中兴和园不管是位置、配套还是价格,在燕郊新房中都有竞争力,上周末的两天时间里,一共卖出了50多套房。 超跌后价值凸显?新房二手房价格存在倒挂 一边是成交量的增加,一边又是低价项目入市,燕郊房地产市场趋势如何? 周铭称,临近年底,为加速资金回流,开发商推出了一些优惠活动,成交量还是不错,说明购房人认可这个价格。他看好燕郊未来的发展前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以及地铁平谷线的修建,会让燕郊越来越好,不管是自住还是投资,现在买都合适。” 中新经纬走访还发现,在新房市场交易增加的同时,燕郊二手房市场相对平稳,同时,新房、二手房存在一定的价差。查阅贝壳找房APP发现,燕郊当前在售二手房源为1.5万套,挂牌价多在1.5万元-2.1万元/平方米之间。 “二手房的价格在一点点往上走,毕竟便宜房子卖没了嘛,再买的价格就高一点,成交量还可以。”据周铭观察。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称,在市场火热时期,燕郊个别项目的价格最高被炒到3万多元/平方米,存在明显的泡沫,经过几年的调控,市场价格明显回调。他说:“燕郊房价的超预期下跌,让其价值有所凸显,对部分‘北漂’有一定吸引力。”
1月3日晚间,东南网架(002135)发布中标公告,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人与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为“绍兴市镜湖科技城(一期)项目-科创大厦A、B项目EPC总承包”的中标单位,中标金额为4.25亿元。 根据公告信息,该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科创大厦-A、B项目,新建文创办公区、文创公共空间及配套商业等,总用地面积1.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6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7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地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采用钢结构,同时装配率大于等于60%,总投资约6.3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地上建筑将采用钢结构。国盛证券指出,钢结构具备高效、绿色环保、抗震性好、可循环利用等优势,符合绿色建筑发展大趋势。在当前政策持续大力推广、与传统结构建筑成本差不断缩小背景下,钢结构需求有望快速增长,行业步入黄金发展期。此外,政策明确鼓励钢结构建造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设计、制造、施工综合能力突出的钢结构龙头将集中受益,市占率将加速提升、盈利回款将不断改善。 同时,镜湖科技城(一期)项目-科创大厦A、B项目要求装配化率大于等于60%,而东南网架的装配式钢结构综合体技术体系装配化率完全能够达到60%以上,本项目的中标进一步体现了公司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转型战略的不断落地。此前公司紧跟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投资6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新型装配式钢结构数字化工厂,随着新增产能的完工投入使用,东南网架钢结构产能将提升40%,能够更快响应客户订单、提供更高质量的钢结构产品,持续扩大公司钢结构业务的优势。 东南网架通过承建杭州2022年亚运会全部主要场馆、萧山科技城创业谷项目、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智慧谷”会议中心及杭州湾智慧谷二期项目的建设助力杭州大湾区的发展,对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再次大幅提升。公司表示,将以本次中标的项目作为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等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未来将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不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区域优势,充分享受长三角区域业务市场不断增长带来的红利。
12月30日午间,兴蓉环境(000598)发布公告称,公司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项目(以下简称“万兴二期项目”)成功实现点火试运行。 公告显示,万兴二期项目作为四川省处置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109.5万吨;同步建设了5条污泥干化生产线,日处理干污泥140吨(含水率40%),折合湿污泥为420吨(含水率80%),年处理湿污泥13.86万吨(含水率80%)。 据兴蓉环境介绍,万兴二期项目烟气净化采用“SNCR+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SCR”组合净化工艺,环保排放指标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据悉,该项目运行后,每天能够处理近五分之一的成都市家庭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够为近40万户家庭供电。 兴蓉环境表示,万兴二期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有利于让焚烧处理垃圾减重85%、减容90%,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堆置问题,实现垃圾减量化。同时,焚烧烟气经净化后排放,避免了垃圾处理的二次污染,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热量经回收利用可以发电和供热,有效实现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据2020年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兴蓉环境实现营业收入37.51亿元,同比增长14.22%;实现净利润10.44亿元,同比增长11.88%。公司表示,随着万兴二期项目投运后,兴蓉环境运营和拟建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规模将达到1.23万吨,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对兴蓉环境的业绩贡献将持续增长。
光伏组件龙头晶澳科技(002459)正持续拓展大尺寸硅片产能。 12月30日晚间,公司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下称“晶澳太阳能”)拟投资58亿元,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内建设年产20GW拉晶、20GW切片项目。 在硅片价格表现坚挺、成本上浮的背景下,以晶澳科技为代表的光伏组件厂商加快上游产业链布局。目前光伏硅片向大尺寸方向演进已成为产业链共识,晶澳科技本次扩产恰恰瞄准了上述风向,旨在扩大大尺寸硅片生产能力,提升垂直一体化生产能力。 公告显示,晶澳科技本次硅片项目计划投资金额达58亿元,建设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晶澳太阳能,目前已与包头市人民政府、包头市青山区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GW拉晶、20GW切片产能,有助于扩大大尺寸硅片生产能力。 今年以来,晶澳科技已发布了多轮扩产计划,涵盖硅片、电池、组件等多个领域。 2020年8月,晶澳科技与曲靖市人民政府及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达成投资框架协议,拟投资58亿元,在曲靖经开区南海子工业片区建设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项目用地约700亩。 9月,晶澳科技提出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投资项目涵盖“年产1GW拉晶及5GW切片项目”、“年产20GW拉晶及切片项目”、越南“年产3.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及“年产3.5GW高功率组件项目”、扬州“年产6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预计投资额达104亿元。 10月,公司如期完成52亿元定增工作,其中37亿元用于投建年产5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及配套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持续推进中。
12月27日,第六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包钢股份申报的“1280MPa贝马复相贝氏体钢轨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工业“奥斯卡”,历届获奖企业和项目都代表当时我国工业发展的巅峰水平。本届评选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牵头组织14家单位主办,授予16家企业、14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12家企业、21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14家企业、16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获奖企业和项目在自主创新、高端引领、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特别在解决重点领域“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成果,在转型升级、质量品牌、绿色发展、环境友好、开放合作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引领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280MPa贝马复相贝氏体钢轨集成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在国铁集团支持下,由包钢股份、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特冶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院校共同研发,融合材料学、冶金学、材料成型与控制、计算机仿真模拟、焊接综合技术等多学科研究,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280MPa贝马复相贝氏体热轧钢轨产品。项目形成贝氏体钢轨成套集成技术,制定国际首个贝氏体钢轨技术条件,带动铁路道岔及正线钢轨使用安全性提升,降低运营维护成本,实现行业安全、节能、绿色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走中国特色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范。 项目产品在道岔应用、正线轨应用方面取得成功。以其为原料制造的组合辙叉及尖轨等在朔黄线、大秦线、石太线等铁路线铺设运行,使用寿命为高锰钢辙叉的3至4倍,实现道岔产品的升级换代;百米75kg/m1280MPa贝氏体热轧钢轨在大秦线实现国内首次试铺,累计通过总重超过6亿吨,以优异的强韧匹配特性得到用户认可。 2009年至今,包钢股份已陆续开发出9种规格全系列贝氏体钢轨。包钢股份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强韧性贝马复相贝氏体钢轨关键技术研究”正在攻关中,将开发更高强度的1380MPa级贝马复相贝氏体热处理钢轨,扩大品种系列,满足用户更高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