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翔腾达公告,公司拟投资建设20万吨/年丁腈胶乳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6.8亿元,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项目分两期建设,预计建设周期10个月。
8月29日上午,正威华能高端线缆项目开工暨年产6万吨高精铜线项目投产仪式在玉林龙潭产业园区举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黄世勇,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市委书记黄海昆,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光华,正威国际集团金融委员会主席许卓莹,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阳进,正威国际集团投资委员会副主席李斌,山东华能线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秉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胜友等出席仪式并启动项目开工投产。市长白松涛主持仪式。 仪式上,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湜,正威国际集团广西项目主席周勇分别代表玉林市人民政府、正威国际集团签约正威华能高端线缆项目和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项目。 正威国际集团连续8年蝉联世界500强,今年首次进入世界百强,排名世界500强第91名。黄海昆代表玉林市四家班子和全市人民,对正威国际集团首次进入世界百强表示热烈祝贺。黄海昆在致辞中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关心支持正威的项目落户玉林,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自治区主席陈武多次关心过问,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正威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与王文银主席一起谋划推动的重大项目。正威正威华能高端线项目缆签约即开工,同时签约另一条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使得正威玉林新材料产业城具备了年产50万吨低氧光亮铜杆的产能。随着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进入,龙潭产业园区千亿级铜基新材料基地发展目标将会顺利实现。玉林市委、政府将坚决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认真服务好落户企业的发展。要对标对表世界银行指标体系,对标对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个与大湾区无差别、零距离、心贴心的最优营商环境,让落户玉林的正威及各类企业能够更加舒心、贴心、放心的发展,能够尽快实现最大的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文银在致辞中说,从去年至今,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项目共有四期开工与投产。正威国际集团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在一个地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布局四大项目,创造了正威30年以来最快的建设速度。在玉林部署年产50万吨低氧光亮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这将是全国最大和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正威华能高端线缆项目是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多项技术专利的高端线缆项目,是正威新材料产业城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吸引更多正威的关联产业进入玉林,同样正威深圳工厂也搬迁落户玉林。这些都是正威集团对广西发展特别是玉林发展前景的高度看好,对玉林营商环境的高度认可,对龙潭产业园区服务的高度认可。正威集团将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形成效益,助推玉林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治区北部湾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丘德奎,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何东真,以及正威国际集团、正威华能有限公司、市直有关部门、博白县、龙潭产业园区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仪式。 正威华能高端线缆项目总投资 60亿元,设计年产规模 10 万吨铜线系列及 8 万千米特高压线缆系列产品,主要产品有精密铜线、防鼠防蚁电缆、防鼠防蚁电缆料及高铁、船舶、国家电网线缆等,配套建设防鼠防蚁材料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收入110亿元以上。 签约的25万吨低氧光亮铜杆连铸连扎生产线项目是在现有生产线的基础上,正威集团新投资建设同一条生产线。项目的签约落户使使正威广西玉林新材料产业城具备了年产50万吨低氧光亮铜杆的产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单体最大的线缆车间和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年产6万吨高精铜线项目建设1万平方米环氧地坪环保车间,月产能2130万米,年产能2.55亿米,将深圳现有精密控制线缆和精密铜线项目整体搬迁至龙潭产业园区。
8月27日晚间,湖南环境治理龙头永清环保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高质量发展凸显成效,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实现净利润3919万元,同比增长32.70%;实现扣非净利润3696万元,同比增长65.15%。 上半年,永清环保继续坚持“工程+运营”双核发展战略,建立创新型平台公司,巩固和完善“国内领先的环境服务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定位。经过多年深耕发展,公司已逐渐形成稳固的业务组合模式,固废运营板块带来稳健现金流和利润打底,土壤修复板块提供弹性和快速增长潜力,高端咨询板块展现综合技术服务能力,“黄金三角”助力打造强竞争力的综合环保平台。 报告期内,永清环保陆续收购优质危废项目,固废处置全产业链日趋完善。今年2月,公司收购昌明环保51%股权,布局医废处置业务;4月,收购康博固废70%股权,并已于近日完成工商变更,有望进一步增厚公司业绩。同时,公司衡阳、新余、长沙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5个垃圾清运收运项目稳步推进,均已建成投运;衡阳二期、新余二期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年内全面建成,成为公司业绩的重要保证。 此外,公司在土壤修复领域的前瞻布局、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工作逐渐进入收获期:今年以来,永清环保已在重庆、江苏、广东等地连续中标10个农田修复项目,巩固了国内农田修复第一品牌的地位,治理耕地总量稳居行业第一;在江苏、重庆等地收获场地修复项目,合同额超过过去两年之和。 近两月,永清环保接连迎来大订单,公司先后与晶森电气签订新能源领域工程项目集采合同、中标重庆有机化工厂原址场地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与江西电建签订光伏项目施工总包合同,三单金额合计超3.6亿元,为后续业绩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把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保证环保企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政府的重点关注之一,国家政策不断加大对环保领域的投入力度,环保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随着经济转型的持续推进,环境问题日趋复杂,永清环保所推行的区域环境综合服务,能切实解决复杂的、多样化的、系统性的环境问题,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深入对接、迎合地方环境需求,助力公司从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未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业趋势。 2020年以来,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主基调,更加聚焦优质业务,并加强项目精细化管控,提高盈利效益和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内控管理,提升运营效益,建立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权责明确、分工合理、信息通畅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为公司的稳健运营及业务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永清环保董事长、总经理马铭锋表示,现阶段,民营环保企业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思维,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面对行业变革,永清环保在土壤修复优势领域投入了更多的研发力量,以巩固行业领头羊地位;在固废运营领域,公司选择在已有项目区域,从1做到10,形成区域竞争力。公司将聚焦以上两点,把企业做优做实,在环境治理的“战役”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共同分享这个巨大的市场。
证券时报e公司讯,据北京城建集团,8月26日,集团工程总承包部成功中标浙江省义乌市综合保税区一阶段(物流仓储一期)工程二标段项目。项目位于义乌市综合保税区地块,占地面积12.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72万平方米,中标额8.67亿元。
2020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国内经济及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房住不炒”作为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一贯的主基调,并不会因为疫情原因而有丝毫松懈。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深受宏观经济下行、金融去杠杆政策等负面影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以及人口流动更是加剧了房地产行业的波动。中国房地产重资产模式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诸多的难点与痛点。 而在房地产行业内部,大的增长逻辑也在悄然生变。从最初的“土地红利”时代到“金融红利”时代,再到目前的“管理红利”时代。行业的变迁中,轻资产的代建模式大概率将成为房地产发展路径下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8月27日晚,“代建行业第一股”绿城管理控股发布上市以来的第一份中期成绩单。虽然由于疫情影响,绿城管理控股收入确认延后导致当期收入下滑,但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周期中,公司项目数量持续增长,管理面积规模更是行业领先,展现出代建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疫情导致收入确认延后,真实收入并未灭失 数据显示,绿城管理控股上半年实现收入8.15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下滑21.3%;拥有人应占利润为1.34亿元,同比下滑14.28%,不过得益于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剔除上市费用后绿城管理控股归母净利润依然相较去年同期实现小幅增长,体现出公司基本面的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绿城管理控股上半年业绩的下滑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代建项目的建设及销售节点延迟一至两个月,但公司属于轻资产代建服务供应商,与传统开发商面临销售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及现金流压力加大的情况不同,代建工程及销售节点延后对于公司而言,只是将当期收入顺延至下个工程周期确认,真实的收入并未灭失。 而在另一方面,房地产代建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数据显示,绿城管理控股上半年项目数量持续增长,管理面积规模行业领先。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管理项目数量由去年同期的245个项目增加到268个项目,其中155个为商业代建项目,占比57.8%;113个为政府代建项目,占比42.2%。同期,公司实现合约项目总建筑面积7331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的6859万平方米增长6.9%;实现在建面积3882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的3077万平方米增长26.2%。 在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代建这种投资与开发相分离的模式已十分成熟,而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但通过绿城管理控股的良好表现,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代建行业所体现出的惊人潜力。尤其在深受疫情影响的上半年,代建行业在危机中反而蕴藏着机遇,这其中更隐现着绿城管理控股所具备的长期增长逻辑。 同时,作为“代建行业第一股”,绿城管理控股的上市预计将带动更多地产公司分拆代建业务独立上市,这与五六年前的物业板块颇为相似。在市场的传统认知中,物业公司一直以来被不断攀升的管理成本与日渐微弱的盈利所困扰;另一方面,物业服务不到位、不及时让业主颇有微词。但是自彩生活于2014年在香港挂牌上市开始,中国内地物业公司便迎来了价值重塑之旅。如今,同样作为房地产行业中细分子行业的代建板块,兼具稳定基本面和长期增长逻辑,或许也将复制物业板块的发展路径。 绿城管理控股具备三大增长逻辑 逻辑一:疫情之后,改善性住房需求上升 首先,此次疫情的爆发让部分购房者进一步认识到居住品质的重要性,市场上对房屋的改善性需求有所增加,改善型购房者成为购房群体真正的主角。数据显示,疫情后购房者对于住房品质要求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房屋有更好的周边配套,方便生活;二是需要住房有更好的独立性和隐私性,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三是对于日照、通风以及卫生状况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居住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绿城本身就被定义为“高端住宅专家”,从早期的绿城九溪玫瑰园开始,到后来涉及中式园林的营造,绿城旗下产品体系均有着极强的议价能力。凭借上述优势,绿城管理控股在疫情之后可以帮助委托方在住宅的品牌建设方面保持行业地位。 例如在今年4月20日,绿城管理控股就与华邦幸福家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绿城管理受托代建华邦幸福家园集团三个重点开发建设的生态康养人居项目——湛江玥珑湖项目、湛江玥珑湾项目、扬州玥珑湖项目,三个项目规划总用地近2万亩。 逻辑二:金融去杠杆带来发展机遇 当整个房地产行业受到金融去杠杆带来的生存压力的时候,轻资产、重资本、强平台的经营理念,以及代建业务所具备的服务业属性让绿城管理控股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拓展业务机会。 例如,受整个房地产市场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中小开发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专业的代建服务商,绿城管理控股可以通过信用背书的方式,为中小开发商提供丰富的资方资源,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为自身未来的业务拓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代建本身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模式,但要实现多方共赢,却并非易事。对绿城管理控股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委托代建,让中小开发商提升品质与口碑;另一方面,依托平台型企业的发展逻辑,可以把现有的流量做成闭环,实现赋能。 逻辑三:保障房业务打开成长“天花板” 近年来,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开发渐趋饱和、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随着二级市场土地招拍挂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的机会出现在存量改造,特别是城市更新领域。 根据住建部统计数据,全国共有老旧小区约17万个,涉及居民超过4200万户,建筑面积约为40亿平方米,初步估算的投资额将高达4万亿元,集中分布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为首的一线城市以及西安、武汉、天津等二线城市。 近两年,监管部门针对三旧改造、城市更新的政策也在持续落地。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而在今年,财政部、住建部等部委均从各个方面强调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包括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了专项债券的支持范围;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等。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代建保障房公司,绿城管理控股将持续受益于该项业务广阔的市场空间,稳定的政策扶持力度。数据显示,目前绿城管理控股现有政府代建项目在建面积2418.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1741.7万平方米增长38.9%。 结语:绿城管理控股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代建业务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具备远低于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经营风险,还能为公司带来持续且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因此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绿城管理控股具备天然的优越性。 而在上半年,绿城管理控股新签约商业代建项目29个。其中,项目销售额811亿元,同比增长33.0%;项目对代建费总额32.3亿元,同比增长28.7%。同时,项目交易单价亦有所提升项目销售单价每平方米约人民币1.51万元,较去年同期每平方米人民币1.21万元增长24.8%,体现出绿城管理控股管理层对原有房地产模式的改进,同时也体现出代建行业轻资产模式的逆周期属性,以及绿城管理控股颇具前瞻性的战略纵深布局。 (资料来源:Wind) 不过,绿城管理控股上市以来的股价震荡走势并未反映出行业向上的景气周期,截至8月27日收盘,公司股价为3.08港元,相较前期高点4.4港元回撤幅度约30%。结合代建赛道长期增长逻辑,目前价位的绿城管理控股无疑具备相对不错的投资性价比。
四维图新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为不超过35名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特定对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计划投资于智能网联汽车芯片研发项目、自动驾驶地图更新及应用开发项目、自动驾驶专属云平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8月27日晚间,万科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呈现出稳步恢复的态势。上半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46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和5.6%;实现合同销售面积2077.0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204.8亿元。 同时,面对“后疫情”时期的挑战,万科始终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和良好的抗风险能力。上半年公司继续保持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截至6月底的持有货币资金1942.9亿元,远高于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总和968.2亿元;净负债率进一步降至27.0%,保持行业低位;信用评级保持领先,标普、穆迪和惠誉维持公司“BBB+”、“Baa1”和“BBB+”的长期企业信用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上半年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26.1亿元,且经营性现金流已超过11年持续为正;截至6月底持有货币资金1942.9亿元,远高于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总和968.2亿元;净负债率27.0%,较去年年末下降6.85个百分点,而且有息负债以中长期负债为主,一年以上有息负债占比超六成。 扎实推进“租购并举”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及开发投资规模一度呈现下滑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分别为6.94亿平方米和6.69万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4%和5.4%。 在此背景下,万科尽最大可能守护客户安全,在确保员工健康的前提下全力做好复工复产,坚持并扎实推进“租购并举”,发挥公司在居住领域的优势,住宅开发和租赁住宅业务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住宅开发方面,万科坚持积极销售,全力减少疫情对销售带来的影响,上半年销售逐步恢复,合同销售金额3204.8亿元,同比下降4.0%,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7个百分点;结算收入实现 1289.7亿元。公司已售未结资源持续上升,6月底合并报表范围内有4743.2万平方米已售资源未结算,合同金额合计约6953.3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0.6%和14.2%。 对于未来的项目储备,万科坚持理性与审慎的投资,在做好安全与发展平衡、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前提下发掘各类潜在的投资机会,确保投资质量,支持长期有质量发展。1-6月,万科获取新项目55个,总规划建筑面积980.2万平方米,权益规划建筑面积504.6万平方米,权益地价总额约321.3亿元。与此同时,公司的项目资源保持在合理水平,6月底万科在建项目和规划中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15719.7万平方米,此外还参与了一批旧城改造项目,按当前规划条件,此类项目中万科权益建筑面积合计约582.5万平方米。 租赁住宅方面,万科持续打造以“泊寓”为主的青年公寓产品,上半年产生租金收入10.5亿元。截至6月底,万科在33个城市累计开业泊寓12.73万间,其中上半年新增开业1.89万间,另外有5.77万间尚在规划和在建中。值得一提的是,万科的租赁住宅以改善出租率和客户满意度为主要目标,不断提升现有项目经营管理质量,疫情之下出租率逆势提升,截至6月底,已开业项目整体出租率为88%,开业6个月以上的项目出租率较去年年末提升3.7个百分点至93.7%。 物业服务和物业经营有序发展 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的物业服务、物流仓储、商业运营等业务规模和收入均实现增长。 物业服务方面,上半年万科物业实现营业收入67.0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55%来自于万科以外的项目;截至6月底已接管面积5.2亿平方米,累计签约建筑面积6.8亿平方米。上半年万科物业由住宅商企“两翼齐飞”升级为“三驾马车”的发展战略,加快“物业城市”业务发展,持续拓宽城市空间业务发展格局,目前“物业城市”业务已拓展至7个城市。 物流仓储服务方面,上半年万科旗下万纬物流管理的项目(含非并表项目)产生租金及服务收入合计为8.3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高标库租金收入5.7亿元,冷库租金及服务收入2.6亿元。截至6月底,物流仓储服务累计开业建筑面积616万平方米;合计服务客户超过850家。通过精益管理及信息化手段,万纬物流不断持续提升经营能力,截至6月底高标库和冷库的稳定期出租率和使用率分别为89.1%和81.5%,同时积极探索资产运营能力,首期类REITs产品“万纬物流-易方达资产-物流仓储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6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商业开发与运营方面,万科以印力集团作为商业开发与运营平台,持续提升项目的运营表现。上半年万科旗下运营管理的商业项目(含非并表项目)产生租金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0.3%。截至6月底,万科旗下商业项目累计开业面积达到836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1.1%,此外尚有规划中和在建商业建筑面积543万平方米;开业项目整体出租率达到90.6%,开业3年以上的商业项目出租率91.8%。印力集团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印象2号CMBS于2020年4月成功发行,票面利率3.8%,创同期同评级CMBS产品的利率新低。 除物业、物流、商业开发与运营以外,万科还在冰雪度假、教育、食品等领域积极探索,遵循“与城市同步发展,与客户同步发展”策略,围绕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